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精选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4 19:45:20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0-04 19:45:20   小编:

《不乖的哲学家》是一部描写哲学家们平凡生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们的日常琐事和对人生探索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独特与真实。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轻松幽默,又不失深刻哲学内涵,让人感受到哲学家们平凡生活中的智慧和情感。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一)

这本书让我想到《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效应》制造了环境去释放人性的恶,而这本书是让文明社会的人用重新定义、区隔、断开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的联结,单纯依靠外界的评价衡量自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用嫉妒、欲望、焦虑替代了尊重、平和、快乐。而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被植入记忆的可能不只是复制人,我们会不会也是被植入了千篇一律的价值观的又一批复制人而已?#“不要焦躁,不要沉睡,不要装模做样”#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二)

故事的内容颇为吸引人,篇幅也不长,不到两天就读完了,很适合生活在都市快节奏,高压力的我们阅读。这个故事会让我们思考”现代文明“到底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什么?小说中”现代文明“与”原始部落文明”相互冲撞,进而一步步割裂人与大自然联系的纽带;吞食人们单纯、善良的本性;增加无谓的欲望与追求......但还是在最后给了我们一个‘会心一笑“的美妙结局。

书中来自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是哲学家马克·奥勒留的智慧语句穿插出现,伴随着故事主人公哲学教授桑德罗思想的变化、挣扎和最后觉醒,这种安排颇为巧妙和精彩,也让我见识到一位古代智者的思想光辉。

PS: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好棒,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促使我下单的原因之一。翻译得也不错,读着顺畅通达,推荐。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三)

很巧,我就是学哲学的,所以当读到这本《不乖的哲学家》时,我就光因为这个题目就兴奋不已。这本书是由法国作家罗朗•古内尔所著,他以非常幽默、引人入胜的角度展开了一个很有趣也值得人深思的故事。

因为作家罗朗•古内尔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文学者、人格发展专家,著有多本心理学小说,其本人展现出对哲学、心理学的高度热情,所以其作品也自然有着浅显外核下的深意。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而实际上又是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碰撞与博弈。桑德罗是个年轻的哲学家,他的妻子在南美洲因为当地原住民祭献的缘故而丧生,于是桑德罗对原住民本来的好感消失殆尽,他现在一心只想为妻子复仇。与一般人的复仇方式不同,哲学家不会采用那么直接粗鲁的方式,比起杀掉这些野蛮人,桑德罗觉得最好的复仇方式就是让他们永远感到不快乐。

于是桑德罗将现代化的商品引入原始部落,让原住民开始有私有财产的观念,让他们开始有个人想法、产生竞争心态,生出相妒的心理,而这一切的结果都正如他所愿,效果立竿见影,他们因为现代社会的私有制、因为强烈的占有欲,彼此厮杀争夺打斗。这就如桑德罗所想,美好世界的破坏就在于一念之间。

就像我们小时候读的课文《桃花源记》,印象极为深刻,那种与世隔绝、家家户户和谐共生的画面,而外来人的侵人既带来物资、带来了繁华,也带来了破坏和伤害。所以,任何简单野蛮的背后往往是很单纯封闭的环境,人们与外界的不隔绝,自然也不知道欲望丛生的感知,直到这一切终将被那扇打开的门彻底破坏。

就像作者在文中的这句经典描写“地球提供给人类的食物是无限的,正如同别人给予我们的爱也是无限的。每个人都那么‘可爱’,我们不需要做什么或表现什么就能得到他人的爱。但是,如果一旦让人们相信物质和精神食粮都是有限的,这就会令人们变得个人主义,彼此产生冲突。如果人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被爱,这就会产生竞争。”

这也正是作者罗朗•古内尔写作的深意,不乖的不是哲学家,而是文化的对碰,外界对内打破鸡蛋的表现。相信通过此书,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愉快的阅读体验,还有一个对社会文明的深度思考。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相信大家对《桃花源记》并不陌生,陶渊明给后世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乌托邦世界。

在亚马逊的丛林深处,那里的原住民们也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故事同样由几位外来者引出,可惜这一回,来者不善!

为首之人就是书名里提到的这位“不乖的哲学家” —— 桑德罗,他的妻子在南美洲因为当地原住民祭献的缘故而丧生,令他对这群原住民心生恨意。此次他千里迢迢从美国赶来,只为复仇。

当然,哲学家不会选择一种血雨腥风的野蛮模式,他的复仇方式也显得颇为诗意。

“让他死太便宜他了,我要让他生不如死。”古装剧里面总有那伤了心的女子咬牙切齿的诅咒着负心汉。我们的主人公很同意这个思路,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所有痛苦的终点,如果能目睹仇人活在痛苦之中,比简单的杀死他们更痛快。

倘若只是在人们耳畔吹吹风就可以使他们堕落,又何苦亲自动手呢?狡猾的桑德罗意识到这一点,决定效仿伊甸园里的那条毒蛇,于是他每日在自己的帐篷里安排计划,其余的事件就晒着太阳耐心等待,这一刻哲学变成了他的武器,他利用自己的知识扮演者上帝。丛林里的原住民们想一块块没有未经雕琢的璞玉,桑德罗在计划着一场伟大的社会实验 —— 让他们塑造成我们“自己”。

没错,桑德罗的复仇计划,就是让原始人像现代人一样活着。因为人类痛苦的根源,是自身会无限扩大的的欲望与贪婪。

那么这个计划如何实施呢?第一步就是让原住民产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哲学思辨的核心。有了自我意识,我们才能够区别人类与地球其他生物,能够区别个人与集体,能够区别“我”与他人,才能问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这是人类的巨大进步,在书中却变成了桑德罗复仇的致命武器,他将自我意识化作一颗邪恶的种子,在这片原始丛林里播种苦果。

渐渐地,原住民开始产生欲望、学会自私、拒绝分享、相互猜忌、相互攀比、不懂感恩、心怀鬼胎。桑德罗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次性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灌进了这平静的丛林了。

在桑德罗看来,报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变成自己。

在作者罗朗·古内尔看来,使人们反思现实社会的诟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毁灭一座“桃花源”。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五)

毁掉一个人最残酷的方式是什么?

在我看来,莫过于让这个人永远感觉不到快乐的存在。人不快乐的原因有很多,悲伤、失落、愤怒…..这些不良的情绪都站在快乐的对立面,而造成这些不良情绪的源泉就在于欲望永无止境。

这是本讲述一个关于复仇故事的小说,这也是一部探寻生命意义的哲思。

书的封面被各种树木植物叶子的抽象形象所覆盖,但在树丛的遮蔽下,一只深邃的眼睛却在悄悄地注视着远方。

他在看什么?面对看到的一切,他又想要去做什么?在这神秘的目光之下又掩藏着怎样的仇恨与阴谋。

青年哲学家桑德罗的妻子在南美洲丧失了生命,原因竟是被当地的原住民献祭。任是谁恐怕也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无法走出丧妻阴影的桑德罗发誓要为妻子复仇。而他所选择的复仇方式却是比夺去这些野蛮人生命更为可怕残酷的一种方法……

书中所描述的这个还处于蛮荒时代的原始部落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幸福天堂。他们的每一瞬间都非常投入的活着,没有期待,从不去思考当下之后会发生什么以及要做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凝视就是凝视,倾听就是倾听,品尝食物就是品尝食物。他们从不评判别人,也不期待得到别人的赞赏,所有人都深深的活在每个瞬间,真诚与自由永远伴随在他们的身边。

然而年轻哲学家的复仇怒火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世界。桑德罗和他的同伴们用现代化的商品与思想诱惑了这些心灵纯净的原住民。犹如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一般,欲望、贪婪、嫉妒、攀比等等罪恶念头开始弥漫在这个原始部落中的所有人之间。

正如桑德罗之前预想的那样,快乐开始在这个部落中慢慢的消失殆尽,所有的一切都在按照他所铺设的复仇之路上前行。

法国作家罗朗.古内尔是人文学者、人格发展专家,他著有多本心理学小说,这本《不乖的哲学家》便是其作品之一。

在这本书中,作者引导着我们在这片原始的土地上开始了一场探寻之旅。快乐究竟是什么?是财富的积累?欲望的达成?成功的获得?还是心灵的满足?

人如果有一百种方式可以让自己得到快乐,那么就会有一百零一种方式让自己不快乐,因为人总是贪婪的,欲望与攀比就是人不快乐的源泉,而让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六)

大体说这本书就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可复仇的方式却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

小说的主角桑德罗,他的妻子在亚马逊森林工作中被原始部族杀害,他无法摆脱这个噩梦,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痛苦,那就是复仇——一个哲学家要让这些印第安人生不如死,方法却是让他们学着文明化。创造他们的孤立自私和自身价值幸福追求的幻想。就如同我们现代人一样的生活。

这样讽刺的设想让整部小说变得有趣起来,催眠用的产生空洞泡泡的搞笑装置,还有每天都有主持播报的十分神奇的“森林日报”(播报坏消息和危险的“新闻”,这样可以有效的占据人的全部注意力,从而起到激发人的生存本能,改变原有的生存状态。)……这些新鲜的社会化的“节目”逐渐同化了原始的印第安人,他们欣然接受并享受其中。然而他们即将面临的却是可怕的灭顶之灾。

我们已经习惯的当下生活,自私自利会给我们在这个大环境以安全感,奋斗一生无非也就是要改变现状和体现自我价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刷出存在感,而无我的态度跟我们的思想是完全格格不入的,意义上的融入社会也是建立在个体独立之上的。独立就会有私欲,自我私欲的作用就会使这些倒霉的印第安人变成可怕的人。结果可以预料到作者的用意。

小说看似是一种悖论式表达,反射着我们残酷的现实社会。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却存在我们忽略到根本无意识的相反的落差感受,这是作者给读者的一记耳光。落差关乎我们认知中看待的价值与幸福的意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我们人性的弊端放大化,继而成为一种流行“疾病”在蔓延,文明社会的副作用让我们失去最原始的生命体验,缺乏感受灵性让我们与自然世界也逐渐相背离。面对发展和进步,我们终究会丧失最初的心性。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理论中提到过,经济发展带来的交易以及货币的产生使人心变质。在希腊哲学家的理解中,商品的价值在买卖中被加价就已经缺乏人本身的诚实道德,而我们所了解到的现代经济学理念与这样的思想是完全相悖相杀的。对于道德的理解,如今的我们似乎已经把概念变得模糊,而人却变得越来越自私,变得更有占有欲。

当西方文明中出现“他者”这样的残酷概念时,时代的齿轮已然把人分化贵贱、种族、阶级身份相当明细。我们已经很久不再认为自己是书中原始人所说的“万物中的元素”,彼此互相关联且密不可分的无害共存了。现在的我们变得存在利益纷争、资源领地地争夺、奴役与暴行……回头再想,简单有简单的原始快乐,复杂也有复杂的危险游戏。人类地选择总会是充满好奇,这也是世界变化成我们看到它样子的原因,无可厚非,也无须再辩。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七)

作为一本小说而言,《不乖的哲学家》在情节的设定上很是巧妙,但具体情节的描写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甚至感觉情节的描写有些难以下咽。38章,18万6千字,每一章篇幅都不长,总计阅读时长不超过3小时。 没有人能活着离开亚马孙丛林——桑德罗 年轻的哲学教师桑德罗的妻子在亚马孙丛林遇害,桑德罗决定向丛林中的土著复仇——用哲学家的方式让他们每时每刻都痛苦不堪,到死为止。桑德罗把现代生活的概念引入了丛林,两种文明的冲突占据了本书的大部分篇幅。 大多数现代人被扔到野外都活不了多久,而土著们在现代生活的概念框架中也不再自由,不再专注,不再有知觉,不再活在生命中。在这种强烈的冲突中,双方都被慢慢地改变着,大多数土著人的世界不再美好。 只是到最后,桑德罗也没有完成他的复仇,心理学家出身的作者没有安排一个土著文明被城市文明破坏的结尾,而是让桑德罗在最后用土著人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没有人能活着离开亚马孙丛林,文明的交汇产生的是一个新的物种,一种新的平衡。 神灵们默然不语——艾丽扬达 部落的年轻祭司艾丽扬达是土著的一个代表,她是一个少女,一个祭司。她甚至比哲学家桑德罗还像一位哲学家。她体验过魂魄出窍,探游灵魂深处的感觉,在那里,超脱自我,超越时间,是一个无限宽广的新境界。师父告诉她,平衡是一切的根本。 哲学的超现实,祭司能力的超现实使得她在现代文明之前显得那么脆弱,无助。直到她鼓起勇气,带着桑德罗去体验自然,我们才看到这位少女的成长。她彷徨过,怀疑过,但她体验过真正的自由,一如少年时的我们。 最后,也是这位率先救赎了自己的年轻祭司带领了桑德罗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自然与我——粉饰的现实 整个故事是对“我”的本质的探究,我的天性是纯良还是邪恶?城市的文明掩盖了“我”,那城市文明究竟是否是经过粉饰的现实,“我”在自然与城市之间该如何选择?城市文明的试炼,自然文明的试炼都在教着我们什么? “达尔文的理论造就了我们的文明,它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看法,令我们觉得生活就是为生存而抗争,与整个世界抗争,与大自然抗争。由此,人们相信技术进步可以带来幸福,资本主义也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的社会关系也是如此。在时间的维度上,如果我们走远一点,会发现自19世纪以来,在生存竞争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整个社会,实质上就产生于达尔文理论。” “马克·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桑德罗始终没有得到答案。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八)

法国学者罗朗·古内尔的新作《不乖的哲学家》书名非常吸引读者,法文原版书名为《Le Philosophe qui n'était pas sage》,直译为“不听话的哲学家”,“不乖”这个词翻译的非常妙,显得非常俏皮,妙趣横生。

故事的开篇,主人公桑德罗就进入一种近乎偏执的状态,显得躁动不安,周围的人包括读者都对其行为深深地不解。作为一名生活在纽约大都市的青年教师,他要前往亚马逊丛林深处。无可奈何的校长只能说起一句古老的巴西格言:“没有人能活着离开亚马逊丛林。”

作者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为什么桑德罗直译前往亚马逊丛林?种种的蛛丝马迹指向了一个目的“复仇”,为意外丧生丛林的妻子。那么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教师怎么去复仇呢?这里可是危机四伏的亚马逊丛林,在这里生存是首要的问题。作者用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来展现丛林的残酷,桑德罗雇佣的向导领队科拉古斯在丛林中选择扎营地,第一个地点有蚂蚁窝,第二个地点上方是易断的枯木,第三个地点有马蜂窝,终于在天黑前选择了一处还算可以的扎营地。

作为向导的四人,队长科拉古斯,时刻嘴中蹦出过剩的思想碎片的大神,以及马尔科和阿尔方索,他们曾经都是凶残的雇佣兵。科拉古斯一直追问桑德罗的来意,为什么要寻找那个被称为“最幸福民族”的部落。桑德罗所言的“复仇”二字让科拉古斯显得非常错愕,没有计划,没有武器,甚至自身都难以在丛林生存的文明社会的教师,凭借什么来复仇?桑德罗只有一个信念“我想要的是让他们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痛苦不堪,到死为止。”他拒绝了科拉古斯武力的提议,拿起了哲学的武器。

科拉古斯想用一些小把戏来挑起村民间矛盾,结果发现根本不奏效。他发现“根本没办法惹恼这些该死的野蛮人。他们太傻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生气,太天真了,不管情况多糟也不会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他们不会为了新洗的衣服沾满的灰尘而生气,面对喋喋不休的科拉古斯,扎尔塔娜平静的说:“我衣物上的脏东西早就洗掉了,可它还在你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呀。”他们不会为了漂亮的弓坏掉而伤心,“可是昨天已经消失了,我的朋友。我们现在是在今天,永远活在今天。”

这些原住民的活的那样单纯、积极、美好,桑德罗指导着科拉古斯“引导他们用消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无所谓好坏的事情。”要他们学会把下雨说成“坏天气”,把新长的小草说成“杂草”,把某些气味说成“臭味”。看似细微的差别能不能在原始部落冲突中掀起波澜,达成桑德罗“复仇”的目的呢?

而此时这略显另类的“复仇”不再是读者关注的焦点,而是这些细微的,潜移默化的暗示,到底能带来什么改变,就像是两种文明的碰撞。作者就像是带着读者在追寻现代文明带个我们焦虑的根源,我们的烦恼来自哪里,为何不能像部落居民一样单纯而快乐。

这样的作品让我想到了著名的挪威作家乔斯坦 贾德,初中时候读到《苏菲的世界》,惊叹于哲学还能这样书写,在故事中带读者领略哲学风光。罗朗·古内尔也是此道高手,不动声色,讲一个故事,道一出哲学。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九)

“没有人能活着离开亚马逊丛林。”

把电影中即将要发生大事的音效放进这里,会有一种很奇妙的效果,像一种警示之音,然而结局往往出乎意料。

亚马逊丛林中的这一个古老的部落,或许可以让我们回忆起很多被现代文明忽略的东西。试着回忆一下,我们已经有多长时间没有停下脚步看一朵花开,或者聆听燕子呢喃?整个世界似乎陷入了一场永不停息的追逐,所有人都在奔跑,忽略了身边初开的一树花,忽略了南归的一群雁。偶尔在郊区路边看到一团草,好多年了呀,好多年没有看到这种植物了,小时候明明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我会用它做戒指戴在手上,我会用它做耳环挂在耳朵上,我会认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杂草。在艾丽扬达带科拉古斯发现自然之美的时候,连我都深深陷进去了,你能感受到阳光从树叶间细细碎碎洒落一地,闭上眼睛,听风在亲吻肌肤,远处有窸窸窣窣的声音,那是一只小穿山甲在觅食,鼻尖清新舒服的森林味道,带有泥土和树叶的清香,很令人沉醉。看起来很像巫术,也许古老的巫术就是这样,利用自然的神奇力量,到达蛊惑人心的作用,比如,对所谓神明的崇敬,比如,祭祀。当然,你也不得不承认自然的美,尤其是当你闭上眼睛站在纯粹干净的大自然之中的时候。看一看窗外的昏暗天气和纵横复杂的公路,耳边充斥着各种嘈杂的声音,这个世界太热闹了,这个世界太闹了。

桑德罗要复仇,为了他美丽的妻子,沉睡在亚马逊丛林里古老部落的古老祭祀活动中的妻子。他没有选择让这群人承受肉体上的折磨和毁灭,而是选择了更痛苦的一种方法——心灵上的堕落。对于一个自古以来生活得无忧无虑的原始部落而言,欲望,竞争,嫉妒,猜忌,人性里的一切丑恶带来的抑郁不快乐,才是对他们对成功的报复。他清楚这一群人无欲无求,拥有最原始的快乐,所以他知道应该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层层粉碎他们的快乐。

其实这个部落人的心态是很难得的,“他们的每一瞬间都非常投入地活着,没有期待”,“当他们凝视一朵花时,他们就在凝视一朵花;当他们倾听某人说话时,就在倾听他说话;当他们吃菠萝时,就在吃菠萝……”最好的弓箭断了,昨天断的,与今天无关,所以我不会惋惜;女朋友背叛了自己,她没发誓只忠于我,所以我不会恼怒。你可以说这种活法有点奇怪,但是却很难说出这种活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我们的脑子里充斥了大量的信息,像水草一样裹了一层又一层,我看着你,我不只看着你,猜忌,评判,质疑,我的脑子里有大量的想法,我不只是单纯地在看你。所以我们的笑,永远抵不到心底去。

“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变得没有觉知,令他们的精神变得迟钝,使他们的心灵变得麻木。”桑德罗让这个部落毁掉的一系列手段,就像我们人类现代化历程一样,“它是如何改造我们的灵魂、思维方式、欲望与追求……并且往往,还令我们浪费自己的生命。”在这里,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罪恶源于欲望,当个人的欲望开始侵蚀整个集体的时候,这个集体也离崩溃瓦解不远了。

看完后也许我们该反思,现代文明带来了哪些?“图书馆,铺着地毯的走廊和带空调的教室。”而失去的呢?最原始纯粹的快乐。不是现代文明不好,只是还缺一点东西,来填补我们麻木的心灵。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十)

俗话说得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真是十年,已经足够让人从当初的仇恨中解脱出来了吧。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以怨报怨,以恶治恶,实际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相互之间的矛盾和仇恨更大。如果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一些,得饶人处且饶人,便能化解恩怨,消除仇恨,何乐而不为?

桑德罗是个年轻的哲学家,他的妻子在南美洲因为当地原住民祭献的缘故而丧生,他天天悲伤,心生梦魇,对原住民本来的好感消失殆尽,一心只想为妻子复仇。

对于一位哲学家来说,比起杀掉这些野蛮人,更好的复仇方式就是让他们永远感到不快乐。于是他将现代化的商品引入原始部落,让他们开始有私有财产的观念,有个人想法、产生竞争意识、生出嫉妒之心。

试想一下,一群头脑简单,智力发育还有点滞后的一群人生活在一个原始社会里,什么东西都是大家一齐共享,每个人凭借自己的喜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分高低贵贱,不分你多我少,一个完全和谐无私的部落,重复着简单的人生,过着简单快乐的日子。在现代人眼里,他们就是一群另类,一群永远乐呵呵傻了吧唧的榆木疙瘩。突然外界带给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开始有了自私的观念,必然会产生嫌隙和隔阂。就像罗朗.古内尔人所说,地球提供给人类的食物是无限的,正如同别人给予我们的爱也是无限的。每个人都那么“可爱”,我们不需要做什么或表现什么就能得到他人的爱。但是,如果一旦让人们相信物质和精神食粮都是有限的,这就会令我们变得个人主义,彼此产生冲突。如果人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被爱,这就会产生竞争。那产生竞争后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他们的生活会受到天翻地覆的变化吗?他们会在复仇的故事里彼此受到重伤吗?

因为怀念蒂凡妮,他极尽悲伤,一蹶不振,每天生活在愤怒与仇恨中。这就像重度毒瘾患者,复仇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需要,一种迫切的需要,牢牢地困住他,支配着他,给他注入动力。桑德罗为了复仇,丢掉工作,一路历尽艰辛万苦,穿越亚马孙丛林,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旅。他只有一个信念,纵然最后他中了“没有人能活着离开亚马孙丛林”的预言,亦觉得无憾。如果他把这种精神放在科研上,那我无比敬佩,但是如果放在复仇上,一根筋走到底的人,我会觉得特别害怕,相信所有人都会觉得害怕。他复仇的方式也是别具一格,他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注入到他们的世界,让他们慢慢变得像我们一样,心灵开始麻木,精神变得迟钝,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他们的生活方式,真正地活好每个瞬间,活在当下。他们真诚,不评判别人,不怕被别人评判,不陷害别人,不损人利己,这一片净土,这一片纯洁的人,在如今这个喧嚣的世界,估计很难再有吧,我们经历繁华过后要寻找得不就是这样的世界吗?

《不乖的哲学家》是一部引人入胜、诙谐幽默、内涵深厚、悬念满满的小说。看似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人因为爱妻的死对原始部落的人进行的复仇故事,但细细体会,却是两种命运的碰撞,两种生活理念的较量,亦或是两个不同世界的较量。桑德罗是个哲学家,他的确不乖。他和他的同伴做的这一系列的事,是我们现代社会天天上演的狗血剧情。不知道现代人所谓的“文明”和原始部落的“文明”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文明;不知道到底是我们生活得快乐还是他们生活得不幸…...

这个故事巧妙地隐藏着对这个社会的控诉,也毫不留情地揭露现代社会的顽疾。读过此书,也需要我们能真正地深入思考生活的价值所在。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十一)

如果你的生活被毁了,你所能想到的最恶毒的复仇方式是什么? 折磨、凌辱乃至消灭一个人的肉体? 不,是让他丧失自信心、安全感,丧失对生命的美好感受,内心被黑洞吞噬,精神被各种无法满足的欲望所控制,最终,他的灵魂沉溺于无法自拔的痛苦的炼狱。 法国作家罗朗.古内尔的新作《不乖的哲学家》就探讨了这样一个主题。 一个女记者到亚马孙丛林采访,不幸被土著部落当成向天神献祭的祭品而丧生。 女记者的丈夫叫桑德罗。桑德罗一直无法从这个意外打击中走出来,他辞去大学教职,回到妻子出事的那个部落。 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复仇,而他的复仇方式竟然是把现代文明的那套做法引进到原始部落之中。 他在印第安土著的心中建立“分别心”,把世界上存在的事物硬生生打上好的、坏的,危险的、安全的,美的、丑的,棒的、差的,黑暗的、光明的,香的、臭的 等等各种标签。 本来在这些土著的心中,活着就是美好的享受。可是现在,他们开始有了比较。他们开始觉得下雨天是件糟糕的事,男人们为自己没别人力气大而沮丧,女人们为自己胸部小而自卑。 印第安土著们一直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可是现在,他们为前几天森林中一条响尾蛇差点咬了小孩而忧心忡忡,为明天是否能采集到果子而烦恼。他们为过去未来担心,为种种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问题所困扰。他们不再活在今天。 他们在村子里不间断地播放音乐,人们不再倾听鸟鸣虫叫,不再留意风从树叶上溜走的声音。 他们让印第安土著们喷洒香水,这样,人们就不再通过嗅觉来交流。 他们让印第安土著们相信丛林中藏着看不见的毒蛇、危险的猛兽、细菌以及病毒,以切断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他们故意在村子里传播流感病毒,再用现代药物治愈,以此让土著们相信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群居生活是有害的。 接着,每家都盖了自己的房子,每个人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孩子们被要求和父母分开睡眠。人与人之间彼此被分隔开来,孤独就像一种疫病开始蔓延。 孤独的土著们开始喜欢上彼此发送信件,以此来确认他们之间的关爱和关联。 而为了给送信的孩子们付费,他们必须送上新鲜的谷布果作为报酬。 为了得到作为报酬的谷布果,土著们每天必须至少花一个小时去采摘。 大家都想要谷布果,导致谷布果越来越少,而他们为此花费的精力越来越多。 桑德罗他们还成功地在土著们中间制造各种时尚,比如一个用乌拉拉草编的包包、一块漂亮的裹腰布,女人们没拿这个包,不好意思出门,没有这些装饰品,觉得自己没面子。 为了这些无用的、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物品,土著们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的欲望越来越多,内心的空洞也越来越大。 土著们不再相信自己能得到爱,他们开始认为只有自己拥有了某样东西、某样能力或者某些良好的举动,才能得到别人的爱。他们不再尊重自己,转而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了别人的身上。 他们开始相信生活就是一场为自己而进行的战斗,相信只有最聪明、最强壮、速度最快的人才能活下来。 他们开始自私,发现森林中一个地方有大量的百香果,不是回去告诉其他土著,而是把它当成私产,宁可让果子白白烂掉。 最后,每个人都活在恐惧之中。 恐惧饥饿,恐惧失去,恐惧别人,恐惧过去、恐惧现在,恐惧未来。 …… 《不乖的哲学家》提醒现代人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 生命的意义在哪儿?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多少是看起来美好,但实际上却让我们离幸福更远的存在?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但有没有真正为自己活着?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所习以为常、精致的、复杂的现代文明方式,恐怕正是阻碍我们寻求幸福的最大障碍。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其实都是免费的。而把我们困在某处无法的自拔的,其实正是我们自己。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十二)

《不乖的哲学家》是一本轻松有趣的小说,是一本披着小说外衣的心灵鸡汤。这本书让人在愉快的阅读中反思,到底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以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小说讲的是,哲学家的妻子被一群生活在丛林中的原住民杀害,哲学家决定深入原住民的居住地,对这群原住民进行报复。他认为仅仅将他们杀害不足以报仇,他要将这群快乐的原住民变得不快乐。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小说中是这么描述这群原住民的:“他们专注、有觉知地处在生命中”;“他们的每一个瞬间都非常投入地活着,没有期待,不去想5分钟以后、一小时以后活着下星期要做的事。当他们凝视一朵花时,他们就在凝视一朵花;当他们倾听某人说话时,就在倾听他们说话;当他们吃菠萝时,就在吃菠萝……”;“他们每吃一口食物都要静静地品尝,对自己的各种感受都有着觉知。他们深深地活在每个瞬间。当他们跟另一个人在一起时,他们并不期待得到对方的欣赏、尊重或者其他什么我也不清楚的东西。他们总是真诚的,不评判别人,因此也不怕被别人评判。他们……是自由的。” 要将这样的一群原住民变得不快乐很难,哲学家的总体策略是“让他们变得没有觉知,另他们的精神变得迟钝,使他们的心灵变得麻木。”为了实现这一策略,哲学家分了三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下他采取了若干行动。第一步,让他们“用消极的眼光看待无所谓好坏的事情,让他们觉得世界不像他们以为的那样”。他采取的行动有鼓励孩子们去找出哪里有不对劲的地方,比如任何小毛病、坏事、咬人的野兽、扎人的草,晚上召集村民开会播报这些坏消息等等。第二步,“孤立他们,将他们隔离,包括家人之间,让他们相信每个人都独立于其他人存在,让他们以为自己比别人优越,高人一等,笃信自己能驯化,甚至能征服这个世界。然后再给他们展示自私者活得有多么幸福的幻想,一直到他们相信幸福来自外界,是一种对他人、对世界、对神灵的胜利”。这个策略下他采取的行动有让他们筑起独立的家庭茅屋而不是继续住在公共大茅屋、找一群小孩负责传递被书写起来的信息让原住民们不用出门互相说话从而人际关系变得淡漠、组织各种竞赛活动等等。第三步,“让他们意识到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很多东西,让他们知道地球上的生存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要想幸福就必须独占他人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是食物、各种能力、各种财物……”。在这一策略下他采取的行动包括引入商品机制、制造“奢侈品”等等。 尽管哲学家的行动遇到原住民们不小的阻力,但是依然给原住民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群原住民越来越不快乐。最后,哲学家收手了吗?还是继续他的复仇计划呢?你猜? 这本小说充满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现代人常常活得很焦虑,活得很累,活得不够快乐,我们的脑子忙于接收外来刺激而不是产生内在的思考,我们逐渐变得麻木,忘记了生命的意义,丧失了一颗赤子之心,也失去了自由。 财富的积累不一定让我们快乐,因为的欲望是无穷的,财富的积累永无止境;通过与他人比较获得优越感不会让我们快乐,因为总会有人在某些方面比你强,攀比也是无穷尽的。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也是容易失去的。我并不是说这样的快乐是可耻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规则已经被制定,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很难像圣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我认为人不能局限于这样的快乐,我们还可以因为阅读了一本好书而快乐,因为与朋友亲人在一起的时光而快乐,因为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优秀而快乐,因为看到一朵花开而快乐。这样的快乐越多,人生会越充盈,也越自由。 愿我们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有想象力、生命力旺盛。永远像原住民一样快乐。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十三)

《不乖的哲学家》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法国的人文学者、人格发展专家罗朗·谷内尔。这个作者的经历其实还挺让人惊叹的。他17岁就立志成为心理医师,然而在家人的劝说下打消念头。成为一流国际级企业的青年主管之后,他断定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就重新出发,将自己的爱好转化成了职业,并出版了多本心理学小说。

在《不乖的哲学家》这本书中,“哲学家”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念、文化渗透来转变亚马孙丛林中原住民的思想观念,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自己的复仇目的。然而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却因为原住民中的祭司而遭受了阻碍,甚至他的团队当中,也有人被同化。在这场势均力敌的文明渗透与反渗透中,在文化差异的冲突中,这个原始部落和哲学家一行人都有了变化……

第一章中我们的主角桑德罗一出场就直接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冲突感十足的戏:如果请不了半年的无薪假期,那就直接辞职,对于他来说,那儿“非去不可,这是唯一的出路”,即使“没有人能活着离开亚马孙丛林”。

第二章出场的是还未出师的祭司艾丽扬达,虽然作为祭司的使命只是源于她个人的直觉。当时,她正经历着一场生死离别,因为她的师傅被神灵们带走了。但是老祭祀临死之前,一再提醒她:“平衡是一切的根本。维护平衡,必要的时候恢复平衡。还要记住你的誓言。永远不要说任何人的坏话,批评任何人,或传播任何负面的信息。”

桑德罗找来了当时找到自己爱人遗体的丛林救援人员一起深入亚马孙丛林的原始部落,开始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为了把他们全部灭掉。然而对于他而言,任何的虐杀方式,尽管残暴,却不能让他尽兴。因为这些在他看来,都无法与他想施予仇人的痛苦相提并论。他要的是真正的折磨,不仅仅只是肉体上的痛苦,不仅仅只是令人解脱的死亡。

到达原始部落之初,桑德罗一行人开始运用各种小手段离间原住民的人际关系,但结果却不遂人愿。那些人都没有表现出不满或是不愉快,没有一点烦躁的情绪,毫无反应,无动于衷,甚至还沉浸于自我认识的满足和感恩之中。于是,他们又通过“催眠”的方式,渴望将现代生活中的负面情绪、私有概念、尔虞我诈灌输给原住民,并给自私者展示活得幸福的幻想,希望切断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让他们都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这一次,当他们以为小有成功的时候,女祭司艾丽扬达搅了他们的局。她开始了自己的“治愈之路”,开始了她的维持平衡之路。因为她的“拯救”,哲学家团队的成员竟然有所动摇,在与艾丽扬达的交流中,开始沉浸于大自然带来的美轮美奂的风景和生命最初的美好之中——“大自然之灵存在于你的体内”。

作者罗朗·谷内尔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悬念满满的情节设置,引人入胜的双方较量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故事,这对于读者而言就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只是,在这个旅程前行的途中,我们会不时停下脚步,去思考和揣测作者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也会去审视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在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生活中和崇尚自然的原始生活中寻找到一个属于我们的平衡点。

法国书商之选网站中的一条评论: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己:西方文明带给我们什么?它是如何改造我们的灵魂、思维方式、欲望与追求……并且往往,还令我们浪费自己的生命。

突然想起一句禅语:反观自照,明心见性。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很多源于非你自己本性的侵入,遇到各种各样好好坏坏的事情,沾染各种不好的社会风气,被各种负能量围绕等等。这个时候,我们更是要藉境、藉人、藉事,好好去锻炼自己的心,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并能时常反观自性,找回自己的初心,让自己的身心在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潜移默化的“催眠”般的操控中,得到净化,并不断锻炼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始终处于生命平衡的一个状态。

《不乖的哲学家》读后感(十四)

我以为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是个哲学家,带着妻子踏上美洲大陆,但妻子在和原住民的冲突中去世了。哲学家怀恨在心,开始了复仇,但不是拿起武器的杀戮,而是各种文明理念的渗透,最终让那里的原著民失去了淳朴,互相猜忌,陷害,争权夺利,毁了他们的美好生活。

实际上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是个哲学家,他妻子在亚马逊丛林遇害,他悲愤欲绝,辞职并雇佣了帮他找回妻子尸体的几个人一起去妻子遇害的地方复仇。但不是拿起武器杀戮,而是通过灌输一些理念让那里的居民变得不幸福。计划进行到一般他发现妻子是被他雇佣的人杀死的,他杀了这些人,永远留在了美好的丛林并重新拥有了美好的爱情。(??)

尽管最后是个happy ending,但丛林原著民的生活是被毁了,再也回不去从前。要说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还是有一点点的,但它毕竟是个小说,没有那么深刻。下面总结一下原住民幸福的原因,和这种幸福如何被一步步破坏的。

关于原住民幸福的原因,原文有这样一些描述:1.专注而有觉知地处在生命之中,每一瞬间都非常投入地活着,专注眼前的事情而不考虑之前和之后的事情;2.关注人与人、人与森林、人与万物之间的联系,始终将自身的行为生活融入自然;3.将自身视为超越自身的整体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不畏惧死亡,坚信死后的灵魂仍然是宇宙的一部分。还有一些更细节的描述,但我觉得基本都可以归纳入这三点,再总结一下就是:1.关注现实;2.联系万物;3.没有恐惧。所以后续要打破他们的平静生活也是从这三点切入。

之于如何打破这种幸福和平静,主人公桑德罗只提供方向,而科拉古斯是具体的执行者,两者形成总分关系。针对幸福生活的第一条“关注现实”,桑德罗提出要让他们“忘却现实”,科拉古斯的措施:1.催眠,通过观看器让人们陷入一种混沌的意识状态,不再质疑一些改变的合理性;2. 传播负面信息,通过搜集并播报一天中发生的负面事件,让人们产生忧虑,并开始瞻前顾后。

针对幸福生活的第二条“联系万物”,桑德罗提出要“切断联系”,科拉古斯的措施:1.制造瘟疫,由此说服原本一起生活的原住民分别建造茅屋并分房间睡,切断生活上的联系;2.组建送信小队,让人们足不出户就知晓身边发生的事情,切断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针对幸福生活第三条“没有恐惧”,桑德罗提出要“恐惧失去”或“恐惧不曾拥有”,科拉古斯的措施:1.通过壁画、故事、演出等强化一些个人特质,如身体的曲线、强壮的肌肉、年轻貌美等,让原住民更关注自身所缺乏的东西;2.通过设立一系列比赛如举重、射箭、编织等,通过排名让一些人产生优越感,不再平视他人;3. 宣扬物资的不足,促使人们过多地采撷周围的果物以应对资源不足的幻象。

除了这些,还有对等价交换的破坏、建立学校对孩子们进行控制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一种个人主义的雏形开始出现。原住民们每天忙碌而充实,用更多的时间采集过剩的食物、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让自己看起来更“完美”,但每天都忧心忡忡。每一样新事物的出现都伴随着不理解,然而,在观看器不断上升的泡沫中,人们获得放松并开始接受这一切。也有人对此保持警惕,如族群中的长者穆亚格和原本有望成为祭祀的艾丽扬达,但他们也在这场日复一日的复仇活动中,开始对自己的年迈、对自己的胸不够大感到不满,又为此心生愧疚。每个人都变得不快乐。即使复仇行动停止,这种变化也无法消退。

我比较好奇的是,小说里竞争机制的建立是由现代人主导的。那在真实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竞争机制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社会,这种越来越快的生活归根结底在于要依靠效率获取更多资源以占领优势地位,这实质上就是一种竞争机制的产物。但在最开始的最开始,是什么让原本淳朴的人认识到,拥有更多就更好?这个小说没有解释这一点,在作者刻画的世界里,这伙西方人不干涉,原著民们似乎就可以一直相安无事地平静快乐地生活下去。 其实最后妻子被害真相浮出,复仇对象不再是丛林原著民,这个故事的张力就消失了。文明的渗透失去了目的指向,爱情也让故事走向变得虚浮,前面内容试图探讨的问题就被搁置被消解了

书中有一段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论述或许能为现代社会竞争机制的产生找到了一种可能的理论根源:“达尔文的理论造就了我们的文明 ,它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看法,令我们觉得生活就是为生存而抗争,与整个世界抗争,与大自然抗争。由此,人们相信技术进步可以带来幸福,资本主义也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我们的社会关系也是如此。在时间的维度上,如果我们走远一点,会发现自19世纪以来,在生存竞争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整个社会,实质上就产生于达尔文理论。”但还是回答不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演化过程中对资源的占有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当然,这个不是这本小说想要解决的问题,只是我自己留存的一个疑问。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