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成为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成为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1 01:35:19
《成为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11 01:35:19   小编:

《成为男人》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揭示了现代社会对男性身份认同的困境。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探讨了男性在面对社会期望时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通过对性别角色的重新审视,文章呼吁人们以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男性,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和支持。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每个人思考和反思。

《成为男人》读后感(篇一)

《成为男人》这本书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展开叙述,让人更加直观透过作者的笔下了解主角的视角。 我是在13岁时认识索拉图,那一年我们全家出国去了瑞士,我们家的家训是凡事都往最坏处想,我们住在一处的悬崖边,但是家里的房子是非常壮观的。 瑞士是一个中立有序的阿尔卑斯山区国家,书中描绘了开篇便是我遇到了另外两个借宿生,都是18岁。在学校的时候我会感觉到非常的自由,也非常开心。当我闲逛时会有男人毫不避讳的盯着我或用法语向我献殷勤,这些短暂的邂逅也让我尴尬不已,事后也会有一种总是挥之不去的羞耻感。 作者以深邃细腻的笔触在温柔和暴力之间来回的描述,由女性视角展开对男性进行观察,女性视角中的男性又是如何的呢?故事中的我寻求单身并不是因为觉得婚姻不好,而是有更自由的意识。单身与否并没有对和错,而在于自己是否想要单身。 整本书细腻接地气的描绘了女性视角中的男性,在这些动人的故事中感受到的是家庭的温度。在当今世界,由于性别的身份确实给男人和女人都带来了很多的枷锁。世俗判定者成为男人一定要符合标准,而这一切都犹如牢笼,是性别所赋予给个人的枷锁。

《成为男人》读后感(篇二)

《成为男人》,对,它不仅仅是一个标题,还是一种态度。可是在这句话中,也明显的看到了不公,这不公历久弥新,就像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了他的信仰,以及道德。 虽然小说中陈述的事件都是日常中的烟火,但民族性仍是不可避开的存在,从叛逆的女儿到离婚的仪式,从德国的拳击手到单身的犹太妈妈,在生之前就被锚定的方向,再去探索死后的意义所在。 故事并不刺激,却足够精彩,同样是写“我”,这里的“她”要比玛格丽特的更加强大,也比其他男作家更触及灵魂。由女性视角开启,男性成为被观察者,不管他的身高或尺寸,都是一种经验,凭着这碰撞,经验也慢慢变得丰富。故事中更多的“我”选择了单身,并不一定是对婚姻失望,而是勇敢的保持了主动选择的可能性,是我的生活,因我而存在。 “瑞士”,三个女孩子的求学之旅,她们因共同借宿在同一家而相识,也互通有无,包括青春的懵懂与冲动,索拉雅的游戏充满着危险,却又是她所需要挑战的一种禁忌。 “屋顶上的朱西亚”,一个老者和一个新生儿,祖孙身处不同的时代,但糟糕的回忆让他不忍后代继续忍受折磨,所以复活后的爷爷抱着孙子来到楼顶,重新做出判断…… “我睡了可我的心醒着”,年轻的继承人回到父亲的老屋,这里却还有另一个把这里当成自己家的借宿者在,她是主,还是客呢? “终结日”,离婚后的两个人想起女儿所在处附近正燃着大火,女儿却在为另一个新娘拉上婚纱的锁链。当然,她还会想起一双眼睛,并之后在他的面前进行了一次人生的蜕变。 “见到厄沙迪”,一个舞者在东京的旅行中看到了《樱桃的滋味》的男主演,她想靠近他时却被环境阻碍,这难得的“一面”并不只是自己的私有,好朋友的故事更加生动,于是“厄沙迪”再次成为符号,并如海报般慢慢褪去色彩…… “未来危机”,当佩戴防毒面具成为一种必然,你能选择的就是哪一个款式。当宣布可以重新自由呼吸时,仍带着防毒面具的人是酷还是麻木? “恋爱”,在这本书里几乎唯一一次用男性的视角来看女性,他是她的岸,但更多的时候她在浪里,一直到那天,她被别人关切的问冷不冷时,才知道爱并不代表一定幸福,精神的满足之外还有身体的需要。 “花园中”,他应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的植物,自己的花园。但这植物的脆弱不仅来自于自然界,还有长官的喜恶,一切就像被找到眼镜上的指纹,只轻轻一擦,便可抹去。 “丈夫”,她的母亲家里来了一个陌生人,却以她母亲丈夫的名义存在。尽管她推理出母亲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他有过交集,但母亲还是开启了新生活,包括挑战自己的禁区去海边。当新的家庭成员到来时,大家觉得和他一样的名字,竟是最好的。 “成为男人”,几个部分交织出一幅立体画,她有爱侣,有好友,有儿子,有生活,有烦恼,更有自由。 生活的切片拼出无数个“我”或“她”的境遇,以显微镜近距离观察后,却又被限制在培养皿里,等待突围。

《成为男人》读后感(篇三)

在读客、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成为男人》这本书中,美国作家妮可·克劳斯讲述了10个有关男人的故事。

故事中有西方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文化,男孩成为男人不得不面对的复杂社会,如果有的选择,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些故事中,对于家长来说有着不少启示。

在瑞士,这是一个注重各种规则的国家,然而就算是文化再文明,也还是需要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和引导。

家长会选择让孩子离开自己到瑞士上学,寄宿在别人家。也因此,有的女孩开始了早恋,在陌生的环境中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男人。

有个女孩爱上了一个已婚的银行家,多次发生关系后甚至接纳了他设定的各种规则,一次失踪几天后,她衣衫褴褛的回来后变得安静而消沉。随后她被父亲接了回去,没能完成学业。

或许我们不再相信牺牲自己能换取真爱了,男人和女人都一样。

在德国,年迈的父亲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却突然“复活”了。

很多年前他就退休不再教书了,原本以为他会总结一生的学术成果出来,可他只是抱怨一切。

脾气暴躁的他,是个大男子主义,子女长大后,他很容易就被家人冷暴力,甚至可以说无视他的存在。

家人们觉得他是个老顽固,其实他心里也是反感曾经的自己的,当看到刚出生的外孙子,他很想作出改变,让外孙子不要受到自己旧观念的束缚。

或许男人该改改大男子主义,把决定权让给家人们。

在特拉维夫(以色列前首都),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我”来到了这里,来看看他留给自己的房子。

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就带自己来到纽约工作生活,原以为再也不会回到这个城市。

来到这个房子,里边居然还住着一个和父亲差不多年龄大的男人。

在陌生的环境下,“我”感到很孤独寂寞,带着失去父亲的悲伤,一点点了解这个地方,了解这个陌生的男人。

他难道是父亲特意安排让他来照顾自己的吗?

慢慢的,我开始向他吐露心事,如同对自己已逝父亲倾诉。

或许我将慢慢习惯这新的生活方式,不再觉得这一切是负担而是觉得这就是新的依靠和真正的感全感。

或许男人该如“他”给人踏实的安全感。

作为母亲,要如何去让孩子们应对和理解呢?这本书中没有告诉我们方法,只是让我们自己去思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1、无论男女,我们终将不再依赖他人而生存下去,而家庭的重量是谁也不可逃避的一部分。

2、无论男女,对于真正爱着的人,还是希望ta对自己忠贞不渝。自由和约束是相对的,没有底线的自由,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