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友情的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角林飞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记忆,女主角苏晴不顾一切地努力帮助他恢复记忆,最终两人重新找回了彼此的爱情。小说情节扣人心弦,情感真挚动人,让人深刻思考爱情和友情的真谛。
万箭穿心读后感第一篇
生活不易,万箭穿心,怎能习惯,太苦太苦,一个女人的悲欢人生,还是觉得她太苦太苦,也有太多无法理解的事情,她竟然可以这样活,不禁联想到生活中周围的人们,许多人们,都在艰苦的生活,有时候,习惯了苦,反而以苦为乐,人生啊,总是这么多样,观照自己,观照别人,珍惜拥有的。不论怎样,生活不应摧残人心,最重要的是有爱,是爱和被爱。她的儿子与公婆太让人寒心,而她自己,不能说是性格问题,也不得不说有性格原因。人生百态,这个故事,很生活,很真实,很万箭穿心······
万箭穿心读后感第二篇
5个中篇,优先看了最有名的万箭穿心
说实话,小说写得挺一般的,尤其是后面半段,非常失真,用力过猛。因此,显得电影的改编就非常优秀。
前半段刻画李宝莉和马学武的婚姻失败还蛮真实的,后面就太假了。
电影的优秀之处:
1.电影中削弱了矛盾冲突,这点非常非常优秀,削弱了万小景和李宝莉之间的友谊,因为没有过多交待李宝莉和万小景的友谊发展,所以就不能渲染万小景为李宝莉做到这种程度,这是其一。
第二,削弱了建建这个人物的情谊,建建在原文中是万小景的表哥,李宝莉是他的初恋,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十年入狱时间没有改变建建的心意,这个实在是失真,反而二话不说拿出一万,还介绍工作,这更是离奇,电影里就处理得很好,建建非但没有帮助李宝莉,反而在李宝莉第二次求助的时候拒绝了他,这显得他最后的回心转意就非常可贵。
第三,对公公婆婆的刻画也劣于电影,文中把公公婆婆刻画得太过恶劣了,兔子被逼急了还会咬人,公公婆婆不待见,儿子恨之入骨,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李宝莉还会坚持十三年扁担生活。电影中把婆婆这个角色刻画得非常好,丧子之痛使她不待见李宝莉,但是朝夕相处,婆婆对李宝莉的辛苦还是看在眼里的。但是这份感情更多出于同情,她在孙子小宝和儿媳之间果断地选择了孙子,并且没有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李宝莉选择放弃家产的举动,绝对逃离不开婆婆的暗中引导。
更加可怕的是,婆婆对李宝莉并非一味打压,压榨,她略微地在言语上满足李宝莉的情绪价值,李宝莉就屁颠屁颠地坚持了十三年,把李宝莉无可奈何又心甘情愿的处境刻画得特别好,也显得这种坚持是真实的。
2.电影中增加了太多优秀的细节,李宝莉的一瞥是点睛之笔,小说中没有这样的安排。李宝莉坐在江边,安排了年轻人拍照的场景,这种朝气也促使她做出这种举动。使人物行为更加合理。
3.小说语言实在是朴实,没有什么优秀的地方。
80年代的新写实派小说,先锋文学和传统现实主义妥协的产物,注重残忍,冷静地记录,而不做道德评判。但是为了填补故事的漏洞,或者表达作者的反思,有太多太过刻意的情节,人物就显得比较单薄了。
凌晨失眠阅读记
万箭穿心读后感第三篇
方方笔下有一类人物,比如《出门寻思》中的何汉晴、《中北路空无一人》中的郑富仁、《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
第一,他们都处于社会底层。“钱”总是牢牢抓住他们生活的命门,让他们一刻不得喘息。何汉晴因为穷,一瓶蜂蜜就是奢侈,郑富仁凑不齐父亲住院的费用,李宝莉十三年奔波于汉正街当扁担,甚至要卖血换钱。穷,使得他们的人生少有回旋的余地,原先他们穷得平常、穷得稳定,而一旦稍有变故(比如郑富仁父亲的意外,李宝莉丈夫的去世),平衡打破,生活立刻急转直下。
第二,他们都有极其强悍的性格。不服输、不怕苦、敢爱敢恨、任侠仗义,这是他们好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暴躁、粗野、控制欲强、有时比较狭隘,加上他们文化程度往往不高,因此又很容易在有点文化的其他家庭成员面前碰软钉子、吃闷亏,做得多,又常常说错话得罪人,使得矛盾更加激化,内心愤懑与日俱增。
第三,他们坚守某种原则、理想、身份。虽然出身草根,但他们绝不是狡诈奸猾之徒。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绝对律令”驱使他们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和委屈。虽然一家子都不待见他,但何汉晴还是做牛做马,就算出门寻死一场,最终还是要回来。“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这一场累?……可能人就是得把他这一生该受的累受完,才能。或许只有那时候的死,心里就会塌实,就不会像我今天这样左右为难。”这是何汉晴的人生观。何汉晴毕竟不是理想主义者,她的出门寻死不同于娜拉的走掉,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抑郁、痛心,她一直被裹挟在这种生活之中,按照这种生活的逻辑去思考,所以不论如何,最终还是得乖乖回到生活中去,认命。郑富仁是他父亲的精神继承人,只不过原先工人阶级占领的中北路现在“空无一人”,老一辈的价值观到了郑富仁这一辈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好人难当,但是“道理就是道理,没得人要也是道理,当剩饭也好,当猪食也好,都是道理。你这辈子,事业不成,我也想得通。不怪你,这时代有问题。但是你起码给我做个好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做一个正经人。你不能一头都不图。”父亲的话是郑富仁这类人的集体无意识。可以说,何汉晴也好,郑富仁也好,他们都十分确定自己的位置,生活虐我千百遍,我还是认命,低着头朝前走。
这种命运观到李宝莉这里达到一个新高度。十三年的眼泪,换来的只是亲人的背弃,根源却在自己。怎么办?李宝莉固守着在她看来不可动摇的真理:她是小宝的妈;她要为马学武的死偿债。因此日子过得再苦、再难她也能扛。但与何汉晴不同的是,李宝莉最终离开了“家”,不是她扛不住,而是她看透了:“小宝的妈”毫无意义,马学武的债已经还完。“人生是自己的,不管是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我总得要走完它”。她要离开这个“万箭穿心”的旧家,去活自己的人生。比起何汉晴和郑富仁,这个活出新命运的李宝莉,更加光彩照人,因为这是平凡庸常的我们难以做到的。也但愿万小景和建建把她抓得牢牢的,因为我们心疼她。
万箭穿心读后感第四篇
(一)
记得第一遍看《万箭穿心》是在2012年11月。当时电影刚上映,因为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宣传,要跑很远才能找一个有排期的电影院。
国产电影每年产量很高,但佳作顶多一两部,2011年的《钢的琴》、2013年的《大明劫》、2014年的《绣春刀》以及2015年的《大圣归来》,加上2012年的《万箭穿心》。
这些电影口碑好,但也称不上经典,不过比起绝大多数的国产电影都好出太多。
电影烂一方面怪题材或者剧本,另外就和演员hold不住角色,演技差有关。有的演员你实在看不出在演什么,一出场观众的尴尬症都犯了。
比如最近Angela Baby出演了《独立日2:卷土重来》。给她的戏份也不少,但是她的演技似乎还是打酱油合适一些,倒不如QQ和蒙牛的植入广告给人的印象深刻。
有人在微博上做过小调查,问你觉得中国哪些演员的演技很烂?
下面的评论举双手双脚赞同都不够:邓超、黄晓明、杨幂、Angela Baby、唐嫣、李易峰……这个名单可以列好长好长的一堆。
似乎还是我们的公仆干部们更懂得如何在镜头前演戏。
(二)
还没有去过武汉,于是两个武汉本地作家,方方和池莉的小说就构建起了我对武汉以及武汉女人的多数想象。
同样都是写柴米油盐,讲人情冷暖,池莉着重于武汉的风土人情,方方则更显现实冷酷,《万箭穿心》原著小说算得上代表作。
方方的小说原著与电影有几个不同。
首先,电影里只有男一号马学武的母亲搬到了他们的新家来住,而且这个老太的性格也不是特别刻薄弯酸;小说原著里搬来住的是马学武的父母,而且极其冷漠,只知道找李宝莉要钱。
其次,电影的男三号建建在批发市场收保护费,中途因为打群架坐了十年牢;小说里的建建因为急需钱给母亲看病替人顶罪坐了十年牢,出来后当年犯罪的人发了大财,给了建建一家酒吧算是补偿。
第三,电影里面的男二号,李宝莉的儿子小宝提出让母亲搬出房子是在高考结束后;小说里面李宝莉一直把小宝供到大学毕业,结果每月收入过万的小宝贷款买了一栋别墅,需要卖了房子去给首付。
这些不同让小说与电影有了明显的差别。比较而言,电影时间段,需要把很多情节杂糅在一起去释放冲突,过于跳跃和直接,而小说在整个故上更合情理,张弛有度。
(三)
武汉三镇是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可这城市越大,偏偏留给李宝莉这种底层市民的生活空间越是狭小。
小时候连红砖房都没住过,所以李宝莉的人生愿望特别实在:自己的家里能有单独的水管,有单独的厨房,有单独的厕所……
不管后来的李宝莉多么自强自立,但在故事一开始,她底子里还是个家庭主妇的形象,在批发市场做事也完全是打发时间,顺便挣点菜钱。
丈夫是家庭支柱,妻子负责家事。李宝莉把现在寄托在丈夫身上,未来寄托在儿子身上。
托丈夫马学武在国企当厂办主任的福,李宝莉的房子梦想解决了,还是临长江带电梯的。
这个时候,即便是听到“万箭穿心”的不吉利说法,李宝莉的内心也是“我是不是一步登天了,我的八字哪一笔转了运?”,喜上眉梢,好不得意。
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被罚把巨石推到山顶,快要到顶的时候,巨石就会滚下山去,一直滚回山底,西西弗斯不得不重新回到山底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没有完结。
搬进新房的李宝莉原本以为苦日子熬出了头,实际上却已经走上了人生的最高点,之后便是一路狠狠地摔下来。
(四)
李宝莉人生的滑落,也许搬新房前就开始了,也许是住进新家当天马学武要跟她离婚的时候,也许是打电话举报偷情的马学武嫖娼的时候。
总之,一旦轮盘开始转动,就再也很难回来原来的位置上了,一个表面和睦的家庭就该彻底分裂了。
在马学武跳江自杀之前,李宝莉一直在“自作”,所以马学武死后的“自受”并不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
当然,这些“自受”看上去很多都是外人施加的,比如公婆和儿子的冷漠。李宝莉的日子过得很惨,但如果站在每个人的位置来看,好像谁都没有错。
公婆和儿子小宝都没有经济来源,这个钱只能李宝莉去挣;公婆在乡下做过教师,李宝莉文化水平低,需要公婆监督小宝的学业;李宝莉只关心小宝作业,没有在乎儿子过得开不开心,也没在乎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小宝不爱搭理她也不算是故意的。
在众多负担之中,最重的还是养家糊口。所以李宝莉不得不自己肩扛手挑地推动生活的巨石,开始了自己在汉正街批发市场做扁担的工作。
都说上坡容易下坡难,好在李宝莉并不是一个娇生惯养的人,很快就习惯了从家庭主妇到劳动苦力的角色转变。
除去春节,李宝莉都在起早贪黑地挣钱,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就在这段长达十年的劳苦日子里,李宝莉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犹如英雄人物历尽千辛万苦的觉醒,人生又开始向上而去。
(五)
李宝莉是个大处较真,小处粗忽的人。
在李宝莉眼里,马学武是个窝囊的男人,翻不了江,倒不了海。其实她没有想过要换个更男人一点的男人,也没有想过要打破原来的生活。
可她并不知道自己对马学武“恶语相向”会带来什么,没有细想马学武多么在乎自己的尊严。很多小问题她都不过问,也没有想过,而正是这些小问题累积起灾难性的大变化。
李宝莉料不到曾经跪着求爱的马学武会要求跟她离婚,更料不到马学武还会选择一死了之。
李宝莉不像她的闺蜜万小景,不管自家男人在外面如何鬼混,只要把她的花销给足就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李宝莉眼里容不得沙子,关键时候脑子里也转不过弯。
她以为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丈夫,事实证明这样会摔得很惨。
李宝莉曾经对母亲说,我的人生过成这样蛮没得道理。她母亲讲了这样一段话,这个世上没得道理的是比有道理的事要多。不用去想什么道理不道理。人生蛮多事,其实根本就没有道理好讲。
故事从“新房”开始,也将从“新房”结束。
李宝莉以为把小宝供到高中毕业就轻松了,但是上了大学的小宝各种花销,逼得她多次去血站卖血。大家都说不管怎样,等你儿子大学毕业就能享清福了。但是最后儿子却要卖房,逼着母亲搬出去。
曾经向上的那块巨石再次轰轰滚落。
加缪写西西弗是这样表述的,真正的救赎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西西弗的石头,是悲惨的源泉,也是重获幸福的踏板。
加缪说你们一定要想象西西弗是快乐的,因为向着高出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人生是荒谬的,所以要认真生活来对抗荒谬。
身上的伤疤还在,但终究没有那么疼了。
李宝莉不可能懂得加缪如此高深的道理,她顶多可能想通了母亲说的话。说快乐是不可能的,但披星戴月、风吹日晒,李宝莉少了那股泼辣劲,只剩下坚毅的眼神。
道理简单,想通它很容易。生活却很复杂,容忍它并非易事。
李宝莉选择搬到扁担们居住的廉价旅馆,重新开始生活。她想,人生是自己的,不管是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总得要自己走完它。
一切似乎都尘埃落定,不会再掀起大波澜。但是,谁又知道生活的巨石不会再一次残忍地碾压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