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腚读后感(一)
这个题材我在变形记里看到过,最多的还是在电影里,比如三级片蜜桃成熟时,呃,我脑海里冒出来的第一部,还有刘德华的星梦奇缘,之前很火的你的名字都是类似的。
黑腚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33岁的黑人一觉醒来变成了一个白人,只有屁股还是黑色的。33年来,他学习成绩一般,读了个三流大学,没有固定工作,有个失败的养鸡父亲,一个强势的妹妹和一个万能的妈妈。
男主离开家去面试,再也没有回来,他面试一个书商销售员的岗位,有五十个人竞争,他凭着白人肤色不但成功了,还得到了经理的职位。身上没有一分钱,陌生人都抢着请他吃饭,买单,女人们追求他,给他吃住,其他公司的老板竞相高薪挖他。
作者试图通过这种荒诞的变形,提现尼日利亚的现实社会,各级政府官僚,索贿,民间信奉白人至上,给予白人超国民待遇。其实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女性以嫁给白人为荣。有好多来亚洲旅行的白人都会在网上炫耀斩获了多少东方女性。
从认识尼日利亚来说,这本书相当成功,但是从解决这个国家发展的本质根源来说,作者还没点到根上。
黑腚读后感(二)
很奇怪,一方面,在这世界上,一切都是在不断改变的,正所谓“唯一不变的是改变”;但另一方面,人们又惧怕改变,惧怕物是人非,更惧怕“不一样的自己”,出现在自己和旁人眼前。
尼日利亚新锐作家伊各尼·巴雷特的作品《黑腚》,正是这样一部有关改变的作品。作品的主角是待业中的黑人青年弗洛,他正在等待参加一场面试。可等到一觉醒来,他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白人。这变化让弗洛措手不及,他惊慌失措地跑出了家门,只因不知该如何解释——可他却拿上了面试要用的资料袋,按部就班参加了面试,并且在一番周折后被破格录取——只因他现在是个白人。而接下来的一切则充满了讽刺。仅仅凭借一张白人脸孔,他轻而易举就获得了自己此前二十三年“黑人生涯”里从不敢奢望的一切:尊重、赏识、财富,还有来自首都拉各斯的“大甜妞”……但尽管如此,他仍无法彻底安然享受人生,因为关于 “变身”的秘密,就写在自己的屁股上——虽“变出”一副白人皮囊,屁股却仍是黑的。
从故事的设定来看,巴雷特这部作品显然有意向卡夫卡的《变形记》致敬——那部作品里,同样“废柴”的青年格里高利,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丑陋可怕的大甲虫。卡夫卡的甲虫令众人感到不安,但巴雷特的白人,却让众人青睐有加。仅仅是肤色的改变,就让平庸的弗洛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弗兰克”,巴雷特似乎是在讽刺整个国家的“肤色崇拜”。但在整部作品里,作者却很少对角色进行丑化——似乎除了卑躬屈膝,“啃噬着社会运转过程中生成的残渣”的公职人员,其他人物对弗洛的瞩目,却多是善意大于讨好的。也许比起“白人更优秀、更高贵”的自我矮化,白人作为异己“更值得被信赖”,似乎是一个更有趣、但更令人忧心的视角。昔日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欧美国家入侵所产生的“灭绝危机”似乎已经过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内部潜在的瓦解。它宛若幽灵,时隐时现,却正在一步步动摇所谓“民族认同”的根基。
而这种危机,在作品里还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当弗洛失踪时,家人以各种方式展开了而寻找,他的妹妹以此为契机注册了推特。她本是因为“爱哥哥”,为了寻找哥哥发布信息而涉足社交网络,却一发不可收拾,以种种方式,希望成为“网络红人”。为此,她挖空心思,发布引人侧目的垃圾消息,还不惜与素不相识的人进行骂战。网络的实用性,在虚拟世界本身给人的满足感面前逐渐消失不见。一种想象,终究会被另一种更新鲜的想象所取代。
但最关键的想象,还是变成了白人的弗洛的自我意识。如果说最开始他的逃离,是惊慌失措的下意识反应,那么他一步步远离自己的家人,其实是在为了“想象”不至于破灭而进行的“自救”——黑人青年弗洛,已经打心底,变成了白人青年弗兰克。他无法容忍自己再回到昔日的样貌,就像是他无法忍耐自己的屁股仍然留存着“秘密的底色”一样。
改变令人恐惧。改变之初害怕改变,改变之后又害怕“回到从前”。也许改变作为一种恐慌,在于想象与现实的无法匹配——人的想象,总是比现实美一点,这是动力一种,但也不免引旁人发笑。
黑腚读后感(三)
文/文小妖
《黑腚》是尼日利亚新锐作家A.伊各尼·巴雷特在2015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尼日利亚作家的作品,带着一种猎奇的心理。
小说主要讲述了土生土长在拉各斯的黑人弗洛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白人。随之而来,他的人生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读到弗洛变成白人的那一瞬间,我脑海里首先想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者之一的弗兰茨·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
如果说卡夫卡的《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力高尔的变形是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丧失的悲剧。那么,A.伊各尼·巴雷特的《黑腚》则是对自我身份变流的探讨以及对社会上的某些现象讽刺的喜剧。
卡夫卡通过《变形记》写出了人与命运抗争的神话主题,并从中增添了悲观主义的色彩。小说中,格力高尔的变形带着一种焦虑、痛苦、绝望的色彩,并折射出了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造就出的虚伪与孤独感,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视为异类的异化状态。卡夫卡通过格力高尔个人内心体验把西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巴雷特则通过《黑腚》探讨了身份的变流对人性造成的异化以及通过主人公弗洛的视角让读者对尼日利亚的各个阶层以及国家的民族性有一定的了解。巴雷特在《黑腚》中对异化的这种洞见和体验,使整部小说荒诞中夹杂着现实,幽默中带着讽刺,矛盾中带着辛酸。
《变形记》是由外而内,格力高尔变成甲虫后,足不出户,对家庭的依附,自我内心的独白、回忆和联想,让他从外部世界缩回到了内部世界。与之相反,《黑腚》则是由内而外,弗洛通过自己的变异,逃离家庭,用一个全新的身份去接触外部世界。
开始的变化,让弗洛感到恐惧和烦躁,同时,他也感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经历。在好奇、嫉妒、鄙夷、自卑等杂乱的目光中,他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格力高尔变成甲虫是悲惨的,那么弗洛变成白人则是幸运的,他开始适应白人的身份,并开始享受身份变流给他带来的幸运。工作、美人从天而降,人生从之前的平庸窘迫变得与众不同。
与此同时,他的心理也发生了巨变。他变得越来越冷漠,也变得越来越虚伪。他编造谎言,更改名字和家世,甚至忍痛往自己身上唯一没变的黑屁股上涂抹刺激皮肤的美白霜。为了享受到更好的,他可以抛弃家人,拒绝去找他们,抛弃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老板阿木滋,甚至他也抛弃了当初收留他,并已怀了他的孩子的黑人女子瑟丽塔。他用各种理由来让这种“抛弃”变得合情合理,心安理得。此刻,弗洛身上透出的人性之恶则是他身份变流后的一种异变。其实,这种变异也常常存在于现实的世界里,只不过小说运用了魔幻色彩,呈现出一种荒诞。
黑人变白人这个题材的小说放在西方一些国家,也许并不新奇。可是,对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而言,就显得新奇了。巴雷特借着弗洛的变化折射出这个国家各个阶层对待白人的一些看法。比如出租车司机不愿低价接待弗洛,在他们的认知里,白人是有钱的象征;同时,给弗洛开车的黑人司机维克多·伊克海德对白人国家(波兰)的爱屋及乌上升到对弗洛的好感。最后,他不顾一切奔向了他向往已久的白人国家——波兰。再如图书公司老板阿木滋见到白人弗洛的时候,很快就拍板录用他,并给予出乎弗洛意料的职位、薪资和福利,此后,弗洛遇到的塔萨斯公司的大老板乌姆考勒和尤谷达集团的老总尤谷达都因他是白人而开出了诱人的福利报酬让其为自己公司效劳。在这些老板眼里,能雇佣一个白人,不仅仅满足了自己的面子,似乎白人雇员的出现也让自己的公司无形中提高了一个等级;再如,魅力十足的瑟丽塔最初对弗洛的收留也是带着目的性的,哪怕弗洛身无分文,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白人。从瑟丽塔一众嫁给外国白人的闺蜜来看,也就不难揣测到瑟丽塔收留弗洛的目的了。在尼日利亚,嫁给白人的黑人女子对此引以为荣,婚姻不仅让她们面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能让她们的下一代血统有所改变,也让她们立足在这个国家时多了一份优越感……从这些不同阶层的人中可以看到黑人骨子里的一种自卑情结,他们通过白人来填补这份自卑。巴特勒对这些人物精准的描写,渗透出自己国家所存在的一些“异变”现象。
有趣的是,小说对弗洛家人的设立与《变形记》如出一辙:父亲、母亲和一个“关心”哥哥的妹妹。父亲同样都是不成器的样子,让家庭走入了困境;而母亲都是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角色,只不过弗洛的母亲比起格力高尔的母亲比较强势,能干。而妹妹,则是与主人公紧密相连的人物。格力高尔的妹妹对哥哥的变化从善到恶,过度平稳自然,也体现出其妹妹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而弗洛的妹妹显然更具个性,虽然巴雷特对她的笔墨不多。她对哥哥的关心明显就带着一种自我推销,自我中心的意识,在她身上很难看到她对哥哥的真挚的亲情之爱,在她身上也能看到一种亲情的“变异”。
最后,《变形记》里格力高尔的命运以悲剧的色彩画上了句号。而《黑腚》中,弗洛的命运则走向了一个未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是变成白人,但是他骨子里依然绕不开黑人的根,因为他身上的黑腚就是唯一的证据。
小说读毕,有种意犹未尽之感。在我看来,小说《黑腚》是A.伊各尼·巴雷特向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致敬的诚意之作,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巴雷特强大的写作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