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故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父亲和儿子之间通过下象棋解决矛盾的故事。通过象棋的对弈,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误会和隔阂逐渐消失,最终他们在象棋棋盘上找到了心灵的连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沟通和理解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一)
第二次读《象棋的故事》,前一次是在读《昨日的世界》前,那个时候看到的是作者人物细腻的笔调和精神世界呈现的美妙,尤其是故事的铺垫,转折,读完《昨日的世界》后,在《象棋的故事》里似乎看到了作者自身。 那个曾经流浪在异国他乡的茨威格,何尝又不是一个无能为力的棋手,他脑海里应该也在无数次为了和平而斗争,但他的军旅生涯没开始就结束了(体检不合格),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现实的斗争,就像B博士的下象棋一样(好那么一丢丢,至少赢过,如果类比茨威格的创作,那茨威格也算赢过),作者如此的无力,只能依赖于自己的笔锋去斗争,B博士最后弃绝了现实的棋,而茨威格也在这看不到希望的时刻,结束了自己的斗争,《象棋的故事》也成了他自己的绝笔。透过他自身的传记,再读作品,能更好的理解人物特点。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二)
用这个词语形容我的心情肯定不对,但我心里的感觉是“乘胜追击”。在人生的24年突然发现茨威格的每一篇小说都击中我心的时候我想的就是我要赶快赶快再接着读下一本。我已经很久没有过这种我想要什么事情都不做就坐在这里把这本书安静并且快速的读完了。非常快速地看完了《象棋的故事》以及其中一系列短篇小说的时候,又有点怅然若失啦。
很多编者在形容茨威格的时候都用到了他善用心理的这个特点。比如,“茨威格就是这片心灵海洋的不知疲倦的勇敢探险者。”在很多篇小说里我都震惊于茨威格对于人物心理的揣摩,非常细致,甚至有时候真实的让人发抖。不论是描写恋爱中的女人,好奇的男人,对画作具有极度热情的老人,失去一切的恋人,以及作者在文中的另一个“我”。每一个角色都表现了极致的情感。
可能正是因为他对心理问题有着特殊的偏爱,才能写出难以抑制并且充满诱惑力的心理活动。这句话在《象棋的故事》中出现过,也是茨威格自己对于写作的一部分坦言,“我平生对患有各种偏执狂的人,一个心眼儿到底的人最有兴趣,因为一个人知识面越是有限,他离无限就越近;正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对这个世界不闻不问的人,再用他们的特殊材料像蚂蚁一样建造一个奇特的、独一无二的微缩世界。”对于这句话我还不是能够那么理解“无限”具体指什么,可能模模糊糊的有一个认识。我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呀。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三)
读的动因有三。
1️⃣ 读茨威格自然是因为吃下了余华多篇文字反复安利…这一次首次踏足是因为他夸下海口“描写人对人的折磨没有能比「象棋的故事」更好的了”…
“你就像玻璃罩里的潜水员,身处寂静无声的黑黝黝的海洋里,甚至感觉到通向外部世界的绳索已经扯断,你永远不会被人从这无声的深底拉回到水面上去了……”可能指的是这个吧
2️⃣俄乌 巴以冲突的时代,对战争/安危的态度成为一个极度复杂的命题--经历两次大战的茨威格的视角是--尽一切力量避免战争,即使代价是恶棍上台…知识分子对战争
3️⃣他是弗洛伊德影响下的第一批作家/艺术家/表达者…这便是我心理学史之后总会走的一步…
收获和延伸阅读有几个兴趣点和探索欲:
1️⃣真实的冠军画像们是否都是精于计算的数学家/哲学家(兼职)?计算力?记忆力?自孩童的训练哪些是必要或者先决条件?会否有诸如两位主角一样的(某类)偏执狂棋艺天才?
2️⃣偏执因素和成就的关联性、因果律。
- 我这一生一直对各种有偏执狂的人感兴趣——那种痴迷于单一思想的人,因为一个人给自己划定的界限愈多,他在某一方面就愈接近于无限
3️⃣在这裁员滚滚、价值崩塌的市场环境下,我似乎失去了很多投资的乐趣和激情…直到经点拨悟到“我喜欢的不是投资,而是利用认知获取价值的感觉。”那么类似文中的拔苗式认知拔升是天大好事儿?又或者“让他瞥见自己终得不到的,是种残忍”?
- 假如一个人脑子里根本不知道这世上曾经存在有伦勃朗、贝多芬、但丁和拿破仑,岂不是很容易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伟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