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与三叶》是一篇令人动容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与一位身患绝症的少女相识,并在短暂的相处中,被她的乐观和坚强所感动。作者通过描绘少女与生命抗争的场景,深刻地展现了生命的宝贵和无限可能。这篇文章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并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积极面对困难。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一
读了几天的历史,中国的、外国的;读了几天的小说,也是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写得好的,写得次一点的,读了也就读了,因为还有新的书要读,就顾不上在那儿品味了。但读《花萼与三叶》这本书的时候就有点不一样了。不但二十四篇散文、十九篇小说逐一读过,读过了一遍还想着再看第二遍;不但要读正文,就连其中学者宋云彬、作家朱自清所作的序以及叶至善所作的两篇自序,以及最最后边的那篇“重印后记”也跟着读了一遍。很少有作品能让自己这样愿意花时间去读。
四十三篇作品,作者分别是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是大作家、大教育家叶圣陶的三个子女。按三作者之一叶至善的提法,《花萼与三叶》中的散文和小说,是他们所称的作文集子——很谦虚的提法。如果只是看作品,是很难相信这只是一篇篇作文的。强将手下果然无弱兵——当然,也都是非一朝一夕的功力所能成就。
确实,不但如三作者当年的年龄段,即便自己已经跟文字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如果是作同题文章,恐怕也写不出来。所以索性放弃了更多的想法,只管欣赏;也只管抱定了想法,要把这本《花萼与三叶》拿回去让孩子也看看。倘若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写作的启迪,那就更好了。
这些作品写得好,好在哪里呢?宋云彬说:“头脑冷静,观察深刻。”短短的八个字,却一语中的。无论写什么,首先要“头脑冷静”,就是要说知道自己要写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原材料”,找到相应的“原材料”后知道如何料理才能最终做出一盘“好菜”;其次就是“观察深刻”,写人的,就是要观察人;写事的,就是要明了事;写景的,那就更得好好看一看,不能想当然地写;写社会呢,那也得观察再观察,不能只写出表面而终不及里子——这就是宋云彬所引用的“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那句话的意思。虽然这些散文、小说,是经过了三个作者的父亲——叶圣陶——的修改,但原作的底子一定也是非常优秀的!
当然,除了写的认真写,改的也认真改,还有一点,那就是写作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要有依据、有实感,这样才有生活的气息却不是生活的复制。好的作品大抵都是这样来的。
直到看了“重印后记”,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个“改”还是有玄机的。什么样的玄机呢?哇至善说,“说是看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又说,“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我们……多么严格的考试呀,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训练,要求我们笔下写出来的能毫不走样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最后一段还加了句:“其实父亲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两条守则:一条是写的时候要写自己的话,一条是写完之后要自己用心改。”实在是关于写出佳作的至理明言,不折不扣照做就行。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二
喜我更喜欢这里的内容: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我们:原本是怎么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这是一个指导的情景,是一个充满爱的情境,对于一个喜欢作文的人来说,从小的基础不可代替,从小的兴趣一样重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其实自己也是从小便喜欢文章的,喜欢读,也尝试了写,记得一个暑假,我真的写了好几篇作文,在一个长辈家里写的,那个长辈真的有夸赞我,但是他家的姐姐看了我写的东西后,总体感觉是没什么,决定很幼稚吧?当时心里还有些小挫败感,觉得自己原来没有这个天赋阿,从此,便不会主动些什么了,也没了信心。说起来有些怨怼的情绪,多希望那时候能够遇到一个悉心教育的人,能够让自己坚持下来,走上由兴趣铺垫的喜欢的道路。可能,也是很难找到这样的有水平的大文豪,同时能够在你的身边,手把手的为你批改,教给你门路,赋予你信心。
说这是一个可以供青少年看的作文集子,其实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到很多适合我们的东西。即使我们已成年,但不见得写作水平会有多高,或许思想深刻,但写作表达并不一定就已成型。所以看一看这三人的习作,还是能够找到些写作的启发的。
宋云彬作序所讲,三人的写作理性十足,少了些孤注一掷的热血,想来,和那样的父亲是有关系的。我不觉得他们的文内少了热血就是没有热情,我会觉得,内心的热血,正是因为理智的原因,才使得他们能够看清很多本质的东西,所以会少做盲目的事情,很多时候,热血冲动并不会带来积极的效果,试想当时的环境,这样的思想,还是比较正确的,所以还是很肯定这样的一家,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孩子。
很羡慕,羡慕很多。所以自己阅读,继续成长,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三
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封,泛黄的书页,很复古,而且牛皮纸一样的材质手感也非常好。看到四川文艺出版社就有一种熟悉感,毕竟是大伯工作的地方,多少还是有些情感~花萼,也被称作华萼,是棠棣树的花,相互依偎,互相护卫,看着兄弟姊妹三人一起编著的书,其这样的一个名字,也是非常贴切的。
文字非常的轻松,而且通俗易懂,结构非常的清晰,内容非常的有意思,给我的感觉应该就是恬淡适中的一杯清茶,不温不火,恬淡又自如。其实生活本来面目应该就是如此,哪儿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和触目惊心呢?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闲来无事,争辩一二,也是十分有趣的互动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叶至诚先生的《集邮》,或许在某个时间段自己也曾有过“收藏”的兴趣,或者喜欢一件事,无法自拔,那是相当开心和快乐的事情吧,在小小的邮票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乡愁、是离别、更是一种勇气、坚强和力量。看书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同样的一件事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有看法,就比如有人在《红楼梦》里看到了道德败坏,有人看到了艺术,也有人看到了伦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丰富”,相比较来说,三位先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远远无法和现在的我们比拟的,无论是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给养应该都不能同日而语,然而,他们的生活却也是丰富而多彩的。没有电视的入侵,没有手机的烦恼,更没有花花世界的各种诱惑,更多的反而让他们之间的距离更加的贴近,彼此的交流更加的流畅,十分的令人羡慕啊!还有一篇是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至美先生的《工作小记》,那种状态就像是前段时间的我,重新复出回到工作岗位,真的是迅速的消瘦,工资虽然也是大半花在自己身上,然而也没有贪图享乐,自己找了很多事情来丰富自己的“工作”,虽然每天下班都是充满疲惫,有时还会整晚的睡不着,但是内心却是富足的,却很开心呢~因为知道自己没有原地踏步,而是在前进的路上!
在这样的一个浮躁的社会,需要这样一杯温茶,驱散内心的空虚与积寒,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一种期盼之情!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四
花的最外一轮叶状构造称为花萼。花萼通常为绿色,可大可小,包在花蕾外面,起保护花蕾的作用。这么用心,一语双关的书名,恐怕非文人莫属了。花萼就像为孩子们仔细修改每篇文章的父亲——叶圣陶先生,而三叶当然是他那对文学、写作孜孜不倦的三个孩子——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
没有看这本合集之前,可以说对三叶充满好奇,待一一翻阅,不得不佩服叶家的家庭教育、人文熏陶。为什么从一本合集里可以看出这些?因为他们全是写实。与其说是给孩子的四十三堂作文课,不如说让我对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孩提时的单纯执着,学习时代的千姿百态的又多了几分真实的感受。
叶至诚在《我与游泳里》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对孩提时关于游泳的兴趣经过刻画得入木三分。孩子的世界永远是那么单纯,执着,喜欢一件事就坚持到底,一步步见证成功的喜悦确实很美妙。反观成年人,急于求成,初尝未果后便不了了之。身边有创业者、有职场精英、也有身兼多职的微商,但凡能将一件事情坚持做到极致的人都活成了让人羡慕的角色。反而孩子的天真,单纯,坚持,好斗最值得大人们学习。
叶至美在《坐鸡公车》里让我五味杂陈。“如果你听了车夫们自述身世,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你也和我一样会产生莫名的悲哀吗?要是并不,我真为你高兴。同情心原是多余的,除了使自己痛苦之外,对别人又有什么益处!” 世间百态,我们无法改变,如果有心,请一直保持善良。
叶至善作为大哥,学的是科学,但对文字的推敲丝毫不亚于弟弟妹妹,成为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其女叶小沫在《纪念我的姑姑叶至美》中提到:“爸爸毕竟是老编辑,咬文嚼字的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肯放过,改过的稿子乱得连姑姑自己都看不清,他就亲自把改好的文章抄一遍。”每件关于文字的小事,叶至善都认真对待。
三叶的写实时常让我顿生电影画面桥段,虽说多是学生时代、现实生活所观所想,但是一边读着这些现实题材作品,脑海里总会不自觉回放那些关于民国时期电视、电影画面。我想在学生时代能让人有这种读后不断品味的作品是满载自豪与成就感的。难怪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给孩子的四十三堂作文课。其中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物的刻画、对事件的细致描写等给孩子们学习写作参考还是绰绰有余的。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五
《花萼与三叶》是叶圣陶先生膝下三公子的习作,每一篇文章都记录着这位慈父兼恩师的大爱情怀,他在修改子女习作时的认真程度不亚于在雕刻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从谋篇断句、咬文嚼字的细微之处入手,让孩子把写作当作人生的乐趣,尽情地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喜恶,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深刻的观察。反思我们也是作父母的,我们不仅在写作水平上难以与叶公相提并论,而且连耐心与细心的劲儿也是那么的吝啬。
叶至诚《集邮》平叙直述了集邮的由来。对于小作者而言,可以收藏的有四类:一是铜圆,二是钞票,三是电影说明书,四是邮票。通过细致的对比,才发现铜圆不易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保存,钞票价值太高也不是小孩子可以承受的,电影说明书由于看电影的机会太少也不得不放弃,唯一可以尝试的就是集邮。仅仅数语,写出了小作者冷静的思考与深刻的观察。随之,作者在集邮中展现的个人品性纤毫毕现,看到别人的好邮票就眼红,即使不会选择偷与抢,也是打算交换,可自己实在没有交换的资本,于是心中烦恼,夜梦难眠。
叶至美《坐鸡公车》以设问句起篇,隔着纸墨与读者亲切地打着招呼,尽管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坐过鸡公车,但是我却愿意将坐鸡公车的感受与你进行分享。不仅是一个轮子在泥路上滚过,轻轻地颠覆着,而且还与驾车者交谈,谈些国家大事、世界局势,一点也不会因为路程漫长而感到寂寞无聊。联系到现在我们很多家庭都有了私家车,这种乐趣是越来越少了,但是从这则故事中,我们隐隐地发现小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旧社会的鞭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叶至善《病中情味》叙述了就医的经历。作者尽管患了伤寒,但是并不是害怕,为什么呢?小作者作了恰到好处的类比,可敬的吉姐姐就害伤害死的,外祖姑父是害伤寒死的,小表妹阿元也是害伤害死的,那么我会不会步她们的后尘呢?尽管没有特效药,只能是精心的调护,但是我却因此审视了生命的意义,发现了人世间从生到死所带来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文字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如果文字没有写通,又何谈丰富的情感呢?对于今天的写作者而言,我们不仅要向叶家三公子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而且要回归文字的章法,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进行推敲斟酌,让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纪念自己不曾辜负的时光。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六
《花萼与三叶》是作文集,是由叶圣陶的三个子女共同的作品组合而成。《花萼与三叶》可以分为花萼集与三叶集,前者是散文为主,后者是小说为主,小说也都是从生活中而来的。 会去看这本书是因为有人推荐说看完这本书对于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一直以来写作能力就很薄弱,爱看的书也多以小说为主,经常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者生活上遇到各式各样的趣事,会想记录下来,但是下笔却觉得有些为难,或者写出来不尽如人意。所以,我抱着希望获得启发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
一口气通读下来,感叹这兄妹三人所接受的教育过分的好。叶圣陶先生被称为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从叶至善的自序中就可以了解到。一家人“吃罢晚饭”,父亲就会“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这样的读书写作氛围真的很让人羡慕!不说过去,现在能够有多少家庭拥有这样的学习氛围? 父母的涵养和家庭幸福对他们的影响都可以从他们的文章中感受到,这本书是学生的“作文课”,也是家长的“教育课”。将三个子女都教育成才,且他们都保持着赤子之心,不骄不躁是对他们最大的感觉,在那样动荡的年代是极为不易的。
在“花萼集“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他们详细描述了那个年代特殊的东西,如“鸡公车”,“寄卖所”等。他们写作并没有很死板,就是在记录生活点滴以及对于所见所闻的感悟。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每一件在旁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都能细细斟酌,娓娓道来。写作其实不用拘谨于内容,任何事情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写作的题材,可以是写游泳的经历,可以是生病当中的感悟,可以是物价的变化,只要观察品味后琢磨出来的作品都可能是好作品。
“三叶集”当中我偏爱叶至美的文,她很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就如那篇《江大娘》,这样一个小人物在她笔下栩栩如生。从他们之间的交流中和江大娘的行为中都能感受到这个乡下老妇人在战争年代的凄惨悲凉,还有老妇人对于两兄妹的关怀。 叶家的教育是值得天下所有父母学习的,叶家三兄妹的文章中都能感受到他们一家暖暖的亲情。父母感情好,注重对于子女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后记中可以了解父母会要求他们经常训练文笔,每周都要交习作给父亲看,子女都欣然接受这样的训练,这是一种良性互动。在后记中得知三兄妹加起来都有180岁了,可以说都到了儿孙满堂的时光,但他们还在父亲身边练习写作。学无止境,不骄不躁!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七
真实的创作灵感,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邓拓
《花萼与三叶》是叶圣陶先生的三位子女(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在读书时期所做的文学习作,经叶圣陶指导修改后结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概是耳濡目染,这三位作家写出来的文字也丝毫不逊他们的父亲,因为大多数是学生时期写的,文笔又带着一股学生时代特有的灵动。
写作在现今也一直困扰着学生们。最近接触的一些孩子,有好几个因为每天的小日记而烦恼,学校规定必须每天写一件事,一句话也可以。但是这些孩子总是咬着笔头,憋了半小时还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曾和其中一个小女孩说,你仔细回忆回忆从早上到现在所有发生的事情,一定会有素材的!可是她还是写不出,或者记个流水账。
回忆往昔,我也曾为写作懊恼,爸爸妈妈买过几本作文书给我,那时候每周要写周记,有一段时间,实在没素材,不得已抄了几篇作文书中的故事。后来还是妈妈教我,仔细观察自己的生活,一点点找素材。
素材有了,可文笔也是个大问题,妈妈目不识丁,是不能帮我了,我只好自己多看书,做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这点就比较羡慕三叶的家庭环境,他们的父亲可以帮忙修改润色。但是写作这件事,有时候灵感来了,文字也会写活了,文笔这件事,是可以训练的。多阅读优秀的书籍,肚子里文墨多了,一下笔就有了底气,文字一个接着一个往纸上蹦,想停都停不下来。好词好句自然就涌现了,现在孩子的写作不好,还不是自己的词库太少,词穷,心里想的看到的,用文字表达不出来,看到别人写出来的,又恍然大悟,就是自己想写的那种感觉!
另一边从这本文集的内容上说,又像一台时光机。在三叶的文字里,我看到的到处是自己的过去。除了民国那个时代背景的特殊事情(搞宣传和遭到轰炸等),其他的我也都经历过,比如集邮,学游泳,考试作弊,写纪念册,和大学舍友的故事……看书的时候,边看边回忆,还不住地在心里赞叹,他们几个写出来的文字,都像活的一样,又或者只敲心灵,我想写作对他们来说,一定是一件快乐的事。但你仔细推敲,他们都写的自己生活中的事,所以写作来源生活。后半部分的一些小说,也都有他们生活的影子。
写作现在与我而言,还有排忧解难的作用,心情烦躁的时候,看看书写写感想,把一些不能言语或无处可诉的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心里也会舒坦很多。又或者把那些美好快乐的记录下来,分享给他人,也是另一种乐趣。
热爱生活,也热爱写作吧,感受文字的力量,记录生活。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八
《花萼与三叶》是叶圣陶的三位子女(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在读书时期所做的文学习作,经叶圣陶指导修改后结集。传说中的“学霸作文模板”大抵如此了吧。
我从小爱好文字,但说实在的至今也写不出好文字,可能就是少年时代的基本功没有大号,所以看到这本书时,相见恨晚,为何没有早十年读这本书。
《花萼》是三人的散文集,著名学者宋云彬为他们作序。《三叶》是小说集,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为他们作序。文章作于20世纪40年代,带有显著的民国时期的行文习惯,但是今天读来却感觉活泼生动,趣味盎然,繁简得当。而且三人当时年龄和学习阶段各不相同,因此文章所展现的故事内容风格也各有特色。因此这两本书作为当代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对于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应有裨益。此外,通过本书,我们还可以看出叶圣陶的教育方法和叶家的家风,这一点对于当下社会,也颇有借鉴意义。
“虎父无犬子”,我们也扒一扒三兄妹的简历。
叶至善,曾任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
叶至诚,历任九分区文工团文艺教员,苏南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干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秘书,南京市越剧团编剧,江苏剧团编剧,《雨花》编辑部副主编、主编。
叶至美,曾任职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英语组。
可谓实实在在的“文二代”。果真是“名师出高徒”。
想起来前些年读大学的时候给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做家教,带补习班,大部分学生谈起写作就头疼。有很多家长宠着孩子,尤其是小学生,有些文章还是家长代笔。想来现如今家长读这本书,也会受益匪浅。
这本书里的作品都是他们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所思所想所悟。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思考,在生活中体悟。古人有“格物致知”,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善于观察体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不但提高的是文字写作的水平,更是思维能力,思考的方式,相信一生都会受益。
更多精彩,关注+子夜梦读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九
记得刚开始老师给闹闹同学布置写作文,他只会两眼无神的看着面前的白纸,双手插在头发中,犹如黄鼠狼咬乌龟——无从下手,以为这是一件极难完成的事。
但如果是他母亲带他去哪个他喜欢的地方玩,他回来总是能说的头头是道。但要他写他却又卡了壳这是为什么呢?在说道辅导孩子写作对于个位家长来说也个非常头大的事,说是孩子写作文,可教到最后往往成为家长说孩子写,那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写作水平停滞不前。写作在如今是所有家庭的难题。学生学不会,老师教不懂。家长辅导更难。写作真的有这么难吗?
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花萼与三叶》(花萼,棠棣树之花,萼蒂两相依,有保护花瓣的作用,古人常用“花萼”比喻兄弟友爱。叶先生所提书名,亦采此意。)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三位儿女(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20岁左右初学写作的文章,曾经看过此书的宋云彬先生(著名文史学者、杂文家、民主人士。)都夸赞“其实像这样的“作文本儿”,现在的中学校乃至大学校里,如何找得出来。我以为青年看看这一类作品,也许比《精读文选》之类还要受用些。但三位兄弟都谦逊的表示“我们写这些文章,原为练习,合将起来的作文本儿?只是学校里同学间喜欢调看作文本儿,并没有先生所说的那样好。”除了宋云彬先生本书更有我们熟知的朱自清先生为本书写的序。更能说明三兄妹的文章的精彩。那为什么三兄妹能有这么好的文采呢,我想那和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那我们是否能在本书中窥探出叶先生在儿女写作教育方面的独到之处,从中我们又能学到些让孩子写作进步的法子呢?
《花萼与三叶》的“自序”里,叶之善记录着吃罢晚饭父亲为三兄妹围着桌边看父亲改我们的习作的情形“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也和三位兄妹围坐在叶先生身旁听叶先生和孩子们谈笑风生,低循循善诱,那融融泄泄的氛围让人好生羡慕。在想到自己辅导孩子时面对孩子的错误的烦躁和没耐心的唠叨,好生惭愧。看来以后在教育孩子上我的多些耐心。在说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放在当下很难想象是出自几个还在读书的年轻人之手,文章中那对生活和深刻的观察和细节的刻画都精细,而且三兄妹文章写作范围也非常广泛既有对人物描写的篇章(《江大娘》《门房老陈》等)也有对社会和校园生活描述的(《纪念册》《考试》等)
整体说来这本是非常适合孩子和家长共同阅读既能提高孩子写作水平还能让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有所借鉴 。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十
最近,有个问题让我很焦虑,那就是--如何辅导刚接触作文的孩子写好作文?
每次面临作文任务时,孩子总是咬着笔头,不时地挠头,刮空了枯肠,但憋了半天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来。每每让其写日记时,亦总是抓耳挠腮,觉得没什么新鲜的事情可写,实在逼急了,也是绞尽脑汁记了个流水账……
这个时候,我会提醒她仔细回忆当天发生的事情,抓住其中重要之处进行描述,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已的想法,可是,孩子还是感觉到无从下手!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切时能体会到自已的焦虑,如何才能启发孩子善于观察、思考并表达呢?
当读完《花萼与三叶》这本书后,我的心中有了答案。
叶至善在《重印后记》写道:“其实父亲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两条守则:一条是写的时候要写自己的话,一条是写完之后要自己用心改。我们愿意把自以为受到好处的这两条守则,贡献给愿意学习写作的年轻朋友们。”
首先,关于要写自己的话,我以为,就是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积累写作素材。本书中大多作品,如《集邮》、《我与游泳》、《坐鸡公车》……都是他们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所思所想所悟。写作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有依据、有实感,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既有着生活的气息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只有自己善于留心身边各式各样事情,无论是身边的人,还是景、亦或是事,甚至社会现象,只要能够善于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那么就会有话可写,写出来的话也会是自己的话。
其次,关于写完之后自已要用心改,书中写到教育家叶圣陶是这么教孩子改“作文”的:
“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我们:原本是怎么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多么严格的考试呀,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训练,要求我们笔下写出来的能毫不走样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此处对我也有所启发,不能一味地代孩子修改,但也不能丢下引导启发的责任而任由孩子无所头绪。可以借鉴叶先生的修改做法,在孩子写完文章之后,陪他多读两遍,引导他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把多余的字词删去,把不通顺的句子理顺。长此以往,文章毫无疑问会越写越好。
最后,家庭的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写作亦如此。朱自清在给此书的序中写道:我佩服他和夫人能够让至善兄弟三人长成在爱的氛围里,却不沉溺在爱的氛围里。他们不但看见自己一家,还看见别的种种;所以虽然年轻,已经多少认识了社会的大处和人生的深处。书香门第的熏染,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们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十一
很久没有读过纯文学的作品了,自从离开学校,没有在接触语文课这些学科以后,纯文学就被逐渐的替代了,难得有这个机会翻开这本《花萼与三叶》,一边阅读着,鼻尖萦绕着新买的柑橘橙花的香薰气味,在这样的夏日给人一种惬意舒服的感觉,用一颗安静的心来感受三位公子的作品,重温一下那个时代文人的笔触,看惯了网络文学的语调,在回头看这本书的时候,却有别样的感觉,犹如老友相见一样,想到了初中的时候读《家》《春》《秋》三部曲的我,那个时候的这一类的书带给我的心情又是另一样的,只是渐渐的被我遗忘了,翻开这本书才发现,那熟悉又陌生的感触,真好啊!就让这本书重新带我踏入纯文学的世界吧!
这本书分成了花萼跟三叶两个部分,皆有叶圣陶先生的两位公子,一位女公子所抒写,花萼这一部分主要的作品都是小作,经由叶圣陶先生的批改润色而成,说道这个就很羡慕了,果然是出自名门书香,如果说对于民国我最羡慕的是什么,那就是民国时期那些文人之间的那种书香氛围,这是现代我未曾感受到的,民国的书香氛围我是感受不到了,只能期盼着未来自己的家庭里有这样的存在,带给孩子好的书香氛围。
花萼这一部分里面可见三位不同的写作能力,也可看见他们的进步改变,宋云彬先生在开篇的序里面提到大公子的那篇《化为劫灰的字画》不够憎恨,可我却很喜欢这一篇,用先生那个时代的角度去看,他觉得大公子应该把那部分憎恨写出来,而用我的角度,我所看到的是大公子通过这些字画,回忆起父亲的书房,还有在书房里一家人的那些温馨快乐的日子,同时惋惜这些字画未能幸免的惆怅。
叶至美那篇关于伤寒里面提到的死亡又是一番有意思的想法,曾经在我看来死亡就像一层黑布裹着,如果说身边同学的离去是我第一次直面死亡在身边的感觉,那么后来身边的亲人总能听到有离去的消息,也渐渐习惯麻木了,前些日子我经历了一场属于我家狗的死亡,我早已知道它不太行了,但是它走的匆忙,我未曾见上一面,内心却没有太大的波动,我很诧异,却又觉得好像很正常。就这样跟着女公子想了好一会的死亡,然后抽身而出,去看看下一个又是什么。
花萼里更多的是三位的见闻,亲身感受,来自三位的不同角度,不同文笔抒写,而三叶则是纪实类的小说,但是依旧来源叶家三子的周边,三叶里面开始出现了人物的讲述,叶至善的《雅安山水人物》,叶至美的《母与子》,叶至诚的《看戏》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喜欢在这种书里感受那种氛围,会不自觉的想朗读出来,好像读出来就能深入其中一样。虽然这是三位公子的日常习作,却也是很好的作文范文。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十二
今后的高考区分度主要在语文,语文主要在作文上。
怪不得有说“得语文者,得高分”,那我们如何能在重中之重的作文上得高分,答案是来看《花萼和三叶》。
很吃惊,对不对,因为这本《花萼与三叶》可以说是一本模范“作文本儿”。本书是现代语文教育家,《开明国语课本》编写者叶圣陶的三个孩子写的习作,而这些习作都是由叶圣陶亲自修改过的。通俗来说就是老师批改过的作文集锦。
叶圣陶的三个孩子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在父亲叶圣陶的要求下,每个星期都要交一篇习作,通常在晚饭后父亲带着三人围着桌子,进行习作的修改。这种既像是考试,又像是有趣的训练,真是让我们感到羡慕又嫉妒,这是专家级的作文班。
这种金牌作文班,小班制,名师辅导,一对一,就是有钱也上不了。不过,现在叶圣陶的三个孩子,把他们多年的习作《花萼》《三叶》,在三十六年后合在一起重印,就是这本《花萼与三叶》。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是如何写作,感受名门的书香氛围。
多多感受。全书共有他们三人的四十三篇习作。秉承父亲所言写什么自己定,即使是练习,也要表达真情实感。比如这篇“化为劫灰的字画”,因一次从火窟中逃生,什么也没有带出来,用的穿的可以再置,可当年挂在墙上的字画却没有带出来。通过叶至善的回忆,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最可纪念的画和对联,一家人围聚在一起,当时那温馨的家庭情景。虽说现在书房又布置好了,可总觉得缺少了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从生活细节中感受生活,从某一小事情,生活里的事情,由感而发。
多多思索。如这篇“工作小记”,写得叶至美考大学前的半年时间,去某处工作的经历。办公室中,她三天的工作量,一个下午就可以完成,办公室里很轻松,可以看小说,吃花生米,这里还有食堂,除了薪水,还有家属米贴,还有生活津贴。这样一份舒适,享福的一个职业,她却并不满意。而在别人眼中,放弃这么一份好工作的人很傻。因为她从这件事情中,思考了人生:无事可做的地方,只学会了贪图安逸与享受。那将毁了一个人。是呀,套用现在的鸡汤就是别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安逸。
所写的事情内容多且杂,比如“我与游泳”“门房老陈”“擦皮鞋的”等;所写的事情又都是小事情,但是正是从这些小事情见到写作者的亲身感受,倒又不觉得散乱。
写作是需要练习的,写作是需要遵守规则的,那就是:写自己的话与写完要自己用心改。叶圣陶的三个孩子,正是遵循父亲教给的规则,而现在他们把这个规则告诉了我们。只要遵循这个规则,愿意学习写作,就不必再羡慕他们了。
有了这个写作的法宝,写作文再也不怕啦,孩子的作文成绩也不用愁啦!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十三
教孩子作文很多年,我细心观察过,很多孩子都会在提起笔来的时候,发愁该写点什么,也有孩子发出质疑,自己的生活太平淡了,没有什么可以入文的素材,难道次次都写白开水似的作文。这个时候,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循循善诱的同时,也非常需要一些范本,让孩子们感受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很多人很多事,都会成为生趣盎然的写作素材。而《花萼与三叶》,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范本。
《花萼与三叶》是叶圣陶先生的三个子女(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在读书时期所写的习作,经叶圣陶先生指导修改后结集成书。本书分为两部分,“花萼”是三人的散文辑录,由著名学者宋云彬作序。《三叶》则是小说辑录,由著名作家朱自清作序。我想这本书在出版之前,就凝结了良苦的用心,单从书名来看:花萼,是棠棣树之花,萼蒂两相依,有保护花瓣的作用,此名比喻兄弟友爱再合适不过。而三叶则取自三人姓氏,也可以看出兄弟同气连枝。而书中文章,看似是日常点滴的叙述,但却能读出诸多生活况味、人生真谛。
《花萼与三叶》这本书里的文章,多写于20世纪40年代,在三位作家的叙述之下,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一些人情风物。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纪念册》《谈写日记》等文描写了那个年代的学校生活;《乐山遇炸记》《夜袭》等文叙述了战乱当中人们的生活境况;《雅安山水人物》《成都农家的春天》等文描绘了四川一带的风土人情,;《坐鸡公车》《门房老陈》等文则写到了生活的细微之处以及身边小人物的景况。我们依稀感受到,三位作家虽然生活在战乱年代,但仍在努力按部就班的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里,他们生活、学习、成长,用心体味生活,用笔描绘那些真切而深刻的人生感受。
和谐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叶圣陶先生为三位子女提供了很好的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舞台。长子叶至善讲述了战乱时期,一家人东奔西走,但每到一处,首先布置的便是父亲的书房,每到晚上,一家人便会聚在父亲的书房里,翻开一段幸福的时光。“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这是怎样温馨而美好的时光,写作最初的兴趣就是从这里来的吧。朱自清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我佩服他和夫人能够让至善兄弟三人成长在爱的氛围里,却不沉溺在爱的氛围里。他们不但看见自己一家,还看见别的种种人;所以虽然年轻,已经多少认识了社会的大处和人生的深处。言为心声,他们的作品便透露着这些。宋云彬也说,叶圣陶先生的家庭中永远充满着融融泄泄的空气。可见,最初美好的家庭关系,父母的悉心教导与写作上的点拨,都成为孩子们日后文学创作最丰富的源头。
叶至善说“我们这些文章,原为练习,合将起来,岂不成作文本儿”。其实是“作文本儿”是个太过自谦的说法,宋云彬就说过,“其实像这样的作文本儿,现在的中学校乃至大学校里,如何找得出来”,“青年看看这一类作品,也许比读《精读文选》之类还要受用些”。这就道出了本书对学生写作的借鉴意义。我觉得除了写作借鉴之外,他也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
这本书民国“作文本儿”经过再版,读之仍觉如饮甘泉,那些生活体悟,人情种种,融于作家笔端,浸透读者心灵。这是一本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亲子作文课”,非常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它对于启迪孩子的思想,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打开孩子的写作思路颇有益处,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作文范本。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十四
买这本书其实一开始是被这个书名吸引了,花有那么多部位,为什么单单拿出来花萼与叶子作为书名呢?原来花萼也叫作华萼,棠棣树之花是萼蒂两相依的,有保护花瓣的作用,因此古人常用“花萼”比喻兄弟友爱。再翻看序才明白,本书是叶圣陶的两位公子至善、至诚和女公子至美的散文合集,花萼与三叶的名字取得既雅致又充满绵延的父爱。
书里面的散文写得都充满了童趣,三位公子写作的年纪只有十几岁而已,用孩童的眼光去观察当时的世界,也给我们了解战时提供了许多平凡人的视角,比如《寄卖所》一文侧面显示了当时寄卖所的规模与生意经;《擦皮鞋》一文给擦皮鞋的朋友算了笔帐,发现他们其实挣的钱挺不少;《物价》一文则把我们带回到当时的世界,感受到物价飞涨下人们吃不起粮食的困窘。孩子眼中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这些文章读起来少了些狠狠的感觉,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居多,比如集邮票、学游泳、坐鸡公车都充满乐趣,但是也有特殊的时候,《乐山遇炸记》就描写了大后方被敌机轰炸的场景,叶至诚并没有讲述战时情况,但却以他们一家人死里逃生的场景给读者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他们躲在房子里发现火烧起来但是门卡死出不去,好在大公子当机立断开了后门一家人才免于大火,但走到外面才发现河边全是遇难的人,他们算是非常幸运的,只是财物被烧,又因跟大火搏斗免于被敌机扫射,很多人在这次突击中遭受身体的伤害,还有亲人离世的痛苦,当读到“有人曾于街头见四个焦枯之尸体相抱……”时仿佛看到了特写镜头,顿觉阵阵心痛,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简直罄竹难书,残酷和悲凉感久久难消散。
虽然是孩子们的散文,但文笔并不显得生嫩,文章的立意也让我大呼不可思议,小小年纪就能够有如此正的三观,可见叶圣陶及其夫人对孩子们言传身教影响深刻。比如叶至美的《“工作”小记》讲述了高中毕业的至美到一家单位实习的故事,在这里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活干,几天的时间都用来练字和描红,但福利特别好,在当时也是人人向往的工作,但叶至美显然没这么想,她觉得如果留恋这种生活,就会毁了一生。这种单位在当时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一定是很多人挤破脑袋都想去的地方,但至美却发现这种工作没有任何意义,这个观念放到现在也不会过时,人们都希望享乐,但如果只是沉迷于享乐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价值的话,他的人生是不会快乐的。《坐鸡公车》也是叶至美的文章,她坦言自己不喜欢坐鸡公车,因为她对车夫的生活充满了悲悯,可是又不知如何安慰他们,因为他们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造成他们不幸的是整个时代背景,她无力去挽救什么,有时坐车时会觉得羞愧。还是小孩子的她已经有了对时代的把握,对人生无奈的洞见,足见这是一个观察力、感悟力都很强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她一直保留着孩童的善良天性。
这本散文集很适合给中小学的孩子在课外时读读,比那些极具功利性质的作文技巧大全要好很多,这里不仅能启发他们学会写作的方式,更对其价值观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影响,至少我记得我小时候看作文大全时不会产生对人生的悲悯。
其实大人不妨也来读读,不论是孩童独特的视角还是他们的生活感悟都能或多或少给你带来些启示,电视、电影给我们展示的是那个年代众多人的生活状态,但这本书却以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为蓝本进行描摹,于众多细微的小事中让读者产生大时代的观察和体悟,对时代、人性、人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
花萼与三叶读后感篇十五
《花萼与三叶》是作家叶圣陶的三个子女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在读书时期所做的文学习作,经叶圣陶指导修改后结集。《花萼》收录的是三人的散文,著名学者宋云彬为他们作序;《三叶》收录的是他们的小说,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为他们作序,大部分是纪实性的小说。
文章写的年代离我们似乎有些遥远,但是现在读起来会有另一种韵味,我挑了3个故事来说一下我的感受。
《集邮》是叶至诚写的散文,写的生动有趣,勾起了我童年时代集邮的记忆。那时候通讯没有现在发达,网络还没有普及,我们跟远方的亲朋好友只能通过书信来往。信封上就会有来自各个地方各种样式的邮票,那个时候我会小心翼翼地把信封上的邮票揭下来,收藏到一本邮票集上。偶尔获得一张很珍贵的邮票,可要激动好一会儿,真是怀念啊!前段时间在家收拾东西,从一个犄角格拉翻到一个纸盒子,里面竟然有很多高中时候的信件,这些信件上贴邮票的位置都被剪掉了,想来是当初为了集邮特意剪掉的。结果以前收藏的邮票早就不知所踪,而剪破的信件竟然还保留了下来,不免有一些唏嘘。时代变迁,有一些历史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现又消失,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留下点滴记忆。
《第一次拿到薪水》是叶至美写的小说,放在当代也是一样的感觉,虽然拿到的薪水的价格已经不知道翻了多少倍,那个时候的钱跟当代的钱能换到的东西也不能等值了,但是第一次拿到薪水的感觉还是那么的相似。回想我大四开始进公司实习,拿到第一份薪水时是两千元,很激动,第一次感觉靠自己能挣到很多钱。我现在还记得拿第一份薪水后,买了一双500多元的品牌高跟鞋,觉得穿着整个人气质都提升了。十几年过去了,买鞋子也会买几百上千元的,但是那种激动和爱惜的感觉却再也找不到了。现在不论多贵的鞋子穿个一两年就不想穿了,而第一份薪水买的那双鞋子我穿了5年,一直都后面实在磨损严重了才恋恋不舍的放弃。
《成都农家的春天》是叶至诚写的小说,作者将农家的景物描写的好细致,仅小河沟就写了好几大段,由此可见作者是真的热爱农家的精致的,从心底里将这些田园风光写活了。让我读到此处时就想到了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小河沟,每到夏天小河沟的水清澈见底,有鱼虾,有螃蟹。妈妈会给我们专门用来捕捞鱼虾的渔网,里面放了诱饵,过半个小时捞起来,里面会装满了大大小小的鱼虾。妈妈会将这些捞来的鱼虾清理后油炸给我们吃,这个可是美味的零食。
这样美好的散文和小说还有很多,我这里就不一一的列举了。为啥叶圣陶的三个子女能够写出这么感人的故事呢?,叶圣陶教给孩子的两条守则:“一条是写的时候要写自己的话,一条是写完之后要自己用心改。”相信这两句话对所有写作的人都适用。
看《花萼与三叶》,提高写作技能,培养文学水平,不论是我们自身还是在教育子女上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