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三千年》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书籍,作者从诗歌、音乐、舞蹈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和珍视这些传统文化遗产。
风雅三千年读后感篇一
2021年江南艺文社成员任淡如所著《风雅三千年:一诗一词一天下》横空出世,引发了诗词界和历史界的一片赞誉之声。众所周知,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诗词在古代文化的万里长河中涟漪阵阵,故事精彩,惊世骇俗。《风雅三千年》的面世,将优秀的古代诗歌从历史的篮子里逐一分拣,利用历史主线串联了诗歌背后的故事和人物,呈现给读者与众不同的精彩画面。
本书始于诗经,止于元曲。共分为9个章节,分别为诗经、楚辞、汉乐府、六朝诗、唐诗、五代词、北宋词、南宋词、元曲。诗经解锁了上古时代往事,精挑细选,美妙可人。楚辞是战国楚国挽歌的真情流露,古水泽间,踏歌徐来。汉乐府是无名者吟唱的天下,随心而欲,飘然洒脱。六朝诗是民族融合的见证,金戈铁马,问鼎中原。唐诗是中国古代盛世的浓缩身影,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五代词诞生于盛世和乱世中,魏晋风度,风姿楚楚。北宋词生长在乱世后的大一统环境中,标榜风流,秋月春风。南宋词则在国破南迁后流露对北方故土的眷恋,棱角裸露,慷慨长歌。元曲糅杂着分分合合的历史惯性,流光溢彩,风波重重。
本书涉及历史跨度三千年。全书跨越了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历史分期。上古时代的夏、商、周、秦、两汉,中古时代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近古时代的唐、南北宋、元,三千年的历史尽皆收录其中。本书用诗歌的主旋律烘托着三千年的洪荒底色,尤为亮点的是上古时代的古老往事用26首古诗解锁,中古时代的巅峰盛世以32首有代表性的唐诗擘画,近古时代南宋的慷慨长歌送别了王朝最后的安详。通读全书,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在读诗歌,其实是在读历史。抑或是顺着历史的主线,通过读诗歌了解中国诗歌发展历史的面容,管窥一豹,又兼顾全貌。
本书汇聚了古代文学集大成者。本书囊括了诸多历史人物,其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最优质的一批文学精英。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屈原,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留下以身殉国的绝唱;一代才女李清照留给后世的脍炙人口的相思绵曲,展现了家国情怀和胆魄骨气;词中之龙辛弃疾释放了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建功立业的人生期许。司马相如、左思、李白、杜甫、薛涛、晏殊、苏轼、陆游、元好问、关汉卿等等,每一个文人都与一段历史相遇,每一句诗词都澈变为多多翻滚的浪花,掩映着历史长河的缓缓流淌。
诚如作者自述,《风雅三千年》“如同一位引路者,带领读者漫步在时间的旷野里,徜徉在古老的阡陌与水泽间,看到高山化为山谷、沧海变为桑田,感知夏冬的枯荣、家国的兴衰,然后驻足仰望那星光闪烁的万古长空”。诗歌在历史中打磨,读者在诗歌中徜徉,感知人生起伏,领略家国兴衰,或许是阅读此书所能得到的最大收获。
风雅三千年读后感篇二
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先人们淳朴的生活,和美好而纯真的爱情。
从“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感受到战国末年的救国之心,和背后民不聊生的凄茫。
诗词一直以它独有的方式,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儿女。
而我们学习诗词的方式,大多是脱离了作者与时代,单单地去感受文字和意境。
这就像是去参观博物馆,其中陈列着各个朝代的绝妙工艺,我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究竟只是一个物件。
其实,还有一种更好的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它的枝叶,还可以窥见根系和脉络——将古诗与历史结合。
然而,中华历史浩浩荡荡有五千年之久,文人才子辈出,这样学习的话,体量着实大了些。
菊斋创办人任淡如在2021年8月份出版了一本《风雅三千年:一诗一词一天下》,用20多万字解决了诗词与历史分离的问题,是一部古代诗词的极简史。
任淡如出生于江南的普通人家,凭着对古诗词没有缘由的热爱,在互联网刚流行的时候,就创办了菊斋,与有同样爱好的人遥伫于网络。
之后,她在苏州开办了菊斋私塾,讲述古琴、书画,传播有趣又滋养的传统中式生活。
任淡如把3000年来文人与历史的相遇,用简静秀美的语言串成了一幅动态的画,引领读者漫步在诗词的世界中。
贵族少年屈原从小就酷爱读书,在16岁的时候,也就是战国末期时,写出了华美的《橘颂》: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楚怀王十分器重德才兼备的屈原,安排他出使齐国,并随联军攻打秦国,还让他参与楚国的变法改革。屈原在此时,写出了《湘君》、《湘夫人》。
屈原逐渐成长为一名年轻有为的政治家。
公元前313年,在张仪的鼓吹下,楚怀王轻信了秦国的谎言。屈原谏言失败后,被勒令不得参与朝政,因此写出《惜诵》。
秦国的谎言被拆穿后,愤怒的楚军与秦军交战,接连战败。在张仪的操作下,秦楚再次连横,楚国送太子当人质出事后,秦楚再度交恶。
而屈原在这些年间,一直在汉北流浪,并写下了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在劝说君王回心转意时,屈原又作《思美人》。只不过他心心念的君王,在做出改变之前,便客死咸阳。
屈原受命写下《招魂》,为楚人纪念楚怀王。两年后,他被流放至江南,写下了《涉江》和《悲回风》。在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迁走后,62岁的屈原留下绝笔《惜往日》,决然地怀石沉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自古多少文人亦痴人。
《风雅三千年》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把诗词背后的文人与历史逐个展开,从诗经开始,再到楚辞、汉乐府、六朝诗、唐诗和五代词:
诗经的淳朴里,也有残酷和无情。
楚辞开辟的,是浪漫主义文学。
汉乐府中,藏着纯净和天然的美好。
六朝,是文人诗最开始的年代。
……
然而,有趣的是,最厉害的诗人不是李白,而是“佚名”,是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星光。
风雅三千年读后感篇三
现在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很早,最常见的幼儿文学启蒙应该是背诵诗词。幼儿园里随便拉住一个孩子,都能够摇头晃脑地背诵出几首简单的中国古代诗词。
从最初的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第一首诗《弹歌》,到春秋时代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诗词在中国以及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也留下来了无数的辉煌动人篇章。
遇见人间美景可以写诗,抒发胸中情怀可以写诗,春夏可以写诗,秋冬可以写诗,高兴了可以写诗,哀怨了也可以写诗……
就像是今天的人们发微博朋友圈一样,古人似乎无时无刻,无处无地都在写诗,而每一首诗歌的背后,其实都有是一位诗人抒发情感的同时,讲述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千百年来随着这些诗歌的吟唱诵读而流传了下来,它们是岁月与历史变迁的别样见证者。
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将诗歌与历史直接联系起来进行讲述,而一位名叫任淡如的女子却别出心裁,用一部名为《风雅三千年》的书籍将几千年诗歌的发展历史串联讲述的同时,还带着读者一起重温历史上的那些风风雨雨与斗转星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出自于《诗经》头一篇的《关雎》,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情诗了。知晓这首诗的人有许多,但是这其中的“君子”与“淑女”指的是谁怕是少有人知道了。
朱熹老夫子曾经在他的《诗集传》中讲到过,“淑女”指的是周文王正妃太姒,而这“君子”自然就是周文王了。
二人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完成了父亲尚未实现的灭商大业,死后由他的弟弟周公旦辅助幼子周成王踏上了成康之治的道路。周公摄政六年,将权利还给侄儿周成王,又三年后,周公也去世了。据说他去世之后,一位曾经受到过他知遇之恩的殷商旧臣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从京都洛阳赶去送他最后一程,于是便有了这首《卷耳》。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脚步又来到了公元823年,周宣王的太师尹吉甫率军反攻宿敌戎狄,居然大获全胜,而尹吉甫据说就是采写《诗经》的人,其中的《采薇》便是记载这件旧事的一首诗歌。
《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五代诗》……
一首首脍炙人后的中国经典诗词,一位位留名于历史的古代人物,自然还有背后那一个个为人熟悉或是陌生的历史典故。
任淡如就是这样,将千百年岁月中那些经典的诗歌与一段段的历史讲述巧妙地连接起来,让人们在欣赏古代诗词的同时,还能够邂逅多位历史人物,去品味他们的人生故事,共同回忆那曾经的古老往事。
这是一本中国古代诗词极简史,亦是半部别样的《上下五千年》。就如同此书的名字《风雅三千年》一般,展现的不仅仅是中华诗词之美,更有一种特殊的风雅蕴含其中。
风雅三千年读后感篇四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是谁?有人认为,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李白,有人认为,是“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的诗圣杜甫,也有人认为,王维、李商隐、杜牧、苏轼、陶渊明等诗坛圣手,都有争夺这顶桂冠的实力。
不过,江南才女任淡如却有不同的看法,她在《风雅三千年》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有个诗人,比李白还牛,在100卷的《乐府诗集》里,许多名气甚大、流传甚广的好诗都是他写的。因为他写的诗实在太好了,就连李白也忍不住借鉴了许多,有时候甚至连题目都懒得改……
这个让诗仙也为之折腰的大诗人,名叫“佚名”。如果没有他,便不会有人记得那长城边饮马的水窟,不会有人记得淮水边徘徊的路人,也不会有人记得那霸王最后的悲啸……
他随口吟唱,把那些动人的诗句慷慨地抛洒在风中,撒在尘土里,唱完就忘了,到最后,就连他自己,也翩然消失在时光的荒野中,只留下那些令人口齿噙香的诗句,让后人凭吊。
其实,这位“佚名”,正是千千万万未曾在史书上留下姓名,却如你我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大汉子民。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拨专款设立了一个名叫“乐府”的机构,让采诗官们大规模地从民间采集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这便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中央音乐机关。
虽然早在秦始皇时代,便有“乐府”这个机构,但乐府的传奇,却是在汉武帝手里谱就的。
比起汉武帝远征匈奴,封狼居胥的赫赫武功,以及他在任上推行的国家专卖、统一货币、重农贵粟这三大政治功绩,设立乐府看似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如任淡如女士在《风雅三千年》中所说,汉武帝此举,却以另外一种方式,让大汉的魂魄永留世间。
据般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乐府人员最多的时候曾有800多人,曾采得歌诗28家、314篇——那些散落于民间、曲辞优美的无名者的歌谣,因此得以留存和流传,那些细碎的、日常生活的片段,那些与皇天后土无关的人世间的苦与乐、爱与恨、生与死,就这样像沙里黄金般被陶冶而出,千古不朽。
比如,在酷吏横行的武帝时代,隐晦表现小民“敢怒不敢言”心思的《蛱蝶行》:
比如,表现山高水深,远行客思乡不能归的《巫山高》:
以及那首诉说着在异乡颠沛流离的思乡者之《悲歌》:
一千多年后,北宋文人郭茂倩将存世的所有乐府诗歌,编成了一部《乐府诗集》,其中既有乐府古辞,又有后世文人的拟作,共录有五千余篇。就这样,汉武帝刘彻的乐府,便千秋万代地传了下来,永久立在了中国艺文史上。
因为有了乐府,我们才能看到那个在大路上步履匆匆的男人,那个在桑田里辛勤劳作的女子,那个满面风尘的路人,那个啸马而过的公子——无论时光如何阻隔,他们的音容依旧鲜活。
有人说,汉乐府是一种承上启下的体裁。在其之前,有“解锁3000年古老往事”的《诗经》,以及“饮一句离骚别愁,醉一世报国春秋”的《楚辞》,在其之后,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六朝诗,有“重温大唐盛世289年”的唐诗,有“至今犹风姿楚楚”的五代词,有“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的宋词,更有“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的元曲……
作为一部诗词的极简史,任淡如女士所著的这本《风雅三千年》,不仅选诗独到,而且语言简净秀美。其诗词浸润之深,映衬着三千年的洪荒底色;笔墨极简之妙,饱含着楚天辽阔的勃勃生机。
诗词与历史的关系,如同一对羁绊千年的双生子,每一首诗或词的背后,都抒发了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时境遭遇和家国历史的浓厚思想情感,这些诗词流传千年,穿过岁月的长河,见证着春去秋来、生老病死、王朝更替与斗转星移……
无论是《九歌》《天问》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楚辞作品,还是《大风歌》《凤求凰》等体现大一统时代恢弘文化气度的乐府歌辞,抑或是《声声慢》《望海潮》等婉转和谐、圆润清丽的婉约派,以及《四块玉·闲适》《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等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文学一盛的魅力元曲,都饱含着人天辽阔的生机,映衬着三千年的洪荒底色。
屈子忧国忧民、以身殉楚,留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绝唱,“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开创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一代才媛李清照不仅留给后世“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其家国情怀和胆魄骨气,也令那个时代黯然失色;
集官员、将领、文学家等身份于一身的“词中之龙”辛弃疾,一生以功业自许,将满腔激情以及对国家与百姓的关切,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中国诗歌自《诗经》以降,星辰璀璨,风流弥繁。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这本《风流三千年》则辟出一个独特的时空,以历史时间线为经、个体命运为纬,草蛇灰线,标注出了每个时代站在浪潮之巅的文人的高光时刻。
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如同一位最好的引路者,带领我们漫步在时间的旷野里,徜徉在古老的阡陌与水泽间,看到高山化为山谷、沧海变为桑田,感知夏冬的枯荣、国家的兴衰,然后驻足仰望那璀璨闪烁的万古长空:
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见古早时代的淳朴民风和美丽爱情;一句“虽九死其犹未悔”,可叹战国末年礼崩乐坏、民不聊生之况境;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证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鼎立之势;一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可窥乱世中的璀璨文化和魏晋风度……
风雅三千年读后感篇五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出现一位年仅16岁,身高却有1米82的上海女孩,名叫武亦姝。第一环节结束,副教授蒙曼就给出了高度评价: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局,武亦姝9道题全部答对,战胜百人团308人。
然而,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中,意外出现了。这次“飞花令”规定了以“月”字吟诗,武亦姝的对手是北大博士陈更,两人决战七八回合也没分出胜负。再一次轮到武亦姝,当她吟出一句诗后,主持人董卿提醒:你重复了。
在场的观众大气都不敢出,时间像静止了一般。有趣的是,武亦姝一脸风轻云淡。接着,一句《诗经》里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从她口中缓缓吟出,评委们拍案叫绝,观众席更是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武亦姝
董卿看着武亦姝感叹道:
当时,16岁的武亦姝已经有了2000多首诗词储备量,更令人惊奇的是她周身散发出来的气质,小小年纪处变不惊、从容淡定。两年后,武亦姝以高分进入清华。不得不感叹,诗词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中华古诗词,始于诗经,终于元曲,南宋之后,诗由雅转向俗,元曲也回不到汉乐府那样的纯粹、天然去。这三千年间,既有《天问》这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楚辞,也有《大风歌》等体现大一统时代恢弘气度的乐府歌词,还有《声声慢》等清丽的婉约派、《十二月过荛民歌·别情》的魅力元曲。
诗经
中华古诗词就像星辰般璀璨,太美了,但是浩如烟海的作品,根本无法尽阅。很久之前我就期待能够有一本书,既包罗三千年的名诗佳句,又可以标注出每个时代、每位诗人的故事,让诗词和历史相互参照。但是,我知道这样的一本诗词简史创作是相当不易的,对作者各方面的文学素养、历史知识储备要求也极为高。
只是,没想到,这样的书竟然被女作家任淡如创作出来了,书名叫《风雅三千年:一诗一词一天下》。我很赞同任淡如的观点,她说:
人淡如菊
通读全书,沉醉其中,不由得感叹任淡如的超然和冷静,她有着“历史之外、时间之上的视角”。让我想起武亦姝在中华诗词大会上给人留下的印象,她们的气质何其相似!
会背诗就能夺冠?未免太小瞧这个16岁的小女孩了,能够吃透每首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才是武亦姝夺冠的关键,她也才配得上“才女”的称号。武亦姝的成名印证了偶然里有宿命的必然。热爱诗词的人,也是热爱生活的,必将被生活善待。
读完《风雅三千年:一诗一词一天下》有这几点感受分享给大家:
《风雅三千年:一诗一词一天下》全书分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句解释:
1.诗经——26首古诗解锁3000年前的古老往事;
2.楚辞——饮一句离骚别离,醉一世报国春秋;
3.汉乐府——听,无名者的吟唱;
4.六朝诗——人生不满百,何怀千岁忧;
5.唐诗——32首巅峰唐诗,重温大唐盛世289年;
6.五代词——19个人的盛世和乱世;
7.元曲——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
8.南宋词——这些慷慨长歌,送别王朝的最后152年;
9.北宋词——所谓风流,就是这36个人的137年。
作者按照每个朝代先后顺序,先交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故事及其作品,再加以点评,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中华三千年诗词历史在脑海里如电影般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自《诗经》开始,中华诗词浩海如烟,多如星辰,但是任淡如只取能够代表本时期人文历史的精华诗词,每一首诗都有背景、出处,每个人物也只附一首诗词。
比如六朝诗,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六朝更迭、纷争不断,大背景如此,文人诗词大多比较沉闷。古诗十九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但是除此之外,也出现了曹家三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琅玡王氏、陶渊明等等耀眼的明星,都写?那是不可能的。
任淡如惜墨如金,其中曹家只用了曹丕和曹植的两首诗,《燕歌行》和《吁嗟篇》,两首诗都是表达心中郁结的。建安七子只写排名第一,善做青白眼的阮籍(阮籍不经常说话,却常常用眼睛当道具,用“白眼”、“青眼”看人。对待讨厌的人,用白眼;对待喜欢的人,用青眼。)
诗词既代表了个人,也是时代的缩影。任淡如眼光很犀利,选的每首诗都具有代表性。内容方面极为精简,寥寥数语便交代清楚来龙去脉,读来一点也不累,人物及故事丰富又有趣,可读性较强。
在读诗的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历史、人物杂谈。
比如由洛阳纸贵的典故出处,牵出诗人左思,重点写左思的特点“才高貌丑”,然后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左思效仿潘安上街被人扔臭鸡蛋”来佐证,貌丑的左思爹不疼娘不爱,被人嘲笑,只能靠才华怒刷存在感,《咏史》、《三都赋》太出名了。但是因为“九品中正制”的限制,寒门左思是做不了大官的。
春秋时期也非常的乱,但是完读全书,我竟然还记得齐国美女的故事以及三首诗的始末。
卫庄公的夫人是中国的第一位女诗人庄姜(齐国公主),不仅写出了《诗经》中的《燕燕》、《终风》、《绿衣》、《柏舟》、《日月》,还是一位女神,肤白貌美,但是一生没有爱,也没有自己的孩子。只能写下《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石,不可卷也。”这样的诗词来排解忧闷。
卫庄公姬妾众多,生了几个儿子,个个不省心,庶子州吁竟然是春秋首位弑君篡位的恶公子。《击鼓》中“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实是人们对州吁上台之后不断征战的无奈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向往。之后卫国臣民奋起反抗,州吁被杀,卫恒公的弟弟公子晋继位,史称卫宣公。后来庄姜的侄女宣姜嫁给了宣公(本来是要嫁给他儿子的),也生了两个儿子,然后这三个公子之间发生了一出荒唐的悲剧,宣姜后来又嫁给宣公的庶子,生了5个子女,3个儿子是国君,2个女婿也是国君。
宣姜的娘家人齐桓公和她2个女儿后来帮助卫文公(宣姜的儿子)收复失地,恢复地位,卫国因此又延续了400多年。卫国人感激齐桓公和许穆夫人,作了一首歌“投我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用这样的方式来写,人物关系清楚,历史场景生动,充满趣味。历史、诗词、人物浑然天成,知识点再多也容易记住。
虽然《风雅三千年:一诗一词一天下》以诗词为主,但是书中很多历史故事、人文典故,这些都不能够瞎编乱造,必须有所依据。任淡如博览群书,引经据典,注脚仔细,一看就是参考正史编著而成。
楚辞相较于其他题材,其实并不容易理解。因为楚辞中参杂了太多楚地方言,而且广义的楚辞是“与北方文化体系同时存在的、以楚地为主流行的南方歌谣”。
《渡伍员歌》是伍子胥早年的悲惨经历,单纯读诗,不知所云。它是这样的:
很绕口是不是?因为这是一位渔夫唱的歌谣。文中,任淡如交代了伍子胥因父亲含冤而死,早年逃亡到楚吴边境的芦苇荡,一夜白了头。在这里伍子胥遇见一位好心的渔夫。
诗词下面并没有解释诗词大意,但是我们已经能读懂了,因为有画面感,情绪自然水到渠成。
“渡河逃到吴国的伍员,从此成为复仇者伍子胥。”任淡如用这样一句话自然而然地引出楚昭王和孔子,因为《楚聘歌》、《风兮歌》、《孺子歌》都和这两人有关。伍子胥报仇成功,掘开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楚昭王出逃,后被秦国救下。
孔子
过渡段写得很漂亮,很有故事感,毫不违和地就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篇章。这是我在同类型其它书中没有见过的,我想这其中必定是耗费了作者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翻阅各类古籍,才能把不同的人物串联在一起,带着读者慢慢穿越3000年,领略古诗词的瑰丽。
我很喜欢孟昶的《玉楼春·避暑摩诃池上作》,这首词是蜀国国君为心爱的花蕊夫人所作,一起来品品吧。
如果你也喜欢诗词,不妨取来读一读,这是一部诗词与历史结合的经典之作。
风雅三千年读后感篇六
诗歌是刻入中国人骨髓里的精神印记,唐诗宋词的韵律伴随着我们的整个人生旅途。年少轻狂的时候,唯爱李白,恨不得早生千年,做诗仙太白的一枚小迷弟。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何等的洒脱与豪迈!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桀骜与风骨!
但是等我历经过世间的悲欢离合,岁月时多,人事消磨,再次拿起诗词集录,静心研读,让自己感触最多的却不再是李白的天马行空,而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少年爱李白,谪仙下灵台,
挥洒凌云志,天纵世奇才。
成年阅杜甫,悲从诗中来,
此中情意切,怅然难释怀。
要理解诗中之意,一定要去读史,了解诗人的生平,他的人生际遇,悲欢离合,和他所处的时代沉浮,风云变幻。让我们把时间机器调回到一千四百年前,按照穿越剧的套路,再经历一次诗圣杜甫波澜跌宕的一生。
青少年时期的杜甫,日子过的还是不错的。家里世代为官,虽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但也能做到饱览群书,吃穿不愁,银子在手,说走就走。即使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了,此时的他还是对生活充满了理想与抱负。当他游历到当时文人心中的网红打卡圣地——泰山的时候,不禁心生感慨,于是意气风发,挥笔写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时的大唐,正是开元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此时的杜甫也不用为生活烦忧,怀揣着致君尧舜上的梦想,心里的小宇宙熊熊地燃烧着。
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杜甫也怀揣着一颗“北漂”梦,三十五岁的杜甫第一次来到长安城。此时的他跃跃欲试,斗志满满,心里想着,我这样一个饱读诗书的文艺青年,肯定能在帝都大展宏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杜甫刚到帝都不久,第一个打击就来了,他的父亲去世了。文艺青年失去了自己的经济来源,于是谋生成了最现实的问题。不过好在苍天庇佑,机会来了,唐玄宗搞了一次编外公务员招聘考试,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来参加考试,谋个一官半职不成问题。但是当皇帝给你开了一扇窗,就有人给你关上一扇门,关门的这个人,就是宰相李林甫。李林甫为了拍皇帝的马屁,吹嘘陛下圣明,野无遗贤,把这些参加考试的都给刷掉了,一个也没录用。为了求职,杜甫只能不断地向各位达官贵人写诗投简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简历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技能水准。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再介绍一下自己的政治理念,人生理想。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再卖一卖悲惨的人设,求职路上屡屡碰壁,心酸得很。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最后要谢谢您对我百般地照顾,把我的诗文推荐给朝堂上的百官。
简历投了好几年,文艺青年变成了文艺中年,虽然诗文有人赞赏,但是工作依然没着落。四十不惑的待业人员杜甫趁着皇帝举行三大祭祀的契机,直接给皇帝呈上了三篇《大礼赋》。皇帝一看很高兴,嚯,写的不错啊,去集贤院候着吧。倘若选官的时候运气好,还是能分配个一官半职的。但是杜甫依然没能如愿,您猜怎么着?主试官还是李林甫!
四十三岁的杜甫,依旧报国无门,他把妻儿从洛阳接到了长安来,安置在六环外的奉先县。当他几近绝望的时候,终于得到了一个看大门(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当他稳定下来之后,就急急忙忙地去奉先县和妻子团聚,但是他料想不到地是,自己餐风露宿赶回家的时候,听到的是撕心裂肺的痛哭: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闻此噩耗的杜甫不禁捶胸顿足,愧疚自责: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也对这不公的世界,发出了最强有力地控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本以为可以靠着微薄的俸禄过几年安稳的日子,可是第二年,一个叫安禄山的死胖子也开始做当皇帝的美梦,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不但丢了工作,还差点丢了性命,被叛军活捉,囚禁了八个月之久。在叛军的牢狱之中,杜甫感悟山河破碎,身世沉浮,亲人远隔,杳无音信,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后来逃脱牢笼,投奔唐肃宗,授官之后因直言犯了圣怒被贬,再授官再被贬。官场的浮浮沉沉,让杜甫心灰意冷,四十六岁的他暂离是非之地,到洛阳探亲。次年三月,唐军与叛军在邺城鏖战,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的途中,亲眼见到连年的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连年用兵,连年征战,儿子们都上了战场,捐躯赴国难,如果您还想抓壮丁上战场的话,那就把我老婆子这把老骨头也带走吧,拿不动刀枪了,我还能去做做饭吧。
历经战乱,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于城西浣花溪畔,在友人的资助下建成一座草堂。虽是陋室,但能过几天安稳日子,已是难得。但天公不作美,茅屋又被秋风吹漏了屋顶,雨水淋湿了草堂,身心俱疲的杜甫,衰弱无助,但心怀夙愿的他又不甘被生活压垮,在凄风冷雨中,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五十二岁的杜甫,已飘零半生,尝遍人间疾苦。此时捷报传来,唐军大破叛军,平乱在望。做过叛军的囚徒,见识过战争中黎民百姓的疾苦,因为战争辗转漂泊的杜甫,此时他的心里,一股狂喜喷涌而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思乡心切的杜甫,已经等不及了,他在五十六岁的时候,乘一叶扁舟,踏上了漫漫回乡路,他在曲折坎坷的归途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飘零半生,到最后只有一叶孤舟,北方战事又起,可能我真的回不去那魂牵梦绕的故乡了。五十九岁的杜甫,在一条小船上,望着自己故乡的方向,郁郁而终,一代诗圣,悲情落幕。
读杜甫的诗歌,读杜甫的生平,读大唐的历史,历史书上乏味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古诗词里艰涩难懂的诗句变得生动。《风雅三千年》就是这样一本可以让历史和诗词鲜活起来的好书。
作者在《风雅三千年》中开辟出了一个独特的时空,以历史时间线为经、个体命运为纬,标注出每个时代、每位诗人的高光时刻。让历史、诗人、诗作融汇在一起,中国三千年波澜壮阔,烟波浩渺的历史与文化,如同一幅立体的画卷,跃然纸上,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娓娓道来,让人手不释卷。
《风雅三千年》上起《诗经》、《楚辞》,下至《宋词》、《元曲》,洋洋洒洒,条理分明,可称得上是一部“中华三千年文明与诗词极简史”。作者素材撷取极严,措辞简练,语言也简净秀美,映衬着中华文化三千年的洪荒底色。
《风雅三千年》第二章开篇如是说:“公元前六世纪,在北方,当周王的采诗官消失在古田陌深处的时候,而南方的古水泽间,楚王的子孙,正踏歌徐来。”
我们也不妨踏着楚地的歌谣,走进历史的风华,听中华文化的采诗官,给我们读一读,他们在阡陌之中,听到的风雅诗歌!