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小说描写了希斯克利夫与卡瑞因一家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小说结局虽然悲凉,但也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无法被拯救的悲剧。通过小说,我们能够深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命运的无常。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一篇
栗皮色草木纸,斑驳的质感,米色环衬可见细腻丝絮纹理,粗犷而不失浪漫。 拿到这本插图珍藏版的《呼啸山庄》,摩挲它粗粝的表面,仿佛听到荒原呼啸的狂风。 财富和爱情,该如何选择?《呼啸山庄》,以凯瑟琳这个人物的选择,探讨了这个问题。 凯瑟琳是呼啸山庄的小姐,生活优渥,无忧无虑。 少女时期,她爱上了父亲收养的吉普赛小伙希思克利夫。男孩身上天 然的野性,奔放不羁的个性,让她痴迷。 这份出于本能的感情,奔放热烈,纯粹,美好。 然而,渐渐长大的凯瑟琳不再满足于希斯克列夫温暖的怀抱。 在富人的圈子里,希思克利夫的贫穷无法隐藏,野性和不羁难免有时显得粗鲁和野蛮,这些都让凯瑟琳难堪。 于是,邻近画眉山庄的林顿引起了吸引了她的注意,林顿优雅、富有、彬彬有礼,拥有女人想要的一切。 很快,呼啸山庄的浪漫和纯情被抛在脑后。凯瑟琳选择成为画眉山庄的一只画眉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二篇
◇一个偶然的捡养 却引发了两代人两个家族的纷纷扰扰 每个我们认为在微不足道再平凡的选择都可能是亚马逊扇动翅膀的蝴蝶 ◇周围的环境能深深影响一个人的品性 ◇冤冤相报何时了 ———————— Earnshaw:老哥 捡孩子回来是好事 但也得关注到自家孩子吧也要注意到基本的平等 Heathcliff:太极端了 报复Hindley完全可以理解 但祸不及子女 Catherine:又想要安稳又想要自由 别太贪了我说 认不清更想要哪一个 Hindley:你小子活该早死 除了老婆谁都不爱是吧 Linton:好惨一男的 遇上内俩人 Isabella:姐妹 选另一伴一定要擦亮眼睛 纳莉:总体价值观不错 就是有时小事清醒大事迷糊 Hareton:哥们 这本书最喜欢你了 努力并不丢人 小Catherine:善良是好事不要过了头 面对Heathcliff很有勇气 小Linton:你小子后期比Heathcliff还坏 怎么能为了自己把爱你的人推入火坑呢 ———————— >> 生命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过程;而这部小说只是从永恒的生命的链条中截取的一个环节 >> 它让你在某种幻光的折射下,似乎看到了真实,而不要求你相信这就是真实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三篇
对可恨、可怕又可悲的希思克利夫,任何长篇累牍的声讨,或者声泪俱下的控诉,都抵不过凯瑟琳的这番话:
“希思克利夫先生,你可没有一个人爱你呀。不管你把我们搞得多么悲惨,一想到你之所以这么残忍,是因为你比我们更悲惨,我们也就等于报仇了!你是悲惨的,不对吗?像魔鬼一样孤独,也像魔鬼一样妒忌人吧?谁也不爱你——你死了,谁也不会为你哭泣!”
多么痛的领悟。所谓“复仇”成功时,希思克利夫却发现,“我失去了欣赏他们毁灭的机能,懒得去搞那些无谓的毁灭。”对深爱着的人的思念,如影随形,即使多少年已经过去,也不曾有一刻忘怀。
属于希思克利夫的爱情的幻影——堕落的、骄傲的、幸福的、痛苦的幻影——在每一朵云里,在每一棵树上……整个世界就是纪念馆,每件纪念品都在提醒希思克利夫,凯瑟琳曾经存在过——“有什么能不叫我想起她呢?”
爱与恨都那么浓烈,任何理性的分析都显得多余。性格决定命运,血液里奔涌的冲动,恍若与生俱来的羁绊,矛盾冲突暴风骤雨式地席卷每个章节,爱到极致,恨到疯狂。
经典作品值得一再阅读。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四篇
一个没驯服的人,不懂文雅,没有教养,一片长满金雀花和岩石的荒野。这是希最好的写照。 没被驯服的野性和乖戾带来关于爱的独裁、报复的残暴。长满金雀花和岩石的荒野,却又是那么坚硬、明亮,至死不渝。
爱在社会化后,人总有些放不下的东西,凯放不下养尊处优的外在,却也放不下希,希也在自卑和惴惴不安泄洪惶恐,二者在长久的拉扯和互相伤害中寻求慰藉。
后来,希在报复中得到了自己曾经不拥有的外在的一切,但又在死亡的不容侵犯下给内心留下了永久的空虚,这二者的需求一直处于错位之中,无法善终。
实际上,当爱不再是爱,当爱掺杂了物质,当物质曾经一度占领了全部,那使得人高兴的小玩意儿几乎是教养、漂亮的衣服和文雅时,凯就放弃希了。
希是可怜的爱人,但有些灭绝人性,他因爱而狂,但也不能否认他性格的缺陷,太过极端,一生待人太过苛刻。
哈里顿和凯茜太像希和哈。但好在那时他们尚无身份的隔阂,同样以类似下人的身份在呼啸山庄中。哈的强壮、固执和善良一如希最初的样子,而凯则仍然高傲、天真,但比妈妈更加务实,知道自己的处境,反而得到善终。
风一直呼啸,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只隔了几个小山坡,但那个叫爱情的东西,降临后又在生死和身份之间摇摆,让这些人在雨雪的土地中不得长眠,在庄园和草地上却也不得常笑。
什么是永恒的东西,生死总将人分开。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五篇
读到中间部分的时候,一度为艾米莉描写复仇的匮乏想象与不合常理而失望和不满。也许因为自己有写小说的不成熟经验,我很明显地感觉到人物背后的作者声音,甚至可以想象到身处约克郡蛮荒之地的她如何充满激情地感受自然的冷峻和威力,又如何在孤独之中勾勒出一位性情刚毅狂暴的恋人,而他尽管痛恨所有人,却唯独对你保留了柔情,这种感情也丝毫不会受到时间的侵蚀。这不正是每个少女曾经有过的幻想吗?但是如何将这种题材发展为成熟深刻的文学作品,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从小说本身来看,作者对于如何构思情节冲突和人物关系,还存在诸多生硬之处。作者没有充分把握人所具备的复杂情感和心理,而是常常诉诸极端,要么爱,要么恨,这种爱恨也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女仆艾伦这一角色看似是剧中最为清醒的人,其实也是最没有主动性和生命力的一个角色,她完全承载了作者意图,当作者认为也许读者无法理解和接受小说中的偏激情感时,她就安排艾伦化身道德使者,去谴责和评判。由于受到叙述读者道德立场和作者意图的影响,她对人物的态度时常变化,也出现了许多矛盾。比如她对林顿由同情到厌恶的转变是突兀的,原因正是作者意图表现林顿的自私和讨厌来推动情节,所以即使艾伦尚未了解林顿在呼啸山庄的变化,她也要开始批判他。我们可以发现,艾伦的讲述使我们对她无法进行任何道德指摘,但也许事实并不像她讲述的那样。 死亡也是小说中耐人寻味的现象。小说人物的死总是由无法解释的疾病或者情感发作引起的。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埃德加·林顿,林顿·希斯克利夫都死的不明不白。而且他们死前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倒是可以研究一下。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伊丽莎白谈到伦敦之后,凭借什么谋生呢?她为何能够使林顿养尊处优? 在我看来,最后几章希斯克利夫异常的举止言谈可以说是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那神秘的情绪仿佛预示着他灵魂的不灭。为了这一段,可以加一颗星。
对了,该小说英文原文非常流畅简洁。这个版本的翻译中出现多次“她”和“他”的错译,真不应该啊。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六篇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在两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仍然被奉为经典,横跨两个家族三代人的爱恨情仇和多角虐恋,傲慢与偏见并存的英式乡村庄园,从小熬到老精心计划的复仇大戏,兼具爽感和深度,探讨人性的疯狂和软弱,呼啸而过的不止是山庄里的风雨雷电,更是几代人的炽热青春。 阅读《呼啸山庄》,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熟悉,剧情总是似曾相识,读来也是津津有味,毕竟这部作品影响了后续太多的作家、编剧、导演等等,里面的人物都极具戏剧感,都是某种性格的放大。吉普赛孤儿希斯克利夫被老厄恩肖收养,因为年幼时被其子欣德利霸凌,在老厄恩肖去世之后更是变本加厉,从而内心阴暗性格暴戾,他唯一的光是欣德利的妹妹凯瑟琳,凯瑟琳虽然也无条件无理由地深爱着希斯克利夫,但双方地位巨大的差异,以及英俊、年轻、活泼、有钱、而且爱她的林顿的出现,还是让凯瑟琳选择与林顿结婚,在她眼里,这也是保护希斯克利夫的一种方式,可希斯克利夫忍受不了这一切,他去外打拼成功归来,住进呼啸山庄誓要夺回一切。欣德利在失去了他的妻子之后变自甘堕落,而娇生惯养的林顿妹妹却对希斯克利夫这个粗矿凶狠的男人一见钟情,这些都给了希斯克利夫复仇的机会,他的目的,就是把两家所有的财产都据为己有。 后来,希斯克利夫其实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主要还是因为其健壮的体格,活的更久,凯瑟琳求爱不得精神崩溃早早离世,欣德利和林顿都因为丧妻郁郁寡欢一蹶不振,而希斯克利夫只需保证自己体弱多病的儿子和凯瑟琳林顿的女儿结婚,便轻轻松松获得了两个庄园。但是,这些渴望已经耗尽了希斯克利夫的一生,在得到一切之后他反而被欲望反噬了,疯癫地笑着离世,最后林顿、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三座坟墓葬在一起,也是意味悠长。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由服侍了三代的女仆给新来的租客讲述的,其中带有一些主观的情感,而这位女仆也发挥了很多作用,也让这个故事听上去更有传奇色彩,两个家庭那么多人,最后留下了两个恩爱的表兄妹,让人唏嘘不已,也算是甜蜜收场。那会近亲还是可以结婚的,而且十分热衷于这种结合,也许这就是诞生那么多疯狂痴恋基因的原因,但也正是如此分外有趣。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七篇
文/舒念
一位陌生的旅人闯进了一个城市、一栋房子,他借住在这里,也就走进了一个回忆构成的故事。《呼啸山庄》这样开启了自己的故事,在而后的时光里,也有许多书选择这样的开篇,每个读者都是一个旅人,来旁观他人的生活,一段传奇或是一段悲剧。
和其他的故事不同,《呼啸山庄》里的每个角色看上去都不是那么讨喜,虽然凯瑟琳拥有美貌,但性格绝称不上是惹人喜爱,她幼时骄纵,长大了之后又自以为是、随心所欲,她还没能认清爱的真谛,就匆忙作出决定,以为自己为爱做出了牺牲,却导致了希斯克利夫的出走。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理想的男主角的形象吗?当然不,他有着明显的缺点,心思狭隘、睚眦必报,他身上甚至看不到英俊或是尊贵,更多是粗俗、凶残、暴力,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即使看上去粗俗的人也拥有爱情,他们内心的火热并不会被外在的表现压抑,反而升腾出更加执着的色彩。
从这样的角度去看,我们大概就能看出勃朗特姐妹创作的特点了,她们都在追寻普通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立足之处,在《简·爱》的故事中,是平凡普通的孤女,在《呼啸山庄》中,则是看似粗俗的弃儿,只是夏洛蒂·勃朗特给了简·爱更多的机会,让故事最终走到一个值得期盼的结局,而艾米莉·勃朗特则彻底打破了这种期待,在故事伊始,我们就知道了这结局。
爱能够拯救火焰下的荒芜,恨也能让人卧薪尝胆,希斯克利夫在这样不友好的环境中成长,总是被人轻视,甚至被自己爱的人看轻,于是他从幼年就积累了复仇的欲望,这种欲望始终存在,最终塑造成了他的人格。
若说有什么让人意象不到的话,那就是恨也会激出生命的火花,虽然艾米莉·勃朗特碍于自己的生活视角,只能想象出这些庄园里传言的故事,但她深深抓住了情感的核心,让一个普通的爱而不得的故事也变得如此惊心。
也许这正是她自己内心的恨,在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家庭,在一个女性不受重视的社会,在一个阶级斗争的年代,艾米莉·勃朗特以全部的心力争夺一次说话的权利,她剖开自己内心的故事,告诉世人自己心中不屈的火焰。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八篇
《呼啸山庄》首版于1847年,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是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该作品是她唯一一部小说,还著有193首诗。时隔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时间,在今天,无数作品都被冠以经典的标签,我们有必要对其阅读吗?
呼啸山庄一直被说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希思克利夫被认为是一位无情、残忍的人,但其实也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因为一代的感情牵扯到下一代,只因无法发泄自己的悲伤……这怎么就不算是可怜呢?看我看来,呼啸山庄是一个体现人性神奇的故事,它完美地体现了人性的矛盾,没有绝对的善恶,更注重立场。无论怎样解析,都是十分有理有据且震撼人心的。
一个被收养的吉普赛儿、一个山庄的小姐,二人的相爱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同意也好,否定也罢,二人在相爱的时候女方先行背叛,使希思克利夫出走,这是不争的事实,最后希思克利夫衣锦还乡实施复仇。欣德利对希思克利夫的所作所为注定是他的仇人,最后沦为他的奴仆,也算是给自己曾经所受的屈辱一个交代。他对林顿的憎恨是因为他娶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而对其妹妹伊莎贝拉的所作所为就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他利用且深深地伤害了爱他的人。希思克利夫他步步为营,致别人死亡,利用别人使得自己继承了两个山庄,成为了真正的赢家,然而他又将恩怨牵扯到了下一代身上…当他尽可能想去拆散这对年轻人的时候,他偏偏想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在这一刻,恶之花绽放,作品得到了升华。大概曾经的感情真的是他的软肋吧,不然为了复仇麻木不仁、利用一切、算计甚至害死他人的希思克利夫,为何做了与自己大半生行事都相悖的事呢?
因爱生恨的人最后因为又因为爱放弃继续复仇,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一个纯纯恋爱脑吧…已经为了复仇做了那么多,如果非要“醒悟”,会不会来的太迟?但是同时我又感觉写的很绝,因为这样才算是一个完美的悲剧,也体现了人性和爱的伟大,(这也算做是至死不渝的感情吧?)
有时候我会在想,如果希思克利夫做的更绝会如何?我设想了很多种,都觉得太过悲哀…这种畅快又遗憾的结局,刚刚好,非是这种结局不可。因为只有这种结局,才配得上最后一句话——“有谁能想象在如此静谧的大地下面,那长眠者居然会睡不安稳。”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九篇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因其深邃的思想深受读者们的喜爱。这部小说一改俗套,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卡瑟琳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身后的家族丑闻和怨恨。通过小说,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欲望的危害和复仇的无尽循环。
首先,整部小说中,主角们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如主角希斯克利夫,他的样貌在故事开篇就已经被描写出来:黑黑的头发,苍白的面孔,以及他眼中的深渊。几乎可以从外表看出他受过的伤害和心理的扭曲。而卡瑟琳则鲜明地展现了英国乡村少女的形象:善良朴实,同时不失追求生活质量和幸福的渴望。此外,小说中细腻的描写,使得作者的笔调平实却不简单,引人关注。
但是,小说中并不是只有种种爱情挫折的叙述,当故事深入发展,作者开始揭示这些主角的欲望和心理压力、爱恨交织的情感纠葛。这些事情一再告诉我们欲望的危害性,理性才是治理欲望的唯一办法。同时,小说中还探讨了命运和自由的矛盾,希斯克利夫试图通过愤怒摆脱他所处的困境,但是却只是使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 白费力气,最终证明了没有人可以违背生活规律,这也意味着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当下,把握自己的命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描绘人物的复仇行为,每次复仇行动都会引发新一轮的报复,先祖的故事不断传承,无限复仇,甚至延续到下一代。《呼啸山庄》警示了复仇的危害性和无果性,此外,也展现了智者汲取力量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了学会宽容和走出复仇阴影的重要性。
总之,《呼啸山庄》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个关于家族、复仇与爱情的故事。通过在欲望和危险之间游走的主角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复杂但是令人着迷的世界中。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黑暗,告诉我们, 在复仇的旋涡中生活, 其实就像空中跳伞,即便能够一一化解威胁,也必将面临另一个高压。
总而言之,我认为《呼啸山庄》值得每一位爱好文学的读者阅读,它不仅是一部有关情感的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人性、欲望的现实题材,从而表达出对人类思想和社会的深刻关怀。
南京晓庄学院 22131020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十篇
《呼啸山庄》作为世界十大名著小说之一,它有动人的故事,紧张的情节,极 致的感情,一直都令广大读者着迷并深深的喜欢着。 2023年,后浪以插画的形式,重新出版了这部百年经典,让这部经久不衰的小说再一次焕发出光彩。
本书使用的是著名翻译家孙致礼先生翻译的译本,全文不仅还原了经典,还照顾到了国人的阅读方式。 除了译文经典外,它的插画也非常精美,选取了插画巨匠埃德蒙.杜拉克的作品,这些插画更让读者感受到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
整本书拿在手里质感典雅,与这部旷世之作相互映衬,阅读起来更有一种狂野与质朴的感觉。 《呼啸山庄》大家一定不陌生,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英国“勃朗特三姐妹”之一,据说在她30年的短暂生涯里,从没有恋爱过,可她却写出了一部将爱与恨描写到极 致的巨作。 《呼啸山庄》讲述了一个爱而不得、由爱生恨,一度狂飙到疯狂报复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把爱全部给了凯瑟琳,但凯瑟琳还是因为虚荣嫁给了别人,绝望的希斯克利夫把爱变成了很,离开了呼啸山庄。 等希斯克利夫再次回来后,他决定要实施报复,当他深爱的凯瑟琳亡故后,他变得更加疯狂,他的报复悖于常理,他报复所有人,甚至他们的下一代。 就像希斯克利夫说的“失去了她,生存就是地 狱。” 名著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可以从阅读中感受到人性深处的善与恶。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十一篇
前不久刚好看完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名字叫作《小说鉴赏》,在那本书中提到了鉴赏小说除了内容与思想之外,还要去分析作品的结构与审美。正如英国的著名小说家毛姆曾经这样评价《呼啸山庄》:“《呼啸山庄》的结构臃肿笨拙……她要讲的是一个牵涉到两代人的复杂的故事。这是一种很困难的事,……艾米莉做得不成功。” 但真相是这样吗?不同于传统的顺叙和倒叙两种叙事方法,艾米莉的叙述是从故事的中间开始的,据说这种叙述方法叫做“戏剧性结构”。除此之外,《呼啸山庄》还有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故事结构。而这一切都使艾米莉的创作方式在当时的创作大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被批判与指责。 或许生不逢时的“天才”总会被误解,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思想或见解的过度超前,所以他们只能在很多很多年后才会被人们称为天才,被烧死的布鲁诺如此,被称作疯子的梵高也是如此……但这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或许也并不重要。 而至于《呼啸山庄》的故事本身,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算有多稀奇。无非是一个弃儿被收养,与养父母的女儿产生情愫,但又因种种外力迫使这份感情无疾而终。弃儿悲愤之下远走他乡,多年后衣锦还乡,然后开启了他的复仇之路。 希克利仿佛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但究其根本,他实际上是一个再可怜不过的人。 “两个词就可以包括我的未来——死亡和地狱。生命,失去了她以后,就是地狱。” 或许在爱情面前,没有绝对的赢家。 某种程度上这个故事和《基督山伯爵》有些类似。身处底层的人们总能轻易被人拿捏,原本顺遂的命运不知在哪个节点就会突生波澜,而原本美好甜蜜的爱情也终将变得扭曲。 他们凭什么不能复仇呢?就连孔圣人也曾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畸形的社会使人性不再善美,弱小的人们只能疯狂的宣泄情绪。 但也正因这份“扭曲的爱”,使故事越发的有吸引力。“恨消灭不了爱,爱比恨更有力量”,希克利有多恨凯瑟琳,他就有多爱她。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男人因为爱而不得变成一个疯批的故事…… 故事的结局算悲剧吗?或许算吧,但对于希克利来说,他终于从无边的仇恨中得到了解脱,获得了永远的宁静。 疯批的故事读起来必然不会太轻松,但也正是这种不顾一切的毁灭式的故事走向,使这个故事本身带有了一种悲壮决绝又惨烈的美感。 ——“我的灵魂杀害了我的肉体,可是灵魂自身并没有得到满足。” (额外要提一句的是后浪这一版本的名著系列真的很值得all in啊!装帧设计沉稳大气且精致,除此之外书中还附有大师所绘的插图,呜呜呜呜喜欢到落泪T–T)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十二篇
一本书,好的开头胜过千言万语。
“我刚去拜见过我的房东——就是那个将会让我吃尽苦头的孤僻邻居。”这个孤僻的邻居,就是让《呼啸山庄》令亿万读者着迷的原因所在。
希思克利夫从小被带回一个陌生的家庭,在爱与妒中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怀柔、学会了离开。当他再次荣耀归来时,对所有背弃与伤害过他的人,包括恋人、家人、情敌以及他们的后代 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可是 即便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又落得个什么呢?除了拥有两座庄园之外,活得“像鬼一样孤独”。因为无论如何报复,失去的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部小说其实情节并不复杂,但它为何如此勾人心弦?或许就是在对人物与情节的构造上。比如男主希思克利夫,他本是一个很疯批的黑暗角色,用丧心病狂 形容他也不过分,而作者写他性格悲悯,却没有直接写悲悯,而是写:在得知恋人的gui魂时回来时,他在窗边探出头,哀求她能够进家里来。
其实这一情感一直贯穿始终,由爱生恨,复仇多年后终于释然,这些都表达了一个主题:原来恨是消磨不了爱的,只会令爱越来越深刻。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作品,次年作者病逝,它在出版后沉寂了40年之久,才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尊崇。
在高铁上,几乎是震撼着读完这本小说。在泛黄的纸张中,我阅读着呼啸山庄中爱恨交织的岁月,体会着他们的苦痛与折磨,感慨着人生的跌宕。一个看似多元的故事,背后是深重如海的遗憾。
这遗憾中,亦包含艾米莉啊!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十三篇
《呼啸山庄》我读了不止一次。高中时读过,大学时读过,大学毕业时一位老乡送我的礼物就是勃朗特三姐妹的文集。
高中时读它,纯粹是被文学名著的名头吸引,毕竟那个年代接触到这类书籍的机会太少,阅读时只知道它是一个情节复杂的故事。
大学时正处于思想渐趋丰富而又不够成熟的阶段,再读《呼啸山庄》,关注点就变成了男男女女的感情纠葛、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
大学毕业去今近三十年了,作品中的内容已全无印象。所以现在再读《呼啸山庄》,就像开启一本全新的作品一样,连感受也是全新的。
凯瑟琳,呼啸山庄主人的女儿,从小顽劣不被喜爱;希思克利夫,呼啸山庄主人捡来的弃婴,收为养子,很受主人喜爱。
他们的爱情本来没有那么牢固的基础,是主人去世后哥哥欣德利的各种刁难促成了他们感情的发展。然而整个山庄怪异的交往风格让一切都走形变样了。
凯瑟琳为了让心爱的希思克利夫有机会摆脱哥哥欣德利的欺压,主动做出牺牲选择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埃德加,这份牺牲并没有得到希思克利夫的真正理解,导致后面希思克利夫做出了疯狂的报复行为。
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在某些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凯瑟琳甚至认为希思克利夫“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 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灵 魂和我的灵 魂是一模一样的。”
人一辈子能遇到“另一个自己”是很幸运的事,相处时远比知己更让你舒服。因为你能理解对方的所有想法和行为,就如同自己在做一样。
如果遇到了“另一个自己”,作为朋友再好不过,但是如果想将其发展为爱情,或许就会成为悲剧的开始。你可以欣赏像自己一样的人,而爱上“另一个自己”就可能反而失去真正的自己。
后浪出品的这本插图珍藏版的译者孙致礼在译序中将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的爱情视为意欲冲破一切世俗的“超人世的爱”,我并不想苟同,原因就是上面所说的。
读文学名著的乐趣就在于此,同一个作品,同一个故事,你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去解读,无所谓对错。能读出自己的观点,是更有价值的收获。
还要再次表扬一下这本插图珍藏版的译序,译者不仅对作品本身进行了解读和评价,还介绍了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简单生平及家族史。勃朗特三姐妹文化程度都不高,却都有作品传世,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那个时期的作品中主人公经常出现各种疾病,尤以肺病为多,这些都是当时的真实情况,艾米莉·勃朗特就是染上肺病后拒不看医吃药而去世的,其性情之倔强与作品中的人物颇为相似。也许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就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书里书外两相对比,对作品的感悟或许又有了别样的滋味。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十四篇
没有一种爱能被认定是错误的,甚至不能用任何贬义词去形容它。如果非要说它怎么了,那我只能说,爱是盲目的。
呼啸山庄曾有一段时间不姓厄恩肖,它曾短暂的属于一个叫希思克里夫的人。他本是老厄恩肖先生带回来的孤儿,是个长着一头黑发的吉普赛人。老先生的偏爱让他备受长子欣德利的怨恨,但他和凯茜小姐青梅竹马。
他或许本就是个闷闷不乐、能够忍耐的孩子,但又或许,他是到呼啸山庄后,才变成这个样子。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在家里引起了反感。欣德利一拳拳向他打来,他能不眨一下眼,不掉一滴泪。他并不是以德报怨,他是在等待长大,等待积攒实力。
他还没等到那一天,老先生就过世了,掌权的欣德利对他更加变本加厉,凯茜小姐对他哥哥的所作所为不能为力,她心疼她的爱人,但他俩在一起,他们什么都没有。所以她 计划着,她嫁到林顿家,带着他,逃离呼啸山庄,远离欣德利。
在她尚年轻的时候,她就已经懂得爱的真谛,不是占有。
她对他的偏爱是很明显的。当她从画眉山庄休养回来,一身华丽,不碰狗,不碰沾了一身面粉的老仆,却一把拥抱住十倍邋遢的希思克里夫,一口气在他脸上亲了七八次,她从来没有嫌弃过他,她的灵魂和他的灵魂是一模一样的。就像她亲口说的那样:“假如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存在,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假如别的一切都还存在,而他却给毁灭了,这天地人间就会变成一个陌生世界。我就是希思克里夫——他时时刻刻都在我心中——并不是作为一种欢乐,就像我对自己并非总是一种欢乐一样——而是作为我自身的存在。”
可他亦尚年轻,他对爱知之甚少。在他听到她说:“嫁给希思克里夫是要贬低我的身份的。”的时候,他就崩溃了,他逃离了那里。他偏执地以为她在乎的是地位,是钱,所以她放弃了他。
他带着金钱和地位归来,也带着复仇归来,他想重新争取凯瑟琳,“自从我最后一次听见你的声音以来,我一直在艰苦奋斗。你必须原谅我,因为我只是为你奋斗啊!”
那时候的凯瑟琳,怀了埃德加的孩子。她高估了埃德加对她的爱,低估了希思克里夫的偏执,还期望着那两个同样爱她的情敌能友好相处。在她把妹妹伊莎贝拉的爱慕告诉他的时候,我想,她就知道,他们已经没有未来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男人到底是比同龄的女人幼稚很多,他还在用娶伊莎贝拉这种技俩想引她嫉妒。可她已经在那些为他殚精竭虑的日子里被抽空,她在最后一次拥抱和亲吻她的挚爱之后,永远地离开了。至此,他失去了她,他的生存,变成了地狱。
呼啸山庄读后感第十五篇
这本书从不同人物角色出发,带领读者探寻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更为立体且完整的人物形象,对于每个角色的情感描写拿捏到位。而你很难想象,这本书的作者只是个未曾结过婚的年轻女子。
该小说情节不复杂,讲述了呼啸山庄庄主厄恩肖收养了弃子希斯克利夫后,庄主女儿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情投意合,但是迫于现实压力,凯瑟琳还是嫁给了隔壁的画眉山庄的少爷林顿。 而庄主儿子欣德利一直不满于被冷落的感觉,对希斯克利夫一再折磨。 面对失恋这一男女感情的创伤,加之欣德利对他的欺负导致内心情感的失落,终于忍无可忍,希斯克利夫选择了离开。 三年后,希斯克利夫回到山庄,展开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他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并育有一子。后来强迫凯瑟琳和林顿的女儿与自己的儿子结婚,从而拿下了画眉山庄。 也利用了欣德利的弱点而成功把他的家产骗到手,且收养了欣德利的儿子哈里顿,蕞终占有了呼啸山庄。
希斯克利夫,他坐拥两座山庄,可是他内心并不快乐。 他起初只是想要安稳一点的生活,想要跟心爱的凯瑟琳在一起罢了。 欣德利眼红父亲对别人的爱,不让他在山庄里好过, 凯瑟琳放弃他而选择了有钱有势的林顿, 内心的意难平,感情的不顺利,出身的卑微,种种原因叠加起来,致使他心态崩溃,踏上了为爱复仇之路。
虽然小说的结局他释然了,但是那种悲伤消极的气氛还是笼罩在我们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的选择,如果是我,也许会做出跟他一样的举动。爱与恨,本就是一场由心之旅,没有对错,没有是非。 《呼啸山庄》有多个版本,如果收藏可以选择后浪的插图珍藏版,附赠了藏书票,精致且有仪式感。 封面是草木纸,米色加上斑驳的手感尤为衬托“呼啸”二字。 由著名翻译家孙致礼先生翻译,行文流畅易懂。 收录若干传世插画,画风空灵,与小说主题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