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生活》是一部描写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追求平静与内心宁静的小说。主人公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真谛,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静之处。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传达了追求简单、平和生活的重要性。
平静的生活读后感第一篇
你在深海中游弋、逡巡、把玩。。。。潜入你女性躯体、女性自我的深海,去感受那蓬勃、浓烈的内在波涛。。。。如此沉醉。。。。这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沉着和凝视。 从少女时期便挂在脸上,一种略带疲倦,过尽千帆的面容。仿佛无论外部世界的爱与仇,生与死,相聚别离呈现在这张脸上,都只有不动声色。。。。一张为尘世所生的脸,一张错过了孟婆汤的面孔。还未经世便已衰老,于是这世间便再什么可值得波涛汹涌。。。。就只有平静的生活,如一潭周而复始的半死的水。 外在的一切如此平淡,而内在的生命却蠢蠢欲动。杜拉斯唯有潜入到内在的发现和探索中时,才开始变得兴奋和鲜活。她向生活的波涛下潜水,在那里观察、捕捉,一切的感官、知觉、人性和欲望。这是杜拉斯的纬度,也是她的深邃之处。如同一个赤裸海女,一个猛子扎下水去,便一潜再潜,直到触摸到意识之下每一片躯体的蠕动。她在这里开恳出一块处女地,新鲜的散发着潮湿泥土那利比多的芬芳。 杜拉斯不能离开海洋,那是她永远的背景旋律和归宿。我们无论如何在世间受苦挣扎,最终都将在大海那里找到安慰。而那慰籍是苦涩的,如同次日清晨抚慰宿醉的一杯苦艾酒,那抚慰即是苦难本身。就像母亲即是我们的庇护,却又是我们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海洋和母亲的意向永恒的在她的作品中交织着,而她也不去躲避这里面复杂的爱恨情仇,接受它们,展现它们,直到在这中间完成她女性自我的独立与认同。 玛格丽特·杜拉斯永远孤独。孤独之于她是一种享受。她只有在孤独中才完美,才完整,才不孤独。当她身处内部与自己对视、对望、同坐、同卧时,外部的世界便逐渐远去,而她全神贯注于这个女性的“我”。同时她也用这个非常女性的“我”描述她的生活,她的周遭,她所深陷其中的人与事。她不惧怕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恰恰因为她是全然独立的。她是深深懂得爱情的人,懂得人们为何相爱,如何相爱,如何的彼此需要,彼此渴求。对这一切全盘接受,毫不抵抗挣扎,恰恰是因为内心深处,她始终是独立存在着的。而这种外表顺从于世,而内心却永远只属于自己的视角和笔触,是男性作家几乎永远无法介入的写作天地。
平静的生活读后感第二篇
黑白照片是年轻时候的杜拉斯。发式简洁,皮肤姣好,倚在雕花楼梯的扶手上,眼神羞怯而忧伤。
这是一个属于年轻女子的心灵独白,是一支孤独的小步舞曲。
25岁的弗朗苏告发自己的舅舅和弟妹私通,舅舅被打死,弟弟自杀,弟弟的情人又爱上了自己的情人,之后弗朗苏又目睹了一个年轻男子溺水而亡。接连的家庭变故充满了人性欲望的纠葛,杜拉斯清醒而感性的文字穿透了现实的不堪。
杜拉斯的人如同她的文字一样,浪漫而感伤,清醒而孤绝。她也曾美丽过。美丽的女人身上大多会带着一些风流韵事。美丽的女人独立而浪漫,性格里燃烧着不羁的烈火。杜拉斯正是这样一个我型我素的先锋作家。
在平静的表象下,家庭内部却暗流汹涌。但从文字的外部看,你丝毫读不出来杜拉斯的惶恐和绝望,每一页纸,都散发着优雅的芳香,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香气。
这种叙事的节奏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独特的享受。读者往往是一种隔岸观火的角色,而在这里,杜拉斯以自述的手法讲述的这个故事也具有隔岸观火的特质。小说中前半部分讲述家庭错综复杂的变故,第二部叙述自己的心理状态。她的审慎和冷静让我吃惊,这样一种情绪,被她掩饰的方寸不乱游刃有余。她是怎么做到的?
她的《广岛之恋》已经让我对她的才情深深折服,这位被誉为“法国文化的通道”的先锋女作家在她的早期作品里就体现出了一种异于别人的写作风格。这种乱伦的家庭故事如果换做张爱玲来写,一定是满纸金句,刻薄之语俯拾即是,然而杜拉斯在这个文本上所展现出的独具才情和独特文风是一般作家所不及的。她善于从现实的表面挖掘出人性的复杂与深度,擅长内省式的分析语言,以女性特有的敏感与多情将纷乱的生活思想化、艺术化。她的文字像梦境,散漫而游移。
“孤独”——是她在小说中探讨的主题。她的孤独精致而优雅,没有郁郁寡欢,没有陈词滥调,读者能感受到她的思想的闪光点。有多少作家费劲心机描摹孤独中的人生状态。而杜拉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深深的话她浅浅的说,浅浅的道理她却以一种阅尽千帆的世故和沉稳,缜密的陈述出来。
她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独舞,跳着一支精巧的小步舞曲。
平静的生活读后感第三篇
1 《平静的生活》使我确信一件事。别的人的写作,是写作文学,而杜拉斯,似乎她本人就是文学。她在生活中,对事物的看法,应该就是文学式的。所以作品对她来说,与其说是作品毋宁说跟生活是不分的。与其它的作家不同,作家和作品是一元而非二元的。 《平静的生活》里好些地方让我想起莫泊桑。对法国农村生活的描述。是不是需要文学前辈们的成果才能造就杜拉斯呢?我觉得别的作家可能努力想把自己和文学分开,也就是说,修饰他们意识中的人物,而她放弃了这个努力。其实,她所做的人们一开始就可以做到,但如果做到了,无人能够接受,所以似乎必须经历一个时间-历史的过程。当然,杜拉斯掌握必备的技巧使她和疯子区别开来。 杜拉斯有一种清晰,这个好像是我不具有的。这大概是典型的西方人处世态度的清晰。这是一种能让你取得世俗成功的气质。这个东西能令人把叙述持续下去,这是一种耐心。 中国有没有这么清晰的人呢?就我的记忆所及,似乎没有。 对开篇所述那个暴力事件的纠结涉及到幽秘,就是人对自己持续不断想要追查深入的过往经历的再发现。而这里几乎有一种幽默,在这种絮叨中,我想把它称为“杜拉斯式的幽默”,这个好像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里也有。 我昨天看到杜拉斯的访谈,就是她那个自己买的房子里。后来从屋外面拍摄了从窗户露出淡黄色灯光的黄昏或夜色。有一种平静,大概开始就蕴在了这个人的生命中。 没有她的纯真,就无法写出她这个品质的作品。而很少人在成年以后有她的纯真。纯真是一种无情。我怀疑普鲁斯特有没有这种纯真,我没读过《追忆似水年华》。 男人写情欲大概只得像莎士比亚那样写。我没有感到她写的情欲有一点的不自然,就是世俗的那种东西,照实写来,我想没有人能够做到。 为什么尼古拉会死?罪恶感? 2 在第二部开篇,女主角想找到的那个“她的姐妹”,如同我也想找到的“我的兄弟”。“我的兄弟”是谁呢?也许是我的一个思想。 作者感到尼古拉这个人命运的无力,所以给他死得非常干净利落。 这个第二部是“她”需要喘息和更新,从人群和激荡中出来,足够的喘息和更新——可能是女主角,也可能是作者。 写作的节奏是自然的。 男泳者的死是主角臆想的吗? 听到“二十来个溺水生命”,我懂了。她是想写这样轻易溺水的一个生命。 因为主角处在“间离”状态,所以她对男泳者的死亡表现冷漠。 3 或者可以这么来理解节奏:在全书开头之前,主角也是从第二部那样的状态进入第一部的。 然后第三部就是缓缓回进第一部的状态。 我觉得能面对杜拉斯的人太少。基本上就是面对我们自己的意识和生活。当然,她的作品不断出现她的意识的幻想和生活本身之间的破裂。这个最接近我所理解的真实。
平静的生活读后感第四篇
阅读翻译来的书籍时,总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在读杜拉斯的作品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如果能够精通法语,阅读她的作品,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好在,译本的品质并不差,尽管欠缺一点法式文化中独有的意境,不过,到还是一本不错的书。杜拉斯的故事总是有些不可理喻,甚至有些荒诞的过分。
“舅舅与弟妹私通,她向弟弟告发,舅舅被弟弟打死;弟弟的情人爱上了她的情人,弟弟绝望自杀”。但从这样的情节上来审视这本小说,这样的设定实在是不算是高明。但是,对于杜拉斯来说,情节在她的作品中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她的高明在于对人物心理的洞察和刻画,有一种直逼人心的阴冷,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让人措不及防。
在杜拉斯的作品中,总是有一个“我”,这个存在亦或是不存在的角色,总是能让我向内探索,探索角色的灵魂,审视自己的灵魂。在这种设定中,我总能和自己相遇,那个,不常显现出来的我自己,更真实的我自己。杜拉斯的写作与她的人生脉络是相溶的,那是一些天然的悲苦和伤逝,经历过一些特殊的事情,阅读起来的时候,心中自然会有一些戚戚然。
杜拉斯非常适合我所在的这个时代,无法掩饰的孤独和空虚,自我意识的敏感和觉醒,“我们长达二十四年的懒散,我们只好苦中作乐,内心深处没有别的愿望,只想继续相信我们注定要过这种无奈的生活。”在这些充满浓浓宿命的言语中,杜拉斯和我共享了关于生命本质的密码。
她的文字可以越过孤绝的稻田,可以越过残缺的落日,也可以越过生命中的隐忍和煎熬。杜拉斯描述的是一种属于自我的疏离和孤独,是一种在动乱中存活下来的苟且。一场关于逃离现世的战争,走过残垣断壁,依然可以看见崖缝里盛开的桃花,在刑场上,依然可以看见星星点点的蒲公英,美和凄凉总是并存的,“在心上,不在话下。”
杜拉斯说:“我是一个与写作相伴的孤家寡人。孤独意味着:要么是死亡,要么是书。但在这一切之前它意味着酒精。”孤独是一个人最好的堡垒,可以用来抵抗孤绝和自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杜拉斯除了文字,是没有任何勇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因为她的情感太过于纯粹,太过于美好,而世间是容不下这种纯粹的美好的。
杜拉斯笔下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有些病态,这种病态让人物进入生命的极端,仿佛濒死之后的重生。
不管是哪一种表达,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总是无法超越的,写出来的文字或者表述出来的故事,在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个中的意义是作者自身没办法把握的。很多时候,作家扮演的是一个极其残忍的角色,她讲人物至于一片荒芜之中,在荒芜中等待渺茫而闪烁的希望,在绵长而无尽的孤独中,让人物渡己渡人。
杜拉斯的文字始终有一种极端的理性,不管是爱情还是欲念。相对于极端的理性,人的软弱和孤立成为恒久的话题。
阅读《平静的生活》,就像在欣赏一场盛大的阴谋,目睹一场情爱的起承转合。在荒诞的故事中,等待着“我”的觉醒,也是一场关于自身的洗礼,在别人的阴谋中窥探自己,在窥探中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