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锦集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4 05:25:32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5-24 05:25:32   小编:

《24小时天文课》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书中详细描述了太阳系的形成、星星的诞生以及行星的运行轨迹等内容。作者以24小时为时间单位,将天文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宇宙的奥秘。这本书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并且以娱乐性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概念。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一篇

提起天文学,想必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觉得很遥远。天文学是那么得遥不可及,天文学家们肯定天天拿着望远镜观测星空。

读了这本《24小时天文课》才发现自己对天文学的误会很大。实际上天文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带领我们穿梭于时空之中,从古埃及王朝到21世纪,从罗马到巴黎,再到格林尼治。

作者没有向读者们直接介绍天文学得理论知识,而是别出心裁,以一天24小时为线索,将本书分为24章,每章提出一个日常生活中最常提及的问题,并以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和海螺,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天体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作者这种构思,按照时间顺序,写的都是人们熟悉的日常事务,让每个人都能读懂它,并且随手翻开一页就能获取一个天文小知识,能够激发出读者们对天文学得求知欲和兴趣。

这24个问题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觉得“它本该如此”。但是背后的真相却与天文学联系密切!

比如,我们每天抬头看天,你有没有想过“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如果天空失去这样的蓝色,地球上还会有生命吗?真是这样的话,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在火星和金星上,天空是橙色的,然而那里却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所以,蓝色的天空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吗?

还有很多问题“黑夜是如何产生的?”、“谁发明了闰年?”一桩桩一件件,都在一天24小时内给读者答疑解惑,这本送给大众读者的《24小时天文课》把这些天文知识“戏剧性”的讲给你听。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二篇

有一种专属于人类的浪漫,叫做仰望夜空,那里有皎洁的月,那里有璀璨的星,那里有属于一个人内心对天空的诉说,那里有关于曾一起观星人的故事与记忆。你有多久没有抬头看一看夜空了?八月的末尾,处暑时节,暑气渐退,秋凉将至,柔和的风迎面,吹走了最后一缕薄云,明月星汉在穹宇间弥散浪漫。

2022年依旧是天文爱好者的狂欢,7月中旬,本年度最大的“超级月亮”亮相夜空,在观赏到“满月”当空的景象时,总会让我想将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那一句“今夜は月が绮丽ですね (今晚的月色真美)”说给心上的人听,等待着她回应我说“风也温柔”。8月中旬,又迎来每年一次的英仙座流星雨达到流星数量峰值,我静静地对每一颗流星许下愿望。

每当生活再一次欺骗了你,不要灰心,因为还有星月可以寄望,还有宇宙浪漫不止,这或许就是天文的魅力所在。天文是一门关注宇宙之大的学科,不单是宇宙的浪漫,会令人着迷沉醉,会令人不时觉得自身的渺小,天文更是与生活的一切息息相关,并不是遥不可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法国《天文学》杂志成员,供职于已建成350余年巴黎天文台的帕斯卡·德康,关注到了大众对天文知识的需要,以自身多年来巴黎天文台讲师的经历,结合多年来的天文观测学术研究等,集合成书,以24小时的时间为轴,形成《24小时天文课》分别提出一个日常生活中最常提及的问题。

全书可谓是天文学爱好者的入门之选,主题基本涵盖了整个天文学和相关科学的领域,包括球面天文学、天体力学、宇宙学、行星学、计量学、时间测量、光现象等。但内容绝不是大段的学术名词或研究引述,通俗易懂,轻松理解,这正是德康老师擅长之处,以通俗的语言对专业的内容加以解释和概括,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天体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除了24小时的轴性呈现,德康老师带领着读者像是穿梭于时空之中,从古埃及王朝到 21 世纪,从罗马到巴黎,再到格林尼治。从时间60秒的长度,到绘画了《星空》的梵高是否了解星星,从一周七天的名字由来,到月球对地球潮汐的影响,从圣诞树顶上的星星,到月亮从哪里来,书中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对天文领域形成一定的了解,一探奥秘。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三篇

对于一般人而言,天文学似乎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它可以是宇宙、银河系,也可以是黑洞、太空,它似乎距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事实上,天文学也可以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巴黎天文台讲师帕斯卡·德康所著《24小时天文课》一书中,以一天24小时为线索,每章讲述一个问题,一共24个主题,你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提及的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关键是,这本书的语言十分通俗,即使没有相关专业背景也能很好的读懂。甚至,它还可以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书中内容或多或少与中学物理、地理等学科有关。

譬如《24小时天文课》开篇讲到一分钟61秒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诧异,一分钟不是60秒吗?何来61秒之说?但是读了这章内容,就会发现,原来61秒的确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都知道地球自转,但却不知道在20世纪初期之后,地球的转速越来越慢,自传变慢的后果就是一天的时间逐渐边长。虽然地球自转变慢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就逐渐显露出来。当增加的时间累积达到一秒后,就会有一分钟是61秒了。

再如:黑夜白昼更替,我们早就习以为常,很多人不会思考黑夜是如何产生的,更不会去想黑夜为什么是黑色的,白天的天空为什么是亮的。但这本书却给了你答案,原来它与宇宙的膨胀有关,因为天梯是在一个自身膨胀的空间中远离地球,因此我们会感觉这些天体远离地球的速度比光速还快,所以它们的光永远无法达到地球。宇宙爆炸的结果就是将我们带到远方,同时宇宙爆炸必然也使一部分物体从我们可见的视野中消失,从而使得夜晚的天空更加黑暗。其实,宇宙并非是黑色的,它们充满了从宇宙诞生之初传来的光,光的辐射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的眼睛不够敏感,看不到而已。

诸如此类有趣的问题,本书会提出来,并且给予相应的讲述,这些内容当然属于天文学的内容,但是它却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出发,也许是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不去思考的,或者是我们思考过,并不去深入寻找答案的。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24小时天文课》这本书拉近了我们与天文学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天文学的神奇与无处不在。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四篇

《24小时天文课》用24个时间段,作为一个个篇章,系统的讲述了由天文知识而衍化的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时间(世界时、闰年、日期)、黑夜、月食(月圆、潮汐、斋月)、星星、一年四季等诸多内容。

翻开这本书,每每阅读都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61秒的一分钟”2017年的信念倒数中,多了一秒,而这样的增加是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处对参考物太阳连续生气的周期测量得出,这是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以及时间的测量,钟摆运动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但是对于研究天文学的专家而言,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地球的自转就像是人类的奔跑过程,有过加速的时期,也会面临缓慢期,正如在闰年计算方式的由来,它随着人类经验的不断丰富,再由人主观创造性来制定最恰当的规则,以便保持一定的规律。

生活中的天文知识,处处都和生活细细相关,有些知识曾在初高中地理课上有所呈现,但是在课堂上因为知识内容的庞杂,很多的老师并没有将诸多详细的知识深入展开,就像在“星星”一章中,对恒星进行了深入了阐述,从它的“诞生”到触发“热核反应”并发出光亮,而在诞生的过程中是由星系中的漂浮的气体云和尘埃云结合,这让我想到了人的诞生,卵子和精子之间的结合,这是何等相似。

在这样的基调下,我打开了思维,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脑洞,人类和星体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巨大的发现,浩瀚的宇宙里,恒星会在几百万年甚至在几十亿年间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它的这种安静时常在酝酿着热核爆炸,也就是一种消亡。

倘若星体会交流,恒星其实可以解读为一个个人类的精彩一生,这也就将表明,人类真正地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

天文是一门奇妙的课程,而24小时天文课中的诸多知识,像我们描绘出更为清晰的天文知识,还能在每一篇文中,找到一定的触动和脑洞,未知需要探索,更需要想象,如此大脑就变成浩瀚的宇宙,繁星点点。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五篇

第一次接触“联合低音”的品牌,是几年前读过他们家的科普绘本。闺女很喜欢那本《隐藏的危险》,我当时就想,做儿童科普都挺用心的,成人科普应该也值得期待。

时隔两年,《24小时天文课》一出,我就特别期待。

如果说科普类书籍中要选一个最吸引人的话题,那肯定是天文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文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应该是最浪漫的一门科学。

《24小时天文课》是很薄的一本天文学科普,帕斯卡·德康以24小时为分界,从24个角度把天文学的日常与浪漫呈现在我们面前,引人进入天文学的殿堂。

说到天文学的日常,是因为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们很少去提问,而这一切都源于天文学。

黑夜为什么黑?天空为什么蓝?为什么有闰年?一周为什么有7天?……

——星星、太阳和月亮,都知道它们的答案。

我喜欢《24小时天文课》的第一点是,帕斯卡·德康每一个问题,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引出的天文学知识。不仅如此,这每一件小事,都是一天中24小时里在那个时间段很容易想到的事情。我们在0点跨年,在8点读报纸/新闻,在12点考虑正午的事情(其实是吃饭),在下午看彩虹,在23点进入梦乡开始做梦……

我喜欢《24小时天文课》的第二点是,帕斯卡·德康提问题的方式很有意思,有种废话文学的幽默。比如“黑夜为什么是黑的”,平时正常人谁会问这个问题啊!不“黑”怎么是“黑夜”呢?但其实常识背后的天文学知识,可不是废话,它包含了宇宙膨胀理论、光学、万有引力等等。

我喜欢《24小时天文课》的第三点——也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天文学的浪漫。天文学在帕斯卡·德康笔下,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遥不可及的幻想(当然,我也喜欢星辰大海的幻想),而是融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惊喜与浪漫。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也许很难买台望远镜去看星空深处,但绝对可以去看看“月有阴晴圆缺”,或者是去郊外看银河或者流星雨;我们几乎没可能在月球上看看蓝色地球,但绝对可以欣赏雨过天晴后的蓝天,说不定还能收获一道彩虹。生活中处处有宇宙给我们设定的惊喜,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感受。

我们总低头刷着手机,也应该多抬头去看看天空,看看我们身边的世界。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六篇

提到到天文学,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关于宇宙、关于银河系、关于恒星、关于行星,等等具体天体的认识、规律以及相关研究的科学。 但其实这些远远不够,天文学还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最日常的一些活动都会受到天文学的影响,都是天文学研究下的结果。 法国巴黎天文台,天文计算与信息服务部负责人帕斯卡·德康写的这一本为广大读者科普的著作《24小时天文课》,就是给我们普及着天文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影响的方方面面。

24小时,是一个时间单位,而这本书的设计结构也就是以一天24小时,每一个小时一章的形式,讲了24个日常生活中最常提及的问题,满足我们对于天文学知识的需求。

那么这里24小时,仅仅是用来体现这本书结构的吗?其实24小时所涉及的时间,就是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还包括白天、黑夜、一年四季、冬至、夏至,等等,这些与时间相关的概念都与天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而我们熟悉的日食、月食、天空中看到的月亮、星星以及它们对于地球的影响,这都是天文学知识,这也都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 在我们的认知之中,一小时60分钟,这是不容更改的真理,但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吗?并不是的,在我们的时间中,经常会出现一小时不是60秒的情况发生。而这一现象的来源就是因为时间这一概念存在着天文学和物理学相关的不同解读。

我们今天的时间单位都来自于国际原子时,铯原子振动90亿次左右的时间就是一秒。但这与地球自转、公转所确定的世界时就会有一个误差。这个误差如果不修正的话,随着时间的积累,在未来就有可能出现昼夜倒转,时间就会发生严重偏差。而这就提出了一个“协调世界时”的概念。一旦协调世界时和世界时差值超过0.9秒,我们就会在6月或12月最后一天的最后一秒再加一秒,这也就会出现一分钟61秒的现象。是不是很神奇?

其实,根据天文学中的地球、月球运行规律进行时间调节已经成为我们普通人的正常认知,因为我们的闰年、闰月都是这样来的。而现在所有这些时间概念都有国际标准来统一,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必须使用,这就是格列历法。曾经出现过,1908年俄国因为未使用这一立法,造成俄国时间和欧洲有着12天的差异,导致了俄国奥运会代表队整整迟到了12天的有趣故事。 天文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大量的关联,阅读一下这本《24小时天文课》,开启我们这方面的认知吧。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七篇

2022年的中秋刚过,今年的月亮是8年来最明亮的一次,而且今年的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而且9月11日23时17分,木星与月亮出现在同一条经线上,成为子夜最明亮的天体。

(今年中秋拍摄到的月亮)

今年中秋拍摄的月亮

每次在仰望心空的时候就会对浩瀚宇宙产生无尽的想象,确实人类的顶级浪漫都在天空里,虽然现在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已经是处于世界前沿,人类对宇宙星空的探索也越来越进一步了。从最初的牛郎、织女、银河系等,到现在中国自己的“天宫”。一切的一切好像在慢慢展开在我们的眼前。

很多人觉得宇宙太遥远,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其实不然,如果一点都不了解宇宙,那怎么会有我们的美好生活呢?

《24小时天文课》这本书以24小时为线索,每个小时都会有一个天文学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星星里。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本身不发光而且不透明,这就使得,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另一半只能黑着,这就产生了白天与黑夜。

那黑夜是黑色的吗?

人类其实从17世纪就开始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初人们认为天空在深夜时分是黑色的,然而我们的天空乃至宇宙并不是黑色的,它们充满了从宇宙诞生之初传来的光。光的辐射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的眼睛不够敏感,看不到它们罢了。

潮汐是什么?

钱塘江大潮每年都会登顶新闻热搜,大潮上岸的宏伟景观每次都拍摄在网上,为什么会有这一现象呢?

月亮绕地球公转,通过摩擦力失去大量能量,一些能量化作热量被大海吸收,但绝大部分形成扭曲力影响着地球的转动,海水在翻涌时受力而被抬起。这个现象很容易理解:海水受月球引力产生潮汐。其实当地球面向月球的一端有潮汐时,地球的另一端同样存在潮汐,然而这里无法受到月球的影响。

其实我们的每一天的日常都跟天文有关,细读之下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有趣点,中秋的时候,跟读初二的小侄女一起看这本书的时候,小侄女说这本书太枯燥了,我想看那本《航海记》,但是当天晚上跟小侄女一起赏月的时候,她问为什么今年的月亮这么大呀!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这《24小时天文课》里,当时她就拿起书来对应着看了起来,完全没有当时讲的枯燥了呢,看吧,这是不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八篇

记得家里的小淘气即将成为小学生时,学校对每一个入学的孩子进行了一场小小的考试,倒也没有出一些很难为孩子的问题,无非是问了一些诸如一年有几个月份、几个季节?夜晚的天上能看到什么,等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

目的嘛,估计也就是借此看看孩子是否发育的健康正常。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些问题看似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常识,但其背后还是隐藏着许多内容的。

虽然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一天24小时,月有阴晴圆缺,日夜相互交替,但是要是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怕是就没几个人能够回答的上来了。

来自于巴黎的帕斯卡·德康会告诉你,其实这一切都与天文学有关,让星空来告诉你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在这本《24小时天文课》中以一天中的24小时为一线索,一共分为了24个章节,提出了24个日常中与天文学有关的问题,更涉及计量学、光现象、宇宙学、天体力学等多个内容,范围之广泛几乎涵盖了整个与天文学有关的科学领域。

或许有人看到这里开始感觉头大,面对这些陌生的科学领域名词,感觉是既枯燥又无聊,预测根本无法读完这本书。

这点到是有些多虑了,虽然天文学常常被认为遥不可及的科学,但是作为巴黎天文台的科普讲师帕斯卡•德康不但有着深厚的天文学知识积累,还擅长用最通俗的语言来为诸位进行最专业的知识讲解,从专业名词的解释到知识的概括对于作者来说都是一件游刃有余的事情。

梵高与恒星、圣诞树与金星,蓝精灵与月亮……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内容,在作者巧妙的构思下却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这倒不是作者胡说八道,他只是擅长于用大众熟悉的内容来作为天文学知识讲解的切入点,从一开始就牢牢的吸引住人们好奇的目光。

接下来的讲解更是精彩,虽然科学专业名词不少、数据公式也有列举,但是读来却不会让人有枯燥无味之感,并且还会觉得作者所用语言通俗易懂,写作文风生动有趣,而这有关于天文学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了解了。

天文学或许很深奥,天文学或许很神秘,但是天文学也可以很通俗,也可以很有趣,关键还是得看这讲解的人怎么来讲。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九篇

文 | 夏鸢的暖心小筑

马上到中秋佳节了,又是一年一度的赏月时间。

我们仰望星空,最先看到的就是一轮明月。之所以月亮好看,是因为它在天空上最亮、最圆,而且还有神奇的传说故事,以及现在的登月探索。

可你知道吗?月亮其实并不是那么圆的。

有时,我们看到的,恰恰不是最真实的答案。

在《24小时天文课》一书中,作者就给我们讲解了月亮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圆。

看过此书之后,你会发现有很多天文知识,是你所不知道的,甚至是颠覆了你的认知。

这本书的作者是帕斯卡·德康,他任职于巴黎天文台,也是天文台讲师。专注于天文观测,为大众读者解释天文学的奥秘。

本书,以一天24小时为章节划分,每一个小时讲述了一个天文知识,这种新颖的模式,让我们一目了然就读懂天文学。

众所周知,我们所看到的满月现象,一般出现在每个农历月的十五前后。

不过,我们之所以在中秋这天要看圆月,是因为这个节日代表着团圆,同时也寄托相思之情。

而满月,就是我们所说的“超级月亮”。

书中是这样说的,“超级月亮”最初出现的地方是近地点的满月与新月,随着现在时间的推移,只存在于近地点的满月位置了。

之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不是那么圆,是因为它会被一些阴影遮盖住,就好比我们随便选择一个日期,不接近十五前后,看到的月亮是呈月牙或半月形态的。

所以,即便是满月时,月亮的形态也不是完全一个圆形。它的周边或多或少都是存在其他物质的,这就是天体变化,是我们很难用肉眼直接去观察到的。

关于近地点和远地点,我们可以通过书中的月球轨道图,更好地了解其中的知识与含义。

了解了满月既是超级月亮后,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月亮到底在哪里?”

当然,我们都知道,月亮就是月球。

但是,你有思考过它究竟在什么位置吗?或者说它的运动轨迹是否有规律呢?

在书中的“22点”这个章节里,作者通过一个电视剧集,带我们读懂了月亮的位置。

因为月球有恒星周期,根据这个周期,就能推算出月球通过子午线的时间,也就是24小时。

那么,对于月亮而言,它虽然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改变的,但它始终沿着自己的路线在运转。

书中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观察月球的运动轨迹,并找到它所在的位置。

是的,宇宙虽然无穷无尽,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就能够根据恒星的位置观测到最美丽的月亮。

当夜晚来临,我们抬头看天空的时候,心里会有很多的期许与愿望,就好比看到流星会许愿一样。

星空、宇宙,都是浩瀚无穷的,我们需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你也想多了解一点天文知识的话,不妨来看看《24小时天文课》吧。

因为这是一本带你探究整个天文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知识的书籍。

作者:夏鸢的暖心小筑

爱阅读、爱写作、爱手帐

爱古风、爱动漫、爱偶像

喜欢一切美好且文艺的东西

绘本阅读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十篇

我们通过肉眼看到月光只需要1秒多一点,然而最遥远的行星(同样用肉眼观察)所发出的光到地球则需要几千年的时间。

因此,仰望星光是让时光倒流的一种方法。

我们多久没有仰望过星空了?

我时常回想没有网络的年代,观星是夏季纳凉一项重要的活动。

夏季到爷爷奶奶家避暑,白天房子外面酷暑难耐,房子里面凉凉爽爽的,到了晚上,房子外面温度降下来了,房子里面闷热的很。

此时最有兴致的,莫过于在屋外大树下铺一席凉席,全家席地而坐,摇扇,吃井水冰镇的西瓜。邻居有擅评书的,每晚来上一两回,极过瘾。

当然会抬头看天,只有一次天气特别好,满天星,大概就是银河。

流星倒是常见,一个亮点须臾而过。有时看到一个亮点慢慢的从黑空中飘过,也认作流星,现在想来,大概是飞机一类。

在北方时,有中秋赏月的习惯。

中秋节,家人聚餐后,在院子里置上一小桌,碟子里各色月饼,每人分享一小块,品尝香甜的同时,还要对今年的月亮点评一番,总会有那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后来搬到楼房,观星赏月的活动倒是越来越少,到现在,一家人到院子里去观赏月亮的活动,竟是一次也没有!

《24小时天文课》,一本让人感动的科普书。

感动人的可能不是书,

而是回忆。

这本书以24小时为线索,分为24章,每章提出一个天文学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里面很多问题极有意思,往往又会被人们忽略。

有一个一分钟有61秒可还行?梵高的星空到底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画的?怎么会闰年的说法?离太阳越远,温度越高,离太阳越近,温度越低是怎么回事?月亮为什么时大时小?

提出问题是种本事,在见怪不怪的生活里,互联网提供了一切答案,屏幕能解决一切,只是不能解决丧失对客观存在好奇心的问题。

黑夜是如何产生的?

初看到这个问题,感觉太小儿科,为什么?因为地球自转背对太阳了呗。

这就落入了作者的文字陷阱中,并被作者狠狠的嘲笑一番:

“这个问题第一眼看上去十分荒谬,就像在问为什么雪是冰凉的,火是烫人的,或者光会照亮一切。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看上去最普通的问题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你需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抛开显而易见的事实和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答案。”

“人们获得的知识往往来自习惯和传统,在这样的约束下,我们会习惯于捏造真理或得出伪真理,而这些道理经过思考后其实没有什么科学之处。”

作者真正想问的是:晚上为什么没有光,不仅地球上没有光,从太空中向远方望去,整个宇宙是黑漆漆的一片。

数学卷和物理学家帕斯卡充满忧虑的说道:“无尽宇宙中那永恒的沉寂使我恐惧。”

起先人们以为,宇宙是封闭的空间,单纯是宇宙中没有足够的恒星来照亮整个空间。

牛顿最先打破了这个说法,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宇宙中所有物体都会对其他物体产生吸引力。在定律被证明的情况下,如果宇宙是封闭的,那么就会因为引力产生坍缩,宇宙将不复存在。

“黑夜悖论”有此产生,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里有无限数量的恒星,所有的恒星,无论是距离地球是近还是远,它们在单位面积上投射的光照能量是相同的。

那么,天空的每一寸都会接收到和太阳相同的光亮,如果你喜欢计算的话就会发现,此时天空比太阳还要亮18万倍!天空不仅不会变黑,还会变的十分明亮。

哪怕这些恒星极为遥远,但总有一天,这些光会到达地球的天空。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黑夜仍是一片漆黑,宇宙也是大片大片黑色。

悖论由此形成。

这到底是是怎么回事?

原来原因有很多种。

宇宙大爆炸导致目前宇宙可能达到了相对比光速还快的膨胀速度,那些天体的光永远也到达不了地球了,并且光不是同时产生的,产生的时间有先有后,并且恒星也不是永恒的,恒星会“死掉”,不再发出光线。

最主要的是,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降低,产生了光线,这是由于热能转化为光能而释放出来的。大爆炸产生的光线非常强烈,宇宙的温度达到极点。然而,现在宇宙的温度却比当时低,只有-270℃,失去了热量的光线,变的不可见。

光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通过肉眼无法看到罢了。

得到知识,固然可贵。

知识的获得,取八卦趣闻本质上是一样的。

最可贵的是带来思维的改变。

不随意做出判断,多想一层,建立逻辑思维。

近几日读《论语》,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程颖读到这句,做下一段评论:“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极,尧舜之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已矣。”

那么为什么当时诸侯不用儒学,两宋儒学兴盛仍不能大治?程夫子为何这么说?

八卦越挖越有料,书要读的明白,

也得挖。

杞人忧虑天空会塌下来,被嘲笑了几千年,互联网唾手可得的知识造就新一批叶公。

为了抓到闪电的瞬间,拍一章闪电的靓照,有一种追闪电的人,全国各地在雷雨中抓拍闪电。

做不了追闪电的人,也可以试试城市天文观测,哪怕抬头望一望白云,对颈椎也有好处不是?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屏幕,还有浩瀚星空。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十一篇

抬头仰望,蓝蓝的天空,可是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呢?

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解释呢?

孩子看书说蓝色的地球,然后思考问,那天空为什么也是蓝色的呢?

我问孩子,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孩子回答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从世界地图上看,大部分都是蓝色的。书里面是这样说的:地图上的蓝色代表的是海洋,而且地球上70%的地方都是海洋,地球也被称为水球,因此,我们常常听到的是我们生活在蓝色星球上。

可是地球是蓝色的,天空为什么也是蓝色的呢?

难道是因为海洋是蓝色的,因此天空是为了和地球相配也就是蓝色的,老师经常说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那蓝色天空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每个星球上的天空都是蓝色的吗?

人们经常仰望星空,看夜晚的星空闪烁。人们也抬头看蓝天白云,天空的蓝,与大地的蓝相互辉映,让人感慨万千。

日出东升,晴朗天气,抬头看天,天空一片蔚蓝。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何天空是蓝色的,被孩子这么一问,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24小时天文课》是一本实用科普书籍,太震撼了。正如封底上所写的:

封面上也说,星空知道生活的答案。

很少有人这样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一般人也就解释,蓝蓝的天空啊,你看,天空本来就是蓝色的,我们看到的是蓝色就是蓝色,没有为什么啊。

这样的回答,是不是没有一点说服力?

到底为什么呢?

在《24小时天文课》里,我们一起探个究竟。

《24小时天文课》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巴黎天文台 天文计算与信息服务部负责人作品,作者帕斯卡·德康,翻译陈榕。

全书以一天24小时为线索,分为24章,每章提出一个日常生活中最常提及的问题,而作者通过这个问题,用天文学来解析,虽然说是科普,但是都是通俗的语言,让人们觉科普知识并不晦涩难懂,反而能够理解且可以用天文知识概况。

大家看看目录,从一天的开始,0点开始,到一天结束23点,每小时就是一章,都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都会详细解答。

一分钟不是60秒吗?怎么还有61秒?

梵高了解星星吗?他画星空的时候是什么时间?

炎炎夏日是糟糕的天气?

为什么会有闰年呢?

为什么地球会有一年四季呢?

月亮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呢?

在《24小时天文课》里作者也提出这个问题了,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看书真的需要思考,现在互联网时代,问题出来,找答案很容易。但是我们还是要像孩子一样保持好奇心,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还是要提出疑问来。

回答问题本身来?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24小时天文课》里更详细地解释了天空的蓝色缘由。

天空并不是原有蓝色的,而是与大气化学成分有关。

书中说我们要了解太阳光,太阳光是一种白光。实际上我们看到的白光已经是原色在光谱中混合后的颜色。太阳光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遇到很多物质,光线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再与空气中的分子发生反应,

天空中没有任何颗粒物质时就是蓝色。太阳光经地平线大量折射,只有红光得以保留。因此我们才会看到红日初升,和落日晚霞的红色。

大气中的空气含量取决于蓝色是湛蓝还是深蓝,或者淡蓝。

大自然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奇,感叹大自然的杰作。

生活处处有惊奇,处处有惊喜,我们什么都不缺,缺少发现这些惊喜,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探索。

陪孩子成长,高质量的陪伴,孩子的脑洞大开,没有受固化思维约束,才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不要不耐烦,更不要敷衍。

不知道的时候,如实告诉孩子,与孩子一起去探索,一起去找答案。

孩子感兴趣,帮助孩子种下科学的种子,期待孩子未来能找到果实。

24小时天文课读后感第十二篇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曾被“子奕星空群”邀请,在“荒郊野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子奕星空群”汇聚着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各行业精英,他们常常跋山涉水只为追逐星星的脚步。

那天晚上,繁星满天,群主拿着专业的激光笔直射夜空,如数家珍般向我介绍道:“这是银河,这是夏日大三角,这是天津四,这是牛郎星,这是织女星。”

看着久违的星空,忽然惊觉自己上一次仰望星空好像还没有上小学,当时父母上班忙,只好把我扔回乡下过暑假。

那时候可真开心,白天,有乡下的小伙伴陪我去捉鱼虾;晚上,有满天的小星星陪我“说话”。

好奇地问群主:“为什么看星星要跑这么偏远的地方呢?”

“因为城里霓虹闪耀,形成了严重的光污染,所以就看不到这么美的星空了。”

啊,忽然特别心疼现在的小孩子,可能许多孩子都不曾有机会和小星星“说话”就长大了。

许多人认为,天文知识太深奥、也很遥远,与普通人没什么关系。

此言差矣,在《24小时天文课》这本书中,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天文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书作者是法国的帕斯卡·德康,任职于巴黎天文台,他专注于天文观测及天体历算,擅长以通俗的语言做出专业的描述,为大众读者解释天文学的奥秘。

本书以24小时为线索,每一个小时都会遇到一个天文学的问题,而这些答案,星星们都知道。

万事万物都有寿命,恒星也不例外。

我们现在看到的星光,有一些是几亿年前发出,而实际上,有些星星已经“寿终正寝”,因为我们实在是太遥远。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真相: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往往并非发生在今天。

一个距离我们几亿光年远的星星所发出的光,会在宇宙空间奔跑几亿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地球,进入我们的眼睛里,这时,我们才看得到它。

而它发出那束光的时候,地球才刚刚苏醒,刚开始有生命的迹象,距离人类登场还早着呢,连两栖动物都还没进化出来。

恒星的“诞生”是由于星系中飘浮的气体尘埃形成球状凝结后,内部一旦触发热核反应,就会产生光能,于是,一颗恒星就这样诞生了。

然后,这颗恒星便会在浩瀚的宇宙中静静地发自己的光,恒星的一生都在: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但是,它的燃烧是需要“燃料”的,当燃料消耗殆尽时,它便会迎来最后的灿烂,或许是一场巨大的热核爆炸,以最绚烂的方式结束“安静”的一生。

恒星消亡之后,其产生的全部物质或许会变成其他性质的天体,如大名鼎鼎的黑洞。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独一无二的存在,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对此持反对态度,如此浩渺无垠的宇宙,一定还存在着其他生命体,只是我们还没有探索到而已。

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天体的探索,后来慢慢形成完整的星图体系,西方有古希腊星图,东方有中国古代星图,这是人类历史上较完整的两大星图体系。

本书中说:“最早开始研究天文的是美索不达米亚的迦勒底人,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他们先是发现了17颗明亮的恒星,将其称为标准星,随后观测到的数量多达32颗。”

对此,我想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中国早在上古时代,就开始将满天星斗划分成群,并且都为它们取了名字。

但是,因为这些中国古代星图虽然经过不少科学家绘制保存,但终因中国复杂的历史原因,保存得并不完整,中国古代先人到底是如何观星的,还是个未解之谜。

所以,我的反对无效。

当然,完全不需要纠结到底是谁最先开始研究星星,或许,当地球上出现人类时,便已经意识到自己本就是宇宙的一部分。

如今,天文学在这些古代先贤们创立的基础之上,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星体表面的具体情况,还能探测出它们的移动轨迹。

比如,我们每天清晨看到的启明星,它的移动轨迹就非常有意思。

启明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大行星之一的“金星”,它的绕日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而它非常“懒”,公转周期最长。

正因为它转得慢,所以,金星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116天。

而地球转得比较“勤快”,一天能与金星相遇两次say hello,清晨出现时,被我们称为“启明星”,晚上又会见到它,我们叫它“长庚星”。

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以为这是两颗星,后来终于弄明白,原来都是“你”。

地球之所以能够有规律地自转,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完全是因为有一位好伙伴——月亮。

从某种程度上说,地球就像一个绕轴运动的大陀螺,只是中心的地轴受到了轻微的压力作用,便开始进行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带动地轴形成规律运动的,便是月球的引力作用。

若没有月球,地球便会变成一颗疯狂旋转的陀螺,生命也将因气候完全失常而停止繁衍生息,整个地球便如同进入“冰川时代”,陷入一片死寂。

不过,这样的情况还真的会发生。

据天文学家观测,月球正在慢慢远离地球,预计15亿年之后,地球将进入一个混乱的时期,那时候,昼夜长度有可能达到六个月之久。

其实,整个宇宙的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而且相互影响。

距离越近,相互影响就越大,月球在吸引着地球,地球也在吸引着月球。

那么,对于地球上的物体来说,既受月球引力的影响,又受地球向心力的影响,其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潮汐”便是最明显的例子。

当地球面向月球的一端时,海水便会受月球引力的影响而“远离地球”,向月球方向靠近,形成潮汐。

有意思的是,当地球背对月球时,也会产生“潮汐”。原因是,当背对月球时,海水便会受到地球向心力的影响,同样会“远离地球”,产生与月球相反方向的“潮汐隆起”。

不得不说,“你们”可真是一对相爱相杀的欢喜冤家啊!

天文是一门令人着迷的科学,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奥难懂,在《24小时天文课》这本书中,我们还能了解到更多更有意思的天文常识。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若只剩下语数英和各种考级课外辅导,该多么无趣啊!

有机会带他们去看看星星吧,这件看上去很“无用”的事情,或许会影响他的一生。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