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洛拉·莫尔》是一部细腻而深入的小说,通过主人公芙洛拉的经历,展现了一个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挣扎和成长。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芙洛拉的内心世界,呈现出她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同时,小说也探讨了性别、婚姻、家庭等问题,引人深思。这部作品通过真实的人物描写和复杂的情感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芙洛拉·莫尔读后感篇一
不妨寄寓玻璃废土
视野过于狭窄,或者说科幻只是借壳。作者醉心于政治说教和玻璃建筑,写得相当乏味。盖房子找他行(bushi)
芙洛拉·莫尔读后感篇二
首先,感谢出版社选中我作为第一批读者,非常荣幸。我并不是科幻小说的爱好者。我兴致勃勃的打开这本装潢的非常精美的小书时,内心是非常好奇的。如上所言,这类小说并不是我的菜,这是一个我可能在线下无数次路过都不可能真正遇见的东西呢。所以说,理论上讲,人生的一次奇遇诞生了。诚如此时此刻,诸位于此处,与我的相遇。相遇,有的时候,可以超越最狂热和不可思议的幻想。 小说的作者是个神人,简历如下: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报纸评论员,玻璃建筑倡导者,致力于发明永动机。…活跃于前卫艺术界及各种建筑圈子…这样的人会写下怎样的文字,大家好不好奇?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空,太务实,太脚踏实地了,想象一定要奔向某个目的,解决某个问题,否则就是不务正业,就是大逆不道,就是…有病!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爱好幻想的浪漫主义者,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一次又一次的震惊于作者无边无际的想象力。 奥,我亲爱的路人们呀,我萍水相逢一期一会的朋友们呀,冒险者可能因为担心感官过载的风险而退缩恼怒,好奇者可能因为窥见新世界而被砍下头颅,但同一种族内的分歧者也可以互不理解但相互支持,相互扶助,和谐共生。如果你想读懂我的谜语,也许你也想读一读这本小书呢。 这肯定不算是我钟意的那类作品,但我会记得阅读的体验。极致的想象的核,就是极致的自由。而自由,我的朋友们,对这个时空的我们,十分珍贵。
芙洛拉·莫尔读后感篇三
事先声明:这是我今年读的最费劲的一本短篇小说,读了两遍我也不敢说自己完全读懂了,所以暂不评分。
保罗·歇尔巴特(1863.1.8-1915.10.15)
继《列萨本迪欧》之后读的第二本歇尔巴特,如果说读前者时,一直在为作者精绝的想象力感叹,那么这本书,无论从情节还是主旨上,对读者而言都是极难的挑战。歇尔巴特把他关于空间、建筑、异星、机械、哲学的思考全部融入了这些故事,而且大部分的故事都与他的其他文本互文,在不了解他的思想及其他相关作品的基础上,很难把握他借助这些故事想要表达的意义。
《芙洛拉·莫尔》收录了六篇歇尔巴特的作品,通过这本书,看到了歇尔巴特对玻璃建筑的狂热,甚至可以说,他完全用玻璃打造了一个异星乌托邦。《快活生物工厂》是典型的嵌套叙事,在用第三人称讲了一个关于五男五女因无法忍受无聊被带到异星——一个被称为“快活生物工厂”的地方,却又不愿承担要成为快活生物所需付出的代价——将肉身捣烂形成无数分身,而又重归地球并陷入懊恼中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划上句号时,元文本登场,即歇尔巴特《勇往无前》中的最后一个故事《快活生物工厂》,读者被告知第一个故事乃是真正的讲述者——《快活生物工厂》的主人公“我”在被河马所救之后,在其要求下所讲的悲伤的故事,由此,前序故事可以看作是对元文本的扩展,而元文本中老祭祀的话,“每个人本身也是一个戈尔狄俄斯之结”,似乎也影射了第一个故事中的男女——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难题,无论怎样选择,总会后悔。
《新上层世界》像是一部寓言,在六篇中这篇的情节最为易懂,讲金星上的两种不同生物:龟甲者和多手者的不同生存方式。两种生物的性质完全相反,前者以爬行为主,懒惰而笨拙,后者以攀爬为主,轻快且有活力。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商讨之后,两个物种达成了一致,将地面留给龟甲者,将空中留给多手者。于是,多手者永远住在了漂浮的气球上,他们的身体为了适应由太阳照射而带来的高温,还获得了一项身体可以不断进化的机能。这篇小说,我把它看作是变与不变二元对立的具象化,整个世界都是在二者的辨证中保持稳定的。
《好奇者》再次采取了嵌套叙事,方式和第一篇一样。先讲了一个巨人因好奇而用手拨开天穹以观测天空背后有什么,却在无意中放开天穹最终使头颅被天穹夹断的的故事,之后引入元文本《欢呼》中的《好奇者》,借助三个人的聊天对前序故事进行了评论。三个人的话语里充满了反讽与幽默,我甚至猜测很多句子其实是歇尔巴特自己的想法。作为一名诗人,他借助这个巨人的故事揶揄道,“最高层次的诗人迷思的奥义就是,他永远不能宣告自己理解了世界。”“在任何没有哲学的时代里,诗人都没有受到迫害。他们能相当独立地生活,结果却渐渐获得了这么多哲学的特征,以至于诗艺遭到了破坏”。这是歇尔巴特自己对于诗歌与哲学的看法,越是“无知”,越能写出好的诗歌。
《伟大的革命——一篇月球小说》是篇幅最长的,这也是歇尔巴特于1892年完成的处女作。这篇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了月球上,除了月球人奇异的外貌,独特的表达习惯,以及特殊的死亡方式之外,其他的与地球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有不同的党派,有议会投票制,有科学研究工作....支撑月球的产业之一是对地球进行观测,而这一传统却被主张观测其他高级星球的世界之友派打破了。党派的纷争产生,而这些争论甚至影响了月球后续的发展。这篇小说中涉及到的内容过于庞杂,无法一一罗列,但在其中首先可以看到的便是歇尔巴特对玻璃晶体以及花朵的热爱,他将月球背面设定为了遍布玻璃石的镜面,并且将巨大的花朵看作是月球人吸食的香烟,除此之外,还有瞬息万变的闪电花朵,有云层中喷射的花朵...就像月球人用不同的皮肤颜色来表达情绪一样,在小说中,歇尔巴特完全是用玻璃折射出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乌托邦空间。这不由得使人想起歇尔巴特的好友——建筑师布鲁诺·陶特的玻璃展馆,而这篇小说,也是歇尔巴特关于宇宙和晶体的幻想。除了科幻的外壳外,文中还有一些隐含的对国家机器、军国主义、工具理性的批判,有一些对社会现象的调侃,比如“过去,地球人带着凶器靠近彼此;而现在,他们则用大量的礼仪来防止彼此靠得太近”。故事的结局,月球似乎变成了一台巨大的机器,月球人陷入了连续的工作中,永远没有休息和疲惫——它成为了一个永动机。
Bruno Taut‘s Glass Pavilion
《野猎》由八个小故事构成,讲述了一些虫灵历经艰辛想要成为独立星灵从而脱离母星的故事。这篇中,歇尔巴特描绘了大量奇异的异星生物,长着黄色大眼睛和黄色大鸭蹼的光滑海公牛;穿着黄玉长袍的泥蛇;吹着阅兵进行曲的比目鱼人;敲打锅子的鳗鱼....这些形象简直构成了一福超现实主义的图画。结合歇尔巴特的绘画,也许更容易想象出这些生物的外形。在虫灵看来混乱而无序的世界,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感知所限,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后,终于有部分虫灵获得了独立,成为了彻底自由的星灵。但随后,他们便陷入到了虚无之中,故事的结局,它们又回返到了母星之上。歇尔巴特在文中进行了大量的哲学思辨,比如绝对自由是否可能?“我”在何种程度上是“我思”的限制?“平静与运动的辩证体现在哪里?”......当然,文中依然出现了大量的玻璃元素,神庙是像玻璃般透明的建筑,墙上是众多水晶碗,巨大的玻璃球体和斜顶....再一次,歇尔巴特把他对于玻璃建筑的狂热写进了小说里。
歇尔巴特的画
玻璃屋穹顶
同名篇《芙洛拉·莫尔》讲述了关于玻璃花的故事,故事借助慕肖森男爵(《吹牛大王历险记》的主角)的口吻讲出,并且故事情节由男爵和夫人克拉丽莎的对话推进。需要说明的是,歇尔巴特于1906年写过一篇题为《慕肖森和克拉丽莎》的小说,由于没看过这部小说,我无从得知两个文本的联系在哪里。男爵口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韦勒的先生,韦勒致力于用玻璃制造各种奇幻的花朵,男爵受邀观赏这些玻璃艺术品后,备受震撼,韦勒的玻璃花园,宛如一座声光色俱全的万花筒。而韦勒先生的侄女,一位名叫芙洛拉的女孩,却对这些玻璃制品嗤之以鼻,她认为它们是死的,不具备生命。韦勒先生试图将自己的玻璃艺术品卖给一位富豪,而每次参观玻璃花园时芙洛拉的吐槽却让富商对此愈有兴趣,最终花重金买下了这些玻璃艺术品。在看完这部小说后,不由得怀疑芙洛拉也是韦勒先生的玻璃制品,撇开代表花神的flora这一名字不说,小说中还有着其他暗示:韦勒一直想制造灵魂之花;芙洛拉一以贯之的品质是诚实;富豪认为芙洛拉小姐是韦勒先生花园中最好的东西等等,这些似乎都暗示着这位小姐其实是韦勒先生用玻璃制造的灵魂之花。这听起来怪诞的情节,如果借由慕肖森男爵说出,倒也不足为奇了。
整体而言,相比于思辨能力,阅读这本书更需要的是丰富的想象力。正如歇尔巴特自己所说,宇宙太过复杂和丰富,单靠理性无法理解它,只有朴素的惊奇——崇高的基础,才能够促进高级理解形式的发展。或许我们都误读了歇尔巴特,虽然他是哲学出生,但在他的小说中,他也许根本无意传递哲思,他只是想借助这些奇思妙想,唤起读者的惊奇。读到最后,仿佛看到歇尔巴特站在他的玻璃穹顶上,笑着问读者:
”故事够奇特吗?“
”够。“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