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是一段关于青春、爱情和成长的故事。主人公在初恋中经历了喜悦、失望和成熟。小说描绘了青春期的情感起伏和成长过程,让人感受到青涩的美好和初恋的甜蜜。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读者能够体会到初恋的真挚和珍贵。
初恋读后感第一篇
听文学课老师说这本书生动描写了恋爱过程,推荐我们阅读,我才来的。但还是犹豫了很久,因为我不喜欢看外国文学小说,尤其俄国这种,冗长的名字就让我两眼冒星。 但没想到这本书出奇地好看,让我一口气看完了。(译者真的厉害,没有生涩僵硬地复制) 首先,这本书的第一视角十分成功,让我完完全全代入进去了,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产生共鸣。太真实了,青葱懵懂的情愫,经过心上人时血液循环加速的刺激,还有为她争风吃醋的懊恼。我仿佛就在看一部电视剧。 然后,故事的转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我完全没猜到女主人公和父亲这一层关系,以为母亲只是单纯瞧不起她,更没有猜到他们的死亡。 关于女主,以我刻板的眼光去看待,有些不喜欢。都当小三了,也别立牌坊了。男主的喜欢仍轻松保持,我还是蛮疑惑的。面对家庭被拆散难道不气吗,看见心上人做了不道德的事,真的不难受吗? 不过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十分惊喜的小说。
初恋读后感第二篇
听文学课老师说这本书生动描写了恋爱过程,推荐我们阅读,我才来的。但还是犹豫了很久,因为我不喜欢看外国文学小说,尤其俄国这种,冗长的名字就让我两眼冒星。 但没想到这本书出奇地好看,让我一口气看完了。(译者真的厉害,没有生涩僵硬地复制) 首先,这本书的第一视角十分成功,让我完完全全代入进去了,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产生共鸣。太真实了,青葱懵懂的情愫,经过心上人时血液循环加速的刺激,还有为她争风吃醋的懊恼。我仿佛就在看一部电视剧。 然后,故事的转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我完全没猜到女主人公和父亲这一层关系,以为母亲只是单纯瞧不起她,更没有猜到他们的死亡。 关于女主,以我刻板的眼光去看待,有些不喜欢。都当小三了,也别立牌坊了。男主的喜欢仍轻松保持,我还是蛮疑惑的。面对家庭被拆散难道不气吗,看见心上人做了不道德的事,真的不难受吗? 不过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十分惊喜的小说。
初恋读后感第三篇
听文学课老师说这本书生动描写了恋爱过程,推荐我们阅读,我才来的。但还是犹豫了很久,因为我不喜欢看外国文学小说,尤其俄国这种,冗长的名字就让我两眼冒星。 但没想到这本书出奇地好看,让我一口气看完了。(译者真的厉害,没有生涩僵硬地复制) 首先,这本书的第一视角十分成功,让我完完全全代入进去了,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产生共鸣。太真实了,青葱懵懂的情愫,经过心上人时血液循环加速的刺激,还有为她争风吃醋的懊恼。我仿佛就在看一部电视剧。 然后,故事的转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我完全没猜到女主人公和父亲这一层关系,以为母亲只是单纯瞧不起她,更没有猜到他们的死亡。 关于女主,以我刻板的眼光去看待,有些不喜欢。都当小三了,也别立牌坊了。男主的喜欢仍轻松保持,我还是蛮疑惑的。面对家庭被拆散难道不气吗,看见心上人做了不道德的事,真的不难受吗? 不过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十分惊喜的小说。
初恋读后感第四篇
听文学课老师说这本书生动描写了恋爱过程,推荐我们阅读,我才来的。但还是犹豫了很久,因为我不喜欢看外国文学小说,尤其俄国这种,冗长的名字就让我两眼冒星。 但没想到这本书出奇地好看,让我一口气看完了。(译者真的厉害,没有生涩僵硬地复制) 首先,这本书的第一视角十分成功,让我完完全全代入进去了,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产生共鸣。太真实了,青葱懵懂的情愫,经过心上人时血液循环加速的刺激,还有为她争风吃醋的懊恼。我仿佛就在看一部电视剧。 然后,故事的转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我完全没猜到女主人公和父亲这一层关系,以为母亲只是单纯瞧不起她,更没有猜到他们的死亡。 关于女主,以我刻板的眼光去看待,有些不喜欢。都当小三了,也别立牌坊了。男主的喜欢仍轻松保持,我还是蛮疑惑的。面对家庭被拆散难道不气吗,看见心上人做了不道德的事,真的不难受吗? 不过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十分惊喜的小说。
初恋读后感第五篇
听文学课老师说这本书生动描写了恋爱过程,推荐我们阅读,我才来的。但还是犹豫了很久,因为我不喜欢看外国文学小说,尤其俄国这种,冗长的名字就让我两眼冒星。 但没想到这本书出奇地好看,让我一口气看完了。(译者真的厉害,没有生涩僵硬地复制) 首先,这本书的第一视角十分成功,让我完完全全代入进去了,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产生共鸣。太真实了,青葱懵懂的情愫,经过心上人时血液循环加速的刺激,还有为她争风吃醋的懊恼。我仿佛就在看一部电视剧。 然后,故事的转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我完全没猜到女主人公和父亲这一层关系,以为母亲只是单纯瞧不起她,更没有猜到他们的死亡。 关于女主,以我刻板的眼光去看待,有些不喜欢。都当小三了,也别立牌坊了。男主的喜欢仍轻松保持,我还是蛮疑惑的。面对家庭被拆散难道不气吗,看见心上人做了不道德的事,真的不难受吗? 不过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十分惊喜的小说。
初恋读后感第六篇
或迟些或早些,似乎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好像突然给了一个信号,让自己变得非常的自大和无知,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好任何想做的事情。也往往是在这个时候,激情,这种“疾病”会像传染病一样快速感染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身体突然之间变成了受虐狂,似乎随时准备演绎一场古希腊式的悲剧。身体像战马一般,只想着朝目标冲锋,完全没有在乎脚下的荆棘乱石,也不在乎那个目标是否只是海市蜃楼。天地好似只为此事而生,目光所及之处皆为此事之衬托。陆地和海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太阳月亮和周围纷杂的一切全部成了布景。就连路人都似乎为了演好这出戏而精心排练过动作和要说的台词。
看似俗套的故事在屠格涅夫笔下,变得别有深意,似乎人人都有一颗赌徒的心,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子,不会被变化无常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
但风浪过后,一切都将归于沉寂。
初恋读后感第七篇
我不希望将来我再有这样的感情,然而要是我一声不曾有过这样的感情,我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幸的了。
这是我读屠格涅夫的第一本短篇小说,起因只是因为书名初恋。
也不知为什么,我一个年纪不小的人了,总是会被“初恋”的故事吸引,凡事以“初恋”命名的电影,我要看一看,以“初恋”为名的歌也总是要听一听,当然关于“初恋”的故事,也是要读一读了。
所谓“初恋”是你一生中第一次去爱上别人,在她的身上蕴藏着一个崭新的世界,你带着全部憧憬想要进入那个世界,青涩而真诚。甚至这可以成为我们人生另一次成长的重要开始,她给予你的刺激和体验是无与伦比的,正因为你的年轻和无知,你无所畏惧,以你的本能去爱她,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幸福和苦涩。
传说这本书是带有屠格涅夫自传性质的,那他的初恋比起我们来,更加刻骨铭心了。16岁的情窦初开,爱上了隔壁那个自恋自我的20岁女孩,跟着一群男生,每天环绕在她的周围,最后却发现女孩其实跟自己的父亲有染... 避开这个有些“狗血”的故事不谈,整篇小说对于初次陷入爱恋的那种单纯,疯狂,盲目的心理描写,非常的入木三分。
初恋读后感第八篇
“阳光静静地照在桦树的稀疏的树枝上,风轻轻地吹动它们;顿河修道院的安静而又凄凉的钟声不时飘送过来,可是我只是默坐,凝视,倾听…忧伤、欢乐、未来的语感、欲望和对生活的恐惧。"
不该由此牵扯出政治意蕴来,以至于落了俗套。过早地接受了屠格涅夫所代表的政治性与史诗性,诸如《前夜》与《父与子》类的在文坛乃至俄国社会象征革命意味的著作,此时读起《初恋》来却如同身处伊甸园,像亚历山大·佩特洛夫式的玻璃油画,它是纯然的美、天然的美与诗意的美。
初恋在屠格涅夫笔下是春日初晨的亲吻,暴风雨来临前酣睡恍惚的逝梦,隐匿在午夜花园中玫瑰与刀刃般对决的秘密,是恼人的甜蜜、无止境的幻想、注定西沉的月亮和曝晒在太阳底下的白蜡。
屠格涅夫倾注在齐娜伊达的情感是纯粹透彻的,她完全地脱离了革命小说中女性惯常扮演的“圣母”形象,而独立又罕见地、具有主体性地挺拔于十九世纪的旧社会中。因而想必最后必不忍弗拉基米尔亲睹她在对爱情乃至自由的追求失败后的现状,她逝去地很突然,却也因此凌空上升成了某种追忆的符号。我一直试图在尾声中的农妇与高贵的公爵小姐之间找到些许联系,好让两者的死有所衔接与过渡。那么也许这样相悖的两极,正如《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在温柔乡与乱葬岗之间,只是轻轻一挥手罢。
见识过了如今盛行的“背德文学”之后,便对小说里出现“父亲横刀夺爱儿子的初恋”这样的情节并不感到稀奇,甚至予以理解。我并不认为这是十足的反俄狄浦斯情结,因为两者在根源上都并流于对父亲的崇拜。我更愿意把父亲看到弗拉基米尔的寄托、另一面,或者说二人是无法区分开的。
对于少不更事的儿子来说,这段清新的幻想是初恋;可是对于身处“问题家庭”中的父亲而言,又何尝不是他人生中的初恋呢?成熟的儿子与早逝的父亲的形象在爱情的化身齐娜伊达处实现了融合与转接。当初的儿子与爱人因由年龄鸿沟而丧失可能的关系在父亲身上得以完成,而如今的儿子在曾经父亲的年纪完成了叙事的循环,并重新回忆起“那春天早晨匆匆而过的雷雨”般的初恋,同时闪电似的、却又长存的,永不止息的欲望之火。
初恋读后感第九篇
我总觉得外国的书读起来不太符合我们自己的语境,不是很容易带入书中的氛围,但《初恋》这本书读完后我直呼“真香”。
书中16岁的少年弗拉基米尔,爱上了21岁的少女齐娜伊达。
弗拉基米尔是一位有钱的贵族公子,齐娜伊达是一位家族没落的贵族姑娘,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
值得一说的是,弗拉基米尔的父亲是因为金钱才娶他母亲的,所以少年的父母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连带着父亲对弗拉基米尔也很冷漠。
弗拉基米尔正值青春期,对一切充满激情和好奇,在这时,他遇见了美少女齐娜伊达,这个美女子的面容和姿态从此印在了他的脑海。
齐娜伊达身边有4个爱慕者,也是被她迷得神魂颠倒,弗拉基米尔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成为第5个爱慕者。
齐娜伊达经常跟他们玩抽奖游戏,就是让几个爱慕者在写满字条的纸条中抽一张,抽到“亲吻”的话,齐娜伊达会亲一下那个幸运儿的手背。
少年弗拉基米尔一来就抽中了女神的亲吻,甜蜜得不得了,从此更加沉沦在女神的石榴花裙下。
但可别忘了,女神还有其余4位爱慕者呢,每当女神对其他人示好,弗拉基米尔都会吃醋,内心酸涩、嫉妒,但又被女神偶尔的召唤所吸引,简单说就是‘爱并痛着’。
一切本来很融洽,但女神突然有爱的人了,所以也没有心思跟他们几个爱慕者玩了,经常一个人去远处散步,整个人的磁场都发生了转换。
对于弗拉基米尔来说,明着的情敌还好对付,暗着的敌人你想吃醋都不知道找谁去。
弗拉基米尔一天天的魂不守舍,深夜也不睡觉,去抓与女神幽会的情敌,甚至还带着把刀,要干掉情敌。
结果这位小伙惊悚地发现,自己的情敌正是自己那位英俊又冷漠的老爹。
其实书中有很多线索,都透露了齐娜伊达恋上的是弗拉基米尔的老爹,比如齐娜伊达第一次上弗拉基米尔家里吃饭时两个人的眼神描写,老爹跟齐娜伊达一起在马上聊天,等等。
仔细想想,这个故事既荒唐又合理。
齐娜伊达某种程度上是卖弄风情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但借着书中医生的口说出了齐娜伊达其实是愿意牺牲自己的人,所以在她没有爱人的时候,她也乐意让她的爱慕者感到高兴。以及后来弗拉基米尔的父亲鞭打齐娜伊达,齐娜伊达甚至默默亲吻手臂上的红痕。
对于弗拉基米尔来说,初恋是悲剧的,但少年人第一次爱人的那种又惊奇又酸涩又痛苦又甜蜜的感觉是永远无法忘怀的。所以他说:
初恋读后感第十篇
聚会上要求大家讲自己的初恋,有个四十岁左右的秃头微胖男子念自己的笔记本,讲述了笔记本上记载的关于他,他父亲,齐娜伊达的三角恋爱。实质上是以“我”少年清新忧伤的视角观察、呈现、讲述我父亲和齐娜伊达的隐匿的婚外情。屠格涅夫没有写出母亲的可怜,倒是突出了她的年老和姿色平淡,对“我”父亲实际上是明贬暗褒。《初恋》的婚外情没有使人读起来特别反感,是因为屠格涅夫使用了叙述修辞,控制了读者对母亲的同理心和同情,主要表现在只有“我”一个观察聚焦点,而故意削减对母亲的描写,增加对少女美丽动人狡狯魅力的表现篇幅,让读者的心站在了齐娜伊达一边。而少年无知的视角所造成的懵懂更是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模糊和空白。叙述者长大后的欲言又止是因社会道德禁忌的约束使他讳言。其实还有他的悲伤回忆和痛使他不堪回首而选择回避。从而减少道德的拷问,最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美丽的忧伤的欲言又止而含蓄的青春故事—《初恋》。这可以称得上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了。远比僵硬冷淡的《父与子》出色。屠格涅夫写浪漫主义,非常合宜,充分发挥了他的诗性天才。而不是蹩脚的俄国现实主义。青春的忧伤的风声…作者安排父亲四十多岁中风早死,齐娜伊达难产而死,何尝不是在逃避世俗道德的良心的审判呢?所以读者理所当然可以同情他们了。这也是作者的狡猾之处。为了读者的认同和共情,宁愿安排这么机巧的偶然事故,可以类比韩剧三件套:癌症、车祸、死亡了…处理得不够自然。说到底,光论对错,对母亲而言,多么不公平,父亲为了金钱娶了大他十岁的母亲,又爱上比自己小近二十岁的少女,中年人的情欲总有一股腥臭的味道!屠格涅夫开脱的技巧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二 我有-个习惯:每天黄昏带着枪在花园里踱来踱去,守候乌鸦。我向就痛恨这种小心翼翼的、狡猾的、贪心的鸟儿。就是我所讲到的那一-天,我也像平常那样走到花园里去一-但是, 我白白地走遍了园中的小径(乌鸦已经认识我了,只是远远地断断续续地叫了几声),我无意中走近那道把我们的花园跟右边侧屋后面(属于那所小宅的)的一条狭长园子隔开的矮木栅。我埋下头走着。我突然听到人声,我朝着木栅那面望过去--于是,我发愣了....我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 离开我不多几步--在草地上,绿色覆盆子丛中站着-个身材苗条修长的少女,她穿- -件有条纹的粉红衫子,头上包一块白头帕;四个年轻人围在她的四周,她拿着一些我叫不出名字、 但是孩子们都熟悉的灰色小花轮流地敲他们的前额。这种花的形状像小袋子,它们打在硬东西上就会带着响声,大张开来。年轻人非常高兴地向她伸出前额,而在少女的动作里(我只看见她的侧面),有着一一种迷人的、专横的、亲切的、嘲弄的、动人的地方, 我差一点惊 喜交集地叫出声来了,只要这些秀美的手指敲- -下我的前额, 我愿意马上抛弃人世间的一切。 我的枪掉到草地上县了,我忘记了一切, 我不转眼地凝望她那优美的体态,颈项,美丽的手,白头帕下面微微蓬松淡黄色鬈发,半闭的敏慧的眼睛,这样的睫毛,和睫毛下面的娇柔的脸... “年轻人,嗳,年轻人,"突然有人在我旁边大声说,“难道 可以这样地望着陌生的小姐吗?”我吓了一跳,我发..... 我旁边,在木栅的那一一面, 有一个黑头发剪得短短的男人站在那里,用讥笑的眼光望着我,就在那个时候,少女也朝着我掉过脸来....我在那张灵活的、 生气勃勃的脸.上看到一对灰色的大眼睛,她整个脸忽然微微动了一下,笑了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眉毛好玩地往上一挑..... 我的脸发红, 我从地上抓起枪就跑。一-阵响亮的、但并非恶意的笑声跟在我后我逃回自己的屋子,倒在床上,两只手蒙着脸。我的心跳得那么厉害,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又很兴,我从来没有像这样地激动过。 我休息了一会儿,梳好头发,洗好脸,下楼去喝茶。那个少女的面影又浮到我的眼前,我的心已经不再狂跳了,心紧得真叫人感到舒服。 “你怎么啦?”父亲突然问我,“打着乌鸦了吗? 我正要把全部的事都告诉他,然而我又忍住了,我只是独自微笑。我上床的时候,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缘故,我用一只脚站着旋转了三次,又在头发上擦了油,躺下去,整夜睡得像死人一样。天快亮的时候,我醒了一会儿,抬起头来,十分快乐地朝四周望望,又睡着了。
初恋读后感第十一篇
發心搜買蕭珊的幾種初版譯著是因為黃裳先生那篇《蕭珊的書》。以前嘗寫過札記說五十年代的舊書之美:
“喜歡文史舊書的人一定不會放過五十年代那些年月裡出版的書冊。彼時百廢待舉。鉗製尚疎。文史與文學出版很多還存民國傳統。或者就用舊時的紙型再印一次。封面設計樸拙雅致。有文史書該有的淵茂靜謐之趣。我曾經像叫花子隔玻璃牆望著酒樓豐盛筵席一般讀一本四九年到七九年大陸古典文學出版書目。五幾年的書目真叫人垂涎不止。”
黃裳先生大約也會這樣認為:“有時候她會顯得有些神經質。那是弄文學的人所不可避免的。她常常捧著一小冊屠格涅夫或別的歐洲作家小說的英譯本在讀。踡著雙腿偎在長沙發裡細心地長久地讀著。這時她就會跟著小說裡人物的命運走。有時會提出玄妙的飽含哲理的問題或見解。這一切和窗外的現實是隔得多麼遼遠。但她提出這些來時是認真的。當她自己發現這一切不免有些突兀可笑時。就靦腆地一笑。合上書。又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了。
就是在這前後。她開始譯一點屠格涅夫的小說。我曾讀過她最初的譯稿。她還要我給她的譯文潤色一下。可是我哪能有這樣的狂妄。她有她自己的風格。她用她特有的纖細靈巧女性的感覺。用祖國的語言重述了屠格涅夫筆下的美麗動人的故事。譯文是很美的。
這就是一九五三年夏出版的屠格涅夫的《阿細亞》。前面附有五幅精美插圖的一本小書。正因為這是一本小書。它又幸運地回到我的手裡。緊接著她又譯出了同一作者的《初戀》《奇怪的故事》。和普希金的《別爾金小說集》。現在這幾本書的平裝本和精裝本都已回到我的手中。這是使我感到非常高興的事。
這些書的譯成和印制都曾為人們帶來很大的愉悅。平裝本是毛邊的。這是有意繼承五四以來最早的新文學出版物的傳統。從《奇怪的故事》開始。又印了特印本。是藍綢硬面燙金的。每種印的不多。我在印《舊戲新談》時曾買了一些重磅木造紙做封面。還剩下了幾十張。這時就獻出來。巴金笑說。這拿來印書一定不好看。但印成的一百零五頁的《初戀》。卻實在不壞。米色布面燙金。封面是兩匹馬和一個坐在雪橇上的人。”
屠格涅夫的文字我蠻喜歡。覺得中國現代文學裡的沈從文。何其芳。廢名。師陀。汪曾祺的文字裡都有相似的地方。當年讀董橋先生文章。他評論屠格涅夫一類的風格說得很是妥帖。而且也可移諸上述幾位的品評中去:
“屠格涅夫的筆總是這麼乾淨:沒有理論。沒有分析。⋯⋯小說必須給現實世界營造日常生活裡的幻夢。小說家大半抱負太大。雜念太多。‘念’是要有的。但不可‘雜’。幻夢不是雜念。屠格涅夫筆下的幻夢是專一。和諧。引人入勝的情景。現實生活冗長。混亂而沉悶。屠格涅夫的本事是在這個悶局裡創造尋常的幻夢:不是驚人的幻夢。是每一個尋常人都可以理解。容易共鳴的幻夢。平庸的嘮叨和誠實的敘述往往只有一線之差。可是差之大矣。前者不離一個‘鬧’字。後者求一‘靜’字。屠格涅夫筆下的人和事都是靜的。靜則不沉悶。不瑣碎。這裡牽涉到品味和美感。”
蕭珊肯定也喜歡這樣“日常生活裡的幻夢”。所以讀到黃裳描寫蕭珊“這時她就會跟著小說裡人物的命運走。有時會提出玄妙的飽含哲理的問題或見解。這一切和窗外的現實是隔得多麼遼遠。但她提出這些來時是認真的。”真是知己之見。
初恋读后感第十二篇
开篇,“我“已步入中年,四十多岁,和友人夜晚消遣聊天时,被cue起”初恋“话题。友人纷纷表示自己的“初恋”没甚新鲜,基本上都是门当户对、互相介绍等,缺乏在情感中的自觉与自察意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时代大背景。
而“我”的初恋,则不仅“不算十分平凡”,还万分刻骨铭心,以后来之眼观之,更可以算作“时代的先声”之列——那年,“我”十六岁,无论解释为萌自青春的欲望也好,还是命中注定般地缘分使然,一家人在无愁园消夏时,“我”爱上了邻家的公爵女儿齐娜依达。
齐娜依达比“我”大五岁,家庭状况窘迫,一家空有“公爵”的头衔,有个缠人烦人且不修边幅的母亲,性情古怪,热衷对她的多位追求者挑逗与玩弄,至于更多细节、包括长相,则很难定论,因为全书中对齐娜依达的描写均来自“我”的视角——带着名为爱情的滤镜。“我”因齐娜依达而尝到爱情的甜蜜,她像“我”内心原始冲动、欲望的实体化身,只是存在,就已足以引我浮想联翩。然而,这样的齐娜依达如果仅仅是不爱我,或许也不至于在“我”未来的记忆里如此深刻。
当“我”对齐娜依达爱得上头,深深沉浸于“初恋”带来的复杂的新鲜感时,也敏锐地觉察到她产生了变化——她爱上什么人了!她变得沉静庄重,时不时忧郁,自言自语,那种种神情让正品味着伟大爱情边角的“我“不安,疑心,直至在无心却也有心地跟踪下,”我“看到了惊天秘密——齐娜依达与”我“的父亲有私情,这不仅让“我”本就岌岌可危的家庭雪上加霜,更是对“我”本身的当头一棒。
其实作者早已为我们铺垫了诸多,比如整个社会背景风俗的呈现,比如父亲与母亲性格迥异的看似“相配“实则“灾难“的结合,让婚姻乃至家庭宛如儿戏。玩笑。而尤其,“我”之所以在无愁园倍感苦闷,无所事事地游荡四周,进而发生一系列事情的根本,也恰来自于”我“本就敏于常人的心对这个家庭之索然无味的难以忍受。
作为情敌,“我“羡慕父亲,也更加嫉妒父亲。但“我”更深知,即便没有父亲,齐娜依达也不会爱我,齐娜依达对我表示出的疼爱,一方面由于她古怪多变、爱玩散漫的性情使然,一方面则是纯粹拿我当一个孩子,而想到“我”是她真正恋人的儿子这一点,又让她痛苦——这就是“我”的初恋,它经历过懵懂,经历过甜蜜,也经历过惶恐,也因为这些经历,“我”逐渐成熟起来。然而,父亲与齐娜依达的感情并没有结束……
全书,我非常喜欢两处情节表达。
一是,齐娜依达拿“我“当小孩,她会忽然来揪”我“一缕头发,然后故作无意的扯开话题,引“我”疼痛而委屈,却又倍感吸引——这样的齐娜依达有种奇异的魅力。她有诸多追求者,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他们常常会一起聚会,百无禁忌般讨论着各种各样的事,仿佛终有一日其中会有一个人正式成为齐娜依达最终选择的那个人。
而“我”,十六岁的“我”,看到他们一个个身上的缺点(或许我可以称之为“人性的弱点”之眼里难容沙子的少年人总是无法容忍的),想要证明自己和他们都不一样。当齐娜依达半开玩笑地要“我”从高墙上跳下来,以证明爱时,“我”跳得义无反顾——因为十六岁的“我”想证明,自己不同于那些只会嘴巴上说的人,而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可是十六岁的少年,能够献祭自己的什么呢?似乎只有一腔热血、勇气,乃至生命本身。他们不管不顾地要证明自己的深爱,丝毫不去想对方要自己的命做什么,尤其如果对方真的爱自己。但我很喜欢这处情节,让我看到一个最普通不过,也最可爱,最美好的少年人。
二是,几年后,当我意外再次看到齐娜依达,并且目睹父亲向其甩了马鞭,而齐娜依达却选择吻了伤痕处——我觉得非常残忍的画面是,“我”在暗处,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忍受伤害,还甘之如饴,那么卑微,疼痛,而“我”却什么都不能做,不仅连“拯救”她的机会都没有,且制衡我的还有“父亲”这个因素,此外,会更加无力的是,甚至没有帮助她的理由和资格。
齐娜依达的复杂身世、古怪性情与“我”父亲的畸形情感处境,有着某种互相需求的契合。他们不一定给对方带来幸福,快乐,积极向上,甚至无法带给对方未来,安全感,但是他们最需要彼此,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慰藉彼此。“我”能够感受到这一切,但是无法理解,更加无法认同——成为了“我”永恒的爱之伤痕,直至听说她难产死亡的怅然若失,责怪自己因某种拖延而未见她最后一面的情绪亦伴随“我”一生(据说,这是屠格涅夫所有小说中,最真实取材于他自身经历的——而且,他终身未婚)。
往好的层面说,“我“因初恋的伤痛之铭心,无法挥散,而在人生长河中反复思考着”爱情“命题,最终反而将情感本身以及记忆等,都炼得纯粹。虽然这份纯粹因难存于世,而导致“我”个人的情感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和解,但它本身是美的,其次,它不至于让“我”伤害他人,因而总是美的。
阅读体验,最直观就是耀目、扑面的青春气息。不同于《新爱洛伊丝》那种浓烈、抒发、直接、渲染的情感表达,那是法国人乃至西班牙人的做法,德国小说、日本小说里倒常见,愈是压抑,愈是令人倍感深情的,层层反复咂摸还意犹未尽的褶皱。
比如阅读《初恋》的过程中,我就常想起《少年维特之烦恼》(而因本书以四十多岁的“我“回顾年少经历为视角,常会冒出来零星几句是站在未来视角发出的感叹,尤其感叹时光的那几句,又让我是瞬间乱入《浮士德》前言的片场,我最无法释怀的情感,总是关于时间)——是我十七岁时庆幸与其相遇的书,后来也庆幸,在正青春的年岁走近维特的内心,亦是少年歌德的内心。自后,少年放下自杀的念头,踏入现实生活,一路向着深沉、向着《浮士德》成长,成就了文学史上更加厚重的一块丰碑,我钦佩《浮士德》,仰望《浮士德》,我用一辈子去一遍遍读它都应该不为过,可是我只敢看《少年维特之烦恼》两次。一次是我最初与它相遇,下一次是愿我有勇气。
虽说,人生每一阶段皆是平等的,均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我也十分认同“青春的可贵,在于它只有一次“的情感表达。《初恋》因而可贵,而它是一本俄国人(虽然俄国文学里有我最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它苦哈哈的印象我还是颇为充满”偏见“)写的书,还来自大名鼎鼎的屠格涅夫,这就让它不仅可贵,还非常引人好奇。读完全篇,我也想了下我的“初恋”——每个人定义初恋的方式都不同,于我,常常是第一次有所谓的男朋友,他因家里开花店,每天早上和妈妈早起去进货,而常常拿花塞满我的抽屉;也可能是我第一次觉得有心动感,他带我做了很多我想做却不知道要怎么做的事,大多是出格的、叛逆的、耍帅装酷他总是最在行;又或者是初吻,两根舌头在视线看不到的“空间”竟可以那样互相把玩,又好像在心里的那个空间萌动一般,世界只剩下专注于舌头,是只有在那个当下才会知道要怎么做的事;但可能我至今还没有初恋——因我也始终觉得,初恋是一份关于“爱”的心情,而我关于“爱”的最重、最深、最痛、最美,美到不真实地极美情感,已然在对我母亲的种种故事里体味个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