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读后感(一)
好吧,不管这本是肤浅还是有内涵,我都会喜欢的,因为讲的是咖啡啊咖啡,力作一名咖啡师的小梦想,开咖啡店的小梦想,看的和咖啡有关系的都是毫无抵抗力的买了,咖啡初学者就没太大帮助,并没有告诉你咖啡的起源历史,主要是提倡精品咖啡的趋势,走访世界各地逼格搞的咖啡店,然你大开眼界一下罢了。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读后感(二)
原本不是一个会喝咖啡的人,很长时间分不清拿铁、摩卡、卡布奇诺、焦糖玛奇朵的区别,每次去咖啡店点单,也只是随口说一个。去年年底,朋友发现了一家独立咖啡店,她很喜欢去那里借台版书,于是开始频繁的和她一起去。那家店开在胡同中间,从两边的入口进,都要走至少五分钟过,因此非常安静,簋街和雍和宫的糟乱完全干扰不到它。店里的招牌是冰滴咖啡,一人多高的器具摆在书架旁边,非常缓慢的酝酿着咖啡。因为没有受热,空气中几乎闻不到一般咖啡馆的咖啡味,但是入口惊艳,没有想象中的酸与涩,淡淡的木炭味和水果味道,喝完一口咖啡,再喝一口白水,会有淡淡的甜意涌上喉头,所谓回甘便是如此。自此以后,彻底改变了喝奶调咖啡的习惯,也开始慢慢学习,在家里手冲咖啡。
看到食帖发了关于咖啡的新书,我这个半门外汉,和汪曾祺的几本书,一起下单收了一本。书的结构挺清晰,第一部分是各种咖啡专业人士的访谈,第二部分是实用的操作技巧,和一些科普知识。可以说一半感性,一半理性。前面先把人带进情绪,后面再告诉你,可以这样这样这样做。拉页有一张反文化咖啡的风味轮,好想把那张裁下来贴墙上。整体而言,是一本很用心的书,比之前的第一本也有很多进步。
书里有一章介绍几种手冲方法,果断去桃宝了一个CHEMEX...种草不能停啊....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读后感(三)
我真是烦透了 知+日。排版相当 难看。影响阅读。
WIZEATING就舒服很多,很大气的排版。是国外设计杂志的那种排版风格。看着不累。且从头到最尾一页都几乎全是咖啡。也咩有广告植入(或者植入了我也咩察觉)
----了解到以前没有记住或者知道的常识---
咖啡带
阿拉比卡 + 卡内弗拉
(可是云南的咖啡豆也很好呀)
---笔记---
刚烘焙好的咖啡豆想要排气,26小时后才可以出品,4天左右风味达到最高值。
咖啡是除石油之外,最大宗的世界贸易商品。
家冲咖啡技能
挑选烘焙日期最近的咖啡豆:现磨,计算豆子的克数,(一般都是12克),想要冲煮出来的咖啡量,冲煮时间,水,最好是矿泉水。
关于星巴克狂人
一路上,我一点一点放弃了很多物质财产,经历过漂泊行旅的日子,我开始学会携带最少的行李,过最简单的生活。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读后感(四)
咖啡之感,入口入眼入鼻入心。
人生不能每秒都行色匆匆,偶尔散漫下来看看人生,也在情理中。于是,喝咖啡就是成为一件忙里偷闲、无趣时觅得有趣的乐事。
偶然间发现这本《食帖,只为喝杯好咖啡》,迫使我读这本书的原由很简单,向往一种闲适的生活,亦如享受一段午后的时间,还有一杯浓淡可调的咖啡可酌。
那些书中与咖啡想相伴的人们,咖啡爱好者也好,品鉴专家也罢,抑或咖啡店老板,更多的都是追求一种生活的态度。而这一切都如同追随一场精神恋爱,或是崇尚一类自由生活的方式。
咖啡的表象是一类饮品,而实质,她是一类文化,当咖啡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追求时,我们必将因咖啡而改变。她所衍生的文化是一种理想和无为的清静生活方式,一本书、一张琴、一曲乐、一幅画,必要时一段故事,一缕光阴,一场恋爱……总之能让人走出现实,走出张力之外的方式,都可与咖啡文化相辉映。
读完这本书居然有想立刻跑进一家咖啡厅的冲动,不是为了喝一口上好的咖啡,只是当疲于工作中的繁冗琐事无休至时,聊一杯咖啡,等一个人。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读后感(五)
本书封面看起来既专业又平易近人,对此好感让我把她拿起,然后。。。
翻开书页,受访人第一位赫然是母神,心中立马对此书定性为B格很高但实质不足。然后果真如此,不是我戴有色眼镜,实在是本书太“前后统一”了
39元的价格,135页,光目录和图片就占据了25页,从114页开始的Regular部分和咖啡毫无关系,书中正片是采访,也几乎一页纸一个人,问的问题几乎一水的都是你为什么要入行,然后受访者就一通侃大山外带装逼秀情怀(说起情怀来我左手Moto右手诺记不比你们有情怀),果然采访者的水平只能称之为‘小编“(似乎侮辱了某些靠谱的小编们,Sorry),十多篇采访内容有营养的内容能有一页?接着简介了各类器具赛事术语和相关书籍。
好吧,我想问问编辑部,你们出这书到底什么目的?是聊聊业内人士的心路历程?对咖啡的改革宣言?那倒是你到探讨深点啊!普及咖啡知识?那这书也不够看啊,普及的那点东西,找个贴吧,看俩帖子八成就够了。
当然这书也不是一无是处,排版确实不错,看起来很轻松,但这不代表就能拿几页纸,然后网上找找普及知识汇总就可以出书啊?!太糊弄人了。
哦,对了母神跑哪去了?里面附了一个小册子”黏“在书上,一如既往的母神范导致我都没有把她撕下来打开的欲望。
P.S.一共71个人看过居然有五篇好评,你TM在逗我?允许水但能不这么水吗?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读后感(六)
第一杯咖啡?不记得了,谁会记得一杯速溶咖啡呢。
不懂事的时候,喜欢点cappuccino,因为有很多的奶泡,因为歌里面有唱,因为这个发音很洋气。
稍微长大一点点,知道性价比这个概念之后,果断放弃cappuccino,很多奶泡很多空气,哈哈。
一直喜欢喝拿铁,也常常怀疑自己到底是喜欢喝带咖啡味的牛奶,还是真的是加了奶的咖啡,
直至到有一天在Starbucks点了一杯手冲,才确信自己已沦陷于“第三波咖啡文化”
然后,每到一座城市,都去找一家独立的Cafe,挥霍半天青春
沉迷,翻翻书,买买器皿,集集杯子,发现这个充满丰富细节的咖啡世界,不是我这个大条的人可以彻底remember的
直至,购买的一次豆子,包装里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
“我们于日常必须的东西之外,必须还要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
我们喝不求解的咖啡,吃不求饱的点心。虽然他们是无用的装点,但是恰恰因为无用,而成为品质生活的必须。” from 周作人
所以我,从前喝不懂,现在也不急着懂了。
习惯性地去注意街角到咖啡店
街角的咖啡店/若无名的花儿/不熟悉却被注意到了
或许/在一片陌生中/你停下的脚步
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我们爱惜光阴,却不吝啬在咖啡馆的时光,
因为有香气,有阳光,有自我,可放空
把时间花在与自己的相处上,也很有意思。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读后感(七)
每天喝咖啡的习惯,已经保持了数不清多少年。
从每天一杯,到每天两杯,不仅经历了量的增长,对质的要求,也一天天在变化着。
最开始只喝速溶,贪图省事。速溶逐渐不能满足,开始买磨好的咖啡粉来,用咖啡机煮上一大壶,喝上一天。
后来去了一些好的咖啡馆,看着眼前的咖啡师,专注地为你手冲一杯咖啡。那一刻,只为你。喝下去的滋味,跟平时自己用咖啡机煮的天壤之别。除了冲煮方式本身的差异,我知道也有感性的加分。
忽然觉得,手冲这件事太棒太浪漫了。如果男票每天早上都为我手冲一杯咖啡我就%X&^(&*&)*_)(_……不过,首先……。
再后来,不再买磨好的咖啡粉,而是直接买豆子,回来现磨现冲。很花时间吗?其实并不会。习惯了那套过程之后,做起来一气呵成。反倒是在手冲咖啡的片刻,为自己的每天制造了一些空白。是专注的空白,因为那几分钟里,你只是认真地烧一壶水,把豆子磨成粉,水这时烧开,倒进细嘴壶,稍晾一会儿;滤杯里放上滤纸,倒入咖啡粉,晃一晃让粉平整,拎起细嘴壶,开始冲泡。
说起来,跟以前学茶道时的状态很像。
现在呢,对豆子愈加挑剔了。以前不喜欢酸的,也不懂咖啡的甜,常是哪种苦就买哪种,愈苦愈好。现在倒是迷上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啡,偏酸,入口全是果香。
发现食帖出了这本,想都没想就买了。里面看到一句话:“生命太短,不能浪费在难喝的咖啡上。” 说得太对。
咖啡豆分类、全球咖啡产地的介绍,咖啡风味轮图表(已贴墙上),在家手冲一杯好咖啡的具体方法,这本书里也都有,真心实用,一万个赞不足表。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读后感(八)
MOOK如此一个接一个的出现,证明了中国的阅读市场需要这样一个模式——
专题化:每一本MOOK都围绕一个专题来讲。方便了读者去挑选。如果喜欢这个专题,买下来就可以阅读。不喜欢的话,就不看。不像杂志,一般里面什么信息都有。
快餐化:MOOK里面的信息通常不会太大,加上又要契合MOOK编辑社本身的特点,通常会保持在两个小时内可以读完。所以不像书籍那样太沉重。
图片化:MOOK针对成人阅读,一定要走颜控路线。少了大量美丽的、文艺的、精致的图片,很难想象这样的MOOK怎么去吸引人。
独特化:MOOK一定会选取在某一个领域(取决于当期专题内容)最有意思也最有卖点,更是小有成就并且很独特的人。
要满足这几点的同时,还要考虑一件更加关键的事情,就是如何让MOOK不成为人云亦云的产物,就一定要很认真地考虑一点——读者希望从这个专题MOOK里看到什么、了解到什么?
《只为喝杯好咖啡》,实际上有很多种作法。
比如可以来一个世界上有名的咖啡种类和冲泡方法的大全。这样不仅信息容易获得,而且信息量很大,足够让很多读者目瞪口呆,敬而远之。
庆幸的是,这本MOOK没有这么贪图轻松。
首先,他们找到了世界各地非常有趣的咖啡馆或者咖啡爱好者。比如希望喝遍世界各地星巴克的人,比如从喜欢咖啡开始在荷兰通过订阅方式售卖新鲜咖啡的人,比如在南非开一家朋克风格的咖啡店的人。
其次,他们让这些人讲述故事的同时,让读者了解到咖啡生活化的一面。接着,便推出了简单的咖啡冲泡方法。
最后,他们还是给出了一些咖啡知识点,比如第三轮咖啡潮、全世界的咖啡示意轮等。
因此,这本MOOK适合于喜欢咖啡并有一定了解咖啡的人,适合于想去开咖啡馆但是还没有太多思路、需要一点启蒙的人,适合于喝惯了加奶加糖的咖啡、却想喝一点清咖的人、适合于喜欢知道一点新鲜知识的人。
因此,做一本好的MOOK,真的需要很用心。
-----------------------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号
主要是推荐书籍,推送好看的故事
公共微信号
book-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