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尽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一位诗人在追寻诗的无尽头的道路上经历的挫折和坚持。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执着和追求。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被启发和感动,让人深思诗与生活的关系。
诗无尽头影评(一)
你去了法国之后再也没见过他,他死时,你没掉一滴眼泪。但在你的冷漠之下,你的心在说: 爸爸,正因为你什么都没有没给我,你给了我一切。因为你不爱我,你教会了我,爱是绝对的必需品。因为否定上帝,你教会了我去珍爱生命。我原谅你,杰米。 你给了他力量去,忍受这个世界,这个没有诗存在的世界。认清你的爸爸,摘掉他的面具,他不是一个表象。
诗无尽头影评(二)
画面的设计让我非常耐心的看了下去……让我最喜欢的片段也是最后佐度打算远走法国的时候,老年的佐度突然出现,对年轻的佐度说,你应该拥抱自己的父亲,从他的身上你也学到许多…戳中泪点……要远离家人,但不要忘了深爱家人。远离是为了更好的忠于自己。但爱永远不过时,特别是对家人朋友。像天使一样的佐度在红色海洋中间的画面真的很美。我喜欢这个电影
诗无尽头影评(三)
要懂传记电影就要懂背后所有的东西
如果他是我研究的对象 我会仔仔细细快快乐乐地去看他
可我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观众 对厚重但充满荒诞痛苦的人生难以理解 对需要我去解读去了解背后的故事感到压力 一切都很好
但我想简单一点 在想要放松自己时看到这样的电影 我不清楚他的历史 唯一想举杯的是对他的想象力和荒诞
他也许爱诗 但他的爱过于复杂 他还有朋友
他的苦痛全都浮于表面地说出来了 可我还是觉得他很幸福
诗无尽头影评(四)
牵着手狂奔的 天真去亲吻的 被掩埋自我 自缢的同性恋人
纯洁如白鸽处女 共同构筑文字抵御世界的恋人 你切开皮肤渗出的鲜血 情欲翻涌 交融倒影
失去镜中之我 沉寂的白衣爱人 剪掉的红发化为燃烧火焰后的灰烬
一起既往无前横穿世界无视一切规则的诗人 为权威盖上白色裹尸布 重塑无名雕像
蝴蝶不应该变成苍蝇 诗人不应该变成教授
诗人 永别了 不紧不慢的死亡 蝴蝶翩跹 闪动纯粹生命之光
诗无尽头影评(五)
“从托科皮亚到圣地亚哥,眼泪成河蜿蜒两千余里。”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佐杜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狠狠被纯粹的文艺给打倒了。
一些感动夹杂在一些片面的延展性文艺,比如说洛尔迦的诗,比如说其中的一些女权画面,比如说恋爱与俄狄浦斯。色彩是色彩,艺术是艺术,晦涩是一方面,但是晦涩的背后恰好是意象和色彩的充分延展,可以供一些思绪反复下雪,反复沉默。
最终场的大招是佐杜的隔时空碰面,有一些关于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一片海,一片原野,一阵风,生命是原谅。原谅反叛和顺从,原谅年轻和衰老,原谅生活和打磨,原谅一些无所事事,主要是原谅时间和自己。
很漫长的旅程,从海到海,泪水成河蜿蜒两千余里。
诗无尽头影评(六)
片中男主父亲抓住偷面包的穷人当众打骂羞辱,其实这样的父亲应该不算少数。揪住别人的“错处”变本加厉的打击,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可能是无心之失,就换来一顿呵斥,实则是在宣泄自己的戾气。这样的人不配教育孩子,因为他们根本不懂怎样做才会让孩子向好处发展。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这样来的,他们只会言传身教着坏脾气。对孩子心灵上是不小的伤害,从发展来说更是恶劣。所以,要怎样与这样的父亲和解呢?导演和解了,用了半辈子吧?而且他父亲已经不在了,和解只对于他来说放下了,对于他和他父亲的亲子关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何尝不也是一种痛?
总说“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恳请各位为人父母的好好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不要造成终生遗憾!
诗无尽头影评(七)
天才的魅力可能就是,你明明有意无意中能感受到他强烈的骄傲与自恋,却依旧忍不住深爱他。
佐杜罗夫斯基就是这样的,即便他把影片又一次填溢得淌落肆意,表达浅显又浮华,还是忍不住多看几眼。或许作为艺术品,这部影片还过于任性,更像是导演对自我的疗愈,观众因此被导演抛至九霄云外,却又忍不住如童子般在云端偷窥人间繁华。
超现实主义组成的梦,视觉喷射。加以精神分析、西方占卜、政治讥讽、八十岁青春期的佐料,使得其形式与画面远远大于内容,怪诞协合的杜可风,更令其令人晕眩。黑衣骷髅装与白色天使实在惊艳,狂欢节和马戏团也令人印象深刻。或许正是因为他已经老去,才会使得其表达年轻记忆是如此热烈而疯狂吧,脆弱的和解也因此变得令人怜惜。
最令人共鸣的是母亲这样的角色,或许这正是大部分怀揣理想却又围囿于生活中的写照——大部分人眼中,有人一直生活在理想中、想象中、幻想中,所以一直在唱歌。而佐杜走向了他母亲的梦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是罪恶,按照别人的希冀活着才是罪恶”,这就是这只蝴蝶燃烧余生,走向生命终结的最后高歌。
诗无尽头影评(八)
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名鼎鼎,我孤陋寡闻,之前不知道竟还能拍成电影,比如《诗无尽头》(智利/2016/亚历桑德罗·杜佐洛夫斯基/传记电影),而且还是自传作品。 巴赞曾一再强调,相较于电影的风格来说,电影的题材才是第一位的。《诗》给了我完全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她描绘了亚历桑德罗年轻时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的“疯狂”生活;她用一种肉眼可见的简陋方式来完成布景,表现出一种“无需制造”的艺术风格。 ——“我把魔鬼出卖给了灵魂”,就是这样无理而深刻。 而且这是一部关于诗人的自传。我也曾在创造诗的自由国度里感受到自我与美好。是的,这是一部真正的关于诗人的作品,有那么多的“疯狂”,那么多的“幼稚”,那么多的畅快淋漓。我马上将亚历桑德罗·杜佐洛夫斯基的其它作品标为想看,有《现实之舞》,有《多凡和莉丝》,我多想让那些奇幻的画面、异常的思想和绚丽的色彩冲刷我眼睛,和我头。 这就是智利电影!之前看过《追捕聂鲁达》,亦甚爱。 美中不足的是该片一味地寻求诗意的真实,缺乏对思想的阐释,连诗人本身的思想也未见其独妙之处。不过,这也许是我生为中国人的狭隘与偏见。
诗无尽头影评(九)
1.分析电影中出现的部分意象与隐喻 蝴蝶:年老归来的亚历桑德罗对年轻的亚历桑德罗说,你可以从死亡中解脱,超脱与万物,超脱与自我,变成一只蝴蝶。这是年老亚历桑德罗的领悟——也许衰老本身就是“解脱”的一种变形。年轻时,他觉得自己终于如“一只蝴蝶”飞出了当时使他无法解脱的智利生活;年老时,他觉得自己终于如“一只蝴蝶”再次飞回到了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年轻时代。 Stella身上的毕加索风格彩绘:画家毕加索的鼎盛时期画了很多关于女友的肖像,这里代表了既是情人也是缪斯,她就是年轻诗人的性启蒙,是他的灵感来源。 母亲sara与初恋情人stella为同一人扮演:导演在自传电影中并不含蓄的表露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包括影片中在火里抢救出母亲的胸衣,与父亲厮打搏斗,都在说明这一点。 2.片中为何用诸如黑衣人递道具,移动布景板,歌剧,马戏,木偶戏,戏中戏来削弱其电影性。 一是导演风格如此,包括上一部影片《现实之舞》,在自传式的主时间线进行同时,导演习惯大量的进行诗意化的解构与重构。用反常规的方式来创造出自己心中的艺术。 二是意在告诉观众:这粗劣荒诞而蹩脚的正是真正的生活与现实,诗无尽头,荒诞的现实也无尽头。
诗无尽头影评(十)
1
在一个地震的日子里,我和爸爸狂笑着。什么也不能影响我们一起数钱,之前,我们还要用香水喷一喷。电影学习了玛格丽特的绘画。
在砍了一棵树以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家同盟。有共生的舞者,终极钢琴家,终极男高音,他们都是自己的盟友。
知道一个像带了京剧面具的一样的红发女人出现,我们都被这个现象震惊了。与她的动作戏被残酷的阉割了,我在镜头前哭泣了10分钟。
在从伟大的阿拉伯诗人手中接过了钥匙之后,他寻找到了一个新的盟友,他们决定直到而行。但事实上不管他怎么做电影,他做的都是公路片。
充满了奇遇和小丑。
2
电影借鉴了很多戏剧舞台的形式,包括日本的能剧。当然也有很多电影手法,比如说唱歌剧,像夏堡的雨伞那样。这对于表现诗歌意义的抽象手法来说,就如夏雨和我们的心灵一样油润和谐。
也有伯格曼自传电影的意味。就像一曲狂躁而热情的野草莓。用了一支作品向自己的父亲示威。
也像情欲肿胀的费里尼,只不过在这个新的世纪显得突兀。因为公路片的内核,不能承载雅致的诗意。
诗无尽头影评(十一)
个人记录,内含剧透,不喜勿喷,好走不送。
就冲这个配色和漫天的想象力,一定要给满分,我真的最喜欢看天才发疯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害怕活着。不!你害怕死亡。
我真的彻底明白柏拉图以及xx为什么讨厌诗人和艺术家了,他们岂止是不定时炸弹,他们简直就是不定时核弹。
最喜欢的部分居然是安安静静地道具的黑衣人。
突然意识到两位诗人,尤其是主人公,也永远都是一身黑。
室内永远鲜红的墙仿佛一片红光,一切东西变得都像梦境。
他和另一个女诗人在一起张狂的日子犹如绚丽的烟花。
而侏儒的那一部分,不协调的比例动作人体,只是让我感到害怕不适。原来每一个诗人都会沉醉于自我而出卖朋友,狗血从未停止,诗人却能把它变成绽放的花朵。
狂欢节上在红色的魔鬼与黑色的骷髅中间,他是酗酒放歌的白色大天使。
诗人不是这个现实世界肉体上的毒疮,而是剜去毒疮的利器,可惜这句肉体讳疾忌医,讳莫如深。
镜中衰鬓已先斑,镜子中看到另一个自己,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空,因为恐惧而焦虑。
一直在唱歌剧的妈妈。
看了下职员表太有意思了,男主居然是导演的亲生儿子,我就是未来的你,你就是曾经的我。
又去看了一下,剧中男主的父亲居然也是导演的儿子,也就是男主的哥哥,我的天哪。
诗无尽头影评(十二)
有人40迟暮,有人80青春重启。这个身披花白仍在用魔幻舞台和春光乍泄的肆意妄为捍卫艺术纯粹的可爱之人永远是我最喜欢的导演。
这部略带奇幻色彩的自传体电影是冷漠中的曙光,佐爷泪光闪闪眼里含着对世界的爱意,我也泪光闪闪眼里尽是他的温柔。去理解他的爱意甚至都不用看完他全部作品和访谈,更不用了解他看似悲伤的过往才能理解他的可爱。他的能量在唇齿间,在字里行间,在调色板,在他看别人的目光里。这一部诗无尽头笔墨着重落在离家之后所遇到的人对他人生的影响,温暖之处就在于哪怕他的童年皆是伤痕可他依旧认为自己是个无比幸运的人,他精彩的人生由点成面,每一个人都成为佐爷的色彩。
诗无尽头影评(十三)
(字数太多,故而只好影评。)
里面的角色定位感觉很熟悉,一个物质性的家庭,解放,一个朋友,一段经历解放了父亲的阴影。一个崭新的地方,释放。一位指引者女性,神秘的引力,却又不归属,却又泛滥,分道扬镳也是个合理的结局。明明我不了解这样的叙事结构,我却对其很熟悉。这样的历程合乎情理到一种老套的地步,不过,这样也正好承载。他与另一位新诗人相谈甚欢,最后又背叛了他,为何呢?似乎这是对一个艺术家的老套桥段进行演绎,我无意批驳,只是出于好奇。或许我们需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家扬弃道德,其是道德的超越者,所以它不被善恶所束缚,而为了纯真,故而诗人否定了他的父母,行了背德之事,也因此,他赠予人偶,他挽救生命,他寻求原谅。这种毫无防备之行只能在狂想曲中出现。 大游行非常震撼,狂欢与死亡的二重奏,诗人洁白地拷问自己的艺术,从狂欢中独行,深思。 然后与过去的偶像决裂,向着一种生命与艺术的纯粹而狂想。 最终他对父亲的原谅,是强对弱的行为。镜头设计挺精彩的。对于生命与诗歌热爱着,生命联系着物质与精神。 以及,当我看时,我的第一感想是,搞艺术的都这么疯吗?可是转念一想,疯的是谁?那些看似荒诞的行径,是生命的喷薄,真诚而夸张的反应,无用之学高调地否定了那些在规律里打转的囚徒。那些如常运转的人才不正常,不是吗?苍白而又麻木,物质规律是错误的吗?不!受物质规律所奴役者才是错误,而罔顾物质规律者也是错误。前者是无味之现实,后者是幻想之艺术。皆该被否。 不过,当幻想变作狂想,那便是对现实的有力回击,艺术以高昂的身姿落入现实,即使被视作荒诞,但这就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了。 然后,一个问题,诗是什么?其实我并不了解诗歌,但我对艺术感兴趣。故而,我看到他们所表现的诗歌,是一种生活,但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用诗歌涂抹现实,赋予其丰富的色彩。但是,这里真的值得如此之多的色彩吗?应该是那里,在生活中沉于思辨的海洋。不过,如果将电影里的这种生活视为一种冒险,那么便的确适合诗歌生长。而那些高处的词句,能否与低处所搭配?还是说只是做一种替换?
诗无尽头影评(十四)
我以为我接受不来这种“艺术”电影,毕竟我的认知里,是接受不了“不事生产”的酒精死亡与性事狂欢的。 但出乎意料的,这个影片的拍摄手法让人惊喜。充满了暗喻与意象。这对极了我的奇怪胃口。 诗人与朋友笔直地穿过镇子时,他们说“为了形成我们的意识。” 或许“穿过镇子”只是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表意手法,象征一些他们年轻时做过的看起来很蠢的实验。但那句“为了形成我们的意识”却让我喜欢。 我们都是在混沌中实践着,行成我们的意识。 诗人念的第一首诗是绿色,他的母亲大约是全片唯一的绿色。他的浪漫大约继承于自己的母亲,于是母亲的话语总是像歌声一样柔和动听。只是母亲总把她的灵魂紧紧地束缚进世俗的紧身衣里,而诗人并不想束缚自己——他甚至想要放飞母亲的束缚。 诗人后来应聘了小丑,但我觉得这又是一处隐喻。小丑不过是“正常人的工作生活”。父亲的旧识是橙色小丑也是职场的jester,他们说着满口鬼话,做着引人发笑的蠢事。 为了融入,于是诗人也开始满口胡言——他视那些见人说人话的言语都是放屁。
他不能忍受,于是在看似正常实则荒诞的的生活里,他选择继续成为诗人。
全剧评价最高的大约是狂欢节。
黑色的骷髅是死,红色的血肉是生。他们交织在一起,就是狂欢中被生与死拉扯的诗人现状。
骷髅出现在了很多地方,狂欢节,以及最后诗人离去的小船上。
起初还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形象。后来想起来看过的影片里,拉丁美洲的文化,反而有了些顿悟——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信仰。
话又说回来,在生与死,红与黑交织的狂欢里,诗人饮着酒,却是纯白色的天使打扮。
然后他从狂欢中逃离,在一处小巷子里吐了出来,并开始对镜审视自我,拷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在狂欢里,他感受到虚无。
人会死亡,街道会消失,记忆会消散,自己的文字与意识也会被遗忘的深渊吞没。
“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的念头像无法摆脱的咒语。
——但当你从世俗中挣脱,你会成为一只光彩夺目的蝴蝶,成为一个闪耀着纯粹光芒的生命。
宇宙的消散与存在的被遗忘都不应该是你我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渺小如我们,其实只需去考虑,如何深情地活成一个耀眼的生命。
诗无尽头影评(十五)
从表象上看,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爽片,公子哥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的爽片∶砍倒家族树,离家出走,朝观众扔鸡蛋和生肉,踩踏所有的阻碍,包括别人的床,涂黑雕塑,把女朋友当自己欲望和事业追求的工具,烂醉如泥的派对,给好友戴绿帽,诅咒原生家庭拖累,遇到瓶颈就跑路。离经叛道,自我中心,伤害他人,没有学会爱任何人,只要自己爽了不会顾及任何人的感受。这也估计是这部片子没有更大荣誉的原因所在。 从艺术上理解又可以有另一番评价。舞台剧的夸张和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场景切换突兀而不连贯,荒诞性,无内在联系,无因果。个人主观经验和情感体验的不确定性、意识流呈现。主角行事凭直觉、冲动率性、反复无常。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诗人是无规则的”,需要在行动上的无视规则和离经叛道,否定和破坏是创造的基石。不断的突破和脱离倦怠,离开的行动力和去远方,挥洒的激情和诗意无止境。
艺术是反人性的。
诗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