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精选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30 03:35:17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1-30 03:35:17   小编:

《太平洋上有座桥》是一部描写战争时期日本人民生活的小说。主人公通过生活在废墟中的艰辛,展现了人性的顽强和希望。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同时也传递了对和平与希望的向往。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一)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写下的这本关于生活和旅行的书,很有趣。

随着作者的笔尖,带着我们了解太洋两岸的风土人情,故事平淡而有趣,引人入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有意思,越看越想看,太喜欢笔者的文笔了!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二)

这文字,太带感了,边读字里行间的文字温馨又感温暖,平淡而有趣,就像从这些文字里体现出来的画面感萦绕脑海,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了此书,我也想有这样的生活,到处游走,接触世界各国的人和事,真有意思。此书为以后的旅行也有指导意义。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三)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路上,不管是旅行还是生活,也不管是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无论太平洋上有没有桥,我们都是两段的看客,看的是旅行,而过的是生活。

《太平洋上有座桥》就是这样,写了些城市、写了些风景、写了些旅人、也写了一些故事。这些都是旅行中最重要的元素。旅行在很多人眼里早已不是走马观花、闲庭信步,而是自己真实生活的一部分。[1]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四)

我喜欢加州温暖有阳光,这里四季如春,没有冬天和夏天之分,树木永远是绿色,正如作者描写的“加州的花好像永远比其它地方都要大一号”。我也喜欢纽约的繁华,漂亮的高楼,每条街道都是一线天,这里有文化,有故事也有经济。可我更喜欢作者笔下的描述的人物,西点军校毕业的焰火,街头艺人涅磐和美国老太太凯瑟林。西方人的一些节日、风俗,通过她的文字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喜欢。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五)

本人随着作者流畅、美丽的文字去浏览了一回欧洲、美洲和亚洲等一些国家的名山、名水、名城,简直是回味无穷。

从黄石公园的美丽,杭州西湖的宁静,太平洋西海岸的波涛到华盛顿的庄严,芝加哥浪漫,从丹麦小鱼人的秀气,西雅图艺人的豪爽到青海寺庙的僧人的虔诚描写都是那样的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好书,的确直得一读。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六)

我也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国内所有的省几乎走了一遍,国内多数的名山、名水也留下了不少的足迹。同时,还去过几个国家,看过一些国外的景点。在旅游过后也喜欢记录点感受,发在微博和QQ空间,目的和让朋友一起欣赏,也给自己留住一点回忆。

我们的旅游远不如王小心的旅游。她是在用眼、用耳、用心在旅游,从她的文字中所体现出来是一头扎进深水中的生活和旅行的经历。有景,有人,有生活,有感想,很是耐人寻味。她对西方生活的描写,对西方人的描写又是那样的真实、有趣,让读者对太平洋的另一头有了更多的了解。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七)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一个人如果胸怀坦荡、快快乐乐度过那将会是幸福、美满的一生,如果瞻前顾后、斤斤计较那将会是痛苦、难过的一生。人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珍惜家庭、珍惜事业甚至你的一切,过好每一天,每一时。人的一生有快乐也会有痛苦,记录快乐会使的生活更加快乐,忘记痛苦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作者的文章虽然是一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的是真实,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感慨和认知。读她的作品可以随着美妙的文字畅游世界,了解你很难了解到的东西。书中有对景点的描述,也有对人物的描述;写景不是单纯地写景,写人也不是单纯地写人,有思想,有解。一切都是那么的活灵活现,耐人寻味。

城市在她的笔下是活的,山在她的笔下也是活的,人物的描叙就更加不用说了,虽然没有太多的精彩文字,却更显真实。

希望作者能有更多的作品。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八)

看了王小心的《太平洋上有座桥》才感觉到世界有那么的小。年纪轻轻就去了很多的地方,很多的国家,在那里学习、工作、生活,很是羡慕。

世界真的不大,特别是当今交通的发达,坐飞机二十多小时便可绕地球一周,去欧洲、去美洲也就十多个小时。然而,去旅游不只是单纯地旅游,而是要用心去旅游,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去了解各地方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旅游享受。

我也喜欢背包,喜欢旅游,国内大部分地方已经留下了足迹,也去过地球上的一些国家,但我只是简单的观赏风景,满足好奇。我们缺乏旅行家的情操,用镜头、用文字去记录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王小心在北京读书、工作那些年,她却能用心人去看北京,去观察他,了解他。了解他的过去和现在,了解生活在这里的人和事。她书中的第三部分,第8章记载了在北京接触到的人和事的11段小故事,把北京的人、北京人的生活描写如此精辟、有趣。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我也喜欢这样的旅游。我会继续去旅游,继续去看世界。以后,我也会像她们一样用心去体会走过的每一个地方。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九)

书里的这些篇章,既有城市与小镇的掠影,也有很多生活细节描写。以我个人的口味,我偏爱好“异国的柴米油盐”这一部分,因为与各个城市的白描相比,作者在美国的这一系列个人生活体验写得更加具有人情味,也更加具有实际上的参考意义。至少于我而言,我能从中看到更多的人的本来的生活面目,体味到新人融入当地生活的艰辛。

但即便如此,我想如果仅仅将这本书的文章仅仅视作是旅行家的生活感悟,即一种个体体验,也确实略有低估这些文字的价值,而作者自己也不会同意,否则这本书的书名就不会叫《太平洋上有座桥》了。

曾经有很多的人给我们介绍美国。很多人小时候背诵的是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后来又有看董鼎山,林达这些人的文章和书。再后来,互联网横扫一切,读书了解美国的传统退居二线甚至岌岌可危,线上成了我们了解美国的第一途径。除了旅行本身之外,美国电影,美剧甚至华剧成了我们了解美国人民生活的最好方式。没去过芝加哥,至少我也看过《无耻之徒》啊,没去过纽约,《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一样浮光掠影的真实么。虽然还有那么多网站在中国不存在,但毕竟我还能登陆亚马逊买东西去各种商店海淘不是么。中国与美国的距离越来越近,太平洋不再是几千公里甚至十几个小时飞机,而是只差半个小时的《纸牌屋》和《国土安全》。

这种颠覆性革命当然伟大,但却未必足以取代文字的重要性。以我有限的亲身经验看,视讯和互联网固然可以让你更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然而无论电影也好,网站也好,他们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产品形态,最主要的是不会以一种有情感的方式跟你介绍另外一个世界,更别说具有一种独特的眼光,甚至高度了。

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觉得像《太平洋上有座桥》这样的一本书,恰好能在某个水平上填补互联网话语的情感与理论欠缺。情感自不必说,都包含在浅显明亮的文字之中,理论的深度这一点倒是需要更加称赞。这几年我实在是在微信微博上看来太多美国梦圆美国梦碎的非此即彼,但在这里没有——无论从本书的前言也好,还是文章本身,我看到的是一种更高段位的观察视角:太平洋两岸,多有不同,却未必那么不同,而在差异中发现共同之处,在共同之中发掘更多的细节差异,才是一个旅行者最应该具有的眼光和情怀。王小心在书的最后一句话说的最得我心:“我的理想生活,是拿铁配普洱,莱索托蟹肉粥配老干妈,茶酽咖啡香,世界大同也。” 在我看来,这与钱钟书所言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可谓不谋而合,而这个,恰恰是一个在跨文化跨国度写作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种心态。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十)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第一次看到七堇年的这句话,心被无端击中,并且一直信奉它很多年。这和王小波那句“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拥有诗意的世界”有相通之处。困守、出走、归来,仿佛是人生的三个层层递进又可反向推理的命题。《太平洋上有座桥》,便是讲的这三个人生状态折射出的乐趣与诗意。

作者王小心,之前并未听说过,但自从看了这本书,就被她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捕捉所折服。这些年,随着自由意识的增强、享乐主义的席卷,旅行一度被炒到了极高的热度。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文艺女(男)青年的自由行走、免费搭车去xx、辞职去xx……这些词语、短句一时间风靡各大旅行书籍、旅游网站、APP宣传词……作为一个旅游图书编辑,对这样铺天盖地的矫情的泛滥的词语真是深恶痛绝。不是无病呻吟几句,穿上棉布裙子帆布鞋就可以伪装文艺青年;也不是毫不顾忌他人或者现实,自私自利地任性几次才算凸显个性。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浮躁骚动的社会,很多东西都被演绎成肤浅又矫情的东西,小清新、文艺青年,曾经多么美好的词语,可如今,很多时候成了矫情、浅薄的代名词,有些人却还引以为傲,大肆渲染、滥用。

王小心的文字带给我的是完全不同的感觉,读她的文字,仿佛徜徉在山川日月的宏大背景中,却又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其中的细腻与质朴清幽的美丽。洛杉矶暗黄色的天际线、接地气的声音与唱歌的旅人、每一日的柴米油盐、流淌着蜜糖却又横亘着沙漠的圣迭戈、美国梦一样的中产阶级花园洋房……所有的这一切,都被作者用充满着热爱与探索的思维、以极其生活化的笔触勾勒描画出来。捧卷阅读,如同在看一本优美的散文集,散乱而又凝聚精神。

时光半暖的周末下午,晒着暖暖的阳光,读着灵动的文字,竟也慢慢生出些许幸福的感觉。从城市的记忆卡片到山水的前世今生,从旅人的暗自独白到异国的柴米油盐,这故事的主人公、文字的讲述者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美好又漫长的旅行,走在路上的艰辛与欢乐,偶然邂逅的那些美丽与质朴,如同亲历。

原来,生活不只是在别处,旅行也不仅存在于远方,它根植在生活的深处,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常的日子,我们其实都是在旅行。下雨的街道上,抱起被雨水淋得奄奄一息的小猫的少年;进电梯时,一个友善的微笑;清晨醒来时,窗外清脆的鸟叫声;湖边偶然捡拾到的青青莲蓬……每一种风景,都是一幅画,每一次稀松平常的邂逅或擦肩,也都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旅行。

假如太平洋上真的存在一座桥,人与人的相遇、人与美景的靠近会不会变得更加神奇?无论是在此处生活,还是在别处偶遇,都应该怀着最美好的情怀、最真挚的心灵,用心感受,用力去爱,爱每一片花草树木,爱每一次日出月落,爱每一处细微的美好。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十一)

Sophie是我大学同学与老友。性灵,勤笔耕,行四方,扫地僧一般,多年深藏功与名,终于被出版社发现。她新书寄到,我文人相轻眼红了好几天,终于还是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下面潦草书评时间。

本书是游记,不是攻略;景色与奇谈只起着辅料作用,设身处之(Living It)才是要旨。它无意讨喜所有的旅行者;但喜欢文字、故事和“城史”的读者,却会读来尤感亲切:

首先,胜在“文”,不在“图”。文字隽永,娓娓道来,举重若轻;靠着文气与思路的连贯,就勾勒出比图像影像更立体的一座座城市。文字的力量可以超越单纯的“还原现场”;以京都章为例(62页):

“新干线永远是熙熙攘攘的,妹尾河童曾经在旅行素描本中细细描绘过,高木直子在一个人上东京中细细画过。鲜衣革履的、成群结队的上班族,穿着校服的学生,打着花伞的家庭主妇,都在月台上静静排队等待列车的到来。去京都办事的职员就坐在我旁边,黑色的西服,毫无表情的扑克脸。”

有没有想起少年时读过的某篇散文?

其次,重在“人”,不在“景”。看再多的风景,晒再多的餐厅,没有和风景中的人交谈,没有理解他们的前世今生,那么游记就只是猎奇与谈资,游客也只是过客、顾客和食客,而已。Sophie与很多游记作者的区别,是作品中不是“游客散记”,而是“旅居此地,与当地人相交”后的对话。她写爽朗的丹佛青年,写上进的亚裔,写落落寡欢的库尔德籍丹麦房东太太,也写快递员、报纸投递员和住在郊区的蚁族。每个异国人物她都用心去理解他/她的故事、悲欢喜乐、八卦轶事,然后用朋友般的语气,温情地引述:

“我年轻的时候一个人住在哥本哈根城里。有一天风太大了,窗子坏了,怎么都关不上。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落魄吧?后来有人给我介绍了我丈夫——那时我们还不认识。他一来,刷刷两下就把我的窗子修好了。我当时就像是遇到了王子的灰姑娘……”(哥本哈根章,48页)

——每句话都象是好友的叨叨;读完又觉得,哎,还真是挺哥本哈根啊。

第三,意在“城市与地域的性格”,不在“眼前的建筑与人群”。Sophie把每座城市都当一个人来写:它有自己的成长史、脾性和特长,也有让人不舍的过往:芝加哥是国际范而低调的商人,西雅图是温润而浪漫的绅士,埃文斯顿是郊区后花园隐居的精英老右派,而密尔沃基则像是哈雷摩托上的中西部铁汉。作者毫不讳言,自己在向伟大的卡尔维诺致敬;她甚至专辟了一章“看不见的城市”给北京: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的北京……有黄色面的和二毛套车,还有城市之光超市与未拆的胡同。一个个地标性建筑被拆除又被竖起,仿佛是橡皮泥一样被看不见的手揉捏着……如今我们只能并肩而立,欣赏这座看不见的城市。”(北京章)

如果你走过罗马、京都、大马士革、伊斯坦布尔,走过那些完好如初的古城,再回到“苟日新,日日新”的北京,就会理解为什么Sophie更怀念那座记忆里、再也看不见的古都了。

意犹未尽处:因为是多年文字汇总,有些篇章刚开了个头就匆匆收尾,可能是因为家务和学业、工作繁忙?

抛砖等拍砖。完。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十二)

小心是我在洛杉矶时候认识的,常年在一个群里神交,都不太记得有没有见过面。

但是我觉得自己很喜欢她,因为她平时在公号和豆瓣上写的文章我很爱看,还因为她名字很好听。(哈哈,对,我就是这么主观)

根据日常的聊天我知道,她是从西雅图搬去的LA,而我在LA生活一段时间又搬去了西雅图,可以说我们是刚好调转的居住走向,有点意思。

后来我接受了两期西雅图中文电台的访谈,在看电台往期内容的时候又发现了她的名字,她也曾受访介绍过她的书,就是这本《太平洋上有座桥》。

书是8年前出版的,回国后找了一番才买到。

这是写的她从北大读书时代在欧洲交换,再到美国读书、旅行、工作的很多个片段。

看到目录上连串的城市和山水风景,我便知道我不是在读别人的旅居故事。

这些也是我大部分的生活轨迹啊。

与友人在北京景山高点的远望,在哥本哈根与娇小美人鱼的会面,迎接圣迭戈的海风和乐园,黄石公园开车差点撞到动物,在围坐一圈的人群里蹲守老忠实泉的喷发……历历在目。

更不要说我们都曾居住过的洛杉矶和西雅图的点点滴滴。

她吐槽洛杉矶的拥堵,司机的毫不相让,都是我很多次开在405上抱怨的点。

她写西雅图恼人的雨,和夏日浸人心脾的雪山和青绿,简直心有戚戚。

甚至她早年曾在青海支教过的经历都和我的人生有重叠,我不得不怀疑我们是不是在同一个州支教过,只不过跨越了时间。因为我也曾在支教之余,驱车穿到甘肃,被拉卜楞寺震撼。

她提到大学四年给她启示最深的课是《地缘政治学》和《文化地理学》,好家伙,这不就是我的专业么?

抛开这些经历,我最爱的是那些流过她生命的人的故事。

八卦的同事,街边的小贩,寄宿家庭的女主人,海边的邻居,火车上偶遇的旅人……她写下与他们的相遇,也记录透过他们而拥抱广阔世界的年轻的自己。这些发生在十多年前的件件小事,是如今那个我认识的,优雅的王小心的来处。

就算她下笔清淡克制,还是能嗅出青年时特有的雀跃和活力。

小心的文字鲜活,每翻一页,我脑中都有画面。

她笔下的,我记忆中的,交错重叠。

她在书中写“我难以忘记的那些事和那些人,在这么大的世界、这么长的生活里,我在哪里还能遇见他们呢?”

我想说,我与他们重逢了,在这本书里。

毕竟我对小心有偏爱,五星推荐。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十三)

王小心的《太平洋上有座桥》出版,我第一时间读了。之前在她的个人网站上零零落落读过其中一些,但毕竟有所遗漏,这次整理出版成书,我倒是一次看得完整与过瘾。相比于按日程排序的博文,经过编辑挑选与编排的这一系列文章,在贯穿始终的主题之外,更具有阅读的连续性与逻辑性。

其实读这样一本起源略为随性的游记解集,有时候你会觉得文字似乎过于散漫了。当然,这么说毕竟是有些求全责备,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旅行的人有无数,但是能写出来,而且写得好的人却屈指可数。在那些可怜的穷游攻略以及炫富的朋友圈自拍之外,想到还有这样一个身居海外的人这么热情的写下如此眼花缭乱的旅行与生活笔记,这本身就是珍贵的。

书里的这些篇章,既有城市与小镇的掠影,也有很多生活细节描写。以我个人的口味,我偏爱好“异国的柴米油盐”这一部分,因为与各个城市的白描相比,作者在美国的这一系列个人生活体验写得更加具有人情味,也更加具有实际上的参考意义。至少于我而言,我能从中看到更多的人的本来的生活面目,体味到新人融入当地生活的艰辛。

但即便如此,我想如果仅仅将这本书的文章仅仅视作是旅行家的生活感悟,即一种个体体验,也确实略有低估这些文字的价值,而作者自己也不会同意,否则这本书的书名就不会叫《太平洋上有座桥》了。

曾经有很多的人给我们介绍美国。很多人小时候背诵的是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后来又有看董鼎山,林达这些人的文章和书。再后来,互联网横扫一切,读书了解美国的传统退居二线甚至岌岌可危,线上成了我们了解美国的第一途径。除了旅行本身之外,美国电影,美剧甚至华剧成了我们了解美国人民生活的最好方式。没去过芝加哥,至少我也看过《无耻之徒》啊,没去过纽约,《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一样浮光掠影的真实么。虽然还有那么多网站在中国不存在,但毕竟我还能登陆亚马逊买东西去各种商店海淘不是么。中国与美国的距离越来越近,太平洋不再是几千公里甚至十几个小时飞机,而是只差半个小时的《纸牌屋》和《国土安全》。

这种颠覆性革命当然伟大,但却未必足以取代文字的重要性。以我有限的亲身经验看,视讯和互联网固然可以让你更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然而无论电影也好,网站也好,他们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产品形态,最主要的是不会以一种有情感的方式跟你介绍另外一个世界,更别说具有一种独特的眼光,甚至高度了。

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觉得像《太平洋上有座桥》这样的一本书,恰好能在某个水平上填补互联网话语的情感与理论欠缺。情感自不必说,都包含在浅显明亮的文字之中,理论的深度这一点倒是需要更加称赞。这几年我实在是在微信微博上看来太多美国梦圆美国梦碎的非此即彼,但在这里没有——无论从本书的前言也好,还是文章本身,我看到的是一种更高段位的观察视角:太平洋两岸,多有不同,却未必那么不同,而在差异中发现共同之处,在共同之中发掘更多的细节差异,才是一个旅行者最应该具有的眼光和情怀。王小心在书的最后一句话说的最得我心:“我的理想生活,是拿铁配普洱,莱索托蟹肉粥配老干妈,茶酽咖啡香,世界大同也。” 在我看来,这与钱钟书所言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可谓不谋而合,而这个,恰恰是一个在跨文化跨国度写作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种心态。

不是每个旅行的人都会写字,也不是每个写字的人都懂旅行。只有行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的人,才能更好体味旅行的意义所在。我想这正是作者这个人与这本书最与众不同的本质之处。从书的文字里,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旅行者,而是实实在在的积极生活者。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说,生活在拥有单一重复图景的城市的人,要“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很高兴的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这样的一种寻找。在这本书里,没有乡愁,没有矫情的流浪,有的只是对身边一切值得热爱之物的热爱,对细节与平常之物的敏锐发现。

五百英里之外,太平洋两头,身处其中的作者更多的是在享受,而没有被其中的距离和差异所牵绊。我想,这不是因为太平洋上有座桥,而是因为她自己就是这座太平洋的一座桥。

太平洋上有座桥读后感(十四)

认识小心之前,我先注意到了她的女儿,跟我的女儿一起跳芭蕾,在一众小孩中显得气质很特别。三四岁的孩子没有不可爱的,我一般不以气质来形容,但这个三岁半的小姑娘, 第一眼就让人觉得与众不同,那种恬淡中露出几分机灵,活泼中已现几分优雅的气质,甚至让我忽略了她的长相,其实,那长长的浓眉,大大的黑眼,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个好看的小姑娘。

认识了小姑娘的妈妈之后,这种感觉就不奇怪了。一个美丽优雅才华横溢的妈,可不就是会打造出小小年纪就气质卓然的娃吗?

后来知道小心要出书了,书还没出,先看了她的博客,豆瓣,以及蚂蜂窝上的旅行家专栏。因为我自己也是坚持写了好多年博客的人,文字比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更能打动我,所以,几篇博客看下来,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里,突然就看到了许许多多个自己,当下只有一个念头,这个姑娘,我要跟她交朋友。当这个姑娘的书印刷上线,我第一时间当当下来,然后让回国出差的老公给带到了雨中的西雅图,甚至比她自己拿到书的时间更早:)

和小心交朋友是因为跳舞,以及每次舞蹈课后一群妈妈们的聚会,事实上我们的语言交流并不多,交流起来也多是化妆服饰靴子,要不就是孩子孩子孩子,那些所有女人们在一起就会叽叽喳喳热烈讨论的内容,现实中的王小心,是那个妆容精致衣袂翩翩的时尚女子, 是那个年轻的妈妈。但是回到家里捧起书或者打开网页,在文字中,我却好像是在面对另外一个王小心,提笔便如仗剑江湖,行文好似白衣胜雪, 比起现实中的那一位,甚至更亲切更熟悉,好像是不知在哪里已认识过千百遍的感觉。

借着感恩节的小旅行,在酒店沙发橘色落地灯下,在行驶于苍茫喀斯喀特山脉雪林间的汽车后座上,读完了这本《太平洋上有座桥》,我看着小心笔下城市描绘出的我所正在生活的这片土地,既熟悉,又陌生。还有那些我不曾熟悉的城市和风景,她的文字,使得一幅幅风情画卷在我眼前展开,生动 ,又亲切。

文如其人,这话不假,小心的文字就跟她本人一样,清新里透着大气,知性中不乏活泼。

能写这样文字的人很多,但是小心让我惊讶的,是她独到的视角,哪怕只是一篇城市游记吧,她眼里笔下,总能看到风景人情之外的东西,芝加哥的建筑历史,北京城背后那座心中的城,洛杉矶转行的十年前的好莱坞小演员,到老还能大段背诵莎士比亚歌剧台词的罗马人……你或许看过许多的游记,或许厌倦了被每个人都会提起的行程/美食和风景,然而小心的游记中没有那些,她的眼里笔下,全是她心中的城。

关于视角的惊讶之外,让我又添一层佩服的,是她的博学。是的,每一篇文章,你以为只是城市游记,只关乎山水风景,只是旅人的暗自独白和异国的柴米油盐,可是细细品来,却有一些东西贯串了始终——从文学到历史,从金融到政治,从电影到音乐,她都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其实,能让人喜欢上另一个人的文字,哪管她行文如流水,哪管她文风犀利还是温馨,最终能够打动人的,还是因为我们于别人的文字中,找到了自己,感受到了共鸣。读小心的书,我常常忍不住掩卷沉思,陷入许多的回忆。

她在《北纬30度的天气》里,关于圣迭戈的回忆,写道,“有些事和有些人总是记得过分清楚,而有些东西靠照片都回忆不起来。可是,即使我难以忘记的那些事和那些人,在这么大的世界/这么长的生活里,我在哪里还能遇见他们呢?” 简直让我想要跳起来跟她击个掌,继而,又有些想哭。

她写道与梵高的三次相遇,我想起在肯尼亚生活时第一次听到Starry Night的感动,多年以后我去纽约时直扑现代艺术博物馆去看梵高的《星夜》时的欣喜。可是,就算你不曾迷恋过梵高,难道你不曾有过多年以后突然在异域他乡老友相逢的喜悦?

她写道欧洲的火车,“火车因为慢而浪漫,因为浪漫而真实”,我好像看到那些年,华沙和布拉格之间那无数趟夕发朝至的火车包厢里,凝望窗外东欧夜色的自己,清晨雾霭中的站台上的拥抱……可是,就算你不曾搭乘过欧洲的火车,难道你不曾加班后搭乘夜班公交车回家,看窗外的城市夜色四合,明明灭灭的灯光?

我们总是在别人的文字中找到自己,又发现自己所不曾到达的地方,我们有时候在其中感受到似曾相似的心情,有时候又体会到另外一些不一样。就这样,文字被赋予了生命,折射出的不仅是别人的光芒,也有我们自己的,或许是尚在寻找中的一线微光。

太平洋上有座桥,这桥连接起我们年少时的故乡和如今寓居的他乡,然而,对于世界主义的我们来说,故乡和他乡又有什么分别呢?文字也是一座桥,连接起的是一些微微共鸣的脉搏,让你我知道,这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跟我们一样,又不一样。

谢谢小心。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