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夏鼐》是一部讲述了夏鼐的生平和成就的文章。夏鼐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数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了解夏鼐的人生经历和学术贡献,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文章生动地展现了夏鼐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认识夏鼐读后感(一)
这部圈内人人夸,圈外不买账的著作,让早已离开圈子的我。感到十分诧异。看着两极分化的评论,我一直在想,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趁着网上有,买来一本拜读,着实令人大跌眼镜。首先,夏鼐是应当树碑立传的人物,自不必说。但是,这部被捧上天的书,能算得上是为夏鼐树碑立传吗?恐怕并不是。通篇都是对《夏鼐日记》的摘抄重组而已。那么,看来是学术圈的人,都在吹捧皇帝的新装了。
接下来,听说这是作者硕士论文修改的,硕士论文以人物入手写学术史,已是文史圈不多见的。当然了,我也曾想,自己学力不足,恐低估了作者,但是读下来发现,并没有低估。这部书从头到尾,看不到多少关于夏鼐学术的讨论,反而充斥着八卦。硕士论文这样写可以吗?是北大变了还是圈子变了?
最后,这样一部书,能够由上海古籍出版,这是最让人难以理解的,犹如陈道明、张国立这样的演员去演一部低投入、粗制滥造的偶像剧,说得通吗?有人出钱,那就说得通了。
大概,我选择离开这圈子,是选对了。
认识夏鼐读后感(二)
放假前,老板布置了查询埃及串珠的任务,因此去看了夏鼐的书,进而对夏鼐感兴趣,又看了这部《认识夏鼐》。
为了买它,还专门用来顺丰快递,真是心疼我的钱。
看完之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作者居然是北大考古的研究生,难道北大考古堕落到这个地步了吗?
本书的内容,基本来自于《夏鼐日记》。如某位的短评所言,这是《日记》的普及版本而已。
我读了以后也觉得,并没有什么超出《日记》的东西,既然如此,我何不直接去读《日记》?
作者在夸赞夏鼐方面,很是下了些功夫,搜肠刮肚,寻找了各种各样的词汇。诸如碾压、学霸一类的。但是很可惜,大概是这位作者资历尚浅、学艺未精,对夏鼐的学术研究并没有真正进行讨论。
因此,这部书给人的感觉就像矮子看戏,只见他不断喊叫“好啊!”、“精彩啊”,可是问他好在哪里,他却答不上来了。
夏鼐早年的串珠研究、夏鼐的丝路考古研究,在这部书里看不到多少,很有隔靴搔痒之感觉。
或许我过于苛责了,夏鼐这样的人,想要评述他,非得自己的学力达到一定程度不可。
但是,既然做不到,又为何着急出书了?还是上海古籍的……
认识夏鼐读后感(三)
夏鼐是什麼樣的?這的確是個問題,是國慶師口中的”茶壺裏倒不出餃子“,是建華師筆下無比感謝之高瞻遠見的考古所長,亦或是K.C文中略顯保守頗不通理的守舊者。胡文怡消解了夏鼐的”偉大“、”神聖不可侵犯“,還原一個真事可愛、認真負責的”天才級“學者。對於夏鼐而言,我們不過是米粒之珠,如恆河沙。作銘先生於我等卻是”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作銘先生是新中國考古事業的總工程師,他擘劃了新中國考古事業的藍圖,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三百餘萬平方千米的波濤下,夏先生行蹤遍佈四方。
在己心中,中國考古學史的三個豐碑仍然是安特生、梁思永和蘇秉琦三位先生,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忘卻了,作爲燦爛星空中一員的:李濟、夏鼐、吳金鼎、尹達等人,但是套用伯林的”狐狸狡詐,卻喜多方;刺蝟之道,一以貫之“;夏先生是只不折不扣的狐狸,追求着”博雅通識“,不得不棄下一個貫穿理論與現實的體系;蘇公放棄了處處開花的宏願,終成就了兩輪三說——中國考古學永遠高揚的一面旗幟。對於他們的事功,我想沒有人能忘卻,更不可忘卻。正是夏先生在考古所的堅持、努力,才營造出蘇秉琦學術思想誕生的外在環境。李濟之先生對於梁思永先生亦是如此。倘無孟真公、濟之先生的工作,思永先生定是狷介不已,難以對付。
作銘先生早已離開了我們。但是君子遺德,澤被後人。考古學文化的一錘定音,科技考古的先聲、外國考古的資料貯藏,仍然在今日傳揚。
大師的時代已然終結,羣雄割據,旗幟四起。但環顧四周,不得不感慨”英雄不生,遂使豎子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