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树叶读后感100字

树叶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9 22:55:16
树叶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1-29 22:55:16   小编:

读完《树叶》,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生命的无限可能。作者通过对树叶的描述,揭示了生命的顽强和无穷魅力。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仿佛在述说着生命的美好和奇迹。读完这篇文章,让人感叹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宝贵。

《树叶》读后感(篇一)

久坐办公室的人,每天麻木的开机关机,无数的表格,无数的汇报;突然翻开这本书看见发光的叶子,随着叶子的步伐好像找到了心中埋藏很深的感动。第一次看完全无字的绘本,每个微小的细节都似乎能感受到画者的情绪,值得反复细阅。

《树叶》读后感(篇二)

总体来讲,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作品!漫长的冬天,一个城市青年在郊外见到一片发光的树叶,她把树叶带回由庞大的机械控制的城市,看似微不足道的光亮,却照亮和城市和青年的生活。这可能也是作者自己生活的一种预兆,却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城市里千万普通人生活的某种印证?本来只买了一本,结果办公室几个同事看到了,都纷纷让我帮忙给他们的孩子都买一本回去看。

《树叶》读后感(篇三)

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马岱姝的作品《树叶》,迸发出心灵深处的感触。绘本《树叶》是作者奇妙构思与创作灵感的完美结合,是作者纯洁心灵的再现。在一个特别漫长的冬天,一片发光的树叶给一个庞大的布满了机械化体系的城市带来了温暖和光亮,这个深刻的寓言给人以思索和启发,关爱渺小的生命,背井离乡的勇敢青年和坚守理想的孤独堡垒,均给人带来一点微光和鼓舞。

《树叶》读后感(篇四)

翻开《树叶》,不禁被作者岱珠娴熟的绘画技巧所吸引,也被那巧妙而深邃的构思所感染。冰冷的城市中飘落下一片又一片的树叶,寒冷的早晨地面洒满了层层叠叠的树叶,琳琅满目的画室悬挂着年轻人期望与温暖的树叶……这些树叶在坚守、在寻找、在飘向远方。绘本自始至终表现了一种看似平静冰冷的生活,但又让人渴望去追寻的温暖世界,而妈妈正是生命中温暖世界的光。在2015新年到来之际点赞此书,愿更多的读者与之分享!

《树叶》读后感(篇五)

在这个电子媒体盛行的时代,作者用绘本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看似冰冷暗淡实则蕴含细腻温情的故事,从一片树叶的独特视角,翻开一页页的故事带我们去体会作者眼中人世间的冷暖变化。所有的东西都是灰暗的,唯有那片代表希望、信念、温情和爱的叶子亮着,正如作者在开篇写道:“献给妈妈,我生命中温暖的光。”只身一人到异国他乡求学创业,其中的孤独滋味可想而知,也许有过最艰辛甚至绝望的时刻,但生命中那些如同妈妈般温暖存在的光,却会一直陪伴左右,在黑暗中不再孤单害怕。心存感恩,给予这个世界多点温情!

《树叶》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本无字之书。

当你阅读它,会读到只属于自己的故事。

没有止境的冬天。漫天阴霾遮蔽了来自自然的光。绿意散尽,街角转巷只有冰蓝色的人造光源作为灰色的点缀。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机械。我们是其中渺小的一部分。被忽略、被遗忘、被碾压的微小齿轮。

忘了曾拥有过温暖、希望与梦想。

全世界都黯淡了。忘了曾有过的光。

在最难的时候,也许会有奇迹,那是冥冥之中到来的神秘引导。而后又会怎样?——

最难不过无字书。千人千面。每个人都会读到属于自己的故事。你看到的是哪一个自己?

《树叶》读后感(篇七)

造假是不对的,一本书的好坏自然有读者去评价,用不着以这样的方式做宣传。我得好好说说关于造假这个问题。

这本书我是在豆瓣上首先看到的,也是因为评分不错,所以才买来一看,看完之后,感觉一般,我又看了一下其他人的书评,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我之前一共有6个书评,其中五个是假的!

怎么认定是假的呢?一个豆瓣注册号,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则书评,而且注册的时间都是这个月和上个月的,其中“秋日私语”和“小安?”是在同一天发的评论,“自在其乐”和“烟雨蒙蒙”是在同一天发的评论,这五个评论的内容当然都是褒奖,也都给出了5星力荐,评论的模式也大致相当,都是一个自然段,字数基本相同,语气类似。

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仔细看一下之前的这几个评论,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这种宣传不地道啊。上个月我在评论里抨击了最世文化的《无边世界》,也是因为造假评论。

第一种情况:是豆瓣网有意而为之的吗?吃回扣了吗?我觉得不至于,作为国内最权威的读书分享平台,得有点责任感,这个事儿影响很不好。

第二种情况:作者或相关人来注册豆瓣帐号,自己捧臭脚,刷高分,为了多卖上几本,造假宣传。那既然是在豆瓣,豆瓣就有义务去进行监督,诸如此类的情况,是个恶性循环,如果每本新书都这么做,就扰乱了读者的视线,更关键的是,失去了读者对豆瓣的信任。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啊?

客观的说说这本书,铅笔手绘风格统一,切入的话题很符合当下的剧烈的现实环境,绘本中没有文字,也提供了最大的想象空间。我买的还是本带签名的,但是不是作者签的,就不得而知了。

我的客观的评分应该是三星,但为了之前那五个造假的五星,这个坎儿我过不去,我给个一星,往公正的真实里扳回一城。

我向来喜爱豆瓣,也会一直支持豆瓣。希望我的这则评论能够被豆瓣的相关人员看到,也希望能够有相关的监督和管理措施,避免出现造假的图书宣传,提供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和谐读书平台。

《树叶》读后感(篇八)

作者想通过一片带有微暖的微光的树叶,去串联起冰冷的城市和庞大的机器、凋落的渺小的生命、背井离乡的勇敢青年、坚守理想的孤独堡垒、黑暗中的指路人……这些物像被树叶串联,也被树叶的微光温暖。

中华民族一直有成语落叶归根,我们自古以来就用树叶指代一个个的个体。树叶的飘零,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的飘零。一片树叶的故事,就是一个在外奋斗的游子的一生。

这本书没有对话,也没有文字解释与描述。一幅幅画作,向我们传达了这个故事的内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阅读《树叶》也有不同的感悟。但我们人类有共通的情感,我们都能从光里获得温暖,获得力量。

寻觅

寻得

《树叶》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是五百多幅铅笔画,是一个安静的故事,没有对白,没有叙述的文字。仅仅用画能成为好看的故事吗?我是说,这是一本绘本,不是连环画,不是漫画,而是要去说一个诗意的故事。合上书,却忍不住再翻一遍,去捕捉之前一定遗漏掉的细节。才发现自己的预设错了,不是用画面去成为故事,而是用故事去赋予画面。人的记忆最终是落在画面上,一个饱满的画面,总有长长的、重要的连带。

文配图是我们习惯的绘本模式,其实是用描述的文字帮我们记忆画面。于是我们再复述的时候,准确到位。但是这次,纯粹是五百多幅画,却好像更有趣,不再是借助文字让故事的表达安全着陆,而是干脆让它飞起来,任君发挥。这有点冒险,好几处我都不知如何连贯,但也无需追究吧。理解作者的全部意图,本来就不是看画的有趣之处。

冬天和微光

这本书的场景是冬天,也正时候是现在看。冬天里的微光和家人有关,正好,快过年了。没有人会在寒冷的时候拒绝一杯暖茶,这本书也在此时格外动人。

故事是关于“寻找树叶”的,沉沦在冬天里的城市中,树叶纷纷落下,少年经过忙忙碌碌的人群,经过巨大的机器并身为使它运转的一份子,直到遇到一片饱满的、没有枯萎的、正在放光的叶子。他想用这片叶子,去寻找和整个冬天不一样的答案。

铅笔素描的黑白调子里,蓝色和黄色的光显得对比鲜明。蓝色也是光,是少年没找到答案之前的光,它们隐隐约约给予着光亮,维持着生活的运转。而黄色的光,是少年的二次寻找。他一开始想问的是,这片发着光的树叶来自城市的什么地方?他并没有找到答案,看见所有的树叶被焚烧以后成了从烟囱里滚滚冒出的浓烟后,只有沮丧地回去。第二次寻找,或者可以说是第二次遇见,他是在回忆记忆里最温暖的画面。那才是属于他发光的叶子。答案不是从外界找到的,而是早就在这里,只是需要从内心把它打捞起来。冬天依然没有过去,只是被光唤醒了。

作者对于光的表现特别吸引人(印刷得体也是功劳),不张扬,藏匿在画面里又由远及近地透散出来,一点点光,竟让一幅画有了3d效果,邀人入画。人们对于“光”这个东西总是敏感,因为人不仅一直追逐外在的光明,也需要在内在的光亮里确认存在。光,是生命的欲望和寄身。所以它点亮的不仅是事物,不仅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还有我们自身。不过通常,光也是隐形的,白天里不需要开灯,在人群流动、工业系统中的我们,也是不需要柔软的。但实际上,黑夜和白天平等分割,孤独和日常如影随形,冬天不是四分之一的时节,每一刻都可能有冬天的信息:枯萎、寒冷、空穴来风……这是没有出路的,但一旦微光,也就足以抵挡。《树叶》里的微光是关于成长的记忆,关于情感,我喜欢这个答案。不是理想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最柔软的,关于一个人,关于陪伴,关于可以证明人不是生来孤独的画面。

关于城市的,就是关于我们的

“我一路望着车窗外。市中心层层叠叠紧挨着的楼房逐渐变成一排排低矮的建筑,几乎都没有楼顶,水泥结构暴露在外面,钢筋条刺向天空,枯萎的杂草盖住了地面……帐篷外面,一老一少两个拾荒人正在生火,他俩都裹着头巾,赤着脚,围在一小堆拣来的杂木前面,把细细的枝桠往火里喂。那一串幼小的火苗,映着他们的眼睛。我一直不能忘记这一幕,一片灰蒙蒙废墟中那团柔和的黄色,成为我记忆中那个冰冷早晨难忘的温暖光亮。回想起来,《树叶》这本书就是在那段旅行中开始构思的。但也许是更早。”这段旅程里的光亮,是作者的构思起点,也是绘本结束的时候。而整个故事的背景,是关于城市。城市化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树叶》选择用“结构”去把城市的特征表现出来:钢筋水泥,机器运转,还有在其中各式各样的人。分镜头式的画面将城市的细节展开,又互为隔离,在流水线运转的城市结构里,一格一格,似乎这就是我们被分配的生活。蓝色的光亮是城市里发出的灯光,由机器发电而成,它无处不在,生产出画面。广场中央有一颗挂满灯泡的树,晚上会浑身发光,那是机器制造的光亮,但这种廉价而短暂的发光时刻依然让劳动了一天的人们驻足欣喜。画面切进了千家万户,夜晚,靠着灯的亮光,家人团聚。

黄色亮光的出现,是因为男孩找到一个收集树叶的地方,有个女孩在里面。那个房间里没有蓝色的灯泡,而是散发着温暖的光亮。女孩分享着她的收藏品,也分享着她的故事,和父亲有关。“再往时间的远处走。回到童年,我最喜欢的游戏是爸爸带我在草地里捉昆虫。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城市里一个个小的绿地里找蚱蜢 、蜻蜓、甲壳虫。爸爸鼓励我别害怕,仔细的观察它们的微小但精致的形态和另人惊叹行为,感知自然的奇妙。我们可以整个下午都专注的找各种小动物,妈妈在一旁看着,直到日落时候我都不想回家。这是我能回忆起的最早的重要人生体验之一。它是在一个巨大的、轰然立起的城市里对微物之美的关注;也触发了我对在水泥森林崛起的背景下那些被遗忘和忽视的弱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的着迷。”我想这画里的女孩,便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吧。她收集树叶,收集微物之美,城市进程中忽略不计的这些美好温暖,她却想与更多人分享。最后,男孩把这温暖的光投进了这个城市焚烧树叶完成新旧交替的大机器里,烟囱里不再冒着滚滚灰烟,而是将金黄的光芒洒向人间。

我们或许不是那个执着于答案的男孩,也不是那个有心去收集温暖的女孩,但在最后,我们是会为温暖驻足欣喜的,是会找到自己柔软的记忆的。我们是这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忙碌疲惫,或是精神奕奕地投入这城市运转,埋藏或遗忘。但是到头来,是那些珍贵的回忆,譬如童年和情感,譬如一开始对着这个世界的新奇和憧憬,是它们在为我们保留。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