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遇见自己》,感悟颇深。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讲述了如何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书中充满了启发和感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不断与自己对话,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挑战,才能真正遇见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
《遇见自己》读后感(篇一)
起了个《遇见自己》这样花里胡哨的名字,本质上是偏学术类书籍,容易遇到专业人士看,理应更加慎重
我手头就有的英文版,为了偷懒速过一遍才看的这个,经常有对照,也在觉得句子不对劲时会看原文。
所以我发现:
1、有些涉及到性的词被处理了——这种可能是出版社改的
2、有些地方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翻
3、我怀疑译者没读过门罗,至少没全读或者没带记忆读,造成涉及到一些情节的翻译选词有谬误
一看译者,是西安外国语的副教授,主要研究浪漫主义诗歌的,可能之前真没涉足过门罗。出版社是陕西人民出版社,给本地教授也情有可原。
译文质量实际上已经比很多快餐书好了。只是要求应该更高。希望以后这样的书都能找到本领域的老师来翻译。
《遇见自己》读后感(篇二)
众所周知门罗是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大师,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向来偏爱冷门作品和作者。但是门罗的小说处处透露着个性,甚至读上去会觉得有些怪。
这本书是众多权威文学评论家对于门罗作品的文学批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于门罗的不同作品进行了剖析,从而发掘出那些我们没有品味出来的东西,或者品味到了但是无法表述出来的东西。
门罗的作品非常具有乡土气息。她的故乡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县。小时候的门罗与贫穷的父母一起居住在一个类似贫民窟的农场,这里有着各种职业的社会底层。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成了门罗一生的书写主题。她把镇子上的地方、周围的人都写了个遍。
正如书中一位评论家所说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如此脆弱、怪癖、愚笨、坦诚。”这里的男人喜欢酗酒,这里的女人喜欢讲八卦,夫妻之间、亲子之间都充满着暴力。门罗时而是一个当事人,时而是一个观察者,她用真诚的笔记录下了这个落后村镇的一切。
门罗的小说总是带有着似是而非的自传色彩,也是,即便不是她自己的故事,生活在那样一个封闭的小地方,人跟人的生活总是有些相似的。《逃离》当中女人先后两次想要逃出这个地方,逃出丈夫的冷漠和暴力,然而她又两次回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的女人总是柔弱地服从命运。《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讲述了戴尔最初的性经验,她的对象却是油腻衰老的色魔张伯伦先生。
门罗在她篇幅不长的小说里不断地讲述着“女性断断续续的伤痕”。然而她否认自己是个自发的女性主义者,她说很大程度上自己是被迫成为的,她说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政治意图。
门罗是细腻的,也是残忍的。她说“在这种家庭,他们说你‘敏感’,就是缺点了,正如他们对我妈妈的评价一般。”有人对妈妈说会帮她把孩子带走一会儿,让她休息。门罗这样写道:“我们怎么了,怎么把我们带走算是让她休息?”孩子们不知道,有时候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看着他们,妈妈就累了。门罗知道。她20岁与丈夫结婚,搬到温哥华,开始生儿育女。她的工作和写作生涯是与做母亲的经历交织在一起的。
始终不能明白门罗为何那样迷恋她那落后封闭的家乡。二十岁走出去后,又过了二十多年,她与第二任丈夫一起重新回到家乡。她很开心丈夫支持她的这个决定。
《遇见自己》读后感(篇三)
“如果有人问我相信什么,我会说我认为生活会变得美好,或者说人们在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会更强。我感觉一切都在变化。正是这种变化,吸引我去创作、去观察周围的人,也正是这种变化,让一切都在改变。曾经珍视的信念变了。处理生活的方式变了。生活中某些事情的重要性变了。所有这些对我而言都是无尽的快乐。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希望永远如此。假如你认为生活很有趣,那是因为它原本就是这样。” —— 《遇见自己》的写作背景是通过艾丽丝·门罗的作品来发现当中的自己。诚然,门罗的作品里写的都是生活,以她成长环境,乏味却充满奇趣的小镇作为故事背景,用生活的“真事”来取悦读者,写就生活中不变的变化。 本书集结了多位围绕门罗及其作品展开分析讨论的研究学者的文章,向热爱门罗的读者们呈现他们的结论。究竟门罗有怎样的魔力,吸引众多的读者阅读她的作品,潜入她的传记里了解她的个人与写作生活。 ⭐ 成长环境对门罗的影响很大。 或许在别人看来,她所居住的小镇没有什么特别,单调乏味。她却在小镇风景中发现奇趣,享受安逸。很显然,乡村生活是受累还是自豪,取决于个人与内心。 她所在的社区的人们认为书籍是浪费时间的东西。阅读和写作在他们看来是不良习惯,备受鄙视。门罗回忆那时的报纸刊登一篇批评她的社论。不知道那时“你以为你是谁”有否激发门罗写就同名的作品。 家庭环境未影响她写作。然而,继母把她早期在学校里用过的笔记本还有创作的小说统统扔出家门。那就别提她有否得到父母的支持了。 第一任丈夫吉姆·门罗一直帮忙,相信她是作家。在他眼里她就是作家。二十多岁的门罗,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读完了20世纪应该读到的大部分作家作品。 ⭐ 不好说门罗的作品是否在她年岁渐长后越发成熟。她拒绝承认这点,只认为多少岁的她都还是她,没有改变。 她跟好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类似,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作家。她还补充说她写作时不考虑女性主义,认为那些事别人强加给她的对待生活的态度。 她更擅长在叙述过程中,结合重复、镜像和对比的方式来呈现故事的推进和比较的效果。 ⭐ 门罗认为优秀的短篇小说提供不同的门,允许读者们随意进入。 能否这么说,门罗向着她向往的优秀短篇小说的方向去构建自己的作品:它们不会受到预先构思的影响,开始的方式可以是意象、谈话、记忆碎片或者其他方式,但它们的通道是分开的,神秘的。 看起来优秀的短篇小说像是一幢有着很多扇门的房子。读者们无论从哪个门开启进入,眼前的景象都不尽相同,最终的走向全由自己的选择掌控。房子的全貌还是得全方位多面观察才能触达。 ⭐ “我没有看到人类在成长,也没有看到他们达到了某个高度。我只看到人们的生活在瞬息万变。” 门罗把地方比喻成创作历程。而火车与移动是门罗作品中的一个关键形象。这让我想到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火车在其中也是一个关键形象,是人物离开原地的方式。 虽然我未曾通读门罗的作品,一直在想着她那部《亲爱的生活》。门罗说过生活不变的是变化。但她在《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最后一行作了重复:“真正的生活”。她似乎提醒着生活在变化,现实是不能信赖的。 如何阅读门罗?她及她的作品都不能简单被研究和概括。不过,这本《遇见自己》倒是给喜欢门罗的读者们提供思路和方向。 她在作品里自我追寻,追忆父母父母的童年、祖辈以及往日时光。而我们,在她的作品中,感受真实,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