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父与子》读后感精选

《父与子》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7 11:25:31
《父与子》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4-27 11:25:31   小编:

《父与子》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力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读后令人感慨万分。小说中揭示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反映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这部作品不仅引发了我对亲情的思考,更激发了我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和珍惜。

父与子读后感篇一

——人的某些重要特征与生俱来,无论后天如何培养,都无法解释其中的奥秘。 埃德蒙·戈斯的《父与子》是一部充满情感、细腻描绘父子关系的现代文学经典。书以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富有个性的叙述,展示了作者与父亲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戈斯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和夸张的形象,将父子之间的冲突、理解和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父亲是一位严格的教育家,对儿子要求极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而儿子则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少年,渴望自由和探索,对父亲的期望感到困惑和压力。 在书中,作者不仅描绘了父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更深入地挖掘了彼此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相互理解。父亲在儿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压力的来源,也是成长的动力。而儿子则在摆脱父权束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父亲的关爱和期望,并在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独立。 《父与子》的主题不仅仅是父子关系,更是成长、自由和亲情等普遍性的话题。作者通过个人的经历,深刻地探讨了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现了成长的痛苦与乐趣。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父权的质疑,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考和探索。 在艺术表现方面,戈斯运用了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等,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他还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深入感受故事情境。 总的来说,埃德蒙·戈斯的《父与子》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成长和亲情的作品。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成长记录和情感体验。它能够让读者深入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感受到亲情和爱的伟大。 在阅读《父与子》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我思考了成长中的挑战和困惑,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之间的时光。在这部作品中,我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成长的不易,也看到了亲情的力量和自由的价值。 在自己成为父母后阅读《父与子》,对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岁看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孩子虽然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却自有他的成长路径,作为他们儿童时期最亲近的人,不要妄想控制他们,顺势而为,做他们人生路上的托举者是更好的选择。

父与子读后感篇二

真没想到我会迷上一本写“父与子”的书,毕竟咱可是两个小女孩的妈妈。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是因为它是一本自传,书中不但有文字,还有不少真实的照片,阅读的过程就像看记录片。 这本书虽说是自传,但也有小说的生动,描绘了儿子从父权和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步入自由和独立的生活的历程。这种“叛逆成长”的过程,在我们自己和孩子中都有可能发生。 这给我的启发是,当他们开始质疑我们教导他们的一切,开始勇敢地说“不”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多给予理解,甚至是支持呢?说实话,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这本书可以成为一个钩子,当我们“固执己见”时,可以用这个钩子把自己拉回正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对于父母的期望,还是对于他们自身独立思考的渴望,都可能引起一种矛盾的情感冲突。尤其当家庭信仰与个人信仰发生冲突时,孩子可能面临的不仅仅是理智上的挣扎,更是心灵深处的困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地放纵孩子的叛逆行为。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是他们个人成长和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重要一步。 这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部引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的指导手册。当然,对于没有孩子的读者,我们也能在书中“看到”自己与父亲相处的影子,虽然近代的中国父亲不会像作者父亲那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但是父权却也普遍存在。 关系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也是我们获得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石。在关系中成长,也在关系中觉察,到头来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关系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也不可能只是情感,严格来讲,关系是社会结构和组织框架的产物。 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形态,不变的是,双方都渴望爱,也都需要被包容和包容。 关系,是一个永远也道不尽的话题。但我们可以一点点去探见,去反思,去释怀。 坐在初秋的树荫下,捧着《父与子:信仰与偏见》这本书,想到这本书中出现的人物绝大多数都已经离世,不禁泪目,他们存在过,伤心快乐过, 当然也偏执过。而这一切,因为文字而留存和长久,故事被出版,让人看见,让人通过他们的故事想到了自己。

父与子读后感篇三

最近的大热影片《封神第一部》中,父子关系是其中主要议题之一,商王殷寿父子、四大伯侯父子贡献了剧中非常精彩的戏份。

古今中外被世人所熟知的父子关系,不仅是血缘亲情,更是权力争夺,以及二者之间剧烈矛盾冲撞下的情感撕扯。这种矛盾表现轻则内心挣扎重则刀光剑影。

不过中西父子矛盾的焦点不同在于,我们在道德而西方在宗教。

英国作家埃德蒙·戈斯的自传《父与子:信仰与偏见》就非常典型。戈斯1849年出生,1928年去世,将近80年的生命,自传只聚焦于他的未成年时期。这个阶段正是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某种程度上也是摆脱父权的控制,成为独立个体的痛苦蜕变时期。

所以,这本《父与子:信仰与偏见》尤其关注“我”的内心世界,由此,它也被认为是“英国传记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派心理传记”。

导读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父母,并配有彩色照片。简介中说作者的父亲是博物学家和科普作家,母亲是画家演说家和畅销书作家。如果仅从这些身份上看,读者会觉得作者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就像我们传统中的“耕读传家”一样。

但随着作者的描述,读者会发现,作者父母的这些身份,他们一家的生活,是紧紧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的父母因为宗教而结缘。因为他们的信仰属于一个小的分支,而他们又特别虔诚,不能接受一个和自己信仰不同的人,所以两人相识时年龄都不小了。

婚后,一家人的生活也都围绕宗教展开,很少参与社会活动,甚至一度处于封闭状态。夫妻二人没有挣钱养家的能力,似乎只要信仰虔诚就能生活无忧。

不管是父亲一支还是母亲一支,原本还算是家有薄田的庄园主。但因为后代都在吃老本,两个舅舅终身未婚,一生就靠崽卖爷田度日。所以,在作者的描述中,小时候家境比较窘迫,也没有亲戚接济。母亲生病因无钱医治而早逝,贫困中遭受的白眼和冷遇,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亲会写诗写故事,但主题只有宗教,甚至不让儿子接触宗教之外的任何文学作品。父亲虽说是博物学家,但当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时,他是完全反对其观点的。他认为《圣经》中创世纪说与地质学是一致的。

《父与子:信仰与偏见》就是一个在宗教浸润下的孩子,试图挣脱宗教束缚的过程。

读这部小说时正好《封神第一部》上映,不得不感慨我们中华文明的早熟。从武王伐纣建立大周开始,我们就不再相信神的力量了,而是相信自己。就像影片的最后,商太子殷郊被砍头,有神仙帮他复活,而西岐世子姬发,却在凭一己之力反出朝歌城。

神仙不救武王,也救不了武王。人的主宰需要自己去征战去夺取自己的地位。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