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00字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1 17:15:20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2-11 17:15:20   小编: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篇文章深刻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矛盾。文章引人深思,让人不禁反省自己内心的冲突,以及如何在矛盾中找到平衡和解决之道。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篇一

在月度的临界点读完,很遗憾我的阅读状态还是没有找回来。

今年是特别的一年,经历了很多未曾经历也无法想象的事情,世界以一种新的样子呈现在我眼前,或者说我有了一种新的看世界的目光。用好坏去形容任何人事物似乎都有些有失偏颇,但用很主观的词喜欢来做形容,就怎么都不未过。比如,大部分时候我都不喜欢我现在的生活,又比如,我有一点点感觉一切开始改变了。

相同的事物,形容的词汇不同,呈现出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模样。有时候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某些固定的词汇,不改变就不会有新的转机,除非到了承受力的峰值。

不同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件事好像可以和所有人达成共识,不同的思维方式发散出的细枝末节和引发的情绪及连锁反应就是我们的成长线。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但并不是所有原因都能归于自身。

屈从、孤僻、攻击,剖析自身的话,我好像每一种人格都有,但他们并不同时出现,什么在掌控?根源在哪里?如果不能从人生经验力窥得一二,就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即便是看似正确的普遍认同的因果事件,在某个人身上也可能仅仅只是巧合。

去定义和不被定义不同时出现的话人内心的冲突可能就会少一点。有些人需要外力帮助才能认清自己,有些人则不需要。给出一个复杂方程式去里面对应自己的部分比茫然无措去寻找相对容易,关于生活的固定答案永远不会存在,存在的是无数种改变的可能,但哪一种是更让人接受的,在没时间之前就不会有答案。

我经历过漫长的等待,星越来越多又隐去,新的世界升起,热烈又隐去,周而复始,看见的世界不知不觉间变成自己想看到的。

力气很容易就被耗尽,约定好要做最真实的自己,还是免不了要装出一副对生活游刃有余的样子,还是很难表现出脆弱,尽管脆弱并不能真正被掩藏起来。

狐尾生长得很好,几天未见就有新的枝条升了出来。垂丝茉莉也有了新芽,这些新的来访者在我的世界里生长得很好,这给我一种生命突然鲜活起来的感觉。我常常想起儿时的映山红,一个好奇的孩子,漫山遍野的红和绿。那种山野里原始的清香,一直从儿时滋养我到现在。

青春的风把我从群体吹向了孤寂,害怕孤独到化解孤独,不用经历一切,做自己的疗愈师,探索自己,找到一切的根源,给自己一个答案。一个给自己的答案,真的会让生命豁然开朗起来。

感觉越灵敏就意味着能感受更多细微的灰尘,物理上的或是形而上的。接收到的刺激越多,可能会越敏感,也可能会越强大,每一种可能性都说得通。每个人似乎都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我认为找不到结果的时候不妨好好睡一觉。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篇二

“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

All of us retain the capacity to change, even to change in fundamental ways, as long as we live.”

读书悦己,读书寄情,读书可以完善我的知识体系,丰富我的精神世界,但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带来的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它包括我对认知结构的改变和更新,包括引发我对自我,童年,性格结构的思考,分析,和未来有可能的重塑。

这本书像是一本写给神经症分析师的入门指导手册,讲了我们内心的基本冲突,冲突类型即亲近、对抗、回避,患者对冲突的主要应对方法,即塑造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以及冲突未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可能引起的后果,即恐惧、绝望、甚至施虐倾向。

于我而言,霍妮的两个观点是最让人兴奋的。第一,神经症并非先天或因在童年时期的遭遇而形成的,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引起的性格紊乱。也就是说,每一次在我的伴侣指责我苛责刻薄的时候,我的反应都是:我就这样,我一直都这样,我从小就这样,我小时候别人就是这么对我的,等等。这样的反应是一种心理暗示,并在一次次的重复中不断被强化,但它是错误的。我们可能都过于强化了童年遭遇对成年之后性格的影响。但其实我们是可以有主动选择,并且参与塑造自己的性格的机会的。这也就是霍妮让我兴奋的第二点,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不管是重复了几十年的习惯,还是我们自己认为是与生俱来性格因素,或者早已成型了的人格。

这些确实是非常让人兴奋的观点,作为一个自认为内心经常有很多冲突但还没严重到有恐惧绝望的潜在神经症患者,我目前处于意识到问题的阶段,意识到-分析-改变冲突产生的条件-改变性格,还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这期间应该还会频繁的翻开这本书来找答案。

阅读的过程是一场完全彻底的对号入座加自我剖析、自我诊断的过程,分析自己的性格结构,什么类型主导什么类型辅助,分析自己为什么敏感,易怒,从头到尾像在用显微镜观察自己,想到成长阶段重要的人和事,想到自己在每一段亲密关系里发生过的争吵,应激反应,和心理活动。

归根结底,健康、健全的人格是一切亲密关系、社会关系的根本。先向内找到自己,强大的内心,稳定的情绪,足够的安全感,才有可能建立跟外界,跟各种亲疏关系间平等的联系,才能对外界所有不确定性的刺激做出合情理的反应,才能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读每一本书都会有思考,但读这本的时候,思考的密集程度可以说是几乎每读一句就要停下来想一想。

最后,除了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要常在手边之外,阅读过程中还标记了几本相关的想读:

逃避自由,埃里希·弗洛姆

自我分析,卡伦·霍妮

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

On being a real person, Harry Emerson Fosdick

Reason and Emotion, John Macmurray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篇三

应该和之前听的那本《人生的智慧》属于一个系列,都是心理学家的著作,而且作者霍尼跟之前的阿德勒一样也是佛洛依德的学生,而且也在最后背叛了佛洛依德,开创了自己的心理学体系,霍尼也受不了佛洛依德,总是把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归结为生理因素,不同与阿德勒把人类行为的核心动机归结为自卑,霍尼的核心理论中在书名中体现了——她把人类的核心行为动机归结为“冲突”。解读者的解读包括4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类内心的冲突有哪些?解读者首先指出,神经病和神经症之间的区别,神经病指的人有生理性病变,而神经症指的是没有生理性的病变,但是人的心理情况有不适感,在人际关系之中,有重大的问题,以至于人格发生拉扯。解读者说,内心的冲突,每个人都有,但正常人没那么严重,有神经症的人就比较严重。他举了一个例子,这就好像是一个人的内心有两个选择,这两个选择会有冲突,这两个选择可能会向两个不同地方向拉扯,对正常人而言,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通常比较小,比如小于90度;而对于有神经症的人来说,这两个选择的角度非常大,甚至可能接近180读,这就会导致非常大的痛苦。变霍尼指出,人类不同于动物,动物是受动物本能驱动的,而人类有自我意识,有自主的选择能力,“选择”,既是人类的天赋,又是人类背负的负担。就是因为有了选择,所以人类内心才有冲突,才有痛苦。而霍尼最初也是师从佛洛依德,所以,她也属于精神分析学派,人类成年之后的痛苦,都需要从童年经历去找原因。这一点上,霍尼也不例外,只不过,霍尼并不会把一切原因都归因为生理原因而已。 第二部分,人类是如何应对内心冲突的?以及效果如何?为了应对内心的冲突,人类有三种最最要的应对方式:顺从、对抗和逃避。顺从,或者说屈从,就是力图让所有人都满意,压抑自己的需求;对抗,就是控制和要求别人,让对方屈服和服从与自己;而逃避,就是从人际交往之中退出,完全躲避冲突,回避冲突。除了这三种最主要的因对方式之外,还有另外两种应对方式:理想化和外化。理想化,就是给自己带上一个“完美人设”的面具,让自己按照完美人设的方式去行动,但是这毕竟只是人设,并不是自己的真诚想法,自己内心的冲突仍然没有任何的缓解。而外化,就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投射到外部,投射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所以,三个主要的,和两个次要的,一共五种应对的方式。至于说,这五种方法应对方式的效果如何呢?当然,没有一种能真正解决问题,霍尼说,这些方法,都是人的防御机制,都是对于内心冲突的反应,但并不是对于冲突本身的化解。 第三部分,人类应对内心冲突失败会有什么后果?前面提到了,五种防御机制都没有什么效果,最终都会失败,那么失败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呢?首先,应对冲突失败,会让人觉得害怕和恐惧,除了恐惧之外,第二个后果就是会人格衰竭,逃避一切责任。接着,会进入绝望的心态,这个时候,有一些脆弱的人甚至会选择zs,结束痛苦的生命,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会进入报复社会的心态,会想要报复和伤害一切幸福的人和幸福的事物,会变成施虐狂。 第四部分,所以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内心的冲突?这个部分,霍尼也体现出了和她的老师弗洛伊德不同的看法,佛洛依德的观点比较悲观,他觉得人的行为模式,是被生理因素决定的,是不能被改变的,最多只能认识它,接受它,然后“升华”它,是不可能改变它的。但是霍尼认为,我们可以帮助那些陷入内心冲突的人,帮助他们认识到冲突的根源,帮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认知,和自己和解,认清冲突,释放冲突,化解对于自己的人格的拉扯。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篇四

无论哪种结构的神经症,都是一种脆弱性。 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防御机制。 1.亲近人—顺从型人格 病人的错误在于,他认定他不顾一切的对温情核赞同的渴望是真诚的,但实际上它的这些需求笼罩这对安全感的贪得无厌的渴求。 患者对安全感的要求太迫切了,所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 他还把可怜状当作吸引别人或保护自己的手段:你必须爱我,保护我,原谅我。别丢下我,因为我是这样的软弱无助。 2.逃避人—超脱型人格 如果我们不知道对相反趋势的压抑在何种程度上增强这居首位的趋势,我们就不能充分理解病人是怎样死守他的态度和信念。有意思的是,病人不仅意识不到这些压抑的存在,还强烈的希望永远也不意识到它们。他甚至忧心忡忡地提防着,怕的是这些压抑的痕迹会在自己或他人面前暴露出来。 由于他常常必须自认为是最强有力,最有头脑或最受人尊敬的人是,所以他总是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机智已证明的确如此。 对人的疏远只是人际关系失调的标志。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富于才干,这是他能够对自己的孤立进行补偿的唯一方法。 孤立总是于优越感联系在一起的。当患者的自我优越感被暂时粉碎的时候(不管是被某一失败还是内心冲突的增加),他就不能再忍受孤独了。 自我独立着对优越感的执着在于他畏惧竞争,实际上他并不想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超群出众。 人际关系之外的感情压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其实我们在讨论自立与自强时已暗示了着中国原因。任何有可能使孤立者产生依赖性的欲望,兴趣或快乐都被他看成对自己的背叛,因而难以加以压制。任何对独立的威胁都只促使他把感情的大门关得更紧。 由于神经症通常会剥夺心灵的平静,自我孤立倒是可以通向内心的安宁和沉静,所做出的牺牲越大,所得到的安宁也越大。 自我孤立患者面对困难局势时,既做不到委屈妥协,也做不到奋起抗争;既不能俯首合作,也不能颐指气使;既不能爱也不能恨。他毫无自卫能力,有如一头困兽,只有一种应付危险的方法:逃避和躲藏。 自我孤立正是病人用来保护自己对付基本冲突的手段。 事实上他根本不想分析他与别人的关系,他不愿正视自己的冲突。 但是他所忽视并总是拒绝认识的是,他不可能在真空里成长和发展的。 作为众多的制造人为和谐的神经症方法的一种,自我孤立试图通过回避而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但这不是真正的解决,因为患者并没有消除对亲近,支配,利已,出名等的自主渴求,这些自主性渴求即使不造成他思维的瘫痪,也会持续的烦扰他。最后,只要继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价值观,他是绝不可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或自由的。 3.理想化意向 对我们确信自己具有的品质,我们是不需要他人来证实的,但如果别人对我们所声称而实际并不具备的品质表示怀疑,我们就会极端敏感小气。 所以真正的理想把人引向谦虚,理想化意象则把人引向高傲。 佛洛依德将它命为:自我理想,自恋,超我。 阿德勒心理学称他为:争取优越。 要病人相信他并没有自以为是的那么了不起,那么出众,为什么竟是那样的艰难。 病人不能退让分毫,因为承认了自己的某一缺点,就会使他与自己的冲突发生对峙,从而威胁到他一手建立的认为的和谐。 越是复杂而刻板的理想化意象,越是暗示着严重的冲突。 总结:理想化意象是一种解决基本冲突的尝试,它有巨大的主观价值,可以用作障眼法,可以把分裂的人格归集在一起。虽然它只存在于患者心目中,却对他于别人的关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它忘了真实的自我。 4.外化作用 由于他把自己的问题外化了,他自然感受不到作用于内心的各种因素,即疏离自我。 外化作用使患者更多的责难他人,报复他人,畏惧他人,以外在冲突取代内心冲突。 投射行为:倾向,品质,过失,感受,愤怒 患者企图用外化作用消除冲突 自我鄙夷→ 藐视他人 ,或者感到被他人藐视,或者两者并存。 自我恼怒→ 对他人的怒意;感到恐惧,担心会激怒他人;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不适上。 他人的问题→ 对孩童时代的片面强调 第二部分 未解决的冲突的结果 患者的保护性手段尽管是严格的,却极端脆弱,本身还导致新的恐惧。其中有一种是害怕平衡被打破。虽然那些手段给他一种平衡感,这种平衡感却一触即溃。患者本人并未有意识地认识到这种威胁,但他还是情不自禁(迫不得已?)以多种方式感受到它的存在。 这种恐惧最具体的表现是对神经失常的恐惧。在这情况下,恐惧还取决于一种被压抑的冲动—想做一切疯狂的事情,特别想破坏。如果无意识的愤怒被外化,患者可能惧怕雷电,鬼魂,盗贼,蛇等,既是一切自身以外有潜在毁灭性的力量。 人格衰竭:带着冲突生活主要还意味着生命力的巨大浪费。 如果患者长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扭曲的,无效的,他便处处显得无精打采。 内心有分裂的人不可能完全的真诚。 自我中心论是一个道德问题,因为它要别人屈服于他的需要。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篇五

无论哪种结构的神经症,都是一种脆弱性。 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防御机制。 1.亲近人—顺从型人格 病人的错误在于,他认定他不顾一切的对温情核赞同的渴望是真诚的,但实际上它的这些需求笼罩这对安全感的贪得无厌的渴求。 患者对安全感的要求太迫切了,所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 他还把可怜状当作吸引别人或保护自己的手段:你必须爱我,保护我,原谅我。别丢下我,因为我是这样的软弱无助。 2.逃避人—超脱型人格 如果我们不知道对相反趋势的压抑在何种程度上增强这居首位的趋势,我们就不能充分理解病人是怎样死守他的态度和信念。有意思的是,病人不仅意识不到这些压抑的存在,还强烈的希望永远也不意识到它们。他甚至忧心忡忡地提防着,怕的是这些压抑的痕迹会在自己或他人面前暴露出来。 由于他常常必须自认为是最强有力,最有头脑或最受人尊敬的人是,所以他总是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机智已证明的确如此。 对人的疏远只是人际关系失调的标志。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富于才干,这是他能够对自己的孤立进行补偿的唯一方法。 孤立总是于优越感联系在一起的。当患者的自我优越感被暂时粉碎的时候(不管是被某一失败还是内心冲突的增加),他就不能再忍受孤独了。 自我独立着对优越感的执着在于他畏惧竞争,实际上他并不想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超群出众。 人际关系之外的感情压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其实我们在讨论自立与自强时已暗示了着中国原因。任何有可能使孤立者产生依赖性的欲望,兴趣或快乐都被他看成对自己的背叛,因而难以加以压制。任何对独立的威胁都只促使他把感情的大门关得更紧。 由于神经症通常会剥夺心灵的平静,自我孤立倒是可以通向内心的安宁和沉静,所做出的牺牲越大,所得到的安宁也越大。 自我孤立患者面对困难局势时,既做不到委屈妥协,也做不到奋起抗争;既不能俯首合作,也不能颐指气使;既不能爱也不能恨。他毫无自卫能力,有如一头困兽,只有一种应付危险的方法:逃避和躲藏。 自我孤立正是病人用来保护自己对付基本冲突的手段。 事实上他根本不想分析他与别人的关系,他不愿正视自己的冲突。 但是他所忽视并总是拒绝认识的是,他不可能在真空里成长和发展的。 作为众多的制造人为和谐的神经症方法的一种,自我孤立试图通过回避而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但这不是真正的解决,因为患者并没有消除对亲近,支配,利已,出名等的自主渴求,这些自主性渴求即使不造成他思维的瘫痪,也会持续的烦扰他。最后,只要继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价值观,他是绝不可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或自由的。 3.理想化意向 对我们确信自己具有的品质,我们是不需要他人来证实的,但如果别人对我们所声称而实际并不具备的品质表示怀疑,我们就会极端敏感小气。 所以真正的理想把人引向谦虚,理想化意象则把人引向高傲。 佛洛依德将它命为:自我理想,自恋,超我。 阿德勒心理学称他为:争取优越。 要病人相信他并没有自以为是的那么了不起,那么出众,为什么竟是那样的艰难。 病人不能退让分毫,因为承认了自己的某一缺点,就会使他与自己的冲突发生对峙,从而威胁到他一手建立的认为的和谐。 越是复杂而刻板的理想化意象,越是暗示着严重的冲突。 总结:理想化意象是一种解决基本冲突的尝试,它有巨大的主观价值,可以用作障眼法,可以把分裂的人格归集在一起。虽然它只存在于患者心目中,却对他于别人的关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它忘了真实的自我。 4.外化作用 由于他把自己的问题外化了,他自然感受不到作用于内心的各种因素,即疏离自我。 外化作用使患者更多的责难他人,报复他人,畏惧他人,以外在冲突取代内心冲突。 投射行为:倾向,品质,过失,感受,愤怒 患者企图用外化作用消除冲突 自我鄙夷→ 藐视他人 ,或者感到被他人藐视,或者两者并存。 自我恼怒→ 对他人的怒意;感到恐惧,担心会激怒他人;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不适上。 他人的问题→ 对孩童时代的片面强调 第二部分 未解决的冲突的结果 患者的保护性手段尽管是严格的,却极端脆弱,本身还导致新的恐惧。其中有一种是害怕平衡被打破。虽然那些手段给他一种平衡感,这种平衡感却一触即溃。患者本人并未有意识地认识到这种威胁,但他还是情不自禁(迫不得已?)以多种方式感受到它的存在。 这种恐惧最具体的表现是对神经失常的恐惧。在这情况下,恐惧还取决于一种被压抑的冲动—想做一切疯狂的事情,特别想破坏。如果无意识的愤怒被外化,患者可能惧怕雷电,鬼魂,盗贼,蛇等,既是一切自身以外有潜在毁灭性的力量。 人格衰竭:带着冲突生活主要还意味着生命力的巨大浪费。 如果患者长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扭曲的,无效的,他便处处显得无精打采。 内心有分裂的人不可能完全的真诚。 自我中心论是一个道德问题,因为它要别人屈服于他的需要。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