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31 10:40:43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7-31 10:40:43   小编:

阅读《儿童心理学》后,深刻感受到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书中详细介绍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情绪,有效地与他们沟通和互动,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育儿的路上不仅有一千个玩具和课程等着我们入坑,还有一千个伪心理学左右着我们push/pull孩子。

这本书就像一道弧光,让我们抵达孩子的星球,理解他们,成为他们的社会伙伴。

孩子是何时开始、又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适合孩子的社会化学习又是怎样的?

这本书就像为人父母的阿德涅之线,带着我走过育儿之路的迷宫,在复杂的实际情况中找到线索。让我学习成为一位更能支持孩子的社会伙伴:以孩子为主体,温暖有爱的共同关注,敏感交替的适时回应,以及将心比心的理解。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篇二)

我能不能说,这是我被豆瓣评分误导最厉害的一本书。 看到只有7.6分的评价,我内心就降低了这本书的优先级,尽管这本书的主题是如此适合我,因为我有一个6岁多的孩子需要养育。

说说阅后感受∶ 第一,作者是认知发展神经科学专业教授,但是她写作本书是如此的克制,非常谨慎的放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仍然以儿童心理学主流框架来叙述,这点非常点赞。 第二,序言作者关于儿童养育经验和理论的区分,对于同伴和老师的区分,就已经小小惊艳到我,没想到作者前言简直就是一份精简的育儿理论纲领,就算是只看这篇文章,也值得五星。 第三,正文中各个板块的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既有印证又有启发,印证我自己带娃的点点滴滴,甚至启发我思考自己的整个成长过程;帮助我把自己带娃的整个体系框架梳理优化了一遍,这样的好书,相见恨晚。 最后,想说下为什么评分不高,因为这是理论书籍,不是实践书籍,不是用来告诉你How,而是告诉你Why,平时带娃思考越多,启发就越大。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篇三)

一本妈味很重的书……语言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意,不看作者介绍都知道作者一定是女性,因为这浓郁的爱意男性一定写不出来。作为读者,我期待的科普类书籍首先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像教义一样一遍遍地告诉我孩子都是天使,甚至孩子有问题一定是母亲没有好好满足孩子的需求,不然孩子就是自闭症。真是,没一句我爱听的(from杜飞)

文中说“婴儿的哭声像是被有意设计成对成人来说最有压力的样子”,以及“婴儿会用微笑来奖励来自照料者的社会互动”,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哭声和表达友好的微笑,本来只是进化过程中为了求生而出现的本能,但作者用了诸如maximally stressful和reward之类带有负面情绪的词来表达,这不是既不客观又违背了孩子是天使的论调?exm?作者你在扭曲什么?

书中还提到了大量的实验,但很多都让人疑惑这样真的严谨吗,就像是做游戏以后得出的猜想,作为结论去得出或者支持一些观点似乎并不那么有说服力。

在令人迷惑的主论调里,夹杂了一些可供学习的知识点,“儿向语” “逐渐丧失的对语音的敏感”“过家家游戏对认知能力的锻炼”“逻辑三段论”等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被学术地解释了一番。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糟糕初体验,但是起点低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QAQ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篇四)

一、婴儿和他们所认知的世界

二、学习外面的世界

1、婴儿并不是被动的学习者,婴儿会选择关注某些动作,而不是简单的处理视线范围内所有的信息。

2、长期的记忆最早从6个月开始形成。

三、学习语言

1、婴儿话:提高声调,表明词句的开始和结束

2、婴儿从18个月起词汇量会突飞猛增。

3、我们用的词影响我们如何思考和感知这个世界。(是否使用正确的词、高级的词)。词语是我们经历的密码,象征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和事件。

四、假装

1、儿童能逐渐理解观点,取决于家人与他对高度情绪化场景进行的讨论,假装游戏非常重要。假装游戏能够让儿童学习洞察心理状态。人们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他们的观点,而非这个世界的客观事实。

2、与家人争论和吵架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门。如果这些争论之后在家庭里被讨论,并辨别出产生的心理原因,儿童便学习到了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儿童需要有机会提出问题,争辩,思考为什么别人会有这种行为。

3、和谁做朋友在幼儿园阶段就显现出来了。

五、学习和记忆

1、怎么提问?我们去哪儿?见了谁?还有谁和我们在一起,带着孩子学会复述。

2、开放式问题。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篇五)

成为父母后,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育儿知识,掌握儿童的语言和发展规律,在育儿少走弯路。庆幸,在2021年,参加了阳老师开设的「儿童发展大师课」,参加了两期,获益良多,虽说没成为一个优秀的妈妈,但在养育小宝时,对她更有耐心和方法了,老话说: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我是反过来,生大宝时,很佛系,到了老二,正是因为学习儿童课,才有去看科学育儿的书。

在这门课中,阳志平老师挑选的三本书都来自英国,挑选的理由是,英国的育儿书籍没那么鸡娃,更加有灵性。

三本书中有两本是乌莎.戈斯瓦米写的,一本是「儿童心理学」;一本「好学的大脑」,前者是餐前小菜,是「好学的大脑」的向导,整本书只有122多页。书中简短地介绍了近些年在认知发展和社会/情绪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针对的是0-10的儿童,幼儿期到青春期。认知发展指的是儿童如何思考、学习和分析;社会/情绪发展指的是儿童如何发展关系、自我意识和情绪控制等能力。

认知发展和社会/情绪发展存在相关性,儿童在家庭、同龄群体和大的社会环境中是快乐的、有安全感的,这对儿童在的认知发展是利的,发展会更好;如果儿童在环境中感到焦虑或害怕,那么他在认知和情绪发展中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整本书的核心在「前言」讲得很清楚了,要让儿童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家庭或学校、大的社会要提供温暖、简适应性的回应。重刷「儿童心理学」,我对「适应性回应」的理解列深刻一些,父母与儿童的互动非常关键,如果能在儿童关注的事情上积极回应,给予支持和爱,就能促进儿童主动探索世界和学习。

想让儿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还有一个关键是,语言的学习。学习语言,要有足够的输入,输入越多,学得越快。研究表明,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每小时听到的词汇量,比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要多300多个,到四岁时,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比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要多听4400万个词。学语言,质量也有重要,如何提升质量,可以多和儿童读绘本。

最核心的章节,在第六章——学习中的大脑,这一章是阳老师多次提到的育儿中最核心的理论之一——执行功能,跟智商划等号,执行功能好的儿童,智商也会高。执行功能涉及到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在12岁前,还可以提高执行功能,之后就稳固下来。如何提高儿童的智商,可以从提升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上下手,多和儿童类似国王说、木头人这些游戏。

王贞琳老师说,父母要持证上岗,这个「证」其实就是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成为父母不难,难的是要有科学的育儿知识打底。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篇六)

本书算是自己第一次以正式的方式接触儿童心理学这个领域。萌发了解和学习儿童心理学书籍的起因,一是因为前期在看《乌合之众》之时,对于心理现象产生原理的理解上有所兴趣;二是恰好在此时,有将近5天的时间在与希希(4周岁的女儿)沟通交流时,出现了某种状态的节奏脱节。一直以来,自己与希希的沟通算是比较顺畅,出现这种情况,让自己有所反思。因此在此时,给自己带来了学习和了解儿童心理学的动力。

面对心理学理论,自己的理解是,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不应奢求从书中本寻求解决方案,而应该是探究其背后的原理,了解产生的原因,面对存在问题,找寻根源。结合实际,去为出现的问题和结果作出相对合理的改变。

回到本书的内容,本书前半部分侧重于婴儿阶段的发展,同时内容的脉络上略显杂乱(也可能是因为自己看的不是实体书缘故),所以在整理读书笔记时,分块会与书本目录有所出入。结合自己的实际理解,将本书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的内容。

(一)关于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我们应当认清一个前提:儿童(婴儿)对于生理、心理、物理等三大类的学习,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学习者。他们通常善于尝试和总结经验,通过实验等方式来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因果关系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可以透过表象认清物体的本质,而非单纯为表象所迷惑,其中因果意识即起到重要作用)。儿童有一些显现类的表现:诸如记忆是从6个月大即已经开始,同时对于数字、数量存在着早期的认知;儿童(婴儿)在18月大之前不完全具备客体永久存在的概念;社交暗示在儿童(婴儿)教育过程中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分生物与非生物,重点在于运动类型的区分等等多方面特殊时段的表现。另外作为照料者应当着重注意多感官知识的重要性,儿童本身具有寻找规律性(统计性,从而摸出规律,诸如其中的共同点等)的意识,通过经历的多样性,促进神经网络的多样化,从而更容易扩大和丰富神经网络,作为照料者在注重多感官的同时加强规律性的引导,更易于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二)关于幼儿与照料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幼儿在成长过程之中最重要的三要素:时间、耐心和爱。作为照料者,我们应当给予的是温暖而适时的回应(及时回应儿童的提议并关注儿童所关注的事情),儿童对于此类回应最容易产生正向反馈。其中,需要着重关注的是在与儿童沟通交流时,注重语言的质和量,尤其需要注意限制性语言的负面影响。另外还有一些方面是在沟通交流过程中需时时关注的,一是关于依恋和安全感,如果儿童持续体验到无法适时满足需求的照料,或缺乏温暖的照料,那么依恋会是不安全的。容易产生极端性,形成“回避型”和“依赖型”。二是幼儿对于他人的动作行为,会去了解其中的心理动机,所以即便有些行为照料者明知会产生失败的结果,依然去努力或者直接放弃,对于幼儿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异。三是与儿童共同关注,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体验,同时共同关注更加容易产生互动,从而促进学习。因此通过将儿童的关注点作为互动起点,在加强情感沟通的同时,对有效学习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语言的学习。一是“元音”的学习。婴儿是从“元音”开始进行不断拓建词汇量,婴儿天生做好了学习语法结构的准备。二是肢体语言的作用。在发声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肢体语言会逐步减少,但在某些特定时机肢体语言在某方面具有更简洁的作用。相类似的唇形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在早期效果较为明显,长大后会越发的不敏感。三是词汇量的增加。两岁多儿童每天能够学会10个新词,特别是从18个月后,词汇量会出现飞速的增长。通过儿向语(诸如音节被唱出来等方式),更容易促进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四是母语的敏感度。出生时对语言是无区别对待,但在1岁生长过程中,会对高频率出现的词语进行关注。从而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固化母语体系的建立。五是言语的互动。某种程度上言语的互动对于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目前社会发展阶段,在理性看待“电视婴儿”的同时,更需要注重互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六是语言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婴儿,其个人的世界可能会因为语言习惯(包含用语习惯等)的不同而被塑造成不同的样子。七是语言的自我调节作用。语言具有探索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行为的作用,语言学习的个体差异与是否有效控制自己的感受、动作、行为有重要的联系。八是探讨语用学的意义。语用学指在使用语言时既满足社交需要又做到恰当。其中涉及是否用语言真实表达内心,过早学习和使用语用学对于儿童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否存在用成人世界的语用学观念强行灌输所谓正确理论的倾向?

(二)关于记忆、推理、数字等方面的学习。一是关于记忆。寻找适合于儿童的记忆方式,互动式、情景式等记忆方式,能够以乐趣的形式促进记忆。二是关于推理。实现最优发展,其过程必须是外显的。其中两种重要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归纳整理);演绎推理(逻辑三段论)。三是关于阅读和书写。音韵觉识在阅读和书写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与拼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四是关于数字。模拟数量系统和对象个体化系统是两个核心的大脑系统,决定了人类学习数字的系统能力,早期通过数数等方式,了解数字与实体之间的关系等是数字学习的基础。

(三)关于学习的基础性原理。一是关于元认知。元认知包含了对自己的信息处理技能进行反思的能力,监控自己的认知表现的能力,意识到不同认知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等。其中的表现诸如记忆策略的调整属于典型元认知部分,寻找针对不同任务目标的合适记忆方式,同时寻找属于和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二是关于“执行功能”技能。重点包含了抑制控制(涉及专注力)和认知灵活性(涉及不同任务之间的思维切换)。计划性需要自控力的配合,有效的计划和有效抑制控制相互作用。三是年长儿童的元认知和“执行功能”。抑制控制与语言发展和“工作记忆”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关联。其中,“冷”执行功能,即理性,对应的是思维和日常的思考方式;“热”执行功能,即感性(附带感情和情绪),减少社会影响。工作记忆是有效将信息短暂存储在可以操纵信息的“大脑工作区”内,其容易在分心或者被干扰时,丢失这部分的记忆。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对于推理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四是学习能力从新手到专家。于记忆力的表现而言,知识的深度比广度更重要。于推理技能而言,科学推理技能的提前介入,会在促进后续的推理能力中更不容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五是拓展道德发展。这点上不仅是儿童,包括成人也涉及到有关内在成因认知。诸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进行反思可以获得更深刻见解能力;对群体关系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用来保护自己;学生生涯的后期,对于个人隐私等自己认为的私域空间会产生更强的捍卫性;人们会基于对一个情境的情绪反应而行动,然后再用逻辑推理来使他们的行为合理化等等,从心理层面更好理解我们的一些行为。

社交活动,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接触的活动领域。在儿童开启人生的过程中,有个良好的开端无疑是有益的。对于儿童而言,在社交过程中,收到的爱意、回馈支持以及冲突等,特别是最情绪化的场景中,会对于儿童发展、道德、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积极看待这类场景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对场景发生后的心理引导。作为照料者我们应当在儿童的社交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将心比心”的重要性。父母(照料者)对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树立榜样等方面)的理解对幼儿的心理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心理的层面上,从本性出发每个人天生会倾向于认为,对自己有不良后果的行为是敌对的,但是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如果幼儿的一些行为总是被照料者认为是恶意的,幼儿也容易将他人(包含照料者)的中性行为看成是恶意敌对的,产生“敌对归因偏差”。反之,关于“善意归因偏差”,通过将心比心理解幼儿的行为,同时对照料者的限制和禁止行为(尽力避免限制性语言的使用),通过何种方式实行,才能转换为一种幼儿理解的中性或者善意的行为?从而减少沟通交流过程中敌对意识的产生和累积。这点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十分重视的方面。

(二)家庭对话和心理状态语言。与其他儿童有“正常的”争论和吵架是儿童心理发展和人生成长过程中必要组成部分,面对此类的情况,对于儿童本身和争吵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讨论分析,识别其中的心理根源,儿童便会学会认知和理解自己及别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另外,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到有效的家庭养育,其中严厉教管(诸如暴力等),极易产生不良影响。

(三)假装游戏的意义。假装游戏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照料者的假装游戏,它可以促进心理理解的发展,共享游戏间的心理,更好地实现的沟通和教育引导意图;另一类是与朋友或者是假想朋友(布偶等)之间的假装游戏,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化游戏,具有极强情绪化,有利于儿童解读、回应、解决协商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假装游戏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可以促进自我调节和遵守规则。成人要求的规则通常是与真实愿望相违背的。儿童在参与游戏时的规则,由参与者创造规则,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儿童本身具有主动性,可以促进对于社会规范的理解。

(四)照料者价值观的影响。在极端性上看,照料者对于某些存在“伤害”意图的理解,会对儿童理解他人意图的看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于该行为的善意或者恶意解读,会促进儿童“善意归因偏差”和“敌对归因偏差”的发展。儿童本性具有冲动性,在情绪化的场景中,无法遵守社会规范,但随着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冲动会减少。因此对于儿童产生的情绪化行为以及成人的一些行为解读和引导,会极大影响后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对于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理解。

(五)内群体(狭义的社交圈)的忠诚。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内群体的忠诚现象是延续了原始社会的合作模式,这种特性的存在,也决定了幼儿能够融入到哪个朋友圈之中。因此存在内群体匹配性的问题,在儿童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和树立何种价值观,会使其匹配到对应的内群体之中。内群体成员对于内群体存在期待互惠,同时互惠的过程增加了内群体的忠诚度。因此价值观更容易进入一种循环状态。存在换位思考意识的儿童,会增强对内、外群体的理解,有利于融入更多群体中。

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儿童行为及发展情况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对于儿童发展做出假设,并以实际情况来验证,从而发现问题,并努力地去加以解决。本书重点介绍三类儿童心理学理论。

(一)皮亚杰的理论:逻辑思维发展。重点分析了逻辑思维是如何出现并随着发展而改变的。该理论将儿童的逻辑思维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一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婴儿普遍被认为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积极构建知识体系。二是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负担着部分的逻辑推理,同时包含了自我中心主义(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中心化(思维集中于某一方面)、不可逆性(缺乏倒推心理步骤)。此阶段容易出现心理结构的不平衡,幼儿的逻辑能力本身并不差,只是缺乏在不同场景中有效运用逻辑所需的元认知和执行功能技能。三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该阶段增强了抽象的推理能力。针对此阶段,应该对于儿童的学习发展是按照知识发展顺序还是应当与心理结构相匹配的顺序进行发展?通过深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好方向。四是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该阶段进入二阶推理阶段,产生新的思维结构,即科学思维。

(二)维国茨基的理论: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该理论重点研究了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人大脑碰撞塑造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其中提及了最近发展区(ZPD),指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借助他人帮助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通过创造出想象的场景,借此学习和理解成人世界。通过积极参与游戏而学到的知识,可以更好转化为个人的理解。该理论还是侧重于关注语言和文化在沟通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神经构建论:一个新的理论模型。该理论将细胞基因等纳入心理发展影响的范畴。重点研究了遗传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一是遗传学和儿童发展。对于幼儿而言,先天和后天都是至关重要的。先天重要性体现为构成大脑的绝大多数脑细胞在出生前就成了;后天重要性体现为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基因无法完全主导儿童的发展轨迹,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超过基因的作用。我们应当承认基因的作用,但不应放大基因的作用,特别是将基因放至于决定性作用的地位,从而放弃了后天的努力和培养。对于基因作用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认知到基因的特殊情况,制定更加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从而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基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另,认知到不同的学习方式(诸如电脑知识游戏等)对于不同的儿童是存在效率差异的。二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儿童发展。婴儿的神经结构与成人无异;但在区分大脑结构和功能上发展的原因和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书的理论性相对更加通俗易懂,专业性的词汇较少,在结合儿童实际情况之下阅读本书,带着问题去思考,还是会有所收获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