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风诗的情韵》读后感精选

《风诗的情韵》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4 17:05:15
《风诗的情韵》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2-14 17:05:15   小编:

读完《风诗的情韵》,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与柔美。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风的轻盈与自由,将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让人感叹自然之美,也激发了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风诗的情韵》读后感(篇一)

以个人经历而言,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十到二十岁之间。如今偶尔想起的古诗词,都是那时背诵得来,以及当时读书所接触的文学,形成现在遣词造句的风格。中文也说词汇量,也是停留在那个阶段,再没学到高级或者别样的词语。即使读过,也记不住,更别说合理运用。

读过《风诗的情韵》会不由得这样想 —— 那时的我可能接触了「假的」《诗经》。以最著名的《关雎》为例,一直以为它是求爱诗。原来理解为婚礼贺词更贴切。这就是「释义的美好」。一旦有人帮你了解作品,越详细,越深入,就越能在反观作品时体会其迷人之处。

这本书只讲了《诗经》「风雅颂」之中的「风」,挑拣地讲,但认真仔细,处处真知灼见。虽说这是我读过关于《诗经》的第一本书,却倍感庆幸。没有戏说、没有演义,是在对的时候,遇到了对的人。所以当初没能正确的打开《诗经》,却在人生有所经历后遇到严肃的《诗经》解析,是塞翁失马之福。

《风诗的情韵》读后感(篇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书名中的“风诗”,就是指《诗经》风,雅,颂中的“风”,即“十五国风”,收集的是当时周朝各地的歌谣,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被认为是《诗经》中最具文学价值和最精华的部分。

介绍《诗经》的书可谓浩如烟海。而这本书吸引我的是作者不仅有自己的学术见解,而且语言生动活泼,内容特别富于生活气息。读起来心情会很愉快。

这本书的作者李山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特别是《诗经》和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最早是在《百家讲坛》中听到李山老师讲《诗经》,讲的就是《风诗的情韵》。

在看李山老师讲《诗经》之前,我总觉得《诗经》,哪怕是“风”篇也是晦涩难懂的。但是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它正如这本书开篇所讲的,可以离我们很近,因为这就是生活啊。

《诗经》的年代,还是农耕社会,人们比现代人更依赖自然,也更了解自然。风诗的基础来源是各地的民歌,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季节变化,花鸟鱼虫,与当时百姓生活休戚相关,当然也就成了歌谣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内容上讲,《诗经》中有直接描绘农耕生活的诗篇,从手法上讲,《诗经》运用赋,比,兴。而往往,比,兴会借助于自然界的事物。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用鸟起兴。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比比皆是。

我们现在之所以会对《诗经》产生距离感,部分原因也是我们离自然有些遥远。但是,通过李山老师生动的描绘与讲述,我就觉得那个时代的风貌跃然于纸上。

摘录一段书中解释“蒹葭苍苍”的“苍苍”的文字:“蒹葭”是一种植物,是绿色的,刚刚长出来时是锥状的;再长,长到夏历五月,要过端午节了,人们该包粽子了,这时苇叶肥大,正好劈下一些来,包粽子,包出的粽子味道清香得很!再长,就秀出芦花,九十月份以后,绿色退减,变成了淡绿发黄,芦花就变成了大片的灰白,这样的形貌就是“苍苍”了。

这些文字,从芦苇随季节的变化,写到它给人们日常生活习俗带来的影响,一下子就拉近了人和自然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诗经》的距离。

现代人忙碌于都市生活,总说想要逃离城市,回归自然。当然,这并不能时时刻刻都实现。我希望有机会,大家不妨读一读《诗经》,看一看《风诗的情韵》这本书,不仅能收获文学上的知识,也能在文字间呼吸到自然的芬芳,生活的气息,得到一份心情的愉悦。

《风诗的情韵》读后感(篇三)

《诗经》文艺吗?《诗经》太文艺了。但哪怕一个人大字不识,我相信在他口中,也能蹦出几个从《诗经》里来的词儿。由此可见,人们对一部作品褒贬不一,并不是因为这部作品超凡脱俗、看不懂的都是庸人,恰恰是这部作品远远称不上“好”,才会有如此大的分歧。

什么算“好”?或许可以学学《诗经》。众口难调确实在所难免,但《诗经》也确实克服了。它会给所有读过的人都留下了一些东西,不论这个人接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也不论这个人的性别年龄。

难道是因为它曾自诩是高高在上的“文艺”吗?还是恨不得与平凡的生活划清界限?都没有,它反而要比任何一部作品都接地气,它完全归顺在日常可见的场景之中,那些鸟和礼仪,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拼成人的本能。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一部作品有了骄傲的念头,但是没有实在的东西,这个作品就是真的完了。在观众反思之前,文化人们更要首先好好反省才是,究竟是观众真的全部不行,还是自己本身也犯了大错。

说《诗经》富有生活气息不是凭空而来,拿其中的《君子于役》来举例就十分得体,这一篇也是誊过的十几首里最能打动我的一个了。

这是女子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夫君在外服役,不知他的归期,什么时候才回来呀?似乎已经能感觉到女子的急迫和埋怨了,但这个念头到此为止,因为话就到此为止。等到下一句时,只写鸡的栖息、羊和牛回来,并没有写女子的心理活动。但这句话所蕴含的心绪却比之前更饱满——鸡回来了,太阳要下山了,羊和牛都回来了,都回来了,唯独你还不回来,你怎么还不回来?情绪一出,就收不住了——这叫我怎么能不想你?!最后没办法了,还能怎么办呢?只能祝福和祈祷了——希望你能吃饱饭喝足水,其他的我也做不到了。

这里面有哪一句不是生活?简直就是最朴素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意象都是随处可见的牲畜,时间是人人都保有的时间,但这64个字,难道不比任何渲染都更动人吗?简直令人心碎。

李山其实总结得很好,他说这首诗读不出怨气。但我们大家都能看出来,女子究竟有多么思念丈夫,自己有多么无奈,读罢是多么不忍,这样一来,控诉又是多么有力。

以上这种通过生活场景的转述丝毫不逊色,因为人人都熟悉黄昏的暧昧,因此人人得以共情,生活该是被攥住的,不是被抛弃的。

《风诗的情韵》读后感(篇四)

中国人吧,多多少少都听过《诗经》。还记得小时候看农村里不正宗的越剧,书生出场时,摇头晃脑吟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念完这一句,也就放下书卷,思淑女了。一段爱情故事有了开始的理由。

就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成语,很多也出自《诗经》。“逃之夭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还有“投桃报李”等。我时常隔一段时间就去读读诗经,熟悉的篇章几个月未看,再见仿佛和看偶像似的,我熟悉的依旧是令我心动的。读之,能洗去快速变化生命力短暂的网络用语带给我的浮躁,安静地享有千年传承的文句之美。

李山老师的这本书应是课堂讲稿合辑而成,是以语言很活泼,就和老先生在你面前上课一般。诗经之旅再次出发,婚姻、家庭、恋爱、农耕、狩猎、战争、劳役,先民的生活我来了。

《风》,《诗经》三部分之一。“风”的概念,含义是多重的。在地方乐调里听民生,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吧。

熟悉的《关雎》、《蒹葭》、《桃夭》等不做记录了。“古典的诗歌,凡是艺术性高的,都是善于营造氛围的。这就是兴的艺术作用”

风诗里有美好的爱情,也有生活的废墟。我有些意外李山老师对男女不平等的看法还是挺明白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中蚕娘的婚姻悲剧,在千年之后依旧存在。李山老师说的对,“人类两性的差别,从人类还处在“高级动物”阶段就有,但男女不平等,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变得突出,更是毫无疑问的。文明社会对男女生活角色的规范,强化了男女在两性生活情感、态度上的差别”。不只是中国,整个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男权获利者通过文化去剥削女性的吃人的历史。而诗经记录了这些,对女子的不幸表现同情,何其伟大呢。

现在普遍觉得女孩子数学不好,女孩子方向感会比较差。当然我就是这一类女孩。可是也有很多女孩数学很好,也有不少我接触的男人开车不知道路啊。性别刻板化认知也是一种偏见吧。在宋元的儒学影响下,中国女性受到更多的禁锢。可先秦时代不是这样的,那时还有很多巾帼英雄。我们知道的妇好,能带兵打仗,哪点不如男儿郎。这样的女子不是少数,只是后面女子地位降低,没有机会罢了。《鄘风·载驰》里,在卫国遭受灭顶之灾时,卫国嫁到许国的公主即许穆夫人忧虑母邦,想归国探望。她与许国男人发生了严重的礼法冲突。我喜欢许穆夫人敢言敢做,忧虑母邦兼顾大局。一群卫国的群臣却目光短浅不许她伸援手。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懂。(心疼许夫人)

为妇女地位鸣不公后,讲讲风诗里很美的篇章。最喜欢《豳风·七月》。听说现在“七月流火”的意思要跟着普罗大众的错误改成形容七月天气炎热。不知道是真是假。若这样更改,我们和天文物候的联系,更淡了。不事农桑,有天气预报的现代社会,挺难理解“七月流火”的意思吧。李山老师讲这首诗有大美。“大美跟小美不一样,小美,风花雪月;大美是天地之美,就诗篇而言,它有其他作品所没有的“人在天地之间生存”的大韵律。”每个时节都有这个时节该做的事。记忆里,靠山吃山的外公常念着节气讨论要种土豆了,要插秧了什么的。年幼的我,觉得很神奇。该种蔬菜时种蔬菜,该打猎时打猎,该修葺房子时修葺房子……百姓勤勤恳恳操劳一年,然后在过年时亲朋团聚,杀羊敬酒,祝福彼此万寿无疆。“人应和着大自然一年的节律,踩着岁月流转的节奏,“蹦喳喳”、“蹦喳喳”,翩翩起舞!”周而复始,一个时间回环。

风诗是生活的万花筒。征夫的哀怨、思虑悠远的过年歌,这些在千年之后,还是一样的。人类本质真没什么变化。所以风诗充满着艺术的“现实精神”。

诗经是什么神仙好作品啊!吹爆!

这本书适合初高中学生阅读,相信对语文考试诗词理解和作文部分会有很大帮助。大学生也适合。还适合对诗词有兴趣的朋友观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