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故事中国:上古神话与史话》读后感精选

《故事中国:上古神话与史话》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8 17:40:39
《故事中国:上古神话与史话》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28 17:40:39   小编:

《故事中国:上古神话与史话》通过对中国上古神话和历史的深入解读,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书中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宇宙和生命的理解,以及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读后让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故事中国:上古神话与史话》读后感(一)

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书评

但是感觉依然没有过好这一生~~

一个人越成熟,越爱看一些简单的内容,大概,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口罩”期间,读了很多类型的书,感觉稍微有些疲惫,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本比较轻松的书吧。虽然轻松,但突然发现,有时候,大道至简是另一种人生智慧。

古典文学权威学者写给少年儿童的国学读本,带你轻松阅读中国经典,沉浸式游览历史长河。

从30多部经典中,编录285个真善美的文化故事,配画360多幅精美的中国风插图

《故事中国》

故事中国里面有很多系列:

《上古神话与史话》《左传故事》《庄子寓言、列子故事》

《孟子寓言、韩非子故事》《晏子春秋故事、吕氏春秋故事》

《史记故事》《搜神记神话、说苑故事》《世说新语故事》

《上古神话与史话》

读《上古神话与史话》,像是阅览穿越中国古代的绘本故事,感觉很轻松,但是科普+干货内容,信息量依然很大。

感觉《中国故事》会给未来的宝宝们一些启示:

神荼(shén shū)和郁垒(yù lǜ)秦琼、尉迟恭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又认识了一些字、词:

耒耜 (lěi sì)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 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

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故事中国》与其说是儿童的绘本,不如说是给成年人的追根溯源的回忆史。看历史、看进化、看时代变迁,人类的文明,还是在不断更迭和进步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等全网同号:小叶子叶萌萌(小叶子叶萌萌正能量),@小叶子叶萌萌正能量 共读《故事中国》

《故事中国:上古神话与史话》读后感(二)

从小我就是一个非常喜欢听故事的人。小时候妈妈和外婆会给我讲故事,长大了上学了。除了看故事书以外,我最喜欢上的课,就是班会课。

因为班会课老师会讲一些学校里的事情,学生发生的事情,或者他小时候的一些故事。而这些故事我都会仔细聆听,我觉得比上课和写作业好多了。

从小接触了很多故事书。直到长大了再看一些经典故事的时候,也觉得特别的有趣。

为了陪伴孩子亲子阅读,我买了一套《故事中国》。

除了国外的一些寓言故事,我觉得中国的故事也非常的好看,博大精深。《故事中国》就是这样一套,具有渊源历史的书籍。

《故事中国》一共有15册,是历经10年打造的中国原创图画书中的匠心之作。

这套书可以说是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经历了期待已久的努力才出版呢。

这套书最早的编撰者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著名学者。他们以拳拳之心特意为少年儿童编撰的一套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

《故事中国》系列图书从《尚书》《左传》《庄子》《列子》《孟子》《韩非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史记》《山海经》《搜神记》《说苑》《世说新语》等30多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提取了《女娲造人》《后羿射日》《曹刿论战》《庄周梦蝶》《庖丁解牛》《纪昌学射》《愚公移山》《自相矛盾》《拔苗助长》《晏子使楚》《毛遂自荐》《同舟共济》等285个经典故事,以浅白易懂、通俗有趣的语言讲述出来。

《故事中国》不仅故事好看,里面的图画也深深地吸引读者。

《故事中国》这套丛书里面的插画画得非常精美。插画师李健是著名图画书作家,曾获文化部“最佳动漫出版物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输出版优秀图书奖”等嘉奖。

《故事中国》是孩子接触中国典籍的基础。读典籍里的故事,做有根的中国人是故事中国出版的初衷。

这套书既有古文古画的古韵味,也有现代白话文的通俗易懂。给孩子增添许多神秘的色彩,传承了古代经典的思想和意境,也通过不同时代笔墨反映出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和丰富性。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看神话故事的人。《上古神话与史话》这套丛书里面,是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

对于文化名人,我特别喜欢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现今唯一获得者莫言。他的故事里面就带有很多地方的神话色彩,非常的吸引人。

关注了莫言以后,我觉得他自身也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

他说,他小时候也非常喜欢听神话故事,特别是一些惊悚的故事。

其实现在看来是因为大人骗小孩子的,但是当时就会觉得特别的害怕。

比如他以前放学的时候要走过一座桥。外婆告诉她过桥的时候不能探头往河水里看,要不然会被河里的妖怪抓走的,于是她每次单独过桥的时候都是蒙着头。一路小跑过去的。直到他长大了,还心有余悸。

农村是孕育神话故事的源头。老百姓也特别爱幻想爱编织,觉得万物有神,万物有神灵的保护。所以会编出各种故事,给生活增添色彩。这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源头。

刘葵老师也指出:这套书可以让孩子们知道,文言文不都是晦涩艰深的陌生文本,里面记录了很多有意思的好故事、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长大了,经历了很多事情,看了很多哲学书以后,我们常常会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世界是怎么来的?世界的本源在哪里?万物运作的规律是什么?

其实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面,这些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都非常的生动形象。

看了这些可爱又可怕的神话故事以后,有时候生活中那些让人困扰的问题会变得豁然开朗。

原来古时候人们也和我们一样思考过同样的问题。

而他们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变成了一个个好听的故事。代代相传。这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故事中国》这套书还有很多人生的智慧,是孩子启智的好故事!

《故事中国:上古神话与史话》读后感(三)

还记得小时候的夏日,躺在小溪边的大石头上,看着天空不断变化的云彩,层层叠叠,金灿发光,总是会像那朵云彩中是不是藏着一个宫殿,又是那个仙子藏身其中呢?

也会幻想,是不是天上的宫殿随着云彩不断变化,只要自己盯着看,它总会不小心露出踪迹,让自己一窥究竟;也会盼望着,天地之间突然架起一架天梯,连接着俗世与神界……

现在,虽然早已多次坐着飞机上过云层的顶端,但依然相信,在某个看不见的层次,有着那样一群仙子……也会执迷于中国神话色彩的小说,那是从小到大留给自己无尽幻想的童话世界。

而现在,女儿已经4岁了,接触的绘本多是西方或者他国泊来之品,有西方的童话事故,有关于习惯养成的,也有认识世界的,还有科普启蒙的。唯一缺的却是那些刻在国人灵魂中的中国神话和历史故事。

而市面上给幼儿提供的该类书籍也少之又少,偶尔间遇到了这套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故事中国》,这是一套专门为少年儿童编撰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图书选材于流传下来的典籍中,用白话文二次创作而成的,就像这套书封面上印刷的:“读典籍里的故事,做有根的中国人”。

我给女儿Tracy试读的是这本《上古神话与史话》,相对于其他的故事绘本,这里面的故事都是比较简短的,书籍里没有大幅的图画,基本以文字为主。最开始的时候,还怕孩子的接受度不高,没想到从上古神话盘古的故事开始,女儿便沉浸其中。

每天晚上要哄两个孩子睡觉,我总是先哄弟弟,女儿就先跟着爷爷奶奶玩会儿,老人带孩子总会多一些溺爱和无奈,所以每天晚上等小的睡着之后,再去喊Tracy,她一定是抱着手机在被子里玩的不亦乐乎,之前总是需要一番鸡飞狗跳,才能把她从手机的世界中拯救出来,读上古神话第二天,我试着说:放下手机,妈妈给你读盘古的故事。

女儿立刻兴奋的丢下手机,跳起来要去一起读这一篇《世界原来是这样产生的》,原来这就是神话故事的魅力,虽然简简单单的一篇文字,很多故事情节经不起推敲,也回答不出她问的哪些问什么,可也一样会执迷:“妈妈,我们是不是住在谁的嘴巴里呀?”

因为有兴趣,所以每天晚上的睡前活动变成了与上古神话约会:我们一起读了世界是怎么产生的,人是怎么来的;吃的粮食是怎么发现的;天上的云彩为什么会这么美?会一起讨论今天太阳女神羲和的心情怎么样?织女今天开不开心?天上下雨了是不是因为蛮蛮这种小鸟飞出来了?

我们相约要一起每天早上早起看朝霞,农历7月去看银河和鹊桥会,约定要一起去《山海经》里寻找更多秘密……

科普类绘本故事中的《我从哪里来》一直是女儿最喜欢读得最多的书籍,而当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她世界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吃穿,我们人是怎么产生的,世界为什么这样运转的时候,孩子就有了更多的兴趣。

虽然这些文字离科学很远,但童年不就应该用童话滋养吗?在科学知识之外给孩子一片更大的不限于王子公主的空间,也是我们身为中国人应该传递给孩子的文化之根。

与市面上的其他书籍不同,这套童书是由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学者、古文学研究者、出版家、画家、美术学家、童书专家等共同编撰而成的一套书籍,内容选材于先秦经典《孟子》《庄子》《左传》《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以及汉代依赖的《史记》《说苑》《搜神记》《世说新语》等典籍,用白话文二次创作而成。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配有古文典籍的出处,以及相关名著、古籍中的配图,比如这一篇《女娲造人》,左下角铜镜样式的文本框里编著者古籍中关于女娲的记载-东汉·应勋《风俗通》,右边则是原则法国禄是遒书籍《中国民间信仰》的插图,翻过来第二页还有唐代的画作《伏羲女娲图》。

小小的一套儿童绘本不但可以给孩子以中国故事的熏陶,古文字的导引,更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绘画艺术的滋养。称之为一套宝藏绘本丛书也不为过。

因为字多图少,比较推荐给3岁+以上的儿童阅读。3-5岁的孩子,可以由家长带着指读,读故事的时候顺便认字,不刻意为之。因为3岁-5岁孩子会有一个汉字的敏感期,抓住这个阶段,识字可以事半功倍,但前提要以孩子的意愿度为主。

以上就是我带女儿读这套《故事中国》的一点小小心得。

读典籍里的中国故事,做有根的中国人。民国大家的作品,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