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女主角与植物的对话,揭示了思考与自省的重要性。女主角通过练习与植物对话,不仅感受到了植物的生命力,还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的思考,同时也让我意识到,通过与大自然的互动,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
《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读后感(一)
偶然看到友邻分享的书。我从未接触过的加泰罗尼亚文学。 背叛自己的男人几乎是原地死亡,她却并没有把日子过成重生爽文。反而非常真实地体验了一段痛苦、愤怒、思念、不甘却无力和种种衍生情绪交织的历程。葆拉是一个独立的中年女人,经历了生离死别,生活还在继续。她坚守在儿科医生的岗位,感受父亲和朋友的陪伴,遇见新人又离开新人,和植物对话,又搬离旧居,一步步作别往事,走出失恋与死亡的阴影,逐渐实现自愈。 我想到了去年看的《素食者》,同样是中年女性陷入困局的题材,韩国人把妻子个人的压抑处理得好似无解,这篇却有明显的逐步柳暗花明之势。分析原因的话。其一在于葆拉不是家庭妇女,她有一份完整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其二是她还没结婚,所以损失有限。 而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于女性所处的环境——在阳光明媚的加泰罗尼亚,她的父亲、同事、朋友、暧昧对象、甚至是小三都是鲜活的个体而已,没有携带舆论和身份属性的压迫感。这让她在完成自我救赎中得以舒展,最终在一个比较肆意的氛围中,和前男友的阴影1V1搏斗中取得了胜利,或者说是与自己和解,得以和过去告一段落。 总结一下:女人,永远记得三件事,别急结婚;要有工作;如果有选择,生活在宽容友好的环境里。
1/7页《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读后感(二)
整本书对心理活动的描写都堪称一绝,看完以后只想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果没有了当下的伴侣,应该如何做?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
生活十余年的伴侣在承认出轨之后的几个小时遭遇车祸身亡,如此荒诞的事情接连发生,不给葆拉一点思考和喘息的机会。
爱?恨?羞辱?多种复杂的情感充斥着葆拉的心,她没有把毛罗出轨一事告诉任何人,任凭自己被痛苦撕裂,当别人用那些俗套的话安慰她时,她想的是:“我们不是同一种女性,理所当然,我们遭受的也是不同的痛苦,即使痛苦呼吁我们集结在一起,哀痛像像一种能传染的力量,它不停繁殖、肆意传播,独立于痛失爱人之人的意志之外。我的痛苦属于我,我不希望有人接近它。”她这样逃避,怯弱又勇敢的面对着,不同任何人说出事情的另一个真相…
“爱和恨有时候会融合成同一个球体,就像是一滴滴水银,沉重、含毒,然而又奇怪地令人怀念。这就是我恼火的原因——尽管发生了一切,我依然怀念。”毕竟共同生活十余年,早就认定其为一生的伴侣,如果能用简单的恨去定义当下的情感?那个几小时前还跟她吃着饭,跟她宣称“对不起,但是我们必须做决定了,葆拉,我们之间很久以前就已经行不通了,我有了另一个人,我最好搬走的男人”的男人,很快就会在医院离世,而她没来得及看他最后一眼,甚至追究是因为自己返回家里取东西的原因。她无法直接承认这些事情带来的冲击。用工作麻木自己似乎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情,不然就被无边的寂寞所吞噬。面对着毛罗的那些剩下的植物,她说“我不想让你们死掉,坏家伙们。我不是玛利亚·肯·鲁维斯。我叫葆拉·希德,我是最擅长输送生命力的。”她所能做的就是:练习和植物对话。从中重新找到自己,找到面对生活的方法和方式。
虽然那是他的植物,可能因为她无法全身而退,所以只能选择慢慢撤离。继续生活、继续寻找,就像我们每个人失去了一些什么的时候一样。
2/7页《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读后感(三)
“死亡一点也不神秘,死亡时可感知的,是理所当然的,是真实的。”
对于爱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想法,同样的,死亡也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经历身边的人的死亡,或亲密或陌生,也最终会迎来自己的死亡。死亡是最真实的事情,永远也无法逃开。你只能不断延长走向死亡的过程,尽可能在死亡前不留遗憾。
但是当那个原本要陪伴你一生的伴侣突然死亡,你会如何?如果这位伴侣在死亡之前的数小时内,向你坦白,他早已不再爱你,他已然决定离你而去,去寻求新的生活,你又会如何选择?看似都是不再陪伴你走下去,但是给你的感受却是千差万别。
也许你也曾在某一刻巴不得他直接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当噩耗真的来临,过往的回忆开始杂乱地涌进眼底,排挤出心底的潮水。那么死亡究竟是什么?死亡是否可以磨灭掉他对你造成的伤害?死亡是否可以让所有往事都镀上金边?
感谢@未读赠书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痛苦,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在其中求生。”
葆拉第一次接触到死亡的时候,还太小,记忆中深刻的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讲解的植物。而后,在伴侣出轨和车祸的双重打击之下,葆拉努力从回忆的漩涡中逃离。而葆拉选择了和植物对话。虽然这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幼年的影响,却也有伴侣之前养植物的契机存在。
虽然伴侣毛罗背叛了自己,可这些在死亡面前逐渐被冲淡了,依然浓烈的情感以及关于过去的美好,这些所有都致使葆拉不住的哀悼毛罗。却也总是在身边人安慰她时,忍不住想要诉说毛罗生前所做的恶事,却总是在最后一刻忍住曝光一切的欲望。
“我们不是同一种女性,理所当然,我们受的也是不同的痛苦,即使痛苦呼吁我们集结在一起,哀痛像一种能传染的力量,它不停繁殖、肆意传播,独立于痛失爱人之人的意志之外。我的痛苦属于我,我不希望有人接近它。”和朋友或是亲人舒缓痛苦总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人类的悲欢总是不相通的”,真正能够帮助你的只有你自己。和植物对话的时候,就是在和另一个自己对话。在不断的时间流逝中,逐渐找寻内心真正的声音和想法,最终,总是会和自己和解,和过去和解。
3/7页《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读后感(四)
刚刚看完《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突然觉得这边书好适合拍电影啊!
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稍有剧透,但不影响阅读。
这是一本荣获加泰罗尼亚语年度最佳小说奖的作品(加泰罗尼亚是西班牙东北的一个自治区或是省吧,有点想独立,但是失败了。欧洲许多国家也有自己国家的小语种,加泰罗尼亚语就在其中)。
故事设计十分巧妙,一个在7岁就失去母亲的新生儿ICU中年女医生,在得知自己伴侣出轨够的几小时后,有接到了他的死讯后如何走出痛苦的故事。
本书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点,在一些章节的后面,会多出来几段文字,与前面的章节有关,但不是连续的,好像是文中主角的笔记,又好像是主角要和失去的人想说的话。
读完整本书,会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面对生死,我们将如何去应对,面对亲人/情人,我们如果去适应,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相信“相信,葆拉,相信他,相信生存下来的既不是最强大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改变的物种。葆拉,你要改变。
从这里开始,葆拉真的开始慢慢改变了,她去开始接受一个强壮的男人为新生儿按摩的医学探索,开始和给自己激情的男人相处,开始去找伴侣出轨的女人讨论如何放下过去。
作为一个女作者,文笔也是相当的细腻,我特别喜欢她和父亲的那段描述:
我父亲和玛丽亚女士断断续续地说着像是从教科书上摘录的句子。有许多谈论死亡的格言警句,它们的音韵听上去在尊敬和畏惧之间摇摆。我站在门口望着他俩,努力避开空气中飘浮的酸木瓜和刚切好的香肠混合在一起的气味。我迫切地渴望咖啡溢出来,并暗自希望咖啡壶爆炸,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逃离房间,完全没有时间围坐在那张桌子旁边。桌子上铺着一张沾满油渍的油布,上面肯定还保存着玛丽亚女士那去世的丈夫粗壮手指的指印。
尤其是那句“我迫切地渴望咖啡溢出来,并暗自希望咖啡壶爆炸”写出了葆拉心理想逃跑的急迫。
看完之后,你会觉得葆拉是个坚强、有爱心、有趣的女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也会失落,也会让自己处在崩溃的边缘,但她还是靠着自己一点一点从阴影中走出来,让自己开始自己新的生活,挺适合失恋中的人去读。
抵御失恋(失去恋人,也许人不在你身边,也许是人不在世界上,也许两者都有)的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一段新的恋情,开始找到自己生活,自己的爱好。
最后说一个题外话,未读的logo设计真的有意思,将unread写出了未读。有意思!@未读
4/7页《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读后感(五)
文/舒念
《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开篇便是一场家庭狗血剧的范本。一对中年伴侣,在一段时间的冷漠相处之后,某天晚上男方终于坦白自己早有外遇,道歉并且当夜便离开这个家……这看上去就是不折不扣的当代家庭伦理剧,出轨的丈夫和愤怒的妻子,听上去似乎已经是一场关于爱情与家庭观念的浮世绘。然而,当对爱情与家庭不忠的一方突然离开这个世界,故事的主题急转直下,成为一个中年丧偶女性的心路历程。
出轨并不少见,伴侣离世也不少见,只是两者在一夜之间发生,就成为这个故事最具戏剧性地方。短短几个小时之间,葆拉发现自己不得不一个人独自面对世界,独自思考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出轨和死亡,究竟哪个是更加沉重的打击?站在外人的角度,当然是死亡;但站在葆拉的角度,出轨也并没有让死亡变得更加轻松。
于是这个故事充满了家庭生活的困惑与沮丧,死亡的到来如此突然,我们甚至没有时间去责怪出轨带来的打击,也甚至没有机会去宣泄自己的愤怒,也没有机会分享这种痛苦,或是让众人一起责怪出轨的伴侣。因为死亡解决了一切,让一切问题都变得渺小,让一切责罚都变得虚无。
所以只好活着的人来承受这一切,不仅是失去伴侣的伤痛,还有难以原谅的背叛,这种背叛导致葆拉甚至不会在怀念毛罗的时候内心充满爱与感动,只能被夹在两种情绪中拉扯。书中有大量葆拉直面内心的感喟,她用了许多方法来解决内心的伤痛,寻找新的感情、摆脱回忆的物件、尝试忘记或是倾诉或是愤怒……这些都是开启新生活的出口,但并不是每条路都会走到我们希望的目的地。
关于葆拉,她更多是一个将悲伤内化的人。“即使痛苦呼吁我们集结在一起,哀痛像一种能传染的力量,它不停繁殖、肆意传播,独立于痛失爱人之人的意志之外。我的痛苦属于我,我不希望有人接近它。”也正是这种内化的方式,让故事更加细腻,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在陪伴葆拉消化这些人生的转折。即使在年纪上已至中年,但并不意味着人因此就已经成熟,每个人都是在经历过真实的变故之后才能重建自我,也许原本就很难有人能陪我们走完一生的旅程,但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会告别。
5/7页《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读后感(六)
与自己和解、向过去道别。作者让我们深感葆拉的悲伤与痛苦,也体会到她内心救赎的释放。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谁知道某天我会不会再去爱人,但我知道,我会重新开始生活,会承认有的时候,死亡是以机遇的形式出现的。毛罗,我不会逃跑,我只是离开了。我会经常回来看看这些植物,我也不会忘记你的死。遗忘就像是让你再死去一回,这不会发生,你可以放心。” (选自原文)
6/7页《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读后感(七)
机缘巧合下,这本《练习和植物对话的女人》,我是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交替着读的,两本书形成了很有意思的互文。在销量、口碑上,它们完全不在一个世界,《也许》获得了大得多的成功;但读完更想为《练习》记录一些想法。
作为一本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在相当篇幅里,作者马里塔奥利奥尔在用异常跳跃的方式,描写葆拉的经历和想法。比如第二章中第一次提到朋友莉迪亚,前一句是现实:「我在医院餐厅的一片嘈杂中等她」,下一句立刻进入时间跨度极大的模糊回忆:「儿科医生嘱咐爸爸给我吃抹了蜂蜜的烤面包」,隔了三页才又突然回到了莉迪亚到达餐厅。初读时颇有些困惑,忍不住不时往前翻一翻,准确理解发生的事情;慢慢适应之后,就不再纠结于是否记住故事本身的细节了 —— 既然是第一人称视角,这种跳跃和混乱,正是人的正常状态。越是低落、沮丧、焦虑、压力时,越是有一大堆纷繁的念头不知从哪儿争先恐后地冒出来,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一定程度上,这样的跳跃让读者更沉浸地跟着葆拉一起走神、一起回神,有助于理解葆拉的痛苦和挣扎。整本书都在讲葆拉缓慢地疗愈自我的过程,跟着她不断升起的念头、想象和回忆,我慢慢地、每章一点地,拼起了她和毛罗、和父亲、和朋友、和同事与病人的故事,仿佛在她脑海里经历了一遍这漫长又难熬的一年多时间,体验了她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
(忍不住用第三人称写了一遍小说情节:2 月的一个星期三上午,42 岁的新生儿科医生葆拉遇到了一位来看病的印度孕妇,她怀着还没有出生的马哈维尔,检查情况不太乐观。葆准备在中午告诉自己的多年男友毛罗,她想和毛罗要一个孩子;她一边跟同事讨论孕妇的情况,一边盘算着怎么和毛罗说。因为很不确定毛罗是否愿意,她紧张得甚至有些坐立不安。终于如约见面时,毛罗心事重重,他拖了一会儿,最终向葆拉坦白,自己已经爱上了别人,要离开葆拉。这顿饭后意外突生,毛罗骑着自行车出了车祸,伤重身亡。就这样,葆拉猝不及防地跌进了生活的低谷。一个月后,她偶遇了基姆,几番巧合下有了一段短暂的相处,很愉快,但葆拉还是选择了和他分开。后来,她去见了毛罗的另一个女友卡拉,才知道他们甚至曾有了结婚的打算,只是没来得及。随着时间推移,葆拉终于慢慢找回了自己,也对父亲、对朋友有了新的了解和依赖。4 月,小小的马哈维尔终于出院回到家人的怀抱,葆拉计划搬离和毛罗一起生活的、有着毛罗的植物等等生活痕迹的公寓,她的新生活也在开始。)
心理学中有观点认为,哀悼的过程,包含了否认、愤怒、协商、绝望、接受五个阶段(没错,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巩固了这个知识点)。葆拉也是,面对多年恋人的离世和背叛,她的痛苦和情绪深刻且复杂。除了面对自己,她还要经受(或者说忍受)身边人的好意、关心、劝解。无论这些人是否熟悉她、熟悉毛罗,那些粗枝大叶或者小心翼翼的靠近,总让她不适,让她想逃离,又不得不面对。
她经历了这样的想法:「我的痛苦属于我,我不希望有人接近它」(P24),「我被我自己看守着。惩罚、审问、劝诱」(P82),「完全且绝对的自由使我变得孤僻。这不是正确的心态,然而也没有人来纠正我」(P87),「我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思绪,世界都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P106);也慢慢地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力量:「当我踏入这个世上的嘈杂都在此削弱了的病房时,我就到家了」(P108),「孤独会衍生出一种不同的情感,是对活力和坚强的邀请」(P124)。最后,她想:「离开需要一种仪式,它能把终点转化为新的起点。这个早晨马哈维尔已经完成了他的仪式,我也该完成我的了」(P223),「没有捷径可以避免你所爱之人的逝去带来的痛苦。没有捷径可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接纳小小的胜利,我们可以在唯一一个方面原谅自己,那就是意识到自己的脆弱。」(P226-227)作者的描写非常细腻,葆拉的痛苦、迷茫、几近失控,以及鼓起勇气的探索、救赎,充分地体现在了她运用自如的丰富句式和表达里。也难为译者翻译这么大段的自白了……
除了葆拉的生活,书中还有另一条穿插的线,即葆拉的职业——一位抢救新生儿生命的医生。比起个人生活里的彷徨,工作中同事和小病人们的努力就清晰得多,就是健康地活下来。她工作的具体内容,作者着墨不多,但也足够看到葆拉努力工作的身影:在个人生活的困境中,她仍然打起精神,照护出生时经历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女婴,送走得了肠炎的被遗弃的女婴,陪伴早产后命在旦夕的婴儿马哈维尔。我很喜欢这条线,也许,这些无比脆弱却也凭着本能挣扎着活下来的孩子,也带给了葆拉很多支持和力量吧。
结尾处,马哈维尔出院时,孩子妈妈——「瘦小的印度女人」——和葆拉互道 Namaste 致意。读到这里特别感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蕴含了两人间的千言万语。葆拉,马哈维尔,《也许》一书中的咨询师、Julie、Wendall 等人,最近突然的空难、肆虐的疫情中的每个人,艰难时仍然坚持自助也不忘助人的每一个努力活着的人,Namaste。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