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头等舱》让我深刻体会到贫富差距对人性的影响。小说中的主人公热尔曼通过不择手段获得财富,却最终陷入道德沦丧的困境。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陋一面,引人深思。这部小说让我反思了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求金钱的代价。
《头等舱》读后感(篇一)
无处不在的自恋,这本书是作者黄佟佟的自传体,但是她用一种很自恋的文笔描述了自己和这个行业的一切。看过她的公号,说实在的,因为是一群人的创作,所以还有那么点价值和意思,也看过她在成都的交流会,那张饱满的肉肉脸看上去和善可亲,但是说出来的话依然有很强的媒体成功者的优越感,有才气,没真诚,精致的衣着和妆容,你会知道她过得很好,很成功,但是很假,很矫情,戴着面具。
《头等舱》读后感(篇二)
读完后,仍觉得封面上那句就是全书写得最好的一句话。
我放弃了把它与其他作品的对比,从它许多一笔交代的背景与人物并不深刻的刻画里去感受现代都市女性的命运起伏。起点高让人容易,容易富贵,也容易迷失在物质情感的困局里。关系,财富,名望,幸福,哀恸,流动中到来,流动中离去。如何追寻又不被奴役,是你我要修的功课。
《头等舱》读后感(篇三)
本年度看的书籍丽最美营养的书了。故事一般,文笔一般,也没有特别能拿出来的好句。速速看完,纯消遣稍微浪费时间,还好也不长。
--- 故事之后还会有故事,人生没有真正的ending,happy ending和bad ending都不会有,它只会变幻莫测地不断铺展下去,直到戛然而止。
--- 没有人可以永远站在风口浪尖上。就像坐头等舱,坐着坐着别当真了,真以为是自己天生就应该坐头等舱。人总是要下飞机的,选择在东京还是在巴格达下飞机,真的蛮考验智慧的。
--- 因为这个圈子是我们这辈子能见到的最闪亮的所在,当然也是最黑暗的所在。它好像给了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极大的压力,但又尽力抬举着每一个人;它贬损着每一个人,但又对人有一种奇异的尊重。极其虚荣万分庸俗,但又十分具有它的精神性。它集中了人类所有的优缺点,这就是它最为迷人的地方,也是我们离不开它的原因--- 它实在太有意思了,你还能在哪儿见到这样神奇诡异的存在呢?只有我们时尚圈。
--- 有个段子说人类就是猴子爬树,爬得高的猴子看到的全是笑脸,爬得低的看到的全是屁股。
《头等舱》读后感(篇四)
有一阵子没看这种都市女性成长类小说了,确实有黄佟佟式的爽辣与悲悯,好读,易读,够敏锐,感觉改编后影视化应该效果不错。但小说的故事性还是弱了,单薄了,说是四个女性三十年的跌宕人生与际遇,但时代感并不是很强,除了一代人的“内在世界崩溃”,小说的代入感也很弱,写法上还是有浓浓的公号文的味道,通篇小说读下来没有什么故事感,几个人物和简单的情节只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的工具,可贵的是作者的自说自话还算逻辑自洽,也一直在反思。
小说有点亦舒的味道,但又没有亦舒的狠,最终四个女性虽说一个疯一个残两个废,但其实都有退路,最终还是超越了现实的残酷。
作为一枚有着着作家梦却才华庸常的人,最喜欢的还是后记部分,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作者一样,每当遭遇“内在世界的崩溃”时,也可以执着的用文字用小说筑起自己的救赎城堡。
小说附记中的两段话过于鸡汤,但够治愈:“感谢生活、感谢无常、感谢曾经遇见的一切镜中花、水中月和天空中的闪电。感谢曾经慰藉到生命的一切美好瞬间,虽然明知是幻觉,亦觉欢喜。我们原是为这一点欢喜,才清远来这世间历百千劫”。
《头等舱》读后感(篇五)
认识黄佟佟是因为公众号蓝小姐和黄小姐,它满足了我从小到大的八卦心理,特别是对明星的猎奇。
不仅详细介绍了明星的前世今生,还比较公正地分析了他们处境、行为的原因,就把那些只罗列资讯的公号给比了下去。
当时在考公,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公众号,如获宝藏,又因为自己实在过于沉迷,翻了好久的历史信息,耽误备考时间。
后来痛定思痛,取消了关注。考完回程的高铁上,迫不及待地重新关注了蓝黄,由衷地开心。当然,我不出所料没考上。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表达我是冲着蓝黄看了这本小说,风格果然很像蓝黄,里面盛满了各种八卦,满足了我对时尚行业、上流社会的好奇心。
自传性质,最后只有胖胖的女主实现了世俗的成功。
最让我触动的是胡一天,那个疯了的富太太的儿子,经历家庭变故之后,忽然那么成熟,特别在意自己的富豪老爸,却对从小精心呵护他的妈妈不甚关心,因为爸爸有钱,是他未来富贵生活的依靠。现实得扎心。
然后就是作者写得后记,更真实更坦白。
《头等舱》读后感(篇六)
因为非常喜欢黄小姐的公众号,所以当出了书以后就很想买来看看。不过说实话,看完后觉得后记写的比正文好。正文我可能不会再读第二遍但是后记可能,而公众号的好多文章我是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看来写一篇小说确实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我会选眼看他高楼起 眼看他高楼塌。前半段看的我也突然有了想要赚钱的动力,看到后半段的时候还是感慨平平静静的慢慢变富还是比较安全吧。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存不存在高楼起了以后也不倒塌的人生,大概是有的,不过那又是离我这种普通人更远的人生了。
作为80零后末尾我,赶上了时代快速发展的列车,但是却一直坐在同一列车厢,不知为何,我一直对赚钱没有特别的兴趣,我们家其实也一点钱没有,但是就是感觉够用就好了,但看了书的前半部分我甚至都觉得一夜暴富简直太美好了,哈哈,看来这部分的对比描述还是不错的,让我这样一个懒惰无比的人都动心了。
最后呢,我想说,从我周围的女性朋友来看,一半以上的人都已经跳出了社会加在她们身上矛盾的价值观家庭观,独立的人格坚强的品性,我希望未来周密会越来越少。
最后还有呢,就是国内大家赚钱真的是赚疯了啊~ 生病发疯都要在所不辞,而我就像个局外人,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就这样阴差阳错的错过了这个疯狂的时代,有着一片自留地,在国外过着平静的普通的生活。
《头等舱》读后感(篇七)
如果我不认得这个作家,也许只会打两星,但是基于她是我一直欣赏的专栏作家和公众号蓝黄小姐的佟佟,我打三星。 上世纪90年代,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啊,命运的多种多样,也不是这四个女大学生能代表的。只能说中间的有些字句透着佟佟一贯的灵性比较打动人。要论故事嘛,着有些单薄。 最喜欢的场景应该就是李晓枫回忆那一年大家的毕业派对是在学校后山的烧烤屋,最帅的那个男生白衬衫,吉他伴着歌声《会有那么一天》,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背景音乐也就放着杨庆煌唱的这一首。那时的我们都太年轻,总是笃定生命会有那么一天,会走向辉煌。没曾想过着过着就过成了一只乌龟,只有把生活的周围拉上幕布,不去看那些奔跑的兔子,才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支撑着我们活下去的,不再是头等舱的梦想,而是细碎生活的瞬间,比如一个漂亮的版面,看到书里一句好玩的话,春天里大叶榕绽出的新叶,路边老婆婆摆摊卖的小玉兰花串,以及忽然吃到一道货真价实的菜,甚至于下班的时候看到天空中那灿烂的晚霞,这就是乌龟的快乐,那么细小却扎实,也是人间值得的理由。
《头等舱》读后感(篇八)
这本小说,四星稍微超标一点,三星半肯定是有的,作为黄蓝的忠实读者,打四星也很合理。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被评论吓退了,真的这么差吗?充满了作者的偏见、自傲还有意淫?尤其是对大美女最后疯了的情节,许多人表示不适 但是当我读完后,我才发现,或者是跟风黑,或者是没有理解,周蜜的疯并不是毫无来处,而她最后的结局反而一点都不差,作为四十岁女人,其他同寝室人大的结局都还可以,晓枫衣食无忧,小贞保持自我,梅兰花求仁得仁过着稍微寂寞但充实的田园生活 35岁的我可以告诉你们,到了这个年纪,身边的人境遇看得多了,每个小说人物几乎都能对应上身边真实的人:曾经艳冠群芳的班花会有不回家的老公;读中文系的才女一毕业就被安排进了银行,每次见面就是劝我们买理财给她完成任务;数学系的妈妈生的孩子从一年级就数学不及格;男朋友众多的野玫瑰成了贤妻良母… 十几二十年能发生多少事,远超乎你们的想象
最后那段提到四个女孩子曾经看月亮,畅想自己未来的日子,我在大学时也做过这样的事情,和几个姐妹一起在中秋节的学校湖边赏月,到今年也是15年过去了,不敢说别人,我自己的生活和曾经就大为不同,本以为这个年纪,应当已经结婚生子,谁知道拖来拖去,还是决定自己做自己主人,本以为自己能成为叱咤职场的女强人,谁知道外企一年就被公司人事倾轧牵连被炒,之后进入了曾经自己百般看不上的国企…
人生啊,谁能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走到哪里呢?
年轻人总是有些残忍的,一旦有些内容被他们认为“三观不正”,整本书可能就会被否定,可是我在书里还是可以看到作者的诚意,并且有许多生活智慧是未经历过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的。
要说问题还是有的,看得出作者写小说还不是很熟悉,稍微存在些问题,但诚意是有的,更重要的是,很真实,我想很多话都是黄小姐自己的人生感悟吧,读起来惊醒也能共情,也期待她后面带来更多的作品。
《头等舱》读后感(篇九)
刚看完黄佟佟的《我必亲手重建我的生活》,马上又读这本,代入感很强,觉得李晓枫身上有挥之不去的作者影子,所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感觉更强烈。
作为没坐过头等舱的读者,读这本《头等舱》,羞愧羞愧中读完了四个女人起起落落的人生,不仇富,也不气馁。就像作者所说,生命是流动的,关系是流动的,财富是流动的,名望是流动的,幸福是流动的,哀恸亦是流动的。在时间莽莽的凝视之下,一切看似坚固的东西其实都是泡影,一切执着的追求都是强求。……财富与物质可以脱离困窘,但你依然会有新的困局。比如就算你是头等舱常客,你也阻止不了疾病的来临和精神的溃散;就算你是头等舱的贵宾,你也不能确保有一天你不会被时代的雷电风云打回原形。(283页)
到处都是困境——个人的困境,女性的困境,七零后的困境……每当生活让我变成一只困兽,我就拿起文字来筑起我的城堡。只有它才能助我离开困境,才能在仓皇过后淡淡一笑,觉得当年的困难不值一提。(282至283页)
作者是幸运的,至少她找到了脱离困境的通道,疫情防控期间,完成了这本书。而芸芸众生的我们呢?有没有找到帮助自己摆脱焦虑、走出困境的通道呢?
《头等舱》读后感(篇十)
十月份拆开的一本书,但是因为漫不经心,也因为浮躁不安,每次睡前翻几页就放下了,一共不到300页数,两个月才看完。
作者写的是一个相对老套的故事:1990年前后4个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女大学生在时代与际遇的合力下,她们膨胀的命运和崩落的内心世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整个中国社会处在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阶段,一般人稍微努努力,就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这是那一代人的幸运。在时代高速旋转的裹挟中,很大一部分人也渐渐迷失了内心,尝尽了浮华背后的孤独和幻灭。
碰巧这个星期和一个朋友约了见面,聊的正是这个话题,所谓风口,所谓时代的风云际会。这几年的直播和自媒体的崛起带起了大多数人的焦虑,也成全了少部分人的人生巅峰,和书里讲的时代际遇不谋而合。我们感叹着讨论着,哪些人更容易被风口撞中拔得头筹,而能力有限,多少有点清高的小文青性格的我们,是很难抓住任何机遇风口的那一部分人。
书里的故事真的不值一提,但是作者写的一篇后记却让我沉思,她对生活的无常和女性的困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们一出生天然觉得男女是平等的,整个成长过程又其实完全沐浴在旧式的性格观念中,面对这种外在世界与精神世界一再被解构的局面,实在是太难了。”
关于个人的困境,女性的困境,我们这一代人的困境…… 想多了只有焦虑,深深的焦虑,我们不但要想着如何对抗焦虑,要努力工作赚取日常开销,还要考虑未来老年生活的保障方式。
活在这个后疫情时代,心里非常清楚,关于阶层的上升通道已经越来越窄,几乎不可能。
而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冰冷又残酷。
“命运无时不在,像夏天午后阵雨里的闪电,佛家把这闪电称为无常,而我们的愚蠢在于,我们会无来由地觉得闪电击中的肯定是别人。”
我把这一段读给朋友听,我说因为不知道会不会被那道无处不在的闪电突然击中,带着一种悲观情绪,所以想要把眼前的日子尽量过得平稳一些。
命运就像万花筒,它每一面都不相同,每一面都无法预测。
这一刻的瞥见,不会是永远……
《头等舱》读后感(篇十一)
《头等舱》从内而外透露着一种“短小精悍”的感觉,在每天都很忙的情况下,我依然在三天之内读完了它。我认为它似是警钟,只要放在那里,就可以提醒自己,人生得意时也要保持清醒。毕竟“头等舱终究不是终点,只是一段旅程,没有人可以永远坐在头等舱里。” “财富的增长和因缘际会后的阶层变化谁能料的到呢?”
读完这本书突然觉得所谓的“时尚圈”更加的神秘又充满魅力了。书中的很多话都会让人产生种种共鸣——
“命运像一头巨鲸,在那一刻沉沉地转了一个弯。水面并无响动,只是你能看到巨鲸身边深深的纹路。”巨鲸转身就像我们在人生中做的某些决定。就像是《杀鹌鹑的少女》中写的那样:“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没有人可以永远站在风口浪尖上。就像坐头等舱,做着做着别当真了,真以为是自己天生就应该坐头等舱。人总是要下飞机的。选择在东京还是在巴格达下飞机,真的蛮考验智慧的。”一个人是否能在得意时清醒的看到下一个转机,确实蛮考验智慧的。
头等舱
7.2
黄佟佟 / 2020 / 东方出版社
《头等舱》读后感(篇十二)
我是黄佟佟老师的多年老粉,基本上她的书我都看过,从博客时期就跟着看她的文章了。
相比黄小姐之前的“最有深度”的名人八卦,这本小说更上了一级台阶。黄小姐深度专研名人轶事多年,多年后首次跳出各路八卦,形成一本独立故事的小说,这本书没有让读者失望。
作为一个多年老粉,看故事时我也多少能看出哪些成分是虚构,哪些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在60%的虚构之下,有40%的真实,这是这本小说值得看的原因。毕竟有真情实感的故事,才值得一读。
这本小说故事并不复杂,也并没有多么波诡云谲跌宕起伏,但这本小说中最好的地方是,是夹杂了很多作者的真情实感和人生经验总结,以各种金句的形式散落在文章里,不时给人惊喜,引人共鸣。我都是拿着笔一边勾一边看,整本书看完后涂涂画画不少,这本书以后会收好在书架上。不是那种看完了故事就打算把书卖掉或送人的书。
最喜欢这本书最后一页的总结,贴出来分享:
我深深知道,对于一个没什么能力面对失控的真实世男来说。对抗焦虑的方法可能就是用文学去创造另一个世男
创造是一种逃避,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救赎,这大概就是写小说背后最深的动机。
当生活让我变成一只困兽,我就拿起文字来,筑起我的城。只有它才能助我离开困境,才能在仓过后淡淡一笑,觉得当年的困难不值一提。
到处都是困境一个人的困境,女性的困境,七零后的困倍……这些困境里有周蜜,也有小贞,有大胡,有石一山,更有你和我。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只要有钱就好了,钱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把财富与物质看作是逃离这些困境的不二法门。但到现在我明白了,财富与物质可以脱离困窘,但你依然会有新的困局。比如就算你是头等舱常客,你也阻止不了疾病的来临和精神的溃散;就算你是头等舱的贵宾,你也不能确保有一天你不会被时代的雷电风云打回原形。
生命是流动的,关系是流动的,财富是流动的,名望是流动的,幸福是流动的,哀恸亦是流动的。在时间莽莽的凝视之下,一切看似坚固的东西其实都是泡影,一切执着的追求都是强求。不需要五十年一百年,在这个加速的时代里,甚至短暂到只需要二十年,七千多天,就会让一个公主变成疯妇。
其的,命运无时不在,随时会像广州夏天午后阵雨里的闪电一样,击中我们,无差别攻击,不留情面。佛家把这闪电称为无常,而我们的愚蠢在于我们会无来由地觉得闪电击中的肯定是别人。
我们无视,退却,挂上窗帘,我们任性地顽强地要在这流沙般的无常里建筑我们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幸福小屋。而天空中无处不在的闪电,像命运嘲笑我们的眼神。
带给我们痛苦的,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幻想的破灭。
这痛苦,无法解脱。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选择去看一部电影,听一场音乐会,看一本小说,或者,写一本小说。当你真正知道孤独之不可逃脱之时,你才有可能真正去了解手头这仅剩不多的生命,拥抱心里那个无助的小孩,你才有可能在一切幻灭之后仍然看到夜空中有一轮金色的明月。
这一刻的瞥见,便是永远。
《头等舱》读后感(篇十三)
有人问李晓枫,为什么相亲老不成? “很简单,我在他们的脸上都看到了刘裕德……”
断断续续把黄小姐的《头等舱》看完,掩卷之余,忽然想到这本书可以另起一个名字,叫做疯女人的故事。
自《简爱》起,疯女人这三个字在文学史上便有了独特的内涵,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女性的生理状态,还承托了个体的生命意义及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学评论家、社会学家、女权主义者一直不断地挖掘其中的深刻含义。恰巧,书中也提到了简爱,提到那句经典名言“就算我长得不漂亮,我一生也应该有一次真正恋爱的机会吧”,然而,可笑的是,所有女孩都以为自己是那个长得不漂亮但有丰富灵魂的简爱,殊不知大部分人不过是阁楼上的疯女人。
小说刻画了四个同寝室的大学女生:白月光的周蜜,红玫瑰的梅兰花、文青的李小贞、单纯的李小枫,以她们变幻无常的人生际遇来讲述70后女性的生存状态,全书以主角李晓枫的视角展开,过去和现在,回忆和当下交织出现,四个女生就像四条缠绕的生命线,有时相交有时分离,她们的命运似乎只是时间长河上清浅的划痕,实际上暗流汹涌,影响着彼此的生命轨迹。小说主线讲的是头等舱里的故事,李晓枫是一号主角,然而,在我看来,疯女人周蜜才是小说的风眼,一切情节都是以她为核心展开,作者本人也提到这本小说写作的意义在于探讨这些最优秀的女性是为什么全盘崩落,因此,这个故事应该从那个只出现在回忆里,最后在寺庙偶一现身的周密开始讲起。
那么,周密是为什么疯了?小说给了很多个答案,丈夫出轨曾经的情敌,被健身教练骗财骗色、作为家庭主妇失去人生价值,上流阶层生活的无意义感、人至中年的无可奈何、曾经的天之娇女最后成为“米虫”,一切的一切,让这个鲜活美丽骄傲的女孩认清生活的真面目,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作者在后记里把这种全面崩溃的原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在世界的崩溃,男女平等和旧式性别观念的冲突;二是外在世界的挤压,急剧变化的环境和个体有限能力的撕扯,外在世界与精神世界一再被解构和重建使人的肉身无法承受,于是一个疯女人便出现了。
不管是罗彻斯特的妻子,还是罗丹的情人,或者胡太太,她们之所以成为疯女人,源自于“给她设计的那种女人的幸福”,这种幸福就是社会的规训,它冠以幸福的名义向你许诺,只要你做到什么我就会赐予你幸福,伯莎相信了,卡密儿相信了,周密也相信了,当她们做到了以后发现全部都是谎言,人生不过是场笑话,这些命运的宠儿从高空坠落,一败涂地。
那么命运许给你的是什么呢,女性的美好婚姻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正如作者所言,70后女性是没有经过任何现代性教育长大的一代人,作者想记录下这一代人的意气风发和痛苦失意,她想为她们注疏,让她们的美丽不要随风飘零。在当下,女性独立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理念,新的生活方式,80后、90后、00后似乎应该获得真实的幸福许诺了吧,然而可悲的是,女性仍然在一个被凝视的男权社会中被禁锢或自我禁锢,看看李晓枫吧,这个性格温顺甘于平凡的普通女孩,看看李小贞吧,这个热爱艺术独立特行的潇洒女性,她们都在坚持着,守护着自己内心不能被染指的一方净土,可到头来这两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要沦落到青城山去问道。苍茫世间,下一步该往哪走,哪里才有许诺的幸福呢?
作者概括这四个人:“一个疯了一个残了,两个废了。”在某个瞬间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是疯子,身体和心灵都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痛苦,然而不管多么的痛苦,我们依然要寻找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它是流动的、是不可捉摸不可预测的,它在当下也在回忆,它在《会有那么一天》里:
今天我们没有财富/至少可以相互拥有
今天我们没有遥远的承诺/可是你我都已知道
会有那么一天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飞到天外的天
会有那么一天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会有那么一天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拥有更多更好的明天
会有那么一天会有那么一天
《头等舱》读后感(篇十四)
黄佟佟的新书《头等舱》销路可喜,甫一出版,即荣登畅销书排行榜。故事的女主角李晓枫,报社出身,出过书,靠经营公众号实现头等舱自由,如此轨迹,让这本书多少有了点“自传式”写作的意味。“自传”往往逃不开与现实比对,抛开其中种种原型不谈,单看作为大时代、背景版的行业兴衰,足教新传学子长泪沾襟。
作为时尚条线的“老行尊”,主角李晓枫的职业生涯,几乎是新闻业荣光与萧索的缩影。黄金时期,媒体老师凭公关公司买单,即可出入搭乘头等舱,河东河西三十年,一朝行业入冬,报社风云人物锒铛入狱,“老行尊”和大厂员工一样,也面临中年裁员危机。
春江水暖鸭先知,判断行业景气与否,言情男主职业分布是不错的标杆,可以同时在婆婆、媳妇、小姑中达成共识。如今,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男主角,如非外交官、公检法、扶贫干部等在编干部,那多半从事投行、咨询,年少多金,不济也得高就于医院、律所,有一技之长。笛安近作《景恒街》与时俱进,男主角是初创公司老板,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早十年这样职业的男主,很难进入大众视野。
综艺节目亦足以做个侧写,法学专业虽连年就业率亮红灯,但法考号称“天下第一考”,护城河既深且广,老百姓亦知执业资格珍贵,《令人心动的offer》连拍两集,聚焦律师事务所,洛阳纸贵,社交网络之上,猎艳男孔雀开屏,甚至要矜持注上“红圈律师”,well-educated有了具体的形状。若节目组摄像头移向x城晚报,x江早报,这offer还能否“令人心动“,则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毕竟请君试看言情戏,几个霸总学新闻?
平心而论,新闻业祖上也阔过。亦舒记者出身,又任职酒店公关部与港府新闻办,谙熟此间种种,于是笔下记者脸上总贴三分金。《大君》中,不谈如何颂扬揭黑记者孜孜不倦,单看女报记者采访时所受礼遇,足令人侧目天下竟有这等好事;在《特首小姐,你早》的故事里,花边专栏记者仍能搅弄风云并享受高薪津贴,当以优差视之;《她比烟花寂寞》中,女主角的男友,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新闻学博士,老天,这怕是新闻学史上该领域博士最后的罗曼蒂克瞬间。
你一个月薪水甚至买不起我一件衣服
到九十年代前后,张曼玉、钟楚红出演亦舒原作《流金岁月》,主角宋家明新闻记者的身份已显寒酸,红姑所饰的朱锁锁对家明说“你一个月薪水甚至买不起我一件衣服。”少年同学对照每月工资单,应该感触更深。前几日刘诗诗、倪妮出演此戏新翻版,男主角富贵也好,寒素也罢,统统建筑设计出身,谁还耐烦干新闻。建筑一梁一柱,真抓实干,进可与开发商共图富贵,退可留校任教桃李满天下,好过银样蜡枪头。
新闻系学生毕业之际,大多自谦自叹,与计算机、金融系相比,除一腔热诚仿佛什么手艺也没有学。有壁垒的行业,新传学子进不去,自家一亩三分地,又实在难守,相关岗位像公务员考试中的“三不限”,门槛低至尘埃,科班出身甚至往往比不上外来和尚好念经。《头等舱》里,报社起家的李晓枫事实上并非新闻系学生,她英专出身,在报社最初崭露头角,靠的也是凭借语言优势,将国外报刊翻译拼凑。新闻系的沮丧可想而知。
几年前找工作时,曾国祥导演作品《七月与安生》正在上映,听到电影中周冬雨说,“她和家明,一个学传播,一个学中文”,不禁令人倒抽一口凉气,夫妻俩真是有情饮水饱。
去年毕业季,华南理工大学新传学院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份《致广大校友倡议书》,提及本院本科生签约率仅14.48%,希望校友能伸出援手。这份倡议书听起来仿佛新闻专业讣告,又听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索性取消了本科。如今学新闻,像晚清太监进宫,前几年赶得早,就算清帝逊位,小朝廷米粮还够吃上几年。现如今是好容易净了身,皇帝却被冯玉祥赶出宫去,一下成了历史系。
少时新闻系尚是巍峨门庭,文科中响当当的名号,这才几年功夫,已是但看古来歌舞地,黄昏唯有鸟雀飞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闻人才亦日渐凋敝,毕业几年,被问及印象深刻的行业名人,第一时间想到的竟只有华莱士先生与张宝华女士。
记得上学那会儿修新闻写作,有一天,金发碧眼的老师问,“新闻业的未来在哪里”。教室里一片死寂,没人说话。只有七点钟的夕阳,从商学院巨资兴建的教学楼西窗直射进来,又盛大,又寂寥。Journalism is dying,环球同此凉热,如今还有几个新闻记者,能怀有李晓枫一样的梦,指望乘坐头等舱出席活动呢,新闻业和头等舱,就像两条交叉的射线,渐行渐远。
总还是留有了一些余地,像黄佟佟给李晓枫安排的收梢,仍然写作为生,仍然是时尚行业,A轮融资,足让这个老记者去趟香港就消费二十万,这样的转变,在逐渐没落的新闻业中,几乎已是最诙谐、最幸运的一种。
可这到底已走向了新闻的对立面。为对抗黄色新闻构建的专业主义,终于消解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一片斑斓中。新闻与头等舱的距离,看似近了,实则更加远了。
而想再在电视中看到新闻人的浪漫情怀,恐怕得等到宣传部牵头拍摄邹韬奋同志纪录片的那一天了。
作者:探骊客
公众号:Mt-Alexander
《头等舱》读后感(篇十五)
王尔德曾说,人生有两个悲剧,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最近把《头等舱》这部小说反复地看了几篇,还专门在听书APP上听了几篇,完全被这个小说吸引住了,内心也着实有点感触。故事围绕着4位70后女子浮沉30年的经历(李晓枫,周蜜,梅兰花和李小贞),各自实现阶层跃升的传奇故事,在爱情、梦想、金钱冲击下的跌宕人生。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朋友那里看到,首先就被粉粉的封面给吸引住了,粉色代表温柔,一般多为女性喜爱,我也不例外。不拖沓的情节,曲折多变的人生,友情,亲情和爱情在不同的阶段的不同变化,感叹独立女性的不易和心酸,也对背后的拼命付出油然生畏。
黄佟佟说,所谓美好的生活,其实并不完全跟钱有关,它跟你的见识有关。人生何其短,要努力地、认真地活过,哭过,笑过,最后无怨无悔还能保留初心好好过。无论“头等舱”多么奢华多么舒畅,终究要下飞机,要脚踏实地,要面对庸常人生。
潘采夫评价说黄佟佟是我见过的最懂女人心的专栏作家,尤其可贵的是,她对天下女子的处境有深深的理解与同情,不仅有懂得,更有慈悲。
既是对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我的探索,有喧嚣中的无奈,也有繁华后的凄清。
4位人物各代表着不同的人生际遇,不起眼李晓枫的拼命和独立自主,高干子弟李小贞的自由洒脱和个人追求,泠艳美女周蜜向往的理想生活,万人迷梅兰花守着的一份不对等的婚姻生活。不同的选择告诉出不一样的人生,而我会更倾向于李晓枫这样的女子,平凡中懂得拼命,懂得奋斗的重要性。有这样一句话:“你不能选择你的出身,你受父母、家庭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从某个地方出发开始你的旅程。但是后面的岔路口要往哪里走,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你遇到的每一个人,看过的每一本书、每一部电影,都在对你起作用。”
张皓宸曾说过,生活是一场无师自通的修行,从喧闹的人际关系里学会孤独,从热爱的事上学会妥协,从依赖的人身上学会分别。我们都在经历着这场修行。
在社会的大流中不断磨炼、改变,历经风雨人生后,生活依然炙热地流淌在她们身边,而生活也以各种方法展现在她们身上,脸上世事的风霜是她们坚定的过往。
从校园生涯踏入社会的洪流中,我们大多数人总是自信满满,想着如何一展拳脚,想着和孙大圣一样,随时来个八十二变,以为掌握了全世界,却不知原来一直都在如来的手掌上。人终究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付地出过,活着才会更有意义。
最近看蔡澜先生一年一度开放的微博评论,回答网友五花八门的提问。有人说,看蔡先生的回复,看的是热闹,收获的却是满满的人生哲理。的确如此,那些看似简单朴实的答案,暗藏的却都是通透人生的秘密,其中几个问答在我脑海里印象深刻。
“有什么办法能让人真正变得自信?”
“靠自己。”
“先生认为年轻人具有那样的品质则活得更有自我价值感。”
“勤奋。”
“蔡先生,你有过人生艰难的阶段吗?持续的时间多久呢?那时候,你做了什么?怎么度过呢?”
“自学。”
仔细品读,的确如此。社会上各种冲刷着通往成功的不断刺激下,满屏的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活得更好,那就得要靠自己呀。西方有句谚语说得真好:“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你不愿成功,谁拿你也没办法;你自己不行动,上帝也帮不了你。俗话说,勤奋加上自律,则无所不能。
李晓枫身上不仅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更有独善其身的自信魅力。在社会打滚摸爬中,没有随波逐大流,保留有自己的个人见解,胆小却无畏,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懂得拼尽全力,也可以在繁华世界里懂得适时抽身,修身养性,并且从容地规划好以后的人生道路,这都是她吸引我的独特的魅力所在。
还记得在学习生活和物质断舍离时,说到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物质极简,精神丰盈,生活随意。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比起物质上的追求,我更享受精神上带来的愉悦,一个人内在的丰富和精神的饱满,更会胜过繁花似锦的生活,当然,我不否定高品质生活带来的享受,但回顾小时候的我们,在不富裕的年代里,感受来自生活的饱满度更高,这不是特质带来的,这是在我们拥有的,满足的状态下,不附带过多欲望所带来的平凡而满足的生活。
说起独立女性,这几年也是被广为讨论,而且每次讨论的时候,总是会有些人提出质疑。独立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微博热搜上也曾火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女性要独立,就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东西去证明?
独立女性在今天,似乎已不在是女性对自己的要求,而成为了社会对每一个女性的标准。我们被要求独立于爸妈、独立于伴侣孩子、还要独立于大众的言论评价,仿佛只有这样,我们才拥有完整的自我。但是,提出这些标准的那些人,他们又有几个是真正做到的呢?
这种社会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过分宣扬“女性独立”,其实也是一种压榨。这种压榨有社会舆论给予女性的,也有女性给予自己的。
去年热播剧如《三十而已》《亲爱的自己》等等,均以女性题材的影视剧的播出,女性独立自强、积极向上的人设,似乎成为了当下大家热议和受追捧的女性画像。不少女性都期冀自己能在职场中独挡一面,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在《三十而已》,剧中王漫妮一度是我们喜欢讨论和追随的女性独立形象,任何文学创作都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也受不少影视剧和当代书籍影响,让很多女性都想拥有专属于自己的独特形象和人生。
犹记得书中有一段《简爱》的真情独白:“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一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自己。“
这正是具有独立思想的,追求平权的女性形象代表。真正的独立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独立,独立不是孤独,女性真正的独立,是拥有选择的自由,真正的意义在于自己。而经典所呈现更多的是返朴归真,它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精神化的东西,是非分明,那些传统的价值观。
综艺节目《奇葩说》有一期节目里,席瑞有一段剖析女性独立的观点至今让人难忘。
“是谁觉得自己有权利,可以为独立女性定义标准?”
“真正的独立应该是选择自由的权利。”
“凭什么女性独立,就要不断去证明自己?”
“这道题狡猾在它表面上好像是在谈女性,可是它背后处处是男性的目光,男性的规训。”
“凡是关于独立女性,应该如何如何的论调,都是在忽悠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真正的独立,应该是选择自由的权利。”
人生的活法没有标准答案,当我们把生活的目标,由“成为社会、大家喜欢的自己”转变为“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时,我们才真正的独立,独立的思考,独立于“独立女性”。而有独立思想的女人,才是真的美好。
在生活里,我们还要坚持阅读,多进修,充实自己。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但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即时获得的。
我们在苦读书的时候,不会想到成年之后,那些书本对我们有多大影响;我们在阅读时,不会想到哪一本书或哪一句话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我们在培训一项技能时,不会想到它总会在未来某一刻帮助到自己;我们在健身运动时,不会想到除了会促进人体生成血清素和多巴胺,还可减少醛固酮成分,有利于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训练,提升办事高效率。
通过各种途径,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深以为然的道理,你所有的付出,最终都会回馈给自己。我们也能在陷入困境时,不经意中就会动用我们曾经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和体会去解决这些问题,日后不经意地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里面。我特别喜欢山本文绪曾描述一个人生活的时候说,现在读书对我来说和听音乐看电影一样,是否有文学价值都无所谓。畅销也好不畅销也罢,即便周围的人都说没意思,只要自己觉得有意思就好,只要自己能沉迷其中就好。
无论处于人生哪一个阶段,阅读数量其实不需要太作为重要的依据。有时会有人炫耀看了许多书,但如果只追求数量,谁想做就都能做到。重要的应该是其中有几本触动了你的心,有没有遇到哪怕一本可能改变你人生的书。功利性读书让你只想成功,无法接受失败。功利性的读书让你只注重外在的功名,而忽视了内心的丰富。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有用和无用,而在于享受。
B站厚大刑法主讲罗翔老师曾说: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
所罗门王也说过类似的话: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这些话表面上很消极,但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知识是无限的,在求知的过程中,必须对知识的无限性保持足够的谦卑。
所以,读书首先可以培养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敬畏。随着阅读的深入,你才能知道知识的大海是没有边界的,我们所知道的真的是太有限了。
罗翔老师对读书通俗易懂的解说,深入浅出的剖析总结,令人耳目一新,心生敬畏。关于阅读,我看到一段经典问答。
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答:“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的确如此。有段时间自己陷入了焦虑的状态中,别人一年读了多少百本书,已经写了多少篇精选书评,有的已经出了几本书了,还有更多的已经签约了几个平台等等。不断以此刺激自己也要多阅读,多输出,后来发现适得其反。脑子经常想被堵住了一样,想不出来文章句子,看到别人写得很好的文章,常感慨自己为什么不能总结这些道理......
感悟:有效的输出,在于有效的输入。
现在的阅读上,已经有了自己的节奏,一般书籍都可以泛读,若一本书泛读之后,非常不错,那就再读,精读,摘抄感动不已的语句,总结自己的感受和书评等,与书友们每月定期会面时一起讨论和分享心得。在读懂吃透一本书后,好好总结书中重点内容,从而进行有效输出,而且阅读范围会渐渐扩大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状态常常让人羡慕。其实无论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都来自积累。想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练习、消化和沉淀。没有一次次的试错取舍,就没有后来的厚积薄发。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在文章《但凡经过,总有收获》中写道:
浮躁和焦虑是当下社会的常见现象,有的人做事总是生怕错过什么,总是难以静心,总是要先问有什么回报,这种过于功利的行为,往往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其实,你上过的每一门课,参加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每一次登台,每一次成功与失败,每一次跌倒与爬起,都会让你的人生留下印记,总会以某种特别的方式对你的未来产生影响。胡适先生说,”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就是这个道理。
做事的时候,没必要太算计,请相信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只要是参与了,用心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这个收获,很可能不在眼前,而是在不远的未来。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凡是过去,皆为序曲。你所经历的、所沉淀的,都将成为你人生的财富、打开未来的钥匙。
俗话常说,人生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关键在于跨出的第一步。无论你做出怎样的决心和目标,都需要坚定自己的方向,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这个目标和方向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方向错了的时候,懂得适时抽身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不盲目。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依旧热爱生活。张洁的《我的四季》,里面有一段话,送给你们和我自己:"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我们都在繁华世事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太阳和方向,并收获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