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慢慢来(张炜写给孩子的文学读本)》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读物。通过精心编排的故事,作者向孩子们传达了写作的重要性和技巧。书中的角色们经历了各种奇妙的冒险,展现了写作的乐趣和创造力。这本读本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灵感,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读完这本书,孩子们会对写作充满兴趣,并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写作慢慢来(张炜写给孩子的文学读本)读后感第一篇
神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这是我们向往和期待的!但过程却任重而道远!如何能够达到这样的能力和境界呢?尤其是对初学写作的青少年,张老师的这本《写作慢慢来》给到我们启迪和方法。 这本书是由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代著名作家张炜老师所写,他建议以从容的态度思考、学习、生活,从而化为灵感的源泉,写作要慢慢来。 读完这本书,我也非常赞同张老师的一些方法: 1.朗读和背诵 上学时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朗读和背诵,依稀记得最害怕的就是语文课本后面的一句话:全责背诵。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倒是感谢那时的背诵要求,它已成为我们的记忆,留存在脑子里。正如作者书中所说的:朗读,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蕴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2.读“老书” 这里的“老书”不是古板毫无趣味的书籍,而且经过岁月的沉淀,留下的经典好书,这些好书,毫不夸张的说,就是时间留下的金块,读一本好书,如同在和一位智者交流,写作是输入和思考的结果,而读“老书”是输入的起点。 3.感受大自然 感受和热爱,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皆是有生命力的,多去观察和欣赏,多层视角,多重感受,神思会如同涓涓细流! 一本书特别适合初学写作的青少年,可以在jd搜图书优惠有优惠!
写作慢慢来(张炜写给孩子的文学读本)读后感第二篇
文学是生命的放电,读完这本书,我想到的是这句话。 这本书饱含激情、热情和希望,让我们看到了所谓文学之下文字的灵魂。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它整个文章写得都比较有诗意,酣畅淋漓,可以让我们审视过去与未来的自己、审视自然与文学的关系。 它虽然是在讲如何进行写作,但是全文对于写作的技巧是什么却只字未提,也许所谓写作、所谓文学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文学是人学,文学是愚人的事业。 一个人的内心越真诚、越接贴近于土地,他就越有可能赢得未来。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但是人的属性、人的本质、人的忧患精神是永恒存在的,我们可以展望过去、面对未来,审视过去的自己,想象未来的自己,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极其痛苦,任谁也不愿意轻易回忆。 文学是不会消亡的,它展现的是作为人最本质的东西,正如我们不必忧患太阳的消亡一样。 张炜写了太多我值得用小本本记下的东西,尽管很多,但是我知道我不必一字不差地全部记住。 我需要记住的是悲悯和感动,感动一草一木、天与地、岁月与山河。 推敲土地、推敲岁月,更要推敲山河。 一个人的消亡,并不是肉体的消亡,精神死了,一切都会归于荒芜。 也许人类文学最辉煌的时代是古代,但是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我们不相信文学会消亡,我们也照样可以迎来属于我们的文学的时代。 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内心是充实的,精神是饱满的,它给予我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相信写作,更相信文学。 文学来源于内心世界,文学来源于日常生活,我们每个人人都可以在与自然、社会、城市、动物和植物的共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 我愿始终相信阅读、写作和文学的力量,因为我知道所谓文学真的是亘古永存的。若有收获,就点个赞吧
写作慢慢来(张炜写给孩子的文学读本)读后感第三篇
《写作慢慢来》这是一本老派作家的文学情怀和感悟。 作者张炜,矛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作家。著有《古船》《九月寓言》《家族》。 虽然这本书,出自于写给孩子的系列书,但是看似平凡朴实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内涵,并不是浅显易懂的文字,所以,其实更适合于成人去读。 看似生活化的文字里,无不透露着深厚的人生阅历和体会,或者,即使成人也不一定那么容易理解其深意。 书中作者围绕自己对文学的看法,对写作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鼓励大家去相信文学本身,纯粹地回归文学内涵。 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文学的敬畏笃信之情,得出好文字后的信息惬意之情。
对于看惯了各大公号网站app等商业化快餐文学的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就如同喧嚣中安静地品一杯清茶,奢靡中独自摩挲一块白玉。 作者让我们相信文学,相信文学力量,而作者的文字也做到了给我们力量,让我们领略到了真正文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文学,摒弃商业化套路化快餐化。 关于文学,虽然它不能改天动地,不能使科技进步,但是始终对人对社会有着一份力量。它能反应时代,批判时代,给人启发,给人动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作者的和读者的。 而关于写作,作者讲到文学源自于生活,对于现在给孩子报各种班速成式教学,作者肯定是反对的。真正的文学,源自于对生活,对大自然,充分的接触和热爱过后,细细聆听,细细观察,细细体会得到的些许精华。 作者还讲到,那种全职的为谋求生计而做的迎合式写作,很容易背离文学本身。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输出文字更加便捷和快速,或许一小时就能几千甚至上万字。
但是,数量的提高往往也带来了质量的下降,科技的进步反倒成了文学退步的加速器。 古人曾在竹简刻字,刻一字要很久,竹简太贵,字多负担不起,时间的充裕和输出量的严格控制,使得人们不得不反复雕琢精炼文字,说是字字珠玑并不为过。那时的文学,凡有输出,多是经典,多数成功。 反观现在,有太多更方便的写作途径,所以,就连手写到纸上,都已经是十分繁琐和罕见。
而网络如此发达,输出和写作的成本如此低廉,人们不再反复去推敲文字,更多地是随时随感而发。 现代人们的思想组织速读,远远比不上文字的输出速读。 文学的诞生,本应源自于作者大量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并由此总结和凝练得出精华。
文学的本质,是创作,是升华,是凝练,是沉淀。这样的文字是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是能够长久流传,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我们要相信,要学习的也正是这样的文学。 而现在快餐式文学,一味靠量的输出去取胜,靠华丽的标题来博人眼球,赚取流量,靠套路式,模式化的写作风格来吸引读者。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文字本身,不再是内容本身,而更多的是利益本身。 浩如海洋的文字浪潮里,令人赞叹的文字很少,触碰心灵的文字很少,能够留下的文字也少之又少,甚至这些文字里能让人相信的都很少。 以前人们总爱说,鲁迅先生写的,钱钟书先生写的,那就是好的,他们是大家,大家说的自然是对的,自然是好的。
人们对于大家的盲目式的相信,正是源于大家对文字的反复推敲凝练和考究。 那时的人们,对文学是尊敬的,是相信的,对文人是信任的。这样的文学,也是大家所期盼和相信的。 所以,写作请慢慢来,认真生活,细细观察,暗暗体会,凝练精华,给出文学的力量,而不要文字的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