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浮浪人》是一篇温暖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小男孩在流浪街头的经历。尽管生活充满艰辛和挑战,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勇气,不断寻找自己的归宿。这篇文章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美好。
《小小浮浪人》读后感(一)
我是在车公庙黑暗中的对话体验馆认识小小的,加了微信,当时并没聊什么,很多年以后我无意中看到她写怀念去世父亲的文字,百感交集,虽然收敛、平铺直叙,但内里蕴含的巨大张丽让我久久不能平复。彼时,我父亲去世两年,可能是失去父亲的共同伤感,让我无法自持、掩面痛哭,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可怜的真情,如此匆匆的永别,如此充满遗憾但却没有任何机会挽回的缘分。 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小小,一起去感受一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过去心酸经历的释怀和接纳。
这本书是一个窗口,让我有机会窥探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世界——我常常要矫正小小书里的时钟,我常常觉得她所叙述的经历不是二十年前的,更不可能是是十年前的,而应该是五十年或者更久远的过去,属于那个可以随便咒骂、涂鸦、发泄的时代的。
但很遗憾它不是,她甚至是2013年,我还能清晰的回忆起当年四十岁的我在做什么。但同一个星球上,离我不过两千多公里的地方,那一群人原来是这样在过日子的。
这个时代的确是成功者书写的时代,所有无法生根发芽长大的过程,都成了时代的休止符被mute了。所以我感慨小小所经历的巨大改变,但我更希望她不曾经历这样的改变,更希望她能走一条普通人的平凡之路。
我总想到我的女儿,昨晚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书,我浑身燥热,无法入睡,尽管我知道今天要交付如此重要的工作,但我还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我爬起来悄悄走进女儿的房间,坐在她床边,轻轻摸着她的小脚丫。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要经历那么多刻骨铭心的痛苦,真的太可怜了,那些书里的大人们每一个都灰噗噗的,没有任何声息的在时代的舞台上匆匆略过,没有茄喱啡的洒脱不羁,更谈不上笑看风云过的风流倜傥,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任何咸鱼翻身的可能性。
如果小小没有之后的深圳买楼、香港、芬兰交换的大逆转,可能她也会成为那些灰噗噗的影子之一。可是大时代下能惊天逆转的只是少数,也不应该相信那是常态,而让那些绝大多数沉默的茄喱啡也有自己在这个舞台上应有的体面和尊严才是最应该做到的。让茄喱啡成为体面开心的茄喱啡才是社会的终极目标,千万不能总想着让茄喱啡都变成大明星,那听起来诱人,但不符合能量守恒。我强烈推荐这本书,是我们听主旋律之外的、不能被抹去的弦外之音。
书评来源--刘天华
《小小浮浪人》读后感(二)
这本书我的评价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勇敢者的自传。
我第一次听到小小的故事,是朋友转发到群里的直播链接,当我点进去的时候已经讲到了自考的部分,但我还是被深深打动了,很难像想象这一路她是何等的艰辛。
我向来是不看这一类直播的,但唯独那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打开了直播间,也许这就是缘分,或者说,命运。
不得不说,书的前半部分对于我来说是分外煎熬的。小小幼年”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好景不长,很快便遇到了”后妈“——传统意义上的反面角色。身心饱受摧残之后,终于黑暗短暂的在十三岁这一年落幕,但接下来的,是一种叫做”社会”的更可怕的黑暗,最好的年华,却要承受风吹雨打。几年之后,天上唯一的月亮——父亲,也回归了星辰大海不在发光,浮萍失去了最后一个连接大地的根系。读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哽咽,就像当年读《活着》一样。
所幸,故事从这里开始逐渐光明,小小在他人的提点中知道了自考本科,她就如同亡命徒一样孤注一掷把一切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历经磨难屹立不倒的韧性帮助她走过了这道难关,从此走入了不同的“世界”。在接下来就是一步步扎稳脚跟,一次次离开舒适圈,读硕读博做访问学者,同时还给自己积攒了不错的资源。我不禁开始鼓掌,为“取得真经”的小小鼓掌。
满天神佛渡不了任何人,但她,将自己渡过了苦海,多么勇敢的一个人啊。
小小历经了很多苦难,但是这些苦难都不值得歌颂,因为苦难塑造不了任何东西,真真塑造自我的是那个不曾放弃的自己。更进一步的,是那个可以坦然面对过去苦难的自己,因为面对就意味着自己不能再逃避,不能活在自己虚妄的自我之中,而是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甚至是千疮百孔。这一点上来说,小小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她经历的苦难比绝大部分人都要多得多,她的身上早已满是伤痕。
她一步步”脱掉“自己”高跟鞋“的过程,我大抵是非常能共情的,因为我也经历过这种时光。一个自卑的人,总是会不自觉怀疑,当下获得的一切自己是否配得上,会以一种非常敏感的心态去抵触臆想中他人对自己的”歧视”。
人性使然,人们都希望自己在外界的眼光之中,是一个“完美”的人,但越是追求者这份“完美”,就越是把人生变成了一场表演,活在了他人的定义之中,失去了自我。继而产生认知失调导致内耗,郁郁寡欢。人生来便是而且以后也必然会是一根“曲木”,是不完美的有缺的,这才是我们真实不虚的自我,认识到这一点,或许会更加坦然。
一个人能坦然面对他人的质疑,不躲避他人咄咄逼人的目光,这是强大的体现。
只要不停下脚步,人总会强大起来的,不过先后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旅途,一路走来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看到不同风景。
昨天已经成为了历史,明天是一个谜团,而今天是天赐的礼物。
望诸君都可以像小小一样,把握当下,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小小浮浪人》读后感(三)
一个13岁就被迫辍学的打工妹,却凭借自己的努力,从零开始,成功获得北京大学自考学历,及香港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如今博士在读。
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小小的故事时,都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某部影视剧中的情节,可现实往往比剧情更跌宕起伏。家庭的不幸与生活的艰辛,给她的童年带来了过多的悲苦和压抑。
作者小小
但好在,故事的最后,她成功地飞出了那座山。
在这本《小小浮浪人》里,作者小小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从颠沛流离到碾碎命运,她究竟经历了什么?又是怎样逆风翻盘,迈向新生活的?在惊叹之余,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她的故事中获得不同的精神抚慰。
有人说,小小就是中国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与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塔拉·韦斯特弗一样,小小的原生家庭也很不幸。
幼年时,生母出走,只剩她与父亲相依为命,开始了漂泊的生活。父亲总会塞给她一些零花钱,带她去买鸡排吃。虽然日子并不富裕,却也有些许的乐趣。
一切的转折发生在继母到来之后。继母的苛责与蛮狠,让小小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痛苦。
物质上,生活用度得不到保障,连卫生巾都没钱买,更不用说学校的学杂费了;精神上,继母的无端指责和打压更令她窒息。
小小13岁那年,在继母的撺掇下,没什么文化的父亲同意让她辍学。她被送到外地,一个人打工谋生。
离开家之后的小小做过服务员,摊过煎饼,当过收银员,做过工厂女工,在那个本应享受美好校园生活的年纪,她却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奔波。
在书中,小小把这段时期的自己比作骆驼,她写道:
原生家庭的阴影仍然笼罩在她的身上,迷茫无助成为了她人生的主旋律,直到她被善良的陌生人一语惊醒,两个字猛然闯进了她的生活——自考。
她仿佛拿到了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她意识到,原来学习不一定在学校里,离开了学校还可以学习;自己可以再次接受教育,可以拥有梦想中的老师、同学和校园;人的命运并不是被上天决定的,自己可以通过教育逆天改命。
唯有坚定了目标,才能更好地掌握前进的方向。当生活基调从原来的“你当”变成了“我要”,小小的路变得更加清晰了,再辛苦她也要走下去。
小小和朋友在芬兰
她重新拾起了课本,从零开始。面对全新的知识、陌生的词汇、周遭人的不相信和否定,小小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无数个奋斗的日子、摞起来比人还高的笔记本,都是最好的见证。
当一个人想要碾碎命运时,所需要的决心和付出的艰辛是旁人无法想象的。回想起那段时间,小小把自己比作一头狮子,内心想要改变命运的渴望,强大的内驱力驱使着她不断向前奔跑,如同一头猛兽扑向自己的猎物。
人人都喜欢逆袭的故事,但涅盘重生的故事背后通常够藏着不可名状的艰辛。从打工妹到博士生,这条路小小用了整整十年。曾遭遇的挫败和迷茫,我们无从知晓,但能确定的是,小小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顽强的人。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会让一个人不懂去爱、不敢去爱。虽然小小已经成为不少人心中的榜样,但自卑的种子一直扎根在她的心里。
童年时期和青春时期的经历,让小小习惯于否定自己。她个子不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有第二个人在,她就要穿高跟鞋,在家穿、爬山也穿。十几厘米的鞋跟上满是她对自己身高和外貌的自卑。
辗转于多种工作中,小小一度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完成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但久而久之,她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颗螺丝钉,哪里有需求就去哪里。在利益大于一切的环境中,小小从未感受过真正的尊重和认可。
小小的硕士毕业照
带着对校园和持续学习的渴望,小小又一次突破自己的极限,一个初一辍学、从未接受过系统英语教育的女孩,短短时间内取得了雅思7.5分的好成绩,她付出的艰辛努力可想而知。她如愿进入了新的校园,在这里,她第一次可以在小组里与同学平等地交流,她发现周围的每个人都在自信地展现着自己。
尽管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小小发现这并不能阻止他们活得更阳光、更有勇气, 也丝毫不妨碍身边的人喜欢他们。
自卑也不再是一种阻力,而是变成了一种推动力。她学会了接受自己的过去,接受自己的必经之路,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从自卑到自爱,从拼命前进到拥抱任何可能性乃至拥抱一切。
如今的小小,已经脱下了高跟鞋,开始接纳全部的自己。
在书中,她写道:
“我经历的所有痛苦、克服的所有困难,都是我的成就。苦难不值得被歌颂,但是每一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都值得被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