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母爱的束缚》是一部描写女性内心挣扎的小说。主人公在母爱的束缚下长大,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揭示了母爱对女性心灵的影响。最终,主人公在挣脱母爱束缚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实现了内心的解放和成长。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一)
《挣脱母爱的束缚》中说到, 孩子对父母的认同包括认同他们的思维方式、观念、情感和需求。
我深以为然。 父母的孩子最近的人,是孩子早期的模仿对象。 认同是能交流的前提,能交流是能教育的前奏。 所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是当父母的必修课。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二)
不为人所知的是,母亲与女儿的关系比母亲与儿子的关系纠缠更深,然而我们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允许我们认为母亲不好,有些隐秘的伤与痛,不敢说穿的恨与爱,实际上却蔓延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读这本书,让你有如醍醐醒脑,原来,你不是一个人,我们身边有好多这样深陷母爱困扰的人,看清这一真相,不是让我们去控诉母亲,而是能看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有的爱是爱,有的爱是羁绊是束缚,只有看清它,才能给人生减负,走得更轻松。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三)
女孩子在二十多岁的年纪,身份发生多重变化,对于自我的审视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女孩从此变成女人了吧。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其实早就藏在了你的原生家庭和母女关系之中。 本书作为心理咨询类的通俗读物,可读性很强,作者利用自身经历明视女性成长经历中的困惑,读的过程中常常有种世另我的感觉,代入感还是蛮强的。 本书主要反思不健康的母女关系及其成因,全书也由此展开,作者反复强调如果读的过程中没有共情是件很好的事情,反过来想:“我是多么幸运啊,不用去体验这样一份苦难。”读到此处内心很是温暖,那些一起共情的人可以得到慰藉,而那些苦于没有打开读书思路的,也有被照顾到情绪。 作者罗列了九种不健康的母子关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所处的境况是常常有几种关系同时体现在我的生活中,相信很多女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也恰说明,天下的母亲或者母女关系有着太多的共性,没有完美的亲子关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自己,接纳自己。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四)
作者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学硕士,不仅是经验丰富的心理咨 询师,还是长期撰写心理学科普文章的作者。
我之前读过于玲娜老师的另外一本实用心理自助书《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同样很推 荐阅读。而且于玲娜老师应该是精神分析取向的,这更增加了我阅读本书的兴趣。
本书把母女关系单拎出来讲,是因为它不同于其他亲子关系,母女关系对女性的一生都有影响深刻。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会给女性的人格形成、亲密关系和人生 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书中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安排书写结构,分别介绍了母女纠缠的定义,母女纠缠的类型及其成因,以及疗愈方法。
本书介绍了15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其中提到“看不见”女儿的母亲和“空心化”的女儿。这样的关系中,母亲会看不见女儿,即对女儿的情感忽视。之所以会这样,常常是因为母亲自己就是被忽视的,她拿不出更多的情感去关照女儿,“像一个穷人对另一个更穷的人的吝啬。”
也就是说,自己本身就匮乏的东西,想再传递出去都是那么的力不从心。联想到我自己,我是女儿,也即将成为母亲,模模糊糊认为是原生家庭让我有时怯懦拧巴,既想实现那个理想中的自我,又患得患失。所以我会偶尔焦虑,是否因为我性格上的这个缺口,也无法给我的下一代补足。
但又很庆幸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让我可以阅读中寻找答案。我并不企图用这样一本心理自助书解 决问题,我也知道甚至10本,20本可能都不会,兴许还会越来越迷茫。但是每阅读一次,每思考一次,就参悟一次,就离真实的自我更进一步。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五)
做女儿的角度
一开始读的时候总会对号入座,抱怨自己现在不满意的状态是种种原因造成的。还会委屈我为什么从小时候开始就要做别人情绪的垃圾桶,而不允许有自己的情绪。唉……
看过以后,想到可能我没释怀是因为,我精神还没有完全独立,总想找到依靠,渴望那种理想中家的感觉,有关爱,有引导,有保护,有情绪也会被接纳等等。
一不小心,等着“施舍”的年纪已经过去了,不该像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子一样等爱来或者再提要求了。况且以前不会体现出来的爱,以后更不会了……为什么还抱有希望呢?
这本书带来最大的启发就是,该好好重新养育自己,那些母亲该承担的角色其实是可以有替代的,比如多和大自然接触,和朋友领导交流,终身学习,好好保护自己等等。
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对啊!要独立是要靠自己的,我之所以还在期待的那种和母亲连接,其实是我还不够独立吧,老想着索取。
但是……那个从小想要得到正常妈妈爱和保护的那个我真的是错的吗?
要是从做母亲的角度来说的话
做母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做一个独立又正常的成年人吧(正常的成年人划重点,经济独立,控制情绪,负责任)
基本要求是:不要把自己的错误,自己的情绪转嫁给孩子来承担……
养她成长,育她独立,并且接受孩子会和自己渐行渐远的事实。再远也要让孩子需要的时候能感觉到你的支持。
我说不出比作者更好的话了,摘录下来警醒自己。
“母亲的十个“角色”:生命之源、养育者、依恋对象、保护人、第一响应者、情绪调节器、镜子、啦啦队长、导师、大本营。如果真的存在所谓的“完美母亲”,那可能就是这十个角色的结合了。”
“直面自身的匮乏和荒芜,会让人为自己虚度的时光而悔恨,让人发现重重困难和压力,体验到排山倒海般的挫败感,让人开始怨恨那些自己服务过的人,甚至觉得人生不再有希望。但也唯有穿越这些痛苦,才能重建自己的内在世界,为自己而活。”
“很多母亲在心理层面还是“没长大的孩子”,但我们在这里的确要使用“双重标准”,把更多的责任放在成年人身上,而非孩子这边。这是一个既定前提,不需要进一步讨论,因为唯有成年人承担起对孩子的责任,人类才有可能生生不息。 ”
感概一下,当一位好妈妈真的好伟大,又好难……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六)
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看到“挣脱”两个字时,大脑里中出现的“妈妈怎么会不好”的念头,然后会自动把这个念头屏蔽掉,不去触碰这个话题。 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意识不到的事物,构成了我们的命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挣脱母爱的束缚》这本书,来正视母爱,走出负面情绪,实现自我成长。 作者: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督导师,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著有《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译有《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等。 作者在书中剖析了15种不健康母女关系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并结合自身多年咨询经验,给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这是一本心理学的自助书,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得到一本武功秘籍那样,我们需要一边读,一边体会,一边练习,需要时间帮我们走出这些负面情绪。 1、首先需要澄清下: 我们不是来改变你和母亲的关系,而是一起来反思和母亲的关系,消除不利的影响,走出对你的限制,更自由地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孝,也是母亲最愿意看到的:你是如此幸福的生活着。 2、本书列出了15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也许你会好奇:“我和母亲到底是哪种关系呢?” 其实,这些类型之间并不是彼此排斥的,你们的母女关系可能以一种类型为主,又混合其它的几种类型,在我们这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会逐渐演变、更替。 虽说现在一直在说男女平等,但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一直在影响着很多人。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视剧《欢乐颂》,里面的“樊大姐”,她的家庭尤其是她的母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母亲一直非常宠溺儿子,却一直打压着“樊大姐”。 现实中也有很多的妈妈属于“扶弟魔”,姐姐什么好吃的都要先让着弟弟不说,就算姐姐成绩很好,初中毕业也只能去上中专,因为要让弟弟读高中上大学;姐姐毕业工作了,收入除了孝敬父母,还得留一部分给弟弟;姐姐结婚时父母要的彩礼是留着给弟弟结婚用的;弟弟买房子姐姐也要出一部分;弟弟的孩子吃什么奶粉,办什么游泳卡,这些也得要姐姐管…… 我有个同事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她告诉我,她曾很羡慕那些可以自由支配收入的小同事,在这样家庭的影响下,同事凡事都亲力亲为,过度的牺牲自己来成全家人。结婚后她不想回娘家,回去了也没人心疼她。产后她陷入抑郁,痛苦得她一直自己以泪洗面。 三年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才慢慢地走出来。 3、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去理解和描述问题,小篇幅的提建议。我们需要的是对自己更深刻、持久的理解,承载、消化和穿越这些负面情绪和痛苦,实现更好的成长。 我们一起读这本书,一起打开这些负面情绪,让我们一起自由地体验、观察和反思任何负面情绪,这是我们心灵成长的基础。 写在最后:有的人就算常年遭受心理折磨,也不愿意指责母亲。殊不知,子女对母亲最好的报答就是获得幸福。 我们可以学会自我同情,自我认同,真正开始自爱,坦然做真实的自己;满怀感激地与母亲保持距离,不再期待母亲的改变,更无须与母亲决裂。 让我们一起正视母爱,实现更好的成长。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七)
说起母女关系,总会让很多人苦恼。如果你的妈妈也是以下几种之一:
1. 不重视你的需求,关心过少
2. 控制欲强,一直在干涉
你的生活
3. 与你的角色反转,要求你去关爱,猜测和满足
4. 用愧疚控制你,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来道德绑架你
没有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点问题没有的,只是问题大小问题。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会给女性的人格形成、亲密关系和人生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那些令我们不舒服的亲子关系,该如何解脱?
子女对母亲最好的报答就是获得幸福。幸福是一种能力,要具有充分的自我认知,去做到自我同情,自我认同,真正开始自爱,坦然做真实的自己。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接受不完美的母亲。满怀感激地与母亲保持距离,不再期待母亲的改变,更无须与母亲决裂。
作者在书中剖析了15种不健康母女关系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并结合自身多年咨询经验,给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书中大量贴近中国母女日常生活的讨论是母女关系心理学的本士化尝试。希望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释放对母亲的各种负面情绪,真正从积压已久的关系走出来。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八)
近年来,“原生家庭”一词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影响”也被多次肯定。母亲因为在养育中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她对子女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尤其对于女儿,影响甚至会延续到下一代。 三年前,我当上了母亲,当时的我,觉得自己一定会是一个“完美”的母亲。我看了各种科学育儿的书籍,学习儿童心理学,我认为我一定了解孩子,一定是温柔的母亲。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理想中的亲密无间没有出现,我越想靠近孩子,孩子反而越不想跟我呆在一起。在一次孩子的爆哭中,我耐性终于耗尽,冲口而出“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这句话一出,我顿时傻眼了。 “我不要你了。”这句话是我小时候,母亲很喜欢对我说的一句话。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会9害怕,害怕母亲会一走了之,害怕母亲真的不要我。印象中,每次的“不听话”“叛逆”,母亲都会用“不要你”来征服我。因为知道这句话的伤害力,我要求自己不能对孩子说这些话,要求自己学习,想孩子避免受到同样的伤害。但是,在成为母亲后,我还是避免不了成为了我的母亲那样的人,我还在用相同的方式伤害着我的孩子。 在《挣脱母爱的束缚》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谈论母亲给女儿带来的伤害,并不是为了评判母亲,指责她、报复她,而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自身痛苦的根源,改善我们的身心状态,真正实现人格独立和自我成长。”作者于玲娜是一个有着十多年的心理咨询从业经验,尤其擅长女性成长,创伤陪伴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专家。她在书中运用大量的例子剖析了15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的根源,影响,以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疗愈方法。 一、根源:母职的缺失 新今社会,母亲在养育孩子方面还是担任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嗷嗷待哺的婴儿降临到这个世界,最终能长成一个健康的成人,除了需要基本的生存条件,情感上还需要被滋养。 母亲是孩子的安全感。在母亲的陪伴下,孩子能尽情地去探索世界,她知道母亲就在她身边,她知道母亲就在那里。母亲是孩子的响应者,她哭了,母亲会走过来,会回应她的需求,会满足她,安抚她。母亲是孩子的反馈者,她最初对自己的认知,都来自母亲的反馈。从母亲的反馈中,她会认识自己的价值,会学会爱自己。母亲是孩子的榜样,如何长大,长大会成为怎样的人,母亲是她的第一任老师。母亲是孩子的情绪调节器,母亲教会她如何认识情绪,控制情绪,排解情绪。除此之外,母亲还会是鼓励者,安抚者等。母亲兼顾着各种职能,这些职能协调地促进孩子的成长,而母亲和孩子不健康关系原因的根源,就是这些职能的缺失。女儿,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原因,更加受母职缺失的影响。 二、影响:不健康关系 缺乏情感反馈的母亲,养育的就是内心空虚的女儿。在母亲处得不到情感反馈的女儿,长大后会不懂得感受自己的内心,做选择的原则也只是遵照外界的“标准”,特别在婚烟关系上,很容易因为被某一刻的情感照顾而误入情网。 我有个朋友,小朱,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妈是一个老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对小朱的陪伴时间比较少,对于女儿的情感照顾也比较缺乏。小朱一直以来都是乖乖女的存在,努力学习,班上的好学生,仿佛没有叛逆期,平安顺遂地长大,结婚生子。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她幸福美满,只有她自己,私下会跟相熟的朋友说:“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好像一辈子这样子很不错,但是这好像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觉得应该是这样而已。”小朱就像一个心如止水的人,无欲无望,看似幸福开心,实际内心空虚无助。 除此之外,《挣脱的母爱束缚》中一共描述了15种不健康关系,其中9种是常见的不健康关系,6种是在家庭环境下存在的不健康关系。充分了解清楚这些不健康关系,能看清问题根源所在,为走出这些关系打下基础。 三,疗愈:走出不健康关系 走出不健康关系,不是去评判母亲,或者乞求母亲认错,为对女儿的伤害自责。正如书中所说,“在关系中,认识对方不是必要的,唯一必要的是认识自己。”我们对母亲的了解,对母亲对自己伤害的了解,更多地是为了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自己疗愈自己。理解自己,帮助自己从母亲的内部意象独立出来;理解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埋葬过去的痛苦伤害;理解自己,探寻自己的需求,可以选择与母亲和解,也可以选择母爱的替代,重新养育自己。 四、结语 “理想的母女关系最终的结局就是分离,不是“母亲养大了女儿”,而是“女儿借助母亲的养育成为她自己”。”这是《挣脱母爱的束缚》对理想母女关系的描述。愿我们都能疗愈自己,独立成长。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九)
书名:《挣脱母爱的束缚》 作者:于玲娜 出版社: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智元微库 这本书的副标题——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作者在书中剖析了15种不健康母女关系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咨询经验,给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也许你会说,“我跟妈妈关系很好,不存在不健康的关系。” 其实,女性在寻求心理咨询的人中占了很大比例,她们有的因为紧张的婚姻关系,有的育儿产生的心里恐慌,有的和同事,家人的关系紧张…… 她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她们的原生家庭对她们的影响,经过深入的咨询推荐,寻根溯源,才清楚这些答案都会指向和母亲的互动。 “我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你都30岁还不结婚,对得起我吗?” “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可你还不领情,对得起我吗?” 这些是内疚感控制型的母亲常说的话。这种母亲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女儿,让女儿产生内疚感,不忍心反驳母亲。 有的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但为了孩子,母亲并没有和父亲离婚,母亲还会说:“还不都是为了你,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不跟他过了。” 其实,在这种没有爱的家庭里长大,对女儿的影响甚至会大于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有的母亲为了抓住女儿,不愿意和她分离,甚至不惜影响女儿的婚姻。 上述两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如何走出这些不健康的母女关系?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学会自我满足;哀悼过去,接受现实,踏实地生活在其中;表达并化解对母亲的愤怒等负面感受;各归各位,建立并遵守人际边界;不要和母亲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寻找母爱的替代…… 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对自己更深刻、更持久的理解。 这本心理学的自助书,需要像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得到一本武功秘籍那样,一边读,一边体会,一边练习。 随书附赠【情绪笔记本】,当你收到触动时,可以及时把你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 让我们挣脱母爱的束缚,走向和解与疗愈!!!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十)
母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女性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模式导致了母女关系的复杂。很多女性表示自己成年以后的性格、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模式甚至职场表现都常常受到童年经历和原生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母亲的影响。从原生家庭的角度看,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是很多女性精神痛苦的来源。 · 于琳娜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拥有十多年的心理咨询从业经验。对母女关系有很深的研究。 · 她在《挣脱母亲的束缚》一书中剖析了15种不健康母女关系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她指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会给女性的人格形成、亲密关系和人生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 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会给女性的人格形成、亲密关系和人生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只有释放对母亲的各种负面情绪,才能真正从积压已久的关系痼疾中走出来,而这种释放既非期待母亲改变,更不是与母亲决裂。 · 关于如何挣脱母爱的束缚,改变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作者给出了很多实用性的建议。其中有一条原则是从改变自身做起。作者说:“了解对方,当然有利于认清你们之间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认清你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 总之这是一本十分实用的心理自助书。作者用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了很多切实可用的解决方法。愿每一个受母女关系困扰的女性都能够从这本书中有所受益。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十一)
每一个女人慢慢都会成为母亲,而每一个母亲也都是从女儿阶段成长而来,因此母亲和女儿的关系就是波折而复杂的。 绝大多数女儿在人生中的某一阶段都会有着逃离母亲的欲望,她们希望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但在女儿成年,特别是育有自己的孩子之后又慢慢的会回归对于母亲的理解和深爱。这就是母职带来的爱的流动,这就是让我们人类母职传递的基础。
可正因为母亲和女儿有着如此紧密的纽带,在母女关系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束缚,也就有着非常多不健康的关系。而这些不健康的关系又会因为母女的纽带不断影响着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们,更会让这些不健康关系代际传递下去。 相信没有任何一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承受来自于自己的伤害,但是这种伤害有时就会在不自觉之中产生。那么怎样认识不健康的母爱?怎样规避这种伤害?就是每一位女性都要学习的常识。
于玲娜,心理咨询师、督导师,有着十多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并致力于传播心理科普知识。她的这本《摆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就带我们洞悉母爱的底层逻辑,并通过对于15种不健康母女关系根源、表现和影响的深度挖掘,让我们了解这些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又教会我们怎样才能从这些不健康的关系之中挣脱出来。
作者分析了不健康母女关系之中爱的纠缠的来源,并给出来主要来自于母亲的被害妄想、被抛弃的恐惧、对冲突的害怕、没有同理心以及无法面对自身的匮乏和荒芜。 我们对于这些母亲的不健康行为有所认识,又具体要怎样让自己不被这种关系所伤害的,又怎么在伤害已经造成的基础上给以疗愈呢?我们无法改变已经有了固定思维模式的母亲,那么就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就要让我们从母爱的束缚之中逃离,就要学会正确的母女相处模式,不再把这种束缚影响下一代。
这就需要充分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而本书的阅读和学习就满足着这一诉求。现代的心理学已经能够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自己成长经历之中所受到的种种影响,并在反思之中让我们能够重新感受自己没有得到的母爱,让我们修复自己内心的创伤,让我们完成自我的和解。
所以书中所有这些走出不健康母女关系的小技巧,都是在帮助我们完成对于自己内心的修复。比如这里有着从母亲的世界之中独立出来建议,有着哀悼过去、接受现实的技巧,有着自我满足的训练,都是在帮助我们不被自己的内心所束缚,都在帮助我们建立起一种完整的人格。
当我们感受到了倍受母爱束缚的事时候,当我们感受到了母女关系并不融洽的时候,当我们面对着自己的母亲、孩子有愤怒情绪的时候,就来认真阅读这本书,就通过书中的相关知识探索自我、了解自我、修复自我,最终实现个人和母亲关系命运的改变吧。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十二)
母爱是束缚?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书名都会觉得疑惑吧。是的,不健康的爱就是一种束缚。
坦白说,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很清楚,我和妹妹都受到过不同情况的不健康的母爱束缚。而母亲自己的行为又多半是来源于她的两位“母亲”,养母和生母。两位祖辈都已经去世了,母亲现在更多的是怀念她们。而我在自己成为母亲后逐渐理解了母亲,对于很多情况都不再介怀,也努力让自己不再成为孩子的束缚。
这本《挣脱母爱的束缚》,更多是告诉我们有哪些爱是不健康的,为什么会有不健康的爱出现。
女性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模式,使得母女关系和其他亲子关系不太一样,女孩会更加容易受到母亲的影响,很多时候成为母亲一样的人,或者相反成为母亲完全不希望成为的样子。
不健康母女关系的实质是母职的缺失。
一个“完美的母亲”,需要具备十大角色:生命之源,养育者,依恋对象,保护人,第一响应者,情绪调节器,镜子,啦啦队长,导师,大本营。
一个母亲需要承担的责任实在是太多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某种职能缺失。这时候如果家庭其他成员能够协助她完成某些职能,那么孩子就依然可以成长为一个健康、乐观的人。
因为母亲的某些职能缺失,所以会造成一些常见的不健康母女关系。
例如:有些母亲对孩子的感受是习惯性“看不见”的,这样的孩子看起来也可能会很乖,但是到了某些特定时刻会爆发出来,让她陷入不健康的婚恋关系中。
更有甚者,母亲会刻意打压孩子的感受,教育孩子忽略自己的感受。这种情况会造就“优秀”的学霸女儿,结果是要么“优秀”的过了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要么是放飞自我,疯狂的寻求刺激。
还有一些母亲,控制欲很强。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却依然得按照她的想法去生活。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势必会产生一些反抗,明里暗里的和母亲作对。
意识不到这些的母亲,还会通过让孩子产生内疚感,来左右孩子的决定。前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大,我也曾采取过这样的方式。跟孩子说我已经很累了,为了你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你就不能让我省心一点。也不知道孩子心里是否会因此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迹。不过和她的同学比,她自己觉得自己很幸福了。有一天在一起散步的时候,跟我说非常谢谢我对她的教育。既没有压着她学习,也不过分限制她的自由。
不健康的母女关系还有可能是不同的家庭结构造成的。
以前我还挺羡慕有些母女能够像姐妹一样相处的,但这姐妹还是得有分寸。如果母亲过于混淆自己的位置,把自己也当成孩子,不能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孩子保护,这样的关系也是不健康的。
还有些母亲会因为某些原因怨恨孩子的存在,或者与孩子一起将父亲当作敌人,这些都是不健康的。
健康的母女关系,需要母亲对自己充分的进行探索和了解,也需要其他家庭成员的适当帮助。回想孩子成长的这十二年,我也是在不断成长,不断调整我和另一半的关系,和家人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也很庆幸,我们是懂得学习的一代人,通过各种方式,总归能够避免一些错误的出现。
看完这本《挣脱母爱的束缚》,虽然不能百分百做到一个完美的母亲,及时发现错误并修正,也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十三)
全世界都在说母爱伟大,但现实生活中,对于有些人来说,母爱反而是一种束缚。他们谈起母亲,却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和窒息。 “最近我妈总翻我微信,查我跟谁交往,还催婚。但我就想着能逃避就逃避吧!因为童年的经历对我来说太刺心了!”小霞最近和我经常聊起童年的回忆,说起结婚生孩子,她就心生恐惧,觉得自己根本没有童年。 原来是她小时候常常要承担很多家务劳动,有时小霞还会被母亲拽着头发,挥着大棍往死里打。所以,她害怕自己结婚当妈妈之后,也会像母亲那样对待孩子。 在小霞上小学的时候,常常进不了家门,没人管她有没有饭吃,感觉自己就像充话费送的。因为母亲不给她钥匙,所以她放学了,总要爬狗洞进去,吃冷馒头。 现在小霞成人了,谈起母亲,心里还是充满恐惧,但她也不敢对母亲有半点抱怨。因为心理阴影,她害怕结婚生孩子,担心自己成为母亲那样的人。 她又常常羡慕别的母亲和孩子手拉着手的温馨场面,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妈妈们。为什么别人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而自己却不敢迈出结婚这一步。 类似这种童年的不幸和矛盾的心理,或许不少人都有过。可是总用这种逃避现实的方法,就能够抵御内心的挣扎吗?究竟怎么样才能跨越这种鸿沟呢?其实,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对自己更深刻、更持久的理解。 于玲娜在《挣脱母爱的束缚》一书中,提出如果我们想要走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摆脱有毒母爱的束缚,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自我了解和认同;坦然地接受现实与哀悼过去;适当地与母亲保持距离,不再期待母亲有什么改变。 书中还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心理治愈,不是避开过去造成的痛苦,而是承载消化和穿越它们。另外也给我们分析了,不健康的母女关系和母职的缺失的原因。 一、“看不见”女儿的母亲,让人心生回避。 都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爱的包围,在家庭中需要父母的关怀。 而小霞却被母亲无视,她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常常一整天不在家,也不给她钥匙回家,对她不管不顾,让她自生自灭。 当她时候遇到伤心事哭的时候,妈妈会经常训斥她,说家里的运气都被小霞哭没了,哭泣的人祸事多。 小霞的这些需求,妈妈总是“看不见”,或者是被拒绝。在“母爱缺失”中长大的她,成年以后表现得就很没有安全感,内心也充满戾气。 在心理学上,她的行为称之为“回避型人格”,久而久之,她也会变成很难建立和他人的信任。 所以对妈妈来说,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尤为重要。 二、母女错位,让女儿没有童年。 适当的家务劳动,合情合理,也无可厚非。这样可以锻炼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和强化生存能力。 但是小霞承担了超出能力范围的家务,她也不敢说一句反驳的话,还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 被母亲倒置的母女关系,把小霞当做“出气筒”。让她童年缺乏关爱,甚至被压抑。这就让她长大后,不愿意进入婚姻组建家庭。 甚至,有些女儿经历了这些,可能会完全屏蔽或否认这种创伤,当她们进入婚姻做妈妈的时候,也会把自己曾经的过往体验,会有意无意的在自己孩子身上讨回来。这样,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也演变成了传承。 如果你想要释放对母亲的负面情绪,疗愈自己内心的伤痛,那就需要走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 三、如何走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疗愈自己的内心? 1.进行充分的自我探索和了解 在关系中,认识对方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我。想清楚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 像小霞从小被妈妈当苦力,关系倒置。她现在成人了,就可以多想想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说母亲让她要怎么样。 哪怕只是勇敢尝试,一直想对母亲说而不敢说的话。比如勇敢地说出母亲对自己做过不好的事,尝试一次妈妈对她不允许做的事,勇敢地做一次自己。 或许这样,慢慢地她也就可以释放,心理压抑已久的情绪。 2.哀悼过去,接受现实,学会关注和满足自我 所谓哀悼过去,就是放下心中对过去的执念。 现实生活当然并不美好,但只有扎根在这些不美好事物中,生活才能正在的向前推进。 比如小霞,对于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她就可以选择放下,不再去执念,向外追求自己想要的。接受自己成长在不健康关系的现实。 不妨更多地关注和满足自己的心声,不要被“应该”“必须”“都这样”等等,这些说辞束缚。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取悦自己,而不是他人。 3.用行动捍卫自己的边界 生活中,家庭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和捍卫自己的边界来解决。 所谓边界,就是你我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感受和观念。 就像你和邻居家的小菜园的篱笆,你们各自管不着别人栽种什么,哪怕是蔬菜成熟了,各自的地盘你也不能去摘。 像小霞面对母亲翻看自己交友情况和催婚时,她就可以明确地跟妈妈表明自己的态度,女儿的隐私做母亲的也不能随意查看。 没有边界感的母女关系,往往都是令人窒息和痛苦。然而,确立边界,是解决不健康模式行之有效的方法。 母爱是伟大的,但并不是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无私。你我都没有办法选择母亲,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挣脱母爱的束缚,疗愈内心的伤痛,解放自我,走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 《挣脱母爱的束缚》这本书,理论与实践并存,推荐给我的朋友,也推荐给受困于有毒的母爱而经常崩溃的你!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十四)
在大多数文学作品里,母亲的形象通常是温柔的、包容的、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可实际生活中,有毒的母爱却并不少,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也并非清一色的母慈子孝,其乐融融。因为母亲给人的刻板印象,所以在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即便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也会倾向于避而不谈,内化为自己的问题,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或者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但要实现个人成长,与母亲真正的和解,就必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于玲娜的《挣脱母爱的束缚》就是围绕母亲与女儿的关系这一论题开展讨论。她结合自己十余年从事咨询工作的经验,揭示了十五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女孩们回顾、反思、梳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识别其中的消极影响,实现人格独立和自我成长,从而获得更加自由幸福的生活。
一、解放情感,正视母女关系中的问题
关系是指向人的,人无完人,这就意味着完美关系也是不存在的,任何一段关系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母女关系亦然。于玲娜说:“好的关系,就是带着诚意真实地表达,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修复关系中的裂痕,让关系慢慢变得深厚,更值得信赖,更经得起风吹雨打。好的关系,不是某种特定的形态,而是这个过程本身。”正视母女之间的问题,是为了让我们更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母亲,在消除母亲带给自己不良影响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
问题堆积在那不会消失,反而会成为不能触碰的禁忌,总会在某一个冲突爆发的时间点雪上加霜。禁忌越来越多,双方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即便想修复,也无从说起了。所以,真诚地面对问题,不仅是对自己的坦诚,也是对对方的重视。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让我们不快。于玲娜预示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涌出许多负面情绪和痛苦,因此她也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一些建议。选择一个稳定、安静、放松、私密的环境,放下手机,用半小时以上的整块时间来阅读,跟随心灵的触动去感受、回忆、表达,让情绪自由流动。就如同她要通过文字给读者进行一场心理咨询一般。我也体验了这个过程,觉得很有收获。
二、理性分析,找出母女关系中的问题
于玲娜提出了十五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这其中包括情感忽视、刻意打压、过度控制、内疚感控制等。针对每一种类型的母女关系,她分析了母亲的心理动机、孩子的具体感受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等,细致入微,让读者感动于自己的感受能被作者“看到”,从而消除自己心底的内疚感。正如作者所说的,“来访者真正的成长,往往是源于对自己有了更深刻、更持久的了解,而不是从咨询师那里获得什么有特效的建议。”
在阅读情感忽视那一节时,我深有感触。于玲娜说:“很多人心中的“应该”和“好”的标准,多是外界施加的,而不是从她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独特需求出发去追求的标准。她们看似走了一段安稳的捷径,但事实上绕了一个大弯路。”这样的女孩有可能遭遇了母亲的情感忽视,她们的情感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被“看见”。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读到这里就会产生被理解的感觉,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不顺利也有迹可循了。
三、重新出发,走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
既然存在着问题,当然要想办法去解决。于玲娜也给出了诚恳的建议。她说:“在关系中,认识对方不是必要的,唯一必要的是认识自己。”正视母女关系存在的问题,不要总是去指责对方,要求对方做出改变,让对方为自己的现在买单,而是要感知和洞察自己的情绪,疗愈自己。
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会会受到母亲内在意象的影响。在这个内在意象的指导下,我们可能忙忙碌碌,内心却充满了无意义感。这时,我们需要识别并忽视这个内在意象。于玲娜说:“识别出母亲的内在意向,就是让自己清晰地意识到‘那是妈妈的声音’‘那不是我的声音’。” 然后,找到自己的声音,追随和实现内心的意愿。
此外,接受母亲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负面感受并表达出来。最后建立并遵守母亲和自己的人际边界,并找机会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在其他人际关系身上找到母爱的弥补。过往已成过往,接下来要好好爱自己。
于玲娜的《挣脱母爱的挣脱》是一本实用的心理自助手册。作者用文字开启了一段心理咨询,帮助女孩们正视自己的感受,从母爱的限制中走出来。而处理与母亲的关系,是走向人格独立的第一步。只有这样,女性们才能有能力形成与爱人的、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对于女性成长,这将是重要的一本书。
《挣脱母爱的束缚》读后感(篇十五)
《母爱的羁绊》还没看几页,率先把这本《挣脱母爱的束缚》看完了。总的来说,这本书读起来短平快,很多地方扎心,崩溃,气愤,偶尔还能会心一笑。
对于一年多不完全统计在其他平台写了七八十万字的我,依然吝啬于写书评,主要因为前者是开放式写作,书评有点像命题作文。一般我写书评的书,都是感悟比较多的。曾经有个挺知名的作者的助理寄新书给我,让我在豆瓣写个书评,带着受宠若惊,我愉快地答应了,结果书是越读越读不下去,太烂了,写不出来,作罢。
好了,回归正题。
能看本书的,大概率是个女性。男性对于情感、关系这类话题的讨论,关注度远不及女性。
从大学开始,我就是个爱看心理学书的人,想着通过学习心理学,首先去探究自己的心理,然后再去探究身边人的心理。然而,很多东西都是潜意识层面的指导。就像母亲对我的种种负面影响,她并不知道,她的很多行为举止、言语表达,给我带来了创伤,而我也不知道我一直在吸收着各种负面因子,一直做着她的情绪垃圾桶,直至“身中剧毒”。随着阅历、经历的增长,我才逐渐看清母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曾经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阅读此书,便是再一次的梳理和窥探。
多年后,当我发现和母亲相像的地方,有一种惊讶感。从我觉醒那刻,我始终在摆脱这个影子,可是它们有时候会显出一小片一小块,提醒你依然是那个被复制黏贴的模板人。与此同时,我越来越和她是完全不一样的,或者说截然相反的人。如果没有血缘关系,这个女人,我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想和她认识。
母女关系为何区别于父女、父子、母子,并产生如何深刻的影响,书中写的很清楚了。要强调的是,大环境是男权社会的背景下,从女孩长成女人,更是需要母亲来帮助的,帮女孩学习如何度过青春期、恋爱期、孕期哺乳期,学习与异性交往、选择合适的对象,了解社会规则和利益交换。当母亲在十个“母职”中失职时,就容易让女儿过得艰辛。可是,想一想上一代的成长背景,她们遭遇过她们的母亲对她们的疏忽,吃不饱饭,读不了书,动荡的社会,很难圆满完成对自己孩子的这十项母职。(十项是指:生命之源、养育者、依恋对象、保护人、第一响应者、镜子、啦啦队长、导师、大本营)
说的就是,女儿要替母亲考虑考虑,母亲自身的匮乏,是给不出母亲没有的东西的。
放眼全国,不良母女关系不在少数,一个抓一个准:
容易遭遇杀猪盘的,是一类母女关系模式,差不多女儿没有被疼爱过,母亲不能承载女儿的情绪,女儿极需要情绪价值和爱;
容易遭遇各类PUA各种打压的,是一类,差不多女儿从小被母亲打压,自卑敏感,职场晋升0;
容易紧张查男友手机的,是一类,差不多女儿极度缺安全感,爱控制,常问他到底爱不爱自己;
容易大龄未婚的,是一类,差不多女儿对母亲有拯救心理,与母亲相依为命,或母亲的抱怨,对婚姻的认知发生扭曲。
……
说的就是,做女儿的,也未必要全权替母亲考虑。
说到底,我们无法再重新回到童年,让母亲换一个方式来对待我们一遍。说到底,这一切已经过去了,虽然它还深深影响着当下,甚至未来。
如果承认就是回不去、也得不到想要的那种母女关系,会不会少一点气愤呢?和解会不会有一点呢?
这句话道破天机——做母亲,是很难的。选择做母亲,在社会层面,是一种绑架,从怀上的那一刻起,社会层面理解中,母亲这个角色就要无微不至,甚至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母亲不是每一次都以满足孩子为第一位,就不对了吗?
母女关系,每一对都有各自的相处感受。不管母亲做得如何,关注她探究她,将会是永久的未解之谜,这触达不到自己。书中明显阐述了认清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才是更重要的。去哀悼自己没有过正常的母爱,去哀悼种种创伤,正视它们的存在。
如书中所说,母女关系在不同阶段会有所不同,比如不同于以往,现在母亲过于关心我,每天一问吃了吗睡了吗,这对我其实造成了打扰,我知道她想管理好母女关系,可她这样做并不能改变现状,做母亲的也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不是指望女儿啊。
后记中作者写到
这句话在我看来简练又带着血。
同感者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