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高考作文卧剥莲蓬何处觅

高考作文卧剥莲蓬何处觅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1 03:28:19
高考作文卧剥莲蓬何处觅
时间:2024-07-21 03:28:19   小编:

在高考作文题目中,庄子的“卧剥莲蓬何处觅”引发了深思。文章探讨了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常常被外界干扰和诱惑所困扰,需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清明。只有坚持初心,不被外界纷扰所迷惑,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篇

成长学习,如采莲蓬,一摘一问,一辨一折,需仔细挑选,勤恳实在。主动表达,则如晒莲蓬。新采的莲蓬堆在船头上,让阳光蒸去过足的水气,让老者过目,同行品荐,如此才得莲蓬的沉淀,学问的精神。

采莲蓬,晒莲蓬,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满船莲蓬,无处可寻。

如今的多数课堂所持的冰凉气氛,却全然失去了采莲夏日的热火朝天。大多数学生有心采莲,却无心晒莲;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日趋成熟,而变得缄默,在老师的问题与自我的观点间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你不晒莲,老师怎知你采的孰白莲孰黑莲?采莲的丰收喜悦,就在羞涩中,与悄悄的莲歌一同消逝在沉默的课堂中。

拒绝主动表达,是固守“自我独行”的封闭自我,也包含了害怕面对“败莲”的恐惧与焦虑。在大多数沉默者的眼里,相较于主动表达的思想与内容,表达“本身”被赋予了更重大的责任与意义。想发声,怕招来质疑;想质疑,怕引起反对;想反对,又怕流言发声了。我们在成为焦点的恐惧和表达欲望的拔河中犹豫踌躇,却忘了:“晒莲”的目的是筛得莲子,而不是“晒莲”这一举措。

学问如采莲蓬,要静心避开喧闹方得真谛,但固守“自我独行”则是封闭自我,堵上耳舌的盲目表现。采莲路上,独立修行的长路漫漫,但更多时候是船路的交织与重叠;表达自我与聆听他人,我们躲不了,也逃不掉。

表达如晒莲蓬,表达美好从不是炫耀,不辨是非就冠上“出风头”的帽子不免像是吃酸葡萄。试想,当他人勇敢站出表达自己,你是否只认为他在夸耀,他太够喧哗?而课堂,则如竞莲蓬,害怕出丑也是在隐藏缺陷,逃避指正,拒绝同行老师为自己筛去“败莲”。

诚然,拒绝主动表达有诸多理由,也有诸多立场。善于机算工巧的不善口舌,攻于艺术丹青的不攻表达,也似乎合情合理。他们可以说:我采的又不是“莲蓬”,哪来“莲蓬”可晒,供你展示!

的确,我们不乏十年沉积,一鸣惊人的艺术家,也出现过在一度沉默中忽然爆发的人。他们,都是不擅主动表达却依旧辉煌的代表。但试想,凭借他们的毅力,有他们的天赋殊才,如果再主动一点,多表达一点,他们的路会不会更好走、更快到达目的地一点?

抛开课堂,主动表达是整个社会成长的背景,生命成熟的催化剂。排解自我、辩白自我、审判自我、遴选自我、改变自我,都在一步步主动的表达中,为生命成长积累了厚度。

主动表达,让采得的莲蓬焕发清香。愿所有人都能在生命前行的广阔湖面上采莲晒莲,让满船莲蓬处处寻,载满船莲蓬又归来。

第二篇

小小的一只莲蓬

立在荷花旁边

像是一个英勇的骑士

保卫着美丽的公主

像是荷池的卫兵

守护着一池夏水

第三篇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做到:

(1)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自己的事例要具体、恰当。

(2)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3)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标点也占一格。字数最多不得超过一千字,否则扣分。

(4)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否则扣分。注意:本题要求写读后感,如果根据原文改写或扩写,则不给分。用诗歌形式写也不给分。

画蛋

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善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作文题:读《画蛋》有感

第四篇

细续下面这篇文章,把它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要求做到:

1.按原文内容写一篇以陈伊玲为中心的记叙文,不要另外编造情节,不要写成《第二次考试》的缩写,否则扣分。如写成诗歌、读后感之类,均不给分。

2.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注意材料的剪裁和组织。

3.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4.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5.字数以六七百字为好,最多不得超过八百字(包括标点),否则扣分。

6.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个标点也占一格。

第二次考试

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的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睽睽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惑了。

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录取与否取决于此。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现在已寥寥无几,而复试将在更加严格的要求下进行,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的挑剔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之外。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影响声音?人们甚至怀疑到她的生活作风是否有不够慎重的地方!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可是就整个看来,她是明朗、坦率的,可以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扎实,很难造就;另一种则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造成他先后两次声音悬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尽管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这是一切条件中的首要条件!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画了一条粗线。表格上的那张报名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逗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都像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这张简单的表格上所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其一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容易找到了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那弄堂里有些墙垣都已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或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了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什么。

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

“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敢情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在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共青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里弄里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坏了不少房子。陈伊玲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这就是全部经过。

“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哪!”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她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

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何为原作,有改动。)

作文题:陈伊玲的故事

第五篇

丝瓜和肉豆长到了一起,孩子却要执着于将其分开,这是看到了形式,而大人却说菜是为了吃,这是看到了内涵。再三思索后,其实形式并不重要,内涵才是根本。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长须,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三友图,成绝世佳品。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缺少这种“三友”。

“三友”是什么?“三友”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义;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脱俗;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养。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为俗人,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

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去了什么?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亚文化泛滥。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性格南辕北辙,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越来越执着于“业”,而忽视了“道”,而结果是,一个人即使是头戴金丝八宝攒珠髻,项戴璎珞圈,裙系豆绿宫绦,也掩盖不了身上的“铜臭味”。

正如国学大[微博]师饶宗颐所说:“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义所左右,那么整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即将失控。

丝瓜与肉豆,何必执着于将其分开,只要内涵没有走偏,又何必纠结于无关紧要的形式呢?

第六篇

福楼拜曾说:“我每天坚持写作,每天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素以勤奋着书着称的福楼拜,自然每日忙碌,何来“每天按时看日出”的闲暇?

时下人们生活的疲劳与困惑与此问是缘起同一的:“因为终日忙碌,失去了生命的闲暇。”他们这么报怨着。殊不知,当我们开始抱怨起“忙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闲暇”的可能。

私以为,“忙碌”与“闲暇”并非有对立的概念之分,而只是个人的心态之别。正如海斯利特和西塞罗所言,“忙碌”与“闲暇”是相伴而来的。也许,这个“忙碌”所指的,是充实。

生命的充实,正来源于人的心态。所谓的“忙碌”,在有些人看来,是生命的折磨与压榨,这样,其人当然会有暴戾之气,即使偶遇“日出”想必也是感慨一句:“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吧?而绝不会真正如福楼拜把日出视作风景与感动。

于是,生命便只剩下流汗与“忙碌”的苦难。

我想,昆德拉“此处”与“彼处”的概念是极契合“忙碌”与“空闲”的,这里蕴藏的深意也是生命的出路。因为“生活在别处”与人们对“空闲”的追求是一致的,太多焦虑不安的人往往是把“彼处”作为对“此处”的否定。然而,昆德拉的本意并非如此,没有“此处”的存在,是无法寻到彼处的,一味把“忙碌”当成痛苦,“空闲”也便成为天方夜谭。两者本是生命的两种风景、两种状态、两种美,割舍了任何一种,都会是缺失甚至是缺憾。惟有正视,平静地对待所谓的“忙碌”,将它演绎为“充实”与“满足”,才有可能在生命中找到“闲暇”,并感悟它,享受它,感谢它!

我们的心需要慢下来,不再被生活的琐琐屑屑牵着走,不再焦躁着赶路,不再抱怨生活。慢下来,也许无法改变所有,但至少,我们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紧张与困惑。

我想,海斯利特的话也许应该改为:“越是能感受忙碌给人们带来的充实,就越会有闲暇。”如此这样,从今天开始,好好去品味属于自己的“忙碌”,品味这充实的点点滴滴,偷得闲暇处,也不会因为空闲的短暂而患得患失,而是真正地感受岁月,感受风景,感受爱。

生命本是忙碌,我却用它来寻找充实和感动。

第七篇

留青哥:

你还好么?从你上一次回来到现在,快有两年了吧!

记得上一次你回来的时候,我第一个看见了拎着只大书包走在家门外小路上的你,然后,我立刻冲着爷爷奶奶他们喊:“留青哥回来啦,留青哥回来啦!”虽然我声音并不大,但你足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我是多么快乐啊!那时候每一次过节,我和妹妹总是最先盼望着你和大表哥的到来,因为我们把你们当成所有亲戚中最没有隔阂的人。

哥,你还记得吗?你有时候会把自己一只拳头攥紧让我和妹妹一起掰开,可我们用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掰不开。。。。。。在那时候,你简直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大力神。每当你回来的时候,最兴奋的就是我和妹妹。

哥,你还记得吗?有一次,你在房间里看书,妹妹穿着用毛巾、手绢做成的“衣服”,走着模特步咋咋呼呼去逗你开心,没想到自己却先哈哈大笑。。。。。。

上大学的时候,每次你放了暑假和寒假都会来我家住几天,使得我幸福万分!可是为什么两年前的那个暑假你却没有回来呢?

那时你经常滔滔不绝的讲有节制的上网和上网的益处,而我如坠云雾地听着,而你现在为什么陷进网络难以自拔了呢?

哥,其实我也很喜欢上网,我们班上的同学几乎没有没有不喜欢上网的,但是,喜欢并不等于“厮守”呀!如果养了只小狗,很喜欢他,也不能整天整夜抱着它吧!你还有你的学业,你的工作,你的生活啊!

哥,你知道,这两年大姑去大连和哈尔滨——你上大学和生活的地方找了你好几次。你可能觉得她只是去一遍一遍地劝你回来,可是你知道么,她每次去找你都抱着巨大的希望,回来时,脸上每一道皱纹便更多更深了,每一道皱纹里承载着满满的伤心和自责!

大姑从未见过什么世面的农村妇女一个人去找你,受了多少白眼、多少屈辱、多少嘲笑、多少猜疑,她容易吗?两次竟然差点就回不来了!

第一次:大姑知道你身上没钱了,想着你可能在工地出苦力,就复制了厚厚的寻人启事去工地去寻你,其中有一个工地在山上,为抄近路,大姑就走了一片坟地,长年累月,地下的棺材腐朽了,一经大姑的重量便坍塌了,大姑深深陷到了腰部,她两手紧抓坑边的黄麦草,生怕草被拔断,最终一点一点小心翼翼撑着身体爬出了泥坑。呵,这样荒无人烟的地儿,死了也没人知道啊!

第二次:大姑去公安局寻求帮助,然而局长也无能为力,看大姑脚上磨出水泡走路一瘸一拐,好心给了她辆自行车。一天晚上她推着自行车出去找你时下起瓢泼大雨,睁不开眼睛。人生地不熟的,她走迷了路,走到高速公路时正好一个响雷,大姑过于紧张,打着颤儿跌倒在地,车来了,据大姑说那时她脑里只想着“完了,活不成了”,结果高速贴着她的脚尖呼啸而过,却压扁了自行车车轮。。。。。。

大姑最大的希望就是让你平平安安地回来,叫她一声“妈妈”,连这一个小小的愿望你都不能帮她实现吗?她含辛茹苦养育你20多年,你却不能答应她一个小小的请求,你难道不觉得这样很残忍吗?

听小姑说,大姑在那边大城市十多天只干啃发霉的煎饼,数以百计的东北大小网吧找遍了,终于在“傻小子”网吧找到你,知道你喜欢吃土豆丝,就点了一盘土豆丝给你吃,而她自己却舍不得吃菜,回来就营养不良。她的虚弱和忧虑溢于言表,你知道了一定会心痛吧!

大姑一说到你邋遢腹饥、脸色蜡黄、两天没吃饭的样子便泣不成声。既然如此,回来跟我们团聚难道就不好吗?可是,你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回家呢?或许你经历来我们没经历过也没想过的特殊经历,让你改变了你人生的看法,但这并不是你的理由。不要再让我们牵挂了,你不要在外地独自彷徨了。

你知道我现在渴望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吗?嗯,我渴望手机铃会突然想起来,然后我抓起手机,从那儿对方传来熟悉的声音:“哥要回来了!”

哥,也许你会认为自己没出息,沉迷网络游戏,学习不好,又没找到工作,毫无颜面回来,也许你觉得大家都瞧不起你,恨你,那么你就想错了,哥!我们等的,不是你的地位、你的权利、你的荣誉,而是你这个人啊!请你记住,我们是爱你的,“我们”不止是我和妹妹,还有大姑、大姑父、姨、姨夫,我爷爷和我奶奶。。。。。。有很多人啊!他们都希望你回来,不论你变成什么样,我们所爱的永远是留青这个人!不管你爱不爱我们,请你先回来!

(注:本文用的是化名)

作者:杨子青

第八篇

若风晓月

明月别离

众望繁星于海中

若天晓云

云雾缭绕

风一吹归向何方

若你晓我

哀绪重起

我又该如何选择

若我晓你

是否躲起

我又怎样去寻你

往何处

去晓与寻

望满天繁星

哪是星宿

望着你

何方寻

第九篇

—— 剧本六主题赋曲

看尽万丈红尘, 历尽俗世沧桑, 品尽世间百态。

一腔豪情荡江湖, 几许流觞画繁华。 一生桀骜, 逍遥云水之间;

一世飘飖, 徜徉旧事红尘。

古筝笙歌,管弦箫笛, 酒一觞,茗一觥, 诗一笺,情一抹。

一脉情愫, 洒落一地诗香;

缱绻情思, 撩动一江春水情。

晨钟为伴,暮鼓为书, 独倚兰轩, 道不尽的氤氲情思。

吟一阕诗行、 话入愁肠;

听一川风絮, 孰晓剑客情愫?

执一笺丹青妙笔, 吟一曲莫失莫忘;

微漾的思绪, 充盈了几世繁华。

斜阳垂暮,对酒当歌, 莫道愁情,莫道销魂。

陌上花开,伊人何处?【 】

缕缕箫音,谁为此愁肠?

一生倾情,一世沉浮, 万顷烟波,万千愁情。

看花开花落, 望云卷云舒, 萧风摇曳, 独语易成伤。

一世豪情, 泯灭在几代仇恨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怎奈、芳华尽逝, 无处话悲凉。

剑落残絮霏, 何处是潇湘?

【2016.4.1 子时】 普宁市城东中学高一(17)班 谢丽燕 笔名 雨霏 qq邮箱:

第十篇

2017年高考作文预测:于忙碌处觅充实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这样看来“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可以“偷闲”吗?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

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

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考生写作时,既可以围绕一句话来立意,也可以从两句话的同异性入手,但应该扣住“忙”与“闲”的关系行文。如果文中既有“忙”也有“闲”,但缺少“忙”与“闲”合理的关系思考,在三类、四类中打分。

【例文】

于忙碌处觅充实

福楼拜曾说:“我每天坚持写作,每天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素以勤奋著书著称的福楼拜,自然每日忙碌,何来“每天按时看日出”的闲暇?

时下人们生活的疲劳与困惑与此问是缘起同一的:“因为终日忙碌,失去了生命的闲暇。”他们这么报怨着。殊不知,当我们开始抱怨起“忙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闲暇”的可能。

私以为,“忙碌”与“闲暇”并非有对立的概念之分,而只是个人的心态之别。正如海斯利特和西塞罗所言,“忙碌”与“闲暇”是相伴而来的。也许,这个“忙碌”所指的,是充实。

生命的充实,正来源于人的心态。所谓的“忙碌”,在有些人看来,是生命的折磨与压榨,这样,其人当然会有暴戾之气,即使偶遇“日出”想必也是感慨一句:“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吧?而绝不会真正如福楼拜把日出视作风景与感动。

于是,生命便只剩下流汗与“忙碌”的苦难。

我想,昆德拉“此处”与“彼处”的概念是极契合“忙碌”与“空闲”的,这里蕴藏的深意也是生命的出路。因为“生活在别处”与人们对“空闲”的追求是一致的,太多焦虑不安的人往往是把“彼处”作为对“此处”的否定。然而,昆德拉的本意并非如此,没有“此处”的存在,是无法寻到彼处的,一味把“忙碌”当成痛苦,“空闲”也便成为天方夜谭。两者本是生命的两种风景、两种状态、两种美,割舍了任何一种,都会是缺失甚至是缺憾。惟有正视,平静地对待所谓的“忙碌”,将它演绎为“充实”与“满足”,才有可能在生命中找到“闲暇”,并感悟它,享受它,感谢它!

我们的心需要慢下来,不再被生活的琐琐屑屑牵着走,不再焦躁着赶路,不再抱怨生活。慢下来,也许无法改变所有,但至少,我们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紧张与困惑。

我想,海斯利特的话也许应该改为:“越是能感受忙碌给人们带来的充实,就越会有闲暇。”如此这样,从今天开始,好好去品味属于自己的“忙碌”,品味这充实的点点滴滴,偷得闲暇处,也不会因为空闲的短暂而患得患失,而是真正地感受岁月,感受风景,感受爱。

生命本是忙碌,我却用它来寻找充实和感动。

第十一篇

愁何处

发件人:傲雪霜魂ζ幽兰情

水若烟 风如帘 残阳尽 顾影怜

凭栏处 信步闲游 晓风残月 望断天涯 蓦然回眸

故人依稀残梦里 行也思量 坐也思量

奈何惆怅又彷徨 伴清风 让寂寞划下句点

问愁归何处 唯低头 轻颤抖 拟把清茗作醽酃

奈何愁上再添愁 一觞复饮一殇情 沧桑往复

梦旅归何处 流水潺潺 清琴梦中弹 忍别离

不忍却又别离 烟雨霏霏

幻化一缕落花情 愁何处 徒隐殇

2015-12-13

普宁市城东中学高一级17班 谢丽燕 笔名 雨霏 qq邮箱;

第十二篇

在观看《釜山行》之前,我认为这个社会是美好的,每一个人都如同“大同社会”一般在各司其职,我更加的相信,这个社会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几千百年前的“三角贸易”已经与我们远去,这个社会正在这个国家的强大之下慢慢的美好起来,成为每一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家园。

或许这就是我为什么感触的原因之一,这个社会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期待的,是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的家园,如果我们的家园都丧失了,都成为了一片废墟,那么我们人类还会是什么,难道还是在苦痛边缘不断挣扎前行的僵尸吗?

我觉得韩国这第一部讲述灾难的史诗级影片真正打动我的,不仅仅是炫酷和逼真的画面,更重要的是那些深层次的东西,不能够被人们所发现的东西,那些东西的珍贵足以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得到再一次的警示,这个社会缺少人性,缺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爱。

当我们人们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那棵救命稻草却毅然的选择放弃你,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现如今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思量,都在为自己考虑,从来不过问别人需要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觉得这种自私的态度是对于我们的社会的一种亵渎,这个社会,这个中国,这个冉冉升起的东方大国一直在用它的无比宽广的胸怀告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善良,要懂得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爱国。

在《釜山行》中,我看见了许许多多的人们为了让自己生存,而将他人推上前去,成为帮助自己生存的武器。我觉得这种做法十分的不人道,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鲜血筑成的人,不应该受到如此大的区别对待,我觉得每一个人生来都具有享受这个社会上的美好的权利和义务,我觉得每一个生命都有一定的存在意义,不应该存在任何的差异。

但是在《釜山行》中,我却看见了这样的灰暗一面,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惨无人道,其实人道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一个人如果缺少了国家,缺少了社会这样一个载体,我们是很难在世界上存活的,我们就会成为海中的鱼,水中的虾,变得毫无目的的生活着。

我们既然是人,就要做一个大写的“人”,我一直都渴望我们社会能够再一次的向前发展,但是我同样相信,社会的大踏步前进的前提就是每一个人都要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每一个人都不能触碰任何一条法令,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些都是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认为最最重要的还是相互之间要不断的帮助,互帮互助或许在生活中很容易实现,或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种考验抉择和问题,它更多的是一种日常规范的行为。但是,如果时代发生了改变,如果人物发生了改变,你确定这样和睦的社会一定会出现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非常小气的一面,尤其是面临着生死攸关的选择点,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来询问自己内心的最初答案,我觉得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釜山行》中同样有消极的一面,就是那些各顾各的,谁也不在乎的颓废之徒,但是更多的我看到的是一个个生命在不断地顽强的拼搏成长,我认为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当我们用心去发现它的时候,是一种感受,但是当我们真正的接近他,理解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是另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正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对于这个世界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和思考,我们才得以有这样的截然不同或者相反的感受。

我很敬佩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为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放弃自己生命的,这样的人现如今看来,已经少之甚少,我们只能通过这样的影片,这样的故事来证明它的存在,也简简单单的证明它的存在,但是不可能证明它会一直的存在和拥有。

我想得到一种社会,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我想得到一个世界,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在那个社会中,在那个世界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着人性的,都是有着互帮互助精神的,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谁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个体,个体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出更大更多更强的力量,我渴望成功,但是我想在成功之前,能够见到一个我理想化的社会,没有纷争和战争,只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殷切希望,还有付出的辛勤汗水,我觉得社会,世界因为拥有了这些东西才变得熠熠闪光。

更多的梦等待着我们去追寻,更多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愿那一个充满人性的社会早一点到来,将我们每一人的心紧紧的依靠在一起,我希望能够停止这种非常漫长的寻觅过程,我希望某一天的清晨,当我醒来时,社会已经变成了我想象中的模样,这个世界同样也变成了我想象中的模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