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夏王朝》的读后感大全

《夏王朝》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6 03:55:32
《夏王朝》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7-16 03:55:32   小编:

《夏王朝》讲述了一个身份复杂的女孩在夏朝时期的命运。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情节吸引了读者的注意。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权谋斗争、爱恨情仇的缠绕,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无法自拔。

夏王朝读后感(一)

非常不错的二里头与夏代研究著作,深入浅出,有许多作者独到的观点,看完受益匪浅。 作者首先辨析了文献中关于“夏”记载的种种问题,传世和出土史料间的相互矛盾,特别是战国诸子为达到自身目的而构建出来的各种说辞更是需要注意。 对于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参考,却不可尽信。比如《史记》和《竹书纪年》、以及楚简《容成氏》等说辞完全相悖,其中缘由需要仔细思考。 不过文献上的问题,并不妨碍考古上的重大发现。 二里头表现出来的特征,足以表明这里就是中国的第一王朝所在,上继龙山时代,下接二里冈殷墟,为中国礼制之端,拥有真正的王朝气象。 同时在考古学上,随着偃师商城的发现,二里头为夏墟的可能性非常大。 已知二里冈为商,偃师商城为西亳,那么在二里冈文化兴盛,偃师商城崛起的同时开始衰落的二里头就极有可能是文献所言的夏王朝。 但如果确认二里头为夏,那许多传世文献的记载都会受到巨大冲击。 比如二里头的王权兴盛和阶级巨大分化主要是在第三期,这是王朝成立的可能时间点。那么时间就和文献对不上了,哪怕将时间上限推到第一期的龙山文化,也与文献所载的夏王朝国祚差距太大。 虽然有人将王城岗遗址比附为禹都阳城、新砦遗址比附为启都黄台,填入时间链条中,但接续龙山时代还是会有上百年的时间偏差,且真按王城岗为禹都,新砦为启都看,禹、启两人更不可能是父子,反倒又对文献记载造成了冲击。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研究,推翻了一系列的文献,比如《尚书·甘誓》就不可能是启的发言,多半为周人所书,因为夏没有马车,要到商后期才出现,《甘誓》篇就很有问题。 还有文献上的大禹九鼎,如果二里头为夏,那么以它的生产力是难以铸造这种传国巨鼎的,时间也对不上,同时“九”这个数字也是周人的特征,而非夏人。 种种记载与实际相悖,更当让人去慎重的看待文献记载,绝不可将其与考古发现粗暴武断的比附。学术研究,不是连连看。 当然,我也很倾向二里头就是夏墟。 只是不要忘记“匽国和燕国,曾国和随国”的事。 在没有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前,为这个民族和国家负责,只能说“它最有可能是夏,极有可能是夏”。

夏王朝读后感(二)

夏王朝存在吗?存在的话,在哪里?扑朔迷离。

作者认为夏王朝真实存在。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的最后一个都城,也判明了在其以东6公里发现的偃师城遗址是一座攻克了他的商汤王都城。

作者写道: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夏王朝,是适合称为中国第一王朝的,也是划时代的4000年文明的开始。因为能把中国文明特征化的正是“礼制”。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礼制”,是从夏王朝开始的,在商周时代被进一步规范化,从战国到西汉时代它还被整理编撰成作为儒教经典的礼书。随着儒教的国教化,到最后的皇帝时代为止,历代王朝都将其继承了下来。本书试图通过考古学资料,多方面阐明这种“礼制”形成的二里头文化及其王朝的真实情况。其结果可以总结如下。

在二里头遗址的中心,有一个在街道上整齐划一的宫殿区。发掘出来的1号宫殿,是由回廊围绕的王临朝时的巨大正殿和可容纳许多臣下朝参的中庭构成,这与西周金文、儒教经典记载的宫殿结构,甚至汉代到明清时代的宫殿构造基本相同。那是一个举行“王者祭典”或王召见臣下时以看得见的形式表现君臣关系的宫廷礼仪场所。在1号宫殿的南部,发现了准备朝廷盛宴的大型厨房。王招待臣下的宴会也是宫廷中重要的礼仪之一。

在宫廷礼仪中使用的礼器是玉圭,二里头文化中的玉璋、玉斧、玉刀、玉戈等大型有刃玉器相当于玉圭。“玉圭”象征着贵族的权威,以此规定了宫廷中的君臣关系,随着宫廷礼仪的完善,从用于神祭的祭玉中创造出了用于宫廷礼仪的瑞玉。这种“玉圭”后来成为衣冠束带的贵族在朝廷中持有的“笏”,日本的古代王朝也接受了这个制度。

“礼”字来源于“禮”字,是用“醴(酒)”的仪式。可以说宫廷礼仪中必定会有饮酒礼仪,这也是二里头文化时期形成的。此外还出现了盛放热酒的三足盉、鬶、爵,作为酒杯的觚和盛放酒的酒瓮——大口尊,这些宴饮器具被其后的商周时代继承了下来。特别是爵一贯遵守不对称的特殊形式的原则,显示宴饮礼仪中爵的拿法和倒酒方法等都有细致的礼仪礼法。

大型1号宫殿、瑞玉的“玉圭”、以铜爵为主的铜酒器都出现在二里头三期。而这个时期正是宫廷礼仪,甚至是规范了的“礼制”王朝的成立期。二里头三期也出现了随葬铜爵和瑞玉的墓葬,显示了贵族身份秩序的产生。陶质酒器出现在二里头一期,拥有版筑基址的宫殿、祭玉的柄形玉器、作为装饰品的铜牌铜铃出现在二里头二期,这些都促使二里头文化开始朝着王朝的形成而助跑,具有中国文明特征的宫廷仪式和规范礼仪的王朝则成立于二里头三期。那就是夏王朝。虽然笔者不知道夏王朝的都城是否从最初到最后一直位于二里头遗址,但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二里头王朝体制完善是在二里头三期,到二里头四期的不到100年间是夏王朝的存续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厨房遗迹出土了大量烧焦的兽骨,暗示着这里曾进行过盛大宴会烤肉料理的制作。人类从北京猿人的时候便开始使用火,并开始烤肉食用。不久陶器被发明,肉也可以煮着吃,但是二里头文化仍然盛行烤肉。郑州市以西荥阳市竖河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有一半是猪骨,烧焦的骨头里有很多猪和鹿,在龙山文化中,猪和鹿占动物骨全体的三分之一,而在二里头文化中占了五分之一。一般烤肉料理很少会把骨头烧焦,所以实际烤肉的比例应该更高。所以结果显示无论是王都还是农村,人们都是煮肉或烤肉来吃的。

然而到了二里岗文化时期,烧焦的兽骨出土量却急速减少。商周时代,煮肉的礼器铜鼎发达,除将动物等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的燎祭之外,祭祀和吃饭用的基本上都是生肉、干肉、铜鼎煮的肉,而几乎不食用烤肉。随后汉代的画像石上也有烤肉串的描写,但是这是受西域的影响,传统的中华料理中没有直接用火烤肉的习惯。在中国的肉食文化中,从二里头文化向二里岗文化的转变是非常显著的。

夏王朝读后感(三)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总觉得那些名字很奇特的陶器和酒具看起来很眼熟,回家后翻了《夏王朝》,才确认不是错觉。

那些展示在博物馆中的酒具,与二里头出土的文物非常相似,这说明中华文化流传一脉相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证明文明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是不断扩展的。

《夏王朝》是一本有关考古的书,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一本历史书,它以文献史学和考古学的方法来论述中国的国家形成。

作者先通过古典文献来构建夏王朝的传承历史,而后再论述如何用考古学的眼光来看夏王朝。用考古的方式和具有历史性的眼光,见证着夏王朝的存在以及它所留下的痕迹。

夏王朝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大禹治水真的在现实中发生过吗?

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看起来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在考古学家们坚持不懈怠的努力之下,通过考古挖掘和古典文献研究相互考证与互证,夏王朝和商王朝的交替在考古学家眼中逐渐变得清晰。

考古学家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多众多样,比较高科技的有“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法”,尽管这种方法并没有被认为100%有效,却是开始能找到的比较可靠的测年方法。

另一种可以认识历史的方法是“陶器编年分期”,这种方法和上面的方法测出的结果可能有差异。

随着科技分析技术的进步,AMS方法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测年的精度。

结合众多典籍记载的内容和考古学的证据,我国的历史学家相信夏王朝是实际存在的,大禹治水不只是传说。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很多古代典籍,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认识了古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王权的更替,也通过缜密的分析和推论,得出了比较可信的历史观。读来很有收获。之前我对夏王朝的真实存在有很多疑问,《夏王朝》给了我看起来更合乎逻辑的答案。

此外,我还注意到,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为什么只有酒器在传播”,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的文物有很多都是酒器,历史学家的观点认为与阶层有关,联想到“禹步”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读来就觉得很有意思。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对上下文联系一下,就不难发现阶层的影响力了。

《夏王朝》为读者还原了一段历史,也为读者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不容错过。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