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个金黄色的季节,古人用诗歌来描绘这个美丽的季节。他们赞美秋天的金色稻谷,描绘落叶飘零的景象,感叹大自然的变化。这些古诗让人们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变幻,让人心生敬畏和感慨。
第一篇
不知不觉,秋天来了,她带着颜料和画笔来了。
她走过田野,挥动画笔,点了点。顿时,田野变了样,稻田就像金黄的海洋,风一吹,像掀起了金色的波浪;高粱红了脸,就像喝醉了酒的大汉;棉花白了,从远处看,就像铺了一层雪被子。田野里五谷丰登,农民伯伯看了,高兴地合不拢嘴呢!
她走过果园,拿起画笔涂了涂,果子都成熟了。苹果红彤彤的,活像一个个小灯笼;五颜六色的葡萄挂在叶子底下,有红的、白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采果子的姑娘看见了,说:“今年的水果水灵灵的,长得可真好呀!”
她走过花园,用画笔画了画,花园里的花都盛开了。桂花黄黄的,十分的香,特别时在雨后,仿佛在千里之外就能闻到阵阵芳香;最引人注目的是菊花了!菊花淡黄的、紫红的、雪花的,美丽的菊花向人们展示她那优美的舞姿,游客们纷纷喝彩。
秋天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也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更是一个快活的季节!
第二篇
不知不觉,炎热的夏天已过去了,我们迎来了金黄的秋。
大自然是一位画家。春夏秋冬,经过它的画笔,都变得生机勃勃。秋天里树叶被染成金黄色,人们欢乐的庆祝丰收,火红的枫叶传递着“秋天来了”的讯息。
落叶铺成了一条金黄大道。每走一步,都伴随着清脆的“咔咔”声。那金黄的落叶,被秋风刮起,多像那金色的鸟儿,优雅地滑翔。
果园里,飘来甜蜜的果香。农民伯伯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一箩筐的苹果、桃子、梨、橘子……都是春日里播种的辛劳!
枫叶们好像去了理发店,变得火红火红的。它们为什么要去理发店呢?当然是要跟上潮流,不然落后了,它们可不高兴!
秋夜,月色不在朦胧,月光皎洁明亮,清辉溢耀。郊外,野花散发出阵阵清香。林中夜莺歌唱,清脆动听。疏落的蛙声,稀弱的蝉鸣,似乎在告诉人们夏天离去,秋天来了。
春夏秋冬,都有独特的美。不过,我更喜欢秋天,期盼着每年中秋与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第三篇
我走在羊肠小路上,闻到了一阵清香。我东看看,西看看。哦,原来是桂花开了,我盼望的秋天终于到了。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空气更甜更清新。
人们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稻谷已熟了,远看像一条金黄色的地毯。果园里各种各样的果子都变的又大又鲜艳,因为它们成熟了。一颗颗又大又紫的葡萄,像小朋友们水汪汪的眼睛。这些东西都是农民伯伯这一年来的辛苦劳动所得到的回报。这时,我想起了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伯伯你们辛苦了。
秋天盛开了的花也有不少:香气迷人的桂花,金灿灿的菊花,红色的石蒜,雪白的木槿,粉红而可爱的蔷薇花,蓝紫色的昙花……
秋天不仅有各种各样美丽可爱的花朵,还可以吃到比夏天更好吃更新鲜的水果。
秋天树叶变黄,一片一片飘落下来。我拿起一片落叶,好好的珍藏。
我爱秋天。
第四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古诗三首《鹿柴》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地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古诗三首《鹿柴》说课稿
《鹿柴》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一、教材简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厌倦官场生活,在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鹿柴是辋川的一处小地名。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后两句写“见”,见的是影。在见与不见之中,诗人给我们传递出的是一种以落寞为美的信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做到: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以上原则,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鹿、返、复”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觉。
5.拓展阅读古诗《竹里馆》,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由于古诗词句凝炼、意境深远,今天的儿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读。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学习古诗会读、读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移,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巩固提高时的有感情地读、配乐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第五篇
杜牧描写秋天的古诗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六篇
上个星期天上午,妈妈带我去植物园玩。
走进植物园,只见各种各样的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人走在上面软绵绵的,舒服极了。一阵秋风吹来,空中的树叶纷纷落了下来,好象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像一群小鸟展开翅膀在空中飞翔,还像一群舞蹈家迈着轻盈的步子在跳舞。走在落叶丛中,我就像一个公主,在叶子雨中漫步。
我觉得植物园里的秋天比任何地方的秋天都美丽。
瞧!那边飘飘悠悠地落下来了一片很大的叶子,我连忙跑过去,用双手接住了这片叶子。我想:它一定是一个小舞蹈家,想和自己的伙伴们迈着轻盈的步子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于是,我又重新把这片树叶放到了树枝上,让它等待下一阵风的吹来,再做一次小舞蹈家。
等我转过身来,又有一片扇形的树叶落在我的眼前。我把它拾起来,这片树叶一定想早点落下来,因为每年秋天落下来的叶子,都要成为春天大树的肥料,所以我把这片——金黄色的、小小的、扇形的树叶,放到了大树根部的旁边。
“快来看,这是什么树叶?”妈妈的问话打断了我的遐想。我一看这是一片十分奇特的树叶,呈圆形,有十几个角,尖尖的,两边一一对称,拿在手中,真像一颗多角的星星啊。据植物园的讲解师说:“这种树叶叫‘尖尖角’,是一种比较珍贵的植物。”
地上的树叶太多,而且各种各样,每一片都很美,我不知道该捡哪片起来留做纪念。我干脆找了一个袋子把这些树叶都装了起来,打算带回去做一个树叶标本,供大家来观赏。
第七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第八篇
1、大刘山的歌
故意走着崎岖的路
放纵豪迈的声音呼喊:
“大刘山……”
想从枝蔓和山谷间唤回
过去的天真及幼稚
执着地唱着向上的歌
把气息汇进阵阵松涛
用心去听大刘山的脉搏
告别天真我们成熟
辞去幼稚我们丰满
我终日依恋的大刘山啊
我们是一群继往开来的勇士
为着大刘山一般秀丽的母亲
故意走着崎岖的路
将大刘山一样厚重的感情
执着地唱成一首向上的歌
2、我是雪花
彼时
我是一名莘莘学子
求学的校舍
就是一处湖泊
内心渴望
向上攀登的我
不甘终日颓缩
抵不住太阳的诱惑
不断蜕变
我终于
变成白云一朵
让世界整天都是碧水蓝天
就是我渴望的处所
而今
我若梨花一朵
自天空飘逸
洒脱
请不要说我已经
消沉堕落
因为我已经成为
一名师者
我要传道授业解惑
在弱小者的心谷上
将希望的种子
无私地撒播
3、登上嵩山
登上嵩山
我没有把酒
我只是披衣临风
一任星月照临
一任松柏轰鸣
童年的笑语
黄河的桨声摇了起来
母亲又在细细地看我
细细地抚平我的衣角
伫立文庙多么想
人生可以轮回
让我循着记忆
走进逝去的
追求时光
作者:刘国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