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做出好决定:案例版》后,深感决策的重要性。书中以案例形式生动展示了各种决策背后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让人受益匪浅。从成功案例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做出决策,避免冲动和盲目行动,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和质量。值得一读。
做出好决定:案例版读后感篇一
工具书,一张纸能概括完,好书就是这样,不费力气,节约时间。
大道至简,重在实践。很多道理都懂但又有几人能实行,又有几人能坚持,因为都需要反人性。
决策重要性,决策6步,决策17个偏差认知,12个建议,决策后还是要进行PDCA循环,这样可以避免一步走到黑,认清和反思本就是一个循环。
打这么低分,不应该呀
做出好决定:案例版读后感篇二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使用理智决策的前提下做决定,依然活的很不错呢? 首先,正确的或者说最优的选择经常很明显。 其次,很多情况下,多种决策都会达到最优或接近最优的结果。 最后,很多人满足于差不多好的结果不一定非要达到最优。 【小结】对于决策者而言,一定要认识到满意的选项,并不是最好的选项。大多数人做选择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独特的喜好和偏见去作选择。因此无论好坏,他就会觉得自我良好。 换言之,自己很难察觉到自身做出的决定是否在平均水平之上。 过去几年之后再和身边曾经同一起跑线的朋友比较。相差甚远时,才会意识到当时的选择出现了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亲身体会。
做出好决定:案例版读后感篇三
本以为是《做出好决定》,没想到拿到的是案例版。书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细节有部分差异,主干部分大致相同,所以就看这本了。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作者通常先讲一个案例,然后进行分析,得出决策的技巧。每篇文末,有拆书帮的实践案例,来帮助理解。作者来自美国,所以举的例子或测试限于国情,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感,不够贴近我们的生活。后面拆书帮的案例弥补了这一缺陷(有时候觉得这是拆书帮的软广)。他们的案例浅显易懂,实操性强,我们更容易借鉴模仿。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未免把书读浅了。我们还是需要回归作者原文,深入思考,拓展应用。
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有时,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选择”。它推翻了我以前的一些想法。按照黑箱理论,把人看作黑箱,通过输入条件得出反馈的方式,来推断黑箱的内部运作机制。如果两个黑箱输入相同条件,它们的反馈均是保持原状。以前的我会直接判定这两个是相同的,可能是它比较懒,想改变但拖延症发作,迟迟给不出反馈,然后不了了之。其实根据书中的这一观点,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即它分析当下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后,做出了维持现状的决定。前者是被动状态下的消极决策,造成的结果好坏随机。而后者是对输入条件的积极反馈,大概率上会出正向的结果。这样相同条件相同反馈,源于不同运作机制,就会产生出不同结果。若是不同的反馈,则运作机制更复杂,产生的结果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除非主动告知他人,否则他人很难通过短时间外部观察,可以调整黑箱的内部决策机制,将结果导向好的方面。这时候只有靠作为黑箱的我们自己,去自我调整我们的决策,才能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稳步提升。
他人无法代替我,不如自己去修行。
做出好决定:案例版读后感篇四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大学快毕业了,不知道是该考研还是直接工作,很纠结。或者对工作不满意,想跳槽,有几个选项却不知换到哪家单位更好。
你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结果怎么样呢?
其实这类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事情影响很大,不仅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会改写我们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如果重大决定没做好,很有可能会多走弯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处于人生低谷中无法跳脱。
那么,怎样才能做出好决定呢?《做出好决定:案例版》这本书用理性决策6步骤、12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帮我们避开17个常见的心理陷阱,提高决策能力,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迈向更美好的人生。
书里在第2章就介绍了理性决策的六步骤,分别是:
第一,识别和确定问题。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确认决策标准。我们需要在决策过程中找到相关的、重要的因素。比如可以根据我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目标等来找到决策标准。
第三,评估标准。因为每个标准的重要性都不同,我们需要评估上一步中确定的标准,为它们在决策中的重要性排出一个先后顺序,或者给出不同的分值。
第四,制定备选方案。这一步我们需要制订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所有备选方案。
第五,评估备选方案。备选方案确定之后,对每一个方案都要仔细地分析和评估。通过和决策标准进行对比,对每个方案进行评分。与评估后的标准进行比较之后,每个方案的优缺点就会一目了然。
第六,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有人可能觉得六步有点多,不太好记。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问题、决策标准和备选方案。问题:识别和确定问题。决策标准:确认和评估决策标准。备选方案:制定、评估和选择。
举个例子,今年夏天我想出去度假,需要决定去哪儿玩儿。怎样进行决策呢?
首先,确定问题:去哪儿度假。
第二,确认决策标准,也就是对我来说重要的评价要素,有五点。分别是距离——坐高铁单程不超过5小时,风景秀丽有山有水,费用适宜、不超过5000元,配套齐全以及不太热门、不拥挤。
第三,评估标准了,根据它们的重要性赋予不同分值,总分是100分,最重要的因素是风景,占40分,其次是距离,占30分,其他各占10分。
第四,制定备选方案,三个备选的地方分别是哈尔滨、泰山加台儿庄、苏州。
第五,评估每个方案,给每个方案打分。在评估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搜集信息,可以看网上的游记以及对各景点的评价等等。
最后,选出得分最高的方案。有时候,某项决策标准会有个最低线,如果不达标的话,及时这个方案总分最高,也要pass。比如配套这一项最低5分,如果低于5分,就直接pass。因为配套直接关系着度假体验,即使别的方面很好,配套不完善的话,整个度假就会很不愉快。
第二个方案的总分最高,于是就选了它。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很正确,玩儿地很开心,花费也不高。不像以前出去度假,要么纠结下不了决定,要么做完决定后悔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跟情感相关的事项不适合用理性决策。比如,选择谁当男朋友,更多依靠的是自己的感觉和过往的经验,而不是逻辑和分析。
备选方案评估打分表示例
当我们在重大事项上面临选择困难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按照理性决策的六步骤,画个表格,这样各个选项的优缺点清晰明了,通过综合打分来判断,我们也不用再纠结到底选哪个才好。
是不是很好用呢?你也赶紧用起来吧。
做出好决定:案例版读后感篇五
即使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只是坐在那里,你也会被超越。
——W.罗杰斯
查克·兰德尔是个聪明人。他拥有商学博士学位,并在一家有名的州立大学教书。当看到自己的退休金在2008年9月和10月间跌了20%,他意识到市场可能会更加低迷。他想着要从股市抽身,不过10月马上就变成11月,时间一晃而过。到了2009年3月,查克没有卖掉一只股票,他的拖延症让他损失惨重。从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他的股票共跌了54%。
你有拖延症吗?你有拖后、延迟或是避免做事和做决定的倾向吗?我们可能都有惰性,但是有些人的惰性比其他人更严重。接下来,我会讲解一下为什么在做决定时我们会出现问题,并告诉大家一些可以练习的技巧来帮助大家克服这个倾向。
拖延症是一种推迟做事情的倾向。我们时不时会有一些拖延的症状:不想去超市购物、避免去诊室检查牙齿、延迟整理我们的支票簿等等。感觉好像如果以后再做这些事情,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更少的压力和消耗。
在一些孤立的小事情上,习惯性的犹豫不决并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长期的影响。不过,如果这种习惯性的犹豫不决与日常生活(按时完成工作、承担家庭责任)以及人生大事(职业选择、婚姻、设计自己的退休计划)挂钩,那么它会让你疲惫不堪。例如,研究表明,习惯性优柔寡断的人会对自己生活状况产生抑郁的情绪,会感到自己不知道如何改变,就像是被困住了一样。
那什么会引起拖延症呢?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研究表明,可能存在很多因素:脆弱的自尊、害怕犯错、过于追求完美、渴望获得控制权、缺乏动力、组织能力差以及经常觉得时间充裕。不过很多研究表明,拖延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矛盾心理。如果一个方案在所有重要方面都要优于另一个方案,决策者就不会存在矛盾心理,做决定也会很简单。然而由于每个方案都存在优缺点,人们经常会出现矛盾心理,做决定就变得困难了。因此,人们推迟做决定,以寻找更多的支撑信息或是备选方案。
在做决定时,如果只有一个明确的方案,或者你可以按照偏好把方案进行明显的排序,拖延度就会降到最低。然而,当我们面对多个相似的方案时,就会倾向于避免做决定,继续收集更多的信息。即使你已经发现一个甚至多个满意的方案,也可能还会这样做,即使有些时候看起来很相似的方案可能实际上截然不同。发生这些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基于观念而非事实。如果你认为方案都差不多,你就会推迟做决定,继续无限期地寻找更多的信息或备选方案。
要指出的是,在理性决策的过程中,心理矛盾并不存在。因为此过程假定决策者会客观地为所有的方案评分及排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选择很少能如此简单地被划分开来。因此我们会出现心理矛盾。
除了心理矛盾,事情本身也可能是拖延症的来源。我们经常会避开令自己不快的决定或任务。我们都知道每年要看两次牙医,但是我们经常迟迟不与牙医预约。在看到招聘广告并寄出简历后,由于害怕被拒,我们会迟迟不查看相关的回复。有些事情我们一直挂在嘴上,却迟迟不去做,例如减肥、戒烟、健身、偿还信用卡等。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一些不吸引人的事情,虽然长期来看对自己有益,但马上做所导致的痛苦让我们害怕。
如果你有拖延症,这个毛病会跟随你一辈子吗?尽管克服拖延症很困难,但还是有一些措施可以采取。对于一些小决定,你可以告诉自己“不用着急,只是一个决定而已”。例如,在餐馆点什么菜、今天穿哪件外套、今晚看哪部电影,这些决定通常都不值得过分担忧。因为这类决定即使做错了,代价也不是特别高。
在做重大决定时,可以尝试为自己设置一些限制。例如,你可以给事情设置一个截止期限,如果做不到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和尴尬。如果这个截止期限能向其他人公开,效果就会更好。当我打算从大学教职上提前退休时,在退休的18个月前我就开始跟所有人讲这个计划。这样的公开承诺帮助我最终完成了这个决定,因为拖延会使我难堪。这里还有一个加强自我限制的例子。如果你想减肥,你可以去只供应汤和沙拉的餐馆,而不要去那些甜品店,从而减少高卡路里食物对你的诱惑。
另一些克服惰性的途径包括创建自动的“行动”策略和预先的承诺。例如,在更换工作时,预先设置退休金的自动调整功能,风险就会减少。如果你参加一周两次的健身课程,并预付6个月的定金给健身教练,你参加这些课程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决策技巧
● 对于一些琐事,做决定不要太纠结。
● 对于重要的决策,可以试试给自己强加限制、创建自动的“行动”策略和预先的承诺。
斯蒂芬·P. 罗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