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云月精神》读后感100字

《云月精神》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4 02:00:22
《云月精神》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1-24 02:00:22   小编:

《云月精神》是一部充满哲理与人性思考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平凡人在经历了种种困境后,通过不断探索和领悟,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力量与坚持。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战胜,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云月精神》读后感(一)

初读王鼎钧先生的作品,感动于王先生文字的真诚。 本书的第一篇章《吾思吾乡》记录了王先生的家乡、家族和王先生幼年到少年的成长故事。其中《吾乡》这一篇中有一段话“清明踏青,或者农闲的日子探望亲戚,一路上眺望这么好的土壤,是一大享受……必须田里有庄稼,必须有成熟的庄稼,那大地才是锦绣大地”。 我未曾去过王先生的故乡兰陵镇,但是却从作者简单几笔的描述里看到了兰陵田野的春夏秋。读到这儿不禁让我想起了冀中平原丰收的田野。端午节的冀中平原,到处是金灿灿的小麦,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是小麦山,门口的水泥路上也铺上了收回来的麦子,村里的老人捏一颗给我:“尝尝,甜的”。小麦磨成的面粉、做成的挂面养活了我和我的家人。 还有秋天的棉花,一颗颗张开了口,露出了白白的柔软。结婚的时候,婆婆用田里的棉花做成了被褥,轻盈又暖和。读完这本书恰逢中秋,这个季节冀中平原该收玉米了,再浆上小麦。 当然,我魂牵梦萦的还有我的故乡—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要忍不住潸然泪下。不知道王先生在异国他乡听到乡音时是不是也有同样感受。 这,是我从王先生书里读到的,对故乡、对中华大地的爱。他轻易就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 但要说王先生仅仅写思乡,当然就太小看了这本书。在《迷眼流金》里,能看到王先生的浪漫、热血的少年时代;在《土》里,能看到王先生对旧时病态社会的无奈和愤怒;在《小说女主会见记》里,能看到王先生摒弃文学的低级审美,走向高级审美的转折点和心路历程;在《亦师亦友谈模仿》里,能看到王先生对文学创作的阶段建议和独到见解;在《今天我要笑》里,能看到王先生阅尽千帆后的宁静从容。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在中秋佳节,与作者共赴这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了一次奇妙的心灵之旅,也算不负今晚的月光了。

《云月精神》读后感(二)

第一次知道王鼎钧,是读到他的《情人眼》。当时,就像被魔术师施了法一样,呆呆看了半天这本书,沉浸在他营造的文学氛围里走不出来。当时就想,怎么会有这么会写作的作家?

后来才知道,原来王鼎钧是我们临沂走出去的大作家。 王鼎钧,生于兰陵,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虽旅居海外,但对故乡的思念却从未断绝,这份深情也深深烙印在他的文字之中。 《云月精神》是他的自编随笔集,精选26篇文章,分为四辑,每辑都如一幅画卷,缓缓展开。 “吾思吾乡”中,他带我们走进他的故乡兰陵,那里有他的家族、他的成长,还有那些难以忘怀的风土人情。文字虽简,但情感深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吾爱吾师”则是对他文学道路上恩师的致敬。他们的话语、他们的教诲,都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吾习吾文”展现了他对文学与艺术的独到见解。从体裁的选择到创作的要义,他都一一剖析,让人受益匪浅。 “吾乐吾群”则是他与文学界同仁的互动记录,既有访谈的实录,也有沙龙的讲稿,展现了他的广泛影响力和深厚人格魅力。 《云月精神》不仅是一部随笔集,更是一部充满情感与智慧的作品。它让我们在简练的文字中,感受到了王鼎钧对故乡的眷恋、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心感受。

云月精神

8.9

王鼎均 / 2019 / 商务印书馆

《云月精神》读后感(三)

看《云月精神:王鼎钧自选集》的时候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王鼎钧写的那句:“祝福十方书友:但愿人长久,万里共文学。”

但愿人长久,万里共文学!

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而来,貌似没有什么特殊,但不知为何,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不由得会心一笑,瞬间王鼎钧先生在我的脑子就有了一个亲和,幽默,好玩的形象。

王鼎钧先生的文风是一种区别于梁实秋,季羡林,以及汪曾祺,老舍的一种朴素的文风,读起来很有一种平铺直叙信手拈来的博学之感。

聊到他的故乡——山东临沂的兰陵县。

他提笔写:

“兰陵北望,那些海拔一千多米的主峰都沉到地平线下,外围次要的山峰也只是地平线上稀薄透明的一抹。兰陵四面都是肥美的平原,东面到海,西面到河南,南面到淮河。清明踏青,或者农闲的日子探望亲戚,一路上眺望这么好的土壤,是一大享受。”

寥寥几笔,就把兰陵的美都给写出来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四面都是翠绿的,在他的文字中,我们想象着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和家人,和朋友,嬉笑着,打闹着,一股舒畅欢快之情油然而生。

他历数兰陵的名人志士,历史上有名的兰陵萧氏一族,汉宣帝时期位至太傅,少傅的疏广疏受叔侄,还有荀子荀卿,兰陵是荀子最后的归宿。

“兰陵美酒郁金香”,他用李白的诗告诉世人,兰陵酒的美妙。

他说“古代兰陵一度有过辖区甚广的时代,有过兰陵郡的时代,也有过兰陵县的时代,可称之为大兰陵。”

破除了现在网络上很多人说的“枣庄就是古代的兰陵”,事实上,只是枣庄的一部分曾经隶属于古代兰陵的一部分而已,那时候那个兰陵范围很大,经过多次朝代变迁,大兰陵的范围不断缩小变化,而现在山东临沂兰陵县的兰陵才是古代兰陵的核心地。

聊到写作,他是这样说的:

“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都要经过一个训练的阶段,为什么你单单对文学怀疑?”

作家需要训练吗?

很多人都对此抱有怀疑,有人认为文章本天成,会写文章的人自然就会写,根本就不用训练;也有人认为读书读好了就会写作,甚至还发出“为什么我看了这么多书却还是不会写作”的终极疑问;还有人认为写作这事同样也需要经过训练,写作有其技巧在的。

王鼎钧先生显然就是最后一种。

就王鼎钧个人而言,他曾经也专门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过训练,他也并不吝于隐藏这一点,他说:

“那时我勉强有议论叙述的能力,完全没有描写的能力,我必须越过这个门槛,才算迈进文学的大门。依梦老指示,描写风景要用几分诗心诗才,我因此重温唐诗宋词,我首先学会的就是诗词中组合实物的方法,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梦老称之为‘布景法’。”

在《云月精神:王鼎钧自选集》中,有专门的篇幅来讲述写作,戏剧,小说,散文,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写作方法,其中尽管戏剧和小说看似类似的体裁但其写作手法也并不相同。

既然谈了写作,那么就一定离不开阅读。

对于阅读,王鼎钧先生则是这样说的:

“阅读仿佛是原著的消失,读到最后,我们得到超过原著的东西,而非原著的记诵。”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文字经由作者的手书写出来成为一部之后就已经不再只是属于作者的了,它属于读者,属于无数阅读它的人。

读者读完之后会有自己的见解,而非复制一般地对作品得出同一种结论。

文学表现人生,甚至于读者的想法与理解也随着一时一地的经历而变化。

我们阅读主要是得出自己的东西,收获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去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