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与录音机》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神童通过录音机与世界对话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技术的依赖。文章引发了我对于科技发展的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不要陷入科技的虚幻中。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一)
对于作者我还是满惊喜的,提起林培源,我的印象还停留初中时读过的萌芽上,十多年前萌芽还是校园青涩小说居多,十多年后明显风格成熟不少。这个评价我想也可以用来评价林培源。
于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书中真实的部分多一点。每一篇中都出现的或多或少特定地点的方言也好,《金蝉》、《秘密》这种令人揣测是否杂糅了作者个人经历的小说也好,更容易让人站在真实的基础上想象,书中的人物似乎就触手可及地生活在人海中。相比之下,《白鸦》、《邮差》读起来略费劲一些,本身故事就没有给人明确的谜底,再加上缺失的真实感,读完后有一种不知所措的迷茫。
也并不是不喜欢文章的想象力,《烧梦》一篇就深得我心,看似荒诞的情节莫名其妙的让人感同身受。一边是见过世界的少女,一边是以最古朴的方式寻找精神寄托的老人,作者用很巧妙的第三方转述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张力。
偏偏对与书同名的《神童与录音机》一文无感。年少成名什么的太没新鲜感了,读完前半部分已经可以猜到作者想表达什么,后半段的起伏也于事无补。
总的来说,是一本经得起推敲回味的小说集吧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二)
林培源的小说集《神童与录音机》今夏出版,我第一时间收入一本,但本月频繁进出医院,身体小痛不断。拖到九月中旬,才断断续续读完。到目前为止,我刻意没有读任何相关讨论文章,包括林培源自己的作者谈和其他读者的评论,以期能有较纯粹的阅读感受。 我想我应该没有记错,近十年前《锦葵》出版的时候,另一位新概念作者曾经在文章中讲述了林培源在书店指着《锦葵》给她看的场景。那位作者有句话讲得不错,大意是,林培源在新概念作者群体里是最坚定的朝着文学接近的人。要一路攻读学位到文学博士,念文学专业的我更明白这中间的不容易。文学理想有时是太崇高的事情,它不能为现实的许多事情提供方法。双重生活的拉扯,有时要把身体撕裂。早年读林培源的作品,只觉得很精密。谈不上多喜欢读,细密缝合的针脚叫我觉得不好读。《神童与录音机》收录的诸篇,已经成熟许多。虽然仍有精于理论作用于写作中的劲,但我终于感觉他在“讲故事”了。林培源的阅读经历完全展现在他的小说里,可能是从拉美文学那里来的小说的神秘与诡异,幻想与征象。写到新的人生“伤痕”、被“围观”、“示众”,又让我感觉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熟悉特质。我最喜欢《手稿》篇。之前应该是在某本期刊杂志或公众号阅读过,原题是很长的一个。那个教授的形象莫名让我想到阎连科。 关键词:围观;神识;南方;父亲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三)
《神童与录音机》这个短篇小说合集终于读完了。 如果想把讲新故事是一项很困难的事情。这本书用温柔而犀利的笔法,讲述着故事,这名作者在心路历程的描写方面非常细腻,让读者的心随着情节起伏也非常巧妙。在故事中,奇妙的想象和真实的感受并存,人性的美好和沉重的现实并存。 大部分故事中,忧郁的氛围是挥之不去的。《白鸦》中是一种无知的乌合之众,白鸦成为父亲的吉祥物,最后又成了父亲的灾难,又仿佛白鸦从未出现过,《邮差》中是虚无缥缈的死亡,等死亡之后。邮差又按平时的生活的轨迹进行移动。到看见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妻子,瞬间觉得活着真好以及对对儿子和妻子的愧疚。而结尾不知道是倒叙还是某种恍惚。分不清是不是现实。《秘密》中以一种以抽屉,穿衣镜日历,钥匙扣等等。以一种魔幻的形式现实出一定人生的无奈。《神童与录音机》中是无可奈何的环境。就像一杯咖啡,入口时无法避免的苦涩,却使其风味更加浓郁。《金蝉》里的北京,秦皇岛,《蜂巢》里熟悉的潮汕,《烧梦》里的江西……这次的故事里还加入了许多其他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习俗,也给故事增添了不同的色彩。我想,这也是这些短篇故事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令人惋惜也好,发人深省也好,致郁也好,深邃也好。我很喜欢作者的写作手法与精炼的语言。描绘着亲情友情爱情。作为国产作家还是比较优秀的。借用作者的话:如果你愿意,不妨戏仿麦尔维尔《白鲸》的开篇,就叫我“虚构世界的人”吧。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四)
林培源的中短篇小说集,混合魔幻现实的想象色彩作品。
《白鸦》隐含了普通人与人的不理解和伤害,人的自私性,和对于自然未知存有畏惧之心。飞走的白鸦有如神明,预告着人类的命运。
《邮差》通过亡灵视角,回看人间夫妻父子关系。结尾处无法解释的车祸,再次让真实和虚构混合,真相陷入迷雾。
《诞生》切割了两组故事,有元叙事的色彩,对于小说创作是一种拆解的尝试。
《秘密》这组故事中涵盖了不同人的潜意识心理,藏匿的极端是消失,报复心理/对于青春的怀念/过去生活方式的留恋和现代的抗争/?/男人对于家庭的矛盾、自身欲望、无法承认自己
《神童与录音机》伤仲永命运的残酷,命运比你想象的要更残酷。认知人的有限性,并且接受有限性。
《烧梦》梦的隐喻:离开家之后经受内心的苦难威胁,想遗忘过去内心的艰难。人的内心承受不了太多的记忆。
《消失的父亲》寻父主题,荒诞性(为什么掉进茅坑溺死成为作家惯用的荒诞死亡方式?)
《蜂巢》有关理想的献祭和不被理解的艺术痛苦
《金蝉》带有林培源自身北京学院式生活影子的作品,对于祖辈故事的探寻成为现实生存的推手,在过去的时光中重新审视生命和困境
纯然的现实不能带给头脑安慰与兴奋,想象力从中升起,那是人类的希望之地。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五)
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神童与录音机》,想为它写点什么,不然总会觉得有些遗憾。 讲故事是一项很难的工作。讲故事的人必须拥有比听故事的人更加细腻的情感,他精心打扮自己的故事,就像打扮自己心爱的小女儿。温柔而不乏犀利的笔调,不瘟不火的讲述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在心路历程的描写方面十分成功,让读者的心随着情节起伏而波动。在故事中,奇妙的想象和真实的感受并存,人性的美好和沉重的现实并存。 大部分故事中,忧郁的氛围是挥之不去的。《白鸦》中是令人窒息的群众,《邮差》中是虚无缥缈的死亡,《神童与录音机》中是无可奈何的环境。就像一杯咖啡,入口时无法避免的苦涩,却使其风味更加浓郁。我想,这也是这些短篇故事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令人惋惜也好,发人深省也好,致郁也好,深邃也好。我相信,这样的故事,足以打动人心。 跌宕的情节被几千字叙述得恰到好处,作者的文字功底有目共睹。作为阅读爱好者,作者的写作手法与精炼的语言是值得学习的。一个故事的好坏,在你开始读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了。作者描绘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当你翻开书页,在你的头脑中,电影已经上演。 在读这本书之前,面对书名,我曾经猜想:神童会不会指代作者本人呢?如果是的话,这本书的故事,大概就是录音机录制的内容了。神童把听过或经历过的故事记录下来,向从未谋面的人讲述着。读完之后,这种感觉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强烈。这与小说内容无关,而是站在个人角度的玩味。讲故事的人,踏上收集故事的旅途,把故事讲给更多的人。这是一个无比令人享受的过程,神童带着录音机踏上旅途,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年龄。能写出精彩故事的人,大概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吧。 人的命运是怎样的?人性如何?该怎么做?这些意识层面的东西,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善良的人会读出爱,悲观的人会读出无奈。这一切,还请到“不为人知的内面”中探寻。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六)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七)
林培源最独特的气质是他对生与死之间的空间的痴迷。这个场域既保留了对人间气息的留恋,又含有死亡的深邃和魅惑,因而具有玄学的意味。
在《白鸦》中,通体雪白的鸟儿将父亲从湿漉漉的雪夜中带回,它“不是神明,也不是鬼魂”,那它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往返于人间与深渊、生与死的使者,令我们想起具有惊怖之美的天使,又具有中国古典意象的韵味。父亲杀死了所有的鸟儿,唯独剩下这只白鸦无法下手,承载了父亲的志趣、审美,乃至信仰的白鸦并非仅是世间的活物。
《邮差》则是以魂魄的视角,对这个空间进行了工笔勾勒。邮差不肯承认自己的死亡,但他已无力对生之域施以任何影响。他是透明的,但终究不是那个“无”,他既在场又不在场。
“生与死之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消失,《消失的父亲》里,父亲莫名其妙地不见了,街坊邻居都认定他死了,但母亲仍然坚信他有一天会回来,他只是不再显现。如同《神童与录音机》中父亲坚信儿子异于常人的记忆力只是短暂地隐遁,有一天终将再次显现。相对于人间的沉重,消失是轻盈的,被消失抛弃的人徒劳无益地呼唤着重现,失望、悲伤、重负,却像腐殖质一样覆盖于他们继续的人生。
消失的诱惑力太大了,或者说,超越于我们生存本能、与死亡靠近的那个区域诱惑力太大了,它既含有恐怖又含有惊喜,以至于《秘密》中的男孩一次次把小物件扔进去,测试、目睹它们在其中被一个神秘世界吞噬,最后,他禁不住把自己的手、头、身体也放了进去。
窃以为,林培源对于这个空间的迷恋,并非志在书写玄怪之物,而是试图从更超脱的维度,对生本身进行更本质的思考和关照,亦即他在《诞生》中的夫子自道,讲故事如同浣衣,要将生存的“内里”翻折出来。从中透露出他对哲学的偏爱,也继承着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在一个小说家过度沉溺于世间喧哗的时代,这种尝试和呈现无疑是宝贵的。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八)
苦于生活的奔波忙碌,花了一周的时间才将《神童与录音机》读完,感谢作者林培源带来的文字盛宴,为我们构建一个魔幻的世界。
初读时,培源的文字不过像是个小石子在水中留下浅浅的涟漪,却总有根线勾着你,吸引你继续往下读。
尽管魔幻主义风格的文字读来有些晦涩,但作者善于放大小人物的性格与情感,我最喜欢的《邮差》中,更是将这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邮差》讲述了一个邮差成为鬼魂后的事情,以灵魂回忆生前,一点一点将情感扩大,让“妻子”和“儿子”的人物形象逐渐饱满。作者对细节的掌控很是精妙,看似不经意地落笔,却推动人物的发展。
比如说,“儿子”不知道父亲已经去世,扔在等待他接自己放学回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喊了儿子一声,可是,一秒钟不到,儿子眼底的光便黯淡下去了。儿子像在寻找什么,移开了视线。邮差张了张嘴,眼睁睁看儿子从身边走过。”
在此之前,邮差坚信自己没有死亡,只是没有人相信。
但从这个细节过后,从不畏惧死亡,到害怕死亡,从质疑竭尽枯死的情感,到肯定这份感情,文字开始激荡,敲问人的内心。
整日抱怨的“妻子”在邮差死后痛苦,悲伤感染了周围人。
像绵羊一样温驯的儿子,独自坐在门槛,失去天真的光芒。
小人物的悲伤与痛苦逐渐揪紧人的内心,让人喘不过气来。
尽管行云流水的文字中尽显魔幻主义色彩,却也有现实生活的大量描写,两两结合,使作品有血有肉有灵魂,有了真实的温度。
《金蝉》中,作者写道:“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鸡毛蒜皮,重复拖沓,所有人最后都会让时间碾成齑粉。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什么也没法留下。小说家这辈子要做的就是跟时间赛跑,看谁能跑过它,将它远远甩在身后。”
这段像是作者自白的话,也流露出创作额一些痕迹。或许是故土,或许是某个生活片刻,但好在他记录下来了,创作了这本魔幻作品。
文学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此期待作者的下一本书。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九)
初读书里的故事,只觉得自己看不大懂。第一篇《白鸦》便看得迷茫无比,也不知这故事讲完,要表达什么,想要让我知道些什么,便几乎读不下去。读了《邮差》,便只依稀觉得,这是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总归不会真的有这些神奇的事。这便是我最初的全部印象了。只是后来再又翻起,倒也从魔幻的故事里,有了几分思考。 人总是喜欢讲自己故乡的故事,沈从文热爱湘西,莫言讲高密,林培源讲的,便是汕头的街巷里,生活着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广东于我一个北方人来说,像是两个世界了,民俗风情,开放程度,经济差异,人们的生活状况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在我眼前勾勒出一个模糊的轮廓。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传统的封建思想依然深刻的影响着这片土地,男人的地位高于女人,女人任劳任怨,照顾着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从《消失的父亲》、《金蝉》等篇中,祖父祖母辈的人对传宗接代的重视,对媳妇的不满与驱使,女人的地位很低,有的人走出了乡村,但思想观念的不同似乎给两代人之间划出了一道天堑,彼此折磨却无法跨越;有的人一辈子留在乡村,麻木地接受悲剧的命运。 《邮差》一篇中邮差的灵魂在家中飘荡,让我想到《寻梦环游记》中说,当一个人,这世上没有人再记得他,他才真正死去。当邮差的妻子和儿子都不再需要他,都努力适应了新的生活,不想要生活中再留下有关他的痕迹,他知道自己到了离开的时候。我不了解人死后是否真的有灵魂存在,但我也相信,只要有人记得你,有人还会想起你,你便还在这世界上。 《蜂巢》讲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之间的碰撞,主人公一个偶然的梦,引着他走进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记忆中颇有才情的老同学,其他同学口中的变态人渣,不被家人和同乡理解的行为怪诞的疯子,老同学的骤然离世,他的人生轨迹也被一点点揭示在我们面前。一边是主人公蒋元平凡的生活,谨遵着乏味的社交礼仪,做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为了子女努力,早已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热爱与梦想,与这世上大部分的你和我一样,淹没于众生;一边是行为荒诞不经,屡屡做出不被人们理解的举动,甚至为之搭上性命,天才还是疯子?前文中仿若不经意提到的顾城、张雨生,似乎已暗示了他的结局,也暗示了作者的态度吧。蒋元带着这段故事回到他的生活,他知道一切将归于平淡。 所有的故事都有其来处,发生了的事情必有其因果,这之中带给我们的触动和思考,不流于纸面,大抵还需细读。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十)
本书的第三个短篇《诞生》开头的一句话我很喜欢:“讲故事,就是将世界不为人知的内面翻过来。”虚构类创作者需要对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把握现象的本质,再将之折叠,提取,注入,静置,完成创作。在“现实主义”横行的当代中国,这种创作思路是较为罕见的,所以读起来真的很有趣。
开篇《白鸦》是一个带着民间传奇色彩的寓言故事,作者以旁观者儿子的视角见证了帮助父亲起死回生,成为父亲精神支柱的白色乌鸦与外界环境的冲突。临近结尾对举报抄家杀鸟一系列动作的描述,让人不由得想起那次著名的历史事件。而白鸦的离去也为这个悲伤的故事带来了最后一丝希望之光。
《邮差》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一个邮差成为鬼魂后的事情,这篇和其他故事不同的地方在于大量的心理描写,通过鬼魂对生前的回忆将人物丰满。不过似乎作者并不擅长这种写法,过多的心理描写没大产生效果,显得有些啰嗦,不过总体还算有趣。
《诞生》的结构有些像“元小说”,它以一个文学理论家审视小说的视角来完成嵌套,其中附带的监狱手信“超出了”文学理论家的认知,而这种视角的故事又是虚构小说家创作的,读完回味起来,不禁失笑,反觉出创作者的自恋心态。
关于“自恋”,还有其他很明显的地方,比如九篇小说的主人公大多都是男士,或多或少都背负着责任感和失败的亲情或感情生活。可是对于主人公自身的问题作者并未多谈,总是从外界的“结果”侧面映衬主人公们的失败。最明显的一篇就是和书题同名的短篇《神童与录音机》,作者以“录音机”暗喻被填鸭式教育的孩童人生崩坏的过程,作为主人公的父亲只是一味地用偏执的做法试图挽回一切。这种“一腔孤勇”在作者的笔下其实是被美化的,父爱当然伟大,然偏执的爱只能是自我满足。
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超短篇合集《秘密》,成长中的男孩被未知的恐惧吞噬;青春不复的母亲在穿衣镜前自怜;失去视力(自由)的祖母化为生命力强盛的过山鲫(这种动物在接下来的《烧梦》中也有出现);建立蜜蜂王朝的祖父被蜂王(其实应该是蜂后吧)杀死;失去亲情的父亲摧毁燕巢,这五个超短篇有种日本怪谈的味道,回味也佳。
至于《神童与录音机》之后的四个故事,我实在不太喜欢,感觉不应该和前半段放在同一本小说集里。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在登山,《神童与录音机》就是山顶,而后观感缓缓下降。格非说本书有两个特点,传奇性和寓言色彩,在后半段反而被丢掉了。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十一)
有人在绝望与希望中轮回,抓住了幸运的尾巴,却只是短暂的虚妄。信念在灰暗中轰然倒塌,幸存者也下场惨淡,众人唏嘘。 ——写在开头
看到青绿的封面,再看到标题《神童与录音机》,或许讲述的是天真与快乐,活力与智慧,看到目录《白鸦》、《邮差》……更坚定了我的想法,这一定是一本童话故事集锦。 看过这本书后,我想这是一本裹着幸福与幸运的外衣,然而充满绝望与挣扎的黑色“童话”。作者似乎在做着一个奇丽而诡异的噩梦,讲述出的故事也充满荒诞与残忍的色彩,绝望之中猛然柳暗花明,却又在希望乍现后跌入现实,那份信誓旦旦的依仗便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篇短文名叫《白鸦》,“白鸦非鸦”,这通体雪白的鸦着实让人称奇。更令人称奇的是白鸦出现后为主人公带来的多番奇遇。鸟痴怎能不爱鸟,更何况还有救命之恩。这多番巧合让主人公几乎是性情大变,夸张说这鸟是主人公信奉的“神明”。主人公仿佛因此鸟获得了庇佑,但为何别人家却事端频发。这白鸦是吉是凶,我们无从得知。但众口铄金,主人公被迫抉择,鸟痴主人公嗜鸟成命,却最终亲手将他的挚爱推入坟冢,这份“信仰”终究该葬身何处?最后一句“时间以停滞的方式流动”了结此文,着实令人深思。信仰已死,人不过一句行尸走肉,此生聊无趣味,众人却是旁观取乐,唏嘘一场,轰然散去。 还有一篇我着实喜欢,便是《神童与录音机》。刚从应试教育中脱身,似乎在这篇悲剧中产生了些许共鸣。神童?似乎意味着只是一个阶段,童年的意气风发并不意味着青年时期依然能保持卓越。而在这个故事中,这样的过程被戏剧化的发展为从神童到神经病的沦落,记忆力下降,语言能力逐渐缺失,神童逐渐丧失了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特征。父亲母亲遍访名医却终究毫无作用。社会的眼光、家庭的压力以及内心的无措与懊悔像一座大山压在他们心头。当“听”到儿子从前录下的语音磁带,儿子变得“正常”了,父亲似乎也“静”了下来。希望似乎就是录音机,这是儿子恢复正常的唯一途径,他希望录音能一直保存下来。可音像店的老板却说那只是空磁带。彩色的世界又变成灰色。虽“人模狗样”却已经习以为常,但若重新看到光,消失以后便都是绝望。 这一幕幕,本来都可以是童话,最终却满世界的悲惨人生。我看书时总在猜测,作者究竟在怎样构想这个世界?底色是什么?但这其实是与读者无关的。只是在这些故事里,人人疯魔,人人难自救。我想,他可能是向往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十二)
读完这本书时,正是暑气渐渐消去的初秋的傍晌,校园里的人大多返乡或者和朋友外出去了,自习室里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人,听不见书页哗啦哗啦翻动的声音,只有空调机嗡嗡地响。 “灵动吊诡”是我最初看到的对这本书的评论,评论大多对于该书的寓言性和奇异想象的赞誉。我读完这九篇故事,却已经不知道这究竟是作者的想象,还是他所亲历的人间百态,作者是故事的讲述者,娓娓道来闽南厝头巷尾的普通人生活中数不尽的无奈、幽暗、痛苦和挣扎,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淋漓尽致,都是鲜活的存在,每一个人都像是他深交过了解过的身边人,却又在闽南芜杂的方言与用词间似有意而无意地告诉读者们,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 我合上书,眼前模模糊糊有只精致的鸟笼,里面通体雪白的鸦正向我投来清冷的眼神,我身边冰冰凉的墙体中传来细碎的低语,就像神婆阿嫲忌神烧梦时絮絮而念的卜辞,我感觉身体里有什么被深深击中了,摩挲着书的扉页心里泛起一点点怅然,幻想着现在眼前有个中年男人正怀抱一箱空空的磁带盒哀嚎,转眼就又见了南方潮湿空气里的天井、蜂巢还有操着潮汕方言对文学侃侃而谈献祭生命的人…… “在这一刻,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跪在一起恸哭。”活着的人被悲恸压得直不起身子,死了的人只能以虚无的亡灵姿态看着这一切,旁观的都是好奇与惊叹的眼神,“死了就是死了”,究竟是何种的无奈和感叹,没有了谁生活还得继续又是怎样的现实,但就是这样现实的一场意外,亡人第一次感受到时间打磨的茶米油盐最后折煞的是他们夫妻两人。天下夫妻间的情爱都融在了粗茶淡饭里,谁也不敢说婚姻里能时刻充满缱绻,妻子劝邮差安心离开的声音载着的疲惫和巨大悲伤,大概也是因为她明白人死了就是死了,活着的人还得好好活着。 “讲故事,就是将世界不为人知的‘内面’翻过来,供人检视、省察。”文学家和社会学家都通过讲故事反映社会的现实,而二者所讲故事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文学家的故事里少了些冰凉的考虑和目光,有了更多温情的厚度。所以以录音式教学的父亲从没放弃过陨落的神童儿子,也许刘恪不曾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怎样的教育模式最科学最合理,原生家庭的教育又是如何如何影响了儿子的发展,但刘恪从没放弃过儿子,所以才有求医问药,十年禁锢。万生万物,哪一个不是沧海一粟,又有几个日日活在理性的判断中呢,大千世界是普通人构成的,而普通人生存和命运的苦痛与纠结中,皆有温情。 书的字里行间都有作者故土的味道,交错纵横街道间的人情、风味与京地之间紧密缠绕,读来便知,这便是作家林培源。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十三)
文学或者说小说,很重要的作用,在于透过生活的层层迷雾,看清生活的本质。不论愉悦也好,痛苦也罢,都要在洞穿世事后,散发出思想的光芒,给读者回味和思考。青年作家林培源,清华中文系博士,所著的这本《神童与录音机》就有着这种特质。
《神童与录音机》是林培源的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白鸦》《邮差》《诞生》《秘密》《神童与录音机》等九个短篇。这些短篇具有强烈的实验色彩、魔幻色彩和寓言色彩。
说句老实话,初读这本《神童与录音机》我有着很强的不适应,它与我固有的阅读期待不一样。它不像是一般的小说,会有完完整整、指向明确的“故事框架”,它也没有更多的所谓“意义”,甚至你都会怀疑所有文字的真实性,所有事件的真实性,读起来似乎走进了作者的“语言迷宫”。但是读过之后,再去想,或许,这恰恰是作者的本意所在:小说,有着无限言说的可能,生活本身可能比小说更精彩和魔幻。
这应该是作者创作的一种尝试,或者叫一系列尝试。这九篇小说在结构上有着似有似无的相似之处。从阅读这本小说,且不说内容,但从言说方式上来说,我觉得有种“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的新鲜感。小说的写法,是可以尝试的,从作者的小说中,会看到影影绰绰的拉美魔幻主义、先锋文学的影子,莫言、马原的叙事风格。大小故事套在一起,文本勾连另外的文本,连带、衍生等等技巧,作者都运用得法,相当纯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写法或许会将后续作者的创作带入另外一种惯性的操作,应该注意语言、情节的适当“节制”。
父亲、故乡以及小人物在生存环境中的无助和挣扎,这些小说的“母题”一直存在于作者的这九篇小说之中。《白鸦》读后,感觉通篇都是虚构,无非是借助“白鸦”这个意象,来阐述摧毁一个中年男人有多么容易,这个倒是有些“感同身受”,可能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物,确实支撑一个中年男人继续和生活赤膊奋战的动力所在,是他的最爱;《邮差》全篇是灵魂视角,所写都是去世的邮差所见所闻,阐明最终的离别不是死亡,忘却才是;《神童与录音机》,不是伤仲永的故事,读小说各取所需,我读到的也是一种痛苦:饱受生活变故折磨的妻子,已经失去了期待的勇气,放弃了自己的孩子,选择离开。父与子的捆绑像是一种新组合,是生活的一种变形。
跟一位文友闲谈时,做医生的他跟我说,他喜欢把每一个文字都弄疼,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反观《神童与录音机》,在传奇性和寓言性的基础上,片段式、碎片化的写作方式,意识场景的提炼,都展现出了人物的挣扎、现实的荒诞,表现出痛感。
《神童与录音机》,通过作者的书写,让读者看到,好的小说,一定是储存了生活的鲜活与生动,触摸现实的尖利与残酷。但最后,有着洞察事物本质后温和的思想光亮。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十四)
坦白讲,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认识作为虚构写作者的林培源。在此之前,我对这个名字的印象还停留在学术圈“男神”和那篇对格非老师《望春风》的访谈。
读完的第一感受很简单——果然是一路学中文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性探索贯串整部小说集。正如作者借书中人所言:
九个短篇各有千秋,论情节最欣赏《秘密》,但就整体而言,最喜欢的还是《邮差》、《诞生》和《神童与录音机》。这三篇小说所代表的母题似乎都能上溯至不算太近的时光,但不难发现作者暗藏的新意与巧思。
尽管亡灵视角不算新题,能够以流畅自然不矫饰的文字将此岸与彼岸完整构建,仍需写作者倾注不少功力。邮差的亡灵自知不在人世,读者也同样知晓,只是邮差不愿走,我们不忍催。于是作者用看似平淡实则温柔的笔触让邮差慢慢走完了亡灵弥留的最后一段路。
现在绳索断了,邮差不得不离开了。
《诞生》无疑带有元小说的探讨使命,也是林培源学院味道最浓的一篇作品。甚至在阅读中,我一度以为“他”便是“我”,我便是“他”。我想,“他”所遇到的种种困顿与挣扎、对规则的熟稔与接踵而至的茫然,或许的确是那时候作者正面临的踌躇不前。
对体系的运转琢磨得过于透彻,匠气多了,灵气便没了。但有灵气便足以成事吗?这似乎又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同题的《神童与录音机》则是伤仲永和父子关系的双重展现。虽是父子关系,但明线上的笔墨还是聚焦在父亲身上,歇斯底里的绝望、欣喜与失望,全由一副肉眼凡胎生生受着。在日复一日如捆绑与撕扯中,他们已不仅仅是父子,更是共生的两株藤蔓,儿子是父亲存在的执著与追求,父亲是儿子“声音”的见证者。只是当录音机也失去声音的那一刻,共生的两人便同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莫比乌斯环已从中间断裂,哪怕是痛苦也没了载体。
除了文中自然流露的学院气,林培源对故土的感情也隐藏在字里行间,此处不再赘述,期待《小镇生活指南》。
我相信这九个故事都源自林培源生命中的某一瞬,因为它们都有着真实的温度。
《神童与录音机》读后感(十五)
读完《神童与录音机》,我感觉有些云里雾里,或者说,有那么几篇我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当然,以本人的水平尚不足以对此书指手画脚。所以,我仅仅就我理解的几篇做一下阐述。首先是《白鸦》,不知是因为这是第一篇小说,我仔细阅读了让我理解,还是作者在这篇小说中的虚幻色彩较轻,我认为我基本上理解了作者的想法。小说以倒叙起头,讲述了父亲与白鸦的故事。以父亲从初遇白鸦到最后放走白鸦这一时间段村民的行为表现出村民危难时刻人性的自私。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人命是否远比动物的生命值钱?是不是为了人的安全而去牺牲掉无辜的动物?其实细细想来村民们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人,作者描述的,其实就是非常真实的人性。在他们眼中,人的生命远比那几只鸟值钱,即使是那只白鸦。而这些鸟很有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所以不管禽流感的原因究竟为何,大不了就是牺牲几只鸟而已。而这些鸟在他们眼中,远远没有自己的生命值钱。但对于父亲,这些鸟都是他的宝,尤其是那只“救”他性命的白鸦。角度的不同,导致了态度的不同,而不是简简单单谁对谁错的问题。以《白鸦》这篇小说作为开头,为这部小说集开了个好头。再谈谈《邮差》,如果说《白鸦》还是比较贴近真实的话,《邮差》就是彻底以一个虚幻的角度来写。以邮差死后尚未消散的灵魂作为视角点,让邮差观察到平常所观察不到的人、事。也正是在死后,他才真正理解到妻子对他的在意,以及他对这个家庭的重要。另一方面,这篇小说对邮差的灵魂的思想变化做了充分的描写,从困惑到恐惧到绝望与悲恸。作者详细叙述了邮差心理的转变,使小说的趣味性大大提高。至于《诞生》这篇小说,小说中的套着小说,故事中讲着故事。以小说的方式谈作者对小说的理解,以小说中的小说讲了一个精彩而充满戏剧性却又无比真实的故事。《秘密》这篇小说是小说集中的小说集,这篇小说讲了一家五个人五个故事。没有联系中又有着联系。至于《神童与录音机》,作者通过这篇小说,以一个看似虚幻的故事写出了当今应试教育下父母的现状。引起了读者反思与共鸣。《烧梦》则是一篇充满情怀又充满思考的小说,先是写主人公回忆曾经在中国的生活,而女主人公则一直以为他要烧的是男主人公所告诉她的梦,结尾却出乎人意料之外,男主人烧掉的梦让他未来能更好的生活。至于《消失的父亲》,我不大能理解作者的意图,所以只能把这篇小说当做一篇故事来看待。《蜂巢》则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作者不做褒贬让读者自行体会的故事。究竟是轻生还是追求艺术,作者不去点破,让理解的人理解,不理解也无所谓。最后一篇《金蝉》又是一篇小说中带着小说的小说。本人理解也不算太深,就不做多余评价了。 综合整本小说来看,《神童与录音机》的作者是一个生活阅历丰富且对身边的很多事有自己理解的小说家,对这部小说的技巧与手法的选择恰到好处,既不匮乏,又不过多炫技。在我看来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