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介绍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历史过程,从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功登月的壮举,到阿波罗计划的背景和实施,再到登月任务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通过这篇文章,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类登月的壮举背后的艰辛与伟大。
人类是如何登上月球的读后感篇一
《人类是如何登上月球的》上市啦‼️ 说来就来,下单就能发货,首印不多靠冲
作为一本全面详细的登月科普书,这本书当然是“科技含量”极高
但同时,它也充满了趣味和人情味
孩子读起来没压力,不枯燥,能够了解许多当时的故事,更真实地感触那段历史
比如:
人类是如何登上月球的读后感篇二
二战之后,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两个核心国在除了热战之外的各个领域也展开激烈竞争,而其中的太空竞争更为数目,除了推动人类在航天航空技术方面的短期内的巨大进步,也在两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类是如何登上月球的》这本书就是讲述相关内容。书从美苏太空争霸讲起,苏联一开始是取得很大优势的,比如第一次发射了太空卫星,第一次把人类送上太空,也是第一次把女性宇航员送上太空(这比美国早了整整二十年)……这些均对美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压力,1961年5月25日新当选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在国会发表演讲,要在1969年12月31日前把人类送上月球。
“于是,阿波罗计划诞生了。”
书一转折,从牛顿运动定律讲到飞行原理,接着就是人类(当然主要是美国人)在火箭发展中重要代表、事件、工具等等,比如现代火箭之父戈达德,计算尺、计算器,以及遇到的各类举不胜举的问题和人类的解决方案。
而这一切,都仅仅是准备工作,甚至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理论和前提工作。
把人类送到月球,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火箭,这是一枚人类从未遇到连想象都很少有过的运载火箭,书里整整花了一章内容来为我们细细讲述,比如发动机、发射塔以及其中的重量、温度、燃料、制导和控制系统等。
阿波罗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计划,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任何参考,小到宇航员吃的食物、穿的宇航服,大到航天中心发射场、航天器装配大楼,都凝聚了当时人类最为先进的科学、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多机构多公司万众一心的通力合作。这些在这本书里都事无巨细都呈现到读者面前。四十多万人为了一件事,所有人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这本事就是奇迹,即便作者只是客观讲述其中各类事件,我们依旧从这些又复杂又细致的描述中,感觉到人类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创新,还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情感,一种人定胜天的豪迈和积极参与的自豪。
书中在讲宇航服缝制时,讲到宇航员提供有自己照片、签名和留言的卡片,让缝纫女工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多重要,而缝纫女工们偷偷在衣服里签了自己的名字,她们也在暗暗表达自己能参与这份工作是多么的骄傲啊!
这正是这本书的重要特色,科学知识无处不在,而不同的人物形象也时时展现在我们面前,有大科学家也有普通小人物,还有“地面不插电测试”时牺牲的三名宇航员……他们做了大大小小的工作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最终促使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把人类的脚印第一次留到月球上。
这是整个人类实现的一次巨大飞跃。
即便过去55年,即便我们过去通过各种方式无数次看过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此时此刻我们现在再看这本书,我们依旧激动,它是如此的详细,客观的同时又是如此的深情,为我们介绍了我们以前并没有关注到的无数英雄,他们其实和阿姆斯特朗一样伟大,因为他们每个人做的无数件事,才让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事们来到月球,又安全返回地球。
这是一本很多很多年后依旧值得人们细读的书。
人类是如何登上月球的读后感篇三
今年6月份,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实现月背采样,在月球上留下了一个“中”字。下一步,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202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猎户座号飞船,这是美国准备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的1号任务。
俄罗斯、韩国、日本也纷纷宣布月球探测计划。
人们对月球的关注,让我们的思绪又回到55年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下第一个脚印的那一刻。那是人类的巨大飞跃,是勇气与探索精神的里程碑。55年前,在科技水平远不如现在的条件下,人类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凯迪克奖得主约翰·罗科也对这个问题深深着迷,他一直对太空和科学充满热情,于是他搜集资料,走访当年的一线工作人员,创作了《人类是如何登上月球的》这本书,想把这趟不可思议的伟大冒险讲给孩子们听。
40万人的共同努力
“这不是什么奇迹,
是我们决定要这么做。”
——吉姆·洛弗尔,宇航员
全书共分七大部分,从登月的历史背景到前期论证,从如何设计、建造火箭和飞船,到太空中的保障和地面的支持。事无巨细地涵盖为登月这件事付出的一切努力,以及幕后的所有人。
登月的成功背后是40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既有像沃纳·冯·布劳恩这样的火箭先驱,也有负责每一个零部件的工程师们、以凯瑟琳·约翰逊为代表的女计算员们、开发制导计算机的程序员们,还有负责宇航服和降落伞的缝纫女工们、负责救起宇航员的水下援救员们。
登月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人的才智、耐心、细心和毅力,作者以平等的视角展现了每一个人的贡献。因此,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有天才的灵光一现,有作为女性工程师的艰难与卓越,有试验时不幸丧生的牺牲者,也有沉着冷静快速判断的危机解除者。
习惯了将登月等同于阿姆斯特朗和NASA,当镜头聚焦到这些幕后英雄身上时,我们才了解到背后还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故事,这段历史也变得更加鲜活和生
科技与智慧之光
“整个进入太空的想法既新奇又大胆。没有任何教科书,所以我们必须自己书写这本教科书。”
——凯瑟琳·约翰逊,数学家
登月的技术孩子们能理解吗?作者认为,这些技术都可以拆解成基础的科学原理,牛顿力学三定律、升华、重心、气压、加速度、引力等等,是孩子们生活中会接触到、学习时最先学到的基础概念。
同时,作者特意采用了“问题-解决方案”的编写方式,展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是怎么通过巧妙思考来解决难题的。
飞船在太空中受热不均容易损坏外壳——让飞船转起来,开启“烤肉模式”。
进入大气层时不好控制飞船方向——设计成钝体,利用空气动力学提供动力。
贮箱里的液体晃动会产生风险——加上防晃隔板。
为了给宇航服里降温——发明液体冷却服。
还有阿波罗制导计算机、集成电路、燃料电池、防火服,甚至脱水蔬菜等等,都是当时“史无前例”的发明。
据说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项专利技术,到现在人类仍然受益不浅。在这本书中,孩子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技术是如何被思考、被发明出来的,可以看到人类的智慧有多大的潜力,进而激励他们,只要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创新,他们也可以做成了不起的事情。
作者在后记里说道:“阿波罗计划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就是人们为了实现目标的坚毅、决心和努力——以及整个计划展现出来的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科学以及十足的智慧。”
一部热情投入的作品
“我抬头望向明月,一想到人类曾经到过那儿,心中就感到无比神奇。”
——约翰·罗科
作者约翰·罗科曾凭借《停电以后》获得凯迪克银奖,他在国内出版的作品还有《飓风》《大暴雪》等。他的父亲是一名科学家,所以罗科对创作科普作品也总是很有兴趣。或许正值人类登月50周年,罗科想把自己多年来一直感兴趣的阿波罗计划写成一本书,而且要写成一本孩子们也能看懂的书。
因此,他去联系了阿波罗计划的相关人员,去到他们家里,或者专门的博物馆和资料馆。他看到了当年宇航员们真实使用过的物件,看到了真实的火箭零部件,并且在后期成书过程中,这些工程师们都给了他很多建议和帮助。
阿波罗计划有许多真实的照片、影像资料,作者决定全部采用插画的形式为这本书配图,这样他可以筛选信息,还可以让全书保持统一的风格。作者还为这本书专门建了一个网站,上面列有更多的相关资源。
最后,他创作的这本书逻辑分明,详略得当。插画壮阔精细,许多场面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还有丰富的图表和图示,信息展示清楚直接。罗科说:“我创作的这本书,无论是小时候的我,还是成年后的我,都会喜欢。希望你也会喜欢。”
看过这本书,当你再抬头仰望月亮,会觉得更加神奇,上面有人类的足迹,还有人类留下的东西,而不久之后,又会有新的人类去到那里。
我们的步伐究竟能走多远?
不要停止做梦,永远心怀远大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