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转轨处》通过主人公的成长与挣扎,探讨了人生转折点的意义与选择的重要性。故事深入描绘了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斗争,以及在迷茫中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激励读者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实现自我的蜕变与成长。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篇一)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少年人最好的精神状态。
关于青春期教育,这本书非常实用,大的小的都能看。我同意他绝大多数观点,唯独在谈到音乐时,他说提升音乐品味一是为了从中汲取营养,二是为了跟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中坚力量有共同语言,这第二点,我不敢苟同,不过,“外用儒术内服黄老”确实才是最佳的处世策略。
PS:应该补充一个章节——如何应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过度放大和荷尔蒙引发的各种冲动。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篇二)
《道德经》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曾赞军老师以老子般的谋略智慧,拿出实例告诉大家如何用治国的大手笔来操作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既有宏观理论,又兼具精微细节,通俗易懂,对家长和孩子都将产生爆破性的启发。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遵循着各种逻辑规律。
就像宇宙中飘荡的流星。
看似偶然的事物,其实是由众多我们看不见的必然性交织而成。
神秘,源于未知。
如果我们能及早通过自身,遵循规律去把握成长的细节,将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创造另一种有为的人生!
这是关于一个少年如何变化,如何成长的故事。
里面的场景片段和每一句对话都曾经在真实的现实时空中发生过。
但是读者无需细究真假,就当做虚构的小说来读也挺不错。
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也都无非是文学创作中的叙事手法。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小说里的故事常常是真实的,而正史里面的记载往往也有虚构的。
只要带着“为我所用”的角度来阅读,何妨“得其意而忘其言”呢?
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都是有原因的。
如果把人生成长的过程,看成类似于搭积木的游戏,那么每个人今天的样子,都是由过去众多形状不一的小块积木排列而成的作品。
假如生命只有一次,这来之不易的一生该怎么过?
越早思索未来,越早醒悟,就越来得及调整自己。
《人生转轨处》读后感(篇三)
与这本书的作者结缘于他天涯的帖子,当时的我因育儿困惑和出版工作的需要到处寻求各种育儿高人。他的一些理念与我之前出版过的《儿童的高级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他们二位均赞同让孩子自主自觉地爱上学习,爱上阅读。但方法各有千秋,这本书的作者主张任何年龄阶段孩子经过他类似于“心灵捕手”式的方法都有可能实现爱学习的自主性。《儿童的高级教育》的作者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更希望家长最好从0岁开始坚持。
二,他们二位均赞同让孩子从比较高等的知识开始接触,而非简单的1,2,3。这本书的作者更主张从孩子兴趣出发,更希望与孩子成天生活在一起,细心观察孩子在哪方面会更有兴趣一些从而用自己或老师的知识去引导入门。《儿童的高级教育》的作者因希望家长从小着手则希望让家长使得孩子更广泛地接触各类高等知识,奠定扎宽厚的基础。
三,他们二位均赞同为孩子尽可能地营造知识性的学习环境。他们二位各有妙招,这本书的作者可能会制定严格的时间表,让孩子们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也可能据孩子的发展情况阶段性制定学习目标,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完成了某一学习任务,比如学钢琴。《儿童的高级教育》的作者则更希望家长为孩子购置各类书籍、实验用品,让家一瞬间变成阅读室、实验室和音乐室。
四,他们二位均赞同让孩子要爱音乐,爱运动,甚至要有一个独特的爱好,比如车模、建房子、装篮球架,要全面发展,而非简单的考试分数定一个孩子的高低优秀与否。这本书的作者希望家长谨慎公正地看待目前的学校应试教育,他认为目前学校老师并不能为孩子之后在社会上工资成就高低负责,所以在中国这种教育环境之下必须要有个性教育。而《儿童的高级教育》的作者更主张孩子去学校是去混社会,去见识各式人,不能只单纯去学习。
可惜我的出版方向转变,忍痛割爱了,没能经我的手出版,但是蒙作者恩宠,提前寄给我一本让我好好地享受了一番,更坚定了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以分数论英雄,按个性培养孩子特长,因为我要做一个为他一生负责的妈妈,而非他的学习阶段,因为我要做一个超脱世俗的妈妈,为社会培养一个有用之材,而不希望他将来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