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十年,再见杨德昌》影评精选

《十年,再见杨德昌》影评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8 10:30:34
《十年,再见杨德昌》影评精选
时间:2024-09-28 10:30:34   小编:

十年,再见杨德昌影评篇一

看《十年,再见杨德昌》感慨万千,获得了很多关于生命、电影、创作的感悟,整个人像被潮水打晕过去,被许多好笑又好气的闪光细节打动了、浸润了,在心里深深地扎了一下留下印记。 十几个亲友学生的口述,不同的切面,汇聚成了一个立体鲜明的、相对完整的关于杨德昌的印象。 最好笑的是陈希圣这集,他好会演杨德昌,讲他拍出“1996年全世界最吊的镜头”激动雀跃的反应(这一段模仿我也就倒回去看了十几遍吧[破涕为笑]镜头来自《独立时代》)。也讲杨导陷入创作瓶颈,拍戏拍得好好的,突然大喊一声——“收工!”然后回到办公室一声不吭,半晌,很低落地说出一句:“我变不出魔法了,我变不出魔法了。” 是啊,电影就是变魔法,创作者从创作里获得极致的快乐和极致的烦恼。 “暴君”般严苛的要求,频繁地换演员。拍《一一》的时候,饰演NJ的吴念真演一场开汽车的戏,隔几天要求重演一遍,被告知——“不好意思,你的老婆换人了。”???好吧,重演,没多久又要再演一遍——“不好意思,你的女儿换人了。”吴念真:“!!!干脆把我也换掉好了” 也许,真正要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比较“偏激”,才能克服重重阻碍和困难,保持住自己心中的追求,节省不必要的时间精力,一心投入在创作上。 姜秀琼说,我拒绝了好多个聊杨德昌的访谈,因为我了解他的个性,是肯定不愿意让我们讲他的事情的,我挣扎了很久。 每个人都怀念、感谢杨德昌。陈希圣不愿参加各种纪念仪式,他说会以自己的方式怀念杨德昌,而不是以别人的方式。张震记得每次剧组拍大合照的时候,杨德昌都会发出独有的“呵呵呵”的笑声,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张震拍合照的时候,也会故意发出这样的笑声,他想以这样的方式向Edward Yang致敬、怀念。 致永远的杨德昌。 2022.4.22

十年,再见杨德昌影评篇二

说来也巧合,在我好几次被生活的琐碎绊倒在地的时候,就会想起《一一》的一段台词。于是那天,放了一遍,先是听听,后面不自觉又看进去了。

开始好奇,怎样的一个人能创造这么丰满的人物?看了纪录片,听到所有人形容的杨德昌,就像从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碰出他的形状,有崇拜、有不解、也有理解。每个人和杨的相遇都不一样,而在做同一件事时,受到启发的点也不一样。却又发展成不一样优秀的人。

有个闪念想说:寻找的状态说明时候未到,不该找,该遇,遇到了便做就好,就像他们因为机缘有的被动地参与了电影,哪怕是整理对话文字,也能从片刻里面领悟到氛围的重要性。

在一些描述他工作的状态和做事方法的时候,很受启发。也开始释怀某一次别人说我太紧绷了,太想控制了。原来这种状况,在同一种现实类型创作里面,是必然的冲突,我不是一个人。

因为既要真实,文本要足够多。又要概括 ,才能足够准确。如果说提炼过的东西,在呈现中不够到位。那么前期的文本调查就是巨大的浪费。所有的苛刻都来自于描述的准确。

我能共情很多创作与别人协作的矛盾,(太聪明的能同步事情的,很快会离开。因为自己更重要,不太聪明的因为解决问题的差距太大以及被动性,让人抓狂)。我看到他生活中是非常不完美的人:控制狂、暴脾气,龟毛怪。又看到他所呈现的世界一直完美地运行着(每当我重播一遍电影的时候),意识到他的精神力全部注入在了创作里面。(留下了哀怨的蔡琴。)

直到魏德圣描述他普通的墓碑。即使一张白纸,剪吧啦剪吧啦,能叠成一个盒子,或者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最后也是烧成了灰。

牛蛙也有牛蛙的好,牛蛙也会有牛蛙的遗憾,牛蛙也是一种选择。

总之我也不会再刻意追求某种平静或者后退,听从重要的事和人的指引,将纸捏成我认为重要的形状。

十年,再见杨德昌影评篇三

我看过很多导演对谈,我原本想考的是出版学我迷恋过很多小说家,作曲家,画家,和编剧。

那些不仅仅会表演的人才是丰富的真正艺术家

洪常秀,伍迪艾伦,安东尼奥尼,他们算小众

但是这些能吸引住我头脑的大师,像个大图书馆

他们个人就是一本知识,汲取不完的经验养分

他们的作品高产,他们本身也很有光芒和魅力

直到我遇到杨德昌的电影,他的电影需要解读

但他的电影在艺术之外,又不会那么抽象深邃

不像园子温,费里尼,阿伦雷乃,看起来挺累

杨德昌的电影很长,也不够史诗,但剧本很硬

他幕后的那些工作人员一个个也都是匠星怪才

意大利法国日本,他们的电影有先河,有传承

但台湾电影的工业化薄弱反而助推了精耕细作

从伺候杨德昌这个迥异严苛又专治的皇帝陛下

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八面玲珑的满朝文武百官

先帝驾崩后,看着他们的吐槽电影的制作过程

从来不是埋怨而是说笑,观众从中也获得治愈

最有意思的就是唐从圣和陈希圣了,这两节全篇背诵,反复看5遍,所以就没有要点可以赘述。

接下来比较有趣的是小野,说到挑剔的杨导对深夜坐在咖啡馆里,也要反复换位置,那么理性,也会想那么多,小飞侠并发症,真的很酷!

余为彦提到要有guts精神,秘籍在脚下在身边!

张震:团队向心力!因为拍了戏性格变得小四

断句不能根据自己习惯改,知道自己要什么?

杜笃之:嗨哎唉衔接叹词很有趣,扎气球,自己做下雨场景,电影成工科男们的手艺展示!

王维明:逻辑混乱,最难看的一个。

陈湘琪的格局和感性,让我有点动容。

魏德圣,声音难听,讲话节奏慢,看他讲话累。

柯一正:他讲故事很长,为啥,一个个画面早就设定在脑子里,跟侯孝贤给你个感觉不一样,他要坚持,要打破禁忌的东西都组合好了。

陈博文:称赞杨德昌的逻辑性和敏锐度,铺开来还能找到一个富有逻辑的结果,而不是草草了事以及陈博文自身的细腻度,对情绪的把握。

姜秀琼:原来你演对了一次,电影的魔力抓到了,它就会一直在那里。杨导对电影的孤绝,他的悲喜都诞生在创作里,遗憾没有很好享受生活。

最后依然记得二刷多刷,唐从圣和陈希圣!

十年,再见杨德昌影评篇四

其实只看过杨德昌导演的一部作品,《一一》。但是看完以后,就再也不敢看他其他的作品了,甚至只要讲跟人、家庭、爱情有关的电影,都不想再看了。

杨导太犀利了,如果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他自己经历过的,那他真的很有勇气,面对真实的生活和人,并且接受,剖析,利用,表达出来,是一件很可怕很痛苦的事情,但结果也可能是对自己一次真正的救赎。

因为自己目前在一个空白的感受期,触碰后只会感受到痛苦,所以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是否也是这样。

开始喜欢看电影,是大学的时候,经历了大一大二的迷茫,大三开始探索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当时每天一个人旷课在宿舍,拉上窗帘,刷各种片子。看完只是觉得一阵唏嘘,但具体去谈感受,什么都讲不出来。最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是当时实习去应聘,一个大哥哥问我,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部,我说是《霸王别姬》。他问我你为什么喜欢这部片子,我愣了一下,说就只是喜欢啊,没有为什么。其实我自己都不懂,当时为什么会喜欢那部片子,只是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会流眼泪罢了。为什么会流眼泪呢,自己也不懂。

今年我26岁了,看了一千多部电影,对电影的感受几乎还是像之前一样,去看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也能沉迷其中,看到流泪,身边这个年纪的人,很多都真正看不进去的。

我是真的不懂吗,那我为什么还会想要流泪呢,可能是象征希望的鸽子从圣母的肚子里一拥而出的画面太过震撼,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诞生和文明的神性,也可能是那个疯男人的演讲让我感受到自己身处这个世界的荒诞。我的眼泪是为电影而流的还是为自己而流的呢。

我从来看不懂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只会从电影里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或者是人生的无奈与痛苦,开始自怜自艾。我总觉得电影离自己很近,又觉得电影离自己很遥远。

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里,我也正在看是枝裕和导演的一部书,里面讲到了这么一段话:“我不喜欢用“主题”“信息”这类词来谈论或被人谈论作品。这是因为我在电影创作时总在思考,能被这种概念定义的作品,对人本身的描写一定很弱。人不是为故事和主题而存在的。正如我们的生命那样,只是作为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

我突然就好像明白了什么,自己一直以来喜欢看电影,其实都是喜欢看电影里面的人物,还有不同的人他/她所面临的困境,不管是生活中的还是政治性的,抑或是思考上的,都是由人组成的啊。我被那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所吸引,填补了生命中很大的一块空白。电影的丰富性和具有悲剧性的浪漫使我的情绪起起伏伏,每看一次电影就好像经历了一次冒险,这种冒险让我沉迷其中,没有办法逃脱。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在面临不同的困境,在这种困境中,人性的丰富与命运的无常像是散落的音符,看似杂乱无章,却组成了各种各样层次丰富波澜壮阔的悲喜交响曲。

近两年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看到了人性很阴暗的一面,也看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世界的人。这里的不同指的是思维方式上巨大的差异,让我感受到很震惊,震惊到没办法讲出任何话去回应。而知道这些阴暗或是不同的人的存在与自己亲身去摩擦、去经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这当中的痛苦、愤恨与挣扎比幸福更能让人感受到那首交响曲所代表的意义。

此后,再去看电影,感受变了很多,不只是对电影中的人物有了思考,对创作者也有了自己的见解。我开始想自己制造一场冒险,去讲述关于人的故事,去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但这么渺小的我,可以对一个人物的一生负责吗,我开始重新思考电影对于我的意义,抑或是创作对我的意义。

杨导对电影的态度是那么的严谨,那么多人受到他的影响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电影人。他对电影负责,对每一个人物负责,这种责任不像是我们这些去别人的故事中冒险完,轻飘飘的留下一句很有趣来承担的,而是真真实实生活中会发生的风险,在漫长看不到终点的创作过程中的坚守,他的坚守让人那么的恨、又那么的爱,甚至恨也是来源于爱。

他在用全身的力量去保护每一个人的人生,哪怕在别人眼中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我能做到这样吗,我想向他学习,去保护别人,也是在保护自己,这种保护真的好伟大。

杨导去世以后,他的墓碑上只留下了简简单单的的介绍文字,小魏说他很难过,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去世了以后就只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介绍,只有生于何时,去于何时,还有几句圣经而已。

可是我在想,这也是他伟大的一个地方啊。

电影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

杨导也是,这是他的普通,也是他的伟大。

十年,再见杨德昌影评篇五

杨德昌导演拍摄的每一部电影都获了奖,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听听他的朋友和学生们是怎么说的。

杜笃之:帮助杨导在所有电影里面做道具做配音,合作很愉快,比如需要及时爆炸的气球,嘈杂的环境却又显示出安静,公园里模仿下雨等等。经常发火是因为杨导预先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许多问题。

余为彦:杨导做事认真严谨,对于到来的机会能很好的把握住。

柯一正:片场经常发怒,摔东西,主要是别人跟不上杨德昌的节奏和思维。

小野:周旋在杨德昌与老板之间,协调他们的紧张关系,主要是杨德昌要争取话语权决定权。

王维明:是杨德昌的学生,杨导要求是很严格的,但电影拍出来有很好的效果,就理解了,说明细节就是智慧。之后离开去了广告界发展获奖无数。

陈博文:杨导是令人钦佩的狂妄,有实力的强人是全才,他的批判是感性的,对后备很照顾,自掏腰包花100多万带领众多新生演员,为《麻将》入围柏林影展感受荣耀的电影人氛围。

陈希圣:杨导血糖低容易发脾气,《一一》拍了九个半月,换了很多演员,很多工作人员,不要会演戏的刻意演员,而是要自然的非演员出演。

姜秀琼:杨导没有享受太多的生活上的乐趣,除了拍电影就是在创作很辛苦的人。

陈湘琪:杨导学理工的要求特别精准,从他身上学到了坚持、不妥协的精神。做事情不用急,就是要把它做好。

唐从圣:大一做了的《牯岭街》临时演员,大五当了《麻将》的主角。惊奇地发现杨导《麻将》里的剧情提前20年被拍了出来了,参加柏林影展打开眼界。

张震:杨导会带美式橄榄球来片场教他们玩,他遇到不合理的现象就会大声说出来,在拍照时会刻意发出呵呵的笑声。

鸿鸿:有时候杨导与别人的合作上犹豫和不妥协,也令他失去了一些很好的机会。

虞戡平:杨导平时是温和的,但拍戏的时候是很暴躁的,不符合要求还会气得打自己耳光。

魏德圣:从当杨导的司机开始做到副导,在鞭策下飞速成长,全程跟着做《麻将》学到很多,在后来自己拍的影片《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当中学以致用。

陈骏霖:当杨导的助理1年半,当时杨德昌在拍摄动画片《追风》,对各种要求都很高,对自己设定的目标很执着。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