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格》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纠结与追求。故事中的男主角经历了一系列奇幻的冒险,同时也探索了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渴望。通过这一切,读者被引导思考生活中的出格与正常,以及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代价。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出格读后感(一)
这本当代短篇小说集子,收录了十二篇文章,怎么说呢,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总体还是充满温情和正能量的,从文学角度来看,短篇的话,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应该是吸引读者的招牌,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丰富情感是提升短篇小说的杀手锏。
《哥俩好》一般,《洗澡篇》展现了母女情深的真挚感情,《穿心莲》是对孩子满满的期望,《因食而遇》友情变爱情的奇幻经历,《后弄》满足了一个人的偷窥欲和丰富的联想,《删除》是人情世故中的爱恨情缘,《新婚快乐》是对儿女刻骨铭心的悲情和爱,《桃花水》是艺术和美串联出爱的火花,《食物链》是人情世事,《听众》是转角遇见爱,《列车飞驰》是大爱无边的宣言。
出格读后感(二)
普通人很难理解“饱食铁板烧与鹅肝后,忽而觉得,茶泡饭真好吃”富裕的矫情。
因为对他们来说,茶泡饭才是日常,铁板烧和鹅肝,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出格。
他们的世界朴素,能占有的资源很少,美的意识甚至也觉醒的慢速一些,但是,这种日常的朴素中,所有的知识和感性,才是他们为之自豪的一切。
一本《出格》,12个故事,描述普通人的喜悲,所处的世俗,朴素的浪漫,温暖的人情,疲惫的日常。
不会像是《新游记》那里面的名人俯瞰天下众生,而是,众生描述众生,记录众生。
读书快乐。
出格读后感(三)
本书是12篇短篇小说组成的,不同的类型,风格个,作家,融汇成这本《出格》,封面我觉得还可以,简约风。
第一篇《哥俩好》的作者是梁晓声,之前听过这位作家,但完全不记得他是《人世间》 的作者。同名改编的电视剧我妈特喜欢看,所以当时我就在想,这部剧内容肯定与他们那个年代特别贴近。
《哥俩好》讲了一对年龄相差15岁的兄弟之间,发生的小事,很温情,贴近生活。
第二篇《给母亲洗澡》,好像之前做语文阅读题的时候看到过这篇文章。作者也有些耳熟,但似乎全不认识。通过给80岁的母亲洗澡这件事情,反映了母女之间浓厚的亲情。
其他10篇的作者,我以前都没听过。文字并没有动人之处,简简单单。介绍上说,展现了中国文坛顶尖作家的巅峰实力。太夸张,不太认同,仅代表个人意见,中国文坛就这点实力吗?总体上来说,还是因为我对当代文学不感兴趣的原因。
喜欢当代文学的可以看看。其中的温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算是很贴近生活了。
出格读后感(四)
何为出格?百度汉语上说表示动词的话就是言词、行为超出通常的限制,超出常规。也称出圈儿。作为形容词的话就是与众不同、出众。这本由杨晓升主编的《出格》,里面有梁晓声、蒋子龙、乔叶等12位作家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用老灵魂写出了12种不完美却值得拥抱的生活。
《哥俩好》写了父母回老家过年被YQ困在武汉后,从未做过家务的19岁的哥如何照顾4岁的弟弟,哥哥学会了做家务以及照顾弟弟,而弟弟学会了不再过度依赖父母,见到久别的爸妈都没有过份亲热,劝爸妈赶快去忙自己的事不需要照顾他,在“非常时期”里武汉以及武汉人民的坚强是一种出格,中国在抗击疫情时的各项措施非常及时有效是一种出格,小哥俩离开父母羽翼保护下的成长是一种出格。
《给母亲洗澡》这篇很温情,女儿给母亲洗澡,4岁的小侄子时不时地也来凑热闹,一会儿说奶奶脱光光啦!一会儿也想给奶奶搓后背,姑姑逗他,我的妈妈不给你搓,想搓就去给你的妈妈搓。奶奶护着小孙子,说泥蛋儿真孝,恁大点儿就知道给奶奶搓澡,来,搓两把。小娃儿搓够了就跑了出去,还不忘批评爸爸,为什么偷懒不给妈妈搓澡。女儿给妈妈洗澡的过程不断地回忆过去,妈妈身上每一道疤痕的来历,都是为了照顾丈夫孩子留下的,这些都是妈妈的出格时刻!妈妈感叹都说闺女给洗大澡(老家规矩,临终前由女儿们用清水抹洗全身,就叫洗大澡)是福气,其实不如能洗上这小澡才是福气。
出格读后感(五)
《出格》这本书,不管你是初中生、大学生还是已经工作了很多年的,都可以拿来读一读。本书由12位优秀的作家集在一起,一共有12篇短篇小说。 小说在我看来,一直是不分年龄段的,什么年龄段的都可以读,不同年龄段的感悟会有不同。就像15岁的我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那时候会觉得孔乙己好傻,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人吗?后来等我成年了,工作了,我才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孔乙己。我想小说的魅力大概就是这样的,很多后,你可能只记得一个故事片段,但很可能就是这个故事片段影响了你的某个决定。 在《出格》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给母亲洗澡》。他让我想起来已故多年的姥姥,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姥姥的老年,小说里的很多片段似曾相识,让我尘封了多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读完这篇小说后,恍惚间才发现,这是过去式,又像未来式。 此外《桃花水》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时间真是一盘细磨,慢慢把人的心磨出了茧子,天大的事也会不怎么在乎了。”仔细想想,还真的是这么个道理,小时候觉得很大的事情,后来发现其实也不过如此,事情总会过去的,一切都会过去的。随着年纪的增长,才发现,“一切都会过去的”这句话的分量。 生活百态,人生百味。《出格》通过12篇故事,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处处不完美,但是仍然值得拥抱。
出格读后感(六)
《出格》集结了12位作家,包括梁晓声、蒋子龙等人创作的12篇短篇小说集。
从《人世间》知道梁晓声,再到忍不住去了解梁晓声,直到翻到《哥俩好》中,才发现他真的是非常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这让他的作品有着烟火气,特别接地气。
《哥俩好》品读弟弟与哥哥两个人日常相处,因为疫情,爸爸妈妈无法从武汉回来,弟弟与比自己大十五岁的哥哥单独在家。
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首先是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居家办公,居家学习等,定期消毒,出行口罩等等。其次是二胎开放,两个孩子的生活相处模式与独生子女不同。
哥哥买到了口罩,会把购买经历告诉弟弟,让弟弟懂得感恩。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懂得互相帮助,也更能看出人们的善心。
《桃花水》品读艺术家祝教授来到黄土高原,被高原上的美景所折服,创作出了作品这一事情。艺术家与普通人的沟通,艺术家并没有因为自身高贵而看轻普通人,他懂得沟通,懂得守信。
蒋子龙的《桃花水》倒是另一种感觉,那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再好的艺术家都要扎根于生活,艺术和人民都要扎根大地沃土,在广袤的大地上生存和发展。
乔叶的《给母亲洗澡》,通过给母亲洗澡回想以前母亲给自己洗澡的情境,让我们看到辛苦操劳一生的母亲,她在变老,而孩子成长起来。有一点心酸,母亲的不容易。
12篇不同题材的小说,12种不同的人生态度,12种生活,映照出我们的现实,《出格》不出格的自定义,就如同不完美的生活一样是生活。
出格读后感(七)
读一本书,喝一杯茶,在炎热的夏日,让我们用图书来驱散心头的烦躁。现在我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了,每天手机里都在推送着各式各样的消息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牵动着我们的视线。但一片繁华过后,留下地却是一腔空洞。 《出格》这本书中,细腻的文字语言与舒缓的生活节奏仿佛将我拉入了另一种生活,像是在路边慢悠悠的散步,像是在午后慵懒的发呆,没有贩卖焦虑,没有哗众取宠。有的只是家常理短间细微小事引起的感动。 书中一共12篇文章,描写着兄弟,母女,父女,朋友,同事,夫妻间的相处。在平凡处描写不平凡的人生。 《哥俩好》讲述了疫情期间,兄弟二人的居家生活,没有父母的陪伴,不管是二十岁的哥哥还是四五岁的弟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成长着。 《给母亲洗澡》更是以女儿给母亲洗澡讲述了母亲在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各自成家后的处事方式。 《穿心莲》讲着父母离异后,父女间相处的矛盾与温情。 《一株虹之玉锦》通过对养女的抚养反思了自己在婚姻中的失职。 《新婚快乐》更是讲述了一个将孩子送人的父亲的心酸与无奈 《删除》《食物链》更是写活了我们现在的人际关系,多少曾经肝胆相照的朋友,慢慢地成为了陌生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列车飞驰》中多年异地的夫妻状况又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房。 最喜欢的是《听众》,不是因为它多么的美好,而是女主面对相亲时的胡思乱想与周围人挑剔的眼光是那样的真实。 细腻的笔触,平实地言语描述着人与人间的温情与撕扯,也让我那浮躁的心在午后慢慢沉淀。
出格读后感(八)
杨绛先生曾说过:“这世间有太多的猝不及防,有些东西根本不配占有你的情绪。人生就是一场体验,请你尽兴。” 跳出情绪的格子,去尽兴体验《出格》里人世间地酸甜苦乐:体验这望而不得的酸,重逢时甜、体验这分离时的苦,相聚时的喜,感受这不完美却值得拥抱的人生,人生其实无需刻意趋乐避苦,进入这故事的格子里是为了体验,跳出格子则是为了成长。 《出格》主编杨晓生,书中收录了12位当代著名作家的魔幻又日常的短篇小说, 其中有梁晓声的《哥俩好》,获得百花文学奖乔叶《为母亲洗澡》等等。
特别《为母亲洗澡》让我不禁想到每周母亲为姥姥洗澡情形,一边洗一边嬉笑着回忆过往,每洗到一处,母亲便惊叹“姥姥身体上被艰苦岁月留下痕迹,为家中8个孩子活着,日夜奔波、操劳”,那是一部“史诗级”的经历,让我这个后辈百听不厌。 乔叶笔下的母亲多少藏着我们父母的本色:无私、坚强、遇到困难时的韧性,在儿女面前如“孩子般”倔犟的可爱。 在《出格》十二篇短篇小说中,每一篇别具一格: 如《食物链》里老季自嘲似地诙谐幽默; 如《后弄》小小弄堂里、外的人间故事,63岁主人公习以为常的生活,因弄堂外被迫搬家的红衣女和卧床三年的植物人母亲相继离开而被打破,打破后是脱离被母亲束缚一生的自由,却又隐约地感受着至亲离去心被撕开地痛。 《出格》虽描述是日常,魔幻的是人物却如此鲜活好似我们的某一刻,如同灵魂被遇见,隐藏的情感被认可、被抚慰。 然而,《出格》中十二篇文章唯一不足之处:读罢正值意犹未尽时,却已结束。
出格读后感(九)
读短片小说不会让人长时间的深陷其中,但是会有完整的阅读体验,短时间内就能读到好几篇故事,这是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短篇小说的原因,近期读了这本《出格》,它包括12篇短篇小说,分别由十二名著作家创作。
这本书我还没有完全读完,就目前我读完的三四篇来表达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看法感想。整体看来这几篇短篇小说都比较朴素,像梁晓声先生说的那句话:“以平常心写平常人”,我看过的这几篇都给了我这样的观感,平常心,平常人。
梁晓声说过:“作家是一种情怀职业,托尔斯泰为所有人写作,我愿意跟随在他的后面。”这篇《哥俩好》就是从平凡人的角度去写的,写在刚进入疫情的时候,一个普通人的家庭发生的平凡的事情,哥哥和弟弟的责任感和关系的变化。文字很朴素平凡,就是我们周围的人真实的写照。但是在读这本书时,我自己会感觉到文字更像是几年前的文风,如果不是作者强调是疫情期间,我可能会不由自主的去想这件事或许发生在十几年前,而且作者是以四岁小男孩的视角去写的这篇故事,我觉得用词有点过于成熟,不太符合四岁孩子的心理,在阅读期间,我想代入第一视角,但是感觉有些许奇怪,就是这个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视角给我感觉比较奇怪。
《给母亲洗澡》这一篇作者乔叶从给母亲洗澡这一事情,穿插着回忆起母亲从前的言行,叙述方式新颖,同时我在读这篇文章时也能从母亲这一角色身上感受到我身边的周围的乡村的妇女的影子,能体会到小说中“母亲”这一角色好像就是我身边的农村妇女,好面子,拉家常时夸赞自己的孩子,对自己隔代非常的喜欢等等,这在农村基本上还是非常常见的。所以我感觉乔叶写的这篇也是以平常心写平常人,非常写实。
这几篇小说我没太读懂其中表达的意义,包括小说最后的结尾我感觉也非常的平淡,没读懂具体要表达什么内涵,可能是我的阅历还不足,不过这几篇小说都是以平常心写平常人,非常的朴实,所以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
出格读后感(十)
平淡的生活里,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力量在蠢蠢欲动,那就是要出格,想做些什么不一样的事情。 最近读到一本现代作家小说集《出格》,由杨晓升主编,收录了梁晓声、乔叶、蒋子龙等12位作家的12篇短篇小说。 故事里有疫情封控在家相差15岁的哥俩, 平凡的生活里也有起承转合。 起:哥哥和弟弟相差15岁,弟弟有时会觉得别扭,可能哥哥也有吧,但是从未表达。承:疫情来临,父母被封在武汉。哥哥和弟弟在家,不得不面对面相处。 转:弟弟生病,哥哥的一系列紧张和照顾。 合:父母回来了,哥弟俩看似没有变化,内心却有很大的变化。 生活就是这样,看似平凡,内心却心潮涌动。 有氤氲浴室里的母亲,似乎母亲只有退下沉重的包裹,才能看到她内心的伤痛。 表面看起来母亲说一不二,重男轻女,还有穿金戴银,想要别人的羡慕。但褪去衣服,你会发现她满身伤痕。 为了养儿育女受了外伤,还中了风;为了讨生活,承受过难忍的伤痛。 母亲的身份首先是农民,对土地有天然的感情和最大的尊重。哪怕土地被征收,收到了补偿款,也要种上地,让土地有最后的尊严,在使命中完成蜕变。 母亲第2个重要的身份是孩子的妈妈。尤其是中国传统妈妈,永远无法和儿子赤诚相见,无障碍的沟通。连对儿子爱的表达也要通过钱表达,通过孙子来实现。 《出格》里的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你我都见到过这样的故事。 出格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是在于你是否跳出来,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出格读后感(十一)
闲来无事的时候,很适合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文学经典。最近我读了《出格》这本书,这是12位著名作家创作的短片小说集,作者包括梁晓声,蒋子龙,乔叶等当代著名作家。 这本书中的故事并不复杂,大多都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梁晓声先生写的《哥俩好》这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四五岁的小朋友的口吻讲述故事,颇具心意。故事的背景是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因为疫情被隔离在外地,所以他只能和自己的亲哥哥一起生活。而在生活的过程中,他感受到自己哥哥的爱,自己也变得更加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哥哥打他15岁,这么大的年龄差距,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但兄弟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信任。 以前他除了自己找吃的,基本上不进厨房,现在为了让我吃上一顿顺口的饭,他往往在厨房里忙一个多小时。以前他哪儿做过饭啊!哪儿刷过锅洗过碗啊!在我记忆中,以前他一次也没自己拧开过燃气灶、按开过抽油烟机;他只不过自己用过几次微波炉。现在,做完了洗,洗完了做,他每天起码要进次垃圾袋。
从弟弟的角度去发掘哥哥的变化,哥哥在那些艰难的时刻,主动承担起了责任,带给了弟弟很多的安全感。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自己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看清自己身边的人。弟弟在哥哥的呵护下,顺利的度过那段时光,也非常让人羡慕有那样一个负责任的哥哥。 简单的故事也可以有很震撼人心灵的力量,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去爱自己身边的人,如何去拥抱并不完美的生活。
出格读后感(十二)
阅读《出格》这本书,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动,让我反省,让我收获满满。最近几年,一直忙于事业和家庭,阅读已经成了尘封已久的事情。一是碎银几两的生活压力,二是市场上大部分书籍都是一些迎合当下人需要的快餐品,不能让我获得心灵深处共鸣。但从阅读《出格》给我带来的震感是不一样的,自从阅读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让我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就把它读完。 当今社会,我们背负着太多的压力,正应了那句话: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活着。大部分人为了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全部力气。所以在这样内部和外部的高压环境之下,我们多了一些戾气、多了一些势利、多了一些尔虞我诈、多了一些麻木不仁;失去了一些赤子之心、失去了一些亲情、失去了一些善良、失去了一些生命最宝贵的东西。最终我们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拥有了不该拥有的东西。实在是悲哀,悲哀! 阅读《出格》出格这本书,刚开始会觉得每篇文章内容都写的很琐碎,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高深的道理,每篇文章感觉都像是拉家常式的碎碎叨叨,不像出自文学大家之手。但是如果你一旦把每篇文章从都到尾认真读完,你就会不得不拜服作者的写作功力之深,拿捏文字自老练。就是这样一篇篇碎碎叨叨的描述手法,文章让人感觉到在主人翁很平常的的对话之下,细节的烘托之下,充分展示了人间温情,人间真爱,不由得你不感同身受。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哥俩好”这篇短文。“哥俩好”主要讲述的是在疫情期间,父母在武汉被隔离期间,刚上大学的哥哥独自照顾只有四岁弟弟的故事。在2020年疫情期间,兄弟两的父母因为过年从北京回武汉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把父母隔离在武汉长达2个月左右。在这段父母不在的期间,原本也还是孩子的哥哥,主动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角色。我们都知道照顾四五岁的孩子,对于成年父母来说都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但是这位哥哥却能无微不至的把弟弟照顾的很好,。尤其是在细节方面,还能照顾好弟弟的自尊。我记得弟弟因为害怕,而要和哥哥一起睡,但是在过程中尿床了,这让弟弟感觉很难为情,但是哥哥却告诉他是自己不小心把茶水洒到床上的,并且还故意在湿的地方放上了茶叶。文中像这些细节还很多,正是这些不经意的细节让人在润物细无声中默默的被感动。 《出格》不是让我我们真的出格,而是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间中,从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中跳出了,感受真正的人间温情,感受属于我们实实在在的情感世界。其实幸福的生活不在远方,而是要我们放下欲望,感受我们当下的所有!
出格读后感(十三)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选了12名作者的12篇作品,都是从比较贴近生活的日常角度来记述故事。
《哥俩好》是发生在2020年疫情之下,与父母分居两地的哥哥弟弟互相照顾的故事。作者梁晓声从弟弟的视角写来,虽然只有四岁多,但是个人小鬼大的主儿,特别爱逞能、自尊心很强。哥哥比弟弟大十五岁,设计这般年龄差,大概有一部分原因是2016年才放开二胎。哥哥不太爱和弟弟玩,总是应付父母;弟弟也不愿意和哥哥亲,觉得在哥哥姐姐们眼中像个小宠物。两人的关系因为父母的短暂离开,而变得亲密起来,算是因祸得福的那种故事吧。
《给母亲洗澡》作者乔叶用的是第一人称,不知道是不是她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事情。这题目就想起央视那个挺有名气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两者大概都是想要表述那种传承至今的孝道。其实读下来就有怪怪的感觉,就是偷窥别人家的隐私的样子。理解乔叶可能只是想要表达对自己母亲的依恋和时光在母亲身上流逝的痕迹,但是想到母亲的视角、作为母亲知道自己洗个澡要被子女事无巨细地写进文章,就有点接受无能了。
《穿心莲》描写的是离异父母和女儿的关系。前两天聊天,说父母离异会影响子女的成长,但是父母不和本身就是非常影响的事情,不过是劣中取优的事情,这种情况只有提高社会化育儿的水平。但是社会化育儿本身也会存在很多问题,就比方说前不久的毒教材事情。一个人能够安康长大真的算是一件幸运至极的事情。本篇写的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纠葛,导致女儿毁容,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女儿身边还有心怀不轨的男友,是个挺复杂的故事。每个人都在道德的边缘徘徊,如果从上帝视角来看,或许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被原谅的理由,但这样一来,最受伤害的大概是最会谅解别人的人了。
《因食而遇》是我挺喜欢的题目,但故事并不是一个轻喜剧。因为口味相同而结缘成多年的闺中密友,在结婚后因为相约吃饭而遇天灾死亡,无论对于闺蜜丈夫还是主人公自己都是一件长久无法面对的事情。但是几年后,闺蜜丈夫和主人公又在一起成了夫妻,如果不知道前因后果,断然不会存什么好感。但是知道这一切的前因后果的我,却也并不赞同主人公的选择,觉得主人公就是在将就着过日子。他们的婚姻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死去的人,或许再加一个未及出生的孩子,想想就挺冷清的。
……
出格读后感(十四)
业余时间被工作挤压,阅读便趋向于短文阅读。无奈大家们已经很少出短篇,即便有也是为合集而著,而文摘类杂志又掐头去尾欣赏不来。好在《北京文学》老社长杨晓升操刀下,力邀梁晓声、蒋子龙等12位华文圈著名作家组稿一册《出格》的短篇小说集,这是打发闲暇时间的一本好书。
文字阅读是最没由来的事件,众人拍手叫好的作品却可能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厌恶;而他人嗤之以鼻的篇章却会此时此刻夹杂上彼时彼刻而读起来酣畅淋漓。
《出格》的12篇中有喜有厌,有几经放下读不下去的苦,自然也会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探究,甚至阅读完仍会身陷旁观之人的立场角度难以自拔,唏嘘不已。
12篇短篇小说无一例外都是欲言又止的揭露人世间善恶美丑,这其中既有子女关系、男女之情,也有隐喻的社会问题和生活现状的反思。如果说《出格》这本书最大优点在哪里,作为读者,我们能看见华文文学的大家们还是能够关注社会底层,感悟基层冷暖,没有一味地高唱凯歌。虽然凯歌高奏是当下最容易的事情。
出格读后感(十五)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而环境围构起的行为和框架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格子。每一个人都在特定的格子里生活,在某一种定位和特定的感知意识中,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这就是一种常态,有时更是一种行为的艺术。
行为艺术是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而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位艺术家,通过对社会的感知,确立自身的生活符号,并以此来提升影响力,从而获得一定的尊严和价值。
人生是一个跳蹦的过程,就像是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改变都是在传递着某一种述求和希望,更表达着一定的寓意,只要深入挖掘,去领悟世界面目,那么就是在人生的画卷上,描绘不一样的色彩。
《出格》一书,是一种思想符号的碰撞,就如在《桃花水》的短篇小说中,教授的某一些思想突破了时间的栅栏,更给孙秀禾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这就是一种出格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祝教授而言,算得上是一场成功的行为艺术,因为他唤醒了孙秀禾的感知和意识,但是书中的某一个行为和做法却令人有些难以接受,甚至弥漫着哗然取宠的“行为艺术”现象,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底线,这是值得反省的,其具体的案例可以参考2013年,发生过两起极有争议性的行为艺术事件。
12种生活,12篇小说,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同时也引发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而这一切都是一种蜕变,更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格子中,每一次的出格都是一种探索,但是所有的出格都不应当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