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影不离读后感篇一
就是一些翻译不习惯。
既然是摄影专题的国内版本,一些习惯用法还是统一,要不就感觉不专一。
比如国内统一叫的“玛格南”,到了书里叫“马格兰”,还有一两个类似的人名与地名翻译习惯的问题。
还有个奇怪的地方,都21世纪了,连workd都自带系统查找错别字功能,为何书印出来还有错别字?
这难道是出版行业的人不会电脑?那编辑呢?
行·影不离读后感篇二
两年前姑父送我一本阮义忠的书,虽然他是很有名的摄影家,但那本书却不是关于摄影的,是关于咖啡和唱片的,但就是因为这本书,阮义忠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又看了他的很多作品,对他越发喜欢。
这本书是讲他早年办《摄影家》杂志的时候因为摄影的缘故而走访很多国家的记录。其中几个东南亚国家让我很有共鸣,有很多是我去过的,甚至住过很长时间的地方。而他的札记中有很多细节竟然是我这个“久住客”都没发现的点,真是惭愧。
他看重人文纪实类的摄影作品,也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摄影的交流与理解,不管摄影家杂志本身能不能让他赚钱,他和妻子那些年为了摄影家而东奔西走的那股劲儿非常让我触动。这是我在他的摄影作品之外看到的东西。
他不管走到哪里,始终对那个地方的人文和习俗抱有一种少有的好奇和探索,这是让我很喜欢的品质,这样的人天生就适合旅行,哪怕他说英文都不是那么好。他的妻子袁瑶瑶是个很称职的助手和同行者,在他的旅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真不愧是一对神仙眷侣。
冬天去厦门的时候,在鼓浪屿看了一场摄影展“中国摄影40年”,竟然完全没有阮义忠的作品,这让我对这个展的专业度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还在留言本上留言,“没有阮义忠和严明,差评!”
行·影不离读后感篇三
(Wecha ID: blanca0727)
虽然家里待读的书已堆积成山,但拿到阮老师的书,我还是赶紧翻阅。《行·影不离》这本书我原不知,常年听到讲到的都是阮老师的摄影作品或对摄影的解答,这本书反而是因工作关系,因他对西班牙塞维利亚的描画,我才知晓。而且,总之每次看阮老师的书,我都变话唠!
(一)
对西班牙这个国家,出差频繁到,纵然我还有许多地未曾去过,比如三毛荷西之地,然而每年进进出出到没有新鲜感。但塞维利亚依然是我的最爱,原因麽,暗藏心里便是了。
我第一次去塞维利亚时,工作还未塞维利亚发生关系,是结束了工作自己背了包去的。坐了高铁,半夜到了自己预定的青旅,几个床铺,门是不能锁的,屋外是客厅及公用电脑。具体去了哪些地方游玩其实已经忘了,甚或被后来的几次出差记忆层叠覆盖,但那一次夜晚去看的弗拉门戈舞始终印象深刻。那时的一场晚餐加演出对我来说价格不菲,第一次文化接触对西班牙情感还没有如今浓厚,但特别记得男舞者非常削瘦英俊,汗涔涔的特别迷人。演出结束已是半夜了,散场后,观众也退场,男舞者就在门口与同伴抽烟聊天,当然上前搭讪聊天的勇气我是没有的,于是踏着清凉的夜色回旅馆。石子路湿漉漉的,路灯也不算亮,我一个人半夜走着,心还有点慌。塞维利亚马车多,所以路上多有马粪,到了深夜安静时,味道似乎更浓烈,以至于好久以后想起塞维利亚,我都难忘那马粪的味道。
(二)
阮老师自己说明了这些游记的成因。旅途匆忙,环境嘈杂,因而文气受影响。确实如此,相较我之前了解的阮老师,略显干巴。我觉得他最好的文字存在于对照片的回忆及描绘里,以及微博成书的点滴记录里,虽每文只140字,然安稳平淡有哲理,不是好好走过人生路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这是初读塞维利亚时的印象,待读到金边,我又完全沉浸在阮老师的文字中。他的细致描写也有如照片成像般,令人觉得固定及永恒。金边舞蹈那一场,写得尤其美。
(三)
原来除了去过塞维利亚,阮老师还去了塞维利亚近郊的Utrera,我从未去过,那时还是坐TALGO火车的时代。但欧洲好就好在近百年也没什么变化,虽然是上个世纪的行程,可是看着阮老师坐AVE,抵达ATOCHA,以及那时已存在的站内热带植物园,可不就是和如今新鲜的行程一样麽!阮先生说ATOCHA惊艳,我却是已见怪不怪了。
我应该是在2007年1月第一次去了西班牙,也去了普拉多博物馆,然而那时其实我什么都不懂,虽然业已毕业,然而现在想想,学识少得可怜。 因为职业关系,对西班牙的作息、西班牙人的性格、城市的生活已经丧失了新鲜感,如今看着阮老师以新奇之眼看、拍、写,也十分有趣。
西班牙人虽然自由散漫,但在好好做艺术这点上,却是能沉静安稳而且能做出许多成绩。
看到阮老师喜欢塞维利亚,我也十分开心。这被誉为“西班牙之心”的地方!
(四)
至于孟加拉国,或者印度,再神秘值得探究,也始终不曾列入我的梦想之列。
然沉下心来重视历史重视文化的人总是令人敬佩的。
(五)
在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了解立陶宛这样的小国,对其印象也只停留在奥运会参赛国之一以及盛产拉丁舞者这两点。
不知阮老师介绍的简单朴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隔二十年后是否依然存在,还真是想看看这样不热闹,没有民生鼎沸及夜场喧嚣的欧洲国家呢。
也想去看看那儿的“十字架山丘”,如森林般林立的十字架,放佛哥特式动画片一般地没有实感。
(六)
而如去法国,要去一次图卢兹,要去住大阳台旅馆,《小王子》的作者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少校在失踪前便常常投宿于此。据说《小王子》便是在此完成的,让我如何能不心驰神往!
(七)
阮老师所记录的出访都是为了拜访各国摄影家,颇有江湖高手天南地北互相拜会的意思。那时都用胶片,人人平心静气磨练暗房技术,精气魂灵都能透过相纸荡出来,令身处如今数码时代的人十足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