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的读后感大全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9 17:55:46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29 17:55:46   小编: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是一本收录了陈漱渝先生与藏学界学者之间的书信的精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陈漱渝先生对藏学的深厚造诣和热爱。这些书信不仅展示了他对藏学研究的见解和贡献,还体现了他与学者们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学术互动。这本书不仅是对陈漱渝先生学术生涯的回顾,也是对藏学研究的一次重要记录和推动。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一篇

曾在鲁迅博物馆任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的陈漱渝先生,亲自选编了与程中原、茅盾、钱锺书、萧乾等80余名文人之间上百封书信,并汇编成册。这些书信涉及到的话题非常广泛,从文学创作到学术研究,从艺术评论到文化批评,无一不包。 书信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私人隐秘的沟通方式,有幸能拜读名人之间的书信,很是荣幸,很感激陈漱渝先生愿意与我们分享。 这部书信集除了有一般信函的性质之外,还有三大特点: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二篇

陈漱渝是原鲁迅博物馆副班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出版了多部鲁迅相关的著作。这本书信选主要是选编了他和诸多文人学者关于鲁迅先生考据的书信往来。 书信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学术相关,各种材料、资料考据、修改意见,有一些涉及到博物馆的藏品,有一些是他出版的关于鲁迅的著作。看着看着,渐渐理解了编辑的工作。约稿与被约稿,修改,校对,修订,各种版本之间的勘误……工作细碎而严谨。一个文人的生活跃然纸上。 作者自述他不会用电脑,(一九四一年生人可以理解),所以这些书信都是一笔一划写下来的,有原件的。感觉那个年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本人是鲁迅博物馆的副馆长,书信往来的对象也基本上都是学者或文人,每个人的履历拿出来都很可观,作者也很自豪地说,“往来无白丁”。 而贯穿其中的鲁迅先生,几乎是无处不在。大家一起还原鲁迅的形象,研究鲁迅的精神品格,围绕鲁迅相关的理论问题开展分析。而关于“通人”的说法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很有意思,先生死了,先生的精神不死,甚至死后还能有知己。 我今年去过阜成门那个鲁迅博物馆,我小时候那里只是鲁迅故居,很小。今年去的时候在故居旁边正经建立了博物馆,面积很大,书店就有两个,咖啡厅也有两个。藏品和展品都挺丰富。这也离不开背后这么多人的努力。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三篇

有天收拾衣服时,收拾出一大沓大学时代朋友的来信。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信里两个少女的心事一下子把我带回了多年前。而已我们只用微信联系。有多久没有写过信了?看《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时,从这些书信中看到的学者的治学精神、是做人道理,这是中国学术精神的薪火相传。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是一本名人书信集,也是一本答问集,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是鲁迅与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手资料,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侧影。

01 两代学人用书信的方式讲述“鲁迅的那个时代”

陈漱渝是当代鲁迅研究的领军人物。书中收录的这些珍贵的书信,按人物姓名顺序进行排列。书信中求证讨论的关于鲁迅研究的问题,给我们描述了鲁迅那个时代的样子,提供了研究鲁迅的丰富资料。

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写给陈漱渝答复的信中有关于《鲁迅的生平和杂文》一书的15个问题的答复,虽然我们看不到最初的提问,但也可以增进我们对鲁迅的了解。书中有很多这种关于鲁迅的种种小事的核对,如唐弢的书信收录了有好几封,计划写《鲁迅传》,就是连琐事都要弄清楚,找到可靠资料。

鲁迅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本书用书信的方式,两代学人鱼雁音书,不厌求详地爬梳考证,为读者找到读懂鲁迅与那个时代的另一个入口。 02 中国学术精神的薪火相传

想当初考研时,因为在老家的镇上有本教材买不到,托人找到导师的联系方式写信求助,老师不仅告知购买地点,还给素未谋面的我寄了一本。读这本《陈漱渝学术书信选》时,一下子就想到这件多年前的往事。导师对我的关怀,就像是中国学者身上的这种竟然,他们治学著文、待人接物都是有共性的。这是一种中国学术精神,是学者一代代的薪火相传。

讨论请教学术问题的书信,无论名气再大的学者都是在认真回复。在书中,我们看到很多年龄大的学者都提到身体不好,但是他们没有敷衍,都是认真对待。书中收集的写信人约90位,近300封书信。这些人中有两代鲁迅研究学者,也有现当代文坛名家。这些书信,是学术、学人精神的积淀与传承,见证“鲁迅精神”在当下的回响。

03 珍贵历史资料的荟萃 在本书的前言中,陈漱渝提到从事鲁迅研究的一个路径是走访或函询一些鲁迅同时代人和有关专家。这叫“抢救活资料”。“我至今难忘当年在单位传达室取信时的心情。捧读一封封信封不一、字迹各异、厚薄不同的来信,心中都会激荡着一股暖流,滋润着我那知识干涸的心田”。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些珍贵的书信,字里行间流淌是那些学者们治学著文、待人接物的种种细节,可一窥前辈学人的生活与精神图景。

研究鲁迅,了解学者,这些书信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本书就是一本珍贵历史资料的荟萃。 写在最后

《陈漱渝学术书信选》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信选。这些写信人几乎都是社会名流和在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这是一本学术答问集,是写信人答复作者提问的书信。同时,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后世治学的借鉴。这些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的学人书信值得我们认真保存和阅读。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四篇

关于“鲁迅精神”的一份传承 关于鲁迅的书籍,市面上有许多,纪念鲁迅先生的文集也好传记也罢多如牛毛,但是关于“鲁学”学术研究的书籍并不是特别多,而那种一手资料的书籍更是一片空白,《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空白,对弘扬鲁迅精神以及对鲁迅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本书的作者是陈漱渝老师,1941年生人,1957年考入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76年调入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曾任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著有《鲁迅在北京》、《许广平传》、《宋庆龄传》等。本书的整理者是一位80后编剧,叫做孙旭宏,曾参与“冯至文存”“费孝通经典作品集”“漫说文化丛书”等图书的出版工作。 01.跨越世纪的“学术书信” 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已经很少有人再拿起笔去写字,更别说写信了,本书中陈漱渝老师和各位大家的书信来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此前的书信很遗憾都已经在“十年浩劫”中焚毁,包括一些学术书信。 陈老师在开篇谈到了中国书信文化的源头,可能是在西周,也有可能是在春秋时期。不过,书信的发达古代只是一个发源和开端,真正开始兴盛,还是要归功于现代邮政的蓬勃发展。 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宗白华、田汉、郭沫若的《三叶集》,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都是其中书信的精品。不但是极具价值的一手资料,更是上佳的文学作品。据说,在中国的现代作家中,梁实秋最爱写信和收藏信件,仅仅他写给女儿的信就有上千封。 本书中收录的书信大多数是诸多领域的杰出人物或者学术大家。比如书中通信里提到的胡愈之,比如陈翰笙,比如夏衍。这本书里的好多大家还是和鲁迅同时代的,他们更加了解鲁迅的所思所想,通过作者和他们的书信来往,可以更深了解鲁迅精神。

02.关于《中国游记》 书中的通信非常多,人物涉及也很多,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和戈宝权老师的两封信件。其中一封信提到了叶塞宁虽然写过歌颂革命的诗歌,但他并不理解革命。 文学作品虽然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轮廓,但是深层次的了解历史风云人物,还是得通过同时代的人物对其评价全面深刻了解其思想和行为。鲁迅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对叶塞宁的评语,是非常中肯的。 还有一封信,也是和宝权老师的通信,作者询问鲁迅送给白莽的一本德文的《中国游记》,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1928年写到《中国的亿万人民》一书的德文译本。我在感叹老一辈的学者治学的严谨态度,为了一本书的“前世今生”可以不辞辛苦弄明白,很值得我们学习。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这本书可以说是无数研究鲁迅文化工作者的一个缩影,陈老师就是其中优秀代表,相信无论您是哪个年龄段翻开本书都可以做到开卷有益的。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五篇

一本书约90位写信人,共近3000封珍藏书信。这是一部名人书信选集,主要收录国内书信,同时也是一部学术答温集,主要是请教关于学术的问题。 这本书也可以作为治学的借鉴,分析前人的经验总结。整本书以书信的方式,对于鲁迅的研究让人意犹未尽。 这本书中收录了社会名人和各大领域之人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独立成篇,有研究价值。作者正是我国对于鲁迅文学研究的专家,和他通信的人也多与鲁迅先生相关联。 这些书信都围绕鲁迅先生展开,并且深入探讨与研究鲁迅文学。现代手机很快,从前书信很慢,然而书信的交流也是更细致以及具有保存价值。 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珍藏价值,对于鲁迅文学的研究很到位细致,书中也收录了非常广泛的各种问题,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 我国国人对于鲁迅可谓家喻户晓,也有很多学者对于鲁迅进行过深入研究,陈漱渝是崇拜鲁迅的,对于鲁迅也是经过深入的研究。 爱鲁迅的人真的千千万万,通过一本书信选集了解鲁迅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对于鲁迅的学术研究,同时也是文人待人及物人情世故的各类研究。 文学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形而上的,这本书展现了鲁迅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意气奋发严谨的学术派,令人敬仰不已。 作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究鲁迅文学,其对于鲁迅文学的至深热爱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深入阅读与探讨。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六篇

从前的日子很慢,彼此之间需要依靠书信联络,一直都觉得书信是很浪漫的一种联络方式,鸿雁传书、鱼传尺素,满腔情谊俱在一笔一画之间,遗憾地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写信的方式逐渐淘汰于时间浪潮,这次让我们走近陈漱渝先生珍藏的与矛盾、沈从文、萧军等90多位好友的书信,打开读懂鲁迅的另一个入口。

陈漱渝先生一生都致力于研究鲁迅其人,并出版了多本与鲁迅有关的书籍,对这些书信的整理研究是新时代对“鲁迅精神”的一种传承,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本书装帧精美,袖珍小巧,翻开书来,映入眼帘的是数张彩色照片,都是尤为珍贵的史实资料,真实地还原了陈漱渝先生真实的精神面貌,收录的一些书信真迹让我颇为感动,跨越数十载光阴的邂逅充满了浪漫。先生在前言中总结了本书的三个特点,非常精准:名人书信选、学术答问集、以及可以作为治学的借鉴。

目录贴心地按照姓氏索引分门别类,便于读者选择想要阅读的书信对象,书信多为认真深邃的学术交流,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名人大家之间书信交流其实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的真实状况。

经过本书的阅读,我对鲁迅先生有了很多新的认知,他不再是历史书中或是语文课本里一个冰冷的名字,而是变得丰富立体起来,这些书信为我们打开了 读懂鲁迅的另一个入口,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七篇

人际间的缘分,是在生活中邂逅,又在生活中流失。有些人与你,也曾心心相印,也曾相携相扶,后来随着空间的阻隔和时间的流逝,那缘分也就由浓而淡,由淡而终至于无了。但是,总有那么一种方式连接着彼此。 有那么一群人,那么一些文学界的人,他们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用哪个的年代特有的通讯方式,传递情感,传递思想,结成友谊。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却给我们后世之人很大的启发和精神上的传承。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精选了学者陈漱渝先生珍藏的他与戈宝权、胡愈之、李霁野、茅盾、聂绀弩、钱锺书、沈从文、唐弢、萧军、周海婴等约90位第一代鲁迅研究学人、历史事件亲历者、现当代文坛名家、鲁迅亲朋的近300封书信。 书信其实是比较私密的沟通交流方式,但是学者之间的书信往来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他们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在研究课题领域共同成长。通过书信交流研究研究的成果和遇到的困难。他们是惺惺相惜的朋友,也是志同道合的同事。 书信往来的公开,还能通过另一个角度了解写信之人的另一面。他们都是研究鲁迅的行家手里,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了解一个人,是有一定的客观性,却又有一定的主观性。客观上是字里行间的大义,主观上是每个人对他由内而外的敬仰。 这本书值得所有人看一次,在生活上能帮助我们学会与人相处,在工作上能帮助我们积极求上进,在写作上又能帮助我们学会简洁的行文方式。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八篇

这本书是知名鲁迅研究学者陈漱渝先生将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后收到的一些信件集结整理后推出的一本学术书信选,这些信件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相信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写过信,而且以后也不会去写信了,所以这些珍贵的手写信稿所承载的记忆和情感价值对写信和收信双方都是无法估量的,而在读信过程中感受到的关怀和勉励仿佛使我们也深受鼓舞。

关于信件的整理方式采用的是根据人名排序,然后再根据时间整理而成,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工整有序而且个人论点和论据集中,容易体现个人观点和风格,但同时又使我们无法按照年代顺序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研究方向上的转变和深入进行系统的梳理,看起来有一些割裂感。 文中涉及到很多人物称呼和当时关键的事件,因为年代久远而无从考据,编者也贴心的加以注解,方便我们理解和查阅。而信件中谈论的话题纷繁复杂,包括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历史事件,看完让人大开眼戒,这也是阅读过程中的惊喜之处。 因为书信中涉及的作者虽同属文化界的名人,但个人写作风格迥异,有的用词沉稳,有的活泼跳脱,有的喜欢拉拉家常,有的直入主题从不寒暄,使得阅读的过程毫不枯燥,有一些附录和材料的内容很有考据的价值,甚至在相关作品中也未能体现,是仅仅在信件中才有的孤品,作者也不吝展示出来了,而一些名家在叙事行文中也可见笔力的精湛,寥寥数语就能勾画出一幅生动的场景,令人惊叹。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九篇

这一本书关于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学术藏书信研讨往来的内容书籍。让我们了解了书信背后的努力,和严谨工作态度。注重事实,正能量的呈现了学人们的治学态度。作者作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的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在对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实物、学术资料进行存档、求真实性,保护等,进行了与工作外的许多学术界名家、社会名流等人士接触,得以把工作全面展开。

特殊的年代,老一辈人的工作生活书信是他们密切联系的主要方式。那时候不像现在的通讯发达。他们一封信件从始发地到目的地需要好几天,甚至更多时间。看得出来,在近300封珍藏书信中,作者和当事人及非当事的亲朋友,他们在书信往来时反应的客观问题,每个字每句话都是经过严格认真表达的。那时候他们的书信记录了更多的是一些力求真实事实的还原,又或者是一篇文章一首诗歌的考究之处,反复推敲到更合适的表达。由此可见,作者的工作不但需要做好博物馆内的职责,还要付诸实质的理解能力,才可能保持真实性存于馆内,彰显它们的意义和精神鼓舞。

其次是老一辈人之间,在工作上那种协同合作的真诚度,即使事隔多年,大家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那份感恩之心,因那份忙碌工作之心而耽搁了许多友谊的见面,又一次见证了他们对工作不断追求的积极向上精神,令人钦佩!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十篇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这本书的作者是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陈漱渝先生,他曾经担任鲁迅博物馆的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的主任,出版了以《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搏击暗夜:鲁迅传》和《我活在人间:陈漱渝的八十年》等为代表的多部作品供我们阅读、分享和收藏。书中的内容是由一位80后的编辑孙旭宏先生为我们整理的,共分为二十四个部分二百七十篇书信,向我们讲述了陈漱渝先生和八十四位与鲁迅先生有往来的学者的来访书信。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他所做出的贡献对我们的深远影响。鲁迅先生是一位现代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所书写的诸多篇文章和多部小说、剧本等著名作品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只要我们多去研究学习,在文学造诣上就会有所进步的。

其中,开国元勋陈毅先生的诗稿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但是多亏了张茜同志的修改和《人民日报》的编入,我们可以从《陈毅诗稿》中看到更多珍贵的诗作,也可以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陈毅先生的思想。一代伟人是值得我们崇敬的,每个人的作品都应该被好好收藏,那都是我们曾经的想法结晶,上面有我们的劳动和心血,等我们长大了之后翻出来看看会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多么珍贵,我们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了。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十一篇

近日读一本书信集《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看两代学人鱼雁音书,不厌求详,爬梳考证,是一种严谨的学人精神,这种交流在过去的学者中是常见的,也因此,学人间通信被保留下来,成为那个时代对于学术探讨,特别是人文、历史疑点的认真考究之见证,因此,尺素留声,成为珍贵遗产。

陈漱渝先生,曾任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是我国研究鲁迅先生的专家,因此与他有过通信联系的多为与鲁迅先生有关联的人士,可谓是名家汇聚,因此这本《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可以读出名人书信的韵味,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比如,其中有两封沈从文先生给陈漱渝的回信,一封是1978年8月6日的,大约是回答什么问题,开篇即说:“承回复。回答不出。近于新式高考,不及格是意中事”,随后,又说:“一个快到八十岁的人,头脑落后比较正常,除了为国家当前和明天深怀杞忧,是绝不会费神注意半世纪前这些琐琐小事的!不久前,另一单位充满同样好意,要我写个作品简目,还只能交白卷!想能宥原”,字里行间,只言片语,但已可见沈从文先生的个性使然。

而另一封写于1978年12月的长信则特别认真提出了考证人物历史的思辨,即应“亲访亲到”,文人间轶事的考证向来十分有趣,这封信焦点是讨论丁玲和刘白羽就“两个口号”争论的问题,沈先生表示,自己没有发言权,但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可以去找哪些人。但这封信中最为有价值的信息是他写了自己在博物馆中工作的日常:

“我近卅年来主要生命都消耗在博物馆陈列室里,长年累月和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打交道。博物馆在东门楼上时,我实不折不扣在东门楼上做了整十年说明员。搞研究,不仅要明白花花朵朵、坛坛罐罐中所谓优秀传统如何可以古为今用,同时要和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美术教师接触,要明白他们在生产、教学上碰到什么问题,我必须如何努力来想办法解决,完全用的是一个‘后勤服务员’态度协助工作。至于文学方面,早已无任何‘发言权’了。因此,凡涉及‘口号争论’问题,我事实上是不大可能懂的。务请原谅!”

大约这是沈从文先生写那本《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最为真实的旁注了,个中情绪、心事都于文字间闪现,可琢磨可把玩亦可暗叹!真实的话语,沉淀于书信间,更有力度。

当然,这些书信主要是因围绕研究鲁迅而展开的,因此从学术问答的高度上来看,反映了鲁迅学之科学体系建立的历史过程,这些书信往来,为编辑《鲁迅全集》等书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诠释鲁迅著作提供了学术基础。

作为普通的热爱鲁迅先生的读者,虽不需要去看过多的锱铢必较的学术论述,但很多围绕鲁迅先生的陈年旧事恰恰是可以成为更好阅读鲁迅的助力,因此这本书信集读来亦可体会多人多角度文本对于鲁迅及那段风起云涌的文化时期的解读,颇为开眼界,也开心怀。

比如,胡风先生写于1980年6月2日的信中,提到一件事,当年鲁迅曾经交给他一叠白纸,说是有人放在内山书店转给鲁迅的,他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交给了胡风去研究。另一位同志教给胡风用碘酒擦擦白纸,结果白纸上就显露出字迹来,原来是被关在南昌监狱的方志敏写给鲁迅的一封信,以及给党中央的一份报告,给鲁迅的信是希望他和孙夫人设法营救,那份报告有可能就是那篇著名的《可爱的中国》。

史海钩沉,书信往来,只为印证,或为佐证,每一份这样的学人信件都承载着时间的留痕。

只是如今,即便是学人之间,这种书信交融思想的习惯大约已是古董了,人们考证细节的精神大约也是不如从前了。

是学术思想改变了?还是学术探讨方式改变了?如今人文精神之探究,或许终究缺乏了这种在字字亲书的信件中沟通和探寻的精神,提笔写信必然真诚在先,白纸黑字的实事求是,书信中最是真实。

所以传承与积淀是需要有根基的,这样的学术精神该当多做案例,落在纸上的文字,传承着一种辨别的逻辑,为研究鲁迅,这些文坛名家隐在书信之中的片段,可还原出更为真实的鲁迅先生和其精神内涵。

作为文化发展而言,整理和出版这些珍藏的书信,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虽然不一定会有很多人去读,但作为吉光片羽的流传,是会让后人有见字如面的清风,毕竟这清风是历史遗留了,如今没有多少人会亲自手写信了,更遑论为学术问题论辩而执笔书写了。(董丽萍/文)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十二篇

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已经有太久没有收到或写出书信了,甚至年轻的一代可能从来没有手写过书信。手书信件,这样的一种物质载体,已经慢慢从我们生活中消失。那么曾经的那些书信们也就成了珍贵的遗产,值得被保留并传承。 曾经的那次书信寄托着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呢?我们能够从那些书信之中读出怎样不同的人生态度呢?而“见字如面”也不仅仅是曾经写信开头的一句话,其实文字本身也能够看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书写的阅读也能够感受写信人的思想。

书信可以从字体、从语言、从书信的各个方面都反映着一个人最真实的内心状态,都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陈漱渝,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主任,创作了大量与鲁迅相关的学术研究,因此他在工作过程中也就与当时的大量文化名人有着深层次的交流,有着大量的书信来往。

而现在这些书信也都成为了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为它们见证着学者们之间的交流,见证着这些书信撰写人的更多思考和人格魅力。因此陈漱渝把这些书信整理了出来,择其优者进行出版,也就有了这样一本书《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带我们走进90位著名的文化学者,从他们与陈漱渝交流的300多封书信之中了解学者的学术坚持和人格魅力。 因为这些书信都是基于学术研究而书写,都是作者提出相关的问题,而写信人给出相应的解答。因此这些书信相对较为正式,都是关乎于学术思想的问答。

因此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其实也可以对于这些写信人所研究问题的答案有着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增长我们关于文化界的认知。特别是关于鲁迅,这些书信之中我们也可以完成对于他的更少学术考察。 比如这里就收录了周海婴的几封书信。作为鲁迅的独生子,必然在鲁迅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这些书信也涉及到了鲁迅研究的很多方面,满足着我们了解名人生活真实的诉求。

其他人的书信也都是如此,我们在这些书信之中可以看到学者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包括治学的严谨,包括求索的艰难,包括他们的用功和努力,这都构成学者人格本质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书信虽然更多关注于学术,其实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写信人的人格特质。比如他们的谦逊,就在书信的书写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李霁野一封信开头就写着“小文勉强写成,如不合用,不要勉强”,是不是很本真也很随和呢?当然读来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那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300多封书信,每一封都是珍贵的资产。而作者在这本书中还给我们附带了一些书信手稿,让我们能够看到写信人珍贵的笔迹。所有的一切都满足我们现在已经无法阅读书信的诉求。那就借用这样一本《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满足我们好奇心的需求吧,满足我们对于学术的了解,满足我们对于学者的了解。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十三篇

对于喜爱鲁迅文学、研究鲁迅文学的人来说,这些书信选,不但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更能让人感受到,同一群喜爱鲁迅先生的学者、鸿儒,共同研究探讨学术上的疑问时,那种炽烈的热情。

由于历史原因,鲁迅先生的资料其实散失了很多,鲁迅在世时,对自己的手稿并不珍惜,有的当废纸卖了,有的给来家里做客的客人擦手用。鲁迅去世后,有两箱书信物品被朱安换钱用于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又有不少资料被销毁了。由于资料缺失,给研究鲁迅的学者们带来不小的难度。陈漱渝先生为了收集鲁迅先生的资料,解除研究鲁迅先生的文字时产生的疑问,向各位鸿儒求教的往来书信,如同和璧隋珠。

首先,本书收录的全是社会名人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的往来书信,这些书信或长或短,都弥足珍贵,无论是与谁的书信,单独拿出来,也有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因为书信往来的人物众多,也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其次,这些书信的内容全部都是关于学术研讨。陈漱渝先生发出的信都是请教学术上的问题,回信的人也不吝赐教,这些史料也是陈漱渝先生两次撰写《鲁迅全集》的重要依据。在向一些著名学者求教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有新发现,这些新发现对于鲁迅研究来说,不啻为明珠珍宝。

最后,这本书可以作为治学的借鉴。《荀子·性恶》道“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求学者,不但要有“程门立雪”的尊师重道精神,更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广采博取、转益多师的精神。良师者,不仅在专业上是卓有成就的人物,更需要具有“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格局与胸怀。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十四篇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是一部集结了近300封珍贵书信的学术著作,这些信件串起了陈漱渝先生与众多知名学者、文化名流的交往,不仅呈现了鲁迅研究领域的精彩历程,也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彩图景。 陈漱渝先生,生于1941年,是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子,后来担任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他以深厚的鲁迅研究功底和卓越的学术贡献而闻名,著有多部著作,其中包括《搏击暗夜:鲁迅传》、《鲁迅在北京》、《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等等。这些著作不仅深入剖析了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创作,也为鲁迅研究领域贡献了宝贵的资料和观点。 这本书以一系列书信为主线,围绕着陈漱渝先生与众多知名文化名流的交往,深刻地勾勒出鲁迅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书信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与陈昊苏、陈梦韶、贾植芳、萧军等等一系列知名人士的来往,涵盖了鲁迅研究、文学创作、历史事件等多个领域。这些书信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学人的治学态度和学术交流,也反映出鲁迅学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在这些书信中,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学人们对鲁迅的崇敬和热爱。陈漱渝先生通过书信向他们请教、交流,为鲁迅研究领域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这些信件中充满了对文化、历史、文学的深刻思考,也表现出陈漱渝先生与其他学者之间的真挚友情。 此外,这本书中还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历史事件的影响。书信中提到了许多与鲁迅有关的重要事件,如鲁迅在北京的生活,鲁迅与左联的关系,以及鲁迅的文化影响等等。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及其时代。 总的来说,《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是一本珍贵的学术著作,不仅记录了陈漱渝先生在鲁迅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也展示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风貌和学术风采。这本书不仅适合对鲁迅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通过书信的交流,我们更能深刻地了解学者们对文化和历史的热爱,以及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最后,这本书也是一份传承,将那个时代的文化情感传递给了现代读者,唤起了对书信艺术的怀念和珍视。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读后感第十五篇

耄耋老人陈漱渝先生,在人间四月天里整理了一批珍藏的旧日书信。这些书信大多写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虽缺乏抒情和幽默,价值却难以估计。因为这近300封信既是一部关于鲁迅学的学术问答集,也是近90位现当代名家的书信选,信里深挖细甄出属于鲁迅与那个年代的史实,据查证,1981年和2005年分别出版的《鲁迅全集》,注释均以其为主要依据,足见其对现代后世的鲁迅学影响之深远。

两代学人囿于年代条件,并不能像现在一样可以随时上网查证资料,随时发送邮件,随时语音沟通,书店和图书馆也有没有如今这般多这般资料丰富详实。研究的爬梳考证并不容易,而这些可敬的学人就以这张张信笺、笔笔文字,为鲁迅学的研究添砖加瓦。真可谓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而从这些书信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他们的那份严谨和谦逊,广采博取和诲人不倦。

陈漱渝先生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一生致力于鲁迅学研究,著作颇多。这本《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和其它历史文献一样,打上了特定的时代印记,既展现出了鲁迅学的研究过程,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学术环境和背景,还涵盖了那个时期学人的学术文献和人文处世,由此能得以窥见各学人的性格特点——比如黄药眠一封回信,结尾写道:“我现在生病住院,此信由别人代笔”,短短数字,黄先生对人的尊重对事的责任跃然纸上。

鲁迅先生作为文化巨人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关于我国历史文化变革的命题——“致人性于全”和“拿来主义”,确实足够目前的我们受用一生。

我们还需要鲁迅,也需要学人精神。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