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意义》这篇文章深刻探讨了中年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认为中年人应当在家庭、工作、社交等多方面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要积极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变化,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发展。这篇文章对于中年人来说是一份深刻的启示和提醒。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一
人类为什么会演化出中年这个阶段。主要驱动力在于一个叫做亲本投资(繁衍生息)的行为。不管是食物获取还是信息传承,中年阶段在亲本投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年时期身体的变化为什么会那么迅速。中年人体的变化,在历史发展中同时受到演化、老化、现代社会这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最后才呈现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中年人其实正处于一生中大脑能力的黄金时期。不管是认知能力还是心智成熟度,都正处于人生的最佳状态。一是更加稳定沉着,而是自控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更强。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最后一页自己总结了重点。
“中年是40-60岁,人类达到认知巅峰,对感知到的时间本质、本质、价值和急迫性都改变了。中年人精神稳定。照顾现在的子女比生育更多子女重要,但也能生下健康宝宝,跟伴侣关系也最为稳定。”
中年人似乎没什么特别,夹在有着青春光环的青年和智慧光环的老年中间,中年这段时间显得晦暗不清。除了很容易增加的体重,其他似乎都是暗淡无光并没有特别的地方,人们不是在怀念青年就是在焦虑迈向老年。但中年人是真正强大的人啊,他们是社会结构的中坚力量,把精力奉献给人类青春期的下一代,是隐藏在人群中的无名英雄。
希望自己能坦然走进40,拥抱60,并接纳自己的每分每秒。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三
其实整篇读下来说是中年男人的自我安慰也完全不为过。
毕竟专业还是有一些重合,读这本书的收获算是有限,而且作者的观点总体上说还是很个人化,当然了毕竟本身也是偏议论所以会更多着眼于支持自身观点的证据。
比现在更小的时候对于衰老是充满恐惧的,说了很多遍要在年华老去之前早点死掉,现在年龄稍大一些对这件事似乎越来越没有信心。读这本书大概也是出于”万一真的到了那一天呢“的考虑吧。
或许对于男性或者是对于中年时期感到焦虑的人会稍有帮助吧。
想起之前有一次有位外国的教授来医院访问,我去接待的时候心里觉得不怎么情愿,但是对于这样的不情愿又感到失望。
以前一直羡慕别人对什么事情都能有积极乐观的想法,这两年也尝试着鼓励自己多去看好的一面,即所谓的”快乐也是一天,忧愁也是一天“。但是向白白说了对自己的失望以后,被敲头教育说“明明就是很烦的事,为什么非得让自己积极阳光地去面对呢?很烦地做完就好了”。
确实这样似乎事情会更快地结束呢。
不过中年这件事大概难以类比吧~
所以,为了拥有更好的中年,恐怕今天还是要好好奋斗。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四
#中年的意义#
断断续续,听了一阵音频,看了一阵书,又听了一阵音频。
假如把人的一生看成成长与衰退一直存在的过程,那么中年即是第一次面对衰老的速度大于成长速度这一状态。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观点是相当乐观的。作者本身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正在经历中年的读者放松。在提出衰老的现实问题时,他总是不忘提醒同时存在的成长带来的喜悦,让人不至于沉静在只有衰老的悲哀中。
书里涉及了很多领域,科学的,艺术的,甚至社会科学。作者本身是生殖生物学家,也是拥有动物学学位的兽医。所以我更乐于看到他关于生理变化的分析。
回想儿童时期与青年时期,我们都会带着喜悦的心情去体验成长。而中年的生理变化:发福,下垂,皱纹,毛发灰白……每一样都让人感到悲伤,不愿意面对,惊慌地或健身或美容。假如换一个思考方式,中年的生理变化,也同成长期的生理变化一样,不过是生命时钟走过的印记,或许能变得坦然一些。
关于中年时期心智成熟的部分。视力、听觉、嗅觉、记忆力等功能的退化,总是暗示着输入大脑的信息来源退化,可能严重影响脑功能。然而可喜的是,中年人控制情绪的能力比青年时期好很多,人格的成熟使得中年人更善于发挥经验的优势。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五
原本期望能够从书中找到指引: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中年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结果,作者坦言并不会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度过中年。这或许会有些失望,但其实不然。
中年对于个人的意义,终究是太狭隘。 作者大卫.班布里基是一位生物学家,全书从演化的角度讲中年,让我第一次那么深刻地认识到“演化”的作用。
把人类特有的中年时期,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探究中年的形成、特点,这才是中年真正的意义。 演化的逻辑是物竞天择:好的就存活下来,不好的就消灭掉。人类演化出青春期是为了把无敌的头脑发育得更完美,那么中年呢?中年作为一个人类的特殊时期,必定有存在的道理,演化出中年是为了“亲本投资”——人类一生都在通过食物传递、文化传承投资下一代。按照演化的逻辑,女性之所以有更年期,更是为了让女性把心力投注在现有的儿孙上,不要再冒着风险继续生孩子。
人到中年,会有两个变化:一是担心未来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二是社交和政治思想更保守,中年人更愿意选择交往对象,尤其重视家人亲友。但是,男性的更年期其实是不存在的。
中年实际是一个人的“山顶”时期,中年人的思考方式发生了改变,与年轻时使用大脑的运作程序不同了,虽然在记忆、速度方面会有所弱化,但中年的认知能力达到了顶峰,以至于弱化的部分基本没有影响。中年人有理由骄傲,因为对中年人有时间有自由有智慧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才是一个人最有价值的事。
最后,回应开篇的那个问题:中年对于我们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演化清楚地表明了中年的优势,所谓的油腻,不过是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肤浅的看法。毫无疑问,未来属于年轻人,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现在属于中年人,山顶的风景是人生最精彩的篇章。
但是,命运给了中年人一把好牌,至于怎么出牌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几乎所有人都一样,才刚准备要活着,就发现人生走到了尽头。
所以,中年的价值就在于你如何演化自己。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六
人到中年,总有些迷茫:中年到底是什么?一旦看到《中年的意义》这样的书,大概都会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迫切地期望从书中找到指引: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中年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但是,看到一小半,就明白这本书绝对不会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度过中年。这多少会有些让人失望。但,其实不然。读书最有趣的是你能发现意想不到的那个“新东西”,《中年的意义》这本书就是一个“新东西”。 中年对于个人的意义,终究是太狭隘。 作者大卫.班布里基是一位生物学家,他在书中从演化的角度讲中年,让我第一次那么深刻地认识到“演化”的作用:原来我们都是被“演化”出来的! 把人类特有的中年时期,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探究中年的形成和特点,这才是中年更高层次的意义。 中年的使命 演化最基本的逻辑是物竞天择:好的就存活下来,不好的就消灭掉。比如人类从爬行到直立,就是演化的结果。人类演化出青春期是为了把无敌的头脑发育得更完美,那么中年呢?中年作为一个人类的特殊时期,必定有存在的道理,换言之,中年也应该是正向演化的结果。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年的演化是为了更好地“亲本投资”:人类一生都在通过食物传递、文化传承投资下一代。 在这方面女性似乎更胜一筹,按照演化的逻辑,女性之所以有更年期,更是为了让女性把心力投注在现有的儿孙上,不要再冒着风险继续生孩子。 至此,中年的使命就变得如此简单明了:为了下一代!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下一代,不仅仅指自己的儿女,还包括年轻人。也就是说,中年不仅仅致力于帮助自己的子女,他们还很热衷于帮助身边的年轻人。 所以,中年很有爱! 中年的焦虑 说到中年,就不得不说中年危机。 人到中年,会有一个躲不过去的生理变化:更年期,更年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前面说过,之所以有更年期,是为了让女性更加专注在现有的儿孙身上,不会冒着风险继续生孩子,这里还有一个隐含的妙处:为了让下一代得到充分的照顾,演化出女性能够更加健康长寿地生活。所以女性的寿命通常比男性更长,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算是对女性的一个补偿吧。 中年还有两个心里变化:一是担心未来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二是社交和思想更趋于保守。人年轻时候都有被动、被控制的感觉,总之自己不能做主。到了中年,媳妇熬成了婆,有了明显的掌控感,事实上整个社会不是被中年掌控的吗?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对衰老的恐惧会让中年人焦虑:拥有的一切终将失去。焦虑让自己更趋于保守,更珍惜自己的小圈子,更看重亲情与亲人。 中年的巅峰 中年处于青年与老年之间,也处于发育还未停止,衰老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年人的感官有所弱化:视觉衰退、听力损失、嗅觉失灵、味觉退化等等,脑部的思考速度也在下降,但是,所有这些并不影响中年的头脑。 有研究表明,人的认知能力呈现出低圆的小山丘的形状,中年就处于山丘的“顶峰”,这是因为中年人的思考方式发生了改变,与年轻时使用大脑的运作程序不同了,虽然在记忆、速度方面会有所弱化,但中年的认知能力达到了顶峰,以至于弱化的部分基本没有影响。 中年人有理由骄傲,因为中年人拥有强大的头脑和对周边的掌控力。 中年的选择 最后,回应开篇的那个问题:中年对于我们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演化清楚地表明了中年的优势,所谓的油腻,不过是一叶障目的偏见罢了。毫无疑问,未来属于年轻人,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现在属于中年人,山顶的风景是人生最精彩的篇章。 但是,命运给了中年人一把好牌,至于怎么出牌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几乎所有人都一样,才刚准备要活着,就发现人生走到了尽头。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中年时期,个人的身体、心智和自我都会经历全面的再评估,还有你的关系、角色、欲望和方向也是。这种事每个人都得自己思考解决。 演化给了中年优秀的基因,就是给每个中年人自己去思考、去决择。年轻时我们放弃自我、拼搏奋斗是为了有一天能由弱者变为强者,中年的时候,我们有自由、有时间、有智慧自主选择要做什么,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所说,从work life 转向love life。 生活在当今,我们很幸运,因为这是历史上最适合当中年人的时代,对此,作者的建议是: 努力保持年轻的外表,晚点生孩子 做些年轻时被禁止但你希望做的事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七
在青年人的平台上推荐这本书,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在青年时,谁会想到自己的中年的呢?或是,已然到了所谓的“中年”,心中仍然觉得自己是那个“追风少年”。
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生,青年人总是充满了好奇与憧憬。特别是当“油腻”开始修饰中年的时候,似乎其中还包含了些许恐惧与不安。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感到,本书大概率是一碗浓浓的“鸡汤”,无非是安抚大家“一起慢慢变老”。
但实际上,作为生物学家的班布里基带来的是纯粹的“硬科普”,以演化生物学的视角来分析什么是中年、中年何以为中年、中年的意义又何在。在作者看来,青春期和中年是人类生命蓝图中两个惊人的创新。可惜我们常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待青少年和中年这两个最惊人的人类创新,最多将它们视为其他“比较重要”的生命阶段的过渡期。这或许会成为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感受到由青少年到中年的成长意义。
究竟什么是中年?作者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只用了3个词来概括——明确、突然、独特。本书围绕这3个词来解析“中年”,从现象到原因,从表征到结果,从负面到积极。中年很明确,很多现象只发生在中年,而不存在于青少年或老年时期。比如,外观上开始皮肤下垂、毛发灰白、大腹便便;心境上感到时光飞逝、危机四伏、抑郁焦虑。中年很突然,一切改变发生的速度都快得惊人,很多情况在尚未准备好的时候便突如其来。中年和时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味道,一种新的紧迫感,当退后一步,看着宝贵的时间是多么容易流逝的时候,中年人开始以一种接近直觉的方式怀疑自己到底还剩下多少时间。中年很独特,中年是人类独有的现象,在其他物种身上都不会看到类似的现象。
人类的进化规律决定,成长无法抗拒,中年也无法逃避。中年的“明确、突然、独特”有着坚实的生物学基础,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雕刻了“中年”时光。作者集合各种资料证明,人类的中年不只是过去几十年的文明新发现,还是明确的生物学现象,在人类种下第一批农作物前的几百万年就内化在我们的身上。在书中,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中年根本不是逐渐衰退年老的模糊过程,相反地,中年牵涉太多明确、突然而独特的改变,其背后都有相应的生物学解释。对此,作者列出了十分有趣的一个清单,本书的18章内容也据此展开,通过丰富的研究、数据和现象从不同侧面诠释了中年的内涵。
- 出生现人生的40—60岁之间;
- 是“生命时钟”和“死亡时钟”的平衡时期。
- 是人类后生殖期的独特阶段,但自然选择仍然作用在这一时期的人类身上。
- 我们的角色改变,从生育和养育变成提供资源和文化保存。
- 体细胞真正开始显得可以抛弃。
- 这时人类利用能量的效率高得惊人。
- 已知的宇宙中最聪明的动物达到认知的巅峰。
- 感知的时间本质、意义、价值和急迫性都改变了。
- 人生的成就从青春的希望,变成实际而无法避免的现实。
- 我们的认知与情感达到完美的平衡。
- 我们和彼此差异最大的时候。
- 生育力逐渐衰退,性有了新的意义。
- 这时照顾现有的子女比生育更多子女更重要。
- 这时男性的生育地位与女性差异最大。
- 不论别人怎么说,这时候我们还能生下健康的宝宝。
- 夫妻最后一个孩子长大的时光。
- 虽然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伴侣关系仍然最稳定的时期。
中年常常被视为人生中平静烦闷的一个阶段——是介于年轻的光明和老年的昏暗之间的那道灰色。但在作者看来,中年显然不是灰暗的人生阶段。对此,作者提出了生物学视角下的“山丘曲线”,中年恰恰处在山丘曲线的顶峰。当然,一览众山小看到的不光是澎湃,也时有沮丧,两者共同构成了山顶的风景,也织就了人生最为丰富多彩的时光。
深入了解自己往往是排解成长烦恼的最佳方式。由生物学研究推而广之,生命总是朝着最有利于物种发展的方向进化,中年时光沉淀积累了人类百万年进化的精华。读罢本书,处处都是令人深入认知自我的豁然开朗。
最后引用泰晤士报对本书的评论作结——许多人觉得中年很可怕,幸亏这本书能纠正这种观念。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八
每天一到晚上,总会感叹:哎呀,今天这么快就过去了,时间过的怎么这么快。每年过年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又过去了一年,还没干什么事呢,一年又过去了。别人怎么一年做了那么多事情,挣了那么多钱。一边感叹时间飞逝,一边愧疚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不够努力。
童年时,总觉得时间过的好慢,慢到觉得时间太多,时间多的无聊,找各种娱乐活动去打发时间。现在再也不敢用“打发”这两个字,人到中年,时间愈发的珍贵,也终于明白了,时间和金钱为什么都用“花”这个字,花时间,花钱,时间和金钱都很珍贵。时间可以换来金钱,而金钱买不来时间,可以说,时间比金钱还要珍贵。
随着年纪渐增,我们发现时间似乎越来越快,像是在嘲弄我们似的。20岁之前的年轻人很少有觉得时间不够用的,反之,步入五六十岁之后,时间逐年缩短的感觉令人不安和恐惧。那么,为什么我们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大卫·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义》一书中为我们解开了谜团。
大卫·班布里基,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圣凯瑟琳学院的艺术与人文领域研究员。受过完整兽医训练,在摄政公园动物学研究中心、皇家兽医学院、康奈尔大学、悉尼大学和牛津大学做过人类、动物怀孕研究。曾出版科普作品,以动物学方法研究人类生理特性,包括怀孕、基因和性别、头脑和青春期。
解释时间为什么越走越快,思想家总结了六个理论。
理论一:世界加速发展,而不是你
在过去的十年内,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发展,我们借着科技达成一些从前会被当做心电感应的通信方式。过去寄一封信要一个星期,现在发个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过去交通不便,去不了太远的地方,现在交通发达,心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世界的快速发展,让周围的一切都变的很快,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讲究效率,速度,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得时间也在不断变快。
理论二:这完全关系到我们感知到有多少时间过去了
19世纪末以后,思想家就试图计算时间随年龄而加快的实际速度。有一个论点是,累计的记忆愈多,时间飞逝的愈快。这意味着“童年时代”一年的流逝会比“成年时代”一年的流逝,对随后的时间流逝产生更大的加速作用,因为似乎“童年时代”似乎持续时间更长。
理论三:我们扭曲时间,以免担心个不停
人到中年时,常常觉得我们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人生阶段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真的是中间点。我们40岁时,发现自己自己的人生大概过了一半,不论我对中年的态度多么乐观,都不能忽略,40岁以上的人终究比他们出生时更接近死亡。
两性年纪变大时,会开始认为我们和死亡的距离比实际遥远。研究显示,人会主动调整自己对生命的认知,以免过度担心死亡。人们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会让人觉得时间在加速。
理论四:我们的记忆扭曲了,因此扭曲了时间
我们大多对最近的事情记得很清楚,久远的事情记得没那么清楚,回忆以前的事情,相关的记忆变得支离破碎,虽然记得一些事情,但是需要借助技巧和辅助记忆,来理清楚事情的先后次序。据说这种时间感缺失的情形会造成一种错觉,让人觉得时间流逝的速度变快了。
理论五:新鲜事比较少
大家或许都有这种经验,在新学校或者新公司的第一天,时间似乎过的特别慢;第一次做某件事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好像特别长。
我们小时候,事事新奇,所以有人认为时间随着我们长大而加速,是因为我们比较少遇见新鲜事物,早年的生命因为新挑战而延长扩展,中年的生命却因缺乏新经验而在眼前压缩。
理论六:我们拥有不少时钟,但正确运作的不多
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我们的大脑内有一些时钟,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准确的。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计算大脑做了多少事,或是在一定时间内接受了多少信息。随着中年人的感官变迟钝,进入大脑的信息减少,所以这会使每天看起来不那么充实,因此回顾起来似乎时间流逝的更快了。
《中年的意义》这本书很适合有中年焦虑的人看,作者大卫·班布里基从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视角透视中年,以清晰、优美而流畅的文笔,阐述了中年人所经历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变化背后的科学根据,揭示出人类之所以形成动物界独有的中年现象,是数百万年演化出的完美礼物,它将中年人推向人生的巅峰,并赋予他们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九
文/林小白
01
我30岁的闺蜜前两天跟我说,她最近身体状况有点异常,她担心她是更年期提前了。
我翻了一个白眼,心里想,现在的我们与其考虑是否更年期提前,还不如考虑是否中年危机提前,毕竟后者比较紧迫。
古话说“三十而立”,在我心里,好像一过了30岁,就步入中年了。眼看着自己就要和30岁不期而遇,心里不惶恐,那是骗人的。
正巧那天在网上看到一份中年危机自测表,就立马测了起来。
算完75分,按照评分标准,正好达到了中年人的“门槛”。
得了,我就这么被“中年”了。于是那天看到有本书名为《中年的意义》,就立马把它收入囊中,想看看我目前这个阶段的意义又是什么?
02
细细翻完,发现我们对“中年”存在着多个误区。
首先,“三十而立”并不意味着中年。《中年的意义》中认为,40岁至60岁之间的被称为中年人。
因为在四五十岁之间,我们的身体、心智、性、情绪和社交面向都改变了,这些改变既错综复杂又深奥。
其次,我们之所以会有中年危机,根本在于察觉到了自身的老化,而不是外界的压力。
大部分人到了中年,头发变灰,皮肤失去弹性,希望大家在听音乐时不再把音响开到最大。而且,中年人开始更经常地思考死亡,哪怕他们在短期内死去的概率并不高。
《中年的意义》中用了较多篇幅讲述了中年人存在危机的客观事实,主要集中在皮肤、毛发和身材这三个方面。
步入中年,皮肤就开始失去弹性。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皮肤开始弹不回来了,胶原蛋白的大量流失让人感觉到恐慌。同时因为我们几乎是在直立状态,所以因为重力关系,松弛的皮肤必定会下垂。
而且,我们的头发会变灰。最先变灰的常常是额头处的头发,然后一点一点蔓延到全部头发。
除此之外,我们会开始发福。有这样一组数据:在发达国家,男性的体重大约在55岁时到达巅峰,而女性则是65岁。
也就是说,确实有很多人步入中年,就免不了变得油腻,但这件事似乎无法避免。因为人到中年,必定会经历骨骼肌减少的转变。骨骼肌减少,这意味着肌肉质量减少,以及身体代谢脂肪的能力和燃烧能量的速率降低。
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保持着和原来一样的摄入量,那么在中年就会超过了我们日常需要的能量,那么就必然导致发福了。
正因为过了40岁之后,大家开始意识到皮肤、毛发、身材的变化,我们对死亡开始感到恐惧,这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危机感。
03
看似中年阶段很残酷,我们要直面身体机能的衰退和死亡的恐惧。但实际上,中年也是有益处的。
例如,中年人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巅峰状态。据研究发现,大脑中白质的总量似乎在中年时期达到峰值,而且很可能在60岁以后才会显著下降。
也就是说,中年人的大脑是目前已知的宇宙里最强大、最有可塑性的思考机器。在40-60岁,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处于智能的巅峰。
因此,中年人虽然有着不那么小鲜肉的外表,但却有着只会的头脑。此时的中年人有着最强的生产力,也是最能把自身能力传承给别人的时期。
你可以说,中年是有味道的。因为大家开始关注养生,各种枸杞、杂粮、艾草齐上阵。你也可以说,中年是油腻的。因为大家开始不可避免地失去皮肤弹性、头发花灰、身材发胖。但你也可以说,中年是有味道的。因为不论如何,中年人都更智慧了,这样的智慧兴许会有抵御中年危机的力量。
—END—
林小白:有书智库领读达人/樊登读书会签约作者/多平台认证讲师,出版了《行动力》《每天多出一小时》。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十
人到中年还试图实现青年时代的希望和心愿,那一定是在欺骗自己。人一生中的每一个十年都有它自己的幸运,希望和渴求——歌德 我们的生命注定短暂,因为我们仅有的这一小段时间也在迅速飞逝,几乎所有人都一样,才刚准备要活着,就发现人生快到了尽头。——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 很多伟大的诗人、哲学家、文学家都讲过人到中年的心情。这样的心情与青春蓬勃无关,看不到浓密的长发,不再蕴含胶原蛋白,死亡在倒数,时日不多,迫切又慌乱。 我第一次体会到中年的感受,是生了孩子以后。中年感,伴随着大量的纸尿裤铺天盖地而来,不管不顾地砸在我身上。白发增多,整体下沉,脸色晦暗。夜半醒来,再嗅不到蔷薇,而是感受慌渺,疑惑。 鲑鱼和章鱼一生只繁殖一次,之后就迅速老化,仿佛有个死亡开关打开了。对于我而言,生完孩子后,中年突然驾到,处处凸显。 望着镜子时,脸庞不再润泽,突出的骨头勾勒出的面相,越来越像父母。当在自己脸上发现父母的影子时,我惊呆了。当白发越来越多时,我仿佛回到了母亲当年在我这个年龄时开始染发的那一天。瞬间,青春已逝。 身体的状态绝对会影响人的思想。当身体开始发育、蓬勃向上时你的所想,和到中年被疲惫感和无力感折磨时你的所想,肯定不一样。有时,想把自己以前走过的弯路说给更年轻的人听。曾有个20岁小姑娘说,你这样说,好像显得多老了似的。 其实,到了某个年龄,你就开始反思和内省,开始发觉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意识到一些更本质的问题。英国动物学家大卫.班布里基所著《中年的意义》中说,200万年以来,中年思考的意识和现在的中年人没什么不同。大多数成年人可能都在皱纹出现以后,就认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会思考自己的余生要做什么,也会为他们年轻时所犯下的错而感到懊恼。 如果对于中年有了这种时空感,我们真没必要记恨别人年轻时对我们犯下的过错。他们会成长。当他们的脑容量和脑中的化学物质开始变化,他们会反思。当你从生物学上更理解他人的时候,也能够开始从心理上原谅他人的冒犯。 但如果试图告诉更年轻的人自己的过往,人家真不一定买账。人要自己撞出的伤疤,才真觉得疼。要自己走到黄河,才真的死心。人要自己成长。 况且,你的经验不能代替别人的生命体验。 当看着自己形象越来越差时,下意识地、情不自禁地不再认为外貌那么重要,开始欣赏更温和的性格,让人舒适的外交手段,而对于过于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彰显自己的个性失去了兴趣。有时想想自己和十年前,判若两人。和更年轻的女性对话,话不投机,她们想的,我没兴趣,我想的,也只想说给同龄人听。中年女性的思想行为不会与年轻时相同,有基因因素,有细胞层面因素,还有身体的因素,社会阶段的因素,这些都会强烈影响自我的形象态度和思考过程。 人们说人到中年万事休。美国畅销书《大空头》的作者,26岁时有机会入驻华尔街年薪百万美元。他想写作。在二者之间犹豫不定。父亲对他说:先赚够了钱,然后在30多岁时再写作。他说:恐怕那时,我已经没有了现在的激情。他选择了写作。不论是从演化论,还是从生物学上来讲,他都是正确的。我们古人对此也有描述。诸葛亮说,人到了中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有人说,中年是你狭窄的腰肢与宽广的心胸开始换位置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满不在乎。到了中年,发现自己能拥有的就那么一点点,世界一下变得清晰现实。别人占有一点,自己就少一点,于是万分计较起来。 少年说,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猥琐中年男,我就杀死自己。可当他真变成了猥琐中年,当初那个少年早已经死了。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说过,他惊讶的是,人们似乎耗尽了自己的存在,靠近了他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实质,让自己枯竭,变成他们从前觉得可悲的那种人。 少年和中年,似乎是两个物种。但少年有一天会变成中年,中年时蓦然回首,却找不到了来时路上的少年。《中年的意义》说,当一个年轻人走到中年,他会按着传承基因,变成他曾经憎恨的中年人。中年人习惯于固守已有的文化知识,因为几百万年来他们负责在部落里传承文化。年轻人因此会觉得中年人固步自封。年轻人打破常规,中年人守住文化。 再说点男女的事。有位女性朋友说,男人到了中年,就想找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谁都喜欢年轻和青春,谁都喜欢美貌,但中年女人不是毫无希望,中年男人也不是随时会被年轻貌美诱惑。人在不同年龄段,会被不同事物吸引。男人到了中年,会被性情更适宜的女人吸引,对外貌的要求不一定那么高。人在选择时,肯定也会考虑自己的情况。而且女人随着年龄增加,认知逐渐完善,也增加了魅力值。如果到了中年的单身女人,尽量保持美丽外形,同时养出让人舒适的性情,掌握社交,也是能加分不少。如果不想结婚,另当别论。如果想,就要考虑自己拥有什么,还能得到什么,对方希望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就必然意味着一定的委曲求全。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十一
01
当我们长大了,上高中、上大学、工作、结婚…一次次离开家的时候,你却不知道父母也渐渐老了,他们已经到了中年,头发半黑半白了,皱纹又明显多了几条,背也开始有点坨了。可是我们可能还在嫌弃他们唠叨,嫌弃他们每到节假日就打电话问自己要不要回家。可是你却忽视了他们用尽一生在爱我们。
从我们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父母就对我们进行了投资。父母都希望给我们最好的一切,父母希望我们能够喝上有营养的奶粉,吃上健康的辅食,上一个好的早教班,父母都期待我们能够健康成长,长大以后能够有能力养活自己。所以父母把大量的资源都投入到了我们身上。
这种行为在生物学上称为“亲本投资”。可以说我们人类是豪华版的亲本投资者,并且一生都在做投资。大卫.班布里基认为到了中年的某一些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投资变得更加重要了,甚至在某一定程度上,亲本投资比生育力重要。而中年的意义也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大卫.班布里基是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他具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对动物学深有研究,他受过完整兽医师训练,并且在悉尼大学、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多处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在动物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凭借着深厚的动物学基础,大卫.班布里基对人类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基因、头脑、性别等。《中年的意义》正是作者利用动物学研究中年的一部著作,帮助我们更加了解中年,也能更加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
02
在《中年的意义》这本书中,大卫.班布里基写到关于中年的重要性。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父母对我们深深的爱。他认为中年需要给孩子提供两种东西,帮助孩子成长起来。一种是食物,另一种是信息,如果没有父母给孩子提供这些东西,孩子可能就很难成长到40岁。
养一个孩子需要大量的热量、蛋白质和其他养分,光是大脑就需要87%的能量。而我们想要给孩子更好更多的食物是有较大压力的。黑猩猩5岁就能够学会自己取得食物喂饱自己,而我们人类学会自己获取食物的能力至少要等到20岁以后。这看得出来人类学习技能花费的时间实在不短。想想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就需要花费十几年的时间,在这十几年里,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的资源是非常多的,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中年人觉得压力很大。在孩子学会自己获取食物之前,父母需要付出很多很多。
投资一个孩子不只是提供食物就够了,也就是说父母不是把我们养大了就好,他们还需要教我们一些东西,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让我们能够立足于社会,并且存活下去。这些信息包括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目标、价值观等,而这些都被统称为文化。孩子一出生并没有任何生活的经验,他们不懂得任何知识、技能,甚至连微笑都是要靠后天学习得来的。而他们学习这些经验、技能、知识就需要靠长辈的教导。所以当父母唠叨我们天冷了要多穿衣服,将他年轻时候的事情讲个几十遍时还不停讲时,不要嫌弃他们烦,这可能是他们在传递给我们信息,教给我们文化知识的一种方式。
03
父母爱我们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到了中年了,他们的身体、情感、心理上都在发生变化。他们的皮肤开始失去弹性,身体也发福了,视力和听力都开始下降了。他们害怕自己老了,没有用了,害怕孩子离开家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的脾气变得复杂起来,他们担心自己的老伴嫌弃自己,不再像以前那么亲密。他们开始怀疑中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时候作为孩子的我们要懂得父母的忧虑和心思,现在换我们来爱他们。我们要告诉父母其实中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糟糕。就如大卫.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义》里所说的:“中年不是负面的事,而是正向的经验,不是危机而是变化。”
大卫.班布里基认为中年是祖先把基因一代代遗传下来之后,基因在人体内的发育变化而形成的生物现象。基因就像时钟不停地在走,不停地在发育,而中年后,人的身体却不断衰老。可以说中年就是“生命时钟”和“死亡时钟”的平衡时期。我们不能改变这种基因发育演化的结果,但是我们也不是无能为力,至少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做一些事情来改善情况。面对身体上的变化,我们能帮助父母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让父亲少抽烟,让他们保持良好的睡姿,不要直接在太阳底下暴晒等等。对于视力听力逐渐下降的父母,那就让我们来当他们的耳朵和眼睛吧,能做的就帮他们多做一些。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十二
对于中年,你是否像个迷路的孩子一样找寻过答案?到了中年就意味着皮肤下垂?头发灰白?身材变得臃肿?记忆开始减退?人生开始走下坡路?有太多的疑问一股脑砸过来,找不到答案的你开始变得焦躁、恐惧和不安。然而,对于这这些疑问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应对?以前耳畔总会听见有人说:男人四十一枝花!可为什么会说四十岁的男人是一枝花? 中年,曾经是我最恐惧、最排斥的年纪。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担忧吧!有很长一段日子我总在找寻一个答案:怎样才能推迟每天都能从镜子里看见添了一条皱纹;怎样才能找回白净弹性的皮肤,怎样才能保持住曾经的窈窕身姿;怎样才能回到一粘床就能一觉到天亮惬意时光……,忽然发现我要找寻的东西太多,却也无奈地发现时间不会停住。 第一次有这样的焦虑和不安还是因为称呼的改变。过完生日的某一天路上有位五年级孩子唤我阿姨,笑着和这个孩子挥手告别后心里产生了异样的感觉。以此后我的生活就开启了焦虑不安的按钮,每天都活在惊恐之中。我不停地问自己:“我今年几岁了?”当我无法逃避年纪的问题时我已经走到了尴尬的年纪——退后几步就是青年,前进几步就是中年! 幸运的有这样一位学者,他用精准、理论的知识为我们完美地诠释了中年的定义和意义。中年,有男人自然也有女人,男女才能构成完整的人类。 《中年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大卫·班布里基 ,是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圣凯瑟琳学院的艺术与人文领域研究员。受过完整兽医师训练,在摄政公园动物学研究中心 、皇家兽医学院 、康奈尔大学、悉尼大学和牛津大学做过人类、动物的怀孕研究。这本与众不同的书带领读者从全新的角度了解中年,中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而作者大卫.班布里基从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为依据,用这些有据可依的理论阐述了人到中年所要经历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身体、心里和情感变化,他告诉人们在数百万年演化过程中人类的中年现象是最完美的、也是人类独有的。作者用清晰、优美流畅的文笔写出了中年阶段的重要性,中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 《中年的意义》封面推荐语里这样说:“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开列18项特质清单,重新定义理想的中年”。那我们该如何去解读这本书呢?从这18项入手?怎样都可以,这本书无论是精读还是快读都会让你受益匪浅。或者如我一般从三个关注的点深入去读,解决了内心忧虑的原因和不自信的来源对于步入中年也就不会恐慌了。 首先,人们随着年纪的增长最在意自己的年龄问题。因为年纪的数字变化会影响很多东西,比如被人称呼叔叔或是阿姨,比如不能大笑否则眼角的皱纹会出卖你……细数真的有太多的变化让人抓狂。本书中作者将中年开始的时间暂且定义在40——60岁之间,于是我会想原来中年的时间线拉得还是很长的。单看数字会生出英雄迟暮的无奈,然而书中告诉你40到60岁之间有20年,这20年是一个人最完美的时间。这时候的你聚集了财富、学习了太多的知识、在各方面都处在巅峰时候。从身份上你是这个社会的推动者,你的能力巨大是无可替代的存在。虽然身体在理论上的确开始下滑,可是这些却不是一下就到达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了解这些后还会觉得年岁的增长让人讨厌吗? 其次,中年到来时你很在意大脑是否开始退化了?会以多快的速度开始退化?这样的恐惧主要来自中年人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恐慌,而本书从很多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最值得欣慰的理论是:中年阶段从40岁到60岁,中年人许多方面都处于智能巅峰。中年人的大脑是目前已知的宇宙里最强大、最有可塑性的思考机器。这就可以解释了一个现象: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为什么中年人居多的原因了,中年人经过了三四十年的生活积累,是创造和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动力。 最后,中年阶段是处在人生山顶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一个生命阶段,中年不是逐渐衰退年老的模糊过程,而是牵涉太多明确、突然而独特的改变时期。中年有十八种各种风貌,不管你我处于那种风貌之中,都是中年人特有的。当我们步入中年时期,也代表着我们各方面都进入了巅峰时期。经过了四十年的生存积累,是时候开始享受这个美妙的阶段了。 《中年的意义》是一本可以全方位解释中年阶段的书,如果你距离中年很近或者已经步入中年,细细品读这本书会收获巨大。面对中年,我们似乎一直在找寻,找寻能使身体这部发动机保持前进的动力源泉。没读这本书以前最喜欢丰子恺那首《渐》,文章的每一句都折射出生命的渐进过程。 就如《渐》里的那句: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 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 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你看,中年就是这样一个会让人称赞又渐变的过程。如果你还是因为中年的变化而处于忧虑、怀疑自我之中,那就别犹豫拿起这本《中年的意义》,它会解开你所有疑惑。它会对你说:“你要相信啊!男人四十就是一枝镶金边的花!”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十三
如题,这是一本论述中年的书:谈论中年的特殊性,探究中年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
如果你还是少年、青年,恐怕离这一主题尚远,但读来或许能更了解父母;如果已经三十出头,大概可以先预习一番;若正好落在40-60这个区间,则不妨对照读读,兴许能找到一些信心。
一
说到中年,前段时间有过一场关于“油腻中年”的大讨论。“中年”和“油腻”连在一起,显然不是什么好词。
对于“油腻中年”的控诉,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外形,大肚腩,polo衫,手串、枸杞、养生杯;其二是行为方式,世故圆滑,油腔滑调。不管是谁,都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中年人。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同样无法否认,这个社会最重要的那批人,也都是中年人。当网友们满心欢喜地叫马云爸爸时,没有人觉得这个中年人有什么不好。
中年在不同的人身上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年与青年、老年到底有什么不同?
二
对于中年,我有两个印象。第一个是从小就有的,总觉得中年离我很远,远到不需要去考虑。
在电视剧中也常常看到中年人的各种问题(出轨、子女叛逆、精神危机等等),让人感觉中年是个麻烦且糟糕的时期。
另外一个印象,来自朱天文的一篇文章,不记得具体篇目,写得是她走在路上,迎面遇到欢快的中学女生,她说,她确认更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没有羡慕,没有自惭。
这让我有点惊异,因为即使我才二十多岁,看到十几岁的少年意气风发,都不觉有一种“老了”的感叹,但四十多岁的朱天文,却可以自足。
或许这两种状态,都集中在中年?中年一面清醒而智慧,一面又陷入生命的泥沼?
三
来看看大卫·班布里基怎么说。
本书作者大卫·班布里基是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写作这本书时,他已经42岁,开始步入中年。
作为一个有动物学学位的兽医,他喜欢从基因、演化的角度来考察中年。把人当做一种特殊的动物,试图从演化的角度回答中年为什么会发展成目前的模样,以及我们该怎样解释中年,拿它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有中年?
班布里基的意思,这也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人类和很多动物不同,幼子待在父母身边的时间非常长,父母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食物,还需要传授经验、文化。
人到中年之后往往不再生育,而是专注于培养下一代。正是这种文化传承的能力,让人类得以超越基因演化的道路。
第二个问题,中年是危机时刻吗?还是全盛时期?
人到中年,身体首先会出现变化,头发开始灰白,眼睛不如以前好使,脸部出现皱纹,容易发胖。身体内部好像内置了一个“死亡时钟”,提醒你开始走下坡路了。
有很多人会提到“中年危机”,似乎中年是一个危机时刻,随时有翻船的危险。但是大卫·班布里基不这么看,他说中年不是危机而是变化。
他提醒我们,人类的中年由来已久,虽然我们常常觉得史前人类活得艰难,可能寿命常常不超过四十岁,但这是个错误观念,人类在采集时期活得挺好,健康受到威胁反而是农业革命之后的事(这一点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也论证过)。
“在远古时期,人类拥有健康而有生产力的中年,这样的中年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后来被单调的工具、外界各种影响所剥夺。”
在采集时代,虽然中年人的感官能力退化,但是在狩猎中往往担任领导、统筹的职位,经验让他们更加游刃有余。毕竟,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不是手足,而是大脑。
大卫·班布里基考察中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年人的幸福指数,中年人的性生活,中年女性的更年期……从各个角度观察中年这个时期人们的表现。
他发现,情况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糟,调查表明,与人们的普遍预期相反,中年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实际上比生活中其他任何时候都低;中年人的性生活也挺好。
并且,中年人有一种特殊的心理韧性——中年人终于学会,怎么让情绪避开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挫败的循环,转而用有目标,有重点、有效率的方式对待生活。
中年的核心优势,是心智的成熟,虽然各项身体指标正在下降,但是中年并不是一件负面的事情。
作为一个常年看《锵锵三人行》的观众,其实慢慢已经习惯中年了,那基本是个中年人的节目,但是却有趣极了,细细想来,大概是充满了思维的乐趣。
嗯哼,人到中年,并不是只有油腻一条路的。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十四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和“中年”相关的词汇很多:油腻中年,空巢中年,中年危机……
中年,是对一个特定年龄段的称呼。
一般来说,“中年”泛指青年后老年前,是人生这一阶段的统一称呼。
不同于少年、青年、老年,“中年”这个名词本身就代表了诸多身份。是为人妻为人母,是为人夫为人父,是上有老下有小,是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更是生活中的百变超人……
28岁的时候,办公室一位同事定义我的年龄段是”中年“。那个时候对于这样的年龄段界定,我是愤怒的。内观自己的愤怒,我发现自己对于28岁的年龄段定位是青年,我以为的28岁,应该还是青年,虽然28岁的我已为人母,每天两点一线的在单位和家庭之间穿梭,生活简单又乏味,但是我的内心固执的认为我自己还是一个粉色少女心。
此去经年,现在的我开始逐渐以“中年妇女”自称。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给自己自动套上曾经那么愤怒拒绝使用的“中年”身份的?
仔细回想,大约是在35岁左右。
对于女人而言,35岁,实在是个可怕的分水岭。
其实从30岁开始,抵挡不住的衰老就在随时提醒着女人们:
第一波一定是皮肤——护肤品有没有换成抗衰的?身体护理有没有升级更高端?
第二波开始是记忆——突然觉得记不住事了,老是转身就忘了刚刚明明很重要的事。
第三波往往是体能的下降——突发发现熬夜熬不住了,哪天要是真的熬了夜,第二天绝对是各种死摊,做不到年轻时候的活蹦乱跳……
到了35岁,这些堆积起来的东西好像越来越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某一天全面爆发,苦逼的中年人,之前一直死扛的“青年”这个身份,自己终于开始承认现实,开始自动对自己用上了“中年”身份。
这样的行为,有对现实的妥协,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我突然在这个时期,发现了之前重复了那么多年的生活有些乏味,我不知道自己除开这份工作还能做什么?生活,除了工作,自我去哪了呢?
我开始寻找新的兴趣点,基于之前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自然可以很顺利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且可以轻松把自己的兴趣点发展得很好,隐隐有赶超之前那么多年累积的工作累积之态。
我又开始迷茫了:为什么之前那么多年的积累似乎都抵不过这几年的新的改变,是不是说明,过去的都是错误的,没有必要的经历呢?
这些问题,是年轻时不曾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到的问题,却也是我自己人生经历中正在经历的问题。
有点迷茫,有点惶恐,有点无奈……
直到最近看到一本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年话题的书——《中年的意义》。
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中年的意义是什么?是上有老小有小的局促?还是中年危机的窘迫?
用时下流行的话语来说:“这本书的视角很是清奇呀!”
大卫·班布里基在42岁写完此书,他对于中年的年龄段界定在40-60岁之间。(如果按照作者的界定,我勉勉强强还算“青年”——此处应该有窃笑。)
基于大卫·班布里基的工作和专业,在这本书中,他从专业的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视角透视中年,以清晰、优美而流畅的文笔,阐述了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变化背后的科学根据,揭示出人类之所以形成动物界独有的中年现象,是数百万年演化出的完美礼物,它将中年人推向人生的巅峰,并赋予他们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他得出如下理论:
每一本好书,都是作者的思想精华提炼而成。
而这本书恰到好处的在我自己思考中年的意义时出版。作者用他的视角为我解惑。
人到中年,社会价值、家庭责任、个人价值以及我们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些问题,似乎扑面而来。
压力当然会有,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不可能不赋予中年压力,然而,在经历了年轻时的冲动和积累后,中年这个时期,正是还有极强的行为力,又还没有真正衰老到老年期需要被人照顾的地步,而思维,正是成熟到可以独当一面,甚至形成新的思维角度的时候。
之前的积累,不论好坏,都是为了现在这个时期的蜕变。
中年,不是负面的事,而是正向的经验,是变化而不是危机。
变化的中年,从此生命开始进入一个特别的新阶段。
中年的情绪、社会、生理、心理都将再次发生改变,达成新的平衡状态。
“明确、突然又独特”
人类的中年,是不可跳跃的一个时期,是中流砥柱的一个时期,更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
中年,是可爱的,是可改善的,更是可以重新开启人生新篇章新高度的一个人生重要时期!
未来可期!加油,亲爱的中年!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篇十五
有一段时间,“中年油腻男”成为网络热词而走红。中年可能是人一生中压力最大的时期。生活中,上有老人要照顾,下有小孩要抚养;工作上,似乎已经到了职业生涯的天花板,潜力用尽。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让中年人变得世故圆滑,不思进取,油腻而不讨人喜欢。
因为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端着保温杯喝水的照片被流传开,中年又迅速和保温杯关联起来。从前铁一般的男子,如今也离不开保温杯,暴露了中年危机。年轻的时候渴了喝一罐冰可乐,中年人喝啤酒都恨不得加几颗枸杞。人到中年,身体和心理发生了许多消极的变化。中年,给人的似乎都是负面的印象。
中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年龄范围,我们一般认为中年时期从四十岁开始,六十岁结束,大概二十年的时间。孔子在《论语·为政》里面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看来,中年似乎又是人一生中最睿智的一个阶段。
我们不能否认中年的存在,但我们似乎又无法给予中年一个准确的定义,这段岁月迫切需要一个解释。大卫·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义》一书中从身体、心理、情感三大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年存在的意义。
大卫·班布里基是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也是生殖生物学家,在多所大学做过人类、动物怀孕的研究,出版过多本科普作品。大卫·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义》中,从科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了中年,让人们对中年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
人们喜欢新生的事物,比如婴儿、朝阳和花骨朵,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朝气、希望和生命力。对于人来说,年轻意味着活力,有无限的可能,而到了中年,我们发现岁月在身上留下了痕迹,头发开始变得灰白,身体开始发福,曾经的六块腹肌变成了一个大肚腩。
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中年的身体出现了我们并不愿意看到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大多是负面的。那我们是否能够通过保养、加强锻炼来抵抗中年的到来呢?遗憾的是,大卫·班布里基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证明人类不可能阻止中年的来临。
基因、发育和演化三者结合共同造就了中年现象。人类能够发育成中年的形态,是基因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年的到来是自然法则,至少我们目前还无力去改变。既然无法避免,那我们对待中年最好的方式,就是坦然接受,并发现它的正面意义。
关于中年的形成,有两个流行的理论——老化的被动理论和老化的主动理论。在这两者之间,大卫·班布里基坚定地选择了老化的主动理论。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想看到的老化,实际上是身体选择的一种主动的演化方式,中年的老化实际上是一个有利的过程。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喂养后代,人到了中年,取得食物的能力达到了顶峰,从而可以在喂养后代中提供重要的支持。另一个是传递信息,基因可以传递部分信息,但这远远不够,人类需要将学到的信息以非基因的方式传承下去,而中年人,就是进行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中年人的经验和精力,让他们能够担负起这个重任。
常识告诉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人的思维能力会退化,而中年就是分水岭。中年人的头脑如果想去挑战年轻人似乎是不自量力。而且中年人面临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也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比如中年人的心灵更脆弱,中年人更容易抑郁等。
看来中年人的智慧没法抵抗岁月对中年人心理的侵袭。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大卫·班布里基并不赞同。大卫·班布里基认为人到了中年,认知能力的净总和会逐渐增加,从而达到几乎无法察觉的最大值。也就是说,中年人的大脑正处在一生中的巅峰期。
中年人比年轻人更有智慧,靠的并不仅仅是经验,而是洞察力。中年人的大脑里能够储存更多的信息,这也就意味着中年人更善于从全局思考,不被细节所迷惑,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年轻人往往会“见树不见林”,而中年人更擅长“见树又见林”。研究也表明,中年人更容易确定任务的优先级和目标,而这项能力,我们通常称之为智慧。
如果我们善于观察的话,不难发现,公司的领导层大多数是中年人。因为中年人更容易掌控全局,做出对公司发展有利的决策。这也可以说明,中年的智慧处于人一生中巅峰阶段。
人们习惯将少年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中年就应该是正午的太阳。这时候的太阳是一天中最强烈的,谁也掩盖不了他的光芒。中年也是如此,少年具有更大的潜力,而中年已经将这种潜力最大化了。
歌德说:“人到中年还试图实现青年时代的希望和心愿,那一定是在欺骗自己。人一生中的每一个十年都有它自己的幸运、希望和渴求。”中年人有他的幸运,因为人到中年,积累了足够的生活阅历,有稳定的家庭和事业,但凡事皆有两面,中年也有他的不幸。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这是中年人要承受的压力。
但压力并不总是坏事,压力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你被需要,而你被需要的前提是你有这个能力去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说,虽然中年是人一生中压力最大的一个阶段,但与之对应,这也是人一生中能力最强的阶段。林肯说,“超过四十岁的人,脸上一定挂着责任感。”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中年的意义》虽然标题很鸡汤,但纵览全书,却不见一点鸡汤的影子,大卫·班布里基从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视角全面阐述了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变化背后的科学根据。尽管我们一开始会心生疑惑,但在科学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相信中年的强大。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是爬山,那么中年并不是在半山腰,而是在山顶。中年,不是身体渐衰的标志,不是头脑萎靡的开始,而是一生中最应该意气风发的年纪。人到中年,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我们还要走很多路,我们还要爱很多人,而中年赋予了我们这个能力。
这便是中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