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蓝点》是一部描写生活琐碎与人际关系的小说。主人公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寻找着自己的生活意义,面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考验,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温暖的情感,引人深思。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一)
-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地球在宇宙中犹如"暗淡蓝点",我们生活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上,或许有一天将离开这里去往其他星球。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二)
萨根真不愧为科普大师,从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都能流露出他的开阔视野及人文情怀。说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一点都不过分,从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到20世纪我们在空间探测所取得的成就,再联想现今最前沿的各种进展。你不得不由衷地钦佩萨根的博大胸怀和前瞻见识。曾经有很多上一辈的人说“是萨根彻底改变了我对宇宙的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说明萨根的影响。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三)
很不错的科普读物。主要是卡尔萨根对于宇宙本身,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思考。
很久以前就看过那张照片了,旅行者号在太阳系边缘拍摄的地球,仅有几个像素大小,really makes you think.
他说得对,如果人类有一天有科技、经济、政治等各方面条件能够将其它行星“地球化”,也应该首先运用这样的技术保护自己的家园——地球;伦理上讲,人类也不一定有权力改变其它星球的环境。
成书时中国航天仍未崛起,书中提及航天事业的国际合作,鲜少写到中国。现在:大人,食大便了。
在网上找的mobi版本,排版是真的阴间,就没读过这么恶心的,最后一章实在是忍不了了所以没读。……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四)
一线束光,如蓝色的利剑,劈开了今天伊始的黑罩。银河之母,不吝施舍,辛勤地燃烧着自己。Morning——地球。 地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没有放弃任何一种色彩,哪怕,是黑色。当哲学家们喋喋不休的进行着辩论,当世人为自己所谓的特殊性在自寻烦恼,它在那里,银河之内,宇宙之纬。他们都在凝视着我,渺小得,如一粒尘埃。是在告知,也在警示,我们的不再特殊,不再唯一。贪婪与自私,只会伤害到我们自己。谦卑也许是与它们相处的最佳方式。怀揣谦卑之心,踏上寻求自由意志之荆途。我思,故我在!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五)
人类是繁星之子,这种基因源自于百万年前我们的猿人祖先对着夜空的第一眸注视。我如果不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看卡尔萨根的这段留言时就不会数度落泪 「人类有可能前往太空冒险吗?可以改变世界,重新构筑星球,去往邻近星系吗?我们连自己的家园都治理不好,彼此间充斥着敌对与仇恨…
我不曾想象,以后存在于世的,是有着现在这般风俗习惯与社会规约的我们。如果我们继续只想着积累力量而非智慧,我们定会毁灭自己…我怎敢这般猜测,遥远未来的人类?我想,这只是根据自然选择的理论罢了。如果我们变得比现在还要暴力,目光短浅,无知和自私,几乎可以肯定,我们没有未来…
到达半人马阿尔法星及其他恒星的不是我们,而是和我们非常相似的种族,他们有着更多的优势,更少的劣势,他们更加自信,更有远见,有能力且谨慎。我们想要那样的种族代表我们,生活在众所周知充满了比人类更古老,更强大,形形色色的种族的宇宙中」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六)
原文:“一个安全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外星文明,是否愿意鼓励那些以其新生技术正在奋斗的其他外星文明?也许它们会特别起劲地广播它们存在的消息,并洋洋得意地宣告它们能够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或者,在开始时它们是否会非常小心翼翼呢?在避免自己造成的灾难之后,也许它们害怕把自己存在的信息散布出去,否则在黑暗中有某一个未知的、侵略成性的、正想取得‘生存空间’或奴役别人的外星文明,会把它们视为潜在的对手而消灭掉。这也许是我们探测近邻恒星的行星系的一个理由,但是要小心谨慎地去做。
它们保持沉默或许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因为播送一个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存在的信息,可能会鼓励其它刚出现的外星文明不必尽最大努力来保护自己的未来,而希望在黑暗中会有人挺身而出,把他们从困境中拯救出来。”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七)
一本经典的天文学科普,作为卡尔·萨根晚年的一部作品,书中包含了作者的诸多思考,从对当时部分已有观点的驳斥到人类文明对太阳系的发现与探测再到其对人类未来太空家园的设想,而作者的写作水平同样出色,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精湛的笔法将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虽然如今距离本书出版已近三十年,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已经相当基础甚至不言而喻,但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比起那些具体的科学知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谦卑的宇宙观,一种对待宇宙、对待未知的科学素质和理性态度,而这也是卡尔·萨根真正想向我们传达的内容。
我们常说天文学使人谦卑,没错,但我们仰望群星时,当我们试图了解这个全然不为我们而存在的宇宙时,当我们看到旅行者1号所拍摄的那张著名的暗淡蓝点时,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到人类文明的短暂,但这一切也让我对这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就像本书的副标题,我期待着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可以走出地球,探索全新的太空家园。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一封给《航空评论》杂志的信中曾这样写道“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八)
卡尔萨根谈到,但是对于我们,情况就不同了。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这是家园,这是我们。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每一个猎人与粮秣征收员,每一个英雄与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每一个国王与农夫,每一对年轻情侣,每一个母亲和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每一个腐败的政客,每一个“超级明星”,每一个“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在这里—一个悬浮于阳光中的尘埃小点上生活。
深受感动的一段话,很早之前读过一个实评瀚海澜波,从细浪的维度再到行星的维度,观测世界,或许会呈现相同的状态,膨胀无限宽广。量子纠缠否定了激励与响应的因果论,却间接佐证了状态观测的可行性,相悖性,人类这种降维性生物于渺渺时间轴虚度人生。从张量的维度展开,观测剩下的只有冗余而重复的劳动,就如同此时此刻写下的一这段话,一个悬浮于成都阴天的尘埃小点上生活,尽管已经从行星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九)
——这是卡尔·萨根著名的一句话。在宇宙的尺度上,人类实在是非常渺小、人生恰如弹指一瞬。
1996年12月,卡尔·萨根与世长辞。在此之前,他与同僚花了很多精力在土卫六上——研究它的大气成分、猜想它的地表结构、寻找这颗卫星上生命存在的可能。
卡尔·萨根在书中说,他参加了有关卡西尼号的筹备,计划在2004年的时候,就能初次揭开土卫六地表的面纱。看到这里,我突然很难过,因为后来啊,卡西尼按照计划抵达土星、实证证明卡尔以及他的同事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但他却再也看不到了。
或许天文学家是最耐得住寂寞的。有多少人像卡尔那样,等不到一个结果。从土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要84分钟才能到达地球,而我们在手机上接到他人的讯息只要一眨眼。宇宙真的太大了。
只是,渺小如星尘的人类,却在土星的大气层里留下了他们自己的造物(卡西尼号),在太阳系的边缘划过浅浅的痕迹(旅行者2号)。很了不起,不是吗?
“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佩索阿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十)
科学在伪科学泛滥、迷信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仅仅是一支随时都可以被吹灭的蜡烛。在16世纪中叶,许多学者向教廷保证日心体系只当作便于计算的设想,对传统观念并不构成威胁。谁能保证类似的事情已经彻底消亡了呢?对从事科学普及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向公众讲清楚科学的重大发现、误解和科学的实践者偶尔顽固地拒绝改变研究方向之真实的、曲折的发展历史。而这正显示了本文的初衷和夙愿:科学家有责任介入社会。卡尔·萨根坚信他所执导、相信以及他希望能够发现的一切,都必须有效地跟公共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进行交流,只有激发了公众参与科学的激情从而支持它继续前进时,科学才能够继续辉煌。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我们和我们所能认知到的宇宙是渺小的,然而我们一旦克服了由于人类渺小而引起的恐惧感,就会发现我们站在一个辽阔的和令人敬畏的宇宙的入口处。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这符合科学的内在发展规律:科学的思维方式既富有想象力又要以科学素养为基础;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科学具有改正错误的内在机制。而另一方面,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我们便更可能将自身命运处于大环境下迸发出新的潜能,个体渺小,但我们的几十年生命是属于更伟岸的东西,我们为之献身,便是在创造伟大的事情。科学进步,让我们感到自身的愚昧,但同时也使不断锻造我们。所以,怕什么出错!把我们的脆弱和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牢记在心中,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十一)
脚踏实地太久,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仰望星空。
韦伯望远镜带来的照片公布的时候,我终于想到打开《暗淡蓝点》。
这是一本有关太空探索方面最具影响力的科普书,作者卡尔萨根不但是美国太空探索计划最早的参与者、坚定的支持者,还是天文学科普大家。这本书出版于差不多30年前的1994年,对人类太空探索的哲学思考和科普并举。作者提出的许多哲思依然发人深省。
我支持作者的“人类非中心主义”和“人类不特殊论”,也支持太空探索的巨额花费——倒不是说支持太空探索的成本收益分析,而是对地球人的失望,就像作者所说,钱不花在太空探索中也不会花在“让地球上所有孩子都有饭吃”上——但是对是不是要“踮着脚穿过银河系”,我还没有想好是不是要投下赞成票。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弄不好就会升级为征服欲和自我中心主义。地球上甲乙丙丁之间的纷争真的需要扩散到银河系,需要再加入到星际范围厮杀和争夺中去吗?作者说,人类大部分时间是游牧生活,这没错,不过人类一旦定居下来,占用、控制、还要、还要、还要......的野心就停不下来,获得“永生”的执念就停不下来。就算是有了类似行星撞击的灾难又如何?总会有生命存活下去,恐龙灭绝了,生命还会存在。听天由命吧。探索是探索,星际移(殖)民?再考虑考虑
人类探寻太空家园的历史,从远古古巴比伦文明就开始了。汉字的“天”字就是第一大的意思,暗淡蓝点是宿命还是科学,就看你信的是什么了。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十二)
在行星的尺度上说,人类是微不足道的,它不过是一块偏僻与孤独的岩石和金属混合体上的一薄层生命---《第一章 你在这里》 在读卡尔.萨根《暗淡蓝点》前,我在网上查阅了那张著名的照片,那张“旅行者一号”在飞过海王星轨道,距离地球六十四亿公里的时候,回过头来,拍下它诞生之地---地球的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上,地球的尺寸只有0.12像素,只是一颗闪着微弱蓝光的点。 人类就在这个蓝点上,幸运地渺小着。 萨根先生为生活在这颗暗淡蓝点上的人类,在这许多年间探索太阳系,想要发现另一个宜居星体的历程,写成了这本书。我们探索月球,认识金星和火星,幻想在土卫六(土星一颗被人类命名为“泰坦”的卫星)存在着甲烷海洋,这是地球生命早期诞生的环境,随着探索的不断开展,却越发地感觉到地球的弥足珍贵。即使在萨根先生已经离世超过20年的今天,我们仍未看到有任何实质性的希望,不得不承认,除了地球,人类无法找到第二个家园。 在探寻过程中,我们一再为人类的渺小,地球宜居时代的短暂(相比于宇宙历而言,人类出现的历程只相当于宇宙历中的短短数秒),地球上生命的脆弱而感到无力。宇宙并非为生命而创造的,我们感受着它的深邃无边,却也恐惧于它的冷漠无情。 太阳系其他星体上,是否有过如地球上生命体一样的存在?我们不得而知,或许“生命”存在于其他星体只是很短的一瞬,还没能等到有人类这样高智慧生物的存在,就已经湮灭。又或许那曾经也是一个以亿年计数的漫长时代,有过不可想象的辉煌与灿烂文明,但早已重归星尘,弥散在冰冷的、遍布辐射的宇宙真空中。而人类这个族群,能否延续到有能力发现地外生命或者被地外生命发现,科学家们并没有把握。 但正如萨根先生所说的那样“人类追求自我完善、妒忌和竞争的习性,随时都会成为地壳中震动的岩石”,让大地熔化,让人类倾覆于自己手中,如果我们变得比现在还残暴,更短视,更无知,更自私一些,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人类不会有未来。如果未来人类还存在,那么他们一定是一支更懂得思考、谦让、互爱,经过现有人类进化后的族群,也只有这样的人类,才能让文明找到延续下去的道路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十三)
没有想到在一本美国人写的天文科普书里读到李白,但是想想作者是卡尔•萨根,也就了然了。 卡尔•萨根,美国著名天文学家,享誉全球的科普大师。记得曾有过一套很老的美国纪录片《宇宙》就是他主持拍摄的,曾经如痴如醉地投入地看过,觉得科学家的样子就应该是他的样子,仰望天穹,细数宇宙的前生今世。 卡尔•萨根,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实验室主任,长期参与美国太空探洲计划,1982年第2709号小行星就被命名为“卡尔•萨根”;1997年7月4日在火星上平安着陆的“火星探路者号”探测器,被重命名为“卡尔•萨根纪念站”。(因为他于1996年去世,这对他是最好的纪念吧。) 《暗淡蓝点》是他写的又一本科普书,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非常硬核,尊重读者智商,首先回顾历史上有关人类在宇宙中的种种观念,接着根据20世礼中叶以束空间探测的成就对太阳系作全方位的考察,然后评估(数据全是数据据以科学推测)将人类送入太空的理由,最后是作者对人类未束的太空家园的长远展望。(这个总结是本书内容提要,我总结不来,只能照搬。在我读的过程中就是不明觉厉,啊啊啊,原来是这样,咦这样啊。他首先是科学家再是科普作家,以简明易懂地语言叙述他的观点,他对太空还是乐观的,能感受到他的开放、理性和热情,典型的科学主义者,饱含激情、视野开阔的幻想者和探索者。) PaIe BIue Dot 就是在宇宙中回望地球的样子,是卡尔•萨根建议“旅行者号”在土星之后,让它们最后一瞥家园,空间飞船接到指令,恭顺地掉转相机,指向相距很远的行星,扫描拍摄传回。 [蓝色心形R] 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光点,一个孤独的你素。我们能认识到见识到这一切已经经过了许多年许多代人的努力,从公元前开始,人们已经在探究我们生活的家园。在公元170年,罗马帝国皇帝奥里利厄斯帝 说:“整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点,我们自己居住的地方仅是他的一个极小角落。”人类的探索从想象到观测到实地考察,一步步迈向太空。未来某一天,也许人类最终迈进全新的太空领域,也许不能。但都必将记住卡尔•萨根! tips:1997年《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拍摄的《超时空接触》就是根据萨根的书改编的,朱迪福斯特和马修•麦康纳主演,一定要找来看一看。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十四)
卡尔萨根,当之无愧的世界科普第一人,美国科学院院长Bruce·Alberts在萨根逝世后曾评论说:“卡尔·萨根比其他任何他能想到的当代科学家都更清楚用什么激起公众对于科学的奇观和重要性的热情。”
尽管萨根以科学普及家的身份著称,但他首先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萨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天文学和其它科学事业。他热爱科学,崇尚理性。而理性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作用是他的科学观的核心所在。
Pale Bule Dot主要围绕”我们所处宇宙的位置、太阳系的探索(阿波罗、旅行者号、伽利略号等)、研究&探索太空对我们的意义”几大方面所展开,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被萨根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吸引,反而会妨碍去注意内容,其异乎寻常的洞察力在科普天文学探测对地球的宏观意义并降维至各融合学科的效果和解读令人印象深刻;从而让我们了解到,对其他行星的探测也已经扩大了我们对火山、地震与天气等学科研究的眼界。太多的事例都表现,科学家起先是想解开其他行星的大气之谜,但结果得出对地球很重要并非常实用的发现:通过对金星的研究,帮助我们意识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和温室效应的严重性;通过对火星表面的探测,让我们了解到臭氧层被破坏后带来的灾难是不可逆转的等等。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痴迷的研究外太空?当然,探索与开发精神并不局限于一个民族或种族,它是全人类所有成员共有的天赋,研究太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已,我们作为这个星系内唯一的文明(我们都在期待别的文明,毕竟宇宙比我们想的要大的多!),但和地球46亿的年纪相比,人类文明不过是漫长历史中的短短一瞬间而已,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还远远不够,通过对其他星球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停止继续做蠢事;同时我们也在慢慢承认,恐怕这也是带领人类逃离并避免人类灭亡的唯一手段,不要忘记,恐龙的灭绝也提醒着我们近地小行星和彗星会对地球和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劣与资源枯竭也让我们开始认真考虑在外太空寻觅潜在星体及可用资源来建立新的人类家园。
了解天文学有益于让我们懂得什么是谦卑,更让我们学会珍惜现有的一切,也让我们对神秘又迷人的外太空有所期待:就像萨根所说:”宇宙比任何人所能想像的还要大,如果只有我们,那就太浪费空间了!”
《暗淡蓝点》读后感(篇十五)
北京的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温度适宜、气候也很凉爽。结束了在k所的访问,离上火车还有三个小时的富裕时间,就近转了转西门的中关村图书大厦。大厦里书籍虽多,除满架的汉译经典外,乏善可陈。此次特意留意了科普书籍,品种很多,天文类依旧以图册为主。这本萨根的黯淡蓝点,混迹于庞杂的低质读物里。
大本时,每天窝在图书馆,做题做累了,便随手捞一本文史哲来看。所读的除却《乡土中国》、《法国革命史》等少数有些印象外,大多已经忘记。当时并非天爱,也有转专业的念头,但心存侥幸,希望从科普书里获得走下去的动力。便也留意搜罗一些天文方面的科普书,萨根的《黯淡蓝点》就在其中。可惜对行星的热爱并不深刻,扫了几眼也就觉得索然了。
研究生以来,对学习的重点和事业的观点发生了断裂和重构。这次重读,竟然发现原来它不仅是一本介绍天文的书籍,更是提供了哲学思考的文本。在介绍行星和宇宙的字里行间,萨根不时插入评论与感想,对人类、世界、宗教以及自我价值的关怀,使这本书变得十分耐看。对在经历了对科学信念的动摇、碎裂,而正在重构中的我来说,它无疑是我个人思想变化历程中的《两个世界的对话》。
我们都是要死的,而人的有死性迫使人思考、观察、再思考,催生出了神话、文艺、哲思,乃至科学。为了维护有限生命里的完满形象,人们倾向于选择捍卫保守的、达到自身完整性与意义的观点。而科学总是不断打破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构筑起的完整价值与意义——我们并不特殊,也不是宇宙存在的目的。即使是现在,我也依旧属于萨根所描述的那些人——在他们看来人类缺席的宇宙将是“空旷且无趣”的存在。这是多么的自恋与自怜——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翻版。虽然这样的想法十分朴素,科学却告诉了我们这样想法的野蛮与幼稚。
那么我们将如何面对死亡?我们所构筑的价值也将有何意义?或许在萨根看来,追寻真相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拥有意义的事情,即使真相并非是你所想象的那样。这样超然物外的洒脱,或许正是萨根在不断探索行星的历程中所体悟到的真谛吧。那种不带偏见的绝对中立——这不正是韦伯所求索却不得的理性吗。然而与韦伯不同的是,萨根对这种绝对中立的理性,和它带给我们的真相,仍保有乐观的信念。
而看到了勾心斗角与学阀倾轧,看到学界泥沙俱下的我们,是否也能保有这份乐观的信念?所幸我们中还有一些人,他们存在着,或许星星之火不可燎原,或许他们仅仅是扑火飞蛾。但他们走出了人类野蛮与荒芜的中世纪,正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并将连绵不断地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