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一)
这本《不成熟的父母》虽然只花了我几个小时的时间但是却让我认识到我有一位情绪和情感不成熟的父亲 以前我试图从他那儿寻求情感交流以及想让他认可和接纳我的思想、观念和想法但是他没有反倒说我幼稚不成熟 这让我感觉很伤心、生气和挫败 我在他那里只是他的所有物 他不是平等得看待我 发现这一点之后情绪一直会被他所影响 然后也一直试图去说服他做出了一些尝试想让他改变 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放弃了 因为这根本做不到 一位活了五十多年的中年男人他的三观和性格已经定型 除非他自己想要改变 任何的外力对他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所以我现在要自己认可自己 在跟他谈话的过程中要目的性很强 不涉及情感安慰 有事说事 尽量不被他的情绪所影响 然后做我喜欢的事情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二)
写得非常好,作者定义了啥是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然后给他们划了四个类型,又给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小孩划了两种类型,然后站在小孩的立场教你如何应付这些父母。作为在关系中经常不自觉承担很多情感工作的“自物掌控者”、“通心粉”,我...那个...话说回来,作者让放弃“跟他们建立深厚情感的渴望”,放弃”改变他们“,明确自己每一次的沟通目标,只关注于此,不要情绪化,不要被”我们仍然可以建立电视剧里那种温馨、真正互相关心关怀的家庭关系“的幻想诱惑,才能逼他们也成熟地面对你,然后可以平等地讨论你所要沟通的目标。另有一点,我从小到大接触的可以划分为情感成熟的人,真的很少,然而”我和我周围都是情感不成熟的人“这个结论也太严重了,令人难以置信;幸运的是,我遇到的情感成熟的人越来越多,我自己情感也越来越健康成熟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三)
看这本书有一些点让我印象深刻吧:
我的家庭角色一直是虚构的
为了满足我的父母我压抑了真实的自己,害怕流露自己真实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因为父母也不会帮助我解决)和真实的个性,这可能是不被认可而东西
尝试去在你的父母面前表现你真实的想法,不要在乎关系,只看你是否达成目标,即表达真是的想法,注意冷静,不要被情绪带跑,因为安全感源于熟悉
我过度在意别人的想法,这也很容易让我在社交时被忽视。这是由我和父母的关系复制而来。
不用因为需要他人的帮助而感到愧疚。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四)
昨晚在饭桌和爸爸聊天,谈到想去学游泳这个话题。在气氛一片祥和之中,突然触到了母亲的“逆鳞”,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开始一通数落我。我就懵住了,一如既往地不知道怎么回应只剩眼泪不停在流,很快地扒拉完一碗粥我就不争气地只想马上离开那个是非之地。我爸也很真实地一如既往对这种情形对以沉默装作没看见的不作为,我猜他是对我妈的无理取闹毫无办法怕引火烧身更怕火上烧油,对我哭泣的行为更认为是一种不坚强的表现。 只剩我难过死了,眼泪不停的流。就好像一只本来精神满满的狗莫名其妙被踢一脚的感受。 然后就来看昨天刷到的up推荐的这本和原生家庭保持距离的书。 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我被推一下就破碎的溃烂的心,因为书里言语,又可以温柔地捡起来缝缝补补,从一开始哭哭啼啼到下定决心,因为它看见了我所有情绪,又给我指明了一条更安全的道路。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五)
书里讲到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感悟,看书时,就像找到了我的嘴替一样畅快。
我是典型的自我掌控者,而我家人是典型的外物掌控者。我擅长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我家人却总能坐享其成。
日常需要做到的两个改变:
1.摆脱角色体验,不做别人为自己设置的角色扮演,我不是谁的妈妈女儿妻子,我首先是我自己。
2.摆脱治愈体验,勇敢面对身边的人无法治愈自己这一事实,我再可爱再体贴再关爱他人,也改变不了身边的家人都是自私自利不成熟一生只爱他们自己的本质。
勇敢的做自己,只忠于自己。因为你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的傀儡。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六)
偶然有机会听几个初中学生的家长讨论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苦恼,由于我没有孩子,完全体会不到他们的无奈和愤怒,倒是很能体会他们孩子的心情,因为他们的谈话让我想起了以前我不听话时爸爸对我大呼小叫拳脚相加。
那时我告诉自己,如果以后有了孩子一定做一个慈祥和蔼的母亲,要耐心的给孩子讲道理。估计眼前这些家长们也曾经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可是我们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曾经在父母那里受过的伤害,又以同样的方式传导给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不幸有不成熟的父母,很遗憾,我们的孩子的父母依然不够成熟。
人,很难克服自己的缺点,可能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毕竟我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凡人。
但是这就结束了吗?
没有,只要我们有自省的能力,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愿意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人,这就是进步。
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是治愈童年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可以给我们的孩子一个不那么悲伤的童年。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七)
这句话是粉丝对该书的一句评论,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成熟的父母,他们也是在情感不成熟的家庭中长大。笔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满足也分三个层次,首先是物质上的满足,其次是陪伴与玩乐,最后是精神上的关怀。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父母用尽全力,供孩子上学为孩子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认为这样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就可以用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绑架甚至向孩子索取情感上的回报。他们不将情感上的陪伴视为自己的责任,不善于与孩子交流感情,或者用自己极端的情绪感染的方式让孩子感到沮丧来逼迫孩子就范,给孩子造成了精神上持续的痛苦。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父母看上去扮演了极其成功的家长角色,实际上在孩子的心里,他们已经陷入了一种不健康的亲密关系。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是一些孩子少年老成,或者对情绪极其敏感,或者对情绪极其不敏感的两极分化。还是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那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本书教我们如何超脱地观察自己的父母,也观察自己,理解自己的哪些行为和思维受到父母的影响,并在今后的子女教育中,将这种影响造成的损害进一步降低。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八)
一些“为什么”在看完书以后变成了“原来如此”。要到达情感成熟的地步,是需要非常努力才可以的,而大多数人,早早的停止了情感的生长。 孩子最初没有自我非我的意识,在家庭关系中形成了情感模式。真实的自我没有被看见、呵护、鼓励的孩子,为了生存只有发展出角色适应,孩子长大了,也不知道什么叫真实的自我,他没见过啊。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对他的一切关系,几乎都又是负性的辐射,几乎可以称之为家族模式的传承。 真实自我被小心呵护成长的孩子,少之又少。对大部分人来说,怎样从没有自我走到发现自我,是一次觉醒。需要观察,反省,抽离,提高。这是自我实现的过程,有损于自我实现的,剥离,有利于自我实现的,靠近。这要打破原有的,重建价值观,这一步要非常非常勇敢才能做到。为什么,怎么做,做了会如何,书里写的很透彻。
这一步不是终点。做自己,和没礼貌经常是同义词,尤其在东方文化中,更是如此。我好,你好,世界好,是下个阶段目标。 这一步该如何实现书里没有提到。我的思考是抽离、提高后,蕴涵爱,再下沉,重新滋养、反哺关系。也是自我实现后的自我超越。希望能看些这方面的书。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九)
★唤醒你的真实感受
——当你触及自己的真实感受时,你会感觉到身体上有一种解脱感,不要让内疚影响你的想法。简单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大声地说出来可以使你的情绪得到极大的平复。
★开始多关心自己
——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考虑清楚自己的需求。
★不再把他人理想化,认识自己的优点
——学习有意识地欣赏自己的长处
★建立一段新的关系挣脱与不成熟父母的关系
——独立观察「保持中立的态度观察」/ 成熟意识法「学会客观地观察,当你有目的地去观察正在发生的一切,而不是被情感裹挟时,会更有安全感。你必须时刻不断地观察并评估他人,想法没有对错,行动才分对错。心烦意乱时专注呼吸,观察并用确切的词汇向自己描述当下。」 / 从角色型自我中走出来「掌控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面对不成熟父母
——首要任务是照顾好自己,找回真实自我的想法及感受,找回代表自己行动的自由
★探索新型人际关系
——愿意求助他人/做自己,无论别人是否接受我/努力维持并珍惜与人的情感联系/与人交流时尽可能做到表达清晰,努力追求我们想要的结果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十)
作为一个没有孩子的人,我看这本书完全是为了洞察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因为我经常觉得自己比我的父母要成熟,额。
作者提出了情感不成熟的四种类型,比如:
1.情绪型:认为别人是可利用的资源;
2.驱动型:试图控制一切
3.消极型:逃避问题以免心烦;
4.拒绝型:回避情感交流;
这几种类型的父母都会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要么向外归因责怪别人,要么向内归因变成一个高度敏感、压抑自己负面情绪的人。
与此相反,情感成熟的人尊重现实,不幻想事情“本应该如何如何”,不逃避问题,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尊重他人,互惠互利,不揣摩别人的动机;乐于且善于回应他人,更有同理心。
作者指出:情感亲密的人会试图“了解”你,而非“评判”你。当然,我们也可以以此来要求自己,去了解,不要轻易评判。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十一)
人是思想的芦苇。认知的更新换代,会让原本的只是卑微的小草也变得熠熠生辉。
读这本书,不是为了指责过去,而是想沿着过往云烟,梳理人生。毕竟,当我们长大成人,经历越来越多的人和事,越发能理解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父母也是,有他们的狭隘,有让人愤怒也让人无奈的观念。在他们那个年代,结婚生子是自然而然的必备流程。或许他们也思考过生命,思考过孩子的意义,只是与谋生的重要性、他人的认可、生活环境的接纳比起来,这些都是居于次要的地位吧。
本书给出了四种不成熟的父母归类,但一如人格不是严格的非此即彼,一种类型不成熟的父母往往都兼具其他类型的特点。其实,在成为父母之前,他们也是不成熟的大人,幼年也有一对不成熟的父母。孩子总是希冀父母给自己无所求的百分百的爱,但一个本身匮乏的人,能给出的总是有限。受伤的孩子,长大后需要自我成长的觉悟,不再囿于过往篱笆的牵绊,就如书中的案例,寻思现状的根源,接受不完美的现实,用新的方式对待亲密关系。有多想要幸福的结果,就有多大的动力去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和思维习惯。
提高思维层次和跨越阶层一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变得成熟,也不是。改变认知的第一步,接纳过去的一切,不再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痛过责怪过心碎过,也感恩过心疼过,人生似梦,但愿每个遇到这本书的人,都能苦尽甘来,让自己成为成熟的父母,拥抱内在的小孩。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十二)
我高考时,以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但是对我的父亲而言,这与他对我考上清华的期望不符,甚至是奇耻大辱。所以那个暑假,他坚持在厨房吃饭,为的是不在餐厅和我同桌。这是对我们亲子关系最严重的一次伤害。十三年后,我理解了这是他情感的不成熟。
五年前申请博士失败后仓促找工作,拒绝了第一份offer成华区区委的工作。五年后想起来,的确有些遗憾。但让我愤怒的是,我的母亲始终认为我做错了,伤害了她,折磨了她。她并不想理解我为何做出这种选择,她把怨气撒到我的导师身上,她认为我是没有思考能力选择能力的孩子。这深深伤害了我。
前段时间,我想辞职换工作。我的母亲在我说每一句话时都轻蔑地打断我,同时以激烈的情绪表达她的失望,折磨和伤痛。
每一次谈到婚恋问题,我的父亲总是以沉痛的语气告诉我,人要走正道,要做一个正常的人。他并不想了解我真正想要什么。
日常我们会互相关心。但我想,如果他们自己不反省,不变得更加成熟,我无法和他们建立亲密情感,也没有必要。
这是我自己的人生。以后我再不会和他们商量人生决定。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十三)
原本就是只是想着原生家庭的种种不对,真的很少去看关于家庭之类的,尤其父母这块的区分。有的时候对于长久之间的家人关系,你知道他们对你不好,但他们是你父母,他们的眼中只有弟弟。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当初的这个印象里面因为是留守儿童,就是对于母爱,我是抱以什么样的角度跟想法。 但是后来直到我长大了,开始变味了,就开始痛苦了。因为小时候我是真的非常渴望我的母爱,为什么我的母亲不在我的身旁?但是长大了这份爱就痛苦了。她开始向我索要东西,她明明也没有给过我。至于书中提到的治愈型幻想跟xx自控型,我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存在。对于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我只能觉得可悲。就像书中提到最后我们可以改善自己旧的意识,去迎接新的美好的未来。我才发现我根本就不想去做。因为对于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亲也好,母亲也好。现在内心里面就直接把它隔开来了,所以又开始陷入了假性亲密关系中,我也不会去奢求什么样的母爱啊,因为我看到我试着去试,向她展示我的内心的时候,她是怎么痛击我的,有的时候是真的痛苦,我不去攻击别人,我会攻击自己。我只是看到我在 她面前为什么容易暴躁。我为什么在她面前脾气就开始不稳定,原来就是无能狂怒,我只是以为我的单方面,有的时候巴不得自己早点走就好,我知道她以后只会越来越过分的吸血跟洗脑,当了十几年的留守儿童跟父母真正同住在一起,我才发现留守儿童时候的日子说不定是天堂,对于相处和睦的家庭,我一直以为是科幻片,都是假的,情绪成熟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这块我一直不理解,成熟而已,现在也才发现情绪成熟的人,可以给你带来怎么样的体验,内心一直总期待的东西也发现了是为什么而存在,现在看来这方面可以解决掉了,因为是幻想。以前看关于原生家庭的书,非常的痛苦跟折磨。现在终于可以心静如水的看下去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十四)
可能激烈的情绪并不能解决事情,也不能抚慰心灵吧。所以说,尽可能温柔的揭开那个伤疤,让你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你如何去治愈自己。但是我感觉必要的愤怒还是需要的,不然就太痛了。
对于情感不成熟的区分,几个定义我觉得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对于情感成熟的定义,我有一些困惑,就是有完美符合的这种人吗?或者说大家都得成为这样的人才算是情感成熟吗?不过结尾的章节也有识别情感成熟的人的练习,满足多个就行那感觉还靠谱点。
本书也说明了情绪不成熟的父母其实生活上的照顾还是很到位的,物质方面还是蛮正常的,在你生病时也会无微不至的照顾你。但是,你的情绪需求往往得不到回应,这种缺失可能需要你长大之后才能好好的辨别,原来当时是这样子的,不是我多想了,不是我敏感了,不是我的问题。这种往往也很痛苦,因为情绪需求的缺失不是表面一眼可见的问题。而且这还真是说明了中外不分家呀,情绪不成熟的父母举的例子都特别的贴切,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不同国情不同人种。
跟煤气灯效应也有所呼应上了,情感不成熟的人反而容易实现情感操纵,因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原来小时候会被实际不咋样的人吸引也可能是源于童年时期那些利用她们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带来的焦虑,源于对旧模式的适应习惯而会不断重蹈覆辙。
从治愈型幻想中走出来,改变旧的模式,结交情绪成熟的人让自己也成为情感成熟的人。本书对情绪不成熟的定义,父母类型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步步讲解说明,并每个章节分段练习指出如何疗愈走出,还行吧但感觉实用性因人而异。
《不成熟的父母》读后感(篇十五)
个人觉得本书非常优秀而且有很强的借鉴和实操意义,比起有些充斥术语、更偏向学术和专业的书来说,这本书更贴近生活,里面几乎没有复杂的术语和晦涩的语言,甚至一些翻译版本常出现的语序混乱都没有,不知原文如此还是翻译的功劳,非常简洁易懂,即使是对国外表达和例子感到陌生的读者也不会受到很大影响,这可能对于一些专业的读者来说缺乏学术性。但正因为更加白话,所以读书的时候理解性的门槛会减少,更像是一个心理医生或咨询者通过书这个媒介来与求助者进行直接对话。虽然读书是一个单向的输入,但对方却意外地了解你,知道你身上(一般)发生了什么。
书内出现的例子很大众化,非常容易代入和联想自己的生活,个人认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遭遇的痛苦也有高低之分,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受害这一点,即使例子不同,在某些程度上解决方法却可能是趋同的。本书除了分析原理(为什么),提供心理咨询例子(是什么)以外还较为详细提供了如何做的建议,以我个人经验而言这些建议都是真正能改变自己生活的,而不是泛滥性的劝告。书里也很明确表示那些泛滥的劝告,实际是对求助者的不在乎。
另外,我非常不推荐通过一些“总结”来看自助书籍,如果仅仅看别人提取的,他们认为只有xxxx段才有意义的文章,那完全就落入了泛滥性劝告这一环,即使内容并不泛滥。读书之所以是读书,作者之所以在写书而不是扔碎片化的段落,在于前后文有重要的过渡,只有完整读下来才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完整阅读让你不会忘记,碎片阅读让人过目即忘;完整阅读让人不同时期读起来都有新感受,碎片阅读则…
书里有一句让我感触很深的话:“大多数心理的成长都说明了一些关于我们生活的令人痛心的事实。心理治疗之类的事情只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早已知道的事情。” 如果在阅读这些自助书目前已经有自己的思考的话,能在书里很多地方得到映照,好在这本书真的有在告诉我们:既然你已经知道了,那我来帮助你探索怎么做。这也正是求助者试图自助时所最需要的,也许我们并不需要专业的学术来解释原理,我们只是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毕竟在学术性的总结之前,痛苦和感受都已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