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爸爸》影评摘抄

《爸爸》影评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30 02:15:19
《爸爸》影评摘抄
时间:2024-11-30 02:15:19   小编:

电影《爸爸》通过一段感人的父子故事,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的力量。影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与爱护,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包容。影片情感真挚,演员演技出色,让人感动落泪。这部影片不仅让人思考亲情的珍贵,也引发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爸爸影评第一篇

看完诸多关于杀人动机的评论,我不禁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我们当真看的是同一部电影?竟有如此多的人因所谓“未揭示动机”而打低分,可那动机明明就是“精神疾病”,这有何难以理解之处?精神分裂作为杀人动机难道还不够充分?甚至还有人追问他为何会精神分裂!这分明是一个探讨如何面对丧亲惨剧的故事,重点压根就不在惨剧为何发生。或许很多观众想看的只是猎奇、精神病人杀人以满足视听刺激的凶案,那你们可真是选错了影片,此片绝非同类。惨剧不过是背景板,电影叫《爸爸》,不是什么《荃湾少年杀人始末》,更不是《踏血寻梅 2》。

而且现在的差评风向总有人在往"杀人动机"上带,好奇怪!如今的观影评价,仿若一场盲目的狂欢。不少人在影评的世界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沦为跟风的傀儡。只要有某个看似合理的声音率先给出差评,便会有潮水般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地附和。仅仅因为他人的论断,就草率地给影片贴上负面标签。当评价不再基于个人真实的观影体验,而是被从众心理所主宰,那电影艺术的多元性与创新性又将何去何从?诚然,观影偏好因人而异,但带着统一标签和先入为主的预期去评判,难道不是对电影本身极大的不公?

爸爸影评第二篇

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家庭和睦,妻慈子孝,但其中一个孩子患有精神疾病,在你不在家时他犯病杀掉了妈妈和妹妹,随后被关进少管所,一夜之间你的家人都不在了,只剩你孑然一身,你会如何面对这种境况?而对于那个在少管所里的孩子,你是否会选择原谅他?这是香港在2010年真实发生的一桩奇案,翁子光在《踏血寻梅》之后又拍摄了一部奇案片,不过他找到的讲述这个故事的角度,不是从那个杀人的孩子切入,而是从刘青云饰演的爸爸作为主体讲述。

我很喜欢电影故事简介中比较凝练的一段话:“血缘的摰亲夺走了生命的挚爱,这位爸爸既无法憎恨生者,更无法忘记逝者,唯有回忆与幻想相濡以沫,让他在迷茫的生活中找到一些真实感。”翁子光再次运用了他擅长的非线性叙事手法,整个故事在过去和现实中不断交错,而且没有视觉上的明显差异,只能靠人物的妆造和状态进行辨认,有时候确实在某些时刻分不清何处才是此刻的当下。和《踏血寻梅》比,这次他大大弱化了杀戮奇观,更多地聚焦在琐碎的日常场景里,包括爸爸妈妈是怎么认识的,他们如何迎来自己的孩子,甚至就在命案发生前,一家人还可以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吃饭,命运的悲剧让这位爸爸无力还手,只能随波逐流地向前走,那种迷惘与悲伤感有着很强的心理上的后劲,以至于我看完后很长时间都在思索,如果我是那个爸爸,我是否会原谅自己的儿子,该如何度过余生?

从《踏血寻梅》开始,包括后面的《正义回廊》以及这部《爸爸》,翁子光这一系的创作者在上世纪cult奇案片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更深层次、更具有人性色彩的探索,这部《爸爸》也算是集大成之作了,尤其是尾声看到儿子给爸爸写的信,眼泪确实有点绷不住了。

同时我也看到一些评论说,这片子没有讲清楚儿子的杀人动机,以及爸爸原谅儿子的动机,所以就给差评,我觉得这样的评价过于极端。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讲不清楚的,尤其当还涉及到病理方面的问题,电影的魅力就在于留白,从风格上就能看到这次导演走的并不是“今日说法”式的纪实风,而是通过这段令人揪心的案件,找寻人性的复杂及亲情关系的双面性。当人人都在追求真相、悬疑、刺激、反转、冲突等噱头的当下,还有一位导演愿意逆而行之,去探索那些更为深层的东西,我认为是很可敬的,不分青红皂白地予以批评,是对创作者的一种伤害。

演员方面,我觉得这是刘青云近年来最好的表演,突然想到他好久没有演这样艺术性比较强的片子了,大多数时间都还是演商业片,但功力仍然在,尤其他身上那种真实的小人物市井气息,以及那种憨厚善良的气质,是很令人信服且有代入感的。演妈妈的谷祖琳好久没见,很喜欢她在《去年烟花特别多》里的表演,偶尔看到有比较强的新鲜感,这二位都是明年金像奖表演部分的有力竞争者,。

爸爸影评第三篇

在高先看完優先場,慢慢走出戲院,雖然已是第二次看這部電影,但我仍未能從這一場關於」爸爸「的時間洗禮中走出來,甚至有些恍惚。我想每個人都有不少生命之中刨根問底想知道「為什麼」的時刻,但日常的沉默才是更多時刻的最終答案。所以隨著人一天天變老,我接受很多事情的原因是毫無原由,也接受突發精神病變帶來的世間無常。正如我總是會感受到更多的人生故事的結果只是一個被時間沖刷後的選擇。時間如一個冷眼旁觀者,吝嗇到不給一絲暗示。故事的起因毫無頭緒,而故事的結局更亦朦朧。海浪沖刷著爸爸的記憶,已過世的小貓踩踏爸爸的被窩,究竟最終回到家已長大成人的兒子是幻覺還是事實,或許也只有時間知道答案。

回到家,我用力擁抱了自己的爸爸。

-----------------------------------------------------

以下轉發 翁子光導演的話 (轉發自翁子光Facebook)

十年的沉澱,《踏血尋梅》之後,我終於拍出了跟她毫無劇情關連的延續篇《爸爸》。

如今我變得不再犀利,不再憤世嫉俗。曾經說電影就是我的一切,對電影的愛是唯一不會被背叛的不歸途,然而,這十年過去,我會告訴你,電影不是我的一切,人生比電影重要很多。像我朋友谷祖琳所說的,人生最好就是「有得選擇」,選擇懷著希望地活下去。

戲院碰到影迷朋友跟我說﹕「你不要再說不再拍電影了」,我笑著回應﹕「我把我的電影當成最後一部來拍」,她說﹕「是每一部都這樣想嗎?」我頓了一頓,心裡想說的是,起碼《爸爸》是這樣的。

《爸爸》記載了我對「無常」的敬畏,我不信有神又害怕沒有神,這十年的「失去」,令我忽然像瘋了一樣去問「人死了會去哪裡」,「有沒有輪迴」,然後開始適應,夢就是夢,沒有美夢和噩夢之分。戲中孩子「精神分裂症」的底蘊就是決定了愛分析解構的我,要認清努力追求答案的無果,就是清醒應對生活的前題,收拾殘局原來就是收拾自己,甚至不是一種選擇,如何繼續輕裝上路,才是最當下的課題,所以我最喜歡的是枝裕和電影始終還是《比海還深》。

除了對「無常」的敬畏,還有對「時間」的敬畏,簡直是完全不能用理性去鎖定的觀念,是只能以感性去感知的深沉,無序得井井有條,除了迷頭迷腦的小心珍重,就只剩下自我救藥般的平和了,敬還沒放棄行善的人的豁然自在,這何嘗不是一種帶點苦味的慈悲?

關於時間﹕

電影最後兒子回家看到多啦A夢的原型,黃色的多啦A夢。

我在想﹕

大雄老了,多啦A夢可以用隨意門回去看年輕的大雄,重新認識一次

但是如果多啦A夢老了,就沒有人可以回去看當初的他了……

在被老鼠咬掉耳朵之前,仍然是黃色的多啦A夢……

人類是渺小的……

說好的不寫千字文,沒有一千字,所以不算。

也不是促銷文,《爸爸》優先場正在放送,12月5日正式上映,還敬請想看的朋友有空到電影院看看,這是一個爸爸的一趟時光之旅。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