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锦集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9 12:20:47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8-09 12:20:47   小编:

《与姨母同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与他的姨母在旅途中相互陪伴、理解和成长的故事。小说通过姨母的故事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珍贵,让读者深刻思考亲情、友情和人生。文笔细腻,情感真挚,令人感慨万分。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一

最近格林出版的书很多,我参加这个活动正好是在高考期间,差点没能完成。

只觉得符合书的定位,为了快乐而写。

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很平庸。书中的荒诞相比于加缪而言显得很年轻,读来的感觉像余华写的一篇文章,都是单纯为了荒诞而写,有一种很明显的刻意感。

现在还只是粗略的读过,现在暑假期间就更能好好再读一遍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二

突然出现的姨母,尘封的往事,无法拒绝的旅行,生活的岔路口就这样出现了。

一路在姨母的口述中,逐渐清晰的母亲、父亲和伯父的轮廓刺激着“我”,一路遇到的人事物敲打着“我”。姨母戏剧般跌宕起伏的一生,“我”可能几辈子都不会拥有。和姨母离奇跳脱的旅行,打开了亨利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还可以这样活。虽然退休了才明白,但永远不晚。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三

格雷厄姆·格林无疑是一个讲故事的圣手,包裹着悬疑、惊悚、种族冲突与融合、殖民帝国的兴衰与起落、纳粹战犯的潜逃与追踪、贵族生活的优雅与不合时宜、宗教情怀的无孔不入和与世俗生活的无奈妥协等多重戏剧性的外衣,内里却讲述着平凡平庸生活笼罩下,个体生命的挣扎与反抗,旖旎的异国风光,刺激的他乡寻梦,无从寻找答案的寻根,畸情下的激情放荡,都掩不住内心的恐惧与张皇。每一个试图反抗与走出自我束缚的个体,不是碰的头破血流,就是无奈的回归现实,在宗教的慰籍下默默舔伤。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四

最近我看格雷厄姆格林也逐渐入迷,最开始看格林还是欧文在寡居的一年里面借角色推荐的。 格林不是那种第一眼迷上的作家,是看着看着作家的阴郁和恐惧就能长到你骨子里的作家。他描写的热带,可以说是最不能忍受的热带。比毛姆写的烦人多了

宿舍太热,索性带了书来了图书馆,没想到没位置,坐地上看完了。

故事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作者从自己经历中选择可以让其回顾以往或放眼未来的时刻时,完全是任意的。

这本书太打动人。以及翻译得真好,恰当准确细腻,能看到这样的译作真是荣幸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五

倒叙与直叙交织,体现了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书中有两个线索:姨母的经历与“我”的身世之谜,但两条线联系得不是很紧密——只是以“我”生活的平淡与姨母经历的丰富做了对比,没有就我的身世与全书着重描述的姨母的人生经历建立更多的交集。就像书中说,“明明前一件事没讲完就开始讲另一件事,听她的话像是在看一本美国杂志,想要了解主线故事就得直接从第二十页跳到第九十八页。中间穿插的各种主题都和主线故事无关。”

最后,“我”的亲生母亲是谁已不那么重要,埋下的伏笔也不重要,仅仅是听姨母回忆绚丽多彩的往事就足矣。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六

全书看下来还是不错的,本是一生顺遂,平稳并已退休的亨利,在妈妈的葬礼上遇到姨母之后,一切都变了,生活不再一成不变,充满冒险,从妈妈的骨灰被换成了大麻开始,妈妈不是亲生母亲,寻找亲生母亲之旅,跟着姨母遇到各式各样的人。

就像书中的那句话,姨母身边发生再匪夷所思的事,也是正常的,就像书中姨母所说,她虽然已经七十多岁,可依旧活的自我,年轻,敢于追求爱情,总是认为自己还年轻,想想自己,确实是七八十的人都那么热烈的活着,我又有什么理由,混混沌沌呢,生命不知何时结束,那就让他热烈的绽放!这本书还是值得看的,最起码让我能感悟不同的生命,回看自己的人生。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七

我喜欢读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后仍带一丝拗口甚至晦涩的那种,一直感觉翻译绝不可能原汁原味的还原,因为我们并不属于那种文化,适当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恰到好处。

无意剧透情节,所以在此我只抒发一下感想。

生活中只有大丽菊的英国绅士“重遇”性格古怪酷爱冒险的姨妈,姨妈带来的谜团,迫使绅士不得不离开自己的花园和割草机,踏上未知的旅途。

想想多少年以后,也许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家庭,你还愿意再次出发去寻找未知吗?世界和人生都很美妙,但最最最棒的难道不是用有限的人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吗,希望我们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年纪都能拥有走出去的勇气。

总之,我喜欢这本书,推荐给你。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八

之前并没有看过格林的书,《与姨母同行》在格林的自评里面是“唯一一本完全为了乐趣而写的书”,当然它也确实充满乐趣,表面上是温情的童话,背地了确是冒险剧。全文没有废话,充满了幽默风趣的语言,唯一的遗憾就是大部分译本都有的缺点――与汉语是使用习惯不一样,并不影响阅读。

这本小说读起来给人戏剧化的感觉,有一丝丝夸张,每一处描写又非常细致,让人可以在脑海中映射出刻画的场景。

姨母是个神奇的人物,根本不像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而且善于利用人性,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伯乔,为了延长生命想要环游世界,由于中风又只能在家环游,最后死在“旅途”的路上。

当你想要去旅游时,不要因为年纪而放弃,旅行的收获不是在家能得到的。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九

只有认真读过这本书才能理解为什么格林说这是他唯一一本完全为了乐趣而写的书:冷幽默、段子还有切合流行文化的翻译,让人不觉莞尔。

但必须要说,这本书完全不能被称作优秀。前半部由无数短故事拼接而成,故事不够真实也不够荒诞,细节经不起推敲:因为有果所以才有一个可以解释结果的因。大多数情节都透露出格林的权力,以及得意洋洋却意义不大的讽刺。后半部分的处理让我想起前些日子调侃科幻小说的段子:解释不清,因为爱情;逻辑混乱,爱看不看。

当然,如果认同格林传达的价值观,会感到暖心与快意。就像我喜欢的乔的故事,它最契合姨母人生陌生化的价值观,但吸引我的却是乔独自下床前行的场景。

ps:截止目前,从诺奖官网披露信息来看,GG在1950-1966年间共获20次提名。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十

母亲去世,在葬礼上遇到多年未见的姨妈,“她不是你亲生母亲”,一句话打乱了前银行经理的平淡又规律的生活。

骨灰里掺大麻事件拉开了冒险的序幕。在陪同姨母旅行的过程中,见识到已经年老的姨母并未年迈的人生,像是吸食了大麻一般的梦幻。

是退休后种大丽菊还是满世界的旅行冒险?是娶一个刚好合适的女子还是去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是点着同一家外卖还是尝试各地奇异的食物?是终日与邻居老头讨论金鱼和植物还是去结交各色人物展开新的人生?

一种生活是在大树的阴影下吹着风,坐着摇椅慢慢摇的变老。一种生活是加勒比海上的狂风巨浪,永不变老。人生没有年龄的限制,甚至连日渐衰老的身体也不能成为生活的局限。人生不止有52间房间,希望我们这一生在每一间都住过,让生命更加漫长而有趣。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十一

本书评有大量剧透

格雷厄姆·格林可能是所有直男里最毒舌的,所有毒舌男里最悲观的,所有悲观男里最聪明的,他笔下的人物关系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美满可言,这一个原本是母子相认的剧情的书,被他写出来也丝毫不带母子温情。可以感受到的只是两个性格迥异的独立的人,机缘巧合一起旅行的故事。

格林笔下的奥古斯塔,花俏,能说,爱买,会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和江湖浪女,她更像今天一些精致女权主义分子推崇的那一类女性,不将自己捆绑在恋爱、婚姻、生养这些庸常事务上,读来让人觉得亲切,没有时代感。

至于男主,退休的银行小职员,虽然跟姨妈比起来闷得一笔,氮素金句一点也不比她少,我最喜欢的,是那句:“宁可放款给衣衫褴褛地喝威士忌的,也不要放款给穿得溜光水滑的喝啤酒的。”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十二

格林说,这是他唯一一本为了乐趣而写的书,所以,整个读下来,第一感觉就是这完全不像格林的东西。也就是说,格林这次是完完全全的任性了一把,既不写那些看起来不严肃的“消遣小说”,也不写总是有着异国风情总是关乎宗教的“严肃小说”。

读格林的小说,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总是会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陆陆续续也读了十多本格林,格林的确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格林小说里的人,总是会面临各种选择,看似面前有两条路,但其实其中只有一条你可以走,也就是说,看似可以选择,实则根本没有选择。

背面的文字里,《观察报》(哪里的玩意儿)说,这是一部暖心的旅途童话,这就有点瞎扯了,也是,评论不就是在瞎扯吗?我这不瞎扯了一段。

写评论不喜欢谈论情节,总是在写阅读之外想到的东西,也罢,总之,我挺喜欢这个故事,虽然它很不格林。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十三

一拿到这本书,就被封底上所称的这是作者唯一一本为乐趣而写的书的说法所吸引。看完以后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本妙趣横生的小说。 这本小说的故事从一个退休银行经理在母亲的葬礼上突然遇见常年不见的姨妈,姨妈的出现伴随着隐藏多年的惊人秘密。从此,退休银行经理养花弄草的悠闲生活一去不复返,日常生活变得不再日常,惊险刺激的冒险变成了新的日常。这样的题材,平淡无奇的日常突然被打破,非日常取代旧日常,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形式之一。而且这一篇加入了绚丽的冒险和情感,非常引人入胜。 小说中姨母的形象非常鲜活出彩,我希望我能在那个年纪时,活出她一半精彩的人生。主动选择精彩的生活而不是默默承受生活的给予,简直不要太炫酷。这部小说发表于1969年,根据其改编的1972年的电影《与姑妈同游》由女演员玛吉·史密斯主演,她凭借此片获得第四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提名。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十四

内容简介描述得好像是一本刺激的悬疑小说,结果内容却是出乎意料的简单。姨母的身份好像也在一开始就有了暗示。

故事情节的跳脱和不协调或许都是刻意为之,这些都是姨母个性的具现:她的背德,她的随性,她本身的矛盾重重,她的满嘴跑火车,还有那些跳跃得没边的思维。

大伯乔临终前的那段描述给我的印象最深,而后因此引出的种种隐喻也在后文中不断出现。

“看见新的风景,适应新的风俗,不断地累积记忆。漫长的一生并不是指年岁的长度。一个经历寡淡的人就算是活到一百岁,回首自己一生也会觉得其实相当短暂。”

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去看各种稀奇古怪的书,去听从前根本没有兴趣的歌,去旅行去跟路边小店的老板搭讪打屁,去挣扎着换工作环境……诶,说到底就是在不同的房间之间换来换去罢了。

虽然这期间,也要无可奈何地在同一个房间里待够一个星期。

与姨母同行读后感篇十五

与中国通常描写葬礼的哀恸不同,最近读的加缪的《局外人》与本书在开头描写的葬礼似乎都很平淡。而这种不同则打开了我们生活的另一面。

经常听人说中国人的关系社会以血缘和利益为纽带而形成,帮助了我们站在网中不倒,也让我们被关系网深深的束缚。前几天播出的电视剧《都挺好》不就是最好的写证。而在最近阅读的小说中,没有过多波澜不惊的描写,甚至一些重要转折也不去刻意的突出,只是自然的抛出一个事由,让你在后文的阅读中有所关注而已。

主人公与自己姨妈偶然的重逢并神奇的结伴旅行,没有大风大浪,但是姨妈打趣的金句与主人公偶尔奉献的默契配合,让整个过程总是令人会心一笑。这里不关系狗血关系的证实与破解,只是在轻轻松松的进程中让你发现,有些人生的负担是这个社会强大的社会习俗(好坏难以界定)强行加给你的,你重视你就可能被束缚,如果能看开,则会轻松无比。

喜欢阅读这一类轻小说,不激烈的冲突更容易让人思考自己的抉择,毕竟如果付出太多,大多数还是会选择退缩。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