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罪 非常美》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罪行和内心矛盾,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边界。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黑暗面,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整体情节跌宕起伏,情节紧凑,令人回味无穷。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一)
因为听她讲了菲兹杰拉德,才摸到她还出过这么黑白气质的书。作为影评书,我觉得更像在评人:评演员评导演。好多黑白片时代的人物,任是让她讲出了色彩。毛尖想必也是经历丰富,投入生活的人。最近看动画哪吒,本来好好的电影,非喊口号干什么,群high之后,什么也不会留下。就像原来世茂二楼的那家煌上煌,还没进门老远就闻到味道,重到你不用带脑子吃饭。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二)
<毛尖>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三)
在大量浮夸的商业电影充斥影院的今天,上个世纪早期的那些电影和电影人,仿佛已经消失在空气中。然而,当我们感叹大成本、五毛特效、整到分不清谁是谁却拿着高片酬的面瘫明星、制造绯闻造势宣传、口水电影越争议卖的越好等乱象时,就忍不住去回味、怀旧。比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纯天然的素颜气质美女们。我们怀旧,怀念的是那个时代对电影创作的真诚和执着。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四)
不知为何,就写下了这个题目。
跟着毛尖看电影,嬉笑怒骂中最最欢喜的还是看她怎么说爱情。
恐怕没有谁会将感情世界中,女生对对方物质条件的在意表达得如此抒情了,毛尖《一寸相思一寸灰》里说爱情是什么样子,是灰的样子。谈《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班纳特面对彭伯里无力自拔是她转变对达西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此美丽的庄园谁都会为它驻足。
看完她一本书最大的效果就是将有一阵子马不停蹄补看电影的时光,今年的六月份看了很多好电影,眼界这个东西很重要,就像是一个标杆,随着标杆的不断提升,你的审美判断以及评论都会通往另一个维度。当然,更多的效果是叹息,原来还有这么电影我未曾看过,很多也不再那么容易找到资源。
曾经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房子,其实很喜欢里面一间房间,暗无天日刚好用来观影。然后用一个投影仪在正面墙上,某一个什么都不想干的日子里,我可以看很多很多电影,当然很多很多的恋爱也只能在电影里面谈。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五)
对你来说,电影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电影保存了旧日的一段时光。在我看来,电影就是给时间涂上一层淡淡的金光,使其免于腐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喜欢看电影的原因吧,当我们看过一部部精彩的电影,多年后回想起来,不仅回想起电影中的情节,顺带着记起的,是当初看电影的那一段时光,以及当年陪在身边一起哭一起笑的那个人。
早就想写些关于电影的文字,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落笔,总觉得自己对电影的而理解不完善不成熟,对一些问题展开探讨的时机不当,也可能引起某些违背初衷的误解。所幸,在我踌躇不决时,我遇到了《非常罪非常美》。
《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这个名字起的很妖娆,丝毫没有违背作者毛尖一贯沿用的语义学法则,它与同样妖娆的封面联合起来,散发出蛊惑人心的气息。不可否认,惟有这样的名字才与作者的审美情趣相匹配,才与文章内容相契合。毛尖的文字骨感与性感兼备,使得这本书有让你心痒手痒的魅力。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六)
之前时候不怎么看影评,后来才发现影评的好,可以发现许多自己没能想到的方面,从同一部电影里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光影变幻,时代变迁,经典的作品也可以重新定义了。
毛尖这本《非常罪 非常美》早有名气,具有独特的女性的细腻与质感,用故事来装点电影娓娓道来,讲述了许多电影明星的趣闻轶事。以电影为线索,不仅仅局限于电影本身,把导演、演员和电影的故事展开给读者,让我们看到一部部讲述悲欢的作品后面的悲欢。
毛尖的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欲望都市》、《卡萨布兰卡》等上个世纪新浪潮电影运动前后的作品,总是会觉得有年代感的作品更纯粹,更有质感,也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想法。有人说,观众看电影的过程就是对电影的二次创作,的确是这样,观众的所思所感,是对电影创作意图的解读,也是个人提升的好途径。
对电影最初的记忆,是小学时候学校领着我们排着队长途跋涉,向市里唯一的逼仄的影院行进的步伐,在影场等候入场就花去了好长时间,放映的也总是《小兵张嘎》和《纸飞机》之类的教育片。《纸飞机》里的一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戒毒所高墙里,毒瘾发作的妈妈痛苦挣扎,高墙外,小男孩叠纸飞机飞进墙院。后来在《放牛班的春天》里也见到类似的场景,还是很感动,那样炫目的飞机纵横于银幕,光是想象,就很令人动容。
《非常罪 非常美》讲述了德国导演瑞芬丹舒的人生故事,希特勒拍摄的两部记录片《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为其辉煌之作,却也带来了之后无尽的痛苦。要说出艺术与国家的关系或许需要一本很厚的专门著作,但其实我们更应该不那么苛责导演个人,毕竟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谁又不是一点浮萍。
嘉宝在《茶花女》中最后的台词是“我的心,不习惯幸福。也许,活在你的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寥寥几句,仍可以冲破泛黄的时光,直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导演加瑞尔认为拍电影不需要专业技术,完全不懂电影的人也可以玩电影。“日常生活可以多么动人”,而且,人人可以是导演或演员。如今,这样的想法也确实变成了现实。电影是造梦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也有着创作电影的电影梦。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七)
有时间回去电影院看电影,去电影院,是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看,会随着情节的节奏走,有时感动的痛哭流涕,有时会跟着同仇敌忾,但是看过后,也就忘记了,很少会认真的静下来去思考。但是从影评人的角度开说,看电影是一门艺术活,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影评人不是简单的眼睛随着画面走,制作者是怎么拍摄出眼前的画面,为什么要这么拍,而是要看穿背后颇得玩味的内涵,由于某些原因,有些时候观影很容易存在偏见,误解,抵触某些有价值的电影,要学会去接受不同类型题材,从而可以开拓思想境界。
电影呈现的人与光影世界的心灵沟通,电影可以给人带来的伤感和快乐,也能带给人力量和信念,。作者在本书的开篇,写了一篇关于瑞芬舒丹的影评,作者的写作手法,不是从电影的情节入手,而是从导演和演员的角度,从他们的人物经历和人生际遇写起。瑞芬舒丹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让她的艺术生涯走向了巅峰,但同时也是因为带有政治色彩也将她的人生轨迹改变,因为这两部纪录片的出身,已被宣判永远地无法走出希特勒和纳粹的阴影。也因为这个原因而入狱。伴随着她一生。但是从电影的角度,它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她大胆尝试,为了表现百米短跑的真实速度,她创造了自动前行的摄影机,运行速度和运动员的速度相当。拍摄跳远时,她在沙坑边挖了一个洞,以此达到仰拍跳远的效果。她的敬业,她的付出,她的才华,成就了她的艺术辉煌。但是没有人是完美的,因为为希特勒工作了七个月却影响了她一生。
作者写作角度,是我很喜欢的,不是单纯的讲影片内容,讲音效,讲情节,而是从背后的故事说起,从导演、演员、创作人员的生活说起,就是导演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和境遇下拍摄的。让我能够理解更多的电影的内涵,能够更好的理解所想表达的深层内涵。
作者的影评都是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电影,有很多独特视角的电影,看完影评后会有一种想再看一遍电影的冲动感,这或许就是一篇好影评的魔力吧。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八)
文:薇薇爱阅读
走进影院看电影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 很多时候是在家里的电影频道或者网络上看电影。 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关于电影的。 对于这几年在家带孩子不怎么外出娱乐的我来说, 在家看电视, 或者看电影也是孩子的题材的电影, 每每到春节档, 都开始播熊出没系列的大电影。 其实这类型的我都是后来在电视上看的, 相对很多人喜欢3D大电影, 我更喜欢自在的在家看。
之前看过一部飞屋旅行记, 一个年老的老伯伯, 独自一人居住, 要被送到老人院的时候, 他用了很多的气球把房子慢慢的升上了天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冒险生活。 家里有很多关于他和妻子的回忆, 所以带着房子旅行, 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驻扎下来。 当然整个的过程也是很惊险的, 乱入的一个小朋友, 本来老人家没有想要带着, 却意外的也加入了这场旅行, 让旅行变得更有趣了。
说的有点远了, 回到这本书上来还是。 一般晚上的时候我喜欢翻开这本书看, 关于希区柯克, 关于金焰,关于阮玲玉,关于妮可基德曼,或者是关于张国荣的。 这些都是之前看过的一些影视剧里面出现的演员, 他们有的人仍然活跃在大荧幕上, 有的人如鸿雁一般,惊鸿一瞥之后消失在云端了。 好像阮玲玉, 她的一生短暂又留下了美丽的一笔。
作者还介绍了很多演员, 这些演员的影视作品,内容详实。 读完之后又几部想要看的, 也用笔标注了下来。
关于电影是人生的缩写, 很多影视剧来源于生活, 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 有着时代的标签, 也有着当时人们的特点。 一直比较喜欢有着东方古典气质的女演员, 在阮玲玉,胡蝶的那个年代里, 女人们的穿着是旗袍,一直觉得那是从画里面走出来的人一样。美人已逝, 但是电影却留住了她的一颦一笑。 流动的影像里记住了这个曾经在电影史上惊鸿一样的女子。
《非常罪 非常美》这本书里面, 记录的内容多是特别详细, 如果算作是一本影评笔记的话, 它的详细和列举的多个演员, 多人都是人们耳熟能详,或者是在电影史上有着浓重色彩的演员。 值得细细的品读。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九)
毛尖,一个天性温婉柔和的江南女子,以茶为名。她的文字就和她的笔名毛尖一般,让人回味无穷!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她一边教书一边看书,一边看电影一边写影评。看书的人很多,看电影的人更多,但能把电影写成书的人就不多了。除本书外,毛尖还著有《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慢慢微笑》、《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乱来》、《这些年》、《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一直不松手》、《永远和三秒半》和《我们不懂电影》等书。
毛尖曾写过《我们不懂电影》一书,虽然我至今还没有读过此书,但通过《非常罪 非常美》一书,我并不认为毛尖不懂电影,相反,我觉得毛尖是一个很棒的影评人。仅仅就本书的名字来说,一个“罪”字,一个“美”字,精炼准确的道出了那些经典电影的真谛!老实讲,作为一个95后,本书中提到的20世纪那些经典的老电影我都从没有接触过。但在毛尖的笔下,我跟着她的文字,探寻了那些年电影世界的台前幕后。毛尖的文字很感性,很美,书中所展现的变换的画面之美构成了一部令人发狂的电影浪漫史,仿佛众多著名的导演和演员重现人间。明暗交替中的声与色、亦真亦幻间的罪与美,仍在继续上演人性的光辉和复杂。
一本简单的电影随笔,居然可以被毛尖写的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似乎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电影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罪与美交织在一起,不罪不美!电影本就是美好的,经典老电影更是有种令人怀念的美好!有些东西,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经过岁月的洗涤,仍然是自己所在领域中不可超越的神话,绝对是有一定理由的。
在本书中,毛尖分两部分来写:《没有人是完美的》和《看啊看,看啊看》。第一部分主要写人,电影导演、演员以及这些人之间戏里戏外的爱恨情仇。第二部分写电影中的细节,这部分的文字更是抓人。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让我吃惊的,和我的预期有很大的不同。本以为影评就和书评是类似的东西,只不过一个是点评电影,一个是点评书籍罢了,大同小异的东西。不过,我很喜欢,也很享受毛尖的影评,不落俗套;另一面,我也很好奇,她是怎么知道这些影片背后的故事的呢,又是怎样可以把它们讲述的这么挠人的。着实佩服毛尖这样的女子。
看着她的书,很难把这些文字和课堂上的大学教授形象联系在一起,想想都有些不可思议。这也是毛尖的独特之处了。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十)
本书的作者毛尖是浙江宁波人,除了是作家之外还是个大学教授。她经常写一些影评,同时她还是上海电影评论协会副会长,近期我发现她出版了不少有关于电影方面的书籍,这本就是其中之一。说来也巧,不知道是否是地域原因,我在北方的朋友很少有看看书或写文章的,而宁波和上海的几个朋友闲暇的时候都会动笔写点什么。阅读量对于写作水准有着很大的影响,从毛尖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出她读书很广、很杂,她读书所涉及的面跨度十分大。她选书的方式和我大致相同,就是看到一本好的作品,接着就会去找与其相关的作品,这样一来无限延伸,想要看的书也就越来越多了。
毛尖好像中外什么电影和电视剧都看过,写出来的文字很有现代感,甚至含有不少网络语言。因为之前读过复旦美女赵荔红书,总觉得江浙一带喜欢电影的才女不在少数,不过她们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值得一提的是,毛尖可以在若干部电影之间进行比较和联想,甚至能分析出一些人物和事件的关系,感觉视角很独特。我本人也经常写影评,但是我看到的往往只是一部电影的表面,毛尖在这本书中记录方式刚好体现出她这个人的风格。本书是完完全全的一本随笔,她简直是想到哪就写到哪,好像总有说不尽的话似的。在书中,毛尖谈了制片公司、著名导演、著名影片、各个导演之间的联系和风格的对比等等。
毛尖在谈电影的时候,她善于将自己的看法加以长篇论述,这是难得的,其实那些大家早就知道的答案没人愿意看,而她却总能给读者带来惊喜。比如说在那篇《“长跑教练”张艺谋》中,她先介绍了影片《Lola Rennt》,从这部影片中带出了“跑”的元素,继而联系到张艺谋的电影。她提出了一个被导演们看好的电影词汇,那就是“奔跑”,这个词在电影中被使用的次数数不胜数,回过头来一看确实如此。接着她把这一元素在影片中的作用用经典电影作举例说明,她支出:奔跑,在很多时候代表了一种人与世界的不和,一种人在时空里的受挫或遇难,是我们对世界的某种不适应。由此看来,她看电影的角度的确异于常人,并且细致入微,看她讲电影,不亚于看影片时的那种揪心。
其实在书中你找不到什么明确的消息,毕竟是随笔,看起来随心所欲,一字一句中都透漏着文学的气息。我还没有她这么有文笔,所以由我来评这本书有些喧宾夺主了,强烈推荐这本书和毛尖的其他作品。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十一)
前一阵子豆瓣影评上了人民日报,一时之间豆瓣电影打分制度登上了风口浪尖。与此同时,关于影评人的评价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代表专业性及技术性,又是否能够为普通大众做代言,这些质疑被纷纷提出。但影评人何以成为影评人,她们是如何评判一部电影是精彩伟大还是恶俗无趣,又是怎样去带动观众去关注或是抹黑一部电影的,在这本《非常罪非常美》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毛尖,可以称之为资深影评人了,这本书的内容有许多是曾经发表在《万象》杂志上的影评。毛尖其实并不是影视类专业的专家学者,只是因为喜爱电影,也愿意去研究电影,就这样慢慢走上了影评人的道路。资深影迷大多都是由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片开始启蒙的,在那时,有卓别林,有赫本,有葛丽泰嘉宝,还有许许多多让人惊艳让人难忘的演员。那时的个导演也与今天有所不同,那时电影正在高歌猛进的创造阶段,导演们纷纷实验各种拍摄与表现手法,他们少有束缚,也更少的屈从于现实。所以那个电影的黄金时代成了毛尖心中念念不忘的朱砂痣。
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内容是在讲黄金时代的电影,明星和导演的。毛尖用哈姆雷特小姐来称呼嘉宝,嘉宝的出道,嘉宝的风靡,直至嘉宝的息影都在毛尖的笔下一一展现。对于电影《热情如火》,毛尖同样写下了盛赞,她感叹在那时电影审查的严格要求下,怀德可以做出如此精心的编排,而梦露也在电影里面展现了无限风情,为人们留下了可以永久怀念的记忆。毛尖还写出了黛德丽和导演斯登堡的互相成就,黛德丽的风情和魅力成就了导演的电影,而斯登堡导演对黛德丽美的把握也让女人变成了女神。
在毛尖的影评里,美女和帅哥都拥有了无上的魅力,但是如果你去搜索那些老照片,可能会大失所望。因为照片里定格的影像是无法展现一个人真正的美,那一颦一笑,一悲一喜,那些娇嗔,那些忧愁,那些让人为之心折的场景都存在于电影里,而非一张照片中。毛尖用她的影评打动了读者的心,让人们愿意去重温那些老电影,去领略黄金时代的风采。
黄金时代精彩但也遥远,因此这本书也显得离普通电影爱好者有些距离。中国的观众心中的经典可能更多的是90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吧,可惜在这本书里,只简单的提到了张国荣和电影胭脂扣。对于港片以及国产电影影评的缺少不能不少是一种遗憾。
电影凝固了时光,让那些美好成为琥珀,永存于人世间。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十二)
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放松和视觉的享受,一部好的作品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是思想上的共鸣,是精神上的营养。一部电影凝聚了导演、演员、监制和编剧等一系列工作人员的心血和创意,是电影人让这些被拍摄出来的视频影像有了灵魂和美感。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电影人的人生经历对于自己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人生百态给了他们敏锐的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大脑,甚至决定了他的作品想要表达什么含义、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给人们看。
《非常罪 非常美》这本书中,毛尖将那些电影界大师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人生经历分享给大家,这些或温暖,或讽刺,或令人感到遗憾的故事用细腻的笔触呈现出来,让观众更多了一分感慨。大师们有光鲜的时候,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也会为爱迷失,也会有有负面情绪。当所有的外在的冲击和阻力化作灵感倾注在创作之中,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意义的影片。他们可以在赞誉声中不断超越自己,也可以在争议和批判中成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毕竟还是不同,因为电影可以重拍,人生却没有重来的机会,只要希望还在,就还有挽回的余地。
看完这本书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对电影最早的印象是露天电影,在体育场放映的,只记得奶奶抱着我,人山人海都是脑袋,至于放的是什么就一丁点印象也没有了。小时候一直住在工厂的家属院,旁边就是厂里建的俱乐部。里面有一个大舞台,背景是一块白色的幕布。平时俱乐部用来开会或者文艺汇演,周末和暑假的晚上就会用来放映影片。从我记事起,在那个简陋的红旗俱乐部看了不少片子。有时候看到一半图像就没了只剩下声音,有时候图像放着放着会突然往上窜,通常得过一会才能恢复正常。厂里还会请来杂技团表演。因为姥爷和门口检票的大爷认识,那个夏天的晚上我和表姐经常钻进去看免费电影和杂技,买包零食拿着边吃边看,觉得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也就这样了。很多电影看了三四遍,但也看不懂讲什么。电影结束放映后,我和表姐在幕前幕后奔跑玩耍,玩捉迷藏。我还记得光脚在木质的舞台地板上跑来跑去的触感,那里的一股电影院特有的潮湿气味也还在记忆里萦绕。上小学时还看了《背起爸爸去上学》《离开雷锋的日子》《宝莲灯》《一个都不能少》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片子。再后来我大一些,老旧的俱乐部竟也放了不少国外的片子,《指环王》《黑客帝国》《加勒比海盗1》都是在那里看的。
把涌出的记忆打包收好,读完这本书我还收获到一长串的电影清单,有以前看过的有没看过的。看完这本再去看这些影视作品,在那些人物、故事、光和影的背后,揉合了电影人的情感和经历,我想一定能体会到更加不一样的感觉。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十三)
毛尖所著的这本《非常罪,非常美,电影笔记》满足了很多普通人的内心渴望:盛名、权利、利益、美色、奢华等等各有其中。形形色色的各类影片之所以都有市场,正在于其独特的视觉表现手法迎合了大众的各类不一而同的内心想法。不同的是市场好评率与历久弥新的取舍。美好的影片总能给心灵带来愉悦的观感,而很多影片的存在却带给人阴暗沉重的压抑。
毛尖在这本书里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诠释了这本书为何起名为《非常罪,非常美,电影笔记》。这书名让我想起一部在文学史上享有一定地位的名著《十日谈》。讲故事的手法不同,带来各自截然不一的体会。电影中的俊男美女总是夺人眼球,观影者不由自主将自己代入其中,人人都从这外在的美好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内心希望自己也如这电影中的角色一般成就自己的美丽人生。虚构的故事纷乱精美的场景迷惑了观影者的本心,结局多不经过头脑的考虑,后果却往往由自己承担。活生生的影像素材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震撼的情感拷问着灵魂,到底是影像吸引了内心,还是内心被影像所左右?
著者毛尖本身的外文功底,加上中文系硕士的学历,丰富的人生阅历,自然让她拥有了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这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此书中,便是其极其大胆的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敏感话题,比如同性恋、色情、暴力、战争等等毫不隐晦的通通真实的述著笔端,恣意挥洒着自己的才华,是对真实生活的嬉笑调侃,也是对现实社会环境的满满暗讽。
我爱的是可真正称得上影像高峰的影片,这注定我要在世人公认的经典中去选择。毛尖的这本《非常罪,非常美,电影笔记》总选了许多电影史上有一席地位的影片,此书读来,让我大快我心,从中抉择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所在。书是好书,选择的每一幅影像资料都有切实的说服力。再光彩夺目的影星,塑造各色角色之余,贵在能真实的认清自己“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这难能可贵的清醒,可以让人不迷失自己,让人生坚强的走下去。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知道深深的绝望和痛苦的滋味。美好难得,美妙易逝,破坏这些世间的美只需瞬间。影视也好,文学也好,内在本质并不仅仅是为了宣泄某种情感,更重要的是是否能给心灵带来爱与希望、启迪美好心智、继续前行的动力。美丽的花朵有花瓣纷纷飘零的时候,人生总有白头时,回首过往,是否会问此生留下了什么?可有未尽的遗憾?记住了什么?带来了什么?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用来虚度与浪费。
此书中提及的绝大多数影片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可圈可点,打动人心,无论是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还是演员的精湛演技,亦或是导演的本质诠释,毛尖均通过其犀利的文笔逐一点出,对于喜爱电影的人士,此书值得一读,可从中得到新的电影观。电影的发展史何尝不是特定时代人类暗藏观点的折射?艺术从来来源于生活,艺术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十四)
遇上电影,是我们今生做过的最美的事。我曾怀疑哈利波特住我家隔壁,曾跟着跟穿着prada的恶魔互相联系。每次华丽的映像旅行,我总看着夜未眠星星真诚地记录映像旅行的感受。在《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里,毛尖笔下的文章在纸上重演20世纪的电影,书中变换的画面展现了异域的风情万种,叙述着电影世界带罪的美。电影来源于生活但绝不等同于生活,它是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它是美好的真实。
每当被问到“你会看电影吗?”,常常收到回应是“电影谁不会看!”。罗兰?巴特说过:“在谈到电影时,我从来都是想到‘放映大厅’,很少去想影片。”而宁波籍作家毛尖作为出色的影评人,文字犀利,见解独到,纵论电影世象,角度新异,总能直入所论对象的内部。她是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士、中文系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豆瓣毛尖小组这样介绍毛尖:两地红尘,奔流眼底,经历久了,观人论世,自然比乡原辈通情达理。毛尖自言:"我十八岁离开宁波到上海,在香港过了三十岁生日,梦的形状是宁波,情节是上海,细节里有香港的人和事。"毛尖笔下的文章与当下的生活完全"不隔"。著作《非常罪,非常美 :毛尖电影笔记》最新增补本于2017年1月出版。有人称之为毛尖"开创了一种电影的新批评方式,文本互涉式的文章指东打西,常常让人惊叹其对电影了解之深之广,读来又饶有趣味"。最新的增补本让经典影片继续上演人性的光辉和复杂,顺着毛尖见解独到的眼光再追溯回20世纪经典电影。
在夜里灯光下,一页又一页地翻阅,读她的文字,心情很轻松舒服,就像听有声书一样絮絮叨叨不停地说着不为人知的陈年旧事,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时间在“听”有趣的故事中流逝,不知不觉翻到了最后一页。对书中的人物与事件极为好奇,比如“电影为什么这么‘红’?沟口健二的红色伤疤、拉莫里斯的红气球、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科波拉的红玫瑰、伯格曼的红裙子、阿巴斯的红色上衣,因为是红色演绎出不同的美丽华彩和凄厉哀愁,动情故事复苏着无数的美好回忆与众多的快活时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当记忆的纽带链接起那如梦如幻的岁月时,根深蒂固于脑海里的经典电影便就一一浮现。毛尖让自己的内心与演员/导演的内心重叠融汇,叙述着电影世界带罪的美。在毛尖的笔下,那个时代和爱情付出的沉重代价,都化作了无声的泪痕。
毛尖笔下的《非常罪,非常美 :毛尖电影笔记》透露出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大众消费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好好讲故事。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让看电影的人可以与它对话并交换意见。旨在通过电影与人的交流,创造一个更开放、活泼、新锐的电影评论环境,推动电影的创造。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十五)
信阳毛尖,好茶呢!这是我看到毛尖二字的第一反应。好吧,第一次看书名的时候,应该就是能够喝着茶欣赏的电影笔记,应该很惬意,谁料毛尖居然是作者!说实话对于毛尖老师我是不太了解,只知道她是一个资深的影迷以及影评人。对于影评来说,我其实是很浅显的,原先基本上止步于大片看电影特效,武侠片看动作戏,恐怖片看是否吓人,喜剧片看是否逗乐。偶然有一次的机会听到同事说起韩国电影“釜山行”的影评,我才第一次注意电影不光是为了我们看个热闹,而是有一些更深处的东西让我们去欣赏!现在每次看电影我都特别注意这部电影要表达的是一个什么东西。
提到电影,就不得不说影评,提起影评,就不得不提到前一阵子人民日报点名批评了豆瓣影评的消息。据说是豆瓣恶意对国产电影打低分,看了这个消息,我特意去看了人民日报提到的几部被豆瓣打了低分的电影“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说实话,我很不觉以为然,人民日报上纲上线有点过了!怎样去评价一部电影的好与坏,无非是从几个方面去看,一个是电影内容,一个是电影的表现手法,还有电影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想当年看张艺谋的电影,像什么“秋菊打官司”等等,多精彩啊!不过他的“长城”我确实是无力吐槽,只能说算不上烂片,但是亦不远矣。怎么说,光是特效就值得你买电影票的钱,但是网友的说法也很中肯,逻辑关系的确是有点……我承认豆瓣评分里肯定有孔子可以钻的,也不排除有人而已弄虚作假的东西在里面。不过众口铄金,如果一百个人都说不好的东西,还能好到那里去!再者说电影拍出来就是让人看,让人评价的东西,好与不好是观影者的体验,好的电影也不一定就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就像是吃臭豆腐,难道非要让不吃臭豆腐的人说臭豆腐真香么?
在这本“非常罪,非常美”中,通过毛尖的视角去看待那些20世纪的电影,确实有一种别样的情怀在其中。毛尖用一种近乎完美的电影语言和凝练的文笔,重现了上个世纪电影的罪和美,给我们构建了一个20世纪的电影展览。毛尖用她的独有的方式去描述那些经典影片,将我们带入电影世界的台前幕后。这里你能看到众多的名导演,众多的名演员,仿佛生动的站在你的面前拍电影一样。一部部的电影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用交替变换的灯光,变换的场景,演员们的演技给观众们展示人性的罪恶与良善,丑陋与美丽!
不得不说,上个世纪,确实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从早期的很白无声电影到后来的特效科幻巨制都是电影发展史的见证,“非常罪,非常美”这本书中中涉及的也大都是上个世纪黄金年代的经典,卓别林,赫本,在70、80后的心目中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非常罪,非常美”更像是一种另类的影评,通过这种方式去怀念在上个世纪纷纷尝试各种拍摄与表现手法的导演和演员们,去怀念当年他们少有束缚,不屈从于现实的精神。
上个世纪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可复制,但是毛尖仍然让那些经典记录在了这本书中,也算是给当年的经典之作们画上了一个美好的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