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论再生产读后感锦集

论再生产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7 21:10:47
论再生产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7-27 21:10:47   小编:

《论再生产》是马克思的一部经典著作,探讨了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和机制。文章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通过对劳动力、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进行深刻剖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论再生产》读后感(一)

我认为可以说,这个文本已经成了、并将继续是阿尔都塞最重要的文本之一:是要描绘他的思想特征就必须参考的文本之一;是使用了烙有他自己名字的“印记”因而可被直接辨认出来的那些概念的文本之一;最后,它铭刻进了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后继传统中,成为当代哲学仍在继续研究的文本之一。

——艾蒂安•巴利巴尔

《论再生产》读后感(二)

自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最初提出以来,错综复杂的争论围绕着它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从而暴露了这一理论的复杂性,也暴露了它内在的各种难题。但是,对于个人和集体的不可通约性这个直到最近的哲学还在提出的二难困境,这个理论仍然为我们提供了最有激发力的“解决办法”之一。就算这是路易•阿尔都塞在其不断变化而且涉猎广泛的全部著作中所做出的唯一的概念创新,他的名字也会牢固地树立在现代哲学史上。

——詹姆逊

《论再生产》读后感(三)

《论再生产》真好读啊,而且是那种很舒服的好读,舒服的意思是,他说的内容的确是你之前不知道的,而不是那些陈旧的知识只是换个说法来糊弄你,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表达既清晰,又很简洁,却又不会让你感到有些简单化或者省略了某些部分,他很有耐心的概括了之前的研究观点,有条不紊地讲清楚他的观点,然后一条一条的给你讲他的理由,他经常会说,“那为什么xx呢?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xxx”,所有你想想要问的问题,所以那些让你迷惑的,或者甚至你都没想到的问题,他也全部主动帮你问出来了,而且与之对应的解答也不是一笔带过敷衍,而是很有步骤,最后怕你乱了,还会说“那现在我们做个总结,首先xxx,其次xxxx,因为xxxx,所以xxx,于是我们知道xxxxx”,真的温柔到哭

《论再生产》读后感(四)

雅克•比岱(国际马克思大会主席、《论再生产》法文版编者)说,《论再生产》“是阿尔都塞思想最理想的入门书”。

巴利巴尔(哲学家、阿尔都塞的学生和合作者)说,“这个文本已经成了、并将继续是阿尔都塞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吴子枫(《论再生产》中文译者)说,这本书最集中、最系统地展现了阿尔都塞对“历史科学”的真正贡献,甚至可以说,这是他唯一一部在“科学认识”的意义上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著作。

《论再生产》读后感(五)

《论再生产》是阿尔都塞在法国五月风暴后撰写的重要手稿,其最有影响力的论文《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由从中抽取的片段合成。该书在作者去世后出版,被认为是其最具体系性的文本,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从探讨“什么是哲学”开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提供了独特的解释;随后,作者依次探讨了“生产方式”“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基础和上层建筑”“法权”“国家和国家机器”“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和“意识形态”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传统主题,其中最核心的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和国家理论。阿尔都塞在这部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做出的表述,今天已经被公认为当代最重要的理论成就之一。

《论再生产》读后感(六)

放假前借,临近开学才马马虎虎过完一遍。本书完稿作于1969年,多次列举中国,也见得阿尔都塞对当时远东的红色中国那运动也是比较关心的,他的态度与今天我们对“那十年”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其仅仅是作为一个外国学者,并不是身临其境的丑佬酒,但他能用不同的观点来叙事是今天我们发掘历史的“洛阳铲”。 从生产方式到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再到论意识形态等等,由浅入深。将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暴力、意识形态来控制人,以保障再生产。按照本书的思路,家庭、学校都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场所。解释了“上层建筑”、“下层建筑”这地形学表述的来源,比某教材好。 意识形态通过我们承认、臣服、保证而“发挥功能”。使人“自觉地”而不是受暴力机关驱使来保障社会稳定与再生产。文中的“小主体向大主体镜像化(中心化)”,也就对应着今天我们所以为“个人要向勋章获得者学习与看齐”。其也使我们承认“技术——分工”的合理性,而掩饰高级技术员、经理对工人的剥削。比暴力机关压迫更可怕的是意识形态控制

《论再生产》读后感(七)

阿尔都塞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过,马克思为“科学认识”开辟了一块新大陆,即“历史大陆”,马克思因这个开创性贡献,而类似于科学史上的泰勒士和伽利略——前者开辟了“数学大陆”,后者开辟了“物理学大陆”;后来阿尔都塞还提到弗洛伊德——也为科学认识开辟了一块新大陆,即“人的无意识”。所以在他看来,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是出生于19世纪的两个最伟大的人。

阿尔都塞所说的历史科学,就是关于社会形态及其变化的理论。但他在谈到马克思开创的这门新科学时,总会有所保留,会说马克思只是为这门科学奠定了基础。在《论再生产》中,他也一再强调,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还处于描述性的阶段,而他的全部努力,就是要促使这种仍然处于描述性阶段的理论发展成名副其实的理论。在我看来,阿尔都塞这里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对“法”和“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国家理论”,从而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的一个“空白”。

《论再生产》读后感(八)

去年去南大参加阿尔都塞百岁诞辰的纪念,当时愣头青地对阿尔都塞大加指责,攻击他功能主义。此时,我为当时不成熟的言论感到羞耻。

但就当时的阅读范围来看,的确很容易就得出阿尔都塞陷入功能主义窠臼的结论。

当时国内能够看到的译本,包括《政治与哲学》,《政治与历史》,《列宁与哲学》,《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以及一些由陈越,赵文等人翻译的阿尔都塞的散文和随笔。

就个人阅读经验而言,在看完阿尔都塞的几篇关于精神分析的研究笔记之后,对阿尔都塞的功能主义印象就更加深刻。

但看过《论再生产》之后,这种印象的确有很大改观,原因很简单,其中大量的对于阶级斗争的分析,让我们明白他在后续说明中说自己重视阶级斗争不是一句空话。

当然,草草读过一遍并不能发现什么,并且,在我看来,即便是在《论再生产》中,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仍旧有很强的功能主义,或者说,本体论的色彩。

那么,《论再生产》就夹在两种面向——阶级斗争的教科书和功能主义的犬儒哲学宣言之间。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以及何种断裂,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论再生产》读后感(九)

买了两年,五百多页,望而生畏,没读。没想到一开卷停不下来,写的和译的都行云流水,读来一马平川,非常畅快。这不是说书写的水,恰恰是作为阿尔杜塞症候阅读写作的典型文本,文章处处给人思考的乐趣,思想的启发,研究的示范。就本人来说,首要的收获是破除了对马克思著作的迷信,认识到伟人的思想有发展过程,有所受的理论影响和局限,有表述的模糊。阿尔杜塞称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地形学隐喻是描述性定义,这是原创理论的初级阶段,应该有更高的更理论化的表述。当然也就应该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细致的理解。阿尔杜塞指出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但是在生产力限定的范围内,生产关系具有优先性。阶级社会的本质是统治阶级要实现生产关系也就是剥削关系的再生产。再生产的实现依赖于暴力国家机器的支撑,但却主要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实践,通过意识形态完成再生产:即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臣服。其机制是主流意识形态这个大他者将个人唤问为主体,大他者即大主体与小主体相互承认,承诺保护,完成再生产。该书中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曾经单独发表并引发热议,个中曲折不赘述。但毋庸置疑,阿尔杜塞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述大大推进了。

《论再生产》读后感(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剥削关系,是作为下层基础的生产力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下层基础有反作用力/影响力。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劳动力。

为了使剥削得以实行,需要镇压型国家机器(尤其是出问题时)的强制作用,如监狱、军队、法院等。当然镇压型国家机器也会产生相应的意识形态,共同作用于对剥削秩序的维护。

为了使整套系统自发地循环作用,除了生产力的再生产外,更需要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主要依赖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实践,如学校、家庭、文化、媒体、宗教、道德等机构/组织。多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联合发挥作用首先需把个体构造为主体(行为品行有连续性的,能为过去行为负责的,承认因果关系的)。紧接着每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都会把一种想象中的“主体”与世界的关系灌输给“主体”,即意识形态教化(必须依赖于某一种物理上存在的机构/组织)。这种教化让“主体”自发地、天然地认同自己是被呼唤的主体(所谓主体的自我承认),世界就是被构建的样子(承认社会构建),主体和其他主体相互承认(二次确认,同时承认社会关系)。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再生这套生产关系,同时把生产关系的实质抽象/消失掉。

《论再生产》读后感(十一)

年轻人啊,在你们步入社会之前,好好的读读这本书啊!

就每代人来到这个世界,永远都逃不掉的与生活发起各种争斗的代代循环问题(人生的虚无和意义问题),仿佛可以解决掉了好大一部分,最基础的那个部分。

这书最终可以帮助你解决掉多少,可以说每个人都不同。要想对人生里的大问题有个彻底或更完整一点的认识,不是一两本或几本书就可以完成的。我也是包含有之前的阅读、与生活同时并行发生才走到这的。

但倒是可以靠着对一本书的理解和带给你的影响,解决掉比如一直困扰你的一个理论模型什么的,然后带动着你更迭在此之前的行动意识或信仰观念。

一个果仁的果核,在特定的环节,新的内容(果仁)与旧的形式(果壳)发生了矛盾,于是使果壳爆裂,从而为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形式(新的果壳)。

黑格尔把这个过程思考为内容在其自身形式中的外化——异化:在这些形式的内部,一个新的果核、一个新的果仁(理念的“发展”的新的“跟更高的阶段)在重新形成,先是胚芽,然后越来越坚硬,接着它会与现存形式(果壳)发生矛盾,于是这个过程不断继续下去,直到历史终结,最后的矛盾得以解决。

《论再生产》读后感(十二)

第四章 下层建筑和上层建筑

马克思把任何社会的结构都设想成是由 两个“层面”或“层级”所构成(是个空间和地形学的隐喻): 1. 下层建筑或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2.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级”或“层面”:法律—政治的(法和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宗教的,道德的,法律的,政治的等等。))

一、地形学表述的优势 大厦隐喻的目的: 表述经济基础“归根到底 的决定作用”。(最后层级的 决定作用。)

大厦的空间隐喻的作用: 给基础分配一种 作用力指数。

大厦的空间隐喻的缺点: 是隐喻性的,仍是描述性的。

马克思主义的地形学 即关于大厦的空间隐喻 的巨大理论优势在于: 1. 揭示出 决定作用(或作用力指数)的问题是首要问题。 2. 揭示出正是 基础 归根到底 绝定了整个大厦,并从而迫使我们提出那些专属于上层建筑自己的“派生的”作用力类型的理论难题。 (即 迫使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传统一并之为上层建筑的相对自主性和上层建筑对基础的反作用的问题。)

上层建筑各层的 作用力指数(或决定作用指数),是由基础的 归根到底的 决定作用决定的,它们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通过两种形式得到思考: 1. 上层建筑对基础有“相对自主性”。 2. 上层建筑对基础有“反作用”。

二、地形学表述的局限 为什么叫做 描述? 强调上层建筑这两种形式之间的区分时,我们依然停留在这个隐喻的逻辑当中,从而也就停留在它的局限当中,即 它是一种描述。(上层建筑内部存在 法律—政治的(法和国家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分。)

用另外的方式来表述 法—国家 和 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1. 什么是法? 2. 什么是国家? 3. 什么是意识形态? 4. 法、国家和意识形态之间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 5. 为思考这些关系,我们可以用哪种“组合”类型来表示它们?(法—国家,或国家—法,等等。)

《论再生产》读后感(十三)

一个半月来不断抽时间,终于(重)读完这本书,像完成一次艰辛的跋涉——而一切才刚刚开始。下午上过戴老师的课,恍惚觉得这俨然就属于那黄金灿烂的“周四下午档”,于是魂穿到了周爷爷、黄老师、卷卷的课上。这次不像三年前读康德时弄得大汗淋漓,需要为自己规定每天至少要读几页,而更像是一次愉悦、节制、漫长、耐心、细腻的大厦巡礼,每个房间都看得认认真真,以至于读完时感觉仿佛迎来了一个非常重大的私人节日。当读到“而你可以在今后任何一个时候读到它们”,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种从纸面透过来的诚与力,好像人生就此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而事实上一切如故。我是真切地感激这种阅读经验: 打开书,碎片环环相扣、节节引申开来,是久违的感受,或许也是从未有过的体验。这是一种巨大的知识愉悦。所以忽然想到,一切如饮水,冷暖自知,能容他人指摘——我看着一个时钟,因为角度不同,它就不呈现为一个圆;那么,世界上又有谁可以完完全全证明它是圆的呢?1969年4月6日写下的这行字,几经辗转到我眼中,又是他最初的模样么? 为此,我坦然接受一切馈赠: 他人的生活,在你眼中未必是幸福;但在他人眼中,即应是最大的丰盈。

论再生产

9.9

[法]路易·阿尔都塞 / 2019 / 西北大学出版社

《论再生产》读后感(十四)

对于阿尔都塞来说,最为尴尬的就是如何才能一边坚持“物质基础”,一边坚持“唯物辩证法”。正是因为所谓物质基础的论调是完全偏离唯物辩证法的,所以你才会看到阿尔都塞无论在《保卫马克思》还是《论再生产》中,不断强迫症式地强调物质基础的问题,以掩盖所谓的物质基础根本上就无法被唯物辩证法兼容的问题。

首先,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说:“实践的这个一般性定义本身包含着特殊的存在...不同的实践毕竟有不同的特点...这里有政治实践...有意识形态实践...至于理论实践的存在...”。在这里阿尔都塞引出了实践的多义性:只要是人的活动,无论是狭义的实践论的活动,还是认识论的活动,都属于“实践”范畴。这里完全是符合马克思对于唯物辩证法的解释的,无论是对自然的历史还是社会的历史,都是人的实践的产物(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结论,认识活动属于人的实践,并且物质基础指的是人的实践,而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是由自然科学范式所规定的,因此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是科学实践/理论实践的产物。更进一步说,个体直观所认识到的事物,这些作为被认识的对象的物质,同样是认识论实践的产物。被认识的事物虽然表现自身为自在存在,但是仍旧是为主体的认识活动中介,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德国观念论哲学是达成共识的:“凡是已经被历史的劳动滤过的、因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已经是意识实践的产物。(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因此,实践(无论是行为还是认识)在严格意义上是先于物质的,物质(无论是被直观还是被构造)是实践的产物。

但是,阿尔都塞为了保“物质基础”这个概念,反手引用了一套亚里士多德,重新定义物质的内涵:“当然,意识形态在某种机器及其实践当中的物质存在,与一块铺路石或一支步枪的物质存在有着不同的形态。但是,尽管冒着被误认为是新亚里士多德派的风险(注意:马克思非常尊敬亚里士多德),我们还是要说,“物质是在多种意义上而言的”,或更确切地说,它以不同形态而存在,而所有这些形态归根到底都源于“物理上的”物质。”在阿尔都塞充分认识到实践先于物质的情况下,阿尔都塞决定将实践曲解为一种“物质”。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阿尔都塞已经承认了实践的多义性,那么他也就不得不承认物质的多义性。实践既可以是社会实践,也可以是认识实践,理论实践,意识形态实践,因此无一例外,这些实践全部都是属于“物质的”。那么既然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因此无论是哲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甚至意识形态,全部都可以通过“再定义”的方式,被阿尔都塞的语言游戏回溯为是属于物质的。

接下来是阿尔都塞无法强行圆起来的地方:

谈到意识形态问题,阿尔都塞说:“那些观念的存在,是物质的,因为他的观念就是他的物质的行为,这些行为嵌入物质的实践中,这些实践受到物质意的仪式的支配,而这些仪式本身又是由物质的意识形态机器所规定的——这个主体的各种观念就是从这些机器里产生出来的。”阿尔都塞为了证实物质是第一位的和先于人的意识形态信仰的,因此他指出,人的观念(意识形态信仰)是通过一系列物质的实践配置,和物质的意识形态机器(某种场域实体)所生成的。在这里阿尔都塞隐含的二元论立场是“观念的(认识论)”和“物质的(实践论)”的区分,接着他认为是人的物质实践“生产”了人的意识形态信仰。问题则在于,如果人在意识中没有首先具有一种“意识形态信仰”,那么他又为什么会拥有一系列意识形态的实践配置?其实阿尔都塞根本不用绕这么一个圈子证明“意识形态是被物质基础支撑的”,因为他只需要注意到,人的意识形态来自人对其实在生产条件的“想象性表述”就已经足够了。因为“想象性表述”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实践,而按照阿尔都塞定义法,实践又是一种不同意义上的物质,那么就直接把人的意识形态信仰定义为“物质”就足够了。而阿尔都塞对于自身在物质问题上的难题,他表示:“如果我们把关于不同物质性的形态差异的理论搁下不谈,我想大家不会在这一点指责我们。”

实际上,阿尔都塞的问题应该在于错置了“物质”和“实践”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次序,而他把“实践”再重新定义为“物质”,这就产生了诸多混淆。社会关系作为实践的产物,在这里社会关系就成了一种新意义上的物质,而人被这种“物质基础”所策动,自然就不会有所谓主体性的维度了。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解释的那样,凡是“物质”的东西都是“实践”的产物,因此看起来是作为一种异在的物质而不断策动主体行动的“社会关系”最终仍然是人的实践所驱动的。阿尔都塞把实践曲解为物质,自然就遮蔽了这个问题,也就取消了革命的可能性。但是,为了再一次证实革命的可能性,阿尔都塞只能再设计出“次级意识形态”这种奇妙的主体化模式,人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驱动,但是却又是“革命的”。这就仿佛是首先设置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秩序,人人受到这种秩序的驱动,但是这种秩序却能够生产出自身的“否定”,人被这种“否定”力量主体化而参与革命,但是这种否定本身又是属于秩序自身的一个环节,这听起来未免就有点耳熟了。

《论再生产》读后感(十五)

Louis Pierre Althusser 论 阿尔都塞 在《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中所阐述的阿尔都塞的体系,包括一种关于各种实践的理论:Social formation 社会形态,包含许多不同的实践,联合成一个复杂的整体。 虽然这些实践是不同的,它们可以用一个一般定义统率起来,即它们是:“任何通过一定的人类劳动,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把一定的原料加工为一定的产品的过程。 ” 除去生产本身之外,其余还有三种实践: a. Political practice 政治实践 b. Ideological practice 意识形态实践 c. Theoretical practice 理论实践 (这一点可能有点分歧,“政治实践”只是在谈到意识形态时被论及 ) What is Scientific problem ? 这边我引出一点,讨论“科学性问题” 的实质,在阿尔都塞这边是十分重要的,在《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中包含过关于科学的理论。科学性不是源于向牛顿运动规律的原理,源于拉卡托斯称作“ enlightening 启发性”的东西,作为可能的理论结构,就属于科学性问题。 对于阿尔都塞,科学性不属于一个抽象的问题,这里提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所持有的问题: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问题。虽然这首先是个政治问题,也同是理论,以证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历史科学和工人阶级的斗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统一是怎么样达到和维持的?” 以上两个问题,即科学性 和 理论与实践如何统一的询问,卢卡奇、科尔施有过一定的注释,但其主张使要素合而为一,却受到了一定的损害。此问题,也存在于阿尔都塞的著作当中,相当不可忽视。 阿尔都塞的立场,有着基本落脚点,一直是理论是自主这一命题。理论实践是一种不同的和自主的实践,它们不能归结为社会形态的任何层次。 只能把科学看作是意识形态,是反映并且从属于特殊,阶级的地位和利益的理论,使得不可能建立起科学的客观性。是种把科学的实在客体和思维客体加以区分的形式。 同时,通过这种形式看来,思维绝不是与物质世界对立的本质,绝不是“纯粹、先验主体或绝对意识的机能”,是建立在与自然界保持一定关系,一定历史社会的现实世界上、并与之联系在一起的特殊的现实体系。 把认识描述成为一种实践,意味着不只是确认,认识具有物质的和社会的性质:并含包含对认识如何按照《保卫马克思》中关于实践的一般定义生产出来的特殊分析。

“G1 G2 G3 ”的内在联系: 关于理解理论实践的过程,包括区分在过程中起作用的三类概念即概念I、概念Ⅱ和概念Ⅲ(用G1、G2、G3代表)。 G1是起点,理论实践的原料,就是说,是过程着手加工改造的那些科学的或意识形态的概念(重复说一句,不是世上的事物)。 G2是这样一组概念,它们的多少矛盾的统一通过限定有关科学的问题必然被提出的领域,即该科学的理论框架,构成该科学的“理论”,这一点并不复杂。 G3是“思维具体”,是由G2对G1进行加工、由该科学的理论框架所限定的概念对构成该科学发展中这一阶段的前史的以前存在的各种理论进行加工而生产出的知识。 只有接受下述两个论点,才能达到对理论实践的正确理解: 第一,在G1和G3之间,即在过程的原料和最终产品之间决没有本质的同一,但是总是有真正的转变。 认识过程并不包括使总是暗含的东西变明确,即“绝对”内部的一连串阶段,而是生产出新的知识,有时是革命地推翻理论框架。当一门科学借助认识论上的断裂脱离开它的意识形态前史而产生出来时,或者当一门科学的理论框架被改变时。 第二,G1借以成为G3,“抽象”借以成为“具体”的工作,只包括理论实践的过程,就是说,它发生在“思维内部”。这包括不仅同把科学归结为上层建筑的历史主义观点决裂,而且同一切形式的经验主义决裂。 立即产生了一个问题。他既拒绝了那种对资产阶级哲学最具特征意义的认识论,又拒绝了那种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最丰富最复杂的部分有联系的认识论。 How to overhaul the theory? 一个理论的科学性应该怎样确立呢? 由此可见,阿尔都塞排除了那种企图在理论之外为该理论的科学性,来找到保证的答案,因为它们把认识看作是在实在客体和思维客体之间的直接关系,使认识依赖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串通。 例如:像休谟那样的怀疑论者,都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来给认识下定义,通过断言,这种关系是不能达到的。恩格斯也企图通过把辩证法,建立在某些支配整个现实、也支配作为现实反映的思维的一般规律上,来保证辩证法的正确性。 任何这种做法都必须被拒绝,因为它是意识形态的。它不是承认一个理论的科学性质在于它能够被发展,而是竭力要把这种科学性质,建立在这一理论与其实在客体之间预先决定了的关系上。意识形态通过主体和客体之间预先确立的和谐,总是包含有一种保证。 理论实践是它本身的标准,即理论实践产品的科学性的标准。这正好是在科学的现实,在实践中所发生的事情: 一旦科学被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它们就不需要外部实践的检验来宣布它们生产出的知识是“真的”,即是知识。 至少对最发展的科学说来和在这些科学充分掌握了的知识领域中,它们自己提供知识正确性的标准,这个标准与有关的科学实践进行的严格形式完全重合。 没有关于科学性的任何一般标准。理论实践的“基本实质”排除了这种一般标准的可能性,因为这种标准将不是具体科学本身的产物,而是在它们之外的实践的产物。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成为理论实践的理论,在关于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问题上,在《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中都没有明确提到过。在他的实践理论,把这个问题取消了,这部分有一定的原因: 在理论实践本身的内部,在G2对G1进行加工、把它改造成G3的过程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既然理论本身是实践,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整个问题就是一个假问题。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Althusser

关于阿尔都塞的相关论点: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历史化,是唯一的反意识形态的实践。 意识形态是不可超越的,他在他自己的话语内部是自洽的,因为所有的话语都是意识形态性的,有意识形态才有癔症化主体,才有问题意识,没有意识形态,话都不能说。 意识形态无法被否定性地批判,只能被肯定性地批判,只能把它历史化。 历史化不是正统的叙述的历史性,这种历史也是意识形态,你只能生产出一种注定失败的历史出来,因为目前历史是个绝对失败状况,失败性是就地取材的。 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向我们宣称:一切取决于生产力,科技的加速发展。 而阿尔都塞所强调的生产关系的优先级: 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即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在规定的客观范围内起着限定作用。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主要是强调“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而是更高的生产关系。 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其任务本身,解决在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了,或者至少是生产过程中,才会产生。 阿尔都塞认为,只不过是对黑格尔的内容和形式 适合与不适合的 辩证法上的重复。生产力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以至于生产关系不再适应其发展,由新的生产关系取而代之,使生产力再度快速发展,依次循环,最终导致阶级社会的终结,仿佛一切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合又相矛盾的目的论,得到了解决,这似乎跟阶级斗争无关了。 换言之,这种唯生产论以及历史宿命论,使革命显得多余。因此这里强调了生产力相对于生产关系的优先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