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人生》读后感:这本小说以一个酒鬼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酒精的依赖和对生活的绝望,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酒鬼人生读后感(一)
如果身边有也别喜欢喝酒的人的话,这本书大概会有点共鸣。也许不到酗酒,但是想起那些人喝酒的状态,那让人厌恶又觉得可怜,他们喝着就,高谈阔论,面红耳赤,口舌坎坷,让人不禁疑惑,这酒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一时间的醉生梦死,醒来后巨大的落差、头疼欲裂,他们在需求着什么。 书中“我”是个从乡下来的年轻人,找到了工作安定下来,在城市里战战兢兢,在同事朋友的带领下接触了酒精,一次两次……到后来没有人带领也不断地接触酒精,一切早就埋下了祸患。婚后的失忆引燃了柴火,“我开始酗酒”,妻子在担忧愁苦之中离世。“我”几经辗转,多次戒酒又开始酗酒,酒精麻痹了大脑,最后走向了犯罪,即便自己并没有意识。或许该说是主角光环,“我”不到而立继承了不少的遗产,有着朋友一起搭伴,酒也戒了。 但是书中关于那个乡村老师的感叹,我只能说“我”高高在上地评论他人,可是有多少人能接受自己的亲人毫无顾忌地酗酒,致使家庭破裂、妻离子散呢。 这本书应该是一本告诫书,告诫人们远离酒精,不要被魔鬼引诱吧。书开头那个印第安人的故事到底是有啥寓意?我没想通。
酒鬼人生读后感(二)
《酒鬼人生》是《草叶集》诗集作者沃尔特·惠特曼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出版的小说。
《草叶集》是一部非常出名的诗集,所以惠特曼的小说也是值得一读。
《酒鬼人生》,顾名思义,讲述的就是一个酒鬼的一生。小说是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主角从乡下到纽约这座大城市来打拼生活。在去往纽约的路程中,他结识了两个人:一个是几乎毁了主角人生的酒鬼;一个是影响了主角一生的人,是个富商。乡下小子,初来乍到大城市,总是会被灯红酒绿所迷惑,渐渐在纸醉金迷中丧失了自我,即使富商接二连三地对主角伸出了援手,但还是架不住酒和酒鬼的诱惑。
因为酒,主角把富商的事办砸了,导致他与富商的关系出现断裂,工作也因此没了;因为酒,他仓皇地结束了第一段婚姻,妻子被他的酗酒吓得郁郁而终,本来他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却败给了酒;因为酒,他被酒店骗走了身上的钱,最终失魂落魄地在纽约晃荡,成为了乞丐;因为酒,他被忽悠去抢劫,关进了监狱;因为酒,他不假思索地开启了第二段婚姻,一段失败的婚姻,从而导致了之后一系列悲剧。
但是不妨碍主角本身是一个“正”的人。因为正,他结识了富商,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因为正,他救下来一个小女孩,而小女孩的父母最后成为主角戒酒的精神支持。
此书看似在讲述一个人如何陷入酒精和如何戒酒,实则是在用主角身上那些令人悲痛、令人惋惜的事情来告诫各位:请不要喝酒,或者是请不要对酒上瘾,酒会使人不幸。
小说里写了戒酒的人结局都还不错,而沉迷其中的真正的酒鬼则因为酒成为了流浪汉,成为了他人眼中的笑话,毫无尊严。
此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个温和型禁酒令。希望在读的各位也请不要喝酒,喝酒伤身伤神。
酒鬼人生读后感(三)
-
惠特曼以《草叶集》闻名,但是,在成为诗人之前,惠特曼其实是小说家。
《酒鬼人生》就是他的小说代表作。
-
1842年,美国禁酒运动如火如荼,该书当时就大为畅销,文笔不错又契合热点,晚年之际,惠特曼却试图掩盖这部小说的存在,视之为黑点。为什么呢?
-
小说描写一个名叫富兰克林·埃文斯的乡下小伙子在纽约大城市闯荡的故事。埃文斯长相英俊、朝气蓬勃、品性优良,所以,一路上遇到好几位帮助他的贵人,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可是,由于埃文斯嗜好饮酒,成天与一些酒鬼厮混,他的家庭破碎了,事业一落千丈,后来沦落为乞丐,在街头流浪度日。
-
小说以埃文斯为叙事者,埃文斯以临终忏悔的形式,讲述他一生的遭遇,明确地提出告诫,让人们警惕酗酒的危害,还有环绕着年轻人的大城市的种种危险。
-
今天看来,这个故事平平无奇,在当时来说却相当大胆。
这部早期作品揭示出惠特曼写作的根源是宗.教信仰、流行文化和他作为记者接触到的愿景故事的时尚体裁。
“酒”实际上是“诱.惑”的化身。小说中的酗酒者有很多是中产人士,尽管惠特曼看上去是想为进取的美国讴歌,呼吁人们抛弃不.良作为,缔造奋发向上的新国家,而因为埃文斯视角的真挚情感表达,无意间却把矛头指向了中产生活的空虚与无聊。
-
这部小说是自传色彩的,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成名后的惠特曼感到颇为焦虑。
惠特曼的小说创作自揭身世,挖掘了年轻的乡下人面对城市生活、面对外界引诱的心理弱点。而且,惠特曼还把自己对于婚姻家庭的疑虑和同性的幻想也投射在了小说中。
埃文斯娶了玛丽,一个谦卑、温柔、甜美的姑娘,可是,在她炽热的爱情面前,他却望而却步。后来,他又娶了玛格丽特,这桩婚姻更加不幸,他越来越厌恶玛格丽特,导致了玛格丽特的悲惨结局。埃文斯更愿意置身于同一性别的男孩之间,放任自己与他们纵酒欢笑,他从家庭生活里逃开,放逐了自己。
-
从写作初衷来看,惠特曼大概只想写一个潮流化的大众娱乐作品,可是,不知不觉地,在强调自我反思的创作中,他发现了另一个自己。后来,这种情形也出现在《草叶集》,这是惠特曼一生想倾诉又想掩盖的My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