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诵复骊歌》是一部描写古代诗人李白的传记小说。小说通过讲述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李白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引人深思。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心灵世界。
弦诵复骊歌读后感(一)
最近几年,凡是写民国学人的书,几乎无一例外会受到追捧,评分都特别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挺有趣的文化现象。
这本书写了一堆民国学人,如星辰闪耀在那个时代的苍穹。很多堪称大师的主人公,至今值得追思。但是,可惜作者文笔太平铺直叙,毫无激情,读来味同嚼蜡。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可以结合同类题材的《民国清流》或者《南渡北归》,可以加深理解。
装帧又是用厚厚的硬壳,增加成本不说,实在不适合倚在床头捧读。近年对这种精装本往往敬而远之。
弦诵复骊歌读后感(二)
这本书太好看了,只用两天时间就读完了。教会大学,仿佛是一个被刻意从历史上隐去的群体,读过这本书才知道,在抗战烽火中与驰名中外的西南联大齐名的还有避乱成都的四所教会大学,包括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齐鲁大学,它们与当地的华西协合大学一起成就了另一曲烽火岁月中的慷慨悲歌。
本书通过大量史料及访谈,讲述了从教会大学走出来的学者们的故事,有赫赫有名的赛珍珠、卜凯夫妇,顾颉刚、钱穆,也有我第一听说的历史学家李安宅、外交家罗忠恕、大公报四杰、医学家王翰章,还有依稀有印象的吴贻芳,曾经当过美国驻华大使的芮效俭。这些人的一生大都在动荡的20世纪度过,每个人的人生都跟随着中华大地上发生的种种大事件跌宕起伏。但他们的精神内核都是那么的坚强不屈,在艰难困苦中依旧抱定自己的学追求,在各自领域成就了卓越的贡献。看着他们的故事,回看自己的生活,经常会抱怨的困难和挫折,跟他们所经历的简直不值一提。
令人唏嘘的是,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教会大学在鼎革之际的院系大调整中,无一幸免被切割殆尽,这也是本书题眼“骊歌”所指吧。作者用饱含深情、文采飞扬的文字为这些大学及学人们献上一曲哀婉骊歌,值得细心捧读!
弦诵复骊歌读后感(三)
有缘从某本地公众号得知此书,网上购得,前前后后两周通篇读罢,真是一章结束便包了眼泪,唏嘘不已,一章复一章,莫不如此。
本想到川大已经是文化底蕴极浓,历史极深的高校了,却不想教会大学的故事,似乎不只讲历史的,其中复杂的感情,真真难以言说。
有两篇印象极深的。一位关于燕京大学大公报四杰的故事。本身对于燕京大学,对于大公报并没有太大的感情基础的,一篇读下来,四同学毕业是意气风发,各奔前程,结局却又各异,在风尘中淌了一回,最终竟难得再见一面。有谭文瑞,可算善终;有唐振常,可算本家,反复看陈老课上的唐生,都是爱历史之人,如今我也算是另寻他路,不知是否能有他晚年的彻悟?又有刘克林,可惜可惜;至于唐人,也算是一生为文了。1940年华西坝旧照,其厚重感不亚于一篇文字了。
其二为华西往事。惭愧之处在于并未对老人的口述仔细研读,大概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华西,似乎是个很遥远的词,华西医已经走远;又似乎如此靠近,华西坝,华西医院,每日都是人流如织的。总要找个机会去看看华西的钟楼,把他抽出一个校区的概念来看,或许有更多收获。
许是仍是稚嫩,再有感情也难以表达,或许很多感情也是人为。偶然私心想想似乎母校也算教会大学出身,只是渊源有些遥远,也只有想想罢了。
播下了一颗种子。
弦诵复骊歌读后感(四)
好几年前就听闻岱峻先生要出一本关于教会大学的新著。前几天从商务印书馆责编孙祎萌女史朋友圈得知该书业已出版,欣快之极,遂请她便中惠赐一册。刚到手,快读其中两篇,文采斐然,有料有识,并配有大量珍贵的图片。作者前有《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纪》,今又增此一佳作,可喜可贺。
《顾颉刚、钱穆与齐鲁国学研究所》一文内容,我略有一点了解,但作者叙述从容徐缓,温柔敦厚,把顾、钱两位先生的瑜亮情结如实呈现出来,却不铺张渲染。文中提及钱穆的婚外情,也是点到为止,足见作者注重史实与体谅人情之间的平衡,诚君子之风。有的细节最可反映作者下的功夫,比如严耕望、钱树棠等早年在武大挑剔任课老师,文中点出这位“倚老卖老,照本宣科”的老先生的大名。《长着青稞、飘着经幡的田野——战时成都的藏地研究》主要讲述了李安宅、任乃强等先生在烽火连天之际从事藏地研究的故事,曲折感人。
岱峻先生不仅广搜博览相关文献,还做了不少访谈,为一些人和事留下更丰富、更生动的记录。从所阅两篇可知,有的访谈是2004年、2005年做的,可以看作本书的准备期;从《后记》可知,作者专事写作就足足花了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精心打磨,用志专笃,令人感佩。“既怕有负先生,更怕有误后生”,如此慎重对待自己的作品,在追求所谓十万加的时风下,可谓凤毛麟角了。博雅君子必不负作者的诚意和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