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精选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03 19:20:45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1-03 19:20:45   小编:

小说《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讲述了一对年轻情侣在爱情与事业之间的挣扎和选择。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内心挣扎,让读者感同身受。小说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爱情与事业之间的矛盾和困惑,引人深思。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一篇

浩然的小说,娓娓道来,丝丝入扣,生动又收敛。 看她的作品仿佛是在听她在耳旁倾诉,有苦恼,有甜蜜,也有坚毅。过去的日子,终于已经过去。每个人从十八九岁开始都有说不完的事情,经历五花八门的人,事,物。这绝对是最鲜活的热点,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并且深深的影响即将到来的趋于稳定的生活。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开端,更像是一个总结或者高考作文的第一段。 相信浩然的小说充分展开后会有更广阔的的天空。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二篇

浩然是我非常钦佩的作者。她的作品大气,语句老辣,看她的小说,不像一个女孩子家的东西。她是理工出身,却学了文学硕士,还得了几个小说奖项。她的文字在《文艺风赏》《上海文学》上发表,已经证明她是一个实力派的写作者。她喜欢用第一人称写小说,讲的故事仿佛都像是亲身经历过的。

我不太会写评论,但是看过她的小说之后,我知道她注定会有自己的一番天地。我和她认识已久,却只有一面之缘,偶尔通通电话。在五年前的那场比赛中,我和她都是失败者,但是我并不认为她就输了,经过五年的沉淀,她更成熟了,她的《罗素素的青春期及以后》我很早就看过,将少女的心思描写得那么丝丝入扣,实在难得。她的《密室爱人》上了一个,引起了讨论,还有她的《苍狗》,都是从细微处出发,不紧不慢地将故事铺展开来。

是天生的写作者。

人生的道路还很长,浩然的新书终于面世了,我相信,这会是她一个很好的开始。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三篇

如果有人在这些年告诉我,过去那些一直不肯被遗忘的不快乐其实是有存在的必要的,那一定是这本书告诉我的。我们的童年虽然不是五色斑斓,但也拥有着独特的气味,独特的到某一时刻闻到竟然也会悲伤到流泪。如果在大一那会儿,我看到这本书,一定会哭的稀里哗啦,因为那份细腻的情感流露及对生活中刻意忽略的疼痛,是我20岁以前生活的写照。但是现在,我不会哭。记得早些年,读到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和安妮宝儿的《孤岛》,我在想,如果我能早些读到这些书,了解生命里的孤独和绝望其实是一种常态,是否可以不必孤身强行体验,因为生命不会你的经历而减轻重量,那些被我浪费的时光是否也可以早一点结束。但是,这一切都是注定的,你的成长,你的认知,你的觉醒,其实都逃不过那个被现实生活包围的圈。遇见这本书以后,我才逐渐明白,这个世界真正能安抚人心的,是来自共同的灵魂,我们有一样的不幸遭遇,我们都渴望逃脱,然而又各自明白所谓挣扎都是徒劳无功。就像《妹妹》里面,远离家人,独自追求自己的喜爱的生活和爱人的温暖,那又怎样呢,你背对世界,孤身一人,最终还是不快乐。人的一生,终归是要回归家庭的,这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努力驶向的彼岸。所以,那些共同的灵魂里,还包含着自强不息的信念,倘若一丝希望都不残存,生命对其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感动,便不会此刻与你攀谈这本书带来的共鸣与感动。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四篇

吴浩然《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放在家里,有几篇故事没有读完。翻了翻目录,该看《杀鸡》了。

每次看她的故事前,都得提前做一番心理预设,尤其这种题目,可能会看得辛苦压抑。

她的文字永远那么细腻而不动声色。四十多岁女人的婚姻困局,被回娘家时的“杀鸡”事件轻松破解。公鸡死了,与丈夫的婚姻也预示着结束了。父亲在世时,让她把杀鸡当作为人妻母的磨练之举,那时她畏畏缩缩,不懂技巧。多年后回家看望独身生活的母亲,她辗转十几日,终于决定杀鸡。刀法照样不熟练,被喷了一脸血,不过至少,鸡挣扎痛苦了一阵,死了。母女二人吃了一顿丰盛的餐饭。

一直觉得她笔下的人物一直在寻找自我,无论青涩女孩还是家庭妇女,都在寻求内心世界的安宁。她们从浩浩荡荡的爱情长河中游到对岸,审视自己,完善自己,即使在外面腹背受敌,剑拔弩张,仍旧保持自我意识清醒,为自己谋得方寸之地。

有的人能看破生死,不畏得失,一瞬之间抓住最要害的部分,接下来的人生即使辛苦,也是自由。这些女性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往往被世俗不容,她们不再是人们眼中的模范妻子,而是试图打破规则的异类。当然,也有妥协的,她们依然被宠爱着,保护着,可是并不自知,身上的羽翼渐渐退化,再也飞不起来了。

《致爱丽丝》里面的爱丽丝,《密室爱人》的心蓝,《日常世界的告别》……

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立体而饱满,有人间烟火的温暖,也有柴米油盐的辛酸。因为情感细微,不易察觉,起初读她的故事,可能觉得寡淡。越往下看,才知道,她隐藏在人后的济世情怀和悲悯之心。

也许最平淡的最直击人心,最卑微的最波涛汹涌,不要忽视女人的微小力量,她们最美,也最致命。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五篇

“也许我的基因中只有这么一段带着浪漫主义的自由无羁,余下的部分在一个夏天被热醒。”

我们都疯狂的迷恋过,而后被生活一一惊醒。

“许有一天,我们会彻底地无法互相理解,而那大约才是我们真正互相和解的时刻。”

有时我们相互厮杀,不是因为不了解,而是因为太过了解。

“这本是一场普通的婚礼,普通到有些随意。我看见新娘和新郎的很多亲戚的敷衍了事,倒是我们这一桌本科同学,一直认认真真地拍照、鼓掌、叫好。有些闹哄哄的瞬间,我在新娘的浓妆下面,依稀看到了初为人妇的端庄与喜悲。这个时候,我还是很感动的。也许只有我一个人看见,但仍然令这喧嚣的婚宴有了珍贵的光彩”

太过形式化的悲哀,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是什么。

“她知道自己不会,所以她从来不在这青涩的世界里抱有希望。她敏感、倔强、自尊、脆弱、聪明、孤独,这些令她早已慢慢凝结出一种像玻璃罩一样的气质,让人或许会欣赏她,却很难想上前与她说话。”

我们渴望着却又害怕着,所有的一切拧成了淡漠,可内心却还是期待着。

“慢慢地懂得如何展示自己的美与光彩,懂得如何接受应该承受的,享受可以拥有的,直到我遇到了将会钟情一生的事物,直到我遇到了将会钟情一生的人”

怎样的承受是应该的,怎样的享受是可以拥有的?我们知道却又不知道。

“我也是凭女生的直觉,从她的失落中分辨出另一种更深、更隐秘的失落,那是女生只有在十几岁时才会怅然承受着、独自消化着的失落。”

我们都有用某一阶段独有的哀愁,一旦过了,想找也找不到。

“我花了一点时间回想前一个晚上的事情,那实在太像一个梦了,但是比梦还要难以捉摸,因为梦是在同一个框子里面安放不同的内容,内容可能忘记,框子总在的,但眼下我找不回框子,也找不回内容。”

时常会有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却又如梦初醒般的真实生动。

几句话的感受,算不上正本书的评价。可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再读。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却早已影响着我们不断成长的事。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六篇

故事《姐妹》

“男人对待女人的态度,往往不是取决于女人本身如何,而是取决于自己所付出的感情的分量。无论是丈夫对妻子、男友对女友,还是爸爸对女儿,都是如此。”

“我想不会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一旦告别了少女时代,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许多以为会记忆终身的事情,竟很快成了非礼才能忆起的影子。”

故事《哥哥》

陈小楠同学在朋友婚礼上遇见大学时期的暗恋,。

青春总是伴随着青涩,满腔的爱恋洋溢在胸口却被未知堵在口边。长大以后回首,会感叹如果当初勇敢一次,结局会不会不一样。那时候的自己一定不知道,当你的纠缠和陪伴没有被拒绝,其实,以那个时期别扭的心态,表达的何尝不是“他喜欢你”呢?

故事《跑步的人》

荒诞主义色彩。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最容易引起别人的瞩目,当神坛上的他走下来,却发现神坛之下浑浊不堪,迷失了自我。再次步上神坛,是被逼的。寂寞,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无奈。

故事《一期一会》

曾经的我和曾经的你有一次青春短暂的邂逅。现在的我和现在的你再一次相遇,想起大家的曾经,是相视一笑,是没有情色味道的暧昧。发生在雨后咖啡馆的一幕,在离开咖啡馆之后各自忘却。一期一会,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相遇,而你们,不过是神思的放假。

有朋友说,他每年都会做一个梦,一个一模一样的梦。在梦中,她的五官不是模糊的,是真实的,是具体的,是他现实生活中从不认识的。他说,每次去杭州,都会在西湖边坐坐。

那时候的我问他,如果真的有一天遇到了你梦中的她,那你的妻子怎么办。

我忘却了他的回答,但故事的情节却很可能发生。

他说他叫白骅,她说她叫一期一会。

白驹过隙与一期一会。

他把她的电话存在手机里面,未名。后来在公交车上找客户电话,再次看到“未名”。

真要给她打电话吗?名字都不肯告诉自己呢。回头给女朋友看见, 还得哄半天。

“好热,司机师傅麻烦开一下空调。”白骅说着,顺手删掉了未名的电话号码。

故事《献给爱丽丝》

她是一个有着自己音乐灵气的全职家庭主妇。一腔的热血,最终是抵不过茶米油盐酱醋茶,抵不过家里人的不理解,抵不过沉重的现实生活。

她问我,为什么可以不结婚,坚持开音乐教室,我说,因为钢琴。

但其实,因为我是女同。

生活中,除了真实,还有善意。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七篇

我读吴浩然的故事会安静下来,是真话。

有些人的故事会让你从中发现惊奇,有些人地故事会让你从中读到心动,但吴浩然的故事却让你能够在躁动的时刻安静下来,也是神奇的事情。

大概年初的时候,陆俊文和我提起吴浩然,让我去看她在豆瓣上的故事,我点开《苍狗》的电子书,那篇《罗素素的青春期及以后》让我震惊了,后来与浩然本人见面,得知那是她好些年前参加文学比赛的作品,不觉为之竖起大拇指,零散细碎地开头是少女恬静的心事,故事很快就笔调一转,转入矛盾之中,前后自然融洽,整个故事絮叨之中却是冷静,在“美”与“不美”,“完美”与“缺陷”上,这篇文章有着非常好的切入点和立意。

有段时间,好几个写作的朋友说起吴浩然,都会忍不住讲“她是真的写得好的”,这种众口认可的评价并非那么容易拿到的。写作者之间有典型的“文人相轻”的心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批评别人的不好,但浩然能得到嘉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大概与浩然本人低调也有关系,她很少在公众场合和大家交谈,即使她本人话也不多,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这本书里有一些是在豆瓣上发表过的,有一些是在《文艺风赏》发过的,还有在one一个上的两篇,要说出道写作,她也不算晚了,但是第一本书在这个时候出版,却又显得“大器晚成”了些,但正是如此,慢工出细活,又更显得匠心独运一些。

我和浩然说,我所知道的方慧也是如此,虽然从发表文章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刚刚才有了自己第一本书,但是这样的第一本书是不一样的,作者最终拿出手的作品,如果是很多年后还能够感觉内心有所重量的,才是真正可以面市的。

《妹妹》里有一个并不循规蹈矩的妹妹,从小就像一只小兽的妹妹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收起了爪牙,却依旧不肯沦入俗命,看似离经叛道的背后,却是对个人追求的肯定和人生道路的坚持,而从叙述者姐姐口中,却多读出了一些不甘与羡慕。

《那个朋友》里的那个朋友,和别的普通朋友都不一样,但在与凡人“我”的接触中,又显得可爱逗趣而非恐惧。

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跑步的人》,或许这是最没有剧情起伏的一篇,但让我读到了一种自我约束到迎众再自我约束的过程。

当然还有《密室爱人》《献给爱丽丝》《苍狗》《骆驼梦》这些经典篇目,每一篇都是耐人寻味,值得重读。

这本书是我在从合肥回上海的高铁上读完的,我想不到能够在一个略微疲倦又嘈杂的环境下,还能这样安静地阅读。

虽然整本书都非常精彩,但是还是不免觉得浩然的整体内心有着一种拒绝尘世的孤僻和淡然的寂寞,写作者自然要旁观于世而非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笔墨,但如果能够更加乐观地看待这个世界,或许能够写出维度更广,内容更宽的故事。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八篇

陈丹青先生评价国画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看卷轴画要两手握着画轴,左手一边放,右手一边收,看一段,叫一声好。这段话用来形容浩然的这本小说集倒是同样贴切地很。我在黄昏凌冽的寒风中取回了这本《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就势在书桌前翻了起来,本想着先看一两篇,看完一篇,不由地感叹,写得真是好啊,又看一篇,好像更好了......就这样竟一口气看完整本书,彼时已过子时,郊区的夜更加沉寂,而一盏桌灯下的我却是心绪澎湃,了无睡意。

看浩然的文章时间也不算短了,从《罗素素的青春及以后》开始,看着她一边辗转求学一边打磨自己的文字和爱情。她就像《骆驼梦》中的那只骆驼,虽置身钢筋水泥之中依然有着高贵的姿态,更难得的是她连周身的钢筋水泥都付与了悲悯之心,因为她自己曾经经受过痛苦,便不去轻视每个人的痛苦,她一笔一笔写下她所能看到的众生,在字里行间想要赋给他们一个明朗的结局。她的这种情怀很让我感动。一个好的作家眼中必然要能够看得到大众,只有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枝叶才能够长成向天的姿态。我想,这一点,浩然是很清楚的,所以她的作品读来才能这般动人。

我买了很多本浩然的书送给一些因为文字结缘的朋友,这些朋友最初是因为聊红楼而认识,等到真正熟识后,便不再聊红楼,偶尔会聊聊茶道、戏曲、评书、电影和旅行经验,再往后,大多数时候只是在生活的诸事不顺中彼此安慰和调侃。已经聊了很多年了,也已经很久不聊文学了,时光的蹉跎让人疲惫,面对难以应对的生活琐事和无法融入的工作环境,谈文学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可是这两天我们在群里一篇又一篇谈论着浩然的文章,谈论着妹妹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解,谈论着哥哥这样一个有着自己苦恼的人带给身边人的温情,谈论着伊伊和小雅情感的性价比,谈论着合住的那个鬼那么好为什么“我”会离开......此时我们不再觉得谈论文学是一件奢侈而遥远的事情了,因为每个人几乎都在书里找到一些共鸣,就像《妹妹》中姐姐在杭州和妹妹告别时时光的倒流,我们回到童年,回到青春,回到最初踏上成人道路的第一步台阶。我还记得叶子在周一清晨发给正在火速洗漱的我长长一段话:“才看了两篇就已经喜欢上了浩然。喜欢作者的敏感细腻和孤独,还有文字中别人不敢不会不愿写的一些心灵深处的东西。所有她写的就如同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么能让人感同身受。我们身边的人不是坏人,但却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了痛苦或是难堪,这些人有些甚至是我们的父母亲人。只有自己才能舔舐自己的伤口,问候自己的心灵,敏感的人注定独自品味自己的孤独,这跟身边是否有很多人甚至很多亲人朋友无关。如果可以选,我希望自己真能如外表那么大大咧咧毫不在意,而不是敏感。最好读不懂浩然的文字,因为她又一次要我自己去反观内心。不过这颗敏感的心是否可以修炼呢?随着时间的磨蚀,棱角的精细触感被磨平,娇嫩的外表布满了灰尘,就让岁月改变它的表象吧,只有自己知道它其实一直都没变。”

我在清晨的手忙脚乱中感动得想落泪。是啊,最好读不懂浩然的文字,因为你若读懂了她,那些尖锐的疼痛和深藏的羞耻很可能你会感同身受,因为你也曾经敏感无助,也曾经处在困境中,或许时至今日已为人妻为人母却依然生活在困顿中。我读浩然的《十九岁》,会心疼曾经在大学校园中游走的自己,会心疼写下这些文字的浩然,现在,我会更加心疼能够读懂这些文字的女孩。

我想,写下一个又一个聪慧敏感多情女子的浩然,她不只是想向我们展示痛苦和疏离,她想用她的故事,用她们的故事,甚至用一个个旁观者的视角告诉我们,“异类”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异”而感到无处容身,更不要因为自己的“异”而觉得羞耻。青春是短暂的,青春中的动荡注定是用来回忆的。每个人最终都会找寻到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获得宁静的方式,只不过我们这群“异人”可能会像走上天桥的小雅,总要比常人走得更远更艰难些。我想,浩然还想说的是,不要哭啊,我们一起走。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九篇

将应邀写的序贴上来

作为对本书的评论

也是推荐

希望大家喜欢浩然的书。

------

代序:给心藏疏远或离别的人

文:消失宾妮

收到浩然的全书稿,断断续续读了两周。读一篇,停一会。睡前,午后,去往聚会的地铁上,在咖啡馆里辗转工作的间隙。

读完最后一篇小说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在末班地铁上环顾四周的我。工作一整天的圣诞,裹着风衣走两站路回家,整个北京因为打车软件的促销活动而没办法在路边挥到一辆车。风寒刺骨,但是走的久了,对寒冷的厌倦就会减轻——因为冻僵而连寒冷也难辨。

终于挨到地铁,列车里也无几人。打量上下的行人是一种职业病,每个人都挂着不一样的疲惫,依靠着同一辆钢铁。在停站的某一刻,我忽然觉得车门开启的时间比往常长,长到忽然想向外跳出,要掐着列车门关闭的那一瞬。

但是车门关闭的时候,我就清楚地知道,这冲动毫无作用,既不会真的让生活“脱轨”,也不能证明某种力量。但为什么这种念头会突然破壳而出,一跃而过呢?先不表。

我与浩然相识已久,不远不近,有些年头。她的《罗素素的青春期及以后》在“文学之新”的海选之中出现,大家都觉得眼前一亮。

因为这是一个普遍强调审“美”的故事里,正儿八经地讲一个与“丑”有关的窘迫和因此被席卷的生活的故事。有趣的是她写的正面而清淡,生在这么奇怪的命题里做到了娓娓道来又不依靠任何一种猎奇,把一桩日常生活里人人回避的汗颜讲得细腻动人。

我觉得她在写作之外,首先还是个怪人。还得是个好脾气的怪人,但又懂得如何藏在琐碎生活里。

后来比赛未能如愿,和她也只是远远交流。其实,她是怎样的人我其实一直没有印证。我对“以文辨人”有一种执念,觉得但凡能点到我心的文章,总是会流露出作者当时的状态。

后来我在《文艺风赏》担任文字总监,见到了她的《苍狗》,我们将它发表在小赏上,那是五周年特辑里唯一刊登的一篇小说。

《苍狗》的故事也能一句话说完——一个居无定所的女孩捡到了一只流浪狗,在短暂的时间里的惺惺相惜与疏离。

我得着重挑出一个词来说,就是“疏离”。

在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密集阅读她这些年的创作,也没能从两篇小说里发现她的那个共性——就是“疏离感”。

于是在看完她这些年的小说后,我忽然想起那架我自嘲而没能跳出的地铁,那个冬夜,和我的怀疑。而原来她的故事里,这种主角,有着因日常而麻木的生活,和对每日得见的熟悉生活产生巨大陌生——她的故事总是从这种日常而陌生的悖论里产生的。天性凉薄又尖锐,但是因为她的好脾气,你总不会被侵犯,而觉得被抚慰。

年轻的作者总有许多路要走。浩然比我见过的大多数作者有才华,而路途却走得比他们委屈。我对于这个世界的定律没什么异议,毕竟,更外化更显而易见的典型差异,会让人更容易被记住。但我喜欢她这种藏在生活里的“伪装者”,选着最无差异的表面,怀揣着一颗对“共识”都会描绘出不同的心。

在《罗素素的青春期及以后》里,她写的是,“生命里非常漫长、被稀释的苦难和改变。”

她在《骆驼》里写,“所有被道出的都会消散,所有被写下的都是欺骗,所有过往的时间都是蹉跎。唯有在汗水和沉默里,一个人能知晓万分之一的真相。”

生命里所有的“细微”所承载的“残酷真相”,因为琐碎而被“稀释”。可是他们不存在吗?并不是。总有人敏锐地发现了他们,并且因此受困、痛苦。——而这大概就是她截止这一本小说集中,最大的命题。

当然,不是所有人用“面对”来止痛,也不是所有人觉得“真相”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写作能煽动那些热情的灵魂,有些人的写作却让一群疏离而孤独的人在寒冷的夜里被一点温度惊醒。

这两样都无法互换位置,无法被彼此代替,因为彼此都很独特。然而我更喜欢后者,就像我更喜欢她一样。因为她在坚持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和日复一日对抗日常生活里的陌生与孤独。但因为她的对抗和叙述,我们都能获得一点能量。这是煽动的灵魂无法抚慰的疏离的我的灵魂,我的难处。

就像她再《哥哥》里写的那句,是她的,但用来描绘她又恰恰好——

“虽然他不能一直拉着我的手走,但是,至少他帮我释放了这样一个夜晚全部无辜的星星。”

2015/9/20

于北京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十篇

琐碎日常与不安分的心脏

文/梁湘

在正式读完吴浩然的首部短篇集《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前,我刚看完另一部小说《无声告白》。老实说,《无声告白》带给我相当大的震撼,以至于我在微信里大段大段跟吴浩然说:《无声告白》里的人物跟你笔下的爱丽丝(出自《献给爱丽丝》)和心蓝(出自《密室爱人》)太像了,都是那类心有世界却囿于生活的女人呐。

那时候,《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这本书还未正式上市,而我已隐隐窥得全书基调:平和,收敛,像是躲在琐碎日常里的不安分心脏。恩,就跟吴浩然本人一样。

而在当下,每日新上市的书籍数不胜数,我们已经很难去界定何为一本好书了。我曾和在磨铁当编辑的好友吐槽说,不知何时,鸡汤文铺天盖地地压了过来,身边的人纷纷喝汤取暖,像是集体中了邪。“要坚强,要勇敢,要相信——一定会有爱你的人出现。”这样温暖的句子像是无声无息的催眠,支撑起了出版界飘渺的繁荣。

以至于,当我得知吴浩然的新书以《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为最终命名时,第一反应是排斥的。我读过吴浩然太多太多的文章了,从《罗素素的青春期及以后》开始,一直到《苍狗》与《骆驼梦》,我深知她文字的大气与深邃,无论是切入点还是立意,均为上乘。这样一个在圈内公认的口碑作者,怎么可能也跟风卖起了鸡汤呢?

好在,当我彻底读完整本书后,我才后知后觉,吴浩然仍然是那个吴浩然——不,甚至说,比我认识的那位更胜一筹——而这本书的书名,实则恰到好处。书中13篇小说,吴浩然不遗余力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藏在生活中的人物,不完美,不出彩,顺着自己探索的方向前进,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磕磕碰碰,而那些碰撞开始侵蚀,开始让过去的一切渐渐化为虚无:像极了每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你我。

在《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原本骄傲美丽,却因体味变得敏感孤独的罗素素;看到了不被家人所重视,最终奔向自己写作道路的妹妹;看到了无法拉着我一直走的哥哥,看到了总是在公园跑步的跑步者;看到了所有沉沦在日常世界的你我,走过人之初,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一期一会:没有太大的波澜,每一次转折都像是命运的一声轻叹。我们这才明白,所有人大抵都走在相同的道路上,却都以为自己惊世骇俗。

吴浩然写出了这条相同的路,她让我们惊觉,原来这个世界上,是真的存在共鸣的。我们都如此热忱,如此决绝,甚至殉道般想要将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我们所选择的人大多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于是所有人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咫尺天涯,即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那么,一切都是徒然吗,一切都被浪费了吗?当然不会,这些,都是,生动的爱啊。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才能最终安然地说出爱这个字。

回想与吴浩然相识的这么多年来,从文学之新的比拼一直到她读研、工作、手忙脚乱地处理自己的恋情,我虽喊着她姐姐,却总是在她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我们聊天,在光谷风情街见面吃饭,为脸上的痘痘烦心,都忽略了彼此同为作者这件事。说到底,每一个作者都不是这样吗,都是这样旁观着,却又深入了生活本身。

犹记吴浩然在为《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赶稿时,曾抽空看完了《碟中谍》全系列。那段时间,她在朋友圈里发了非常多关于阿汤哥的花痴动态。那一刻,她不是一个洞察生活的记录者,不是写尽变迁的摆渡人,而是一个纯粹的少女,有着让人不禁微笑的生动的爱。

这是她的琐碎日常,也是我们所有人无法安分的小小心脏。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十一篇

海子有一句诗:寻找一块岸,向你告别。

或许每一个都有一块属于自己岸,用来通向那些悬而未决的内心秘境。

无疑的,浩然的这块岸是写作,她的目光与笔触仿佛置身事外,而身却亲临其境,舒缓沉稳的基调中透着敏锐与通彻。读她的文字,是在寒冬雪夜里围炉而坐听她娓娓道来,有炉火持续的温度,也有窗外清亮的雪光。

正如某位哲人所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在我们的生命中充满着种种所求不得的痛苦,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倾斜加剧了这种体验。浩然开始写作是20岁,很多同龄的女孩子尚在爱情的梦幻泡泡里徜徉,或是在春风秋雨里为赋新词强说愁,浩然却不一样,她的文章是一出手,就直面了孔雀开屏之时也裸露屁股的尴尬窘境。

《罗素素的青春期及以后》中聪明、漂亮、骄傲的女孩罗素素,原本该神采飞扬的青春期,被一缕腋下的狐臭所萦绕困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显然是需要时间的佐力的。在《哥哥》一文中,自卑敏感的女大学生陈子楠,也同样经历了成长的踉跄奔跑,才完成了蜕变。然而这些蜕变和我们寻常所见所经历的一样,并不是童话,丑小鸭变天鹅,毛毛虫变蝴蝶,爆满青春痘的胖女孩变女神。

但我们确实完成了蜕变,仿佛电闪雷鸣后渐渐淅沥的微雨,慢慢将一切稀释。我们开始释然、妥协、谅解。这就是成长,也是告别。时间的不可逆性赋予了一切不完美以特别的意义,即便我们终究心有不甘,却也开始接纳与自己血肉相连的那些不美好。

《密室爱人》、《日常世界中的告别》、《献给爱丽丝》中的青年女子,她们都曾是心怀梦想,疏于人情世故的女孩,她们毕业后四处奔走,而后走进婚姻,努力融入生活,同时也小心翼翼地试图保存住内心的一方净土。青春的迷雾散尽,裸露出时间的荒原,我们深埋心中未遂的梦想,就像《骆驼梦》里的那只骆驼,在梦里远徒沙漠,完成使命。

这本书里没有浪漫旖旎的爱情故事,没有猎奇讨巧的奇妙情节,转折与抒情处,也只在描述细碎庸常中淡淡一笔,就倏现人物内心的各中滋味,非常耐咀嚼。

面对那些在艰涩时光里给予了温暖与光亮的人事,作者道出它们的可贵,也深谙它们终究归于日常洪流的命运。正如《妹妹》一文中,长相平庸,爱情不顺文艺女青年“妹妹”,在四处流寓奔走中,面对关心她的人,道出“我用最简单的方式祝福他们,像他们如此对待我”。

个人的困境只能靠个人来解决。这是属于浩然的告别式,隔岸挥手,毫不拖泥带水,只是心藏感念,走向远方。

浩然有一类写小孩子、小动物的文章非常好,这本书里只选了少量篇章,《人之初》、《苍狗》里面的少年天真、富有爱心,但他们同样身在这动荡的人世,作者虽然没有写他们往后的故事,但读者依然可以想见。等待他们的正如我们人人所要经历的挫折、尴尬、离别、失去……

浩然还擅于描摹中年人的心态与境况,孩子的世界与中年父母的世界形成一种奇妙的呼应,这种呼应不仅有“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宿命感,并能将之推远为芸芸众生的共命。正如书中每一个故事的背景,人物的生活轨迹,都展现出了真实世界中的一些境况:他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奔走,在自我与家庭之间抉择,在妥协与坚守之中挣扎。这也是我们所经历的,童年的田园暮歌,少年的动荡不安,青年的妥协坚持,中年的疲倦微凉,一切如此可亲又可憎。

此前就读过很多篇作者的小说,但拿到此书慢慢读下来,才发现特别喜欢她的这一时期,敦厚而不沉闷,通透但不尖锐。虽然一开始就知道,她的路不止于此,但此刻就是至始以来最好的光景不是吗。看着自己的梦想结出小小的果实,这果子也许不那么美丽甘甜,或许还有微小的缺口,但它足够结实,水分饱满,没有辜负那些隐匿之后的幽微心路,也不会辜负读者的叩门来访。

曾经读过作者发在《文艺风赏》的另一篇写小狗的故事,像一个根于现实,却依然显得纯净透明的童话。我说那感觉像是看宫崎骏《千与千寻》,女孩手里拿着一张有去无回的车票,踏上一个人的征途。这让我想到了北岛的那一句诗:你没有归期,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那些被浪费的时光里充满着生动的爱,正因为不完美,不尽意,才让它们变得如此生动。人生固然充满遗憾,但幽暗中必有微光闪烁的时刻,请珍惜它,它不够光彩夺目,但却是真真切切,独一无二的属于我们自己。

最后,既然以诗开篇,就以诗作结吧,辛波斯卡的这首小诗,很契合书中的故事呢。

甜美的短歌,你真爱嘲笑我,

因为我即便爬上了山丘,也无法如玫瑰般盛开。

只有玫瑰才能盛开如玫瑰,别的不能。那毋庸置疑。

我企图生出枝叶,长成树丛。

我屏住呼吸——为求更快蜕化成形——

等候自己开放成玫瑰。

甜美的短歌,你对我真是无情:

我的躯体独一无二,无可变动,

我来到这里,彻彻底底,只有一次。

——辛波斯卡 《企图》

那些浪费的时光和生动的爱读后感第十二篇

本文是全书代自序。去年《文艺风象》编《19》这本书时的约稿。年初的时候,无意中发在片刻网上,有很多读者给我私信他们类似的成长经历。

后来,不知道该为我的书些什么序言的时候,就用了这篇散文。

——————————————

在我的记忆里,十九岁是过往岁月里最困顿的一年。那一年我在武汉读大学,正是大一大二交接时,专业课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而我脑子如锈住了一般,感到异常吃力。同时,我在做着繁重的学生工作,一身多职。常常每天晚上,我是寝室最后一个回来的,回来的时候室友们都在做最后的就寝工作,我去洗澡间洗澡,回来时屋里已一片漆黑。我摸摸索索地上床,掖好帐子,靠手机的微光检查有没有蚊子。这样的检查当然没什么用,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两只蚊子嘤嘤嗡嗡,让我在断断续续的失眠中熬过武汉漫长的夏夜。

还有,我长胖了。从入学时苗条秀气的身材,嘭的一下长了十几斤。虽然也不是多重,但我是虚胖,两眼无神,脸颊浮肿,四肢笨拙,硕大的痘痘一片片地鼓出来,还频繁掉头发。一年的功夫,小时候浓密的头发只剩下一半。

那是最累的一年,也是最丑的一年。我感觉天塌了。

没有老师。没有同学。没有朋友。班主任找班干部们聊天,我总是最沉默的那个,心头萦绕着惯常的呆滞与疲惫,耷拉着苦瓜脸。不过她并不是一个狭隘的老师,还是很尊重我的,常对我说:「一个班的支书比班长更重要,所以呢,好好干。」同学们一个个与我疏远起来,虽然我是支书,每天都要到各个寝室说些通知之类。我勉强寻找着上课下课吃饭打水时的同伴,最后还是放弃了,像一群快乐的小鸡中那只生了病的小鸡,在鸡群旁边抽搐着,肿着腿和脸。

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呢?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我便成了那样子。我在家中有父母的照顾,在学校有学校的保护,十九年的生命里从未被迫经见人性中残忍狰狞的部分。前一年九月,我去武汉上大学,第一次坐长途火车,一晚上没有睡着。半夜去厕所,正好窗外掠过一排灯光,我一刹那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头发毛毛的,眼睛光光的,满脸闪着熠熠的猜想。我也确实因为会写诗、会弹钢琴、举止文雅、挺像淑女而得到了新同学的欢迎。而仅仅半年过去,或一年,就好像被施了魔法一般,闪着光彩的乐园消失了,露出了粗粝真实的荒原,这好像才是我应当跋涉的人生。

那一年我读到张爱玲,我认为我跟她很像。我也害怕见人啊!我也会在出门的瞬间,如果看到有熟人经过,强烈地想退回寝室里。与人打招呼成为很大的烦恼,偏偏我做了太多学生工作,认识太多应该打招呼的同学。我几乎能够背出她的《烬余录》和《私语》。《私语》的末尾说:“常常我一个人在公寓的屋顶阳台上转来转去,西班牙式的白墙在蓝天上割出断然的条与块,仰脸向着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这感觉我知道。许多个中午,开完学生会那些可有可无的短会后,我惧怕打扰正在午睡的室友,就打着哈欠漫无目的地在校园里游荡。我所在的大学有全中国最大的校园,我直到毕业都没有走完它,也不知道它的边界。但它是美的,草木丰茂,碧荫满地,长长的梧桐路上方,高大的梧桐枝合拢成天堂一般的穹顶。这里没有市区的聒噪和尾气,这里洁净又安静,但我感到无处容身。后来我读到卡夫卡,也很喜欢他,他对自己的残缺那样坦白,让我觉得他是最纯净的作家。他对父亲说:“世界在我眼里就分成了三部分。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受着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发明的;而我,不知道为什么,却始终不能完全守法。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遥远,这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发号施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得不到执行而烦恼生气。最后还有那第三个世界,其余的人都在那儿过着幸福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人发号施令,也没有人惟命是从。”我几乎不用思索就知道,那最让人折磨的,是第三个世界。

在如今的回想里,我一直提醒不要把十九岁的自己看成是受害者的角色。我不是受害者,生活在一起的同学们也不是施害人。确实,除了偶尔的口头的龃龉,他们并没有做任何伤害我的事。而我,我在长久的自思自想里不停地自问自答,最终还是守住了心底那个微弱的声音:我也没有错啊。我没有错,我也没有做任何会伤害他人的事情,我——只是恐惧。我记得十八岁时的恐惧,那些刚开学的日子,生活中迅速增加的新面孔让我感到极度的紧张和恐惧。似乎就是为了摆脱这紧张感,我吃了太多的甜食然后迅速发胖;为了摆脱那恐惧,我接了过多的学生工作,不停地奔忙,以此增加存在感的砝码,尽管丝毫不享受学生工作的过程。我分不清事物的对错,用逻辑判断该怎么笑,用智力思考该怎么说话,身与心都是僵硬的。唯一能随着感情自然流动的,只有眼泪。不过我哭得并不多,我只是想逃离——暑假的时候我就会感到轻松快乐,因为我家在郊区,可以几十天不用见人,整天只是看看书,看看电视,给野猫喂食。但暑假终要结束的啊,还是会开学,还是要去见同学。常常我坐在妈妈身边,揉着她胖胖的肚子,把脸贴上去,在心里说:“真想回到这里去。”

决定写作差不多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不可能回到妈妈的肚子里,也不可能一辈子躲在家中。而我又那么年轻,我要活。我动用全部的经验,思考以后怎样可以不用见人又能活下去。我会弹一点钢琴,文笔也还可以,那我可以做一个钢琴师,或者自由撰稿人,这两个工作应该都是不用见人的。就是因为这天真的打算,我把所有空余时间用来在学校的琴房练琴,或者写一篇篇习作。渐渐的,只有习作坚持了下来,因为练琴需要找人开琴房,也还是要出门。

于我所读的理科专业来讲,这几乎是自断前路。我也意识到了,但我还是辞去了全部学生工作,也接受了处世困难的事实,一心一意闭门造车起来。在这之前,冲突达到了顶颠。大一升大二的一个晚上,班级举行学生干部换届,同学们对班级的许多安排都感到不满,我照旧不知所措,照旧认为应该为这些不满承担责任的人,首当是我这样的支书。短短十几分钟的班会里,我十分脆弱的神经再也受不了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抱怨,终于哭了起来。因不想在同学们面前哭,便打开门走了出去,在门外哭了一会儿。那大约有一两分钟还是几分钟,我不记得了,当时我挺盼望有谁能走出来安慰我一下,叫我进去,随便说点什么也好——但是没有,外面的世界只有静悄悄的黑暗,他们依旧待在有光的屋子里。

在一些文艺叙述的逻辑里,那一刻我应当是感到全身冰凉的绝望。后来有一两次对朋友描述这件事时我便是这样说的,说从那一刻起我对这个班彻底寒了心,决心投入重建自我的新生活。其实不是的,倘或仔细回想,当时我没有五雷轰顶,我只是没滋没味地擦干了眼泪,然后打开门继续主持班会。我心头所缭绕的,终年不停缭绕的,只是深深的迷惘:自己没有错,这个世界也没有错,但一定有什么出错了。那错的究竟是什么呢?

后来,在我差不多已忘记当年这迷惘的时候,我看到了圣经上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那一刻我有如再次独自站在门外的黑暗中,因为太应震动,反而无话可说。不是因为我曾被这样对待,而是因为,我也在无意中做过这样的事。大学快毕业的那几天,我的一个室友频频和男友吵架,再加上其他一些烦恼,她是在非常低郁的情境中,被男友叫来的出租车接走的,连同她的所有行李也带走了,意味着此后她不会再回来。当时我们其他三个人都低着头坐在各自的桌边,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道别。我们没有不喜欢她,可我们也没有因此感到歉疚,只希望这一刻快点过去。

于是后来,在我恢复健康、恢复生气、恢复智力与情感的自然流动、恢复才华的施展以后,曾经白眼以对的人,对我一一又重新抱以青眼。这转变于他们并不做作,可我心里仍旧感到苦涩。在这些年寻寻觅觅的写作与生活里,我了解了一些心理学常识,知道了往事的来龙去脉,自己巨大的心理缺陷该如何弥合。也或许,不需要看书,不需要心理学,时光自然会让一个人逐渐明白,并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值得被爱,处在困境中也并不是羞耻的。我以二十多岁的年纪,重新领受生活,领受情感,谈恋爱,和密友们睡在一个被窝,尝试各种服装搭配,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运动,独自旅行……每件事都像是新的,每件事都在从头学习,像一个初涉人世的小女孩,睁着好奇的大眼睛走在从未走过的街道上。当我回想那个十九岁的少女已感到陌生时,我知道自己已重新置身普通生活的天堂。可我提醒自己,不能因为如今的幸福,而成为对曾经那个自己有伤害能力的人。哪怕是一点点自嘲也不允许。因那痛苦是真实的,因为我是过往岁月的后代,在曾经的不快乐面前并不是帝王。我也并不感谢这样的十九岁,尽管是它引我走入写作。写作,写作并不是幸运的事情。那就是一种命运,一个人来到世上,无论好坏,承担他该承担的命运,就是这样。

十九岁的天空啊,哪怕是隔着半生,我已变成鹤发鸡皮的老妇人,我仍然不会为你找理由,说你是充实与美好的。去年秋天,我去绍兴玩了一次,回来的火车上,对面坐着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大约十八九岁,胖胖的,戴着眼镜,穿着毫无特点的学生装,梳着蓬乱的简单发式。她不丑,但她一点也不美,从她僵硬地垂着头、紧紧抱着书包、对周围的磕碰一概忍受的态度里,我看出她的生命力还没有启封,也看到久违的十九岁时的自己。那样苦楚的、毫无意义的沉默和泪水,挣扎在无法平衡的内心之中……这世界教我们要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一切,却惟独没有教我们爱自己。有些人能从被爱中学会爱自己,有些人并没有完成这必要的预备就匆匆投入了人世,他们所有的迷惑都指向自己,所有的怀疑都化为悲伤,所有的悲伤都成了沉重的十字架,要走多少路,寻多少时,才能抵达内心平静的此岸。对,那温柔的,每个人都有权憩息的此岸。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